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厄普代克與當代美國社會:厄普代克十部小說研究 作者:金衡山


前言

約翰·厄普代克(1932—)是二十世紀后半葉美國最重要、最多產和獲獎最多的作家之一。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至今已出版小說、詩歌、評論集和短篇小說集幾十部,僅長篇小說就達22部。他的各種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各類獎項,囊括了幾乎美國國內授予文學創(chuàng)作的所有重要獎項。他筆下的人物“兔子”哈里已成為當代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人物。

厄普代克1932年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小城里丁。父親是中學數(shù)學教員,母親頗有藝術才華,傾心寫作。這給幼年的厄普代克很多熏陶。他從小就對繪畫和寫作感興趣,中學時就時常給當?shù)氐膱罂瘜懝适隆?950年入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主持學校的一本幽默雜志。1954年作為優(yōu)等生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同年在《紐約客》上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的拉斯金學院學習一年的繪畫,期間與美國著名散文家、《紐約客》雜志編輯E.B.懷特相遇。當年夏天,厄普代克攜家回到美國落戶紐約曼哈頓,在《紐約客》雜志擔任專職作家,兩年后離職遷移到馬薩諸塞州的依普斯維奇居住,專心從事寫作。在《紐約客》雜志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厄普代克一生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他小說的故事內容、語言風格、敘述格調都與這本雜志有一定的關系。1958年,厄普代克發(fā)表了第一部小說《平民院義賣》。小說敘述了一個在老人院中發(fā)生的管理者和老人們之間的沖突的故事,表現(xiàn)了以院長考納為代表的空虛的“人本主義”與以霍克為代表的老人們所崇尚的“精神主義”的對峙和沖突,反映了隨著工業(yè)化的進展,美國社會產生的忽視人的精神需求以及傳統(tǒng)觀念和現(xiàn)代行為之間的矛盾等問題。這個主題成為厄普代克后來作品的一個重要內容。第二部小說《兔子,跑吧》于第二年發(fā)表。這部小說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小說發(fā)表后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熱烈反響。厄普代克也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一個當代美國重要小說家的地位。1963年他的第三部小說《人馬》出版。小說從一個身為中學生的兒子的角度講述了他父親,一個中學教師三天內所經歷的生活、工作、情感方面的種種磨難和挫折。小說寫得異常感人,父親的形象生動逼真。厄普代克自己說過,他在這部小說中濃縮進了他自己父親的形象。這部作品獲得了國家圖書獎,成為厄普代克第一部獲得重大獎項的作品。1965年厄普代克被選為美國國家文學藝術院委員,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委員。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今,厄普代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部小說問世,而且?guī)缀趺看味紩鹫痦憽?/p>

除了本書要討論的一些作品外,厄普代克的一些重要作品還有:《政變》(1978)講述了發(fā)生在非洲某國的政治事變的故事,小說情節(jié)錯綜復雜,政治諷喻意味強烈,故事發(fā)生點雖然在異國他鄉(xiāng),但是矛頭針對的仍然是美國,在一定意義上表達了厄普代克對新左派的諷刺;《福特時代的回憶》(1992)展現(xiàn)了一種后現(xiàn)代式的敘述,把發(fā)生在當下和歷史上的不同時空的故事揉合在一起,最終又對故事本身進行了解構,表明了厄普代克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一些思潮的關注;《巴西》(1994)借用民間愛情傳說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故事,講述了一個浪漫加血腥的情愛故事,采用了通俗小說的敘述語調和手法,將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和魔幻現(xiàn)實主義融為一體,從中可以看出厄普代克豐富的想象力和進行各種風格試驗的勇氣;《走向時間的結束》(1997)則如同他的第一部小說,把敘述時間放在了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充滿了很多超現(xiàn)實的描寫和對宗教的思考?!陡鹛芈逗涂藙诘宜埂罚?000)重寫了莎士比亞名劇《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母親葛特露和叔叔克勞狄斯的故事,表明了厄普代克對女性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尋找我的臉》(2002)則完全是一個從女性角度敘述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女畫家一生的經歷,同時也反映厄普代克眼中的戰(zhàn)后美國藝術走過的軌跡。厄普代克最新近的小說還有《鄉(xiāng)村》(2004)和《恐怖主義者》(2006)。

厄普代克也是一位詩人和評論家,曾出版多部詩集和散文評論集。寫有大量書評,對美國文學史上的一些經典作家,如霍桑、麥爾維爾、惠特曼,有精湛的研究。在創(chuàng)作一些小說時,厄普代克都要對有關問題進行大量的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可以說他是一個學者型的作家。厄普代克同時還是一位短篇小說寫作高手,寫過大量的短篇小說。2003年出版的《早期短篇小說集:1953—1975》獲得了華倫和??思{獎。有些短篇小說成為了二十世紀文學選集中的經典之作。

厄普代克的小說主要以描寫普通中產階級的生活為主,尤其是日常生活,但由此而展示的畫卷卻是豐富多彩的,涉及從社會政治到倫理道德,從個人行為到文化傳統(tǒng)等各個方面。在談到他的作品的主題時,厄普代克說過,“中產階級的家庭風波,對思想動物來說如謎一樣的性愛和死亡,作為犧牲的社會存在,意料之外的歡樂和報答,作為一種進化的腐敗——這些是我的一些主題”(1)。的確,由家庭風波而產生的道德觀念的沖突,對性愛的迷戀及其產生的問題,以及一些終極關懷意識,如宗教意識,對人生的影響等構成了厄普代克許多小說中人物行動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厄普代克敘述的雖然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反映的卻是整個時代的社會特征。在許多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身上隱含了某些時代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準確而細膩地反映了近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的變遷。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這些關于普通人日常行為的小說要比歷史書表達的歷史還要多。”(2)

本書選取了厄普代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十部小說作為研究對象。他們是:《兔子四部曲》中的《兔子,跑吧》(1960),《兔子歸來》(1971),《兔子富了》(1981),《兔子安息》(1990),“《紅字》三部曲”中的《全是星期天的一個月》(1975),《羅杰的版本》(1986),《S》(1988),以及《夫婦們》(1968),《嫁給我吧》(1976),《美麗百合》(1996)。之所以選擇這十部作品,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作品是厄普代克眾多著作中的代表作,涉及了厄普代克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即個人生活、社會風尚、宗教倫理、政治諷喻、婚姻問題、激情性愛等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提供了進入當代美國社會的一個窗口,構成了一幅描述當代美國社會的生動畫卷,是用小說寫成的關于當代美國的“歷史”。

這些作品中大多可以歸為系列小說,如“兔子”系列和“紅字”系列,《夫婦們》和《嫁給我吧》可以算作是與婚姻相關的系列小說,而《美麗百合》則可以看作是一部總結性的作品,在一個更大的層面上展示了此前創(chuàng)作的主題思想。從故事內容和時間背景來看,“兔子”系列跨越了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幾個不同的重要年代,試圖從一個家庭、一個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經歷折射出當代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紅字”系列的主題是宗教,通過改寫和重寫美國文學經典之作霍桑的《紅字》透視宗教在當代背景下面臨的困境;《夫婦們》和《嫁給我吧》中的婚姻問題是厄普代克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在這兩部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展現(xiàn),小說的背景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如果說這些小說的敘述背景都以當代美國為依托,那么在《美麗百合》中,敘述背景則從戰(zhàn)后美國往前延伸到了二十世紀初,故事時間涵蓋了幾乎整個二十世紀,但是當代美國依舊是這部小說的一個主要背景。

把這些小說歸類只是為了分析的方便,實際上它們互有聯(lián)系,故事內容和主題互相通融,比如,宗教問題出現(xiàn)在所有這些作品中間,婚姻主題則是串起“兔子”系列故事的主線之一。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都涉及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在當代社會條件下美國人充滿矛盾的生存狀況:一方面是對自由自在生活或者是獨立自律的自我的無盡的追求,另一方面卻是在這個過程中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的尷尬和失敗,這樣的沖突構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矛盾。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實際上就是整個時代的文化矛盾的表現(xiàn)。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厄普代克的描述暗合了諸多社會批評家對當代美國社會文化矛盾的揭示。在這個方面,著名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以美國為主)文化矛盾的闡釋可以作為一個切入厄普代克這些作品內核的很好的角度。貝爾文化矛盾的理論認為當代社會結構矛盾的根源在于價值觀念的變化,即,以新教倫理及美國式的清教精神為主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在當代社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分崩離析,并且被以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為首的新的價值觀念取代。這種變化本身是由資本主義的經濟運作方式帶來的,但同時也對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其結果是,被認為是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對個人自由和自我的追尋——遭到了重大挑戰(zhàn),變成了問題本身。這構成了當代社會的文化悖論。

無論是《兔子四部曲》中充滿幻想、視追求個人自由為己任,但又屢遭挫折的“兔子”哈里,還是在欲望沖動和宗教情懷之間左沖右突的“《紅字》三部曲”中的主人公們,以及被激情和現(xiàn)實原則雙重煎熬的《夫婦們》中的皮特和《嫁給我吧》中的杰里,還有《美麗百合》中信仰崩潰的祖父柯萊倫斯和依靠自己努力實現(xiàn)了美國夢,但精神悵然若失的孫女艾希,他們都是當代美國社會文化矛盾的產物,深陷于各種沖突之中:一邊是依循傳統(tǒng)價值行事,另一邊是欲望纏身、沉溺于自我放縱式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中;一方面是孜孜以求自由和自我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這種追求本身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破壞乃至災難。這些人物的形象是與當代美國的形象分不開的。通過這些人物的刻畫,厄普代克同時也揭示了處于后工業(yè)社會時代的美國社會的諸多問題:物質成就與精神崩陷間的分裂,自由與秩序間的沖突,美國式個人自由理想的膨脹與其精神式微的矛盾,等等。

厄普代克曾經總結說,他所有小說的意圖是開展“和讀者間的道德爭論”。作為一個作家,他不會對這種爭論提供任何固定的答案。讀者被邀請參與這樣的爭論,并得出他們自己的答案。不同的讀者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點相信應該是共同的,即,作為一個當代作家,厄普代克對當代美國社會的關注是細致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描寫是深入的,風格是基本寫實的。這些方面在本書研究的十部小說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本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綜合篇,由兩章組成。前一章談論了當代美國社會的文化矛盾問題及其實質,可以看作是對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文化分析,本書對厄普代克十部作品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這種文化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后一章是分析厄普代克小說中的宗教觀念,從神學淵源的角度討論了他受到的影響、宗教觀念的形成以及與小說創(chuàng)作的關系。第二部分是對具體作品的分析,按照內容類別,分成四個部分,核心是探討作品與當代美國社會的關系。希望通過這樣的分析和閱讀,能夠達到對厄普代克一些重要作品較全面的剖析和解讀,進而對當代美國社會和文化形成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附錄中的三篇文章在思想背景、批評方法和闡釋視野上與全書有一定關聯(lián)。

 

————————————————————

(1) James Plath,ed. Conversations With John Updike(Jacks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p.45.

(2) Donald Greiner,John Updike's Novels(Athens:The Ohio University Press,1984),p.50.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