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傳

富蘭克林自傳 作者:本杰明·富蘭克林 著


自傳

第一章 波士頓家族軼事和幼年生活

1771年,寫于特懷福德[3]圣阿薩夫教堂主教家

親愛的兒子:

我一向喜歡收集家族里點點滴滴的逸聞趣事?;蛟S你還記得,你跟我住在英格蘭時,我為了向家族里健在的親戚們打聽家族軼事而到處走訪的情形。我想,你也同樣好奇我這一生中的種種經(jīng)歷吧,這其中還有很多你聞所未聞的趣事呢。我現(xiàn)在將有一周的時間在鄉(xiāng)間休假,無人打擾,可以靜下心來給你寫下我的經(jīng)歷。況且,我這么做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我出身貧寒,地位卑微,幼年時期也過著貧寒的生活,但后來家里生活開始富裕,而且還有了一定的聲望。經(jīng)歷了人生百態(tài),其中不乏有些許幸運之處,加之我的處世之道以及承蒙上帝的眷顧,我才得到如此成功。我想,我的子孫后代或許對這些成功之道頗感興趣,還能從中獲得些許啟示,找到一些同樣也適用于他們自己的經(jīng)驗,從中借鑒和效仿。

每當我回憶起那些幸運的經(jīng)歷時,我時常會說,倘若再給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并不會拒絕這樣的人生重新來過,只不過想得到一個機會,就像作家再版自己的作品時,可以修正初版作品的瑕疵和錯誤一樣。如果可以的話,在修正某些瑕疵和錯誤的同時,我也許可以更改一些不幸的境遇,把它們變得令人順心一些。但即便我不能這樣做,我仍然愿意再來一次。可是人生無法重演,那么最接近重過一生的辦法似乎就是把所有的經(jīng)歷都寫下來,讓其經(jīng)久流傳。

人到了老年,常會沉浸于追憶往事,并樂此不疲。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我打算在這里也講講自己的往事。我不會讓那些出于對長輩的尊敬而聽我嘮叨的人感到厭倦,因為我雖然會把這些往事寫下來,但愿不愿意讀一讀,全憑大家自己的喜好了。最后(我最好承認,因為即便我否認,也不會有人相信我),寫自傳或許還能極大滿足我的虛榮心[4]。事實上,我多次聽到或者讀到這樣的開場白——“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但是這樣的開場白過后卻是一些夸夸其談。大多數(shù)人不喜歡虛榮之人,不管他們自己有多么虛榮。但是,我無論何時何地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寬容以待,因為我知道虛榮心會使雙方都從中受益。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把自己的虛榮心作為人生的慰藉之一而感謝上帝的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說到感謝上帝,我要萬分恭敬地承認我過去得到的幸福都是上帝賜予的,他教會我處世之道并助我最終獲得成功。這種信仰使我抱有希望,盡管我不應該幻想著還會有同樣的幸運降臨到我頭上,或者讓我像常人一樣,能夠面對生命的逆轉。只有上帝知道我們未來的命運到底如何,在他的庇護下,即使我們身處困境也會得到保佑。

我之前從一位伯父那里得到了一些札記,里面有很多關于我們祖先的逸聞趣事(我那位伯父跟我一樣熱衷收集家族里的逸聞趣事)。從札記中,我了解到我們的家族在北安普敦郡的??祟D村生活了300年之久,而在此之前,家族在那里還生活了多少年,他也不知道(或許始于我們的家族采用“富蘭克林”這個姓氏起,當時整個英國流行采用姓氏。在這之前,“富蘭克林”只是個稱號),他們有一塊大約30英畝的土地,以打鐵為副業(yè),這一行業(yè)一直傳到我伯父那個年代,并總是以長子繼承的方式傳承,我父親和伯父都遵循這種傳統(tǒng),讓長子學習打鐵。我曾查閱過??祟D的戶籍冊,找到很多關于他們生辰、嫁娶和喪葬的記錄,但這些記錄都是從1555年開始的,在那之前對于這個家族沒有任何記載。當然,在這本戶籍冊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家族里五代以來最小兒子的幼子。我的祖父托馬斯出生于1598年,他一生的大部分光陰都在埃克頓度過,直到年邁不能再工作了,才搬到牛津郡的班伯里和兒子約翰一起生活。我的祖父在那里去世,并埋葬在那兒。1758年,我們?nèi)ニ哪贡凹腊葸^他。祖父的長子托馬斯住在??祟D的家中,后來他把房產(chǎn)和土地一并留給了自己的獨生女。他女兒及其丈夫(韋靈伯勒一個叫費希爾的人),又把房子賣給了伊斯特先生,他現(xiàn)在是那里的莊園主。我的祖父共養(yǎng)育了四個孩子,分別是:托馬斯、約翰、本杰明和約西亞。我會盡我所能把這些遙遠的事情記錄下來,如果這些札記能在我離開后不被遺失的話,你將會從中發(fā)現(xiàn)更多詳細的情節(jié)。

在祖父的培養(yǎng)下,伯父托馬斯成了一名鐵匠。但是由于天資聰穎,他受到了當時教區(qū)里德高望重的大紳士帕默的鼓勵,繼續(xù)求學上進(他的兄弟們也同樣受到鼓勵),后來伯父托馬斯獲得了擔任書記官的資格,成了當?shù)睾苡新曂娜?,并為自己的村子以及北安普敦郡上一切公益事業(yè)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做過很多這樣的事情,并因此受到哈利法克斯勛爵的賞識和贊助。伯父于舊歷1702年1月6日[5]逝世,四年后的同一天,我出生了。我還記得,當我們從埃克頓的老人們那里了解到托馬斯的生平和性格之后,你還驚訝于我們竟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你說:“如果他是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去世的話,也許有人會說那是靈魂轉世呢?!?/p>

伯父約翰當了染匠,我感覺是染毛織品的。伯父本杰明是學染絲的,在倫敦當學徒,他也是十分有天賦的人。我對他印象最深刻,因為在我的孩提時代,他曾到波士頓來看望我父親,并和我們一同生活了好幾年。他很長壽。他的孫子塞穆爾·富蘭克林現(xiàn)在還一直住在波士頓。他過世后留下了兩大本四開的詩歌手稿,其中有幾篇是贈予親友的詩,下面就是他寄給我的詩[6]。他研究了一套自己的速記方法,后來也曾傳授于我,但是由于沒機會練習,現(xiàn)在我都忘光了。我就是以這位伯父的名字命名的,因為他和我的父親兄弟倆關系特別好。他是個虔誠的教徒,每當有知名傳教士前來布道,他都會以自己的速記方法記下筆記,并累積了很多筆記。同時,他還有很強的政治頭腦,對于他當時的職業(yè)來說,未免大材小用了。最近,我在倫敦又得到了他收集的一些從1641年到1717年間的重要政治事件手冊。根據(jù)手冊編號來看,有很多冊子已經(jīng)遺失,但是仍有對開本8冊、四開和八開本共24冊。這些都是一位舊書商帶給我的,因為我經(jīng)常買他的舊書,當他看到這些冊子時,就拿給了我。這些冊子大概是我伯父去美國之前留下來的,看起來有50年之久。他還在書的空白地方做了很多注釋。

我們這個無名小戶很早就參加了宗教改革運動,在瘋狂迫害新教徒的整個瑪麗女王統(tǒng)治期間,他們一直信奉新教。當時,由于他們強烈地反對天主教,所以有時會招致風險和麻煩。他們有一本英文版的《圣經(jīng)》,為了隱藏和保存好它,他們把它攤開,用膠帶綁在折疊的凳子下邊。當我的太祖父給大家誦讀時,他就會把凳子翻過來,放在膝蓋上,然后翻開膠帶下面的書頁。他會派一個小孩在門口望風,如果有教會法庭的官員巡邏,就馬上向屋內(nèi)通風報信,這時太祖父會立刻把凳子正面朝上翻過來,這樣《圣經(jīng)》就又像以前一樣藏在了下面。我是從本杰明伯父那里知道的這段軼事。我們整個家族都信奉英國國教,直到查理二世的統(tǒng)治行將沒落。當時,有些牧師由于沒有信奉國教而被驅逐,因而到北安普敦郡進行秘密集會[7],這也使得本杰明和約西亞改信奉了非國教,此后一生追隨,但家中其余的成員則仍然信奉國教。

富蘭克林的出生地:波士頓,牛奶大街

約西亞是我的父親,很早就結了婚,在1682年攜妻子和三個孩子搬到了新英格蘭。由于非國教教派的秘密集會受到法律禁止,而且時常受到干擾,所以,父親的好友中一些有聲望的人決定搬到美洲新大陸——新英格蘭去,我的父親也被說服一同前往,他們同行的目的就是想一起享受宗教信仰的自由。到了那里之后,他的那位妻子又生了四個孩子;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我的母親又生了十個孩子,一共十七個孩子。我還記得有一段時期,我們十三個孩子同時圍坐在他身旁。現(xiàn)在這十三個孩子都已經(jīng)長大,而且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了。我是父親最年幼的兒子,在所有的孩子中,只有兩個妹妹比我小。我出生在新英格蘭的波士頓[8]。我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她叫艾比亞·福爾戈,是彼得·福爾戈的女兒。我的外祖父彼得是新英格蘭的早期移民。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科頓·馬瑟[9]曾在《美洲教會史》(講述的是美國的宗教史)中贊揚過他,說他是“一個虔誠和博學的英國人”。我聽說外祖父寫過多種即興短詩,但是只有一篇出版了,那就是多年之后我還能看到的這篇。這首詩寫于1675年,是用當時民間流行的普通詩體寫給執(zhí)政當局的。詩中堅持信仰自由,支持浸禮會、教友會和其他曾遭受迫害的宗教的意愿,并指出殖民地中的印第安人戰(zhàn)爭和國家遭受的其他各種災難都是宗教迫害所致。這些正是上帝對這種滔天大罪的懲罰,并呼吁當局廢除這一系列殘酷的立法。在我看來,全詩樸素得體,自由奔放。這首詩的結尾共有八句,我已經(jīng)記不起前兩行是什么了,但是記得后面的六行。因為全詩透露的指責是出于善意的,所以他愿意公開承認自己就是作者。

做一個匿名誹謗的人,

我從心里深惡痛絕。

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詩歌上,

我現(xiàn)在就住在謝爾本的小城里,

我是你真正的朋友,毫無惡意的朋友,

我就是彼得·福爾戈。

我的哥哥們都去做了各行各業(yè)的學徒。我八歲那年被送到文法學校讀書,因為父親想好好培養(yǎng)我這個小老十,讓我以后可以到教會去供職。我很小就顯露了讀書的天賦(我一定很早就開始識字了,因為我不記得自己有不識字的時候),此外父親的朋友們都覺得我肯定能成為一位淵博的學者,這些原因促使他送我去讀書。我的伯父本杰明也同樣贊成我去讀書,并且答應把他所有布道的速記札記都送給我,如果愿意學習他的速記筆記,就權當是財富積累吧。后來,盡管我在文法學校念書還不到一年,我的成績就已經(jīng)從中等水平到名列前茅,接著就直接升入了二年級,以便年底的時候可以升到三年級。但與此同時,由于父親考慮到教育經(jīng)費的問題——對于如此龐大的家庭來說未免困難,況且,很多有學識的人也同樣過著清苦的生活——這是他在我面前對他的朋友們講的——因此,父親改變了送我讀文法學校的初衷,把我送到了一個學習寫作和算術的學校,那所學校是由當時很有名的喬治·布勞內(nèi)爾先生主辦的??偟膩碚f,喬治先生的辦學非常成功,并且總是用循循善誘和鼓勵的教學方法。在他的教導下,我很快就學會了書法并寫了一手好字,但是我的算術卻不及格,而且在這方面一直沒有什么進步。十歲那年,父親把我接回家,讓我?guī)退?jīng)營生意。父親經(jīng)營的是蠟燭和肥皂制造業(yè)。父親并不是一開始就干這一行,而是到了英格蘭之后發(fā)現(xiàn)他的染色技術不能維持家里的生計,迫不得已才開始從事這一行。輟學后,我就幫著做剪剪燈芯、澆灌蠟燭模具、看管店鋪以及跑腿送貨等差事。

我不喜歡這一行,總是想著去航海,但是父親明確表示他反對這件事。我家就在海邊,所以我常去海里玩水,因此很小就擅長游泳,也學會了劃船。每當和其他孩子們劃船玩兒時,一般都是由我來指揮,尤其是當船遇到險境時。在其他事情上,我一般也是孩子們的頭兒。不過,有時我也會犯錯誤,讓他們陷入窘境。說到這兒,我要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我很小就表現(xiàn)出了熱心公益事業(yè)的精神,雖然現(xiàn)在看起來,這件事情當時可能并沒有處理好。

在蓄水池旁有一片鹽沼濕地,每當漲潮,我們就會站在岸邊捉小魚。由于長時間在那里踩踏,我們把岸邊踩成了一個泥潭。于是我想了個辦法,在那里修一個小碼頭,這樣我們就可以站在上邊捉魚了。我?guī)е业男』锇閭冊诟浇疾炝艘蝗?,找到了一大堆石頭,這可能是用來在鹽沼濕地旁邊蓋新房子用的,正好很符合我們的需要。因此,晚上工人們都下班時,我叫上了一些同伴,來來回回地搬運石頭,仿佛辛勤勞作的小螞蟻,有時候需要兩三個人才能搬得起一塊石頭。最后,我們把那些石頭都搬走了,建好了我們的小碼頭。第二天早上,工人們發(fā)現(xiàn)石頭不見了,嚇了一跳,最后卻在我們的小碼頭上發(fā)現(xiàn)了那堆石頭。他們開始追查是誰干的,所以我們難逃厄運,被教訓了一番。有的同伴還被自己的父親教訓了一番。盡管我不斷辯解我們做的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但是父親還是對我進行了一番教誨——不誠實的事情是不會帶來什么益處的。

我想你也許對我父親這個人和他的性格比較感興趣吧。他體格很好,中等身材,長得結實強壯。他也很有才華,擅長畫畫,略懂音樂,嗓音輕快悅耳。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傍晚的閑暇時間,有時候他會用小提琴伴奏,邊拉邊唱,實在是動聽極了。他在機械方面也很有天賦,偶爾用到其他行業(yè)的工具,也是駕輕就熟。但他最大的長處在于深明事理,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都能謹慎處理。事實上,父親確實沒有擔任過公職,因為他有眾多子女需要教育,同時還要負責一大家人的生活開銷,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在了自己的生意里。但是我清楚地記得,經(jīng)常會有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來家里拜訪他,向他咨詢?nèi)绾翁幚礞?zhèn)上或教會里的一些事情,而且十分尊重他的判斷和勸告;不僅如此,人們在個人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也常常向他請教,他甚至還常被選作爭執(zhí)雙方的仲裁人。父親經(jīng)常邀請一些明事理的朋友或鄰居來家中做客,圍桌座談,他總會選取一些機敏或有益的話題進行談論,以此來啟發(fā)孩子們的思維。通過這種方式,父親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什么是善良、正義和為人處世之道上,而不去在意飯桌上的食物怎么樣、做得好壞、是否應季、味道是否可口、與其他同類菜肴比是好還是壞等,因此我從小就對飯桌上的食物不敏感,不會區(qū)分好壞。直到今天,如果有人在飯后幾個小時問我吃了什么,我依然答不上來。在旅途中,當我的同伴們有時候因為缺乏精致美味的食物、無法滿足他們的口味和食欲而悶悶不樂時,我的這種習慣倒成了一種方便。

我的母親同樣也有一副好體格:她養(yǎng)育了自己的十個孩子。除了父母親在過世前生過病外,我從來不知道他們生過什么病。父親活到89歲,母親活到了85歲。他們合葬在波士頓,幾年之后,我在那里立了一塊大理石墓碑[10],上面刻著碑文:

約西亞·富蘭克林

妻艾比亞

同葬于此。

婚后相親相愛,

共同生活55載。

沒有田產(chǎn),也無厚祿,

靠著不懈勞動,

承蒙上帝眷顧,

維持一大家子的生計,

安適度日。

撫育了13個子女,

和7個孫子女,

頗具盛名。

朋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

做人應當兢兢業(yè)業(yè),

堅信上帝。

先父虔誠,為人正直。

先母賢良淑德。

其幼子,

為表孝心和懷念之情,

立此墓碑。

先父約西亞·富蘭克林(1655—1744),享年89歲。

先母艾比亞·富蘭克林(1667—1752),享年85歲。

我好像絮絮叨叨地說了不少題外話,看來,我是真的老了,從前我寫文章的時候都是很有條理的。不過我是在給你寫家信,所以也不必太講究,就好比在私人聚會中人們從來不會像參加正式舞會那樣盛裝打扮自己。這也許不過是懶散的借口罷了。

言歸正傳,就這樣,我繼續(xù)在父親這里干了兩年,也就是說干到了我十二歲那年。我的哥哥約翰從小就干這一行,離開了父親之后,在羅得島州成家立業(yè)。很顯然,我注定要接替哥哥的崗位,做一名蠟燭制造匠。但是我仍然不喜歡這一行。我父親深深意識到,如果他再不給我找到更合適的工作,我也可能像他另外一個兒子約西亞一樣,逃到海上工作,這件事令他十分懊惱。因此,他有時候會叫上我和他散散步,并拜訪木匠、磚瓦匠、車工或者銅匠,看看他們的工作,以便發(fā)現(xiàn)我的愛好,盡力讓我的興趣固定在陸地上的某種行業(yè)。對我而言,看著工人們熟練操控他們手里的工具是一種樂趣。而這種細心的觀察也使我很受益,我從中學會了很多技巧。如果家里臨時找不到工人,我也可以自己動手做些零活兒。當做實驗的想法在頭腦中鮮明而強烈的時候,我還可以為了實驗的需要,制作一些小物件。最后,我的父親決定讓我選擇制刀業(yè),本杰明伯父的兒子塞穆爾也從小在倫敦學習制刀,他大約在那個時候打算在波士頓創(chuàng)業(yè)。于是,我就被送到他那里見習,打算嘗試做這個行業(yè)。但是由于堂哥想從我身上收取學費,我父親對此感到很不滿意,于是再次帶我回到了家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