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擊空降比利時
1940年5月10日至11日,德軍空降突擊隊意欲通過攻擊和占領埃本·埃馬爾要塞,侵入比利時。5月10日,空降部隊通過使用滑翔機降落在要塞頂部,然后使用炸藥和火焰噴射器打擊在要塞外的守軍。同時,其余的德軍突擊隊降落在運河附近的3座橋梁邊,摧毀了數(shù)座碉堡和防御陣地,并擊敗了守衛(wèi)橋梁的比利時部隊。
希特勒實施聲東擊西戰(zhàn)略
1940年5月10日,在德軍“B”集團軍群第十八集團軍投入荷蘭之戰(zhàn)時,該集團軍群的第六集團軍同時開始了向比利時的挺進。
希特勒企圖以對比利時的進攻來轉移盟軍對他把阿登地區(qū)作為主攻方向的注意。盟軍此時確實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是通過列日攻打布魯塞爾。德軍第六集團軍的行動就是要使盟軍感到他們的預料是正確的。
如果希特勒的企圖能夠實現(xiàn)的話,英國和法國的軍隊就會向北進入比利時去阻擊第六集團軍。這樣,擔任西線主攻的“A”集團軍群就可以集中兵力,迅速突破阿登地區(qū),突入盟軍主力的側翼和后方。
正如希特勒事后所說的:
我把攻擊的重點放在想要突破的戰(zhàn)線左翼,同時在另一翼采取了佯攻。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歐各國為防御德國侵略,在與德國相鄰的邊境上都構筑了堅固的筑壘防線。在荷蘭為哥雷比-皮爾防線,在比利時為艾伯特運河防線,在法國為馬其諾防線。
這3條防線自北而南,互相銜接,連綿數(shù)百公里。
至5月10日,比利時共有22個師,包括18個步兵師、兩個摩托化師、一個騎兵師、一個重炮兵師。比軍沒有坦克,防空設備也幾乎等于零,只有一個戰(zhàn)斗機團。
其戰(zhàn)前的部署如下:
4個師配置在荷比邊境一線,6個師用來保衛(wèi)安特衛(wèi)普至那慕爾的“KW線”,12個師扼守艾伯特運河。
比利時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還未最后確定戰(zhàn)爭的打法,對于固守哪塊陣地也還未做出抉擇,要根據(jù)德軍進攻時的兵力再作調整。因為艾伯特運河防線掩護了整個比利時國土,所以軍隊重點配置在這一線。
當?shù)萝姟癆”集團軍群44個師的龐大突擊部隊在阿登地區(qū)對面的德國邊界上停下來,準備進攻的時候,“B”集團軍群的博克上將卻命令第六集團軍盡量進入靠近艾伯特運河的出擊位置。
博克雖然知道自己的任務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向西推進,以使盟軍確信德軍的主要進攻力量是從比利時向前推進。而德軍進攻比利時的最大障礙,就是艾伯特運河。
二戰(zhàn)時的作戰(zhàn)坦克
由于艾伯特運河兩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還有運河邊的埃本·埃馬爾要塞扼守著運河,因而構成了被認為可與馬其諾防線相媲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線。
德軍要進攻亞琛-馬斯特里赫特-布魯塞爾一線,就必須渡過這條運河。如果德軍第六集團軍在艾伯特運河受阻,那德軍的進攻就會在還沒有發(fā)揮其銳氣之前停滯下來。
為此,德軍決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擊埃本·埃馬爾要塞,并奪取埃本·埃馬爾要塞西北部的艾伯特運河上的3座橋梁——坎尼橋、弗羅恩哈芬橋、費爾德韋茲爾特橋。如不能全部攻下,至少也要保證拿下一座。
德軍訓練滑翔機降突擊隊
埃本·埃馬爾要塞地處荷蘭與比利時國境的比利時一側,位于馬斯特里赫特城和維斯城中間。
該要塞是艾伯特運河防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其諾防線北面延伸部的強大筑壘和重要支撐點,是比利時東部防御體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運河和馬斯河16公里之內的所有渡口。
要塞建筑在一個花崗巖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長900米,東西寬700米。它的東北和西北面是幾乎垂直的斷崖峭壁,高約40米,水勢滔滔的艾伯特運河流經崖下;南面橫亙著寬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護墻。
要塞的各個側面都被所謂的“運河帶”和“塹壕帶”包圍著,并筑有鋼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燈、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機槍。要塞東面的馬斯河與艾伯特運河平行,形成外圍障礙。
埃本·埃馬爾要塞實際上是一個精心設計建造的堡壘群,是仿照馬其諾防線錯綜復雜的防御工事構筑的。
乍一看,每座堡壘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塊五角形的區(qū)域內,但實際上,它是一個把炮臺、轉動式裝甲炮塔、高射炮陣地、反坦克炮陣地、重機槍陣地等巧妙地結合起來的防御體系。各部分之間由長達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連接在一起。
每件武器都經過精心布設,使之發(fā)揮最大效力。要塞對任何方向都便于觀察,通入要塞的每條坑道都可以阻止敵人的進攻。在要塞的外面沒有暴露的人工痕跡,也沒有暴露陣地的建筑物,到處布滿了雜草。
德軍DFS-230滑翔機
在頂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壓升降機供給彈藥,并可隨時縮入地下。為了迷惑敵人,比軍還在要塞各處設置了假炮塔。
要塞是在和平時期由一批專家設計、經過3年精心施工、于1935年竣工的。當時被列為歐洲最重要的防御陣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堅固的要塞,并被形象地比喻為比利時東邊的“大門”、艾伯特運河防線上的一把“鎖”。
人們普遍認為該要塞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在這座近代化要塞的建造上,盡管比利時軍隊絞盡了腦汁,但因要塞主要是為了防御地面進攻,所以有一點他們沒有考慮到,那就是敵人有可能從空中降落在炮臺和裝甲炮塔之間的空地上。
埃本·埃馬爾要塞的防守部隊共1200人,由喬特蘭德少校指揮,屬第七步兵師。全部人員均可處于距地面25米以下的掩體內,并備有可供長期使用的飲水、食品以及大量彈藥。
要塞的武器配備齊全,有安裝在轉動武裝甲炮塔上的火炮兩門,其射程對任何方向都是16公里;在要塞頂上的陣地內還有同樣射程的75毫米火炮16門,60毫米反坦克炮12門,高射炮6門,輕、重機槍37挺。
這些火炮和機槍只是要塞火力的一部分,因為它的火力是同野戰(zhàn)工事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沿著要塞的外緣,在壕溝和河旁,還有很多掩體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發(fā)射陣地。
對于一般的炮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無疑是可以經得住的。實際上,防御計劃已將敵人一旦突破山腳下的外圍防線時,向要塞頂部實施猛烈炮擊的可能性考慮在內了。
由于要塞如此堅固、威力如此強大,守衛(wèi)要塞的比利時第七步兵師接受了19公里寬的正面防御,這要比在其他情況下寬得多。
埃本·埃馬爾要塞西北側艾伯特運河上的坎尼橋、弗羅恩哈芬橋和費爾德韋茲爾特橋,是由東向西越過運河的必經之途。每座橋梁由一個班防守,包括一名軍官和12名士兵。橋梁附近戒備森嚴,均筑有橋頭陣地,在兩岸橋頭兩側600米范圍內還筑有水泥地堡。
各橋配備有反坦克炮一門和機槍等其他輕武器,為防備萬一,橋墩上安放了炸藥,設置有電子爆破和常用的引信爆破兩種爆破系統(tǒng),后者的延遲時間也只有兩分鐘,這樣隨時都可以對橋梁實施破壞。
平時這3座橋的守備分隊屬埃本·埃馬爾要塞指揮,在要塞炮兵火力的控制之內。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守橋分隊可以經得起激烈的戰(zhàn)斗。而且增援部隊相距不遠,一旦橋頭吃緊,可及時到達。
即使橋梁失陷,埃本·埃馬爾要塞的大炮也能制止對方的前進,使對方不管奪取哪座橋,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德軍一直對埃本·埃馬爾要塞十分感興趣。自1938年起,就開始搜集有關要塞的資料,1939年已獲得了要塞內部的詳細設計圖,并悄悄地對這個堅固防御體系進行認真的研究。
為了找到摧毀它的特殊方法,為進行襲擊作準備,根據(jù)情報人員的了解和要塞的設計圖紙,德軍于1939年秋天開始仿造了兩個埃本·埃馬爾要塞:在格拉芬弗爾軍事訓練中心造了一個規(guī)模完全一樣的“復制品”,在希爾德斯海姆空軍基地又造了一個小一點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對解決如何突襲埃本·埃馬爾要塞這個難題也相當關心。
出人意料的是,他征求了一個女人的意見,爾后便形成了取勝的方法。被征求意見的是一位富有朝氣的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契,她是極少數(shù)與希特勒保持長久關系的女人中的一個。
萊契小姐是一名熟練的滑翔機飛行員,當她聽到希特勒說起攻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的困難后,立即建議使用部隊乘滑翔機進行無聲的突擊。
希特勒對她的建議發(fā)生了興趣,馬上召見了戈林、斯徒登特和航空工程師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說他已決定把奪取埃本·埃馬爾要塞作為一項特殊任務交給空軍來完成,并告訴斯徒登特,他想用空降突擊攻打埃本·埃馬爾要塞,但又不愿削弱在荷蘭進攻的傘兵突擊力量,因為那里的傘兵突擊力量不足。
經過討論,斯徒登特估計,所需人數(shù)最少也得500人,而且這些人可以由傘兵和滑翔機配合發(fā)動攻擊,這就證實了萊契建議的可行性。
斯徒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并且深信會完成這項任務的年輕軍官擔任突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的指揮官。這位年輕軍官就是他的參謀,上尉沃爾特·科赫。
1939年10月下旬,希特勒親自召見了科赫。他走到墻下,拉開一張比利時大地圖的幕布,指著埃本·埃馬爾要塞對科赫說,一定要把這個要塞拿下來,還要奪取坎尼、弗羅恩哈芬和費爾德韋茲爾特等地的艾伯特運河上橋梁。他給予科赫的部隊只有傘兵第一團的一個加強連,一些工兵和這次進攻所需要的JU-52飛機和滑翔機。
希特勒命令他馬上就開始準備。于是,由科赫上尉擔任隊長的專門執(zhí)行襲擊埃本·埃馬爾要塞任務的空降突擊隊就成立了。
針對要塞的地形特點,計劃使用滑翔機將突擊隊直接降落在要塞上面。將要使用的滑翔機是德國空軍優(yōu)良的DFS-230式滑翔機,這是德軍為執(zhí)行空降突擊任務于幾年之前研制出來的。
早在1932年,當時設在瓦薩爾庫帕的羅恩·羅斯?jié)枪局圃炝艘患荛L翼滑翔機,用飛機拖曳,能利用強烈的上升氣流升空,進行氣象觀測。
1933年,這架能在空中飛翔的氣象觀測滑翔機隨同新組建的德國滑翔飛行研究所遷到達姆施塔特的格里斯海姆。在這里,它首先用作被拖曳飛行的教練機。
當時還是德國滑翔飛行研究所飛行員的萊契小姐,就是最早試用JU-52飛機拖曳滑翔機的人。后來任德國空軍技術總監(jiān)的烏德特聽到這個消息后,前來達姆施塔特參觀了這架滑翔機。
他認為這種大型滑翔機完全能用于軍事目的,可以用它把笨重的物資送到前線,也可以用它給被包圍的部隊運送彈藥和糧食,說不定還能把相當數(shù)量的兵力悄悄地運到敵后。
烏德特曾和一家研究所談了這些想法。不久,這家研究所接受了制造軍用滑翔機的訂貨,由漢斯·雅克普斯設計制造,并命名為DFS-230型。這種舉世聞名的滑翔機就這樣誕生了。
1937年,DFS-230式滑翔機開始投入生產。這是一種帶支架的上單翼機,長方形的機身,機長11.3米,翼展22米,都是用亞麻布蒙著的鋼管結構。起飛后扔掉其特大的機輪,著陸時使用一個堅固的金屬滑橇。這是采用了烏德特的意見,因為他在20年代就曾冒險用滑橇在阿爾卑斯山的冰川上降落過。這種滑翔機自重900公斤,載重一噸,可以乘載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由于它的著陸速度低,很受空降部隊的歡迎。
從1938年秋開始,在當時還處于絕密之中的斯徒登特的空降部隊里,就成立了以基斯少尉為首的小規(guī)模運輸滑翔機指揮部。從演練的結果來看,當突擊一個守備力量較強的狹窄地段時,滑翔機部隊要比傘兵更有把握取勝。
因為當運載傘兵的運輸機飛抵時,總容易先被敵人發(fā)現(xiàn),然后才空降。即使從90米的最低跳傘高度跳傘,傘兵也還要有15秒鐘的時間在空中飄蕩,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而且,即使傘兵以最快的出艙速度在7秒鐘內全部跳出機艙,一個班也要散落在300米長的地帶上。著陸后,傘兵們還必須拋掉傘具,集合、尋找投下來的武器箱,這樣就要拖延很多的時間,使敵人有可能對最初的沖擊作出及時反應,贏得戰(zhàn)斗主動權。
而運輸滑翔機就全然不同了。它可以在黑暗的夜色掩護下,悄悄地進入目標區(qū)域,這就使奇襲的效果更為理想。滑翔機駕駛員可以使這些“鳥”降落在目標附近20米之內。士兵們從機身的寬大艙門跳下后,就能夠立即投入戰(zhàn)斗?,F(xiàn)在,這些滑翔機交給了富有雄心的科赫上尉使用。
科赫接受任務后,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對埃本·埃馬爾要塞做了研究。他在格拉芬弗爾對要塞模型進行了詳細觀察,熟記了各種照片和地圖,并利用偵察飛行從空中對要塞進行了實地觀察。
他深信,在白天進攻要塞,其代價必然很大,用那么一點兵力去攻擊,幾乎等于自殺。只有在夜間讓滑翔機直接降落在要塞頂部,才能成功地奪取要塞,因為不可預料的進攻時間和獨特的進攻方式,能使他的行動出敵不意。為了提高攻擊初期的突襲效果,他計劃在攻擊之前不實施炮火打擊和航空火力打擊。
科赫把他的計劃呈送給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贊同。在斯徒登特正式批準了整個作戰(zhàn)方案后,科赫便開始制訂具體作戰(zhàn)計劃。
他把部隊分成4個分隊,每個分隊約100人。各分隊的任務十分明確,一個分隊負責突擊要塞,3個分隊負責奪占艾伯特運河上的3座橋梁。
各分隊又進一步區(qū)分了任務,有噴火器組、機槍組、反坦克組、迫擊炮組及爆破組。各組都配備了適合于完成任務的兵器,要求通過訓練,每個士兵至少能夠掌握兩種軍事技術,以便在戰(zhàn)斗中能夠代替他人完成任務。如果這些組和他們的分隊隔開,他們也可以組成獨立的單位,繼續(xù)戰(zhàn)斗。
根據(jù)這些設想,科赫率領他的部隊從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時間,在靠近捷克邊界的格拉芬弗爾訓練基地,進行了為適應這次作戰(zhàn)的極其艱苦和嚴格的訓練。
訓練先從理論課開始,并利用沙盤和立體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由于希特勒要求預行演習和訓練要絕對保密,泄密者一律處死,因此,突擊部隊在希爾德斯海姆空軍基地剛組建起來時,就與外界隔絕了。這里沒有休假,不準外出,信件要經過嚴格檢查,禁止和其他部隊的人員交談。此外,每人還必須在一項規(guī)定上簽名。
規(guī)定上寫的是:凡用書信、繪畫或其他方式將本部隊的性質及其任務泄露給他人者,不管有意或無意,格殺勿論。為了絕對保密,盡管士兵們都對要塞的內部工事設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卻直至所有訓練結束后才告訴他們。繼理論訓練之后,他們又開始了不分晝夜、不論好壞天氣的外場訓練。
至1939年圣誕節(jié)后,他們以蘇臺德地區(qū)阿爾特法塔的捷克要塞作為假想目標進行了實兵演習。計劃最后明確后,科赫又利用模型反復演練達12次之多。所有的戰(zhàn)斗組都乘滑翔機在狹窄場地上幾次練習了夜間著陸。
為減少滑翔機的滑跑距離,在滑翔機的滑橇上纏上了帶刺鐵絲,著陸時后面還可放出小型減速傘。起初,傘兵全都分配在突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的分隊里,后來科赫又給每個攻橋分隊分配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傘兵機槍班。
訓練卓有成效,各突擊分隊的戰(zhàn)斗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效果。曾經空降到埃本·埃馬爾要塞,執(zhí)行任務的工兵排長維茨?;貞浾f:
開始,我們對即將發(fā)起的進攻有些膽怯。但是,我們逐漸對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不久,我們就確信:從要塞上部發(fā)起進攻的一方要比在內部防御的一方安全得多。
德軍奪取埃本·埃馬爾要塞
科赫的突擊部隊于1940年4月底結束訓練,開到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茲韋勒哈爾機場待命。為了保密,就連機場部隊的指揮官也不知道為什么有這么多滑翔機要在這兩個機場的機庫里裝配。
斯徒登特最后確定,突擊隊共700人,編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400人,分成4個突擊分隊,使用滑翔機機降。
第一分隊代號“花崗巖”,隊長威齊格中尉,兵力85人,配備輕武器和2.5噸炸藥,使用11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和破壞要塞表面陣地。第二分隊代號“水泥”,隊長沙赫特少尉,兵力96人,與科赫突擊部隊指揮部一起,使用11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弗羅恩哈芬橋。第三分隊代號“鋼”,隊長阿爾特曼中尉,兵力92人,使用9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費爾德韋茲爾特橋。第四分隊代號“鐵”,隊長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使用10架滑翔機,任務是奪取坎尼橋。各突擊分隊奪取目標后,扼守到正面進攻部隊到達。
第二梯隊300人,在第一梯隊后乘JU-52飛機傘降,任務是增援第一梯隊襲擊要塞的分隊。
第一梯隊的滑翔機將從荷蘭方向進入目標,并在進入荷蘭領空前就脫離拖曳機,悄悄地越過荷蘭狹窄的領土上空進入比利時,空降距離100公里。
由于德國陸軍總司令部將西線戰(zhàn)役的開戰(zhàn)時間定在凌晨3時,而滑翔機要準確地降落在指定地點,駕駛員必須能看清地形才行。這就是說,滑翔機進入目標的決定性時刻,需要天色微明,所以科赫對此提出了要求:
機降突擊時間最晚也要和陸軍相同,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在全面進攻開始前幾分鐘。但是,必須等到曙光初升的時刻,而凌晨3時天色太暗。
為此,希特勒親自出面干預,把進攻時間定為“日出前30分鐘”。
這個時間是從無數(shù)次訓練中總結出來的,這是滑翔機駕駛員能夠勉強看清地形的時刻。德國西線部隊的這伙“冒險家”,試圖以空降突擊來奪取這座世界上著名要塞的準備工作就這樣一切就緒了。
1940年5月10日4時30分,41架JU—52飛機拖著DFS-230型滑翔機,從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茲韋勒哈爾機場起飛。一次極其大膽的作戰(zhàn)行動開始了。跑道上,滑翔機被拖曳著向前滑行,很快,起落架的震動聲消失了,眨眼之間滑翔機便一架一架地飛越機場圍墻,跟著JU-52飛機不斷爬升。
大約每隔30秒鐘,便有一個三機組拖著滑翔機騰空而起。幾分鐘后,41架JU-52飛機全部安全升空。盡管天色漆黑,并且拖曳著沉重的滑翔機,但它們都沒出什么問題。這些飛機在科隆南部的綠色地帶上空的集合點會齊后,開始向西,沿著一直延伸到國境線的“燈火走廊”飛行。他們下面是埃佛倫附近的十字路口,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個燈標。接著,在5公里遠的費雷亨旁邊,又看到了第二個燈標。
就這樣,當飛機飛過一個燈標時,就可以看到下一個燈標,有時甚至能看到第三個燈標。所以,盡管是在漆黑的夜色中飛行,仍能保持正確的航向。這些燈標一直引導飛機飛到亞琛附近的預定“分手點”。
41架滑翔機上的突擊隊員們都倚在橫貫機身中央的大梁上,時而熱得出汗,時而冷得發(fā)抖。突然,“花崗巖”突擊分隊的一架飛機的機長發(fā)現(xiàn),在他的右前方有一縷青煙,這說明在同一高度還有一架飛機,而且眼看兩機就要相撞。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情況,他不顧后面還拖著一架滑翔機,猛推機頭向下俯沖。這時,滑翔機駕駛員感到升降舵變得沉重起來,他拼命想把升降舵保持在原來的位置上,只聽“叭”的一聲,座艙的擋風玻璃好像被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原來,由于剎那間的壓力增加,牽引繩斷了。
滑翔機在空中又恢復了平衡,但拖曳機發(fā)動機的轟鳴聲漸漸遠去,四周顯得格外寧靜。這架滑翔機只好載著突擊隊員又飛回科隆,勉強越過萊茵河,在一塊草地上降落下來。糟糕的是,突擊埃本·埃馬爾要塞的第一分隊隊長威齊格中尉就在其中。飛機編隊仍在按計劃向西飛行。
“花崗巖”突擊隊其他滑翔機上的隊員們當然無法知道自己的指揮官已經被甩掉。不過,這關系不大,因為各組都有自己早已確定的任務。
滑翔機的每一位駕駛員對于在這寬闊的要塞高地上,在哪座碉堡的后面,或在哪座轉動炮塔的側面著陸最合適都已一清二楚。在周密的作戰(zhàn)計劃中,已考慮到了滑翔機意外掉隊的可能。并且在出擊命令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指揮官,在兄弟部隊失敗或無法著陸的情況下,都有責任帶領部下去完成該部未完成的任務。
不幸的是,20分鐘后,“花崗巖”突擊隊又有一架滑翔機掉隊了。這是在盧漢貝格的燈標上空。這架滑翔機的駕駛員看到拖曳他的那架JU-52飛機的機翼開始晃動,而且它的標志燈不停地閃爍。
是不是脫離信號?滑翔機駕駛員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幾秒鐘后,他脫掉了牽引繩,開始滑翔。其實這完全是個誤解。
剛剛飛了一半路程,高度還不到1500米,從這里滑翔連國境都到不了。最后滑翔機降落在迪倫附近的草地上,隊員們跳出滑翔機,找到一輛汽車,急速駛往國境。在那里,陸軍部隊正趁著黎明前的黑暗集結待命,準備發(fā)起進攻。這樣,“花崗巖”突擊隊就只剩9架飛機了。他們終于在亞琛和勞聯(lián)斯貝格連接線西北的費喬烏山上看見了最后一座燈標,這標志著已經到達“分手點”。
戰(zhàn)場上沖鋒的士兵
為了不讓比利時軍隊發(fā)覺飛機發(fā)動機的聲音,滑翔機將從這里開始單獨滑翔,隱蔽地飛越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角??坪丈衔驹阮A計,為了克服逆風的影響,總得準備多飛10分鐘。但沒想到恰好這天是順風,而且風力比氣象站預報的要強得多,結果飛到這個地方的時間比預想的要早了10分鐘。
為使這次奇襲圓滿成功,原計劃是在發(fā)起總攻前5分鐘,突擊隊在埃本·埃馬爾要塞開火,可是現(xiàn)在,這種設想已無法實現(xiàn)。
也正是由于風向的原因,飛機的高度過低,只有2000至2200米。原計算,到“燈火走廊”盡頭,飛機的高度必須達到2600米,因為只有在這個高度上,滑翔機才能以適當?shù)幕薪嵌蕊w抵目標。
由于沒有達到規(guī)定的高度,JU-52飛機把滑翔機向前多拖了一段,跑到了荷蘭上空,他們是想幫助滑翔機彌補高度不夠帶來的問題,沒想到卻幫了倒忙,因為JU-52飛機發(fā)動機的聲音給荷蘭和比利時軍隊發(fā)了警報。
當滑翔機剛剛脫離JU-52飛機時,就遭到荷蘭軍隊的炮擊。輕型高炮吐出的紅色火焰從四面八方射來。滑翔機駕駛員不時地轉彎或作蛇行機動,靈活地躲開了炮火,沒有一架飛機中彈。由于這些滑翔機駕駛員全是精選的老手,所以他們仍然按照計劃保持著隊形,飛到各自目標上空,開始無聲地大角度俯沖。
5月10日凌晨3時10分,埃本·埃馬爾要塞指揮官喬特蘭德少校接到第七步兵師司令部“要嚴加戒備”的電話,立即命令部隊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
監(jiān)視哨不時地從裝甲碉堡中向外觀察,嚴密地監(jiān)視著漆黑的四周。兩個小時平安地過去了,天色開始微微發(fā)亮。突然,從荷蘭國境的馬斯特里赫特方向傳來了激烈的高炮聲。在埃本·埃馬爾要塞的碉堡中,比利時炮手已做好高炮的戰(zhàn)斗準備。他們以為是德國轟炸機要來襲擊這里,可是側耳細聽了老半天,也沒有聽見飛機發(fā)動機的聲音。
就在這時,滑翔機利用微明的天色,悄悄地從側后進入,降落了下來。奪取要塞表面陣地的突擊分隊的9架滑翔機,一架接一架地在長滿雜草的要塞頂部的預定地點滑行著陸。由于帶有減速裝置,飛機著陸后只滑行了20米。
比利時哨兵看著這群幽靈似的“巨鳥”突然降落在他們跟前,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甚至沒有發(fā)出警報。
德軍突擊隊員和駕駛員從滑翔機上沖下來,盡管沒有指揮員,訓練有素的各組仍按預定計劃立即開始突擊。
在帶著大量炸藥的工兵帶領下,他們直向爆破目標沖去。為了掩護進攻,有幾個人投了發(fā)煙手榴彈。頃刻間,爆炸響徹了整個要塞——這是絕大部分守衛(wèi)部隊所聽到的唯一警報。緊接著,突擊隊員們使用手榴彈和炸藥包,連續(xù)快速地逐個對炮塔、碉堡、坑道口進行破壞,用沖鋒槍進行掃射。一門門要塞火炮被摧毀,一些比利時士兵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舉起了雙手。但有兩個突擊組此時被迷惑了,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空中照相拍攝下來的結構堅固的兩座碉堡根本就不存在。這是比利時在要塞建造的假炮塔。
德軍原先認出了一些假炮塔,并且把這些假炮塔加在訓練用的要塞模型上;而另一些假炮塔則愚弄了他們?,F(xiàn)在他們才發(fā)現(xiàn)“直徑5米的裝甲碉堡”原來是用薄鐵皮偽裝的。
突擊隊經短促戰(zhàn)斗,不到10分鐘就炸毀和破壞了要塞頂上的所有火炮和軍事設施,控制了要塞的表面陣地??床灰娡饷媲闆r而又被巨大爆炸聲搞得暈頭轉向的守軍慌作一團,一籌莫展,只能猜想上面所發(fā)生的事情。
這時要塞頂上的作戰(zhàn)活動就只剩下突擊隊的工兵為打通坑道網洞口而進行的有組織的爆破了。奪取3座橋梁的突擊分隊的滑翔機均按計劃分別在橋的西端著陸,從哨所背后出其不意地向橋梁猛撲過去。費爾德韋茲爾特橋和弗羅恩哈芬橋的守衛(wèi)部隊還沒有來得及作出反應,德軍便迅速、完整地占領了這兩座橋。要塞指揮官喬特蘭德在滑翔機著陸時,剛好用電話命令炸毀坎尼橋和馬斯河上的另外兩座小橋。結果坎尼橋在德軍襲擊前被炸毀。
突擊隊攻取橋梁的戰(zhàn)斗,得到德軍阿爾登戈高炮營的88毫米大炮以及俯沖轟炸機的有力支援,使突擊隊在占領兩座橋梁后的一整天中,頂住了比利時軍隊的猛烈炮擊,得以堅守下來。
奪取埃本·埃馬爾要塞的空降兵還在進行突擊的時候,大批德國“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就已到達,它們對通往要塞的道路進行了轟炸和掃射,封鎖了通向要塞的所有通路,使其斷絕了外援。
當喬特蘭德發(fā)現(xiàn)要塞頂部已被德軍占領時,他一方面組織后沖擊,一方面要求要塞附近的炮兵進行火力支援。鄰近的碉堡立刻作出反應,火炮開始射擊。但是“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些火炮的炮口火焰,集中全力,迅速摧毀了這些炮兵掩體和火炮。天亮以后,比利時第一軍的一個野戰(zhàn)炮兵營開到了埃本·埃馬爾要塞附近,準備炮擊要塞上的德軍,但還未來得及進入射擊陣地,其大炮就被德軍的俯沖轟炸機輕而易舉地全部炸毀了。7時,德軍突擊隊第二梯隊到達,300名傘兵成功地空降到要塞頂上,突擊力量得到增強。在這些傘兵空降的同時,德軍還在阿爾貝特運河西部40公里縱深的廣大地區(qū)投下了假傘兵。
這些假傘兵是穿著德國軍服的草人,傘具綁在它們的身上。為了模擬槍聲,還在假傘兵身上安裝了自動點火炸藥。這些假傘兵空降時,確實起到了擾亂比利時軍隊的作用,比利時軍不得不去迎擊這些出現(xiàn)在背后的新敵人;就連比利時最高統(tǒng)帥部收到的情報真假難分,牽制了向埃本·埃馬爾要塞的增援兵力。喬特蘭德少校在要塞里曾組織了幾次反沖擊,企圖把德軍從要塞上邊趕走,但都沒有成功,于是他只好把力量僅限于阻止德軍空降兵打進來。要塞盡管失去了大部分火炮,但要塞四周的地下防御體系和運河塹壕連在一起,德軍無法從上面接近,雙方處于相持狀態(tài)。
從8時起,比軍第一榴彈炮兵團開到埃本·埃馬爾要塞北面,向要塞頂部的德空降兵進行火力襲擊。但在“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的攻擊下,炮兵團的襲擊未能奏效就敗了回去。隨后,比軍第七師又組織了一個步兵營向要塞推進,準備反擊。德軍“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立即轉回來,對該營進行轟炸掃射,使其無法接近要塞。
8時30分,一架滑翔機意外地出現(xiàn)在要塞上空,在要塞上面德軍的歡呼聲中降落在頂部,從滑翔機上跳下來的是威齊格中尉。
原來,威齊格乘坐的滑翔機在萊茵河附近的草地上降落后,他立刻命令部下在這塊草地上修出一條跑道來。在士兵們動作迅速地推倒籬笆、清除障礙物時,威齊格在附近的公路上攔住一輛汽車。
20分鐘后,他回到了科隆的厄斯特哈姆機場??墒牵抢镆患躂U-52飛機也沒有了,只好打電話從別的機場調了一架飛機代替。這架飛機順利地從草地上把滑翔機拖曳起來。這樣,威齊格才得以重新返回他的突擊部隊。
按計劃,德軍飛機又空投了炸藥箱,突擊隊準備用這些炸藥對還沒有完全被炸毀的碉堡實施再次爆破。
5月10日全天,德軍都在埃本·埃馬爾要塞進行“拔釘子”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斗小組甚至從高達40米的斷崖上把炸藥吊下去爆破。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被壓制在要塞內部的比軍痛苦地忍受德軍的折磨。
德軍第六集團軍在空降突擊的同時,從正面向比利時發(fā)動了進攻。由于空降兵控制了埃本·埃馬爾要塞外部,使要塞的槍炮不能發(fā)揮作用去阻止德軍的前進,德正面進攻部隊順利突破比軍前沿防線,渡過馬斯河,于當天黃昏抵達艾伯特運河東岸,并接替了奪取橋梁的突擊隊。
傍晚,一個工兵營企圖在埃本·埃馬爾要塞前面通過運河,但被一座未被傘兵消滅的暗炮臺的火炮所阻止。夜幕降臨后,德軍派出一個由50人組成的工兵組,用橡皮船偷偷渡過被水淹沒的地區(qū),摧毀了那座暗炮臺和另幾座暗堡。11日凌晨,該工兵營順利通過了運河,登上要塞,然后在空降兵的協(xié)助下,對鋼筋混凝土的地下工事、坑道等進行連續(xù)爆破。
整個上午,埃本·埃馬爾要塞一直在爆破的震撼之下抖動,同時陸軍工兵手持噴火器和自動武器向縱深推進。守備部隊有60人被擊斃,40人受傷。13時15分,比利時守軍派出了談判代表,喬特蘭德少校請求投降,埃本·埃馬爾要塞陷落。
在奪取要塞的戰(zhàn)斗中,德軍空降突擊隊以出敵不意的行動獲得了巨大戰(zhàn)果,以死6人、傷19人的微小代價,打死、打傷比軍110余人,俘虜1000余人。德第六集團軍從這個缺口向比利時快速推進,于5月17日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5月28日,比利時宣布投降。
德軍空降突擊埃本·埃馬爾要塞,是戰(zhàn)爭史上第一次使用拖曳滑翔機作戰(zhàn)的大膽嘗試。埃本·埃馬爾要塞的陷落,使德軍突破了艾伯特運河的防線,為地面部隊打開了通向比利時心臟布魯塞爾的大門。因此當時有人評論說:任何堅固的要塞都難以抵御來自空降兵的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