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
——李金發(fā)《里昂車中》小析
生活中時時存在著那不期而來、飛逝而去的美妙的一瞬,但它稍縱即逝,有如黑夜中車窗口一閃而過的燈光。
在瞬間萬變的思緒中,有時那杳遠而飄忽的靈感,會突然叩響你心靈的窗牖,然后“在不可拘留的片刻中,遠離了我們”。
然而,真正的藝術家卻能捕捉住這瞬間的美的感受,把它牢牢掌握住。
李金發(fā)的《里昂車中》正是從那平凡的生活現象和一霎那的靈魂顫抖中,留住了內心的感受,在心靈的最隱秘處撥動了詩的琴弦……
黑夜中疾馳的車廂里,凄清、細弱的燈光使姑娘粉紅的小臂,變成灰白,而那臉孔,卻如“月在云里消失”,深藏在帽的影兒里。一種神秘的、令人神馳的美,忽然襲上詩人的心頭。
也許正是這瞬間的美感,使詩人暫時忘卻了我們“鉤心斗角”的現實世界,使它“遠離我們,毫不思索”,而讓人全心去擁抱這靜謐的大自然,那“月的余光”,“長條之搖曳”,“草地的淺綠”。
然而,這只是片刻的飄渺,“車輪的鬧聲,撕碎了一切沉寂”。接著,撲面而來的,又是塵世間“燈光閃耀在小窗之口”,那是“萬人歡笑,萬人悲哭”的世界,是善與惡,美與丑“同躲在一具兒”的世界。遠遠望去,“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鮮血,是流螢!”
這一個接一個情景的微妙的轉換和組接,暗示了詩人的一種情緒的變化。也許,在這疾馳的車上,詩人猛然想到人生旅途之艱難,發(fā)出“行云之飄泊,長使我金發(fā)退色”的惋嘆;也許,詩人在寂靜的黑夜里,望著身旁“倦睡”的人們,掩藏不住“深沉在心底之煩悶”,懷著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寂的愁悵?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感慨,詩人沒有直言,而是讓讀者隨著他的筆到詩行里去捕捉、聯(lián)想。這種象征的手法,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感受。
另外,詩的一開頭,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車的奔馳,但卻用了一連串富于色彩、光亮的語言,描寫了明暗的變幻,色彩的轉換,給人造成一種飄動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新奇的比喻,把景物擬人化,月亮是“鉤心斗角”的,山谷是“疲乏”的,使它們成為有生命之物,和詩人的心發(fā)生共鳴?
《里昂車中》描寫的是普通的景象和瞬間的感受,但卻有令人掩卷長思的藝術效果。
(吳北玲)
里昂車中
李金發(fā)
細弱的燈光凄清地照遍一切,
使其粉紅的小臂,變成灰白。
軟帽的影兒,遮住她們的臉孔,
如同月在云里消失!
朦朧的世界之影,
在不可勾留的片刻中,
遠離了我們,
毫不思索。
山谷的疲乏惟有月的余光,
和長條之搖曳,
使其深睡。
草地的淺綠,照耀在杜鵑的羽上;
車輪的鬧聲,撕碎一切沉寂;
遠市的燈光閃耀在小窗之口,
惟無力顯露倦睡人的小頰,
和深沉在心之底的煩悶。
呵,無情之夜氣,
卷伏了我的羽翼。
細流之鳴聲,
與行云之飄泊,
長使我的金發(fā)退色么?
在不認識的遠處,
月兒似鉤心斗角的遍照,
萬人歡笑,
萬人悲哭,
同躲在一具兒,——模糊的黑影
辨不出是鮮血,
是流螢!
(選自《微雨》,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