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太祖天命溥儀康德

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插圖版) 作者:許仁圖 著


一 太祖天命溥儀康德

長白山連峰疊巒,綿延千里,坐落在中國吉林省東南,與朝鮮接壤。長白山的山頂是灰白色巖石,宛如長年皆白的積雪,每年入冬后,厚雪覆蓋,滿山皆白,在燦爛陽光照射下,閃耀銀白色的光芒,而群峰之巔的天池,就像一塊碩大的碧玉,鑲嵌其上,熠熠生輝。

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59年),遼東邊墻以東,長白山群峰環(huán)抱的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一戶姓愛新覺羅氏的女真貴族人家,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努爾哈赤,這男孩就是后金政權的創(chuàng)建者,大清王朝的奠基人,被尊為“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他的后代子孫尊奉為“清太祖武皇帝”。

我作此描述,好似著意在清朝史地的記敘,事實上,我正想象一個即將見面的老師,因為授課的堂廳懸掛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畫像和“長白又一村”的字,不免意想一位臺大學長所稱的“毓老”是何等人物?

1971年10月的某一周六早上七點四十分左右,我來到臺北市臥龍街一戶看似尋常人家。紅漆木門前,按了門鈴,端看門上兩個“金寓”的小鐵皮字。不到兩分鐘,左邊偏門由內而開,我向開門的學長(陳文昌)點頭說“來聽課”。

我剛進門,后面陸續(xù)跟進不少我的未來同門學長。

這是一棟有圍墻的二樓白色洋房,紅門后有一個小花園,一樓左邊是小型客廳,右邊長方型地方,擺放了四行八排的褐色大學椅(后來聽課弟子增多,為方便移動,改坐圓板凳,手拿寫生圖板)。

小客廳還懸掛了一幅字體很粗的木框橫匾字,是清末維新運動的主導者康有為手書的“詠幽軒”。

長方形的堂廳向內一端正中央,有一個披了黃色膠布的長桌,桌上放筆架和幾本書,正對整間教室,有一張大椅,椅上掛一方黑板,懸了“長白又一村,遜國花甲祭”的橫字,對面墻壁還有一幅滿人畫像:鳳眼,兩撇八字胡十分長,清朝史書上常見這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畫像。

我最早到,兩眼好奇地凝視這三副字畫,心想“毓老”果然來頭不小。

幾天前,一個曾在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念過書的高一屆陳姓學長跟我說:“毓老要成立私塾招學生!”

“毓老是誰?”

“一個前清王爺?!?/p>

“開什么課?”

“《論語》。”

“哪兒?”

“他的住宅——在臥龍街嘛!”

我愣了一下,隨口問了詳細地址。

陳姓學長跟我只有幾面之緣,他介紹我聽毓老師的課,大概認為我需要毓老師調教。

我在1969年考上當時的省立中興大學歷史系,1970年重考輔仁大學哲學系,1971年轉學到臺灣大學哲學系,三年之間讀了三所大學,由歷史系到哲學系,又選修中文系,喜歡高談闊論西方文哲作品。

臺灣的大學文學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盛行西方文史哲學,引領風潮的是志文出版社所翻譯出版的“新潮文庫”。

那時正流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羅素、斯坦貝克、雷馬克以及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人的作品;臺灣大學哲學系又以符號邏輯、形而上學、知識論等西方哲學為授課主體。自由民主意識在校園滋長彌漫,剛過世的殷海光教授作品雖遭查禁,哲學系學生仍受殷海光的影響。中國哲學原典用文言文記載,有些艱深,自己雖然沒好好讀通一本書,卻張口閉口線裝書要扔進茅坑,大概就是這種無知又自以為是的猖狂,曾在中國文化學院聽過毓老師上過論語的陳學長,才告訴我老師要收徒講學。

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吧!都已經(jīng)是1971年了,居然還有什么王爺、私塾,還住在一條名為“臥龍街”的地方,讓我聯(lián)想到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臥龍崗;臺灣高中課程有文化基本教材,每個高中生都讀過《論語》,有什么好教的。

就因為好奇加上存疑,我只帶了一個小筆記本,一派悠閑,想看看這個王爺?shù)降子泻西攘Α?/p>

八點未到,所有位子都已坐滿,慢來的坐在客廳的沙發(fā)椅上,還有人擠不進堂廳,就站在窗外。

上課前的氣氛,迥別于一般大學堂。一般大學,同學在老師未來前交頭接耳,高談闊論;入門弟子,每個人都靜靜看著手中蔣伯潛廣解的《四書讀本》。

老師一進堂廳,我內心顫震凜然。一個人若是沒有威儀,即使君王也望之不似人君。清宮影劇人物的王爺演來常見高貴氣。老師一身長袍馬褂,足蹬布鞋,頭戴瓜皮帽,濃眉短髭,海下須長約七寸,烏黑而有光澤,右手戴一枚玉扳指,左手腕有一個極為漂亮的綠色玉鐲,岳峙崖岸的風采,比戲劇人物更為懾人。

我慌忙和同學站起,恭敬鞠躬。老師右手輕擺道“坐,坐下”,同學相繼落座。

我不知道這是老師首度公開招收大學程度以上的弟子,而我因緣際會聽到了第一堂課。

普通大學新生開學,老師都會說些場面話或勉勵的話。老師第一句話卻直說:“什么是《論語》,《論語》是論道之語。論道就要聞道、知道,許多人未聞道,偏偏滿口說知道。道有形而上的生天生地之道,也有形而下的修養(yǎng)、修行之道。天地萬物都有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一個人有能力,就說這個人有道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之所以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就因為能弘道??鬃又朗鞘裁矗靠鬃幼约赫f‘吾道一以貫之’,《論語》是語錄式文字章句,你必得有能耐一以貫之,才懂得孔子之道……”

一般人所知道的《論語》,就是孔子向弟子教誨的一本書書名而已,哪想到老師提起這兩字竟然有那么寬闊天地、那么高深的道理。

老師接著進入《學而篇》的解讀,從《說文解字》和《白虎通義》,解釋“學”為“覺也”、“效也”說起,“學”要自知不足而仿效,君子和小人之別就在學,君子下學而上達,小人困而不學,老師突然問:“你們到這兒求學、做學生,什么是‘學生’?”

臺灣學子從小學入學起,就當了學生,誰都知曉學生的身份,但大家直覺老師這一問,必有深義,面面相覷,不敢自曝其短。

“學生就是要學慰問蒼生、造就蒼生,為蒼生謀?。 崩蠋熃o“學生”二字作了甚深微妙解說。

老師接著說“時”字,引孟子稱贊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之時者也”,向我們清楚說明,孔子之學是“時”而非“仁”,仁是堯舜禹湯等圣賢相傳的中國之學。

同學個個神色奮發(fā),振筆疾書。老師連說四個小時,只談了三個字:學、時、仁,直到周日隔天,又說了四個小時,才講完“學而時習之”這一章的三十二個字。

老師一字一字解讀,一句一句詮釋,每一字都是活的,都有一片令人神馳飛揚的天地,每一句都有無盡藏的深義,老師把每一個字、每一行、每一句都說得通透,讓大家銘記于心,擁有每一個字句的真義。老師依經(jīng)解經(jīng),依孔子他章他句印證此章此句,沒有游詞,不像當時有些名師口沫橫飛,只是在外繞圈子。我遂有一個感覺:真正有學問的人,一個字可以說很久,有終有始,有本有末,若能默識于心,這個字就成為你的;有些人講半天卻講不出一個字,因為那個字還是倉頡的。

《易經(jīng)》第四卦蒙卦(ぽ),人生下來蒙昧無知,需要啟蒙,二十多年來,我初次有了被啟蒙的感動。那是多深的機緣呵!四十年來,我不時浮現(xiàn)深受震撼的那天啟蒙情景,不時沉醉在老師解經(jīng)的喜悅中,也不禁自責當年的疏略輕狂。

中國歷代皇帝后妃中,我總認為最見道的勸學之言出自武則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這四句文字是佛經(jīng)的開經(jīng)贊,每一本佛書的第一頁都有此贊,不只一般出家和尚尼姑誦經(jīng)時念,修持有得的方丈、高僧誦經(jīng)時也要念,這四句贊文就是曾當過尼姑的武則天(老師說武則天乾坤之道備矣)所說的。

老師的私塾教學,依經(jīng)解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的書院教讀方式。西方教育重視個體的獨立思考,教師鼓勵學子發(fā)問,借機啟迪;中國傳統(tǒng)教育大是不同,為人師表的老師,在先圣先賢承先啟后的訓誨下,不只要有望之儼然的威儀,更要有飽經(jīng)世患的圓熟智慧,可以傳道、授業(yè)和解惑。

由于老師和弟子間的知識、智慧、人生歷練相差太大,中國教師的傳道大都單向、由上而下的啟發(fā)。我聽老師的課,奮筆記錄,一顆心沉浸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喜悅中。

《論語》書中,孔子向弟子曾子和子貢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師一貫孔子之道來解讀《論語》。我只聽了《論語》第一章,就體悟老師已將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作了界說,也將孔學定了位。

老師這種逐字逐句深解的讀經(jīng)方式,和當時大學教課方式大是不同。我舉老師和屈萬里先生教讀之不同為例。

屈萬里學生不只當過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也當過臺灣研究院的歷史研究所所長。屈先生以治《詩經(jīng)》、《尚書》聞名,我在大二選了屈先生在中文系開的《尚書》學分。

屈先生上第一堂課《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然后解讀說:“曰若,發(fā)語詞,無義?;?,考察。放勛,堯的名字。欽,敬謹。明,明達。文,文雅。思,謀慮。安安,和柔。允,誠然??耍軌?。這句話是說,(我們來)考察古代的帝王堯,他叫做堯。他敬謹、明達、文雅、有計謀、而又溫和,誠然恭敬能夠謙讓?!鼻壬庹f這段文句大約五分鐘,偏向古文家說經(jīng)方式。

老師說,古文每一個字都不同,各有其義,像“欽”和“敬”雖常合詞“欽敬”,但二字有別。敬是體,主內,所以說“禮主敬”,“欽”指用事而言,以前皇帝詔書,后面兩字“欽此”,就是好好敬慎其事,依詔書敬謹辦事;“明”是容光必照焉,日月合字就是“明”,日月無私照,大公無私,多小的細縫,只要光能照進的地方,日月就照到那兒;“文”是經(jīng)天緯地,能夠經(jīng)緯天地之人,才配稱“文人”;“思”是慮深通敏,“思”不是多思、雜思,而是能慮深、慮深才能通達敏于事……老師將“欽明文思”四字,說了四個小時,幾乎將每一個字解讀一小時。老師解經(jīng),主講今文家的義理。

同樣一本古書、一篇文章,毓老師似乎以自己的人事閱歷舉證,把一句句、一段段經(jīng)文完全活化了,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上;屈先生的教法,則是把古文經(jīng)典死翻譯成白話,古文人物和事物離我數(shù)千年。遺憾的是,大學的古文教學,都是屈先生式的教讀法。

老師曾說,能說出每一個字的來源、生命。深義,就是“大”;用無味的白話翻譯、短淺的眼光看幾千年大人物,就是“小”。

我一下子成為毓老師的超級粉絲,也成了臺大課堂的逃課學生。

老師決定開設“天德黌舍”講古書,招收臺灣的大學弟子,沒有新聞披露,沒有在學校貼字條周知,只是通過幾個曾在文化學院聽過課的弟子口傳介紹。

告知我這消息的學長當天沒有到黌舍,而我竟然成為“天德黌舍”公開招收臺灣大學生的首批弟子,聽到了老師的第一堂課,這豈非“百千萬劫難遭遇”。

老師告訴我們這些殊勝聽課弟子,是“天德黌舍”第一班生。“黌”音h5ng,古代學校名,古代學校叫“黌宮”、“黌宇”,《后漢書·儒林傳》云:“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黌宇”也作“黌舍”,我初時不認識“黌”字,還念成“學”舍。

大概看到我們第一班弟子“孺子可教也”,《論語》在周六、周日早上開課外,老師又陸續(xù)開了《孝經(jīng)》、《禮記》、《尚書》、《詩經(jīng)》、《周易》、《孟子》、《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史記》等課。

臺灣有句俗話,“呷好倒相報”,殊勝因緣不能獨享,我領了幾位好友進入黌舍,已經(jīng)入門的師兄姐也呼朋引伴而來。

進入“天德黌舍”,我的心情穩(wěn)定下來,不再疑惑,我知道自己的方向。

我對大學采行的演講式教育功能打了問號。大學教學采學分制,兩個學分就是一星期兩小時,學子們學習受時數(shù)影響,只能作間斷式學習,而多數(shù)教授講師都用演講方式教學,引用原典發(fā)表自己的研究心得,未必是原典本來思想,毓老師則是一字一字教讀,切近原典原義。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我既然知止、知道自己的方向,于是決定定下心來,全心讀經(jīng)。每天早上大約四五點鐘起來背經(jīng)書,尤其是《易經(jīng)》和《尚書》。

我還主動向老師稟報,希望有機會抄寫老師上課的錄音帶,得到老師應允,常常未到臺大上課,早上八點多就直到黌舍。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聽了老師的課,很難再聽其他教師只能把古文翻得通順的課。

我對哲學系的必修和選修的課,幾乎是應付性的。“中國哲學史”是李日章老師開的哲學系必修課,用的課本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馮先生的哲學史,我沒有閱讀熱忱,李老師上到宋明理學,期中考,我參考了好友范姓同學的卷子作答,不料范同學也沒有好好看馮友蘭的哲學史。某一天,范同學去上課,我缺課,李老師特別叫我的名字,要范同學傳話給我,向他好好解釋。我只好坦白,自己正全力研究經(jīng)學,并引《易經(jīng)·系辭傳》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來解讀宋明理學的源頭。李老師不只原諒我,還要我代他上了一堂“中國哲學史”的課,我轉述了老師一些說法,同學們大為驚奇,問我從哪兒學來的。

老師講《大學》,《大學》就是“學大”,有容乃大,《大學》要學大公無私,容光必照;臺灣大學當時學風崇尚自由,一些哲學系老師確是有容之士。

老師稱贊屈先生內方外和,我們上《詩經(jīng)》的課,就用屈先生的《詩經(jīng)釋義》,但老師和屈先生治學方式不同,大概跟受學經(jīng)歷有關。

老師說起他當年拜師情形。拜完師,送太老師楚、夾二板,漆紅色,供于圣像前,小時嚴教,長后不受法刑,師嚴而后道尊,師要有嚴身之德;太老師賜皮線所串的百粒珠子,每日讀百字,數(shù)著珠子日念百遍、背百遍。生書背成熟書后,太老師再開講、回講、提文,老師接文,如此教讀方式雖然呆板,卻十分深刻,容易融會貫通,老師很少引用注解,老師說:“書讀百遍自通,孔子并沒有教我們讀《論語》讀注解的?!?/p>

老師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教導老師的太傅陳寶琛和羅振玉、王國維、康有為、鄭孝胥、葉玉麟、柯劭忞等人俱是望重士林的名師。老師設立“天德黌舍”已經(jīng)六十六歲,讀書六十年,老師說經(jīng),何止達而已,有些章文用今日的口語白話解讀,比原文更通神,老師曾說:“會說話的人,可以把死人講活,把活人氣死?!?/p>

我且舉《論語》五章為證。

《述而篇》,孔子批評子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崩蠋熣f:“旱鴨子當救生員,死到臨頭還不覺悟,我不陪葬。”同學們聽了忍不住笑出聲來。

《為政篇》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老師解讀只有四個字:“先做再說。”

《子罕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崩蠋熣f:“事在人為。”

《衛(wèi)靈公篇》子曰:“有教無類?!崩蠋熣f孔子不知哪塊云有雨,所以是云即一視同仁。

《季氏篇》鯉過庭,孔子向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老師解讀:“不學《詩》,不知人民受苦,就不能為老百姓說話!”

聽老師說《論語》,我們會覺得好似老師在講自己人生體悟和修為,或者說老師說《論語》有如孔子自道。我有個唐突的想法,若是孔子復生,坐在“天德黌舍”,聽老師講《論語》,必也“莞爾而笑”吧!

黌舍的師兄姐們不只沉醉在老師的智慧學海中,也喜歡聽老師臧否人物、說笑話。

老師說,不談政治,不成儒家,他為政愿學雍正,現(xiàn)代人批評古人古板冬烘,但是我們看現(xiàn)代官員連批公文都不會,只知道用一個“如擬”。越上面的越?jīng)]學問,光會簽“擬如擬”、“擬擬如擬”,雍正則在奏折上常批:“知道了!”(吳敦義曾學布袋戲口白,批文“然也”,算是較有創(chuàng)意的。)

今人小說、戲劇??浯蠖抛适虑楣?jié),像大玉兒再婚、雍正更改遺詔,都宣傳是“清宮秘聞”。老師生活在皇宮,沒有秘聞,只有親見耳聞,老師說,那全是杜撰。

明崇禎自縊于煤山。老師說,煤山不產(chǎn)煤,而是防備皇宮一旦被外敵包圍,用作屯煤之地。崇禎自縊,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看好時辰才上吊,太監(jiān)也陪吊,所以陪葬皇陵。

老師感慨地說,清朝為收服漢人民心,宣布吊死崇禎的樹有罪,用鐵鏈鏈起來。民國時解放此樹,但奇怪的是,此樹不粗,不曉是不是自覺罪孽深重,吊死了皇帝,三百年來,一直不長。老師又說,崇禎陵是清朝修的,光緒陵是民國修的,只有宣統(tǒng)沒有皇陵,葬在公墓。

老師還說,我們常見的慈禧坐像,后面有既粗又壯的女子,這女子是慈禧的保鏢,民裝大腳,武功高強,折斷煙桿刺人胸,一氣呵成,被刺中者登時倒地。慈禧太后對人很兇,卻十分溺愛狗,手中常抱狗,穿的衣袍顏色和狗的毛色相同。頤和園是給慈禧太后頤養(yǎng)天年之園。

老師也說了自己一則故事,有一天不慎掉入頤和園的水池內,掙出時,右手抓住一樣東西,竟是商朝古玉鐲。老師上課時,常帶一琥珀色玉鐲,不曉是否就是從頤和園池內抓上來那件商玉。

老師不吹冷氣、電風扇,只搖扇子;老師穿深色衣?lián)u檀香扇,穿淺色衣?lián)u象牙扇,扇骨刻了《出師表》;扇子顏色襯托衣色,不是向慈禧太后學的。文化越久遠越細致,中國古人一變天色就更衣。

老師的清宮典故,有些說法和別人不同,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說,清朝宗室不論有無爵位,都在腰間系上一條杏黃色的帶子。黃帶子立于公堂可不跪,獄官打不得罵不得,不論地方官多么大,也沒有殺黃帶子的權力,只有“宗人府”才能秉承皇帝命令懲治,溥儀還說比黃帶子支派要遠些的愛新覺羅氏宗族,則腰系紅帶子,叫他們?yōu)椤坝X羅”。

老師對紅帶子的說法不同,腰系紅帶子,是因為這家出了皇后。老師母系鈕祜祿氏最后的一位皇后是慈安,慈安立后,家族立刻扎紅帶子。老師的說法,紅帶子是姻親關系,有別于皇室系黃帶子的血親關系。

老師也趣談國民黨怎么輸了東北。民國初年,日本的科技高出國民政府很多,接收臺灣時,國民政府軍穿著草鞋,擔著鍋子臉盆,看到臺灣人使用自來水,只要扭一下水龍頭,水就流出來,也去買個水龍頭,在墻壁挖個洞,以為這么一扭,水就來了。沒有見過腳踏車,偷搶腳踏車后,扛在肩上沿路叫賣。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大員接收長春時,大員坐著美國人送的飛機,穿了美國空軍當時常穿的夾克到東北,全身打寒戰(zhàn)?!皾M洲”那時已經(jīng)使用打字機,老師已整理好清冊,準備移交。國民黨大員一到,卻拿出算盤、毛筆、硯臺,重新再做,二一添作五,撥來撥去。看見抽水馬桶的水在流,以為壞了,把源頭開關給關了,東北那時沒有暖氣房,水不流動就結冰,抽水馬桶都不能使用。

南京政府要員也不了解東北的地方風俗民情,稱呼用語。滿人稱母親叫“奶奶”(音n8 n8),庶母叫“額娘”,祖母叫“太太”。東北人互稱夫妻“內人”、“外子”。南方接收大員趾高氣揚,目中無人,滿嘴“太太”、“大嫂”,共產(chǎn)黨卻是地方話的“大娘”、“大姐”,感情在招呼中相對拉近。

老師喟嘆道:中國地方太大,國民政府接收沒準備,不少人借機牟財,連廚子都恨不得作省府委員。少尉以上軍官即可出條子要日本女人。易幟兩年多,東北鄉(xiāng)下沒看過國民黨旗,沒聽過三民主義,“滿洲”仍掛滿洲旗,北方仍掛北方旗,共產(chǎn)黨那時候沒有旗,東北人不知道自己怎么是中國人。

老師還感嘆說:國民黨抗戰(zhàn)一勝利就飛鳥盡、良弓藏,改編游雜軍,將游擊隊、關東軍、“滿洲”軍整編裁減,被裁軍人沒有遣散費,發(fā)幾個錢連買車票回故鄉(xiāng)都不夠,東北軍一夕間都投靠共產(chǎn)黨的軍隊,給林彪接收了,林彪整合長城內外的八路軍、山東的新四軍及舊有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民主自衛(wèi)軍、自治軍,合組成“東北民主聯(lián)軍”,亦即“新四野”。國共四平之戰(zhàn),林彪先期失利,整軍后反攻,國民政府參謀總長陳誠不準再增新軍,終被林彪打敗于白旗堡,陳誠下臺,時人有“殺陳誠以謝天下”之論。

不過,老師歷經(jīng)中國兵荒馬亂的大時代,我們不了解當時歷史背景,有些話聽得模模糊糊的。老師曾經(jīng)感慨說亨利不聽他的話,否則情況會大不同。我們不了解老師怎么突然說外國人的名字,同門兄姐又習慣不發(fā)問,聽了過耳即忘,不曉老師口中的“亨利”就是溥儀的英文名字,是英國老師莊士敦為溥儀取的。

老師曾去看有“狀元夫人”、“東方第一美人”之稱的清末民初第一名妓賽金花。老師說:“看賽二爺一次,一個大洋,招待干果盒有四色干果?!?/p>

賽金花在八國聯(lián)軍攻打中國時,救過慈禧太后,清末民初大官名流以見賽金花為榮,李鴻章、梁啟超、譚嗣同、劉半農(nóng)、張恨水都光顧過,《孽?;ā纷髡咴鴺銌螒儋惤鸹ǎ斞浮吨袊≌f史略》也提過賽金花的生平。國畫大師張大千在1933年繪《彩云圖》,“彩云”是賽金花的本名,1937年還鐫刻入石。賽金花之所以淪落風塵和老師在毓慶宮受學的太老師陸潤庠有關。

老師還有些話聽來啟發(fā)人的心智。老師見有人在公園遛狗,手拿小鏟子和塑膠袋準備裝狗大便,亦步亦趨,狀極溺愛,老師說:“你一定是個孝子?!蹦侨藛柪蠋煵徽J識他,何以見得,老師答說:“你對動物有那么大的愛心,能對父母不孝嗎?”

我們許多同門喜歡聽老師道古說今的笑話,尤其是自嘲性或諷刺性的笑話,記住的比經(jīng)書還多。老師近百歲時,豆腐吃太多,手指因痛風而變形,右手食指最上一節(jié)還彎曲,老師感慨說:“上蒼處罰人真周密,叫從拿粉筆的手指開始變形!”

《孟子·公孫丑篇》,孟子批評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老師說,這是孟子滑頭之說,因而批評孟子能屈能伸,吃飽飯就能吹。老師突然問:“什么叫‘吹?!??”同學一愣,未答,老師自解:“嘴上有功夫,才能吹出一條牛!”

“世人最缺的是什么?”老師常要我們動腦子,但我們沒想到老師給的標準答案:“缺德”。

“什么叫紈绔子弟?”老師說:“紈是最細的絲,用紈做褲子穿一次即破,是敗家子,叫紈绔子弟。我有兩條紈絲做的褲子。”

老師有些笑話,令人絕倒,如“英文不好,就不要一直說OK”,“為什么叫飯桶,因為桶子只能裝飯?!?/p>

幾乎每堂課,老師都有警語,可以當座右銘。我且簡錄幾則:

烏鴉落在豬身上,看見人家黑,不見自己黑。

佛渡有緣人,學啟有心人;天道之本然,即當然。

一段輝煌不叫事業(yè),始終如一才叫事業(yè)。

臺灣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享福補習班。

多見多聞,方能成事,不能自是其是;最笨的人多想幾天,也明白。

成功必在我,必好名,好名者必作偽,有志者必成功不在我,必修為互讓。

群德重要,孤高自賞不能容人,必落單。

天下沒有點石成金的事,都從琢磨而來。

知識分子不能鄉(xiāng)愿,要能明辨是非。

寧拆一破廟,不破一家婚。

工程不必趕紀念日,頂天立地何必與橋爭。

孔子為什么是圣人,因為孔子即之也溫,人敢接近,才能成圣。

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醒還跳河,終未醒。

不必找人算命,人生即不如意,想通即智。

不唱高調,能做人即好;豈能以道殉人,殉那些王八蛋。

作事事多,不作無事,光坐著只會胡思亂想,易老。

人不要忍,忍久爆發(fā),難以收拾。儒家不談忍,談通志,先通一人之志,再通天下之志。通志不外乎好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中國古時過來復日,今人過星期日,“來復”是《易經(jīng)》復卦(こ)卦辭“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多么有學問。

人在學習之中,毀譽等同價值;人糟蹋自己,銳氣全無。

中國之學談道,所以北方人不說懂,說“知道了”。

人有責任感,連睡覺都睡不著;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要有成就必拼命。

成就者不簡單,社會上的成就者都是剛者,守己不流俗,否則既得之必失之。

人貴乎成就,不貴乎犧牲,故智者明哲保身,以有用之身,用于有用之時。

真有抱負,先把自己造就像人的樣子,否則誰也不聽你的。

一國一黨一人失敗都有原因,無病不死人。

曲成乃圣人之范疇,造勢乃英雄之范疇,故有失敗之英雄,無失敗之圣人。

一個人再厲害,也得死,也要變鬼,只能長相左右,

傳道者要有宗教家精神,中國人此點最缺乏。

宗教給迷的人信,不迷的人怎么會信,所以叫迷信。

人不必話當年,心酸酸;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

文化講不出來,但是人民可以讓你低頭。

中國最了不起的智慧是隨遇而安,在任何環(huán)境都能安身立命。

儒家雖常不興盛,卻從不斷。

現(xiàn)代教育的孩子沒讀懂幾本書,比八股取士更愚民。

橫行霸道者,皆為無知之人;現(xiàn)代人自以為是上帝之父,肆意批評人。

最笨的人是自己騙自己;害別人可怕,作踐自己更可怕。

后悔的藥最難吃。

老師過了八十歲,六經(jīng)似乎可以作為老師的注腳。

《論語·里仁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這句話原是說,能用禮讓治國,那治國何難之有呢?老師有一天感慨地說他的太祖禮親王代善兩度讓國給皇太極和福臨:“能以禮讓國,何有?”少了“為”、“乎”兩字,文義大是不同,“能夠用禮讓國,對我禮王府的太祖來說,何難之有?”

《述而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老師學讀百年,教誨弟子六十年如一日,此章是孔子之言,不也是老師的自述嗎?

《述而篇》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崩蠋熞隹鬃拥乃膽n,來述說自己的四憂:“德之未修,學之未講;民之未胞,物之未與,是吾憂也?!?/p>

《憲問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笨鬃釉凇墩撜Z》篇章,有些話其實是夫子自道;老師說《論語》,我們沉浸于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喜悅中,有如子貢的體悟,忘了老師在講兩千五百年前的古書《論語》,而是老師的自道。

《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崩蠋熣f他三四十歲處于兵荒馬亂中,不知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都做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所以七十歲才收女學生(老師創(chuàng)立“天德黌舍”已近七十)。

老師講課都是單向教誨,聽課弟子罕有人說話。老師有時會問,座中弟子雖然有的是大學教授,仍然不會回話,因為老師必有深義,誰都不敢接話。有一次,老師談到“聞斯行諸”,問誰知道,沒有人回答,老師那天心情不錯,說:“誰來說一說,讓老師樂一樂。”在座弟子雖哄堂大笑,還是等老師自己說。

《易經(jīng)》大壯卦(す)“九三”爻辭“羝羊觸藩”,來知德注解“羝羊”是壯羊,有些注解卻是母羊,到底哪個說法正確,老師說:“這要問孔子,孔子可能說,‘事隔多年,他也忘了!’”

我?guī)屠蠋煶瓕戜浺魰r,有一天近午時分,看到老師從外面回家,訝異不已,眼睛發(fā)光,直看老師。

那是秋晚時分,老師身穿長袍馬褂,外披黑色斗篷,頭戴圓帽,手持竹杖。男子披黑色斗篷,我們多數(shù)人只在電視中看見蔣介石穿過,而且十分贊賞。

蔣先生個子比老師瘦小,披斗篷已十分氣派,老師身軀較壯碩,加上黑髯長須,王者的風范更勝一籌,老師“嘿”的一聲:“好看吧!”

“是啊,蔣先生披過,老師比他好看!”我直言道。

“哼,老蔣——”老師聽到我拿他跟蔣先生比較,似乎有些不豫,但遲疑片晌,說:“民國人物,就只有老蔣和我披斗篷,連陳誠、何應欽都不敢穿!”

周義雄師兄曾陪穿斗篷的老師到新店海會寺,聽老師嘆道:“何處青山埋忠骨?”又從老師口中得悉在偽滿洲國練兵概況,從老師語氣,只有統(tǒng)帥才能穿斗篷。

自從進入黌舍第一天起,我們弟子門生,就對老師的出身、經(jīng)歷十分興趣,但老師授課時,談國運興衰、人事滄桑,說故事談笑話、道警句,就是不談自己。有一天,老師還凜然道:“靠祖宗吃飯,談背景,丟臉!”

我們有些同門師兄弟雖然和老師私下較親,甚至和老師住在一起,對老師過往也所知有限。只知曉老師是王爺,滿族姓名是“愛新覺羅·毓鋆”,至于是什么親王,八旗中的哪一旗,也不清楚。(老師這一支系統(tǒng)領正紅旗。)

不過,我們都隱隱覺得老師和蔣老先生有些關系。老師稱呼蔣介石為“老蔣”,好像有些熟悉,講課時不只一次口氣嚴霜說:“老師在日本‘滿洲國’時不做漢奸,在蔣家時代不羽儀‘朝廷’,當走狗!”老師甚至說了幾句我們聽來有些突兀的話:“有一些人來這兒聽課,我說經(jīng)文的時候,不做筆記,我批評政治,就忙著刷刷記錄,惟恐漏了一句話。唉,我跟你們說,人不能做情報工作。一旦做了情報,一輩子不干不凈,不能夠翻身,都得聽命幫他干情報,造孽啊——呵,我怎么會不知道,你們走過的路會比我長嗎?”

1971年,內地的“文革”正如火如荼展開,臺灣則大張旗鼓高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老師講四書五經(jīng),正是復興中華文化的推手,蔣家父子褒揚都來不及,怎么會派情報單位冒充學生,來監(jiān)聽一個年近七十歲的老先生上古文課呢?

由于老師連講四個小時,聽課弟子大都利用學校課余時間,中間又沒有休息,黌舍同學們匆匆趕來,聽完課急急離去,雖然系出同門,多數(shù)人連眼神都未交會過,異性同學更沒有人課前課后交談的。老師對蔣先生存有芥蒂,并懷疑我們聽課同學中有人是調查人員身份,我不免存疑。

老師不只對蔣先生不假辭色,有時認為我們弟子不成材,也會罵幾句,說重話:

“我天天講人話,竟教出一批渾蛋來!孔子是樂死的,我是氣死的!”

“書是死的,能用才活,做出來的沒有一個?!?/p>

“打牌通宵,豬狗不如,豬尚得睡覺養(yǎng)肉?!?/p>

“我教了幾十年兵書都是白搭了,產(chǎn)官學沒有一個成材!”

老師教出不少成名的弟子,有人當了“部長”,有人成為高級幕僚,有人是電子新貴,幾千名員工的大老板,許多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都是毓門弟子,怎么說沒有成材的?師兄黃忠天說,老師喜歡招收理工科弟子,因為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并主張“能為文而不為文人”,希望讓經(jīng)典真正發(fā)揮經(jīng)世致用精神。

老師治“公羊春秋”,又出身禮王府,論學擅于為政之道。

老師不只講經(jīng)書,還講《商君書》、《管子》、《人物志》、《孫子兵法》及《冰鑒》,老師常談權謀用治術,教誨大異溫柔敦厚之道:

為政三要術:要穩(wěn)、要準、要狠。

能容多少人,才能領導多少人。今之“領袖”越領越銹住。

人必要有幾分殺氣,有威嚴才能鎮(zhèn)住人;做事要非而不是,不按正規(guī)去走,才能出奇制勝;做人要是而不非,做事如迎敵,不能輕心。

民國以來最缺的是人,多半是兩腿畜生。

不能看三步棋,就不能從政。為政要用智不能用情,因用智,從政者無情。

做壞事,還得說人話;越說人話,越壞??!

人得要求自己,不要原諒自己,只有破釜沉舟,沒有回頭是岸。

成就事業(yè),心得像鐵一樣堅,像水一樣平。

求為自己可用之才,而非他人可用之才。

現(xiàn)在男人不像男人,對小孩子應有的態(tài)度是寧可養(yǎng)子教人罵,不可養(yǎng)子教人嚇。

皇帝不能常露面讓人看,神秘才能造神話,才能愚民。

今之臺灣軍事長官軟綿綿,如無骨之蛇,還不能說王八,王八還有蓋。

臺灣不能根除貪贓枉法,即為政大過。

民主政治是洪流,清朝亡國不能怪誰。

老師威嚴懾人,諷世罵人,不隨意見客,不接受媒體采訪,所以老師四十年開班百余,收徒萬人以上,各大學文學院師生都耳聞“毓老”之名,但社會大眾卻渾然不曉老師這號人物。

1974年,我從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立即創(chuàng)立出版社,因業(yè)務繁多,沒有時間再到黌舍上課,但一有空,我仍回黌舍向老師請安。

我曾在報紙連載政治短評,還寫散文、小說、雜文,甚至寫電影劇本。我?guī)缀鯂L試各種文體創(chuàng)作,并構思武俠小說。

除了創(chuàng)作外,我也努力讀經(jīng),但我從未想過寫些相關經(jīng)學、子學或史學的書。

我不敢做學問,因為自知自己不成材,老師幾乎講活了每一個古文字,我在老師淵博通神的學海中,偶取一瓢飲,就心滿意足了。

1991年年左右,我南下高雄某報社任職,并因緣際會踏入政界。高雄一住二十多年,回臺北看老師的機會少了。

2006年,我卸下公職生涯,并帶了近百萬字的武俠小說《大武林》向過了百歲的老師問安,我紅著臉解釋:“子不語怪力亂神,我竟然只會寫些怪力亂神的文字。”老師看過后,說是“實學”,讓我更加驚喜的是,上課一甲子,絕口不談祖宗身世的老師,慎重地告訴我,清朝的肇祖是“布庫里雍順”,老師是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的第十一世裔孫,老師還送我?guī)撞繒渲兄皇钦褩喍Y親王所寫的《嘯亭雜錄》,還有馮其利所撰的《重訪清代王爺墳》。老師翻開代善的繪像說:“我的鼻子像先祖代善,你看看像不像?”

老師還說,清朝中舉人,門口掛一長桿子,貫穿一個放東西的斗子,是為了喂烏鴉。老師解釋,清太祖努爾哈赤與明朝軍隊作戰(zhàn)失利,躲進河溝,烏鴉遮蔽逃過一劫。斗子要掛燈籠,王府的斗子如果沒有糧食喂烏鴉,就會削爵。滿人不食烏鴉肉和馬肉、狗肉,這是報本,感謝烏鴉曾救過清太祖,也感謝狗、馬為清朝打下江山立了大功。

老師補充說,滿洲人愛吃豬肉,如“扒豬臉”、“悶豬頭”,祭祖拜拜時,豬頭含著豬尾巴,就代表全豬,不必整只豬,蒙古人則吃牛羊。

老師并提了禮王府的趣事:“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寫的就是禮王府的事,賈母是賈代善之妻,賈政是賈代善次子,賈寶玉又是賈政的次子,避諱長子,賈就是假的?!?/p>

可能我個人獨身三十年,顛沛憂悔,上下浮沉,也學老師天天讀書,老師鼓勵我寫些相關黌舍所學文字。

“不知道要快問!”老師向我叮嚀道。

可惜的是,一生傳奇的老師,有許多神秘的際遇遭逢,我問出的仍然有限。

老師是清禮烈親王代善的裔孫,孫中山先生所謂的“滿清韃虜”;老師是“滿洲國”之臣,內地和臺灣教科書所批判的“偽政府”。老師上課不談祖宗背景,我不免自己設限,蜻蜓點水似地請問;老師的阿瑪(父親)、太師母(母親)和師母屬私人感情,我更是迂回觸及,不敢放肆,老師愿意說多少,我聽多少。我感覺要真正了解老師,最好方式是請老師自己提筆自述。

不過,老師提到,康太老師(康有為)的老師朱九江曾說,寫出的文字不能超越古人,就不必傳,免得浪費大家的眼睛;老師還說,廿五史各朝代都有“藝文志”,羅列許多人和書,至今有幾人、幾本書留下來。老師嘆氣表示,如果要寫歷史,就不能說假話,說真話難免得罪人。老師某些話,常有更深的含義,像“天德黌舍”這個啟發(fā)我智慧的私塾名字。

“天德黌舍”就字面來說,是“天有好生之德”,上天好生,生生之德就是“仁德”,老師字“安仁”,黌舍名“天德”。

老師向我提起,蔣先生曾派人問,為何叫“天德黌舍”?他雖回說“天有好生之德”,其實有另一層意義,《易經(jīng)》乾卦“天德不可為首也”,天雖有好生大德,但都不能為元首,暗批蔣家何德何能為“元首”呢?

我自以為得到“天德”正解,常向一些師兄弟談說,但馬康莊師兄不久前卻說:“天德是老師紀念清朝的用字。清朝開創(chuàng)太祖努爾哈赤建后金,年號‘天命’,清朝結束于溥儀‘滿洲國’的年號‘康德’,老師取‘天命’、‘康德’上下各一字的‘天德’,為黌舍之名?!?/p>

我沒想到在“天德黌舍”讀經(jīng),四十年后才知道“天德”二字另有深義。

我也才醒悟老師曾經(jīng)以“天德侍者”之名繪作觀音大士像,上壽太師母百歲,蓮池升座,署名的“天德侍者”有“祖宗侍者”之意。

我曾請問老師:“天德黌舍創(chuàng)設于不準結社的戒嚴時代,老師有沒有遭到蔣家政權的關切?張其昀是不是幫了忙?”

老師猶豫一會,才喟嘆一聲,說:“張其昀幫了一些忙!”

1971年,臺灣仍是戒嚴時代,禁止結社自由,只有宗教能開講堂說經(jīng),嚴禁私人講學,“天德黌舍”得以突破禁忌,我推測曾經(jīng)擔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的中國文化學院創(chuàng)辦人張其昀暗中相助。的確,在禁嚴肅殺的年代,老師在課堂上直呼老蔣,批評蔣家政權,當時校園密布職業(yè)學生,總會有人上報。聽說,蔣老先生知道老師批評他,有些不高興,幸好張其昀極力回護說:“叫他(指老師)聽話辦不到,但他絕不會做壞事!”

但是,我后來發(fā)覺張其昀虧欠老師的可能更多,張其昀后來和老師走得很近,中國文化學院興建大成館時,委請老師幫忙監(jiān)工,修到鋪瓦階段,經(jīng)費已經(jīng)不足,支票無法兌現(xiàn),就請老師出面延票,承包商延了兩次票,后來賣“王爺”面子,認捐了事。

張其昀是梁啟超弟子,老師是康有為弟子,梁啟超其實是師兄,張其昀拜托老師幫忙,稱老師“同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