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質(zhì)求真與整體文化的重建
童慶炳
陳雪虎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選擇了章太炎的文論問題為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當時我很佩服他的勇氣,因為章太炎是大學問家,可文章古奧難懂,連讀起來都不容易,而要進入章太炎的學術世界,對他的學術進行研究,那就更難了。但在佩服的同時,也為雪虎擔憂,怕他做到中途做不下去,花了許多寶貴的時間,最后無功而返。我的擔憂是多余的。雪虎以他的學術勇氣和堅持精神,硬是做完了,而且做得很好。論文經(jīng)過幾年的修改后,資料更扎實,思路更清晰,新意更突出,成為一篇優(yōu)秀的論文,作為他的老師和同事我真為他感到由衷的高興。
章太炎在近代歷史上,他是一位革命家,為參加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為了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真是豁出命去干。章太炎系獄三年,從事苦役,備嘗艱辛,表現(xiàn)了一位革命志士終不屈不撓的精神。民國成立后,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暗殺宋教仁,血腥鎮(zhèn)壓二次革命,章太炎只身赴京,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罵袁世凱包藏禍心,被袁世凱派兵軟禁。但是就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執(zhí)著于學問,刻苦著述,形成獨具一格的具有革命性的系統(tǒng)文化思想。以他為首的“章黃學派”至今仍然是語言學界一大學派。魯迅稱其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并非過譽之詞。
雪虎這篇論文專門討論他的文學思想。在近代的歷史文化語境中,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一切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在為國家民族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其中學習西方幾乎是人們不約而同的選擇。章太炎曾在日本滯留很長時間,對于西學也是精通的。雪虎的論文中有詳細的說明。但章太炎最終沒有選擇西學,而是看重樸學、小學。他對文學的理解也與別人有很大不同,他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凡文理、文字、文辭,皆言文。言其采色發(fā)揚謂之彣;以作樂有闋,施之筆札謂之章?!墩f文》云:‘文,錯畫也,象交文?!?,樂竟為一章?!蛎湫钨|(zhì)曰文,狀其華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絢曰彰,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是故榷論文學,以文字為準,不以彣彰為準?!睂Υ耍┗⒎治稣f:“很顯然,在當代,文學觀念往往是以西方美學和審美主體學說為基本內(nèi)涵,而章氏所論與我們今日所想大有不同?!馈ⅰ栏小?、‘彣彰’、‘語言’都不能等同于‘文’,只有‘文字’才能作為區(qū)別衡量‘文’的特征和標準。就上所引,至少有三個要點值得注意:首先,在他看來,華夏之文,源遠流長,變化甚多,界說‘文’和劃分文體都必須追溯源流,從訓詁文義著手,否則就不能作出合乎中國實際的理論概括。其次,與舊時文人一般以文章來指代‘文’的思路不同,章氏認定‘夫命其形質(zhì)曰文,狀其華美曰彣,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絢曰彰,凡彣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彣’,文章事實上是指有形質(zhì)而自成首尾的篇制,‘彣彰’只是特指那些富于文采、藻飾和情韻的文章,其范圍很小,只是‘文’的一小部分,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界定‘文’不能以文采和情韻為標準,而在抓住‘文’的基本質(zhì)素和規(guī)定性。”這一分析很到位,問題是章太炎為什么要把文學界說為“文字文化”,而并不喜歡富有文彩、藻飾一類的“彣彰”?與此相聯(lián)系,他為什么主張“文學復古”?這種對文學的理解和文學主張是具有革命性的嗎?雪虎的論文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他說:“章太炎所理解的‘復古’,并不是要回到古代,而是企圖通過復興古學,以實現(xiàn)‘文學復古’。也就是說,掃除唐宋以降的文學文化的垃圾,在周秦諸子六朝文章等古代文藝遺產(chǎn)中努力挖掘;繼承先民生機勃勃銳意創(chuàng)造的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發(fā)揚民族創(chuàng)造力,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文化與藝術?!钡拇_,當時我們的民族在帝國主義的入侵下,受盡欺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遭受沉重的打擊,因此,借“繼承先民生機勃勃銳意創(chuàng)造的精神”以激勵自己是很重要的。這應該是當時求民族獨立的一條思路。那么為何那么重視文字,說“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這難道真有革命意義嗎?在章太炎看來,他的這種理論,正如雪虎所言:“其實是突現(xiàn)對文化的‘征實’‘存質(zhì)’這些基本素質(zhì)的追求。正是從并非‘文飾’的‘文字’觀出發(fā),通過對無句讀文的記錄性、符號性和直接性的強調(diào),章太炎使傳統(tǒng)文學觀中的‘文’‘質(zhì)’對立的觀念得到了反正和澄清?!摹摹|(zhì)’性在章太炎強調(diào)實用性的公文和考據(jù)學的疏證文體而得到強調(diào),唐宋以后才子文人們富于感覺和表象的文風和以‘文采’和‘文辭’為文的觀念,遭到了章太炎的嚴厲批判?!碑斎?,影響清代文風的“桐城派”的所謂“義法”,更在他的批判之列。他的文學觀強調(diào)要正確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民族語文和文體,書契記事,表情達意。由此他講究所謂“寧為求真,不為徑便”,甚至自命“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則”。這些都突出地體現(xiàn)了辛亥革命時代里章太炎獨具特色的科學“求真”的革命意志和文化重建的理想??梢赃@樣說,在文學的真善美三者中,他更珍視“真”,這與魯迅反對“瞞和騙”有相似之點。從這個意義上說,章太炎的文論誠如雪虎所言對于沖破封建思想羅網(wǎng)、重新塑造民族文化是具有革命意義,當然也就具有現(xiàn)代性。
這樣一來,章太炎的文論又面臨一個問題,這種以“文字”為基準的文學觀,是否能為普通的人民群眾所用呢?雪虎對此又有何見解呢?他在論文中用第二章來回答這個問題。原來在章太炎文論內(nèi)部,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獨特的文學“雅俗”觀。章太炎在莊子的“齊物論”思想的啟發(fā)下,平等看待雅言和俗語,力圖平抑現(xiàn)代“求真”和近世“通俗”之間的緊張。雪虎認為,這種觀念其實是“吁求民族文學與文化復歸歷史和現(xiàn)實,民族語文遵循各自軌道,分別為偏于理性追求真理的士君子和偏于樸素追求生活基本面的民眾服務,從而推進雅俗文化互生共進,逐步建設成一種有活力、有創(chuàng)造性的整體文化?!薄八^‘齊雅俗’,就是從整體文化的高度上,以雅俗概念區(qū)隔‘雅化’和‘隨俗’兩大并行不悖的文化系統(tǒng),并由此形成更具包容力的文化的‘齊雅俗’理念。由于采取歷史化、整體化的文化視野,章太炎能夠把文化總體一分為二,分成雅文化(以雅化為主體追求)與俗文化(以隨俗為主要特色)兩大系統(tǒng),并且力求平視‘雅’‘俗’?!R雅俗’的思路是在章太炎的‘齊物’論的意義上展開的。正是在這種表彰多元文化的‘齊物’論的思想中,才出現(xiàn)了在一種整體文化格局中‘齊雅俗’的可能和進路。在這一思路中,‘俗’意味著具體而多元的天下萬物中的一種必然狀態(tài),它是‘草生萬民’作為世界之一物而自然土長、自生自滅而又內(nèi)在具有其‘自性’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樣式。這是包括口頭文化或通俗文化或下層文化或民間文化等在內(nèi)的、人民的生活實踐的文化?!毖┗⒋苏摚畹谜绿孜恼摼?。這樣一來,在章太炎的文學觀念中也就有了人民群眾的位置。
雪虎面對章太炎這個對象,難度可想而知。但他戰(zhàn)勝了困難,而獲得了成功。雪虎知識面寬,學風嚴謹,對于文獻資料的整理尤能下功夫,因此他的論文實證性強,在合理的理論框架下,完全用事實說話,這是他的論文的特點,也是難得的優(yōu)點。
雪虎還這樣年輕,他的面前展現(xiàn)出一條又長又廣的路。我希望他能在這條學術的道路上,奮斗不息,勇往直前,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為祖國的學術事業(yè)作出貢獻。
2007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