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英雄史詩《烏莎巴羅》

作家的精神立場和創(chuàng)作姿態(tài) 作者:黃景忠 著


論英雄史詩《烏莎巴羅》

在傣族的文學史上,敘事長詩在幾百年前就十分發(fā)達,成為主要的文學樣式。據(jù)帕拉納于1615年撰寫的《論傣族詩歌的種類》一書記載,那時的傣族敘事長詩就有500首,其中,“敘事詩內容較長、故事較多的有5首?!稙跎土_》為首,接下來是《粘巴戲頓(四顆緬桂)》,第三是《蘭嘎西賀》,第四是《粘響》,第五是《巴塔麻嘎捧尚羅》”[1]。所以,《烏莎巴羅》也被稱為傣族第一詩王。但是,這部以貝葉記載的敘事長詩一直失落于民間。最近,這部詩稿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由刀永平翻譯,羅俊新(原《潮州日報》總編輯)整理出來。全詩56 000多行,約40萬字。它的發(fā)現(xiàn)和整理,對于推動傣族長篇敘事詩乃至整個傣族文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烏莎巴羅》成書于傣歷354年2月,即992年。10世紀恰好是傣族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時期,江應梁先生在《傣族史》中認為:“在唐代中期到北宋初期,……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撣泰諸族部落的強大,各部落和酋長早已由公推而演變?yōu)槭酪u的統(tǒng)治者,他們?yōu)榱斯餐睦娑M成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進入了奴隸社會階段。”[2]而《烏莎巴羅》反映的是這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發(fā)生在勐嘎西納與勐班加兩個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長詩一開始就講述,“那時人世間有一百零一個國家”(這里的“國家”是指“部落”或“勐”,下同),而勐嘎西納是其中特別強盛的一個,它作為部落聯(lián)盟盟主管轄著其他王國。勐嘎西納的國王捧馬典是天神下凡,他英勇善戰(zhàn)且有無窮神力,但非常專制和霸道。他每到一個地方先是飛到天上引弓張駑,“射出的弓箭驚天動地/地面的人聽后聞風喪膽”,接著向地上的人們高喊:“這里的人必須服從我統(tǒng)治/決不允許任何人反抗?!彼幸粋€長得很美麗的養(yǎng)女叫南蘇塔沙,南蘇塔沙與勐班加的王子烏莎巴羅相愛,烏莎巴羅也是天神轉世,有高強法力且為人誠信。但是捧馬典沒有把他看作未來女婿,“他忌妒烏莎巴羅武功高強”,害怕他“將來打破他稱霸世界的夢想”,所以把他扣留在勐嘎西納,想趁機除掉他。勐班加是禮儀之邦,為了避免戰(zhàn)禍,先派使臣帶著禮物向捧馬典提親,沒想到派去的使臣卻遭捧馬典辱罵,兩勐之間的戰(zhàn)爭終于爆發(fā)。雙方都各自動員自己的盟國參戰(zhàn),甚至天上的神仙也參與了戰(zhàn)斗。這場大戰(zhàn)進行得激烈、殘酷。最后,正義之師勐班加取得了勝利,捧馬典被烏莎巴羅殺死,勐班加扶助勐嘎西納已背叛父親的王子帕農板繼承王位,烏莎巴羅也終與南蘇塔沙成婚。

詩歌透過烏莎巴羅與南蘇塔沙的愛情糾葛所反映的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這一歷史交替時期是社會矛盾最為突出、尖銳和復雜的歷史時期,私欲促使這個時期不斷發(fā)生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而后形成新的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稙跎土_》反映的正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和發(fā)展趨勢。當然,這部詩歌也反映了其他的社會內容:比如詩歌揭示了佛教傳入傣族初期同原始神之間的矛盾,以及后來如何同原始宗教相結合共同成為人們的信仰;反映了傣家那時的社會制度:“國家立下許多規(guī)矩/把人群劃分為官家和百姓/官民界線分明世代相傳/高低貴賤前世注定?!边@說明傣族那時已進入階級社會;還反映了各勐決策的民主會議制:不論是勐嘎西納或是勐班加,大至戰(zhàn)爭,小至王子或公主的婚嫁事宜,國王都要召集群臣或長者認真商議,臣民們往往也敢于直言自己的主張。這是原始部落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民主制;長詩還反映了傣族在嫁娶、祭祀、占卜等方面的習俗。這就是說,《烏莎巴羅》不僅概括了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基本矛盾和發(fā)展趨勢,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是一部具備了史詩品格的長篇敘事詩。

事實上,《烏莎巴羅》不僅是一部史詩,而且是一部英雄史詩。《烏莎巴羅》塑造了兩位英雄人物:捧馬典和烏莎巴羅。捧馬典屬于行將被時代淘汰的英雄人物。他最為顯著的人格特點是勇猛、強勢、霸道,他敢于率領勐嘎西納抗擊魔鬼之國孟維扎團,并在戰(zhàn)勝魔鬼之國后樹立較高的威信;他喜歡掠奪和擴張,并可以不顧一切地掃除阻礙他的障礙;他還有拼死搏斗的精神,在戰(zhàn)爭的最后他已陷于必敗的境地的時候,仍不肯俯首稱臣:“老子是天下第一男子漢/從沒有向任何人投降/如果要我向你屈服/除非河水倒流樹倒長?!边@種剛強不屈的品格實在令人慨嘆不已。史詩并沒有簡單地貶抑這個人物形象,他畢竟代表著一個時代傣族人民對理想人格和社會歷史的評價原則:對于一個行將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的時代來說,“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M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chuàng)造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3],因此,勇敢和強大成了人們歌頌的英雄品格,而擴張和掠奪也是應有的社會秩序。捧馬典正是屬于這樣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他的勇敢和強大背后隱含的兇狠、貪婪、霸道使他越來越失去民心,失去一個部落聯(lián)盟盟主的凝聚力。而烏莎巴羅就不同了。他少年時代就自愿隨帕倫王出家,學會了佛經,“懂得了五戒八律的內涵”,培養(yǎng)了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他為人有禮,忠于愛情。他法力高強而又與人為善:即使被捧馬典囚禁,他有能力打敗圍攻他的敵人,但他“不愿殘害生靈”,“不愿跟無辜的人打仗”。他殺死了捧馬典,但不愿意奪取勐嘎西納的政權,而是扶助捧馬典的兒子帕農板繼承王位。這就是說,他不是憑武力而是憑信義獲得人們的愛戴,他不是以掠奪和征服去滿足個人的私欲,而是把各勐人民的和平和安寧當作人生的目標。所以,烏莎巴羅身上是凝聚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理想的要求:經歷了連綿不斷的兼并戰(zhàn)爭,人民已厭倦了武力和廝殺,他們渴望一個有德的君主,去統(tǒng)一天下并締造一個和平、安寧的國家。這也正是烏莎巴羅這個形象所體現(xiàn)的意義。而我想,《烏莎巴羅》的一個主要的思想價值,即在于通過烏莎巴羅和捧馬典兩個不同類型的英雄形象的塑造,暗示一個憑武力征服天下的舊時代的行將結束,和一個憑德行統(tǒng)治天下的新時代的到來。潛明茲先生在《中國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中認為,“傣族中世紀的詩在500部以上,在大量長詩中能確定為英雄史詩的至少有四部(篇)”。這四部即是《厘捧》、《粘響》、《相勐》、《蘭嘎西賀》。[4]現(xiàn)在我們又可以在這個行列中添加上一部《烏莎巴羅》了。

《烏莎巴羅》所包含的思想,首先是對佛教人生觀、價值觀的宣揚。據(jù)考證,佛教思想傳入傣族是在7—9世紀間。[5]在這部史詩中,所宣揚的佛教思想最突出的是輪回和業(yè)報的觀念。勐嘎西納為什么會走向衰落?是因為捧馬典在天堂碰到前世妻子南蘇扎臘,兩人破壞天規(guī)私奔到人間。天上的英達王于是重新“為人類選擇優(yōu)秀的接班人”,他委派男神下凡,轉世而為烏莎巴羅。烏莎巴羅和南蘇塔沙為什么會有被囚禁之災?是因為“前世關了一對鸚鵡/今生坐上了鐵牢籠”。此外,史詩還宣揚了“賧佛”的觀念?!百y佛”即貢獻財產用以支持佛教活動。作品描寫了不少因潛心拜佛、“賧佛”得以成仙或轉世當上國王的故事。佛教思想的滲透使整部史詩有著較為濃厚的教誨色彩。

但我以為,宗教的思想在這部史詩中僅僅是外殼,剝開這一層外殼,就可以看到這部史詩的思想內核——對正義原則的宣揚。捧馬典并非因為觸犯天規(guī),而是因為多行不義最終才眾叛親離,陷于孤立無援境地。而烏莎巴羅,他的取勝也不是因為神的旨意,而是信守“義”的原則終為人們所擁護和愛戴。值得注意的是,史詩還把親情、愛情也放在正義的天平上去衡量。史詩多處描寫到兒子反叛父親的情節(jié):帕農板不滿父王捧馬典的貪婪和專制,最終投奔勐班加的陣營;在第二十三章《寶角牛的故事》中,老牛王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把自己親生兒子全部踏死,死里逃生的寶角牛長大后又把老牛王殺死等等。在這里,“義”的原則戰(zhàn)勝了血緣的原則。在作品中,即或是對愛情的描寫,也是以“義”去衡量。捧馬典前世的妻子南蘇扎臘與富翁蘇巴納私奔,后來她在天堂碰到捧馬典又舊情復燃,舍棄蘇巴納與捧馬典私下凡間。這是對丈夫的不忠,所以最終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觀烏莎巴羅,他的幾次婚姻都碰到波折,但他從來沒有在陷于困境時舍棄妻子,而是與其共患難,這正是體現(xiàn)了“義”的原則。所以,也可以說,《烏莎巴羅》是一部譴責不義,歌頌正義的英雄史詩。

《烏莎巴羅》在藝術上也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地方。

首先,現(xiàn)實與幻想的交融,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是本詩顯著的特點。史詩以鴻篇巨制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壯闊的生存空間:既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糾葛,又有人與妖魔之間,神與魔之間的沖突和紛爭;忽而是人間世俗生活的細膩的展現(xiàn),忽而是天上神異描寫和奇特的幻想,這種人類早期的幼稚的思維使我們領略到一種跨越神人、生死的恢宏氣度和壯闊的意境。另外,史詩善于將潑墨如畫的敘事與淳厚優(yōu)美的抒情交織在一起。常常是,粗獷狂烈的戰(zhàn)爭場面,穿插進纏綿悱惻的兒女情長;慘烈的廝殺剛剛結束,忽然又彈唱起父母的牽腸掛肚,妻兒的彼此安慰和凄然告別。

其次,是人物塑造的成功。對于一部英雄史詩來說,能否塑造出既概括了那個時代的特征又有鮮明個性的典型人物是至關重要的?!稙跎土_》中兩個英雄形象的塑造應該是比較成功的。就如烏莎巴羅,他是宮廷王子,卻又平易近人;他驍勇善戰(zhàn),又信守仁義;更難得的是作者能夠在幾次的愛情生活中寫出他多情、溫柔的一面,這就使得這個理想色彩濃厚的人物顯得有血有肉。當然,這個人物在塑造上仍然存在著概念化的毛病,我們在他身上幾乎很難找到缺點。相比之下,捧馬典這個形象顯得更為豐滿、鮮活、生動,這得益于史詩對這個人物性格多側面、多層次的刻畫,得益于史詩對人物性格豐富性、復雜性的描寫:在與勐班加的戰(zhàn)爭中,一開始他是怒斥勐班加派來的使者的,體現(xiàn)了王者的霸氣;在大軍壓境,群臣恐慌的時候,他“反而放聲哈哈大笑”,顯現(xiàn)一個英雄的自信和鎮(zhèn)定;而當他派出的幾撥大將都戰(zhàn)死沙場,眼見戰(zhàn)爭已成敗局之后,作品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

捧馬典好像心情尚好,

看不出有半點緊張;

他面帶微笑自我安慰,

仿佛他這次打了勝仗。

……

捧馬典的微笑時間不長,

裝出的笑臉慢慢消散;

他突然大聲痛哭,

這時的樣子實在凄涼。

“我的十六名大將軍啊。

你們是勐嘎西納的棟梁;

你們就這樣離我而去,

你們死得何等枉冤?!?/p>

……

“昆興將軍已離我而去,

丟下美好的家空蕩蕩;

丟下他如花似玉的妻子,

不知今后會變成誰的婆娘?”

“還有那可憐的昆治將軍,

他也在戰(zhàn)場上陣亡;

他身中萬箭死得悲慘,

撒手而去回不了家鄉(xiāng)?!?/p>

“他上有父母下有兒女,

還有那年輕美麗的妻房;

死的時候沒有見上一面,

如同做了一場噩夢一般?!?/p>

……

在戰(zhàn)爭前后捧馬典的不同表現(xiàn)中,我們看到捧馬典剛強的外表下所包藏的軟弱,看到了他兇狠的背后充滿人性的、豐富的感情世界。而他在戰(zhàn)敗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寧死不屈的執(zhí)拗,更具有一種撼動人心的人格力量。這應該說是一個性格復雜而又個性突出的典型形象。在傣族已整理出來的幾部英雄史詩中,《厘捧》、《粘響》所塑造的人物還沒有完全脫離神話中人物的類型化的特點,人物的個性特征不夠突出,這說明它們是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到了《烏莎巴羅》、《相勐》、《蘭嘎西賀》,人物的個性特征、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表現(xiàn),這說明它們都是在藝術創(chuàng)造上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

在語言敘述上,這部史詩有著傣族敘事詩共同的特點,即善于運用比興的手法,喜歡以花草、樹木、溪流、星星、月亮作為敘事詩的潤色劑,使語言色彩鮮明秀美;而唱頌體那種富于抒情韻味的敘述,又使詩句讀來悠揚婉轉、優(yōu)美動聽。需要提及的是在翻譯成漢語之后,仍然能夠體現(xiàn)傣族敘事詩在語言表達上的這種特色,足見翻譯、整理者的藝術功力。

當然,這部史詩也有不少毛病。首先是宗教教化色彩比較濃厚。這倒不是說不可以表現(xiàn)佛教思想,而是說其中不少觀念、思想是贊哈傳唱過程中滲透進去的,所以,與原來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內容融匯得不夠融洽,甚至還有個別章節(jié)是純粹的說教(如第四十七章《生因果報應》)。這不能不說是史詩的一個毛病。其次,史詩結構恢宏,情節(jié)復雜,但顯得過于散漫、龐雜。有些情節(jié)顯見游離于主題之外,有些情節(jié)的發(fā)展顯得拖沓、平板。比如史詩最后寫到捧馬典被殺,帕農板登基,烏莎巴羅與南蘇塔沙完婚,本來就可以結束了,但還安排了南蘇塔沙在森林被魔鬼劫持,烏莎巴羅率領勐班加與魔國展開人魔大戰(zhàn)。這個情節(jié)似乎對人物塑造或主題表現(xiàn)已沒有多少意義,有點畫蛇添足了。另外,詩歌在描寫上善于排比鋪陳,但敘述節(jié)奏過于遲緩,有些章節(jié)讀來覺得冗長、沉悶。

(2002年)


[1] 引自刀永平、羅俊新翻譯的《論傣族詩歌的種類》,里面提到的《吾沙巴羅》即《烏莎巴羅》。文章收入王懿之、楊世光編:《貝葉文化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 引自江應梁:《傣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頁。

[3] 引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0頁。

[4] 引自潛明茲:《中國少數(shù)民族英雄史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41頁。

[5] 參見巖溫扁、伍雄武:《傣族哲學思想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