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了四萬餘卷古代遺書,震動了世界學壇,從此産生了一門國際性的綜合學術——敦煌學。在數(shù)量浩瀚的漢文卷子中,許多人們前所未聞的俗文學作品——變文、曲子詞、白話詩等等,又是其中最具特色、最引人入勝的研究材料之一。它使研究者大開眼界,改變了對中國文學史的認識。其中尤以“變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廣泛注意。早在五十年前,鄭振鐸先生就曾説過:“在燉煌所發(fā)現(xiàn)的許多重要的中國文書裏,最重要的要算是‘變文’了。在‘變文’沒有發(fā)現(xiàn)以前,我們簡直不知道:‘平話’怎麼會突然在宋代産生出來?‘諸宮調(diào)’的來歷是怎樣的?盛行於明、清二代的寶卷、彈詞及鼓詞,到底是近代的産物呢?還是‘古已有之’的?許多文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都成爲疑案而難於有確定的回答。但自從三十年前史坦因把燉煌寶庫打開了而發(fā)現(xiàn)了變文的一種文體之後,一切的疑問,我們才漸漸的可以得到解決了。我們才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之間得到了一個連鎖。我們才知道宋、元話本和六朝小説及唐代傳奇之間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我們才明白許多千餘年來支配著民間思想的寶卷、鼓詞、彈詞一類的讀物,其來歷原來是這樣的。這個發(fā)現(xiàn)使我們對於中國文學史的探討,面目爲之一新。”(1)這段話已經(jīng)大致揭示了“變文”發(fā)現(xiàn)的偉大意義。我們還要補充一句,“變文”中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本身就爲中國古代文學寶庫增添了一筆珍貴的財富。就在唐代的偉大作家們把詩歌和古文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時,就在中國文人文學發(fā)展到光輝燦爛的頂峰時,在民間也有無數(shù)不知名的作者,正在創(chuàng)造著各種通俗文學新樣式,由它們所代表的文學新趨勢,最終發(fā)展成爲中國文學史後半期的波瀾壯闊的主流。
幾十年來,中外學者對於敦煌變文從各種角度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這裏不再重複,只想就“變文”的名稱談一點意見。
敦煌遺書發(fā)現(xiàn)後不久,即流散到倫敦、巴黎、列寧格勒、北京、日本等世界各地,其中各種説唱體的俗文學作品,只是零零星星、一鱗半爪地偶有披露,因此早期的研究者對這些俗文學作品難以具有總體的認識,而有佛曲、演義、通俗小説、唱文、俗文、故事等各種名稱。直到二十年代末鄭振鐸先生用“變文”稱呼這類説唱體的俗文學作品,這個名稱遂被中外學者所普遍接受而確定了下來。王重民先生等編校的《敦煌變文集》,便是在這一認識的指導下完成的,同時也使“變文”的名稱更加普遍地深入人心。
隨著研究者對被稱爲“變文”的這些通俗説唱作品的研究進一步深入,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其實是彼此並不相同的,有的是純韻文,有的是純散文,有的卻是韻散合用,這其間又有許多細緻的差別。總之,它們的體制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研究者又把它們區(qū)分爲各種不同的類型。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見,如張鴻勳先生將它們區(qū)分爲詞文、故事賦、話本、變文、講經(jīng)文等五類,以及押座文附類(2)。周紹良先生則區(qū)分爲變文、講經(jīng)文、因緣(緣起)、詞文、詩話、話本、賦等七類,以及押座文、解座文附類(3)。各家分類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標誌著對這類俗文學作品的認識更加深入和細緻,也可以説進入了新的研究階段。在這種認識深化的基礎上,人們對“變文”作爲這類作品的總稱開始提出質(zhì)疑,如張鴻勳先生説:“過去把敦煌講唱作品統(tǒng)統(tǒng)看作‘變文’,既有以偏概全之病,又掩蓋了類與類間的差異,影響了對唐代講唱文學的深入研究,是應予糾正的。”(4)周紹良先生也説:“研究是不斷發(fā)展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過去籠統(tǒng)視爲‘變文’的東西,經(jīng)過仔細辨識之後,僅就形制、體裁而論,大家已看到它有各種形式之不同,是不能只以‘變文’一詞概括住的。”(5)目前我國大陸的許多學者已經(jīng)接受了這種看法。
但也有人堅持以“變文”作爲這類作品的總稱。其中一位是已故著名敦煌學家王重民先生,他在談到變文的發(fā)展過程時説:“在不同的階段之內(nèi),曾采用過各種不同的名稱;在不同的題材之內(nèi),又帶來了一些舊有的名稱。但在變文的全盛時期,則都用變文來概括這一類的文學作品,而作爲當時的公名來使用。這就是在今天我們大家爲什麼又認爲只有用‘變文’這一名詞來代表敦煌所出這一類文學作品,爲比較適宜、比較正確的主要原因?!庇终h:“從敦煌變文寫本裏,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原題;這些原題,往往前題和後題不同,甲卷和乙卷有異,經(jīng)過比較研究,我們知道有全名,有簡名,有因變文形式的命名,有因變文內(nèi)容的命名,還有一些因襲著舊名,如佛教故事稱‘緣起’,歷史故事稱‘傳文’之類。名稱這樣紛歧,也反映出只有‘變文’才是公名?!?sup>(6)另外一位是臺灣著名敦煌學家潘重規(guī)先生,他説:“變文是一時代文體的通俗名稱,它的實質(zhì)便是故事;講經(jīng)文、因緣、緣起、詞文、詩、賦、傳、記等等不過是它的外衣。譬如一位某甲,穿著中裝、西裝、和服乃至運動衫、游泳衣等等的寫真照片,我們不能以服裝的不同,而斷定這不是某甲的寫真照片。變文所以有種種的異稱,正因爲它説故事時用種種不同文體的外衣來表達的緣故。”(7)
以上兩種説法各有其道理。我認爲用“變文”統(tǒng)稱這類通俗文學作品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本書仍然題名爲《敦煌變文選注》。這裏需要弄清的是“變文”(也簡稱“變”)一詞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意義。
就狹義來説,“變文”專指那種有説有唱、逐段鋪陳的文體,這是普遍同意的。不過,除此以外的其他説唱文體,也可以稱爲“變文”或者“變”,如《舜子變》後題《舜子至孝變文》,以六言句式爲主,通篇押韻,並無“唱”的部分,類似論者説的“俗賦”或“故事賦”的一體,然而卻名爲“變”或“變文”。又如《前漢劉家太子傳》,後題《劉家太子變》,然而卻是通篇散文,這並不妨礙它也可名爲“變”?!夺h女緣起》結尾稱“醜變”,《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yǎng)塔生天因緣變》的題目把“因緣”和“變”連用,可見論者稱爲“緣起”或“因緣”的一體也可稱爲“變”。潘重規(guī)先生曾舉出《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九提到的《報恩經(jīng)變》,認爲“應該是《報恩經(jīng)》的俗講經(jīng)文”(8),然則“講經(jīng)文”也可以稱爲“變”。這些證據(jù)説明廣義“變文”的概念在當時確實是流行的。事實上在唐五代時期,各種説唱藝術在民間百花競艷,一片繁榮景象,這方面的資料還可以進一步發(fā)掘。近年來一些學者對它們的分類還不盡一致,正反映出它們紛歧差殊、變化多端的事實。這些紛繁的通俗文學樣式需要有、事實上也確實有一個總的名稱來統(tǒng)攝它們,這就是“變文”——自然是廣義的。
也許有人會説,用“説唱文學”、“講唱文學”這類通行的術語來稱呼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這類通俗文學樣式,不是更科學嗎?何必堅持要用“變文”這個有爭議的詞呢?其實,不使用“變文”而用別的什麼名稱,也是有爭議的。誠然,“説唱文學”等等現(xiàn)代名詞揭示了變文的性質(zhì),可是科學定義並不等於就是名稱。例如唐人傳奇,從科學的角度分析,它是唐代文人寫作的文言短篇小説,但這是它的性質(zhì)或定義,至於名稱則仍然叫作“傳奇”。變文雖然是唐五代時期民間流行的各種説唱文學,但名稱則仍然叫作“變文”,當時的人們就已如此稱呼,如果一定要用“説唱文學”這類現(xiàn)代術語去取代“變文”,那將會失去很多很多的東西。因爲“變文”這個名稱的後面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它是某一歷史時期的某些樣式、某些題材的説唱文學作品,當我們説“敦煌變文”的時候,實際上也包含了這些通俗文學作品由失傳到重新發(fā)現(xiàn)的歷史機緣在內(nèi)?!白兾摹边@一名稱所藴含的這些獨特的歷史“韻味兒”是不可替代的,是“説唱文學”這類通用名詞無論如何也無法傳達的。
也許有人會説,又是廣義的“變文”,又是狹義的“變文”,難道不會引起混淆嗎?我回答説:不會的。由於許多學者的出色研究,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明確,廣義的“變文”其實包含了若干種不同的説唱文學樣式,其中就有狹義的“變文”在內(nèi),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使用廣義的“變文”概念,界限是清楚的。正如“傳奇”既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説的名稱,也可以用來稱呼宋元戲文、明清戲曲等等;“元曲”既包括了元人雜劇,也包括了元人散曲這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文學樣式在內(nèi),但這並沒有引起混淆,因爲人們對於“傳奇”和“元曲”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內(nèi)涵是清楚的。同樣,在不同場合分別使用廣義的“變文”概念和狹義的“變文”概念,並不會引起混淆,道理是一樣的。
由於變文的原卷分散在世界各地,早期的研究者所能利用的資料是有限的。一九五七年由王重民、王慶菽、向達、周一良、啓功、曾毅公等六位先生編校的《敦煌變文集》問世,根據(jù)一百八十七個寫本校定成七十八種,此書一出,極大地方便了各國學者,受到普遍推崇,很快在國際學術界確立了崇高的地位。一九八三年潘重規(guī)先生編著的《敦煌變文集新書》在臺北出版,《新書》包括了《敦煌變文集》的全部內(nèi)容,同時補充了《變文集》未收的蘇聯(lián)、日本、臺北等地所藏的變文八種,重新調(diào)整編排了篇目次序,對於《變文集》在迻録過程中産生的種種錯誤,對照原卷實物一一加以糾正。因此,《新書》可以説是第二代的變文集,“後出轉精”的贊譽當之無愧。當然,新的敦煌變文還在陸續(xù)發(fā)現(xiàn)和刊布(例如一九八四年蘇聯(lián)孟列夫教授又公布了兩種《妙法蓮華經(jīng)講經(jīng)文》),對於變文原文真貌的探討也在不斷深入之中。
當年王重民等六位先生在《敦煌變文集敘例》中説:
我們整理敦煌變文的計劃和步驟,擬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
一、校印本 把敦煌所出變文和與變文有關的資料,迻録校勘,排印成爲一個最完備的彙編本,供研究和閲讀古典文學的人使用。
二、選注本 從校印本內(nèi)選出最優(yōu)秀的作品,加上簡明的注解,供一般讀者使用。
三、影印本 將可能找到的原卷或照片,用珂羅版影印,以保存原形,供專門研究的人使用。
可惜由於當時的外界形勢,六位先生只完成了校印本(即《敦煌變文集》)一種。現(xiàn)在,他們中的王重民和向達兩位先生已歸道山,然而他們弘揚學術的不朽業(yè)績和設計藍圖,卻鼓舞著我們?nèi)ダ^續(xù)完成由他們開始的事業(yè)。這本《敦煌變文選注》,可以説就是遵照六位先生關於“選注本”的設想而寫作的。不過它的對象不限於一般的閲讀者,也包括專門的研究者。因爲“變文”畢竟是一種很特殊的古代作品,素有“難讀”之稱。今天閲讀敦煌變文,存在著三個主要的障礙:一是原卷文字錯譌滿紙,夾雜著許多俗字別字,有時達到“難以卒讀”的地步。二是其中使用了大量唐五代口語詞彙,這在當時雖然是一聽就懂,今天的讀者卻感到索解爲難。三是其中有許多描寫佛教題材和表現(xiàn)佛教思想的作品,由於時代的變遷,今天的讀者就十分隔膜了。本書的寫作,就是爲了幫助變文讀者克服上述三個障礙,希望能給研究者提供方便,並有助於更多的一般讀者接受這份珍貴的文學遺産。
下面是關於本書選注工作的幾點説明。
一、本書選入敦煌變文二十七篇,包括了變文中思想和藝術比較傑出的名篇,也兼顧了不同體裁和不同題材的各類作品,希望手此一編,精華在握。個別優(yōu)秀作品(如《唐太宗入冥記》)由於殘闕頗甚,暫時割愛。
二、本書爲了減少校記數(shù)量,以免一般讀者昏睡耳目,故不以原卷爲底本,而以《敦煌變文集》爲底本(《雙恩記》一篇《變文集》未收,則以《敦煌變文集新書》爲底本)?!蹲兾募芬延赏踔孛竦攘幌壬鷮υ磉M行了輪校,本書對他們的校勘成果盡量加以吸收,凡《變文集》(或《新書》)原??扇≌?,徑據(jù)以改正原文,不再出校。本書只對《變文集》(或《新書》)漏校或誤校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補充漏校之處,一般都加校記説明,改正誤校之處,則一般不再説明。??钡闹饕栍校?/p>
缺字以□表示,不能確定字數(shù)的以表示。
缺字能夠補足時,所補之字加〔 〕號括之。
錯字和別字可以改正的,以(?。┨栕⒚髡朱对闹隆D承┩僮忠嗖捎脛e字例用(?。┨栕⒚鞅咀郑员阕x者。
衍文一般徑從原文中刪去,而在校記中説明。
《變文集》(或《新書》)分段或斷句不妥之處,徑加改正,不再出校説明。
三、本書篇目排列仍依《變文集》的次序,選自《敦煌變文集新書》的《雙恩記》則排在全書的最後。
四、《敦煌變文集》出版三十多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對該書的??碧岢錾倘堆a正意見,專著有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潘重規(guī)先生的《敦煌變文集新書》,此外徐震堮、劉堅、陳治文、郭在貽、袁賓、張金泉、江藍生、李正宇、劉凱鳴、劉瑞明、楊雄、張涌泉、黃征等許多先生也有論文涉及,本書在寫作時曾參考他們的意見,並有選擇地吸取,文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併深表謝意。
作者在向出版社交稿前夕,收到潘重規(guī)先生從海峽彼岸爲本書題寫的書名,翹首遠天,遙致謝忱。
項 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日
以上是一九九〇年由巴蜀書社出版的《敦煌變文選注》(本書上編)的前言。該書出版後,得到學術界的好評,海內(nèi)外著名學者呂叔湘、潘重規(guī)、入矢義高等相繼發(fā)表書評,加以推許。日本學者佐藤晴彥在書評中還期望該書繼續(xù)出版二集、三集。這些都給我以很大的鼓勵,但是我很快便轉向了別的研究課題,繼續(xù)爲變文作注的事便擱下了。直到一九九七年我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敦煌變文研究”,這才舊事重提,寫作了《敦煌變文選注》的二集,作爲該項目的成果之一,準備單獨出版。二〇〇一年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宋一夫先生和編輯室主任顧青等幾位編輯到成都調(diào)查研究,其間曾光臨寒舍,暢談之餘,提到了這部書稿,中華書局方面樂意接受出版。此後與顧青先生及本書責任編輯俞國林先生商討,決定將原《敦煌變文選注》和這部新注書稿合併爲《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原《選注》作爲上編,新稿作爲下編,一併出版。利用這個機會,我也對原《選注》作了一些修訂。下面是關於本書下編選注工作的説明。
一、下編從上編未曾收入的變文中再精選十七篇,詳加注釋。選收的標準仍然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結合較爲完美、同時兼顧了不同體裁和題材的各類作品。
二、下編爲了減少校記數(shù)量,以免一般讀者昏睡耳目,故不以原卷爲底本,而以潘重規(guī)《敦煌變文集新書》爲底本,篇目排列的次序也以《新書》爲準?!缎聲钒恕抖鼗妥兾募返娜績?nèi)容,同時又糾正了《變文集》的大量錯誤,增加了許多新的內(nèi)容?!缎聲吩?扇≌?,徑據(jù)以改正原文,不再出校。本書只對《新書》漏?;蛘`校之處加以補充和改正。補充漏校之處,一般都加校記説明;改正誤校之處,則一般不再説明。??笔褂玫姆柵c上編相同。
三、下編本來是作爲《敦煌變文選注》的二集,準備單獨出版,現(xiàn)在與《敦煌變文選注》合併爲《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在成爲一個新的整體的同時,上編與下編也保持了各自相對的獨立性,這是需要請讀者見諒的。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參加由饒宗頤先生主持的香港國際敦煌學術會議,見到了景仰已久的潘重規(guī)先生,敬畏之餘,不敢貿(mào)然上前攀談。當晚在房間聽到敲門之聲,竟然是潘先生屈尊造訪,令我受寵若驚。促膝交談之後,潘先生送給我一抱他隨身帶來的著作,其中就有《敦煌變文集新書》的下冊,並解釋説上冊待返臺後補寄。那時我剛開始寫作《敦煌變文選注》,采用的底本是《敦煌變文集》。待到拜讀《新書》之後,我感到改用《新書》作底本更爲合適,立即寫信徵求潘老的同意。當時海峽兩岸還處於隔絶狀態(tài),不能直接通郵。我收到潘老允諾的回信已是第二年了,《選注》已完成太半,無法改弦更張,只有《變文集》未收的《雙恩記》一篇采用《新書》作底本,內(nèi)心不免感到遺憾。因此下編全部采用《新書》作底本,是我多年的願望。在此我遙祝潘老健康長壽,同時本書的封面仍采用潘老爲《敦煌變文選注》題署的書名,以表紀念。
四、在《敦煌變文選注》的前言中,我曾寫道:“《敦煌變文集》出版三十多年來,已有許多學者對該書的??碧岢錾倘堆a正意見,專著有蔣禮鴻先生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潘重規(guī)先生的《敦煌變文集新書》,此外徐震堮、劉堅、陳治文、郭在貽、袁賓、張金泉、江藍生、李正宇、劉凱鳴、劉瑞明、楊雄、張涌泉、黃征等許多先生也有論文涉及,本書在寫作時曾參考他們的意見,並有選擇地吸取,文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併深表謝意?!痹诒緯戮幍膶懽鬟^程中,張涌泉、黃征的《敦煌變文校注》也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是博采百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注釋豐贍,尤其重在??狈矫?,與本書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作者也曾參考,在此也表謝意。同時我還要向爲本書的出版付出許多心血的顧青先生、俞國林先生表示由衷感謝。
項 楚
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十日
(1) 《中國俗文學史》第六章《變文》。
(2) 《敦煌講唱文學的體制及其類型初探》,載《敦煌學輯刊》第二集。
(3) 《唐代變文及其他》,載《敦煌文學作品選》卷首,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出版。
(4) 《敦煌講唱文學的體制及其類型初探》,載《敦煌學輯刊》第二集。
(5) 《唐代變文及其他》,載《敦煌文學作品選》卷首,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出版。
(6) 《敦煌變文研究》,載《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八一年第二輯。
(7) 《敦煌變文集新書後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一九八四年一月出版。
(8) 《敦煌變文新論》,載《幼獅月刊》四九卷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