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不能說出名字的愛”
不,沒有人傷害我,那是愛的印記。
——王爾德
愛情是什么?文學家用盡華麗的辭藻來描述她,音樂家用絕美的音符來修飾她,畫家用絢爛的色彩來鋪陳她,可是,那最終不過是愛情最淺顯的表達。我們高喝著“愛情價更高”,同時又低吟著“原來愛情這么傷”,這也不過是個人的一場沉醉,智者狂,癡者悲,愚者酒一壺,早就入睡。
王爾德,一個為愛癡狂的人,在他心里,人性之美的極端是愛情;王爾德,一個為愛所傷的人,他認為,“戀愛總是以自欺開始,以欺人結束”;王爾德,又是一個為愛不顧一切的人,千帆過盡,傷痛過后,他仍然虔誠地說,“不,沒有人傷害我,那是愛的印記”?!白陨钌钐帯钡纳钌畹膼?,抑或是深深的恨。要知愛恨這種強烈欲望下的強烈情感,本不可能有清晰可見的界限。就讓我們渾渾噩噩地不分彼此,總好過言辭犀利地相互叫勁。然一切,都必須假借一場名義。在愛的名義下。
生為煙火,何畏綻放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于1854年10月16日出生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一個富有家庭,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家庭。他的父親威廉·王爾德是一位十分高明的眼科和耳科專家,他對文學和考古學也很有研究。童年時,王爾德就跟隨父親到法、德兩國旅行,這些旅行激發(fā)了他對神話和軼聞傳說的愛好。王爾德的母親簡·埃爾吉則是一名頗有才華和名氣的詩人、政論家,在她家中經常是高朋滿座,賓客如云。在家中定期舉辦的沙龍上,他常常聽到母親在客人面前高談闊論,無形中也練就了他的智慧和辯才。王爾德的母親一直想養(yǎng)一個女孩子,于是,她總是把王爾德打扮得非常漂亮,小時候,王爾德的才思與美麗就是沙龍中眾人贊美的對象。王爾德從小就深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可以說,他一生中最好的教育,是在他父親的早餐桌上和母親的會客廳中得來的。
王爾德在學校里絕對是個風云人物,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才情,事實上,他在學校里的表現(xiàn)平平,并不如他在家里的沙龍中表現(xiàn)出色,但他的特立獨行絕對地成為了校園里的一道風景線。在波爾托拉皇家學校時,他就一反教會學校中腐朽、刻板、傳統(tǒng)的氣息,每天打扮得像個摩登公子,招搖過市,毫不在意別人另類的眼光。他的衣著、言行、甚至房間裝飾,永遠能夠稱為大家的話題,不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這倒與他后來的表現(xiàn)一致。這時的王爾德就已充分展現(xiàn)了他對于藝術和美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對于感官享受的推崇,但這不過是小試牛刀。進入牛津大學后,他受到了沃爾特?佩特關于“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及約翰?拉斯金關于“缺乏活動的生活是犯罪,缺乏藝術的活動是喪失人性”的審美觀念的影響,并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前拉斐爾派的作品,這使他才真正地被領入了唯美主義的殿堂。
王爾德通過文學作品而不是個人特色嶄露頭角是在1881年,他的第一部詩集——《王爾德詩集》在倫敦出版,至此,他的才華得以被更多的人認識到。后來,他又前往美國講學并在浪漫之都巴黎逗留了一段時間,這使他接觸到了更多的名流學士,同時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他時常穿著華貴的禮服游走在更重奢華的宴會中,與名流貴族們嬉笑而談,用自己機智的言語打動著那些浮夸的上層人士;有時他又會拄著他那價值不菲的拐杖立于塞納河畔,思索著唯美主義的真諦。在巴黎的生活就如穿梭于天堂,讓王爾德流連忘返。但很快地,因為物質的奢侈、生活的享受他陷入了經濟上的困難,最后不得不回到故鄉(xiāng)。
王爾德與家人
1884年初,年屆而立的王爾德在都柏林結識了一位富有律師的女兒康斯坦斯?勞埃德,立刻為她迷人的風姿和坦率的為人所傾倒,康斯坦斯也折服于王爾德睿智的言語以及深邃的思想,兩人可謂一見鐘情,并迅速陷入熱戀中,在相識不到5個月時,兩人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王爾德不僅娶到了一位好的妻子,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同時,依靠著妻子家的經濟實力,他也暫時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王爾德對妻子十分恩愛。有一次,他在去拜訪友人的途中看到一家花店,就停下腳步買了一大束康乃馨,并提筆寫了一紙情意綿綿的短柬,叫花店伙計送回住處,獻給他那位剛剛分別片刻的愛妻。就在這一年,他寫成了童話《快樂王子集》。
如果說早期的王爾德還只是小試牛刀,那么婚后的王爾德就可謂是鋒芒畢露了。他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轟動一時的戲劇作品,如《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三個無足輕重的女人》、《理想的丈夫》和《名叫歐納斯特的重要性》,并在1891年發(fā)表了自己唯一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他的作品以其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受到了大多數(shù)英國人,特別是貴族的熱烈追捧。雖然不時有評論家站出來批評他的作品華而不實,思想墮落,但是,這也掩蓋不了他作為英國最成功的劇作家之一的光芒。
萬般只因,為愛而生
王爾德與波西
愛神之箭永遠降臨在不知名的時刻,射進某個不知名的人心中。有時候,這一箭正中紅心,從此,箭端的兩顆心,有了相同的頻率,再不分離。有時候,箭穿一刻,兩顆心獲得的不是相同的頻率,而是巨大的傷口和濃烈的鮮血!傷口不會愈合,只會慢慢潰爛,連帶著烏黑的膿血??杉幢闳绱?,這兩顆心也再不能擺脫箭的控制,只能愛下去,只能傷下去。王爾德正是用他的生命見證了這一場心碎血盡的愛情。
愛情就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總是不期而至,帶來慢慢的激情與溫暖。1891年,正當王爾德的事業(yè)處于巔峰之際,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名叫做阿爾弗雷德·道格拉斯的青年,這位當時仍就讀于王爾德母校——牛津大學的21歲青年,其出眾的外表、自信和桀驁不馴的性格,以及對于他的崇拜深深地吸引了年屆36的王爾德,兩人之間立刻迸發(fā)出了超越常理的情感。在王爾德看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男孩美麗、聰穎,對于藝術更有獨到的見解。每當波西(Bosie)(王爾德對于阿爾弗雷德的愛稱)侃侃而談對于文學和美的領悟時,那種飛揚的神采總是讓王爾德沉醉不已。
愛情來時總讓人如撲火的飛蛾般,情難自已。王爾德當時雖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不過對于波西狂熱的愛已燃盡了他的理智,使他拋去了所有的責任。他沉浸于與波西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王爾德對波西悉心指導,傾囊相授,甚至同意讓波西來完成《莎樂美》的翻譯工作;在生活上,王爾德更是竭盡所能地滿足波西的一切要求:華貴的服飾、奢侈的宴會以及一切昂貴的物品,為此,王爾德幾乎傾其所有;在情感上,王爾德從不吝惜對波西的贊美之詞,在給波西的每封信中都洋溢著強烈的贊美以及無限的情愫。對王爾德而言,藝術就是一切,只有藝術,才是美的。而那時的波西,顯然是王爾德藝術中的全部。王爾德是一個瘋狂的青春崇拜者,他曾表示,只有青年才是最美的,只有青年才適合創(chuàng)造藝術,才能夠對藝術評頭論足。那時的波西是年輕的,是美的,是王爾德藝術的源泉。
王爾德是一個愛情里的瘋子,愛情作為人性之美的極端,更使王爾德窮盡一切。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找的那種極致之美是不存在的。波西并不完美,他任性、自私,甚至粗暴的向他要錢大肆揮霍以滿足他奢華的物質生活。此時的愛情就如一朵原本美艷的薔薇,初開時是那么光彩奪目,讓人欲罷不能,但是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那美麗的背后竟是滿身毒刺。再后來,逝者如斯,花開花敗,但美不復存在,留下的是一地腐敗的殘身以及四散的惡臭。王爾德的財政陷入危機,情感遭到破壞,靈感蕩然無存。糾糾纏纏,欲斷難斷,最終貪戀到底的是那個人,還是只是那種卑微的愛與被愛的感覺,可能王爾德自己都不甚明了。不過,再痛苦,他終究還是選擇繼續(xù)與那人糾纏下去,因為他仍然相信,不管那人何去何從,至少,他還是愛著自己的。但是,他沒有想到,這樣的堅持,換來的卻是毀滅。
愛情早已岌岌可危,只是還有不死心的人在做困獸之斗,也許,他們等待的,不過是這決定性的一筆。波西的父親昆斯貝理侯爵作為一個極其傳統(tǒng)與古板的貴族,難以接受自己的兒子與一個男人,而且還是一個風評很差的浪蕩子廝混在一起。于是,1895年,他在一個宴會上給所有的賓客一張普通的小卡片,上面寫的卻是對王爾德的挑釁之語。不同于王爾德的淡定,波西對于這件事表現(xiàn)得極其憤慨,并不斷慫恿王爾德起訴自己的父親。那時的王爾德,被愛情迷惑,被仇恨包圍,早已失去理智,他看不到大環(huán)境的不利,也看不到波西的算計。他以敗壞他的名譽為由起訴侯爵。飛蛾撲火,終是毀滅,王爾德上訴失敗,更被反告 “與其他男性發(fā)生有傷風化的行為”。根據當時英國法律,他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jiān)獄服了兩年苦役。兩年,對于一個庸庸碌碌的人而言,或者眨眼一瞬,但對于那個曾經心高氣傲、傲視文壇的才子,那個引領流行、風流不羈的文士而言,那是毀滅的倒計時。兩年里,他失去了妻子、孩子、名聲、榮譽、地位、財富……所有的一切,這還不夠,他最終還是失去了那個為之付出一切的人——兩年間,他給波西寫的信統(tǒng)統(tǒng)石沉大海,波西也從來沒有留下只言片語,更不用奢望來看他。陰暗潮濕的房間中,穿著破敗的囚服,自由從此只是鐵窗中透過的那一絲光線,王爾德絕望了,他對美的理解、對藝術的感悟轟然崩塌;他的愛轉化成了無盡的抱怨、無窮的悔恨,怨那人為了報復父親而把自己推入無底深淵,恨那人為了滿足一己私欲,仇恨,虛榮和貪婪,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把自己完完全全給毀了??墒牵苍S在痛斥波西的劣跡時,王爾德并沒有體會到,只有深入骨髓的愛才會異變出這樣刻骨銘心的恨。
經歷了這場劇變,王爾德變得成熟了,他深刻地思考了他與波西之間的種種,他不再將美看作是單純的感官享受,一種純粹的享樂,他對悲愴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似乎明了世事,他拋棄過往,他遠走巴黎,他想重新開始。但是,理智啊,就像一件奢侈品,悠閑的時候,可以慢慢品評,可到了關鍵時刻,它總是毫無作用,力不從心。波西再一次出現(xiàn)了,帶著他一貫的“道歉”與綿綿情話,王爾德再一次淪陷了,帶有一種悲劇和毀滅的感覺。他說的沒錯:“在沒有愛的氛圍里我無法生活,無論付出什么代價,我都必須愛和被愛?!闭f到底,他也不過是一個渴望愛與被愛的孩子。注定毀滅,不過是時間問題。故事的最后,1900年11月30日,王爾德因病于巴黎的阿爾薩斯旅館去世,終年46歲,死時只有羅比和另一朋友陪伴。華麗開場,慘淡落幕,這也許就是“離經叛道”者的命吧。
字里行間,以愛之名
王爾德的愛情,注定是個悲劇。百年之后,回想過往,知道了故事的結局,那當初,他們還會相愛嗎?我們的快樂王子啊,汝心深處,還相信愛情嗎?如今,王子尊貴的身軀早已腐朽,破碎的鉛心已隨風而逝,但他仍舊執(zhí)著,執(zhí)迷不悔的是那存在于字里行間的理想愛情。
王爾德的世界是理想的,他的藝術是脫離生活的,他的愛情是傾盡天下的?!犊鞓吠踝印分械难嘧訛榱松屏济利惖耐踝訏仐壛松?,王子為了燕子碎裂了最珍貴的鉛心,這不正是王爾德對于愛情的瘋狂與執(zhí)著嗎?如果說名利不過是過眼云煙,那么生命與靈魂呢?在珍貴的愛情面前,一切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自尊可以被踐踏,自由可以被剝奪,生命可以全然不顧,靈魂亦可歸于撒旦,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挽留住那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哪怕只是靜靜的守候,哪怕永遠只能如空氣一般包圍對方卻不被察覺,只要愛了,就什么都不是了,什么都可以放棄??蓱z的王爾德,你的一生不就是被這樣驚天動地的愛束縛著而不自知嗎?
在王爾德看來,愛情就該如此,毫無保留地付出,不求回報地給予,燃盡生命不過是希望在他身邊多停留一刻。當初停留在雕像下沐浴的那滴淚,就如人海中的暮然回首,只是驚鴻一瞥,就注定在他眼里沉淪。王爾德的不少作品中都描寫了一見鐘情,我相信,這是他對愛情的定義,就如當初在牛津第一眼看到波西時,說不清楚被什么打動,但就是再也抽不開眼了。在這場愛與滅亡的故事中,燕子傾其所有,而王子似乎只是不斷地所求,但是,不知不覺間,王子早已交出了心。他們互相給與對方的,是全部。這也就是王爾德所認為的愛情,也是他日后所實踐的愛情——不顧一切,不計后果,不求回報。正如他自己所說:“愛不是市場上的交易,也不能用小販的秤來稱量。愛的歡樂,一如心智的歡樂,在于感受其存活,愛的目的便是去愛,不多,也不少?!?/p>
愛情讓人前仆后繼,因為我們總是貪戀那一晌的歡娛,卻不計較過后一生的悲傷。如果知道結局人們還敢相愛嗎?命運是那樣的不可捉摸,它曾經以那么輕浮的姿態(tài)給王爾德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可卻顛覆了他的一生。這個殘酷的玩笑,就藏在王爾德唯一的小說——《道連?葛雷的畫像》之中,可惜,只是當時已惘然。王爾德曾說:“巴茲爾是我心目中自己的形象,道連?葛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勛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王爾德就像小說中的巴茲爾一樣是一個完全沉浸在藝術中的理想主義者,他對藝術與美有著最執(zhí)著的追求,他把藝術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窮盡一生,不過只為了最美的藝術。而亨利勛爵則是一個純粹的享樂主義者,他風度翩翩、巧舌如簧,確實忘了引導別人走向墮落。這就是世人眼中的王爾德,那個輕浮的紈绔子弟,用奇裝異服來嘩眾取寵,用花言巧語為他的墮落辯護,迷惑眾生。這似乎正好印證了一句話: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道連?葛雷,一個美麗、年輕、充滿活力、聰明、桀驁不馴的尤物,這個讓王爾德無論在戲里戲外都瘋狂迷戀的人,不正是初識驚艷的波西嗎?道連就像一張白紙,純潔、不諳世事,而巴茲爾和亨利勛爵就是畫師,用自己的人生觀在這張白紙上揮毫潑墨:巴茲爾欣賞道連純真的美,并希望永遠保留下這種美;亨利勛爵喜歡道連感官的美,并試圖讓其沾染上自己的氣息。最后,亨利勛爵贏了,道連真的成了一個自私的享樂主義者并最終走向自我毀滅。小說是殘酷的,丑陋的現(xiàn)實總能戰(zhàn)勝藝術的追求。但王爾德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這篇小說,竟無意間成為他愛情的寫照。初識的波西確實如道連一樣完美,王爾德也在用自己無盡的智慧指引著他。可惜,波西的注意力并沒有太多留在王爾德絕世的才華和深邃的思想中,而是任自己沉浸在王爾德編制的燈紅酒綠中,最后,他毀了王爾德,也毀了他自己。靈魂是不可以出賣的,愛情也同樣不可出賣!
深重的苦難足以使人面目全非。如果說年少輕狂的王爾德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那么兩年的牢獄生活,足以讓他認清現(xiàn)實了,這現(xiàn)實包括藝術,也包括愛情,《自深深處》就是他在地獄將自己破開,是那樣的真實,那樣血淋淋。初看時可能會忍不住偷笑:這人怎么這樣,一一回憶自己的百般遷就,數(shù)落對方的任性頑劣,貌似明察秋毫地細算一筆筆舊賬。卻忘了感情本來就不是用來計算的。于是越算越亂,終由冷靜的指責、嚴厲的批評化作甜蜜的傷,可清醒片刻又立即橫加指責。但哪怕如此,一旦對方微笑,便又會毫不猶豫,心甘情愿地等待淪陷。分明是比誰都更在意,比誰都感激這份“不能說出的愛”,可話一出口,便是無盡的指責。
叔本華說過:人與人的距離太遠會寂寞到寒冷,太過于近,彼此身上隱性的刺又會深深地傷害對方。每一根刺我們都理智地取上名字:自負,脆弱的自尊心,可笑的顧忌,自己也不相信的安全感。這些刺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上帝的恩賜,也是我們抵抗現(xiàn)實的利器,沒有人有辦法把自己抑或他人的刺拔掉。那刺一碰便痛,還深深埋在心底,要除去,怕是不能活命。所以我們禮貌地保持距離,不至于太冷,不至于太痛。
可就依舊有人不計后果地彼此擁抱,緊握那份癡戀。于是夜鶯會在黎明到來之前勇敢的將胸膛頂住薔薇的刺,還要高聲歌唱。那歌聲,一定是響遏流云的,愛人,卻不一定能夠聽懂。他們聽見的,多是抱怨不休,心煩意亂。只有對愛的人,我們才會斤斤計較,錙銖必較。這便是選擇,要溫暖還是怕麻煩。初試著擁抱的人,一派新鮮幸福都來不及沉浸,哪里會顧得上麻煩。等到時間將矛盾一層層降解,再回頭,便生出無限羈絆。于是他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又比任何人都看得不確切。他們比任何人都分毫較量,又比任何人都口是心非。他們比任何人都依賴彼此,卻還是,會愚蠢地選擇相互敵視的方式。
信讀至此,早已不能自拔。照片里的波西也有著上揚的眉,眉梢?guī)эL,風流成性里隱沒著溫柔。只是王爾德愈發(fā)的自負讓問題無法收拾。從來都知道他有夠自負,不愿承認自己的愛,又不愿相信對方的不愛。反復地表示不介意,沒關系,卻一再為多年前的瑣碎往事耿耿于懷,毫不給機會讓自己平復。倘若果真不介意,又何須一再申明每封讀過的信都會被自己撕掉,又何須用地理位置上的逃離作心理上的拒絕。每一次,都愿意承認自己會輕易地被對方的到來擾亂心神,卻每每拒絕相信這是因為自己那不能控制的巨大的情感。若非是愛入骨髓,又怎會輕易原諒。時間愈合不了傷口,也同樣無法抹殺愛戀。
看到“但你回來我就不害怕了”,便讓人徹底沉淪,接下來無論多冷淡鄙薄的言語,都讓人無法相信。假裝孩子氣的扭過頭,事無巨細地盤點利害得失,也只是為了,回憶往昔在一起的那些小甜蜜。莫大的依賴感已蓋過了一切,唯一剩下的自負卻還不忘理直氣壯:“我知道,只有一種答案能解釋我對你說的這一切,那就是你愛我?!?/p>
所以,不要再計較信里的諸多挑剔指責了,不管你如何對待他,你一直能感覺到你內心確實是愛著他的。那是兩年的監(jiān)獄生活也不可能澆滅的熱情。所以,請享受一切。所以,請承受一切。
這就是王爾德的愛情,始于一見鐘情,行于瘋狂激情,止于無限傷情。他已傾盡天下,卻還是不能與子偕老。
情之真諦,貴于同性
王爾德總在說藝術與生活是矛盾的,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呢?他的愛情就在這種矛盾中漸漸扭曲。王爾德于理智而言信奉“理性主義愛情心理學”,正如那些他所推崇的古希臘先哲一般。理性主義愛情心理學崇尚人的理性對愛情(或情欲)的引導、節(jié)制和平衡的作用,其愛情觀閃耀著理性的智慧之光。像蘇格拉底對于愛情的定義就是,“當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動正確行為的判斷力之后,當這種欲望從其它相關的欲望中獲得竭力追求肉體之美的新力量時,這種力量就給這種欲望提供了一個名稱——這是最強烈的欲望,叫做愛情。”愛情有可能暫時控制或壓倒理智,但最終,理智會告訴我們,“我們愛的對象是善,我們只愛善的,不愛其他;愛的行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體中,又在靈魂中”。王爾德因為波西的年輕和美好而充滿激情,因為這段愛情而靈感噴涌。愛情為他帶來的是無盡的智慧與精神財富。同時,王爾德也如希臘先哲一般悉心地引導波西的智慧。兩人的愛情閃爍著無盡的藝術與智慧之光。但是,王爾德卻始終擺脫不了世俗的束縛。他是一個唯美主義者,更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就如亨利勛爵。他不甘冥思苦想,他相信最純真的愛情源于對快樂本身的不懈追求。于是,每當和波西在一起時,他們總是花天酒地,紙醉金迷。這似乎又成了“經驗主義愛情心理學”的表現(xiàn):強調本能欲望、感官刺激、自我經驗與學習在愛情中的作用。他用心去崇拜愛情,用身體去觸摸愛情,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讓他迷惑,更讓那初入俗世的波西墮落,曲終人散時,是誰耗盡了一切,又是誰悔恨終生?
王爾德的生活是理想的,他的藝術是理想的,他的愛情同樣也是理想的。王爾德是一個同性戀者,不過,與其說他是一個同性戀者,不如說他是一個柏拉圖式愛情的推崇者。這里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情”,其最初表現(xiàn)在成年男子與少男之愛中。福柯在《性經驗史》中指出“(柏拉圖式的)愛情發(fā)展過程成為真理引導者向少男傳授智慧的意義過程”。也就是說,在古希臘的成年男子與少男中,存在著一種師生關系與榜樣關系、引導與被引導的關系。古希臘人崇拜少男之美,“他們?yōu)槿诵蕾p,他們身上的力量、耐性、氣魄也構成這種美的一部分”。而王爾德稱這種愛情為“不能說出名字的愛”。他曾經在一次辯護中這樣解釋這種愛情:“不能說出名字的愛在這個世紀是這樣一種如同存在于成年者與年少者之間,存在于大衛(wèi)與約拿單的友誼之間的感情,就是柏拉圖作為他哲學基礎的那樣一種感情,你可以在米開朗基羅與莎士比亞之間的十四行詩中發(fā)現(xiàn)它。它是一種深刻的、靈魂相交的情感,就如它的純潔那樣完美”。事實上,在整個歐洲的發(fā)展史中,這種“不能說出名字的愛”其實并不罕見,而且在這個陣營中,往往是群星璀璨:紀德、拜倫、波德萊爾、普魯斯特……每一個都是留名青史的藝術大家,他們也都是柏拉圖式愛情的堅決擁護者,這并非是一個偶然。柏拉圖式的愛情推崇的是一種“精神戀愛”,這并不是指沒有性的愛情,而是包括了肉體之愛和靈魂之愛兩種成分。無論在希臘還是中世紀的歐洲,男子一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學識與修養(yǎng),而女子則鮮少受到教育。因此,正如柏拉圖對“愛神”(Eros)的劃分一樣,愛情就有了兩種分類:肉體之愛和靈魂之愛:男子與女子之間的愛情不過是為了滿足欲望同時傳宗接代,是愛情的低級形式;男子與少男之間的愛情卻是出于共同的愛好和目標,對于知識、藝術的共同追求以及自我升華的目的。所以,只有男子與少男之間的愛情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發(fā)藝術家的靈感。而且這種愛情的形式是一個智慧的成年者引導一個少男,因此知識得以傳遞,少男的智慧也能夠得到最大的開發(fā)。同時,男子與少男之間所信仰的勇敢與責任使他們能不懼艱險,為愛付出一切。因此,柏拉圖式的愛情強調的就是一種智慧、勇敢、真誠的靈魂之愛,這也就是為什么這么多藝術大家對其趨之若鶩的原因——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這種愛情能夠得到最大的激發(fā),他們也能夠找到藝術之路上真正的志同道合者(所以中國人稱同性戀者為“同志”是很有道理的)。在《自深深處》中,王爾德雖然一再強調波西毀了他的藝術,毀了他的人生,只要波西在場的時候,他就無法創(chuàng)作,但不可否認,與波西交往的三年正是王爾德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他的成名戲劇幾乎都完成于這段時間。而波西在他的指導下,在文學與翻譯上也有所進步。愛情是王爾德藝術的源泉,而波西則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
拄著杖思索著唯美主義的真諦
縱觀人類歷史,同性戀除了在各種文明的早期受到推崇外,在之后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它始終是處于邊緣地位,甚至在中世紀受到了殘酷的鎮(zhèn)壓。無疑,王爾德就是犧牲品。直到今天,他仍然被奉為同性戀者的衛(wèi)道士,他的很多作品也被認為是同性戀文學的先鋒制作。雖然在維多利亞時代,同性戀是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寫進作品里的,但王爾德的作品顯然透露著這方面的信息??梢圆豢鋸埖卣f,正是同性戀成就了他的成功。在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中,男性美是主要的描寫對象,他著力表現(xiàn)的是男性的魅力。在他筆下的那些男性,總是風度翩翩,引人注目,在社交場合他們總能獲得少女的青睞,少婦的垂愛,他們被眾多女性追捧,那些女性為了得到他們的愛甚至會做出很多瘋狂的事情(如《莎樂美》中的公主莎樂美)。但是,王爾德筆下的男性往往是有貌無能,他們的魅力皆源于堂堂相貌,翩翩風度,但都是徒有其表,王爾德幾乎并不花費筆墨去描繪他們的才能,或者把他們都描繪成玩世不恭、一事無成的花花公子,這些男子給人的感覺是缺少陽剛之氣。這可能與王爾德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因為他的母親希望養(yǎng)一個女孩子,因此從小就把他打扮得像一個女孩子,而且王爾德小時候又長得非常漂亮,因此很多情況下大家都把他當作女孩子。這也許就使他對男性形象產生了一種“歪解”,同時也潛移默化的讓他形成了同性戀傾向。這些作品都是王爾德的真情流露,他在隱晦地表達自己對于男性美的傾心,使自己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尾聲
王爾德,多年的煉獄是否讓你看清了什么是愛情?是否改變了你對愛情的虔誠?你還是那個用生命捍衛(wèi)愛情的勇者嗎?你的生命之火已經燃燒殆盡,但絢爛的煙火卻永遠定格在綻放的一剎那。
在向著太陽的獄窗邊總有一個高大、佝僂的身影,窗外沒有夜鶯更沒有玫瑰,只有無邊的高墻、無情的背叛和世人的攻擊。窗內沒有快樂的王子也沒有美麗的小公主,只有冰冷的牢籠、可怕的孤獨和漫長的等待。
他們說你是個沉迷在童話世界里的呆子,追求“畸戀”的瘋子,為愛情燃燒自己的傻子。但你不是傻子,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你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亡;你不是瘋子,你溫吞、優(yōu)雅的表面下跳動著一顆不羈的心;你不是呆子,在你的童話世界里連石頭都有一顆破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