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范梈赴任雷州

范梈與他的《??导?/a> 作者:張應(yīng)斌 著


第二章 范梈赴任雷州

元至元三十年(1293),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曇花一現(xiàn)的政區(qū)——“海北海南道”,它是一個將中國環(huán)北部灣地區(qū)聯(lián)結(jié)成統(tǒng)一的行政單位的政區(qū)。雖然它的前身是漢代的合浦郡,但是明確地以南海與北部灣的結(jié)合部為背景,鮮明地提出中國“海北”、“海南”的海洋觀念,明確地表達(dá)國家的海洋意識,并在行政實踐上將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海北”,與瓊州海峽之南的“海南”連成一個整體,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在這個名稱的背后,不僅是中國在南海及北部灣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和南疆海防有了重大改變,也是中國的海洋觀念和世界意識起了重大變化。研究中國的海北海南道,對于研究中國政區(qū)的規(guī)劃和管理以及中國與世界的關(guān)系,都有重要意義。

關(guān)于范梈到雷州,《元史·范梈傳》云:“年三十六,始客京師,即有聲諸公間,中丞董士選延之家塾。以朝臣薦,為翰林院編修官。秩滿,御史臺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巡歷遐僻,不憚風(fēng)波瘴癘,所至興學(xué)教民,雪理冤滯甚眾。遷江西湖東……”這里并沒有具體的年月。筆者考證:范梈到雷州的時間是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他時年42歲。這年,他在翰林院編修的任期已經(jīng)屆滿,吏部在考核銓量后,“注擬”任建昌路照磨。在范梈即將啟程時,憲臺有識其才者,力請吏部將他改為將仕佐郎,任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這樣,他有了赴任雷州的機會。

雖然生活在一個朝廷輕視知識分子的時代,但范梈還是心懷壯志?!斗兜聶C詩集》卷三《種瓠二首》其一云:“豈是階庭物,支離亦自奇。已殊凡草蔓,綴得好花枝。帶雨寧無實,凌霄必有為。啾啾群鳥雀,從汝踏多時?!?sup>[1]瓠瓜出生低賤,長在階庭之間,但是它心有不甘,它那藤蔓的尖芽總是昂首向天生長,努力地向上攀緣,可見其凌霄壯志、能力超群。作者在《序》中介紹了寫詩的緣起:“或言種瓠,蔓長剪其標(biāo),乃實。予齋所種,因樹為架,蔓緣不已。果多虛花,欲去之,慮傷其凌霄之意。因賦五言,為之解嘲云?!?sup>[2]可見,詩人并不是像老農(nóng)那樣簡單地種瓠,而是別有深刻的寓意。他借與眾不同的種瓠方法,表達(dá)自己的“凌霄之意”,他一生的矛盾,便是階庭之間的地位與凌云壯志的胸懷之間的矛盾。詩人在雷州時,雖然胸懷凌云壯志,卻又不得不任人踩踏,實乃造化弄人。

一、告別京都

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的治所在雷州。范梈在赴雷州之前,對嶺南也有所了解。赴任的前一年,他創(chuàng)作了《哀文集賢時奉使南海道棄》(《范德機詩集》卷三,以下詩歌出此集者,只列卷次):

瘴海距天關(guān),道逾千萬山。空傳靈雨送,不見使星還。

旌旆青楓暗,樓臺白水間。郡人唯我最,遠(yuǎn)客淚潺潺。

此詩寫于皇慶二年(1313),即范梈赴雷州的前一年。文集賢,指文天祥的嗣子文陞。文陞(1268—1313),字遜志,因文天祥三子均亡于戰(zhàn)亂,遂以其弟文璧之子文陞為嗣子。文陞被封為集賢直學(xué)士、奉訓(xùn)大夫?;蕬c二年春,他奉命祭祀淮濟二河的河神,中岳嵩山、南岳衡山的山神和南海的海神。祭畢南海神后,六月二十五日,他病逝于回京途中,年僅46歲。賢人無壽,天何不憐,時人哀婉詩尤多。元程鉅夫《集賢直學(xué)士文學(xué)山挽詞》云:“身是忠臣后,心懸圣主朝。瀛洲才接武,炎海遠(yuǎn)乘軺?!痹獎⑾础锻煳倪d志學(xué)士》:“聲名天下士,人物玉堂風(fēng)?!边@些詩人雖是元朝臣工,但他們對宋代忠臣文天祥之子依然無限敬仰。范梈時在京師,也寫詩哀悼。詩歌首聯(lián)寫文陞的死因,他“奉使”南巡,不辭勞苦,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他的逝世與其父文天祥一樣,是為國捐軀。頷聯(lián)寫文陞之死,敘事中已含無限哀婉;頸聯(lián)描述了山河含哀,舉國哀悼;尾聯(lián)表達(dá)了自己特殊的哀悼之情。文天祥是江西廬陵人,范梈與之有同鄉(xiāng)之誼,故有“郡人唯我最,遠(yuǎn)客淚潺潺”之語。文陞英年早逝,天不佑忠臣,故詩人悲痛尤甚。詩中的“瘴?!?、“天關(guān)”,顯示出詩人對嶺南的初步認(rèn)識。他沒有想到,一年以后自己也千里迢迢來到“瘴?!薄ⅰ疤礻P(guān)”之地。南宋末二帝端宗趙昰歿于雷州半島以東的硇洲島,末帝趙昺即位于硇洲島,死于廣東崖山,而文天祥是這一時期支撐南宋局面的國家棟梁。范梈對文天祥兒子的深情憑吊,其實暗含著作者對南宋王朝滅亡地廣東雷州的地理和歷史的關(guān)注。

范梈得知即將到雷州赴任后,一方面為憲臺等的賞識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對生活了十年的京城戀戀不舍,由是寫下《二杏》(卷二):

北鄰杏一株,身作龍盤拏。直上青天中,虛空高結(jié)花。

南鄰杏更好,枝干相交加。三月二月時,匝地堆紅霞。

自我來京城,寄居諸公家。其地僻自阻,茂樹繞窗紗。

亦有桃與李,盛節(jié)爭豪奢。雖富無可人,紛紛亂如麻。

晚遇此二杏,突兀超塵沙。嘗時好客來,立旆遙咨嗟。

欲去復(fù)顧戀,往往至日斜。我昔詞館直,羸馬道路賒。

晨往昏黑歸,無由領(lǐng)其嘉。今我已投散,終日猶枯槎。

朝暮出見之,百匝虛檐牙。而我又將去,何由報繁葩?

誓將適南郡,辟地江之涯。種此一萬樹,漫漫被荒遐。

花成實給食,收拾歲盈車。此事亦易集,但恐君疑夸。

此詩下注“甲寅”。甲寅年,即延祐元年(1314),也是詩人離開京師赴任雷州之年。

詩歌二十韻,可分為四部分。前四韻為第一部分,寫庭院中的南北兩株杏樹。此時,他居住在京師中丞董士選家,二杏即董家庭院中兩株最有特色的樹木。杏樹屬薔薇科落葉喬木,分布在北方。它枝繁葉茂,樹高一二丈,開白色或微紅的花朵。詩人先寫北庭的杏樹,它比較高大,身如龍盤,直上青天,在高處開花,而南庭的杏樹更加茂盛。加之杏樹先開花后長葉,故花期常常落英繽紛,滿地紅霞,甚是可愛。

接著六韻為第二部分,寫詩人對二杏的感情。詩人只身來到京城,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以替人算命糊口。幸而被思賢若渴的董士選發(fā)現(xiàn)和收留,詩人便住在他家,與二杏朝夕相伴。董士選家的庭園中桃李芬芳,但詩人最喜愛的還是二杏。它們突兀而起,超塵拔俗,有君子之風(fēng)。朋友造訪時,詩人把他們帶到杏樹下,談天說地,徜徉低回,算是對朋友最好的款待?!顿O孛術(shù)魯翀編修》:“憶子旅江外,過余撫林間。曉色竹暗靄,春容杏闌珊。陽坡鳴赤雞,陰館來白鷴?!毙訕渑c竹林,林中的赤雞與白鷴,成為他在京城生活的見證人。

接著六韻為第三部分,寫詩人對二杏的戀戀不舍。得到即將離開京城的消息后,詩人對杏樹特別依戀,他一次又一次來到樹下,有時流連徘徊直到太陽落山,似在與樹道別。他想起這些年在翰林院值日,每天凌晨從東郊趕到京城,路途遙遠(yuǎn),馬匹消瘦,他只得起早貪黑地趕路,無法在白天領(lǐng)略杏樹的美麗。現(xiàn)在,他又即將離去,以后更無法報答杏樹的滿樹繁花。其實,這是詩人對二杏之美領(lǐng)悟深刻。其《范德機詩集》卷四有《杏葉黃》:“杏葉黃,天雨霜。穹窿攜日照八荒,回光照見白玉堂。堂中美人雙鳴珰,中宵抱被直西廂。忠君愛親兩不忘,奈何零露沾衣裳。清曉樓頭見征雁,不如謝官歸故鄉(xiāng)?!秉S杏葉,白玉堂,麗日美人,八荒秋雁,景致與情調(diào)都十分優(yōu)美,京城二杏的綽約身姿,也隱約可見。

詩歌最后四韻,詩人與杏樹道別:我即將去那荒涼而邊遠(yuǎn)的南郡雷州,到了那里,我要種一萬棵杏樹來報答京城的杏樹。詩人從京城出外任的第一站就是雷州,詩中的“南郡”、“荒遐”,均為雷州邊遠(yuǎn)荒涼的特征。因此,此詩是作者即將離京赴雷州前所作。

詩歌蘊含著詩人在京城十年的許多生活細(xì)節(jié)。詩人自從來到京城后,先過了一段占卜算命的高級乞討生活,有“賣卜詩人”之稱。清田雯《讀元人詩各賦絕句·范梈》:“好友熊生知己外,唐臨晉帖識應(yīng)稀。休從長慶談元白,賣卜詩人范德機?!?sup>[3]《元史·范梈傳》說:“居則固窮守節(jié),竭力以養(yǎng)親;出則假陰陽之技,以給旅食?!彼宰约壕ǖ年庩栔g(shù)占卜賣卦,在京城糊口度日。此時,除了好友熊敬輿外,無人賞識范梈。結(jié)束賣卜生涯后,他就寄居在董公家中,那里地僻道阻,詩人到翰林院國史館值日時,只得起早貪黑。那里就是中丞董士選在北京城外東郊的別墅,也即詩人寫《東坊稿》的東坊。《范德機詩集》卷一《八月十九日城東辟喧孤坐書懷》稱之為“城東”,《范德機詩集》卷三《九日諸生攜酒至城東看菊》也寫到“城東”。其地勢偏僻,環(huán)境幽靜:“靜能驅(qū)百慮,生已慕孤騫。焚香禮碧草,種玉思藍(lán)田。”東坊除了樹木茂盛、種了菊花等各類花卉外,附近還有高山,詩人就面山而居?!斗兜聶C詩集》卷五《云林歌為貢供奉作》:“城東之山倚天碧,手捫南斗近咫尺。幽人筑堂面山坐,絕似謝公故時宅?!边@“城東之山”,是詩人陶冶性情的地方,也是他創(chuàng)作《東坊稿》二十卷時的清幽佳境。

詩人以這樣的長篇歌頌杏樹,實際上別有深意,不僅歌頌杏樹,還通過它歌頌杏樹的主人——一個對自己有再造之恩、救濟過無數(shù)文人的董士選。《元史·董士選傳》:“(董士選)在江西,以屬掾元明善為賓友,既又得吳澄而師之,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諸老儒及西蜀遺士,皆以書院之祿起之,使以所學(xué)教授。遷南行臺,又招汲子集與俱,后又得范梈等數(shù)人,皆以文學(xué)大顯于時。故世稱:求賢薦士,亦必以董氏為首。”董士選(1253—1321),字舜卿,稿城人,大將軍董文炳次子。他自幼跟隨父親董文炳南征北戰(zhàn),授宣武將軍、明威將軍、帝親軍前衛(wèi)指揮使、江西行省左丞、江南行御史臺中丞等。他既是著名的將軍,又十分愛惜人才,以“求賢薦士”聞名于世,一代名士元明善、吳澄、虞集等都得到他的救濟而名揚后世。詩人在大德八年(1304)來京師,他先以算命的方式討生活,在窮困潦倒時,得到董士選接濟,做了董士選家的臨時私塾教師,兩年后董士選推薦他當(dāng)上了右衛(wèi)率府教授,從而走上仕途,后又推薦他供職于翰林院,任編修?!柏M期脫布衣?復(fù)得聯(lián)朝班”,也適用于范梈。范梈多被后世人稱為太史,也因為擔(dān)任此職。這十年來,詩人一直受到董士選的關(guān)照和愛護(hù),也一直住在他家的東坊,因此,詩人借詩歌表達(dá)了自己對董士選的無限感激和惜別之情。

延祐元年九月十九日,是詩人離開京城的日子。這天,時任右軍的董士選率領(lǐng)他的幕僚,以及范梈在翰林院的同僚和朋友,如著名詩人張養(yǎng)浩、元明善,比范梈早一年入翰林院的虞集、同年入翰林院的楊載、延祐元年才入翰林院的揭傒斯等,二十余人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把詩人一直送到北京城的東門外。他們在這里為詩人餞行,折柳贈詩,依依惜別。詩人感動不已,不僅當(dāng)時賦詩抒懷,而且到達(dá)通州后再次寫詩致謝:《九月十九日京東門與董右軍諸公別,至通州還寄在京朋游》(卷七):

臨分強顏作笑言,上馬慟哭投煙村。十年總仗舊交力,萬里獨懷明主恩。

南極下頭星象少,東風(fēng)近便柳梅繁。時人只怪丹砂令,曾以虛名細(xì)討論。

詩歌的題目,在《選校范文白公詩集》作《九月十九日出京與董右軍諸公別,至通州還寄在京朋舊》,二者比較,略有區(qū)別,但當(dāng)以《選校范文白公詩集》為是[4]。

詩歌首聯(lián),寫在京城東門的離別。唐人送別時,常常西出都門三十里,直至渭城,然后在渭城館中餞別,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痹蠖紡膶m城至東門,也有近三十里,可見送行人的情意殷殷。詩人說:“雖然當(dāng)時我強顏歡笑,但是背地里則痛哭流涕”,頷聯(lián)寫惜別深情的原因,“我之所以淚流滿面,并非因為情感脆弱,當(dāng)時我也曾強作歡顏,但是想到你們對我的無限深情,就淚不能禁:在京城這十年里,如果不是恩主董公的收留扶持,如果不是各位舊交新友的關(guān)照愛護(hù),我哪能在京城立足,我哪有今天”?對詩人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以愛才聞名的中丞董士選。范梈對他的恩德更是終生不忘,董士選逝世后,《范德機詩集》有《郭茂才要飲舍下,忽報董中丞靈柩自上都至,出城迎之,遂負(fù)此約,戲題奉謝》:“相期把酒對秋暉,忽報中丞旅櫬歸。遂逐城東朝騎發(fā),遙憐江口夕鴻飛。陶潛宅隱波吞石,謝傅山寒雨打扉。人事雖殊風(fēng)物在,笑談豈可眼中稀?”聽到董中丞逝世的消息,詩人從城東出發(fā),一直走到運河邊的渡口,迎接董的靈柩,詩人如喪考妣,淚流不止。

頸聯(lián)寫別后的思念。“南極”,指雷州,它在中國大陸的最南端,自然是南極。柳梅,指代京城。詩人在中國的“南極”雖然生活艱苦,但是他希望京城諸公的生活如柳絮梅花更加繁茂。尾聯(lián),以讓京城朋友寬心,也表達(dá)他的感謝之情?!暗ど傲睢?,指晉代高士葛洪,他曾要求到出產(chǎn)丹砂的交趾勾漏縣當(dāng)縣令。葛洪到嶺南曾贏得高名,然而他只為煉丹,不曾實實在在地為人民做事。范梈到了中國最邊遠(yuǎn)荒涼的地方做個好官,朋友們都十分擔(dān)心。因此,詩人委婉地勸告他們放心:我會努力做個好官,請不要掛念。

在詩人離開京城時,一代名士張養(yǎng)浩贈詩《送范德機赴海北道憲司知事》:

金薤銀鉤聯(lián)絕奇,才華江右舍君誰。一官毛義榮親日,千里呂安懷友時。

叫斷霜天鴻雁瘦,吟殘山月鳳鸞饑。從今夜夜江湖夢,說似楊花未必知。[5]

張養(yǎng)浩(1270—1329),字希盈,號云莊,濟南歷城人。至大年間,任監(jiān)察御史,時范梈在翰林院,二人情好日篤。延祐初,張養(yǎng)浩任禮部侍郎,又升任禮部尚書。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著有《云莊類稿》、《三事忠告》、《歸田類稿》、《云在休居自適小樂府》等。這首詩當(dāng)寫于延祐元年(1314)九月十九日,范梈離京與之送別時。

詩歌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寫范梈的才華和二人的友情。當(dāng)時,范梈的書法和詩歌均已名聞京師,被推為江右才子之冠,也即明人所說的元代江西詩派的首領(lǐng)。明方九敘《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序》:“江西詩派有二:宋則黃太史,元則范文白。二人皆法杜少陵氏。然黃得其□□,□□□[范得其]□□者,皆并稱于世云?!?sup>[6]張養(yǎng)浩“才華江右舍君誰”,并非客套,而是慧眼識英雄。“毛義”寫二人的分別:“因為你的才華,所以升官榮親,卻導(dǎo)致我們的分別。以后,我只能像呂安懷友嵇康那樣,思念千里之外的你了?!?/p>

后四句,寫別后的相思:“以后,我們天各一方,縱然我們吟殘山月,縱然鴻雁叫斷霜天,也只能夜夜夢中相見。“說似楊花”,指范梈的著名詩歌《楊花》:“穿空透戶本無因,若便隨風(fēng)惱殺人。我似楊花花似我,年年飛盡玉堂春。”此詩一出,張養(yǎng)浩擊節(jié)贊賞,范梈詩名遠(yuǎn)播。張養(yǎng)浩說:“那時,我再說你似京城的楊花,你也未必知曉了?!痹姼韪星檎鎿?、情韻深厚、意境開闊、氣象雄偉,是當(dāng)時眾多送別詩中的杰作。

楊載也在送別隊伍中,他作《送范德機》:

往歲從君直禁林,相于道義最情深。有愁并許詩頻和,已醉寧辭酒屢斟。

漏下秋宵何杳杳,窗開晴晝自陰陰。當(dāng)時話別雖匆遽,只使離憂攪客心。[7]

皇慶元年(1312),范梈與楊載同時進(jìn)入翰林院,二人從同僚發(fā)展為知己。他們在翰林院值夜班時,常常一起飲酒賦詩,度過一段愜意而難忘的歲月。《送范德機》敘述了他們同在翰林院時的生活,詩歌敘事細(xì)膩婉轉(zhuǎn),真?zhèn)€道義相投,感情深摯。本詩是元詩四大家彼此送別的代表作,也是元詩四大家在京城大聚會的見證詩。

當(dāng)時,元明善、虞集、揭傒斯等也各展才華,即席賦詩送別。范梈后來的《懷京城諸公書崖州驛四首》一說:“甚憶清河元侍講,送行猶有玉堂詩?!睋?jù)此,當(dāng)時元明善的送行詩題目當(dāng)為“送別范玉堂詩”。一時二十多人前來送別,而且全是元代京城文藝界的巨擘,他們會聚于此,簡直就像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理事大會。中國文藝界中心的二十多人的送別詩,不僅代表著全國詩壇的最高水平,而且也見證了這一中國文藝界大事件,它們本應(yīng)結(jié)集成《京城東門范德機送別集》。只可惜,這文學(xué)史上難得的千古佳話,卻因送別詩集沒有被保存而罕為人知。

二、赴任雷州

范梈告別京城后,經(jīng)過陸路的顛簸,于初冬時分到達(dá)湖廣行省武昌,隨后棄車乘舟,從長江逆流而上,到了湖北的松滋縣。在此,他遇到了同樣遠(yuǎn)赴嶺南的羅提舉,二人命運相同,于是作《將赴雷陽送羅提舉之任廣東》(《范德機詩集》卷七)以贈之:

松滋暫泊薊門船,復(fù)指番禺路幾千?茉莉香深和酒露,桄榔葉暗煮鹽煙。

齊人舊算無遺策,漢史新藏有剩錢。莫為遐荒心力怠,朱崖更在海南邊。

詩歌寫于延祐元年(1314)十一月?!八勺獭笔欠稐Z在此暫時停船休息的地方。松滋縣,今屬湖北省荊州市,范梈在世時荊州名為上路總管府,范梈去世后改為中興路,轄有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潛江、監(jiān)利七縣。薊門,北京,指范梈所來自的地方?!胺?,指古南??さ氖赘ń駨V州),這里指羅提舉任職的地方,也即他此行的目的地。羅提舉到廣東上任,與范梈的上任之路途的前期基本相同。但是,范梈到廣州后還得繼續(xù)南行,目的地比羅提舉的更為邊遠(yuǎn)荒涼:“莫為遐荒心力怠,朱崖更在海南邊”,意即“您不要為‘遐荒’而難過,我要到的朱崖還在大海之南”。宋李綱《次雷州》說:“莫笑炎荒地遐僻,萬安更在海南頭。”[8]范梈此詩的末兩句暗用李綱詩,意思是,“我要去的地方,比你所去的廣州更偏僻和遙遠(yuǎn)”,這是以自己的遭遇來安慰精神萎靡的羅提舉。

從長江轉(zhuǎn)入洞庭湖,詩人登上江南名樓岳陽樓,并在樓上題《登岳陽樓詩》。明楊慎說:“余昔過岳陽樓,見一詩云:‘樓上元龍氣不除,湖中范蠡意何如。西風(fēng)萬里一黃鵠,秋水半江雙白魚。鼓瑟至今悲二女,沉沙何處吊三閭。朗吟仙子無人識,騎鶴吹簫上碧虛?!艘暺湫彰瑒t元人張翔,字雄飛,不知何地人也……同時虞伯生、范德機皆有《岳陽樓詩》。”[9]證明其題壁詩在明代猶存。范梈有《贈馮煉師歸岳陽》、《贈劉山人游湖南》、《秋江釣月》等詩,有“洞庭木葉下,期爾岳陽樓”等句,但《登岳陽樓詩》卻不存。

詩人從湘水轉(zhuǎn)入西江,從廣西梧州乘船到了隸屬于廣南西道的肇慶路,在端州峽中,寫下《渡端州峽》(《范德機詩集》卷六):

棹郎得便溯清流,忽報舟前曉霧收。蠻語酬人翻自苦,好山不敢問何州。

詩歌寫于延祐元年(1314)十一月下旬。古時坐船從西江到雷州必經(jīng)肇慶,唐宋之問《端州別袁侍郎》:“合浦途未極,端溪行暫臨?!倍酥荩逄茣r名,元改為肇慶路。端州位于西江口,《元和郡縣志》:“端州當(dāng)西江口,入廣西要道?!?sup>[10]西江自廣西三江而來,經(jīng)封川、德慶,南入廣州,注于海。由肇慶溯西江而上,可抵達(dá)廣西梧州??梢?,范梈當(dāng)年入粵的道路是從長江松滋轉(zhuǎn)洞庭湖入湘江,抵達(dá)廣西梧州,即漢蒼梧郡廣信縣,再轉(zhuǎn)入西江而至端州。范梈到了端州峽,日出山高,曉霧漸收,西江兩岸優(yōu)美的景色頓時呈現(xiàn)。廣南西道肇慶路的李知事是詩人的朋友,肇慶風(fēng)光因此也似乎特別親切動人,范梈眼前為之一亮。棹郎船夫在清流中唱起悠揚的船歌,但是嶺南古越語難懂,使得翻譯也困難。詩人便將視線集中于自然風(fēng)光之中,“好山不敢問何州”,端州峽中的奇麗風(fēng)光,讓人可以忘其名稱。詩歌寫端州峽中的風(fēng)光,清流曉霧,好山好水;棹郎船歌,蠻語難譯,一股新鮮的南國氣息撲面而來,呈現(xiàn)出嶺南自然和人文的清新特色。

端州峽中最險要的是端溪峽,詩人有《端溪峽》一詩(《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卷六):

芙蓉生石壁,猿鳥路東西。維舟逢暮雨?戴笠看端溪。[11]

端溪峽中多雨多霧,使峽中出現(xiàn)自然奇觀:本應(yīng)長在水中的芙蓉卻出現(xiàn)在石壁上。經(jīng)過端溪峽時,天上下著大雨,詩人戴著斗笠饒有興致地觀賞美麗的嶺南風(fēng)光。在端溪中,詩人還創(chuàng)作了《芙蓉》(《范德機詩集》卷三):

芙蓉生石壁,云錦映青松。那憶南州路?歸船處處逢。

由《端溪峽》可知,“芙蓉生石壁”是典型的端溪風(fēng)光。在端溪峽中,陡峭的山崖、陰濕的天氣,使山上、溪邊的植被特別茂密,形成奇特的石壁芙蓉和云錦青松的美景,其間還有猿啼鳥鳴,船來船往,船歌回蕩在青山碧水中,真是美不勝收。

在端州峽中,詩人還經(jīng)過了肇慶峽山寺,寫下了《過峽山寺》(《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卷四):

飛來何代寺,重過念孤蹤。木葉鳴秋舫,金人坐晚鐘。

去留原不礙,喧靜看為容。記說號猿黠,知藏第幾峰?

上面幾首詩歌均寫于延祐元年(1314)十一月下旬?!皪{山寺”,一般指清遠(yuǎn)的峽山寺。唐代詩人宋之問、尚顏等均有《宿清遠(yuǎn)峽山寺》,張說也有《清遠(yuǎn)江峽山寺》。但是,肇慶也有端州峽山寺,唐代詩人楊衡《游峽山寺》,便指肇慶。

詩歌前四句,寫肇慶峽山寺的景色。寺廟孤懸在山腰,似從天外飛來。詩人正在欣賞山光水色時,寺里的晚鐘突然敲響,給峽中山水平添幾分樂韻和優(yōu)美。后四句,寫肇慶峽山寺的故事。“記說號猿黠,知藏第幾峰”,指唐代著名的猿精故事《孫恪》。詩人認(rèn)為,唐代猿精故事《孫恪》,不是發(fā)生在清遠(yuǎn)的峽山寺,而是在端州。無論此事的真假如何,它至少給中國小說史中的《孫恪》故事,提供了一個新的話題。

離開西江,詩人轉(zhuǎn)走鑒江。延祐元年(1314)十二月,范梈在鑒江上岸,走陸路到了廉江,住宿在石城驛中。次日清晨,詩人登上石城驛后面山岡,在涼亭里憑欄遠(yuǎn)望,作《登石城驛亭》(《范德機詩集》卷二):

南游未是謫,北行不當(dāng)歸。今旦上崇岡,飄飄風(fēng)吹衣。

始我在京時,雙闕凝秋暉。別來守窮海,故國音書稀。

竊祿滋愧負(fù),何時睹柴扉?胡不依白石?去即能如飛。

驛樓俯平川,其下白云圍。雨余足稻粱,可以信豐饑。

去去道路遠(yuǎn),王事毋稽違。

詩歌寫于延祐元年(1314)十二月初?!笆恰?,石城縣,即今湛江市轄的廉江市。元代石城縣屬化州路,《明一統(tǒng)志》:“石城岡,在石城縣北一十里,遠(yuǎn)望如石城,縣因以名?!?sup>[12]這里已鄰近雷州,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一百:“(石城)南至遂溪縣七十里?!被萋肥强h與雷州路所轄的遂溪縣接壤,石城縣西的石城千戶所,即屬雷州管轄。但此時,詩人心里并不高興,雖“南游未是謫”,他卻“別來守窮海”。嶺南素稱瘴癘之地,到此為官的人大多難逃死亡之災(zāi),故士大夫稱此為“大法場”,即指瘴癘殺人之地。《后漢書·南蠻傳》:“南州水土溫暑,加有瘴氣,致死者十必四五。”在嶺南,廣東以新州為“大法場”,英州為“小法場”,均是流放者的葬身之地?!对贰ね踅Y(jié)傳》:“先時,有罪者,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去家萬里,往往道死?!痹谠?,這種情況改變不大,《元史·泰定帝紀(jì)》泰定四年八月甲子,御史言:“廣海古流放之地,請以職官贓污者處之,以示懲戒。”南宋以來,嶺南的開化加快,但它仍是處置流放官員的地方,因而非貶謫者不至:“川、峽、閩、廣,阻遠(yuǎn)險惡,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sup>[13]在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游記里,中國南方被稱為“蠻子省”,那么雷州就是蠻子省里的“蠻子”。一個翰林院的京官,突然從首都被外放到了窮海盡頭的雷州,心情的抑郁是可想而知的。

詩歌有九韻,可分為三層。前四句,寫登上石城驛亭。古來到雷州的文人大多都是被貶謫的,范梈說,他南來雖然不是被貶謫,卻與被貶謫沒有多大的區(qū)別。文人來到嶺南瘴癘之地,盡管肘后帶著避瘴的藥物,但是多數(shù)都會死在嶺南,成為孤魂野鬼。因此,詩人也不知自己是否能夠逃避葬身嶺南的命運。他早上登上石城岡山上的驛亭,看看這瘴癘之鄉(xiāng),到底是什么模樣?此時,嶺南的疾風(fēng)吹動著他的衣襟,幸好沒有瘴氣。嶺南的瘴氣具有季節(jié)性,多在春、夏、秋三季。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分為冷瘴、熱瘴和痖瘴,壯族民間則按發(fā)病季節(jié),形象地稱為青草瘴、黃梅瘴、新禾瘴、黃茅瘴等。此時是深冬,并非瘴氣季節(jié),詩人應(yīng)該無虞。

接著八句,寫登亭的感受。從雙闕凌云的京城,來到嶺南“南極”的雷州,強烈的對比令人頓生悔吝之心。貶謫、窮海等句,抒發(fā)了詩人對任職地雷州的感受:“南游雖然不是被貶謫,我卻可能像寇準(zhǔn)、文集賢等一樣,死在這瘴癘之鄉(xiāng),因而這比被貶謫更痛苦。但是,為了生計,我只能‘竊祿’于照磨這樣的庸俗下吏,想來怎么不慚愧?”詩人一時想起在家的寡母,甚至打算棄官歸隱。對于歸隱,范梈在京城時已有此念頭。故元張養(yǎng)浩《范德機寓田記》說:

人多不能隱,而德機銳于隱。顧無田以為歸,天下事若此者多矣。豈德機與余終于胥失[吏]耶。雖然,夫田土為物,實傳世不可人力錮者。其或有焉不能守,守焉不能恒,恒矣而旱溢以厄之,螟蜷以癢之,劇族豪鄰侵牟之,則其為擾反不若無。有之愈然,則為德機計者,將奈何哉!

德機其以博厚為田,高明為廬,仁以為山,智以為水,種以義理,而獲以道德。將居之,食之,無不窮極,饜足。雖使子若孫,永世守之,亦無厄癢侵牟之患。則其為業(yè),不既安且久乎。于是德機憮然曰:吾不貧矣,遂為書之,以滿其所欲云。[14]

但是,他終于沒有歸隱。這是因為他家中無田,而老少十口的吃飯穿衣均指望著他,為了家人,他才勉強來到嶺南,沒有毅然歸隱。

最后六句,寫登石城驛亭后的思想變化。他俯瞰石城驛樓下的一馬平川,曠野中彌漫著白云細(xì)雨。雖然是冬天,但嶺南的莊稼和曠野的植被仍欣欣向榮,因此洗去了詩人心中的煩惱和愁苦。“去去道路遠(yuǎn),王事毋稽違”,石城已鄰近雷州,在古代也算是“道路遠(yuǎn)”。明劉嵩《槎翁詩集》卷八《題遂溪同由驛》:“山晚鴉啼木柵城,征人暫駐馬前旌。荒原漠漠風(fēng)沙晚,猶隔雷陽二月程。”二月,當(dāng)作“二日”;遂溪,雷州屬縣;同由驛,本作“桐油驛”,遂溪縣的著名驛站。即使到了遂溪縣的桐油驛,劉嵩還在為行程發(fā)愁,何況石城呢?不過,與距京城萬里相比,這離雷州畢竟不遠(yuǎn)了。詩人一轉(zhuǎn)念:希望快些到達(dá)雷州,不要誤了“王事”。在中國歷史上,嶺南的瘴癘令人望而生畏。詩人帶著對瘴癘的畏懼、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等復(fù)雜的心情來到雷州,但是為了“王事”,他的心情也終于平復(fù)。

13世紀(jì)蒙古大帝國的版圖,曾一度包括了中國、朝鮮和整個中亞、俄國以及中東大部分地區(qū),是歐亞大陸上空前絕后的大帝國。此時的時髦語匯,是“混一寰宇”。故元代的地方志名叫“大元混一方輿勝覽”,聳立在海南的元沈翥的歌功頌德的碑文名為“大元混一海表碑”。但在范梈的詩中,完全沒有這種侵略性的大一統(tǒng)、大帝國的氣息,有的只是“謫”、“窮?!?、“竊祿”和慚愧消極的情緒?;煲诲居?,滿足了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的虛榮心,但是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卻是蕭條和肅殺。

從告別京師的《二杏》到餞別的《九月十九日京東門與董右軍諸公別,至通州還寄在京朋游》,從《將赴雷陽送羅提舉之任廣東》到《渡端州峽》,范梈赴雷所作的幾首詩歌,把他離京的心情、離京的時間和餞別場面,比較清楚地呈現(xiàn)了出來,使人在千百年后,還歷歷可考。

三、到達(dá)雷州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臘月二十三日,范梈到達(dá)雷州,這天正是農(nóng)歷的小年。這個準(zhǔn)確的時間,記載在范梈的詩歌《百丈山中夜坐,聞謹(jǐn)思將還,憶甲寅入南中,正此日也,十二月二十三日》中。百丈山在清江縣,它本是范梈家屋后的一座山:“百丈嶺,在縣(江西清江縣)東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頂闊百丈,因名。”[15]元代詩文中,百丈山常常代指范梈的家。元柳貫《金溪羽人查廣居墓表》記載,查廣居拜范梈為師時說:“因槖其詩,西之清江百丈山,求太史之廬而卒業(yè)焉?!?sup>[16]地處清江百丈山下的范太史家,在元代知名度高。傅與礪、楊中、危素等,和查廣居一樣,紛紛前往百丈山拜范梈為師,學(xué)習(xí)寫詩。元吳澄《范亨父墓志銘》說:“托于外族,而家在新喻之百丈山?!鼻褰僬缮绞欠稐Z母親熊氏的娘家,他的詩文也多次寫到百丈山?!斗兜聶C詩集》卷二《苦熱懷楚下》說:“我家百丈下,井上雙梧桐。”《傅與礪詩集原序》注明:“天歷二年四月一日,范梈書于百丈山房?!卑僬缮?,即范梈的家無疑;甲寅,是延祐元年(1314);南中,指雷州。此詩作于至治二年(1322),當(dāng)時范梈已經(jīng)從雷州回到家中。臘月二十三日這天,他想起八年前的今天,他剛到達(dá)雷州,因作此詩。當(dāng)時,詩人的兒子山壽還小,他讓侄兒范謹(jǐn)思留在雷州,幫助他處理余下的事務(wù)。詩歌第二首說:“往年當(dāng)此夕,孤桌[棹]適南征?!奔窗四昵暗慕裉?,他正乘一葉扁舟到達(dá)雷州?!笆露铡?,是范梈一生中的重要日子,它被詩人準(zhǔn)確地記錄下來。由此可知,范梈到達(dá)雷州是1314年臘月二十三日,他在春節(jié)前趕到了雷州。

雷州是范梈人生第二個任職地點。在任職雷州之前,他曾在京師十年有余。雖然京師是他第一個任職地點,但是經(jīng)歷卻十分曲折。他生于南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元朝大德八年(1304),他已三十二歲,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前往“風(fēng)流滿天下,人物擅京師”的北京,最初以賣卜為生,時間為三年;大德十一年(1307),他已名動京城,御史中丞董士選得知他的才學(xué),聘他為家庭教師,時間為兩年;至大二年(1309)董士選推薦他任左衛(wèi)率府教授,時間為三年;皇慶元年(1312),任翰林院編修,時間為三年;延祐元年(1314)任滿。在京師的這十年中,范梈雖官位不高,翰林院編修也才八品,卻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這十年中,他除了結(jié)識名士董士選外,還結(jié)交元詩四大家中的楊載、虞集、揭傒斯,以及著名文學(xué)家張養(yǎng)浩、元明善、袁桷、鄧文原、張伯雨等文壇名流,這些人皆是天下精英、一代名士。李白《贈韋秘書子春二首》其一:“高名動京師,天下皆籍籍。”可移以概括范梈的京師十年。他從一個流落街頭的算命先生,到進(jìn)入元代文壇的中心,不可謂不成功。這十年中,他不僅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豐富了見識,而且還成為元代文學(xué)標(biāo)志性的人物,使范太史的名聲名揚天下。但是,現(xiàn)在他卻不得不來到天涯海角的雷州,這的確令人意外。

元朝官員的任職,以月計算。范梈在延祐元年(1314)歲暮趕到雷州,是便于從延祐二年(1315)正月起,以計算資歷。

四、雷州任職

范梈在雷州的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的官職是照磨。由于時間久遠(yuǎn),關(guān)于他的任職,歧說甚多。有的說,他到雷州是升職。《元史·范梈傳》:“……翰林院編修官。秩滿,御史臺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闭漳サ墓俾毑徽`,但是稱任照磨是“擢”,則大謬不然。天下哪有從八品的翰林院編修“擢升”為九品照磨的?有說他的職務(wù)是知事的。張養(yǎng)浩《送范德機赴海北道憲司知事》,詩歌題目可證。另外,元吳澄《范亨父墓志銘》:“憲臺有聞名者,改擢將仕佐郎、海北海南道廉訪司知事?!薄对贰繁緜饕渤执苏f??磥?,當(dāng)時京城里權(quán)威性的文獻(xiàn),均持“知事”說,定有原因。在元代肅政廉訪司中,設(shè)知事一員,正八品。如果他是海北海南道的知事,與他在京城的編修是同一級別,在情理之中。但是,這仍然不是“擢”。而且他任的不是肅政廉訪司知事,而是照磨。在肅政廉訪司內(nèi),照磨兼管勾一員,為正九品。且不說京城與嶺南的地域區(qū)別,就官職而言,照磨與編修相比不僅不是“擢”,反而降了兩級。有的說,范梈到海北擔(dān)任的是廉訪使。明《正德瓊臺志》卷十六有“延祐三年,海北廉訪司照磨范梈”的記載??滴酢杜R高縣志》卷十二:“范梈,元廉訪使?!贝苏f不確。范梈在嶺南八年,從未超過照磨之職,其離正三品的廉訪使,不啻有天壤之遙。有的說,他在嶺南擔(dān)任的是廉州路總管。道光《廣東通志》卷十七說:“范梈,延祐三年(1316),廉州路總管?!逼涓鶕?jù),大概是因范梈在廉州寫了《海角亭記》吧。但是,此說是錯誤的。路的總管,秩在正三品至五品之間。元劉岳申《與范德機書》:“足下自海北移江西,雖為底僚,然在執(zhí)法?!?sup>[17]范梈在從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轉(zhuǎn)任江西湖東,再升為福建閩海道知事。知事,正八品,仍是“底僚”。直到天歷二年(1329),范梈任湖南嶺北廉訪經(jīng)歷,從七品,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官,次年他即去世。那么,終其一生,范梈的最高官職才從七品,離可憐的七品芝麻官,還差一級。故上述關(guān)于范梈在海北海南道任職的廉訪使、總管、知事諸說,均是錯誤的。

這些誤說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范梈的任職本來蹊蹺。范梈從京城正八品的翰林院編修,為什么被“擢升”為海畔瘴癘之地的正九品照磨呢?原來,大德年間,朝廷對怯薛等長官們所隨意“顯擢”的官員,進(jìn)行整肅?!对贰へ眯g(shù)魯翀傳》:“時有旨:凡以吏進(jìn)者,例降二等,從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舉未立,人才多以吏進(jìn),若一概屈抑,恐未足盡天下持平之議。請吏進(jìn)者,宜止于五品。許之,因著為令?!必眯g(shù)魯翀的諫言,主要是限制長官隨意擢升自己屬下的官員,級別不得超過五品,但是這對整肅濫升官員的降職,沒有影響。孛術(shù)魯翀的諫言在延祐二年(1315)之后,可見在延祐元年(1314)時“凡以吏進(jìn)者,例降二等,從七品以上不得用”的圣旨早已施行。故此類官員,依例一律被降二等。范梈當(dāng)時正八品,降二級,正好是正九品。本來,七品以下的官員革職,不得任用。范梈是正八品,還被任用,朝廷對他已是法外開恩了。歷史上,一般官員總是不斷地升遷,但是范梈卻相反,他從京城八品被“擢”為天涯海角的九品官,實在違背常理。范梈的遭遇不符合官場的常規(guī),不明白這段歷史特殊背景的人,以為他從京城來到嶺南,一定是升了官,于是產(chǎn)生了種種“擢”的誤說。實際是由于朝廷整肅官場,范梈遭遇了池魚之殃,于是從八品編修變成了九品的照磨。這便是范梈所說“南游未是謫”的歷史之謎,也是范梈從京城翰林院被“擢”到中國“南極”雷州的歷史真相。

什么是照磨?時下流行的解釋是:“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簡稱,元朝建立后,在中書省下設(shè)立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另肅政廉訪司中負(fù)責(zé)監(jiān)察的官員也稱照磨,‘糾彈百官非違,刷磨諸司文案’(《元典章》)?!?sup>[18]認(rèn)為照磨即負(fù)責(zé)審計和監(jiān)察,有望文生義之嫌。而且,照磨,也非全是正八品,還有從八品、正九品等級別的。

這里還涉及對“廉訪司”的理解。也許一看“肅政廉訪司”幾個字,便認(rèn)為它是“紀(jì)律檢查委員會”之類的監(jiān)察機構(gòu)。其實不然。元徐明善《送鄭大使之廣東序》:“廉訪使,即漢刺史職也?!?sup>[19]肅政廉訪司并非法院,而且即使是在法院工作的人也未必就是法官。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照磨負(fù)責(zé)監(jiān)察”說的荒謬了。照磨原是金人官名,元代因之。元許有壬《御史臺照磨題名記》:“厥初無照磨官。至元壬辰,臺臣以贓入既伙,出納無適,爰始奏設(shè)。又慮員之冗也,乃以其職冠承發(fā)管勾兼獄丞。之上,遂為定制焉?!?sup>[20]其實,“照磨”的本意即“照摩”,是照抄、謄錄的意思。故《大元圣政國朝典章·刑部》有“每月一照磨,每季一計點”之言?!对贰な雷姹炯o(jì)九》:“立云南按察司,照刷行省文卷?!闭账⑽木?,即比照抄錄,同時核查文件。照刷文卷,是按察司即廉訪司的職責(zé),并非僅僅只是照磨的職責(zé)?!对湔隆づ_綱二·體察》:“管民官與按察司遞相照刷文卷?!薄对湔隆舨课濉さ滟u》:“所據(jù)文簿,候肅政廉訪司依例照刷?!逼鋵?,元代以后照磨是掌管宗卷、錢谷的屬吏?!对贰ぐ俟僦疽弧罚骸罢漳ヒ粏T,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谷出納繕科例,凡數(shù)計文牘簿籍之事?!碧兆趦x《輟耕錄·為將嗜殺》:“時王元吉為本府照磨,元吉能備言其詳,且有抄錄公文?!笨梢?,照磨相當(dāng)于主簿、典史一類文書,他還兼管勾、承發(fā)架閣庫等錢糧,因此照磨便成雜吏。在肅政廉訪司中,從廉訪使到照磨共六個官階,照磨為倒數(shù)第一,秩正九品,說照磨負(fù)責(zé)監(jiān)察,未免夸張。另外,元朝中央各部、司,如禮部、刑部、工部、客省使、都提舉萬億寶源庫、諸路寶鈔都提舉司、京畿都漕運使司、大都河間等路都轉(zhuǎn)運鹽使司、提舉都城所等,均有照磨一職,其職并無監(jiān)察可言。另外,照磨的官職,由從九品到正八品,分跨三個級別,官職的大小也頗懸殊??傊?,認(rèn)為照磨是審計監(jiān)察官員,未中肯綮。

范梈到達(dá)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任職時(延祐元年),駐雷州的廉訪司的官員今可知的有:正三品的廉訪使余璉、正五品的僉事趙珍等。其時,正值海北海南道廉訪司政府換屆。據(jù)延祐元年湖廣行省儒學(xué)提舉張圖南的《重修雷州儒學(xué)記》,延祐二年至延祐七年(1315—1320),繼任的廉訪使是嘉議大夫卜達(dá)世禮,正四品的廉訪副使是李元。范梈的上司還有廉訪副使拜都(明萬歷《雷州府志》)等人。范梈在廉訪司官位低,因而工作繁雜。明葉盛家中藏有范梈的《海角亭記全文》,所謂“全文”,是據(jù)范梈《海角亭記》的原文抄錄,比流行的《海角亭記》的內(nèi)容完整,特別是保存了范梈署名的全稱:“前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今授將仕佐郎、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管勾、承發(fā)架閣庫兼照磨高平范梈”,這對研究范梈的生平、籍貫、履歷等,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范梈負(fù)責(zé)的事有“管勾、承發(fā)架閣庫,兼照磨”,主管提控案牘和倉庫等雜事。廉訪司照磨,官秩從九品或九品,相當(dāng)于今天的副股長或股長。范梈《潮州路經(jīng)歷司衡政廳記》:“制經(jīng)歷、知事、照磨,秩自七至九(品)。郡凡三員,上以承太守,下以攝郡吏,已又處中焉。”照磨九品,其上是正八品的知事和從七品的經(jīng)歷。范梈任將仕佐郎時與中議大夫同級,從八品;任翰林國史院編修時,正八品。編修在翰林院十一級官階中倒數(shù)第二,年俸二十二貫,廩米二石。那么,范梈在雷州擔(dān)任的照磨即使是正九品,也比翰林院的編修低二級,相當(dāng)于今天的正股長。他到只有逐臭之夫才到的海畔,出任小小的照磨,實在是出于無奈。在《登石城驛亭》中他說“南游未是謫”,其實這比“謫”更甚。元代任照磨的大文人不少,如“元詩四大家”之一楊載,他曾任海船萬戶府照磨;大詩人蘇天爵,曾任功德使司照磨;詩人薩都剌,中進(jìn)士后,任燕南道廉訪司照磨,人稱“燕山薩照磨”。張伯雨《次韻答薩天錫見寄》:“巡官畏虎盛前呵,驚動燕山薩照磨?!痹S有壬《御史臺照磨題名記》說:“階是(照磨)騰為達(dá)官者,不知幾人;而湮沒無聞?wù)?,亦?fù)不少?!狈稐Z便是其中的湮沒無聞?wù)咧?。范梈上任的照磨所,在雷州府城之西,故又稱“西廂”。可是,雷州的文獻(xiàn)已經(jīng)忘卻了這位位卑才高的照磨,范梈真是被湮沒了。

五、雷州任期

古代官員的任期,一般是三年一任,即《尚書·舜典》所說“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元天歷元年(1328),馮翼翁《(海北海南道)察院記》說:“夫今之為任者,率三歲一遷,或者不數(shù)月輒去。其視官舍,猶郵傳耳?!?sup>[21]但是,這只適用于職級較高的官。對于低級的吏,則可能十年地點無變動,職位也無升遷。

如前所述,范梈到雷州的時間是延祐元年。他離開雷州的時間,記載在《范德機詩集》卷二的《八月十五日公堂宴別作》中,即至治二年(1322)八月十五日;那么,他在雷州的時間約為八年。

范梈到雷州的時間,他在《楊仲弘集序》中也曾提及:“皇慶初,仲弘與余同為史官……故其后,余以御史府用管南憲架閣,適海上。仲弘復(fù)登乙卯(1315)進(jìn)士第,為浮梁別駕。余遷江西,仲弘亦改宣城理官,相違十?dāng)?shù)年,相距數(shù)千里。”[22]范梈在皇慶元年(1312)任翰林院編修,兩年后的延祐元年到雷州,楊仲弘為他送別。而后楊仲弘留京師參加延祐二年的進(jìn)士考試,及第,任浮梁別駕。范梈結(jié)束雷州任職后,任職江西,二人仍然未會面。這樣,二人前后分別十?dāng)?shù)年。據(jù)此推之,范梈在雷州的時間,也應(yīng)不短于八年。

范梈離開雷州的時間,可以考定得知。元吳師道《題危太樸所藏諸卷范德機墨跡》:“昔人稱道所美,于其人則曰:風(fēng)塵物表;于其文則曰:不食煙火;語于其字畫則曰:蕭然有林下風(fēng)。今觀范君德機詞翰而想其人,真足以當(dāng)之矣。至治元年,某試禮部。君時為彌封官,已往謁,則已赴江西之憲幕矣。遂不獲識,至今以為恨耳?!?sup>[23]據(jù)此,范梈離開雷州,似在至治元年(1321)。但據(jù)《范德機詩集》卷三《壬戌秋錄囚晚行寧州道中追錄》,壬戌,即至治二年(1322),其時他仍然在海南島錄囚。元吳澄《江西廉訪司經(jīng)歷司廳壁記》:“濟寧田君赟,為肅政廉訪司屬官之長參貳。得清江范君梈,志合德同,皆能以苦淡自持,清白自勵。于時,憲官凜凜有風(fēng)裁,而其屬又如此。于是,江西之憲職大振。予在山中,久聞其風(fēng)。至治三年春,被召過洪,以所見征所聞,猶信。”[24]至治三年(1323),范梈已任職江西。綜合上述記載,范梈離開雷州的時間,當(dāng)在至治二年秋天。

范梈結(jié)束雷州照磨一職后,至治二年底改任江西肅政廉訪司照磨,泰定三年(1326)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知事,官正八品,十二年中僅升兩級。換言之,十二年后他的官職才恢復(fù)到他在京城時任編修的級別,這是為何呢?范梈《晚登南樓眺烏石九仙方山諸峰》說:“憲署歷三試,愚庸寡所宣?!彼言驓w于自己的愚庸,其實這主要是元代官場的黑暗。專制國家的官場沒有不黑暗的,而元朝更甚。袁桷《送范德機序》說:

四方士會京師,則必囊筆楮,飾賦詠,以偵候于王公之門。當(dāng)不當(dāng),良不論也。審焉以求售,若乘必駿,食必稻,足趼而腹果,介然莫有所遭,夫爭藝以自進(jìn),宜有不擇焉者。心誠知之,孰慚其非。故幸得之,則歸于能;其不得之,則歸于人。惕然而自治,吾木之見也。

臨江范德機,會于茲三年矣,語焉簡然,行焉恂然,吝其菁華,韜焉以深。視世之言文辭位貴重者,靳靳不自表。夫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范君誠審焉,抑不可知。使不可知,則凡辱與游者,責(zé)莫能以辭也。

君所為詩文,幽潔而靜,深怨與不怨,皆存乎天??荒蠚w,善治其學(xué),彌謹(jǐn)所徇,使果擇士耶,無以易矣。譬之璞焉,蓄極而光,遇寧有不遂者乎。惜其行,解以俟之。[25]

從“會于茲三年”可知,范德機與袁桷相識才三年,但二人成為知心朋友。袁桷認(rèn)為,范梈是有才華的高人,但他是璞玉渾金。四方之士會聚京師,他們都帶著金錢珠寶,通過行賄和阿諛奉承,以求得一官半職。而他們一旦得官,又會掩蓋自己的丑行,恬不知恥地說:這是憑他自己的才能。在這樣污濁的社會風(fēng)氣下,范德機居然真正地堅持自己的節(jié)操,拒絕奔走權(quán)貴之門。他被排擠出京,是必然的。袁桷深為范梈不平,還希望有人能真正賞識范梈。

元代廢除科舉多年,文人的地位低下,元曲四大家的遭遇就是例子。元初未有官制,首先設(shè)置斷事官,叫做達(dá)魯花赤,總攬一切事務(wù)。后來雖有官制,但仍紊亂。《元史·循吏傳序》:“古者,治民之吏,事權(quán)一而責(zé)任專,縣之事專于令,郡之事專于守,故無所牽制,而吏得展其才。至元之官制,則不然,縣有尹、有令,府、州有知府、知州,路有總管,而皆設(shè)達(dá)魯花赤以監(jiān)之。凡為達(dá)魯花赤者,非蒙古則色目人,皆懵于中國之治術(shù)者也。夫既以達(dá)魯花赤監(jiān)吏矣,則吏之權(quán)已奪于達(dá)魯花赤,使其賢,猶將與吏爭是非可否,百牽制其所為,而況懵于治術(shù)者乎!雖潔己愛民者亦時有之,然其奸貪狂法、虐殺無辜,吏固不絕于書也。此元之吏治所以日窳,而盜賊所以不息歟!吾征之刻石,凡去思、遺愛之碑,頌達(dá)魯花赤、總管以下之德政存而未佚者,尚得五六百事,大抵皆空言無實,習(xí)為諛美。嗚呼!是亦吏治之窳之一端矣。”[26]由蒙古人所任的達(dá)魯花赤高于一切,這是出于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必然會影響社會和政治風(fēng)氣。達(dá)魯花赤大多不識字,甚至連簽署自己的名字也不會,更何況治國?但是,他們多有德政碑,這便將知識上的無知,轉(zhuǎn)變?yōu)榈赖律系臒o恥。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為官特別難,地方小吏的生存尤其痛苦,下層小吏的職期特別長。《元史·選舉二》:“已歷兩考之上者,循舊例九十月出職;不及兩考者,須歷一百二十月,方許出職遷轉(zhuǎn)?!惫视小皟煽颊牌?,通理二百一十月入流”之制,照磨有“歷一百月,除從八品”者。210個月,即將近18年。比起18年才升到九品的人來說,范梈還算是幸運的。元代的統(tǒng)治者尚武,他們所熱衷的正如蒙古經(jīng)典著作《蒙古秘史》所說的:“挖開了他們(指滅爾乞人)的胸膛,戳爛了他們的肝臟,把他們床上的女人抓到我們床上?!?sup>[27]草原騎士掌握政權(quán)后,把人民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他們?nèi)缤瑫浺粯映淙胃骷壵囊话咽帧5诙仁侵衼喌纳咳?,?dāng)亡國奴最早,已經(jīng)得到主子的信任。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國轄下的淮河以北的中國人,他們因當(dāng)亡國奴的“工齡”較長,主子比較放心。第四等是“南人”,即宋朝轄下的淮河以南的中國人,最遲做亡國奴,也是政府最不放心的人。在“南人”中,他們最不放心的又是文人。以致元代文人的地位竟然在娼妓之下。宋謝枋得《送方伯載歸三山序》:“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于國也?!?sup>[28]這并非戲言,大文豪如關(guān)漢卿輩,便只有混跡于妓女堆中,這還是“九儒”高攀了“八娼”。范梈成年時,科舉已廢數(shù)十年,他只能擔(dān)任下級文官,而且一生沉淪于八九品的下僚。明孫仁孺《山坡羊·東郭記》“何似儒酸,甘心寒儉”,這便是范梈人生的寫照。范梈長期沉淪下僚,是“九儒十丐”制度下文人悲苦境遇的例子。這是元代文人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化的悲哀,更是成為亡國奴的“漢人”、“南人”的悲哀。


[1] (清)張玉書等.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卷二百六十五.揚州:揚州書局,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

[2]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卷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

[3] (清)田雯.古歡堂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元)范梈撰,(明)楊翚編.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卷五.濟南:齊魯書社,1997.

[5] (元)張養(yǎng)浩.歸田類稿·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 (元)范梈撰,(明)楊翚編.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卷首.濟南:齊魯書社,1997.

[7] (元)虞集.道園遺稿·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宋)李綱.梁溪集·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 (元)范梈撰,(明)楊翚編.選校范文白公詩集·卷四.濟南:齊魯書社,1997.

[12] (明)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一.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3] (元)脫脫等.宋史·卷一百五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 (元)張養(yǎng)浩.歸田類稿·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八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55.

[16] (元)柳貫.待制集·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 (元)劉岳申.申齋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mn-xipVdQbBQPZgAVTtewtFgkM_xKQmZOXNpxvAgfor6hPhaDzvV_nvTzSZR_cQ.

[19] (元)徐明善.芳谷集·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0] (元)許有壬.至正集·卷四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 (明萬歷)雷州府志·卷二十.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1990.

[22] (元)楊載.楊仲弘集·卷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 (元)吳師道.禮部集·卷十八.長春:吉林出版集團(tuán)有限責(zé)任公司,2005.

[24] (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5]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6]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6.

[27] 額爾登泰,烏云達(dá)賚校注.蒙古秘史(??北荆ぞ砣?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8] (宋)謝枋得.謝疊山全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