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的月亮及其藝術(shù)的象征

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修訂本) 作者:傅道彬


第二章 中國的月亮及其藝術(shù)的象征

引言

從科學意義上說,并不存在一個“中國的月亮”,因為月亮是屬于整個世界和整個宇宙的,它對每個國度每個民族都投下同樣寧靜而嫵媚的光芒。但正如華嚴經(jīng)教義所謂“月印萬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輪,而映照在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同樣,當寂寞無語的月亮穿過不同的心靈世界,反映不同民族文化視野的時候,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的意義。

L.克蘭默在《燈宴》(1916)的序言中談到了月亮這個在中國詩壇無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迅速地崩潰或是慢慢地腐爛……她把遠隔千山的情侶思念聯(lián)結(jié)起來。”在中國文化里,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伴隨著神話世界飄然而至,負載著深刻的原始文化內(nèi)容?!霸氯A澄有象,詩思在無形”,朗朗明月從古至今一路流轉(zhuǎn)充滿了中國人廣闊的心靈空間,它凝聚著我們古老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審美感情,成為高懸于天際的文化原型。它是靜思玄想式的中國智慧的神秘啟示物,更是通脫淡泊的中國藝術(shù)的深刻象征,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便獲得了文化屬性上的“中國的月亮”,透過中國文化的月亮原型,可以揭示諸多的中國文化的深奧古義和審美蘊藉。

  1. 《八十華嚴經(jīng)》卷二有“如來法身不思議,如影分形等法界。處處闡明一切法,寂靜光天解脫門”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頁)宋代華嚴宗代表人物澄觀疏曰:“依體普現(xiàn),若月入百川。尋影之月,月體不分。即體之用,用彌法界。體用交徹,故不思議。”(澄觀《華嚴經(jīng)疏》卷六)
  2. 邁克爾·卡茨:《艾米·洛威爾與東方》,見張隆溪:《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頁。
  3. 齊己:《夜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