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
(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在隋官秘書省正字。唐初一度待詔門下省,不久棄官歸隱。詩風(fēng)樸質(zhì)清新,流暢自然,洗六朝浮華,開有唐風(fēng)氣之先者,當(dāng)數(shù)王績一人,堪稱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qū)。
野望
東皋薄暮望①,徒倚欲何依②。樹樹皆秋色③,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④。
【注解】
①東皋:今山西省河津縣,作者隱居于此,自號“東皋子”。皋:水邊地。
②徙倚:徘徊,彷徨。
③秋色:憔悴枯黃之色。
④采薇:薇,野豌豆,嫩莖、葉可食。殷朝滅亡后,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見《史記·伯夷列傳》)。這里借用典故,表示避世隱居之意。
【賞析】
王績,被稱為“唐代第一位詩人”,這是他詩中最為人傳頌的一首。前四句描繪秋天薄暮的景色,后四句描繪牧人歸家,充滿了田園風(fēng)情,牧歌色彩,通過景色的轉(zhuǎn)換,反映了詩人隱逸中矛盾懸浮的心境。這首詩美在樸素?zé)o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