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落英山巒1
不知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小芳。這種追憶,不是切切的思念,只是不經意時,心底就會飄過一點點小芳若有若無的影像。
我于一九七五年高中畢業(yè),那時我們必須自覺自愿地俯首于命運的安排,到農村去“插隊落戶”。
知青是特殊年代的產物。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鬧得全國一片混亂,生產力停滯不前。一九六八年底,“紅太陽”的革命目的已達到,但四百萬血氣方剛“拿起筆作刀槍”的中學畢業(yè)生待在城里,既不能升學,也不能就業(yè),看得他老人家心煩意亂,于是揮揮大手,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一時間,全國各地高中、初中的畢業(yè)生,熱淚盈眶地響應號召,打起背包就出發(fā),拿起鋤頭作刀槍。
到一九七五年,知青下鄉(xiāng)的熱情已消退。一九七四—一九七六年的“批林批孔”運動中,下鄉(xiāng)再煽高潮。不像“老三屆”的知青,我們不需穿林海,過雪原,去“支邊”,也不用到偏遠的蘇北農村去“插隊”,我們去的只是近郊的農村或農場。不幸的是,此時已形成制度,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基本原則是每家“兩丁抽一”。不過這時也體現(xiàn)了進步,這“丁”男女皆宜,決不重男輕女。此外,獨生子女可以留城,有疾病的也可以留城,這樣,全班一大半的人都可留城,下鄉(xiāng)的只是少數(shù)。
這時的人也學乖許多,人人知道“藍天、白云”下的艱辛。春節(jié)過后一開學,學校里本來就靠邊站的數(shù)理化全部取消,下鄉(xiāng)的政治掛帥,大張旗鼓開會動員,小組討論,人人表態(tài),忙得團團轉。班主任家訪,父母在單位被叫去開座談會。
我校還出了個想順桿往上爬的猴,是某軍區(qū)司令的千金。她登臺大唱高調,隨著“山丹丹那個開花賽朝霞,延安那個窯洞住上了北京娃”的歌曲,宣布延安窯洞也要住上個南京娃(但愿她現(xiàn)在一切都好)。鬧騰得十幾個積極要求上進的同學也跟她報名去了延安。但大部分人此時已變得透心涼,對臺面上的慷慨激昂不感興趣,表面隨大流、半起哄地鼓掌幾聲。當然,飯得吃,屎照拉,寫申請書堅決要求到農村安家落戶,扎根山村干革命的都是家里“兩丁”中該下鄉(xiāng)的。
我在家是老巴子,即最小的一個。一哥留城,一哥下鄉(xiāng),我成了動員的重點對象。但我對筆、對鋤頭、對刀槍都不感興趣,就像對入紅衛(wèi)兵、對入團都不感興趣一樣,死活不吃那一套。磨磨蹭蹭搞了幾個月的病退,實在不行后,我“幸運”地搞到一個去國營林場的名額。那年頭,去農場等于吃皇糧,十二元/三十八斤糧票一個月,旱澇保收。于是,一過完年我就走了。
我去的是江浦縣的一個國營林場的水果大隊,桃子小隊。第一次看見小芳,就被她的美麗、鮮活震住了。那是到農場兩三天以后的一個早晨,我和小李、小劉被分配去給桃樹施肥。當我到達時,遠遠看見身披朝霞、亭亭玉立的她,疑是天仙。
我感到奇怪,為什么沒見過她。記得第一天下午抵達分場,幾個同來有幾分水色的姑娘都被分配留在分場。晚飯后,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走了十五里高高低低的山路才到達水果大隊?!皬V闊天地”在城里聽起來還有點詩情畫意,空曠的山野,幾十里不見人煙,走起來令人心寒無比。短小精悍臉色陰沉的程隊長給我們介紹了隊里所有的人,當時的注意力都在其他女知青身上,還暗自懊惱,新老知青中一個漂亮的也沒有,一個個都像蔫了的黃花。
每年開春前,隊里集肥要“干塘”,挖出魚塘積存的淤泥做肥料。挑塘泥,有負責挑的,有負責挖的。小芳大大方方地問:“新來的?”
我老老實實地答:“唉?!?/p>
“挑過擔子嗎?”
“沒得?!?/p>
“先試試。我和老王挖,你們挑。”她三下兩下就替我添上一小擔泥。
小芳是個漂亮的農村女孩,天色無飾,漂亮得健康、自然、樸素。辮子又粗又長,擺動在腰下一點,走路時很有節(jié)奏的顫動幅度,恰到好處。一雙不大卻很傳神的眼睛,小巧的鼻梁,潔白的牙齒,嘴合起來就像一個紅紅的櫻桃。寬松的衣褲掩藏不住那令人羨慕的身材。
小芳的話音像山間的小溪,雖然帶點土,卻非常清脆,和南京人處長了,學得一口的南京腔。她膚色好,淡黃色的皮膚非常細膩,干活一熱,黃里透紅,讓人好不心憐。年輕女子的水色好了,就能把整個人帶活,帶出一輪青春,一種光澤,一種韻味。小芳使我想起那年頭的大美人,電影《春苗》里的形象:健康、敦實,能干活、能掙工分。
老王卻對我們不大理睬,乍一看,很“夾生”。他動作慢,躬身用鐵鍬賣力地切割,挖起一方一方的泥,擱到我們的竹簍上。看我們很累,也不說一句安慰的話。給他敬煙葉也不收。
收工時,小芳在我耳邊悄聲說:“老王是國民黨軍官。”
“國民黨軍官?”我驚訝得張大了嘴。
在“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當時,認清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非常重要。后來曉得,這隊里還真有不少階級敵人。老王是一九七五年最后釋放的國民黨戰(zhàn)犯。還有個和尚,被迫離廟,雖還俗,但又一直不結婚,于是上頭有令,他在場里受到“特別照顧”,不能亂說亂動。還有一個名中醫(yī),因為書記的大兒媳也是醫(yī)生,一村不能藏二醫(yī),于是被勒令不許再走資本主義單干老路。
隊里情況復雜,自己又非根紅苗正,除了裝聾作啞之外,階級敵人這根弦更要繃得緊。頭上有辮子,屁股上有尾巴,和階級敵人一起說話辦事,要格外小心。
據(jù)說小芳原來和劉老師的兒子好,后來,小蔣一出現(xiàn),就把她的心奪走了。劉老師是我們分場唯一的果樹技術員,專門負責全場的苗圃,大家尊稱他為老師。我們的果樹育苗、嫁接、修枝等技術都是他教的。劉老師為人極為客氣,總是悔人不倦,但他說話從不正視別人,即使在講課時,臉上也鮮有笑容,也從不和人主動打招呼。他的狀態(tài)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十分普遍。他兒子高中畢業(yè)后,在分場的小學教書,是個聰明、憨厚的小伙子。
小蔣是我們隊的團支部書記,也是知青,比我們早來兩年,屬于“老桿子”。身高一米八,皮曬得錚亮,渾身是肌肉,做農活,打籃球,搞宣傳,都是好手。工人出身,一心想向上爬。咋咋呼呼,一臉的春風得意。我來的第一個晚上就認識他了。
小蔣在蘋果小隊,干活時和小芳沒有接觸的機會,倒是我們桃子小隊的知青,天天和小芳一起干活。小芳是“老職工”,我們的師父,領我們干活,一見我們做得不對,馬上就甜甜地大聲吆喝:“哎,看你累得噢,這樣做?!保ā袄邸笔悄暇┰?,相當北方話里的“累贅”、“笨拙”的意思。)
知青談戀愛是犯雙重錯誤。我們是革命的新一代,是下鄉(xiāng)來“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接受再教育的,要一心一意搞革命。談戀愛是小資產階級情調,“搞”這種情調的人,和亂搞男女關系的“流氓”沒什么兩樣,都是犯思想路線上的錯誤。
知青和農村人談戀愛更是致命,這意味著一輩子都甭想“上調”(即回城工作)?,F(xiàn)成的例子就在眼前,醫(yī)務室的趙醫(yī)生是一九六八年的知青,和當?shù)厝私Y婚而至今沒能回城。其他“老三屆”的知青大都已回城,沒走的也都在總場、縣城的工廠里,只有結婚的她還在偏遠的隊里。平時常常念叨的“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此時聽著像醒世警言。
小蔣和小芳的愛情從來不是明目張膽、死去活來的,而是眉目傳情、心照不宣的那種。由于事關重大,竟也沒人開他倆的玩笑。當然這種“戀愛”決不是現(xiàn)在人想象的那種程度,偷偷摸摸地抱起來往床上跳。
對于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無產階級,這叫“談朋友”,或叫“搞對象”。這種關系也很簡單,說好聽的是比較含蓄,說不好聽的叫壓抑:只要倆人經常在一起,看電影、聊天,干活時相互幫助,生活中相互照顧,就是好上了。當然“好上了”也不是現(xiàn)在人所說的“搞上了”的意思。事過境遷,要想準確表達一個時代的氛圍,而不讓不同時代的人產生不必要的聯(lián)想,看來很難。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男女關系都這么簡單。自古以來,食色,性也。不過還得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即“飽暖思淫”。當時,知青想回城的壓力都很大,小蔣也不例外。他不僅有回城的壓力,還有向上爬的雄心。他是我們隊的團支部書記,眼睛卻盯著分場團委書記的位置,每次分場場長或書記來,他都忙得屁顛顛的。據(jù)說入黨報告也呈上去多時,還忠實地每月一次地寫思想匯報。因此,他很小心謹慎。
對性愛的自然向往,被熏紅了的政治壓抑著,化作無盡的、不著邊際的閑聊。如果發(fā)現(xiàn)哪對男女可能有實質性的關系,更有好事者跟蹤、窺探。如程隊長和女知青“二噸半”的床頭關系,就硬是被我同宿舍的小李和小劉發(fā)現(xiàn)的。
程隊長土生土長,參軍、復員后做隊長也有五六年了,早就把農民兄弟的淳樸和善良磨了個精光。他長得古里古怪,還一天到晚拉著又黑又長的臉,好像別人都欠他的錢,一雙貓頭鷹似的眼睛,直愣愣地看著人,隨時要發(fā)現(xiàn)階級斗爭的新動向。知青中有好斗打架、自稱天不怕地不怕的,但都不敢得罪程隊長。他掌握著本隊知青的戶口和檔案。
“二噸半”是個胖姑娘,在吃得半飽的當時可是個稀有動物。說得一口悅耳的北方普通話,為人爽快,在男女關系上據(jù)說也是如此。父母顯然是軍隊上的,但肯定不得志,說不定是林彪線上的人。
“二噸半”和程隊長的事在知青中繪聲繪色地擴散,結果,新鮮感和好奇心被滿足后,大家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出身“根紅苗正”,屁股上“沒尾巴”的人,關上門恨恨地罵兩聲。膽大的對著程隊長的老婆縱情高歌: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膽小的只好在心里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大家沉重的心情就來自于這知情后而又沒處發(fā)泄的悲哀,誰也沒膽量告發(fā)大權在握的“黨的干部”。農村經過“四清”、“文革”,領導班子受到一些沖擊,但總的來說,比城市穩(wěn)定。誣蔑黨的干部,是現(xiàn)行反革命罪,輕則開除,重則判刑。和他頂梁子,給小鞋穿,是便宜了你。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永遠偉大、光榮、正確。他的需要,就是革命需要。于是,這故事就像空氣中回蕩了大半年的哀樂那樣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農場的日子很有規(guī)律,每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六天,一、三、五晚上政治學習兩小時,星期天休息。知青們不開伙,食堂里大鍋煮菜,大桶淘米,五分錢一盤素菜,一毛錢一盤搭葷的素菜,一毛五分錢一盤葷菜。
星期天,洗衣服,洗澡。夏天,跳到水塘里又游泳又洗澡。春秋冬洗澡,總是成群結隊、男男女女一起走到湯泉鎮(zhèn)上,來回走二十里路,連自行車都沒有。好處是洗的是免費的溫泉浴,特解乏。洗完即在小鎮(zhèn)上撮一頓,出了館子,再在地攤上順便買個好吃得一塌帶一抹的旺雞蛋。我常和其他幾人加入小蔣和小芳的行列。
做活的女人,此刻最美。平時干活,長發(fā)礙事,總是扎起辮子盤在頭上,此刻,人如出水芙蓉,發(fā)似柔情萬種的柳枝,長長的、密密地披垂下來,迎風飄逸。再飽餐一頓,更是滿面紅光?;貋淼穆飞弦悄芘郎蟼€時速不到五公里的手扶拖拉機,那比在城里乘紅旗轎車還風光。
便車不是每次都有,常常是十里路走下來,沒見一輛手扶拖拉機?;蛘呤侨思以谧鴿M了人的手扶拖拉機上向你招手。更糟糕的是爬錯了車。
有一次,我急猴猴地第一個爬上一輛手扶拖拉機,心里還很得意,但覺味道有點不對,再回頭一看,同來的人,一個也沒有跟著我爬上來,還個個都捂著嘴,只有小芳在招手叫我下去。我趕緊又跳下車,擦身而過的手扶拖拉機送來一股惡臭的巨浪,我差點兒被熏昏過去,定神再看,才知是運尿素的。身上、手上的濃烈的騷味,幾個星期都沒散盡。
周末吃飽喝足后,大家有時在一起“提壺”。我知道,“提壺”在八十年代的南京又有了新的含義。漢語的優(yōu)越性在于語義隨環(huán)境和音調而產生特殊的意義。男知青站在山岡上扯著嗓門,“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不由得不讓女知青打個冷戰(zhàn)?;蛘?,男知青笑瞇瞇地看著女知青說:“奶奶,你聽我說?!边@種流行的革命的句子,一下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新意。言歸正傳,在當時的知青中,“提壺”就是打撲克。因為小芳喜歡“提壺”,我也?;燠E其中。不論吵吵嚷嚷,大聲吆喝地打,還是在一旁做小芳的參謀,我都不亦樂乎。
開春后的一個周末,吃飽喝足后,大家聚在山岡上。有男有女,空氣中自然就彌漫著曖昧,興得一頭核子又有文藝才能的人,開始即興表演(核,讀hu,指臉上的青春痘)。起先唱的歌都很“主流”,如八個樣板戲片段、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边@些歌曲鏗鏘有力,和八十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港臺靡靡之音有天壤之別。
小芳的二胡獨奏,是一曲知青不敢拉不敢唱的《苦菜花》,絲絲扣扣,如訴如泣,把眾人帶入了一個不同的境界。在小芳的帶動下,膽大的開始唱蘇聯(lián)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不知誰領頭唱起了《三套車》,立馬把大家唱得如癡如醉,情緒低落,兩眼發(fā)直,深感自己的前途和那匹百十年前的俄羅斯老馬沒什么不同。
孤月昏暗,天幕低垂,夜?jié)u深了,女知青都先回去睡覺了。走了女知青,大家唱歌的興頭也沒了,就轉為吹牛聊天。我和幾個男知青也悄悄地離開這是非之地。
回房后,我輾轉反側睡不著,夜風中隱隱約約傳來一陣歌聲,蒼涼且悲愴。我禁不住心生好奇,披了件外套,回到那山岡。這時只有三四個神情凄涼的男知青,地上多了半瓶山芋酒。他們看到我,也不覺意外,也不避諱。小李沖我欠意一笑說:“吵醒你了?”
“唱的什么歌?”我問。
“我們知青自己的歌?!逼綍r吊兒郎當?shù)男±?,此時很嚴肅。吸了口煙,又唱了起來:“藍藍的天上,白云在飛翔,滔滔的揚子江畔,有我那可愛的南京古城,是我的故鄉(xiāng)……”小李音色渾厚,略帶嘶啞,透著蒼涼。雖然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內心的震撼,那種從心里往外滲透的寒意……
過后我才知道這首歌叫《南京知青之歌》,是南京五中知青任毅插隊江浦時創(chuàng)作的。它表述了知青悲愴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強烈的失落感,而這種情緒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公開表現(xiàn)的。任毅因此已被打成現(xiàn)行反革命,判了刑。
這首歌是知青心聲的自然流露。廣播站的高音喇叭播放的知青之歌是:“走革命的金光大道,向廣闊的天地進軍,農村需要我們,我們更需要農村。拜工農為師,擔革命重任,開一代新風,做一輩新人?!保ā断驈V闊的天地進軍》)。播放的知青詩詞是:“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薄皯?zhàn)斗在廣闊的天地里,脫一身皮煉一顆心,為消滅城鄉(xiāng)‘三大差別’,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如今讀起來,甜酸苦辣,百味俱全。
我從沒敢公開和別人一起唱過《南京知青之歌》,只敢躲在被子里,含著熱淚在心里哼道:“跟著太陽出,伴著月亮歸,沉重地修理地球,是我們神圣的天職,我的命運啊……”
我們隊位于半山腰,四排平房。一間宿舍四張床,放上桌子,撐起蚊帳,掛上毛巾,立馬顯得很擠。春天一到,我常常一人到山岡上,圖個清靜,看點書。一天,我?guī)е居⒄Z書,獨自坐在山岡上,癡癡地望著山下唯一的一條馬路,蜿蜒南去,心神隨公路上的車,駛往南面家的方向。
一片綠葉掉在我頭上,我一抬頭,小芳笑呵呵站在我身后。我挪了挪身子,她就在我身邊坐下。異性的芬芳撲面飄來,讓我心頭一顫。還從沒有和自己暗戀的姑娘這么靠近地坐過。表面上我卻裝得滿不在乎。
“吃過了?”她開啟芳唇,露出碎玉般的牙齒。
“嗯?!蔽绎w快地瞥了她一眼,點頭答應道。
“哎喲,學外語呀?”她有點吃驚。那年頭,外語就是英語。在讀書無用的氣氛里,學外語很邪門。
一駕飛機劃過曠野的寧靜,從頭上飛過。
“坐過飛機嗎?”小芳溫柔地問。我本想幽默地哄她說坐過,但話到嘴邊,又變了老老實實的“沒有”。過了一會兒,我又加了一句干巴巴、酸溜溜的話:“但坐過火車,去過北京、上海。”
旅游在當時幾乎不存在。即使城里長大的年輕人也很少到其他地方去玩。小芳像大多數(shù)當?shù)厝艘粯?,除了南京,哪兒都沒去過,也沒坐過火車,對北京、上海憧憬無比。
一時無語。我偷眼看小芳那透明的眸子,充滿向往地注目著飛機消失。那年頭,我不敢胡天胡地吹牛,給人的印象是說話不多、老實巴交的讀書人。見到女孩子,尤其是漂亮的,我就有一種莫名的驚慌,話未說臉先紅。作為狗崽子,要想不受傷害,只有把自己深藏起來,時間長了也就變得很木訥。暗地里,活躍的思維常讓我感到自己像《海港》里的錢有為。和小芳在一起的愉快就包括不言的默契,寧靜中的自在。
“你家老頭是干什么的?”(“你家老頭”是南京方言,指爸爸。)
“燒鍋爐的?!蔽覐牟桓嬖V別人爸爸的真實工作,已成習慣。
“不告訴我拉倒。”小芳嘴一撇,不再說話了。
小芳號稱初中畢業(yè),實際上那年頭,多數(shù)人連小學也都沒能好好上。她特別相信鬼魂,對科學解釋天文現(xiàn)象絕對不信,而一口咬定有“人”操作日月星辰的起落,四季的變化。我常常想,如果讓她去問“動腦筋爺爺”幾個問題,保證能讓“動腦筋爺爺”張口結舌,啞口無言。
同時她又很有實際生活的經驗。我問她為什么到桃子小隊工作,她說這兒離家最近,她又最愛吃桃子。她告訴我“桃飽李傷人,杏子樹下抬死人”的民諺,還活龍活現(xiàn)地教過我一個治便秘的偏方:空腹吃倆梨子后,再喝一大杯涼開水,保證十分鐘內拉肚子。
來這兒一個月后的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她提醒我要曬被子。結果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別暖和,并做了個夢,夢見過去媽媽為我曬被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