卷?一 周?文
《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它主要依據(jù)魯國國君的世系,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4年間,發(fā)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諸侯國之間的歷史事件。在書末還附有魯?shù)抗哪辏ㄇ?53年)晉國韓、魏、趙三家攻滅智伯之事。
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左傳》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內(nèi)容涉及春秋時期列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它的敘事風(fēng)格委婉詳盡,情節(jié)富于故事性和戲劇性,它所塑造的歷史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人物的對話和論辯思路縝密,生動而具有說服力,處處閃爍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它在描寫戰(zhàn)爭方面尤為出色,無論對于事件前因后果,交戰(zhàn)各國的謀略外交,還是戰(zhàn)爭進(jìn)行中的重要細(xì)節(jié)和機(jī)變,都敘述得有條不紊,筆調(diào)靈活多變,行文詳略得當(dāng),體現(xiàn)著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能力。
至于《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自唐以后學(xué)者多有爭議,現(xiàn)在一般認(rèn)為,《左傳》的作者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早期某個熟悉列國史料的人。
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題?解】
本篇敘述了春秋時期,鄭莊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母親姜氏之間權(quán)力斗爭的故事。文中描繪鄭莊公的老謀深算、欲擒故縱,共叔段的恣行無忌、驕狂妄為,姜氏的偏私狹隘、助子為虐,無不有聲有色,扣人心弦。而在你死我活的搏斗過后,莊公與母親姜氏和好的情節(jié)難以讓人羨慕,可以看見親情在權(quán)力斗爭中一再變形了。

春秋·鄭·鄭伯盤
盤正中有銘文14字,記鄭伯作盤。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1〕,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2〕,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3〕,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4〕。公曰:“制,巖邑也〔5〕,虢叔死焉〔6〕。他邑唯命?!闭埦?sup>〔7〕,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8〕:“都城過百雉〔9〕,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0〕,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焉辟〔11〕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p>
既而大叔命西鄙〔12〕、北鄙貳于己〔13〕。公子呂曰〔1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惫唬骸盁o庸〔15〕,將自及?!贝笫逵质召E以為己邑,至于廩延〔16〕。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昵,厚將崩?!?/p>
大叔完聚〔17〕,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18〕。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19〕。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dú)無〔20〕!”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21〕,隧而相見〔2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苯龆x:“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23〕。”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24〕?!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25〕,永錫爾類〔26〕?!涫侵^乎!”
注?釋
〔1〕武姜:“武”是丈夫的謚號,“姜”是娘家的姓氏?!?〕寤生:難產(chǎn)?!?〕亟(qì):屢次?!?〕制: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西?!?〕巖邑:險(xiǎn)要的城邑。〔6〕虢叔:東虢國國君。〔7〕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南?!?〕祭仲:鄭國大夫,字足?!?〕雉:古代計(jì)算城墻長度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0〕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1〕辟:通“避”?!?2〕鄙:邊界的城鎮(zhèn)?!?3〕貳:雙方共有?!?4〕公子呂:鄭國大夫?!?5〕庸:用。〔16〕稟延:鄭國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北?!?7〕完聚:指修治城郭、集結(jié)兵力?!?8〕啟之:指開城門做內(nèi)應(yīng)?!?9〕弟(tì):通“悌”。指對兄長敬愛順從?!?0〕繄(yì):句首語氣詞。〔21〕闕:通“掘”?!?2〕隧:掘地而成隧道?!?3〕泄(xiè)泄:形容快樂的樣子?!?4〕施(shī):擴(kuò)展。〔25〕匱(kuì):匱乏,斷絕?!?6〕錫:推及,影響。
【譯?文】
當(dāng)初鄭武公從申國娶來妻子,就是后來的武姜,生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分娩很難,驚嚇了姜氏,因而給莊公取名為“寤生”,于是厭惡他。姜氏喜愛共叔段,想立其為太子,屢次請求武公,武公都不答應(yīng)。
等到莊公即位,姜氏為共叔段請求制邑。莊公說:“制是險(xiǎn)要之地,虢叔曾死在那里。別的地方聽您吩咐。”姜氏于是為共叔段請求京邑,莊公便叫共叔段居住在了那里,稱為京城太叔。
祭仲說:“都市城墻邊長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大都市城墻,長不超過國都城墻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超過國都城墻的九分之一。如今京邑太大,不合制度,您將受不了?!鼻f公說:“姜氏要這樣,如何躲避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怎會滿足?不如早作打算,不要使其滋長蔓延,一旦滋生成長起來就難以對付了。蔓延的草還很難清除,何況您被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不義之事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你姑且等著罷!”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的一些地方一方面聽從莊公的,一方面聽從自己的。公子呂說:“國家不能忍受這樣兩面受命,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想將王位讓給太叔,我就請求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想讓位給他,就請您除掉他,不要使人民有二心?!鼻f公說:“用不著,他會自取其禍的。”太叔又進(jìn)一步把西鄙、北鄙二地?fù)?jù)為己有,還延伸到廩延。公子呂對莊公說:“行了,他羽翼已豐,會得到更多擁戴者。”莊公說:“他對君王不義,不顧手足之情,勢力雄厚,反而會垮掉?!?/p>
太叔鞏固城防,聚積糧草,修繕軍備,準(zhǔn)備兵士戰(zhàn)車,打算偷襲莊公,姜氏也作為內(nèi)應(yīng),想替他開啟城門。莊公聽到他舉兵的日期,說:“可以了!”于是命令公子呂率戰(zhàn)車二百輛討伐京城。京城民眾反叛了太叔。太叔逃往鄢邑。莊公又命討伐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往共國。
《春秋》上說:“鄭伯克段于鄢?!惫彩宥尾活櫺值芮檎x,所以不用“弟”字;交戰(zhàn)雙方好像兩個國君,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不加管教,也符合鄭國人民的意思。而不寫大叔“出奔”,是責(zé)難莊公有殺弟的動機(jī)。
莊公把姜氏安置在城潁,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不久又后悔。潁考叔是潁谷的地方官,聽說這事,便來到國都,說是有禮獻(xiàn)于莊公。莊公賜宴,吃飯時,潁考叔把肉放在一旁不吃。莊公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有老母,我的食物她都嘗遍了,卻沒嘗過您所吃的菜肴,我想留給她嘗嘗?!鼻f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獨(dú)獨(dú)我卻沒有。”潁考叔說:“敢問這是什么意思?”莊公告訴他其中的緣故,并且講出自己的悔意。潁考叔回答說:“君王有什么好憂慮的!若掘地見泉,在隧道里相見,誰能有非議?”莊公依從了他的辦法。莊公進(jìn)入隧道,唱到:“大隧之中,其樂融融。”姜氏從隧道中出來,唱到:“大隧之外,心情愉快?!庇谑悄缸佑趾秃萌绯趿?。
君子說:“潁考叔的孝順是純正的。他孝敬愛戴自己的母親,又用這樣的孝敬和愛戴影響了莊公?!对娊?jīng)》上說:‘孝子之心不盡不竭,會推及影響到他的族類。’說的就是潁考叔這樣的人吧!”
集評
[清]魏禧:此篇寫姜氏好惡之昏僻,叔段之貪癡,祭仲之深穩(wěn),公子呂之迫切,莊公之奸狠,穎考叔之敏妙,情狀一一如見。(《左傳經(jīng)世鈔》卷一)
周鄭交質(zhì)
——《左傳》隱公三年
【題解】
本篇就周王室與鄭國之間交換人質(zhì)以明各自誠信,而后又因種種芥蒂反目成仇的事情,闡述了作者“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言不由衷,交換人質(zhì)也沒有用)的觀點(diǎn)。文章在客觀上也反映了其時周室衰微,無力駕馭諸侯的歷史背景。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惫手?、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1〕。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2〕。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3〕,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4〕,蘋、蘩、蕰、藻之菜〔5〕,筐、筥、锜、釜之器〔6〕,潢汙行潦之水〔7〕,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注?釋
〔1〕畀(bì):托付,給予。〔2〕祭足:鄭國大夫。溫:周地名。〔3〕要(yāo):約束?!?〕毛:草。〔5〕(pín)、蘩(fán)、蕰(wēn)、藻:均為野菜。〔6〕筐、筥(jǔ)、锜(qí)、釜:四種容器。〔7〕潢汙(wū):積水。行(háng)潦(lǎo):流動的水。
【譯文】
鄭武公、莊公父子先后任周平王的執(zhí)政大臣,平王又兼用虢公。莊公抱怨,平王說:“沒有這事?!币虼酥芘c鄭便交換人質(zhì)。平王之子狐為人質(zhì)去往鄭國,莊公之子忽為人質(zhì)前往周朝。平王駕崩,周王朝想把國政全部托付給虢公。四月,鄭國的祭足領(lǐng)兵割取溫地的麥子。秋天時,又割取成周的谷子。周王朝和鄭國遂彼此仇恨。
君子說:“言不由衷,交換人質(zhì)也沒有用。明確互相諒解的原則而后行動,又根據(jù)禮制加以約束,即使沒有人質(zhì),誰能使其產(chǎn)生隔閡?假若互信互諒,那澗、溪、沼、沚的草,蘋、蘩、水藻一類的野菜,方筐、圓筐、蒸鍋、炒鍋一類的器皿,甚至地面上的積水與流水,都可以敬獻(xiàn)鬼神,貢奉給王公;何況君子于兩國間建立信賴關(guān)系,按照禮儀行事,又何必用人質(zhì)?《國風(fēng)》有《采蘩》、《采》,《大雅》有《行葦》、《泂酌》,這四篇詩都是昭示忠實(shí)和信賴的。”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隱公三年
【題解】
本篇簡明地介紹了衛(wèi)莊公的子嗣情況,講述了大臣石碏勸莊公早立儲君,愛子應(yīng)該以教導(dǎo)其遵從規(guī)矩道義為準(zhǔn)則,不過度寵溺而使其驕奢淫逸,最后造成禍亂的觀點(diǎn)。衛(wèi)莊公不聽勸阻,還是沒有原則地寵愛公子州吁,但最終立桓公為君。后來驕縱的州吁終于犯上作亂,殺了衛(wèi)桓公而自立為王。
【原文】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1〕,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2〕,曰厲媯,生孝伯,蚤死〔3〕。其娣戴媯生桓公〔4〕,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5〕。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6〕:“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qū)櫠或?,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7〕,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yuǎn)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zhǔn)莿?wù)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腹?,乃老〔8〕。
注?釋
〔1〕東宮:太子之宮,此處意指太子?!?〕陳:春秋時國名,媯姓?!?〕蚤:通“早”?!?〕娣:妹妹?!?〕嬖人:受寵的姬妾?!?〕石碏(què):衛(wèi)國大夫?!?〕眕(zhěn):自安自重?!?〕老:告老。
【譯文】
衛(wèi)莊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莊姜,美麗卻沒有兒子,衛(wèi)國人就為她寫了《碩人》這首詩。莊公又從陳國娶來名叫厲媯的女子,生下孝伯,很小就夭折了。厲媯隨嫁的妹妹,生桓公,莊姜把他看做是自己兒子。公子州吁是莊公寵妾所生,受到莊公的寵愛,州吁喜歡玩弄武器,莊公不禁止,莊姜厭惡他。
石碏勸莊公說:“臣聽說憐愛兒子就要教他道義規(guī)矩,不讓他走上邪路。驕傲、奢侈、放蕩、安逸是走上邪路的開始。四種惡習(xí)的產(chǎn)生由于過分的寵愛和過多賞賜。您若想立州吁為太子,就定下來;若還沒有,過度的寵愛會導(dǎo)致禍患。受到寵愛卻不驕傲,驕傲卻安于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卻能不怨恨,怨恨卻能克制自己的,這樣的人太少了。而且卑賤妨害尊貴,年少駕凌年長,疏遠(yuǎn)離間親近,新人離間舊人,弱小欺侮強(qiáng)大,淫蕩破壞道義,此所謂‘六逆’。君王仁義,臣下恭行,為父慈善,為子孝順,為兄愛護(hù),為弟恭敬,此所謂‘六順’。舍順而學(xué)逆,就會招致禍害加速到來。作為人君,務(wù)必消除禍害,而今卻使之加速到來,恐怕不可以吧?”
莊公不聽勸。石碏的兒子石厚和州吁來往密切,石碏禁止,石厚不聽。及莊公死,桓公即位,石碏便告老還鄉(xiāng)了。
集評
[清]王源:前入州吁之寵,筆筆曲;后敘石硝之諫,筆筆切。曲矣,而立案甚嚴(yán);切矣,而敷辭甚變。用筆之妙也。(《古文翼》卷一)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寵”字,乃此篇始終關(guān)鍵。自古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石硝有見于此,故以教之義方為愛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預(yù)絕其禍根也。莊公愎而弗圖,辨之不早,貽禍后嗣,嗚呼慘哉?。ā豆盼挠^止》卷一)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題解】
魯隱公打算去遠(yuǎn)離國都的棠地觀看漁人捕魚的活動,臧僖伯認(rèn)為這樣率性任意的行為不合禮法,是自亂其政。但隱公不聽勸諫,以公務(wù)為名前往,最終被史書記下了不光彩的一筆。
【原文】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1〕。
臧僖伯諫曰〔2〕:“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3〕。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4〕,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5〕,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6〕。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shí)。昭文章〔7〕,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8〕,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shí),器用之資,皂隸之事〔9〕,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p>
公曰:“吾將略地焉〔10〕?!彼焱j愻~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11〕。”非禮也,且言遠(yuǎn)地也。
注?釋
〔1〕魚:通“漁”,捕魚?!?〕臧僖伯:魯國公子?!?〕軌、物:法度和禮制。〔4〕亟:屢次?!?〕春蒐(sōu):指在春天獵取沒有懷孕的野獸。夏苗:指在夏天獵取危害莊稼的野獸。秋狝(xiǎn):指在秋天出獵。狩:圍獵。〔6〕振旅:整頓軍隊(duì)。〔7〕文章:花紋和色彩。〔8〕俎(zǔ):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器皿?!?〕皂隸:差役?!?0〕略:巡視?!?1〕矢:通“施”,陳列。
【譯文】
隱公五年春天,魯隱公打算到棠邑觀看捕魚。
臧僖伯勸諫說:“一切事物,不和國計(jì)民生的大事相關(guān),材料不能用來制作禮器兵器,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是使臣民行為符合于法度和禮制的人。所以,通過講習(xí)大事來衡量法度規(guī)范是否得當(dāng)稱為正軌,選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明等級文彩稱為禮制。不合法度規(guī)范,無關(guān)禮制的行動則稱為亂政。屢次實(shí)行亂政,就會導(dǎo)致衰敗。所以春夏秋冬的田獵都是在農(nóng)閑時講習(xí)大事的行動。每三年出城進(jìn)行大演習(xí),進(jìn)城便整頓軍隊(duì),而后到宗廟宴飲,祭告宗廟,清點(diǎn)軍用器物,計(jì)算田獵的收獲。這是為了顯示車旗器用上的文彩,區(qū)分尊賤,辨別等級,順序排列長幼的次序,演習(xí)上下的威儀啊。鳥獸的肉不能放進(jìn)祭器作為祭品的,皮革、齒牙、骨角、毛羽等物不能用來制作裝飾祭器的,國君就不必親自去射取,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產(chǎn)品采收,一般器具材料的取得,這是差役們的工作,有專門的部門負(fù)責(zé),不是國君應(yīng)該管的。”
隱公說:“我準(zhǔn)備巡視地方?!庇谑侨チ?,在那里陳列各種捕魚的器具,加以觀賞。
僖伯托病不隨行。
《春秋》上說:“公矢魚于棠。”認(rèn)為這種行為不合禮法,并且諷刺魯隱公跑到那遠(yuǎn)離國都的地方去觀看捕魚。
集評
[清]浦起龍:口中不曾一字說出觀魚,而觀則非軌,魚則非物。非軌非物,即是非禮。言歸典則,法歸絲扣。(《古文眉詮》卷一)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題解】
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七月,鄭、齊、魯三國聯(lián)合攻打許國。弱小的許國被占領(lǐng)之后,齊、魯兩國經(jīng)過推辭,把許國的土地讓給了當(dāng)時勢力強(qiáng)大的鄭國。鄭莊公占得實(shí)利,在派出官員協(xié)理許國政事的同時,還發(fā)表了一番委婉紆曲、動情入理的說辭,從而使許國“名正言順”地成為了鄭國的附庸。

戰(zhàn)車 春秋
【原文】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1〕,傅于許〔2〕。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3〕,子都自下射之〔4〕,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5〕,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6〕,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7〕,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蹦伺c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8〕,曰:“天禍許國,鬼神實(shí)不逞于許君〔9〕,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10〕,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fù)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11〕,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shí)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12〕?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13〕。”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cái)賄〔14〕,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15〕,王室而既卑矣〔16〕,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17〕。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p>
注?釋
〔1〕庚辰:七月一日?!?〕傅:逼近,迫近。〔3〕潁考叔:鄭國大夫?!?〕子都:鄭國大夫?!?〕瑕叔盈:鄭國大夫。〔6〕壬午:七月三日。〔7〕共:通“供”?!?〕許叔:許莊公的弟弟?!?〕逞:滿意?!?0〕共億:相安?!?1〕昏媾:婚姻。
昏,通“婚”。〔12〕禋(yīn)祀:本指升煙祭天以求福,這里泛指祭祀?!?3〕圉(yǔ):邊境。〔14〕而:通“爾”,你?!?5〕先君:指鄭武公。〔16〕卑:衰落?!?7〕大岳:傳說為堯舜時候的四方部落首領(lǐng)。胤(yìn):后代。
【譯文】
隱公十一年秋七月,魯隱公會合齊僖公、鄭莊公攻打許國。初一這一天,軍隊(duì)迫近許城。潁考叔拿著鄭莊公的大旗“蝥弧”搶先登城,子都從下邊用箭射他,潁考叔從城上跌落了下來。瑕叔盈又拿著蝥弧旗登上城頭,揮動著旗子向四周大喊道:“國君登城了!”鄭國的軍隊(duì)于是全部登城。初三這一天,軍隊(duì)占領(lǐng)了許國。許莊公逃往衛(wèi)國。齊僖公要把許國讓給隱公。隱公說:“君侯說許國不恭敬,我于是跟從君侯前來討伐。許國既然已經(jīng)伏罪,雖然君侯有命,我也是不敢接受的。”于是把許國讓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派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莊公弟許叔住在許國的東部邊境上,說:“上天降禍于許國,鬼神實(shí)在對許國國君不滿意,借我的手來進(jìn)行懲罰,我只有一兩位同姓的臣屬,尚且不能平安相處,豈敢把攻占許國作為自己的功績呢?寡人有個弟弟,不能與我親愛和睦,因?yàn)槲业脑颥F(xiàn)在還在四處求食,更何況長久地占有許國呢?您侍奉許叔來安撫這里的百姓,我將讓公孫獲來幫助您。若是我死后得以埋葬于地下,上天又依照禮法收回了加于許國的禍害,寧可使許莊公重新來治理他的國家。那時,只要我鄭國有所請求,許國就會像親戚一樣,能夠誠心允許鄭國,不使他國乘機(jī)強(qiáng)住在這里,逼迫我們,和我們鄭國爭奪這塊土地。我的子孫挽救危亡都來不及,何況是占領(lǐng)許國的土地呢?我之所以使你們居住在這里,不單是為了許國,也是借此來暫時鞏固我的疆土?!庇谑怯肿尮珜O獲居住在許國的西部邊境上,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財(cái)貨,不要放在許國之內(nèi)。我死以后,就趕快離開這里。我的先父在這里新建城邑,周王朝既然已經(jīng)衰落了,周朝的子孫們互相之間的攻伐日益嚴(yán)重,秩序日益混亂。許國,是太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經(jīng)厭棄了周朝,我怎能還與許國相爭呢?”
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上的做法合于禮。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所秩序,使后代受益的東西。許國,是因沒有合禮法所以才去討伐它,服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后才與人相處,衡量自己的力量后才作出舉動,看清形勢才行動,不連累后代,可以說是懂得禮了?!?/p>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鄭莊戒飭之詞,委婉紆曲,忽為許計(jì),忽為鄭計(jì),語語放寬,字字放活。(《古文觀止》卷一)
[清]浦起龍:鄭、許壤接,莊復(fù)擅有時望,疑其直攘是許矣。豈知老猾不肯造次,料定許非我得終有,身后更無制許遠(yuǎn)圖,第以口擅予奪,使之一時弭首而止。左氏謂伐之舍之,度德量力,相時無累,正識得奸雄分際深也。(《古文眉詮》卷一)
臧哀伯諫納郜鼎
——《左傳》桓公二年
【題解】
宋國太宰華都弒殺其君宋殤公后,害怕遭到諸侯的討伐,于是向諸侯行賄,魯國收到了宋國早年滅郜時取得的大鼎。魯桓公想要將大鼎放在太廟之中,臧哀伯于是勸阻魯桓公說,君王應(yīng)該昭示美德、阻塞邪惡、處處以身作則。并闡釋了建立禮制的目的,論證了桓公將賂器放入太廟的危害。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納于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2〕:“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3〕,大路越席〔4〕,大羹不致〔5〕,粢食不鑿〔6〕,昭其儉也。袞、冕、黻、珽〔7〕,帶、裳、幅、舄〔8〕,衡、纮、〔9〕,昭其度也。藻、率、鞞、鞛〔10〕,鞶、厲、游、纓〔11〕,昭其數(shù)也。火、龍、黼、黻〔12〕,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13〕,昭其聲也。三辰旂旗〔14〕,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之,聲、明以發(fā)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jì)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dāng)?,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15〕。
周內(nèi)史聞之〔16〕,曰:“臧孫達(dá)其有后于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p>
注?釋
〔1〕郜(gào):國名,在今山東城武東南?!?〕臧哀伯:魯國大夫。〔3〕清廟:即太廟?!?〕大路:天子祭祀時用的車。越(kuò)席:蒲草席?!?〕大羹(tài):古代祭祀時用的肉汁。不致:不放調(diào)味品。〔6〕粢(zī)食:此處特指祭祀用的谷物?!?〕袞(g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龍的禮服。冕:古代帝王及上公所戴的禮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E(tǐng):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稱大圭?!?〕幅:即纏腿的布。舄(xì):重木底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為帝王或大臣穿)?!?〕衡、(dǎn)、纮(hóng)、(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種裝飾品?!?0〕藻、率(lǜ):古代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墊子。鞞(bǐng)、鞛(běng):刀鞘和刀鞘上近口處的飾物?!?1〕鞶(pán)、厲:古代衣服上的大帶。游(yóu):通“旒”,旌旗上的飄帶。纓:馬鞅?!?2〕火、龍、黼(fǔ)、黻(fú):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圖案?!?3〕钖(yáng)、鸞、和、鈴:古代車馬旌旗上的四種響鈴?!?4〕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有鈴鐺的旗子?!?5〕公:這里指魯桓公?!?6〕內(nèi)史:周朝官名,掌書王命等事。
【譯文】
魯桓公二年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安放在太廟里,是不合于禮的。
臧哀伯勸阻說:“做人君的,應(yīng)該發(fā)揚(yáng)美德,阻塞邪惡,以此來作為百官的榜樣,還怕有所缺失,所以還要宣揚(yáng)美德以昭示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成,大車用薄草席作墊子,肉汁不調(diào)五味,主食不用精米,這樣做是為了表明節(jié)儉。禮服、禮冠、蔽膝、玉笏、腰帶、裙子、裹足、鞋子、橫簪、瑱系、帽帶、頭巾,這些是用來表示等級制度的;玉器的墊子、刀鞘的裝飾、束衣的布帶、下垂的大帶、旌旗的飄帶、馬鞅,這些是用來表示尊卑等級的;衣上畫火、畫龍、畫黼黻,這些是用來表示貴賤的花紋;用五色來象征天地四方,是為了表明車服器械的顏色;用各種各樣的鸞鈴來點(diǎn)綴車馬旗幟,是為了表明各種聲音;將日月星辰畫于旗上,是為了表明光彩。講求美德,就應(yīng)該節(jié)儉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級,用文彩和器物來記錄它,用明亮聲音來發(fā)揚(yáng)它,以此來為百官樹立榜樣,百官因此警醒恐懼,不敢輕視綱紀(jì)法律?,F(xiàn)在您廢棄道德而炫耀有違禮法的行為,把人家賄賂的器物置于太廟之中,把它明明白白地置于百官面前,如果百官也跟著這樣做,您又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是由為官者走入邪路開始的。為官者喪失道德,是由于自恃被寵信而明目張膽地接受賄賂。郜鼎置于太廟之中,什么樣的明目張膽接受賄賂能比這更甚呢?周武王打敗商朝,將九鼎遷到洛陽,正義之士還有所非議,何況把象征著違背禮法、表明叛亂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之中,這怎么能行呢?”隱公不聽。
周朝的內(nèi)史聽到了此事,說:“臧孫達(dá)在魯國一定會后繼有人吧!君主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用道德來加以勸阻?!?/p>
集評
[清]謝有輝:一亡國之器,何足寶重,況其為弒逆之賂乎?臧孫“昭德塞違”之言,及“百官象之”之語,可謂痛切矣。(《古文賞音》卷一)
季梁諫追楚師
——《左傳》桓公六年
【題解】
楚國入侵隨國,為了麻痹對方,楚王聽從了部下斗伯的建議,故意懈怠軍容來接待隨國的使者少師。遠(yuǎn)見卓識的政治家季梁阻止了聽了匯報(bào)的隨君想要趁機(jī)追擊楚軍的舉動,他不但指出這是楚軍的計(jì)誘,更向信奉神明的隨君闡述了“民為神主,先民后神”的民本思想,勸其內(nèi)修政事,外聯(lián)諸侯。楚國于是不敢輕舉妄動。
【原文】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1〕,軍于瑕以待之〔2〕。隨人使少師董成〔3〕。斗伯比言于楚子曰〔4〕:“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xié)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毙苈是冶仍?sup>〔5〕:“季梁在〔6〕,何益?”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蓖鯕к姸{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7〕,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惫唬骸拔嵘鼱环誓]〔8〕,粢盛豐備〔9〕,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10〕,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11〕,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故務(wù)其三時,修其五教〔12〕,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13〕。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dú)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p>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1〕薳(wěi)章:人名,楚國大夫。成:講和。〔2〕瑕:春秋時隨國地名?!?〕少師:官名。董成:主持講和之事?!?〕斗(dòu)伯比:楚國大夫。楚子:指楚武王?!?〕熊率(lǜ)且比:人名,楚國大夫?!?〕季梁:隨國賢臣?!?〕祝:掌管祭祀的官。史:掌管祭祀時記事的官。〔8〕牷(quán):毛色純一的牲畜。腯(tú):肥壯?!?〕粢(zī)盛(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內(nèi)以供祭祀的谷物?!?0〕瘯(cù)蠡(luó):疥癬?!?1〕醴(lǐ):甜酒?!?2〕五教:指儒家所宣揚(yáng)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標(biāo)準(zhǔn)?!?3〕禋祀:此處泛指祭祀。
【譯文】
楚武王入侵隨國,一面派薳章去和談,一面在瑕地駐軍等待。隨國派少師主持和談。斗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們在漢水東邊一直不能得志,是我們使它這樣的。我們擴(kuò)大我們的軍隊(duì),整頓我們的軍備,憑借著武力去逼迫別國,那里的國家因?yàn)楹ε挛覀兌?lián)合起來對付我們。在漢東諸國中,隨國最大。隨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拋棄小國。小國離心,我們就可得利。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把我們的軍隊(duì)裝成疲弱以助長他的驕傲之氣?!毙苈是冶日f:“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何益處?”斗伯比說:“以后再來對付他,少師正受到隨君的信任?!背渫醢衍娙莞愕脕y七八糟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想要答應(yīng)他。季梁勸阻道:“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軍的疲弱,是在引誘我們,君侯急什么呢?臣聽說小國所以能夠抵抗大國,是小國有道,大國無道。所謂道,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鬼神。居高位的人思考如何讓百姓受益,此為忠;祝官史官真實(shí)無欺的言辭,此為信?,F(xiàn)在百姓饑餓而國君放縱私欲,祝官史官虛報(bào)功德來祝告鬼神,我不知道這樣是可以的。”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毛無雜色而肥壯,祭器里的黍稷豐盛完備,為什么不能使神靈信任?”季梁回答說:“百姓,是鬼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主總是把百姓的事情辦好,而后才去侍奉神靈。所以進(jìn)獻(xiàn)牲畜時禱告說‘牲口又大又肥’,是說百姓的財(cái)力普遍富足,是說他們的牲畜肥大而且繁殖旺盛,沒有疾病,是說他們的牲口充足而且品種完備。在奉獻(xiàn)黍稷時祝告說‘飯食干凈而豐盛’,是說春夏秋三季沒有災(zāi)害,百姓和睦,收成很好。奉獻(xiàn)甘甜的美酒時祝告說‘上好糧食釀成的美酒’,是說上級和下屬都有美德而沒有邪惡的心思。講到祭品的馨香,是說沒有讒佞奸邪的小人存在。所以致力于農(nóng)事,完善倫理規(guī)范,與親族關(guān)系緊密,用這些來進(jìn)行祭祀。因此百姓和睦而鬼神降福,所以行動就能成功?,F(xiàn)在百姓各有心思,鬼神沒有主人,君侯雖然獨(dú)自獻(xiàn)上豐盛的祭品,又能有什么福降呢?君侯還是先整頓政事,加深和兄弟國家之間的友誼,這才近乎于免除災(zāi)難。”
隨侯害怕,從而修明政治,楚國因此而不敢前來攻打。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篇中偏從致力于神處看出成民作用來,故足以破隨侯之惑,而起其懼心。至其行文,如流云織錦,天花亂墜,令人應(yīng)接不暇。(《古文觀止》卷一)
曹劌論戰(zhàn)
——《左傳》莊公十年
【題解】
魯莊公十年(前684年)的長勺之戰(zhàn),是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qiáng)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之一。本篇講述的是魯人曹劌在戰(zhàn)前與魯莊公就是否可以作戰(zhàn)而進(jìn)行的論辯,在作戰(zhàn)過程中通過把握時機(jī)克敵制勝的精彩指揮,以及他是如何通過戰(zhàn)場細(xì)節(jié)判斷敵情,從而作出追擊敵軍的正確決定。
【原文】
齊師伐我〔1〕。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2〕。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3〕,未能遠(yuǎn)謀?!彼烊胍?。
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4〕,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sup>〔5〕,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6〕,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sup>〔7〕,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8〕。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9〕,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10〕,故逐之。”
注?釋
〔1〕我:指魯國?!?〕曹劌(guì):人名,魯國人?!?〕鄙:目光短淺?!?〕專:獨(dú)自享用?!?〕犧牲: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牲畜。玉帛:玉器和絲織品?!?〕孚:為人所信服?!?〕屬:類。〔8〕長勺:魯?shù)孛?,在今山東萊蕪東北?!?〕軾:古代車廂前面供人手扶的橫木。〔10〕靡:倒下。
【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齊國軍隊(duì)前來攻打魯國,莊公準(zhǔn)備迎擊。曹劌請求進(jìn)見。他的同鄉(xiāng)人說:“大官們會來謀劃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yuǎn)慮。”于是進(jìn)見。
他問莊公:“您憑什么來作戰(zhàn)?”莊公說:“衣著吃食的享受,不敢獨(dú)自享用,必然分給別人?!辈軇ゴ鸬溃骸靶《餍』莶荒鼙榧鞍傩?,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從不敢虛報(bào),必說實(shí)話。”曹劌說:“小的誠實(shí)不能使神靈信任,神靈是不會賜福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官司,雖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做到合情合理?!辈軇ゴ鸬溃骸斑@屬于為百姓盡心辦事的行動,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隨您一起去?!?/p>
莊公和他同乘一輛兵車。與齊軍交戰(zhàn)于長勺。莊公將要擊鼓進(jìn)軍。曹劌說:“不行?!饼R軍擊鼓三次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jìn)軍了?!饼R軍大敗。莊公又要下令追擊,曹劌說:“不行?!彼萝嚳戳她R軍戰(zhàn)車的輪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撤退的情況,這才說:“可以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zhàn)勝以后,莊公問他其中的緣故。曹劌回答說:“作戰(zhàn)靠勇氣。擊第一通鼓的時候軍隊(duì)的士氣便振作了起來,擊第二通鼓的時候士氣便開始減弱了,等到擊第三通鼓的時候,士氣就枯竭了。敵人的士氣枯竭而我軍的士氣旺盛,所以能夠戰(zhàn)勝他們。大國難于捉摸,恐怕藏有伏兵。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輪跡雜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確實(shí)是在敗退,所以追擊他們?!?/p>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未戰(zhàn)考君德,方戰(zhàn)養(yǎng)士氣,既戰(zhàn)察敵情,步步精詳,著著奇妙,此乃所謂遠(yuǎn)謀也。左氏推論始末,復(fù)備參差錯綜之觀。(《古文觀止》卷一)
[清]余誠:“遠(yuǎn)謀”二字,一篇眼目,卻借答鄉(xiāng)人語閑閑點(diǎn)出。入后層層寫曹劌遠(yuǎn)謀,正以見肉食者之“未能遠(yuǎn)謀”也。通篇不滿一百二十字,而其間具無限事勢、無限情形、無限問答,急弦促節(jié),在《左傳》中另自別是一詞。(《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一)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傳》僖公四年
【題解】
齊桓公糾合諸侯攻下楚國的臨近小國蔡國,矛頭直指楚國,理由是它對周王室進(jìn)貢不周,并對周昭王的南征不歸負(fù)有責(zé)任,所以進(jìn)行征討。面對這冠冕堂皇的出兵借口,楚國派往齊營的使者屈完不卑不亢,時而恭順認(rèn)錯,時而嚴(yán)詞反駁,一方面倡導(dǎo)齊君應(yīng)該以德義服眾,一方面強(qiáng)調(diào)楚國的決心抵抗,以剛?cè)嵯酀?jì)、睿智嚴(yán)謹(jǐn)?shù)耐饨晦o令促成了與諸侯陣營的聯(lián)盟,史稱“召陵之盟”?!帮L(fēng)馬牛不相及”的成語便出自本篇。
【原文】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1〕,何故?”管仲對曰〔2〕:“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3〕:‘五侯九伯,女實(shí)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4〕,北至于無棣〔5〕。爾貢包茅不入〔6〕,王祭不共〔7〕,無以縮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9〕,君其問諸水濱!”師進(jìn),次于陘〔10〕。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1〕。師退,次于召陵〔12〕。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13〕?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4〕,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15〕,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16〕,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p>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虞:料想?!?〕管仲:名夷吾,字仲,齊國大夫?!?〕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姬奭。太公:姜太公?!?〕穆陵:齊國地名,山東臨朐縣的穆陵關(guān)?!?〕無棣:齊國地名,在今山東無棣縣一帶?!?〕包茅:成捆的青茅?!?〕共:通“供”?!?〕縮酒:古代祭祀時,捆束包茅立于前,灌酒于茅束,酒滲而下,視為神飲,名為縮酒。一說為濾酒去掉渣滓?!?〕昭王:周昭王,在位19年,因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shè)計(jì)淹死。〔10〕陘(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東南?!?1〕屈完:楚國大夫。〔12〕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東?!?3〕不谷:不善。諸侯對自己的謙稱?!?4〕徼(yāo):求?!?5〕綏:安撫。〔16〕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譯文】
魯僖公四年春,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的軍隊(duì)侵入蔡國,蔡軍潰散,繼而又去進(jìn)攻楚國。楚成王派使者來到軍中說:“君侯居住在北海,我們居住在南海,就是牛馬發(fā)情相逐也不能到達(dá)彼此的疆土,想不到君侯卻到了我們的國土上,這是什么緣故?”管仲回答道:“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祖太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之長,如有罪過,你都可以討伐他們,以便輔佐周王室?!①n給我們先祖可以討伐的范圍: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你們應(yīng)進(jìn)貢的包茅沒有繳納,使天子的祭祀缺乏供應(yīng),沒辦法縮酒拜神。我為此前來征討。昭王南巡到楚國沒有回去,我特此前來查問?!笔拐呋卮鸬溃骸柏暺窙]有送去,這是國君的罪過,怎敢不供給呢。至于昭王南征未返,君侯還是到水邊上去問吧?!庇谑驱R軍繼續(xù)前進(jìn),駐扎在陘地。
夏季,楚成王派屈完前往諸侯軍中求和。諸侯軍向后撤退,駐扎在召陵。齊桓公讓諸侯的軍隊(duì)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zhàn)車檢閱軍隊(duì)。齊桓公說:“諸侯們前來難道是為了我嗎?不過是為了繼續(xù)與先君建立友好關(guān)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建立友好關(guān)系如何?”屈完回答說:“承蒙您的恩惠,為我們的國家求福,有勞君侯收納我們的國君,這也是我們國君的愿望?!饼R桓公說:“我用這樣龐大的軍隊(duì)去作戰(zhàn),誰能夠抵擋得了?用這樣的軍隊(duì)去攻城,什么樣的城池不能攻克?”屈完回答道:“君侯若是以仁德來安撫諸侯,諸侯誰敢不服從于您?君侯若是使用武力,楚國有方城山作為城墻,有漢水作為護(hù)城河,您的軍隊(duì)雖然龐大,恐怕也沒有用?!?/p>
于是,屈完和諸侯訂立了盟約。
集評
[宋]真德秀:僭王,罪之大者;不貢,罪之小者。舍大而責(zé)其小,何哉?桓之內(nèi)失德、外失義者多矣,設(shè)以大惡責(zé)之,彼必斥我之惡以對,豈不為諸侯羞?舍其所當(dāng)責(zé),而及其不必責(zé),庶幾楚人不盡力以抗我,則不勞而師有功,此其為伯者之師與?(《山曉閣左傳選》卷二)
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僖公五年
【題解】
晉國南面的虞國,虞國南面的虢國,三國是同宗國家。強(qiáng)大的晉國兩次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qū)m之奇在第二次借路時曉示虞君晉國有野心,從多方面論述了借路給晉國的巨大禍患,勸虞君不要執(zhí)迷于宗族觀念,寄希望于神靈保佑。虞侯不聽,晉軍便在滅虢之后順便將虞滅亡?!凹俚罍珉健背蔀槲覈糯娛轮\略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樸素思想更具有恒久不變的深刻戰(zhàn)略意義。
【原文】
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1〕。宮之奇諫曰〔2〕:“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3〕,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p>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4〕。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5〕。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6〕,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fù)?jù)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shí)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衷唬骸蝠⒎擒埃鞯挛┸?。’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7〕。’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8〕。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注?釋
〔1〕假道:借路。虞:國名,在今山西平陸北。〔2〕宮之奇:虞國大夫?!?〕輔:指面頰。車:指牙床?!?〕昭:宗廟里神主的位次。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5〕盟府:掌管盟誓典策的官府?!?〕桓、莊:桓叔、莊伯,分別為晉獻(xiàn)公的曾祖和祖父。〔7〕繄(yì):語氣詞?!?〕臘: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
【譯文】
晉獻(xiàn)公又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宮之奇勸諫道:“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虞國必定會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不可助長,別國的軍隊(duì)不可輕忽。一次借路已經(jīng)過分了,難道還可以再來一次嗎?俗話說:‘頰骨與牙床互相依靠,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要受寒’,這就像虞國和虢國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一樣?!?/p>
虞公說:“晉國,與我是同宗,難道會加害于我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始祖大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因此沒有繼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文王的大臣,有功于周王朝,對他們功勛的記錄還藏在盟府之中?,F(xiàn)在晉國既然連虢國都想滅掉,對虞國又有什么可愛惜的?況且虞國與晉國,能比桓、莊兩族與晉國更親近嗎?晉君愛護(hù)桓、莊兩族嗎?桓、莊兩族有什么罪過,卻遭殺戮,不就是因?yàn)榻H的勢力威脅到自己嗎?親族由于受寵而對自己產(chǎn)生了威脅,尚且殺了他們,何況國家呢?”
虞公說:“我祭祀鬼神的祭品豐盛而干凈,鬼神必然在我們這邊?!睂m之奇回答說:“我聽說,鬼神不是隨便親近哪一個人,只對有德行的人他們才去依附。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私親,只輔助那些有德行的人?!终f:‘祭祀用的黍稷不算是芳香的,只有美好的德行才是芳香的?!终f:‘人們進(jìn)獻(xiàn)的祭品相同,而鬼神只享用有德之人的祭品。’如此看來,非有道德,則百姓不能和睦,鬼神就不會享用祭品。鬼神所依托的,只在于德行罷了。如果晉國攻取了虞國,用發(fā)揚(yáng)美德的方式來使祭品真正發(fā)出芳香,鬼神難道還會吐出來嗎?”
虞公不聽,答應(yīng)了晉國使臣的要求。宮之奇帶領(lǐng)了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說:“虞國等不到年終的祭祀了。虞國的滅亡,就在晉軍的這次行動中了,晉國用不著再次發(fā)兵了。”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貛熗局校v軍于虞國,于是乘機(jī)滅掉了虞國,捉住了虞公。
集評
[清]金圣嘆:事險(xiǎn),便作險(xiǎn)語??雌涠味尉闶乔凸P健筆,更不下一寬句寬字。古人文,必照事用筆,每每如此。(《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
[清]過珙:虞公只是利令智昏耳。曰“吾宗”,曰“神必?fù)?jù)我”,雖一時飾說,未必由中之發(fā),然亦愚罔極矣。使迷惑在此,只一點(diǎn)便破,何始喻之輔車唇齒不悟,再諭以滅虢同宗而猶不悟?憒憒乃爾,宜其覆亡也。(《詳訂古文評注全集》卷一)
齊桓公下拜受胙
——《左傳》僖公九年
【題解】
本篇記述的是齊桓公與諸侯在葵丘會盟時,接受周天子賞賜祭肉的一段情節(jié)。這種對異姓諸侯的破格優(yōu)待,實(shí)際上確認(rèn)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是王權(quán)衰落的表現(xiàn)?!翱鹬恕?,堪稱是齊桓公霸業(yè)的巔峰。

齊桓公與管仲畫像磚
【原文】
會于葵丘〔1〕,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2〕,曰:“天子有事于文、武〔3〕,使孔賜伯舅胙?!饼R侯將下拜??自唬骸扒矣泻竺L熳邮箍自唬骸圆笋罄?sup>〔4〕,加勞,賜一級,無下拜?!睂υ唬骸疤焱贿`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5〕,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釋
〔1〕葵丘:齊國地名,在今河南蘭考。〔2〕王:指周襄王。宰孔:周天子使臣。胙(zuò):祭祀時用的肉。〔3〕天子:指周襄王?!?〕伯舅:周王室是與異姓諸侯通婚的,所以尊稱他們?yōu)椴恕q螅╠ié)老:年老?!?〕隕越:顛墜。
【譯文】
僖公九年夏,(僖公和宰孔、齊侯、宋子、衛(wèi)傳、鄭伯、許男、曹伯)在葵丘會見,重申過去的盟約,彼此修好,這是合于禮的。
周天子派宰孔賜祭肉給齊桓公,說:“天子正忙著祭祀文王、武王,派我賜給伯舅祭肉。”齊桓公正要跪拜謝恩。宰孔說:“天子還有別的命令。天子讓我對您說:‘因?yàn)椴死狭?,加之對王室有功,賜爵一等,不用下拜?!饼R桓公回答道:“天子的威嚴(yán)近在咫尺,小白我怎敢貪得天子‘不下拜’的寵命?如果那樣做了,恐怕就要在下面顛墜跌倒,給天子帶來羞辱,怎敢不下拜?”于是從臺階上下來,跪拜,又登上臺階,接受了祭肉。
集評
[清]唐介軒:稱“天子”,尊君也;“下拜”,抑臣也。篇中四寫“天子”,五寫“下拜”,君臣之義,千古為昭。小小文字,有尺水興龍之勢。(《古文翼》卷一)
陰飴甥對秦伯
——《左傳》僖公十五年
【題解】
晉惠公是靠秦國的護(hù)送才得以回國即位的,然而他受恩不報(bào)。被惹怒的秦君發(fā)兵攻晉,魯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晉戰(zhàn)于韓原(今陜西韓城西南),晉惠公兵敗被擒。鑒于當(dāng)時的形勢以及一些大臣的壓力,秦穆公答應(yīng)與晉國和解,于是,晉國派遣陰飴甥為代表去秦國講和。本篇記述的就是晉使陰飴甥面對秦君的發(fā)問所作的回答。
【原文】
十月,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wù)骺樢粤⑧鲆?sup>〔1〕,曰:‘必報(bào)仇,寧事戎狄?!訍燮渚渥?,不憚?wù)骺樢源孛?,曰:‘必?bào)德,有死無二。’以此不和?!鼻夭唬骸皣^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zhí)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鼻夭唬骸笆俏嵝囊??!备酿^晉侯,饋七牢焉〔2〕。
注?釋
〔1〕圉(yǔ):晉惠公太子姬圉。〔2〕七牢:古代招待諸侯的禮節(jié),牛羊豬各一為一牢。
【譯文】
魯僖公十五年十月,晉國的陰飴甥會見秦穆公,雙方在王城訂立盟約。
秦穆公問:“晉國國內(nèi)的意見一致嗎?”陰飴甥回答道:“不一致。普通百姓以失去國君為恥辱,并且為戰(zhàn)死的親人感到深深的悲傷。他們不怕多征稅賦,想要整軍備戰(zhàn)以擁立姬圉做國君,說:‘一定要報(bào)仇,寧可屈從于西北外族?!訍鄞鲊抑浪淖镞^,他們也不怕多征稅賦,想要整軍備戰(zhàn)來等待秦國的命令,說:‘一定要報(bào)答恩德,死無二心?!瘒鴥?nèi)因此意見不一?!鼻啬鹿珕枺骸皣鴥?nèi)認(rèn)為國君的命運(yùn)將會如何?”陰飴甥回答說:“普通百姓很是憂傷,說是國君不會被赦免了;君子就很看得開,他們認(rèn)為國君一定會被放回來。普通百姓說:‘我們對待秦國太狠毒了,秦國豈能放國君回來?’君子說:‘我們已經(jīng)知道罪過了,秦國必然放國君回來。背叛時就捉拿他,服罪了就釋放他,沒有比這再寬厚的仁德了,沒有比這再威嚴(yán)的懲罰了。服罪的人感懷仁德,有背叛之心的人畏懼懲罰,通過這一次的事件,秦國就可以稱霸于諸侯了。幫助惠公做了晉君而不使他安定,廢去惠公的王位而不再立他為晉君,這樣一來就會把讓晉人感懷的恩德變?yōu)樾刂械脑购?,秦國大概不會這樣做吧?’”秦穆公說:“我正是這樣想的?!庇谑歉挠觅e館來招待晉惠公,并饋送了牛羊豬各七頭,表示尊敬。
子魚論戰(zhàn)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題解】
宋國無稱霸之勢,但宋襄公有稱霸之心,不自量力的他請楚國糾合諸侯于盂地會盟,想要成為盟主,卻在盟會上為楚人所擒,后被釋放。惱羞成怒的宋襄公遷怒于楚國的附庸鄭國,前去討伐,楚國出兵救鄭,于是有了楚宋泓水之戰(zhàn)。本篇記述的是司馬子魚在這一戰(zhàn)中關(guān)于用兵的主張。子魚的清醒和審時度勢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宋襄公的“仁義”則成為千古笑談。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zhàn),大司馬固諫曰〔1〕:“天之棄商久矣〔2〕,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
及楚人戰(zhàn)于泓〔3〕。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jì),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jì)也請擊之?!惫唬骸安豢伞!奔葷?jì)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4〕。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5〕,不禽二毛〔6〕。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p>
子魚曰:“君未知戰(zhàn)。勍敵之人〔7〕,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8〕,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9〕?!?/p>
注?釋
〔1〕大司馬:掌管軍政的官員。〔2〕天之棄商久矣:宋國是商朝的后裔?!?〕泓(hóng):即泓水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門官:指國君的衛(wèi)隊(duì)。〔5〕重(chóng)傷:再一次傷害?!?〕禽:通“擒”。二毛:指頭發(fā)花白的人。〔7〕勍(qíng)敵:強(qiáng)勁有力的敵人?!?〕胡耈(gǒu):老人。〔9〕儳(chán):不整齊。
【譯文】
楚國攻打宋國來解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zhàn),大司馬公孫固勸諫說:“上天拋棄我商國已經(jīng)很久了,主公想要復(fù)興,這是得不到寬恕的。”宋襄公不聽。
宋軍與楚軍戰(zhàn)于泓水。宋軍已經(jīng)擺好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河。司馬子魚說:“敵眾我寡,趁他們沒有完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背娨呀?jīng)全部渡河,但尚未擺好陣勢,司馬子魚又請求攻擊。宋襄公說:“不行?!钡瘸姅[好了陣勢,然后才開始攻擊,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衛(wèi)隊(duì)也被殲滅了。
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不傷害已經(jīng)受傷的人,不捉拿頭發(fā)花白的人。古人作戰(zhàn),不在隘口處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經(jīng)亡國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會攻擊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主公并不懂得戰(zhàn)爭。強(qiáng)大的敵人,因?yàn)榈匦蔚莫M窄而擺不開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這時候?qū)ζ浼右詳r截然后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就算是這樣還怕不能取勝。況且今天這些強(qiáng)悍的楚兵,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來,何況只是頭發(fā)花白的人!對士兵講明恥辱,教導(dǎo)作戰(zhàn),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了傷但還沒有死,為什么不能再次攻擊使其斃命?如果是因?yàn)閼z憫那些受傷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傷害,那就不如開始就擊傷他。同情年長的敵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用兵講求抓住有利的條件和時機(jī),那么即使是在隘口打擊敵人,也是應(yīng)該的;鑼鼓響亮是為了振作士氣,那么攻擊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也是可以的?!?/p>
集評
[宋]蘇軾:宋襄公非獨(dú)行仁義而不終者也。以不仁之資,盜仁者之名爾?!蜗骞珗?zhí)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殺一牛猶不忍,而宋公戕一國君若犬豕然,此而忍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敗國衄,乃欲以“不重傷,不禽二毛”欺諸侯。人能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饑于壺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傷”、“二毛”,此豈可謂其情也哉?……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論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蘇軾文集》卷三《宋襄公論》)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宋襄欲以假仁假義籠絡(luò)諸侯以繼霸,而不知適成其愚。篇中只重阻險(xiǎn)鼓進(jìn)意,“重傷”、“二毛”帶說。子魚之論,從不阻不鼓,說到不重不禽;復(fù)從不重不禽,說到不阻不鼓。層層辯駁,句句斬截,殊為痛快。(《古文觀止》卷一)
寺人披見文公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題解】
本篇記述的是曾經(jīng)在外流亡多年的晉文公,在聽過從前欲加害自己的宦官寺人披的一番合情入理的辯白之后,寬宏大量地接見了他,從而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的事情。

重耳流亡路線圖
【原文】
呂、郤畏逼〔1〕,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2〕。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3〕,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4〕?”公見之,以難告。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5〕。己丑晦〔6〕,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注?釋
〔1〕呂、郤(xì):即呂甥、郤芮,二人都是晉惠公的親信舊臣?!?〕寺人:即后世所說的宦官?!?〕袪(qū):衣袖?!?〕刑臣:宦官的自稱?!?〕秦伯:指秦穆公。王城:秦國地名,今陜西大荔東?!?〕己丑:三月二十九日?;蓿宏帤v每月的最后一天。
【譯文】
呂甥、郤芮因?yàn)楹ε率艿狡群?,要放火焚燒晉文公的宮殿以殺死晉文公。寺人披請求進(jìn)見,晉文公派人責(zé)備他,并且拒絕接見,說:“在蒲城發(fā)生的事情,國君命令你第二天到達(dá),你立刻就到了。后來我陪同狄國國君在渭水邊上打獵,你為了惠公前來殺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到達(dá),你兩天就到了。雖然有國君的命令,何至于如此迅速?那只袖子還在,你走吧!”寺人披答道:“我認(rèn)為君侯此次回國,已經(jīng)明白了君臣之間的道理了。如果還沒有明白,那么就又有災(zāi)難要臨頭了。國君的命令是不可違背的,這是古代的制度。除去國君所厭惡的人,自己有多大力量就要盡多大力量。至于國君厭惡的人,是蒲人還是狄人,對我來說有什么相干呢?現(xiàn)在君侯繼位,難道就沒有在蒲、狄時那樣的禍?zhǔn)铝藛??齊桓公把管仲箭射自己帶鉤的事放在一邊,而讓他來輔佐自己,君侯想要改變這樣的做法,還用煩勞您下命令嗎?離開晉國的人會很多,哪里只是我一個受過宮刑的小臣呢?”晉文公于是接見了他,寺人披把將要發(fā)生的災(zāi)難告訴了文公。
晉文公偷偷地到王城去會見秦穆公,商討這件事。三月的最后一天,晉文公的宮殿起了火。呂甥、郤芮沒有找到晉文公,于是跑到了黃河邊上,秦穆公將他們誘捕后殺掉了。
介之推不言祿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題解】
晉文公在外流亡期間,曾有一些人追隨著他,介之推就是其中的一位。文公返回晉國即位以后,賞賜眾人,而介之推卻帶著自己的老母親隱居深山,不求名利。他高尚的品行,至今仍為人稱道。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1〕,祿亦弗及。
推曰:“獻(xiàn)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荨褵o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shí)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cái),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2〕?”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逼淠冈唬骸耙嗍怪艉??”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唬骸澳苋缡呛??與汝偕隱?!彼祀[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3〕,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p>
注?釋
〔1〕介之推:人名,他曾追隨重耳流亡,途中曾割自己腿肉熬湯獻(xiàn)給重耳充饑?!?〕懟(duì):怨恨?!?〕綿上:介之推隱居處,在今山西介休東南。
【譯文】
晉文公獎賞跟隨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求爵祿,而賞賜爵祿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xiàn)公有九個兒子,只有君侯還活在世上了。晉惠公、晉懷公沒親近的人,國外、國內(nèi)都厭棄他們。上天還沒有想讓晉國滅亡,所以晉國一定會等到賢明的君主。能主持晉國祭祀大典的人,不是君侯又能是誰呢?這實(shí)在是上天要立他為君,而那幾個人卻認(rèn)為是因?yàn)樽约旱牧α克拢@不是欺騙嗎?偷別人的財(cái)物,尚且叫做盜竊,何況是貪上天之功以為是自己的力量所致呢?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過當(dāng)成是正義,上面的人又獎賞他們的奸欺,上下相互蒙蔽,難以和他們相處。”他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一樣去請求賞賜呢?就這樣死去,又能怨恨誰呢?”介之推回答說:“明知錯誤而去效仿,罪過就重了。況且我已口出怨言,不能再吃他的俸祿了?!彼赣H說:“也要讓君侯知道一下此事,怎樣?”介之推答道:“言語,是用來表白自己的。自身將要隱退,哪里還用得著表白?這樣做就是想要求得顯達(dá)了?!彼赣H說:“你能夠這樣嗎?我同你一起隱居吧?!庇谑潜汶[居到死。
晉文公尋訪他們不到,就把綿上作為他的封田,說:“用這來記錄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集評
[清]金圣嘆:最是清絕峭絕文字,寫其母三段話,是三樣文字,細(xì)細(xì)玩味之。(《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一)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晉文反國之初,從行諸臣,駢首爭功,有市人之所不忍為者。而介推獨(dú)超然眾紛之外,孰謂此時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聞其風(fēng)者,猶咨嗟嘆息不能已也。篇中三提其母,作三樣寫法,介推之高,其母成之歟!(《古文觀止》卷一)
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題解】
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夏,齊孝公興兵征討魯國。魯國勢弱,于是決定用外交手段化解這次危機(jī)。魯僖公讓展喜作為使者前去犒勞齊軍,并且讓他向哥哥展禽請教辭令。展喜見到齊孝公之后,極力宣揚(yáng)齊國兩位著名的先君輔助天子安定諸侯,維系諸侯間和睦關(guān)系的事跡,將齊孝公此次出師直接放到了違背先人美德的惡名面前,終于使齊孝公無言以對并撤軍。
【原文】
齊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師〔2〕,使受命于展禽〔3〕。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zhí)事〔4〕。”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饼R侯曰:“室如懸罄〔5〕,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6〕,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d在盟府〔7〕,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zāi),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8〕。’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饼R侯乃還。
注?釋
〔1〕我:指魯國?!?〕展喜:人名,魯國大夫,展禽的弟弟?!?〕展禽:姓展,名獲?!?〕執(zhí)事:原指君主左右辦事的人,實(shí)指齊孝公,這里是客氣的說法?!?〕懸罄(qìng):器中空。形容屋內(nèi)空空,一無所有,貧窮之極?!?〕周公:周公旦。大公:姜太公。股肱(gōng):帝王左右輔助得力的人?!?〕載:指盟約。盟府:古代掌管盟約的官府?!?〕率:遵行,遵循。
【譯文】
齊孝公領(lǐng)兵攻打魯國北部邊境,魯僖公派展喜去犒勞齊軍,讓他先向展禽請教犒勞時的辭令。齊孝公還沒有進(jìn)入魯國國境,展喜就出境跟著他,說:“我們的君王聽說您親自出動大駕,將要屈尊光臨敝邑,于是派遣我來犒勞您的侍從?!饼R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道:“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饼R孝公說:“房屋像懸掛的磬,四野空無青草,憑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借先王的遺命。從前周公、齊太公均是周朝股肱之臣,兩人協(xié)力輔佐成王。成王慰勞他們,賜他們結(jié)盟,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侵害?!@個盟約還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師掌管著。桓公因此而集合諸侯,解決他們間的糾紛,彌補(bǔ)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zāi)難,這樣做是為了顯揚(yáng)齊國君主過去的職責(zé)。到了您即位,諸侯們盼望說:‘他將會繼承桓公的功業(yè)吧!’我們因此而不敢聚眾而加以防衛(wèi),說:‘難道他即位剛九年,就丟棄了先王的遺命,廢棄了自己的職責(zé)嗎?他把先君放到了什么位置???我想您必然不會這樣?!覀兪强恐@個才不害怕的?!饼R孝公于是領(lǐng)兵回國了。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語,包括到底。蓋展喜應(yīng)對之詞,雖取給于臨時,而其援王命、稱祖宗大旨,總是受命于展禽者。大義凜然之中,亦復(fù)委婉動聽。齊侯無從措口,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所謂子猷山陰之棹,何必見戴也。真奇妙之文。(《古文觀止》卷一)
[清]浦起龍:師出無名,但以室空野曠詰人無恃,齊亦妄矣!歷舉先緒,以塞其口,其妄自廢,而詞令之遞卸總卷,筆力清括。(《古文眉詮》卷二)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題解】
魯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晉國聯(lián)合秦國出師圍鄭,危急關(guān)頭,鄭文公起用老臣燭之武游說秦穆公。燭之武從鄭國存亡對于秦國的利害關(guān)系出發(fā),勸秦穆公放棄攻鄭,不要為他人做嫁衣裳。秦國此次應(yīng)邀出兵,是礙于與晉國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并非真心實(shí)意,燭之武的一番言論說中了穆公心事,他于是單獨(dú)與鄭國和解,撤軍而去。晉文公也只好撤軍。
【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1〕,秦軍氾南〔2〕。佚之狐言于鄭伯曰〔3〕:“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樱枪讶酥^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4〕。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5〕。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6〕。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7〕,共其乏困〔8〕,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9〕,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10〕,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11〕,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2〕,乃還。
子犯請擊之〔1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4〕。因人之力而敝之〔15〕,不仁;失其所與〔16〕,不知〔17〕;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p>
注?釋
〔1〕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鄭縣北?!?〕氾(fàn)南:氾水之南?!?〕佚之狐:人名,鄭大夫?!?〕縋(zhuì):系在繩上放下去。〔5〕執(zhí)事:指代秦穆公。〔6〕?。合魅?。〔7〕行李:外交使者?!?〕共:通“供”?!?〕封:疆界。〔10〕闕:損害?!?1〕說:通“悅”?!?2〕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13〕子犯:晉國大夫?!?4〕微:非。夫人:指秦穆公?!?5〕敝:損害?!?6〕所與:盟國?!?7〕知:通“智”。
【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yàn)猷崌鴮x文公無禮,并且對晉國有二心,暗地里依附了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鄭國處于危險(xiǎn)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那么前來征討的軍隊(duì)一定能撤走。”鄭伯聽從了他的建議??墒菭T之武卻推辭說:“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事了?!编嵨墓f:“我沒有能及早地任用您,如今形勢危急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有不利的地方??!”燭之武便答應(yīng)了。
當(dāng)天夜里就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吊下去,他進(jìn)見秦穆公說:“秦國和晉國前來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鄭國的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把鄭國滅掉。隔著別國而想把遠(yuǎn)方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領(lǐng)土,您知道這是難以辦到的,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其作為您東方路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也知道晉君所謂的‘賜地’了,他答應(yīng)過把焦、瑕二地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到了晉國,晚上就在那里修起了城墻,這您是知道的。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等它在東邊把疆土擴(kuò)大到了鄭國,就會想擴(kuò)張西邊的疆土。如果不侵損秦國,如何能取得土地?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請您仔細(xì)斟酌吧?!?/p>
秦穆公聽了很高興,就與鄭國訂立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駐守鄭國,自己率領(lǐng)大軍回國去了。子犯請求晉文公下令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秦穆公的支持,我到不了今天。借助了別人的力量而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智;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鄭近于晉,而遠(yuǎn)于秦。秦得鄭而晉收之,勢必至者。越國鄙遠(yuǎn),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俱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國,多用此說。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古文觀止》卷一)
[清]過珙:得勢全在“秦、晉圍鄭,鄭既知亡”二語,先令人氣平了一半。以后紆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窩里去。詞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悅而且戍也,固宜。(《詳訂古文評注全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