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理論的困難

意識形態(tài)視域中的現(xiàn)代話語轉型與文學觀念嬗變 作者:季廣茂著


一 理論的困難

想透過意識形態(tài)的視角,審視中國現(xiàn)代話語轉型和文學觀念嬗變,戛戛乎其難哉。

“意識形態(tài)”在法文中的表述是“idéologie”,在英文中的表述是“ideoloy”g,在德語中的表述是“ideologie”,在俄語中的表述是“идеолóгия”。意識形態(tài)研究面臨的所有的難題在于,不僅“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而且一切有關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都已經被“意識形態(tài)化”了。早在32年前,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就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意識形態(tài)’一詞本身徹底意識形態(tài)化了,這真是現(xiàn)代心智史上一個小小的諷刺。”因為“每個記號都是意識形態(tài)性的。……這個問題……深受政治、統(tǒng)治、權力爭端的束縛?!?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此外,該詞的語義一直都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這個術語一度意指政治建議的總和,或許多少有些唯智主義和不切實際的色彩,但無論如何都是唯心主義的,……用韋氏詞典中的話說,它現(xiàn)在居然成了‘被整合的斷言、理論和構成了政治—社會綱領的目標,通常還包含著人為的宣傳這樣的含義’……即使在冠以科學名義,表示要在中性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語的著作中,使用這個術語顯然也會導致明顯的爭議?!?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或許是由于這個緣故吧,總是有人拒絕使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因為它已被污染,在方法上不精確,在用法上不嚴格。格爾茨就認為,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特征是墨守成規(guī)、過度簡化、情緒失控和對公眾偏見的放縱。

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極其復雜詭異的概念,其內涵的多面性、多樣性、復雜性是異乎尋常的?!耙庾R形態(tài)是一個浸透著情感、充滿了幻想、關系到行動的,有關人類與社會、合法性與權威的,從日常與習俗性的強化力量中獲得的信仰體系與價值體系?!薄耙庾R形態(tài)中的神話與價值通過符號以簡捷、高效的方式傳播,意識形態(tài)的信仰總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凝聚力,具有或多或少的表述力,以及對外部信息的或多或少的開放性。意識形態(tài)在動員、操縱、控制大眾方面具有一定的潛能,因此,意識形態(tài)也常常是被動員起來的信仰系統(tǒng)。”

人們一方面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表達不同的意義,另一方面又用“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概念表達想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所要表達的意義。也就是說,在意識形態(tài)問題上,一方面概念過剩,一方面概念不足。

之所以說它過剩,是因為有眾多相關概念與意識形態(tài)為伍。很多術語在語義上與“意識形態(tài)”一詞相近,人們也常用這些術語界定“意識形態(tài)”,甚至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這些術語的集合或總和。這些術語包括:“觀念”(ideas)、“信念”(beliefs)、“學說”(doctrines)、“理論”(theories)、“哲學”(philosophies)、“世界觀”(weltanschauung)、“價值”(values)、“意見”(opinions)、“神話”(myths)、“烏托邦”(utopias)等。許多學者相信,是這些術語的簡單疊加或交叉混合,締造了“意識形態(tài)”這個令人且恨且愛的龐然大物———一個內容極其駁雜、用法非常混亂、用途十分廣泛的術語。許多學者相信,“觀念”、“信仰”等極具異質性的術語不是孤立的存在,相反它們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密切關聯(lián),共同構成了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它們是意識形態(tài)的子術語。許多學者是從這個角度理解、定義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是由若干子術語(如“觀念”、“信仰”、“理論”、“學說”等)組合而成的,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性質是由它們構成的,也是由它們決定的。

之所以說它不足,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一詞又承載著過于豐富的內涵和意義,甚至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耙庾R形態(tài)”概念的進化史已經表明了這一點:總是有人借“意識形態(tài)”這個“殼”,賦予它各種不同的內涵。既過于豐富,又過于簡單,這個問題很可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術語意義的探究,而無法顧及現(xiàn)象本身的研究。這是一大陷阱。

作為一個在某種特定利益驅動下形成的包含著欲望、情感、表征的知識系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是極其復雜的。說意識形態(tài)是“在某種特定利益驅動下形成的包含著欲望、情感、表征的知識系統(tǒng)”,這并非是對意識形態(tài)所下的精確定義,因為意識形態(tài)未必時時都以“知識系統(tǒng)”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事實上,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巫術、宗教、神話、傳說、思想、學說、理論、主義……都可以是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和表現(xiàn)形式。給“意識形態(tài)”下定義是極其困難的事情。雖說概念的界定是學術研究的起點,但還是有不少人竭力避免給意識形態(tài)下一個精確定義,充其量他們也只是暗示一下意識形態(tài)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或者大致描述一下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輪廓。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概念沒有使用價值。比如,馬克思從來沒有給“意識形態(tài)”下過精確的定義,但他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與批判,卻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寶貴財富和重要紀錄。

圍繞著“意識形態(tài)”一詞引發(fā)的“詞語戰(zhàn)爭”實在太多了?!耙庾R形態(tài)”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意識形態(tài)既出現(xiàn)在哲學和思想史中,也出現(xiàn)在日常用法中,既出現(xiàn)在政治討論中,也出現(xiàn)在公眾輿論中。意識形態(tài)在一方面被作為世界觀和信仰,尤其是被當成宗教信仰的改頭換面的說法———這首先是在德語地區(qū)之外具有這種意義。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也被理解為對確定的綱領、方案、計劃和目標的描述:比如人們可以說歐洲意識形態(tài)、西方意識形態(tài),尤其會說階級或黨派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意識形態(tài)經常同一名‘意識形態(tài)領袖’相配合?!?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

阿恩·奈斯(A.Naess)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預感到了這一點:“‘意識形態(tài)’這個術語向社會科學、社會心理學和政治科學的滲透,將在30年時間內導致它向其他方面的滲透。它將不斷地出現(xiàn)在標題、概述和通俗性讀物中,但不會出現(xiàn)在理論、假說和各種研究資料的分類中?!?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現(xiàn)在看來,阿恩·奈斯只說對了半句話,因為“意識形態(tài)”不僅出現(xiàn)在標題、概念和通俗性讀物中,而且出現(xiàn)在理論、假說和各種研究資料的分類中。

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這必然造成“意識形態(tài)”一詞的語義混亂,許多學者為此深感困惑、無奈和不安。喬萬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曾經抱怨:“‘意識形態(tài)’一詞實際上是一個黑箱。正如一個哲學家所言,意識形態(tài)‘既表示對也表示錯,既表示普遍性也表示特殊性,既表示學識也表示無知?!瑯?,對政治科學家來說,意識形態(tài)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串概念,即是說,人們試圖把異常復雜多樣的現(xiàn)象概括到一起,并融入這串概念;隨著這個術語使用得日益廣泛,它越來越含混不清了。總之,人們有資格懷疑:這樣使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對于學術研究來說,到底還有沒有意義?”穆林斯(W.A.Mullins)對此也深表憂慮:“這個概念言人人殊,也下過一些定義,有明說的也有暗指的,但是缺乏共識,即使在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特性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意識形態(tài)’這個概念還值得保存的話,……那么圍繞意識形態(tài)所造成的概念性混亂和術語性混亂(conceptual and terminological confusion),就必須消除?!?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

撒姆納(Colin Sumner)曾經歸納出10種意識形態(tài)定義:(1)指基于虛假意識的信仰體系,虛假意識的根源在于階級利益。(2)指基于烏托邦幻想而形成的思想體系,烏托邦幻想的根源在于個人旨趣。(3)指根據(jù)事物的表征而形成的錯誤觀念。(4)指任何系統(tǒng)化、體系化、標準化、制度化的思想體系。(5)指基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而形成的思想意識。(6)指排斥理論探尋而一味追求實用性的不科學的信念(如民間迷信)。(7)指人們在其無意識中幻想出來的與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關系。(8)指思想領域中的各種階級斗爭活動。(9)指具有政治意味和政治效果的社會實踐活動。(10)指一種獨特的社會實踐活動,個人憑此生存于社會整體之內,并切身感受自己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感受社會的“真實”狀況。

約翰·斯托雷(John Storey)在《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入門》(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中談了意識形態(tài)的五種定義:(1)意識形態(tài)指由特定的人群團體闡明的,由一系列觀念構成的系統(tǒng)整體。如政黨意識形態(tài)。(2)意識形態(tài)意味著偽飾(masking)、扭曲(distortion)和藏匿(concealment)。這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是由馬克思首創(chuàng)的。其核心概念是“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它提供的有關現(xiàn)實的意象是被完全扭曲了的。如“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就是如此。(3)第三個定義依賴于第二個定義,指“意識形態(tài)形式”(ideological forms)。(4)第四個定義來自阿爾都塞。在阿爾都塞那里,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物質實踐(material practice)。某些儀式(rituals)和實踐(practices)把我們固定在某個社會秩序之內。這一秩序的標志是身份、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5)第五個定義是由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供的。在巴特看來,意識形態(tài)指爭奪領導權的斗爭,目的在于限制、固定和派生新的內涵(connotations)。這種內涵通常把無意識意義(unconscious meanings)賦予其他文本和實踐。

人們如此鐘情于“意識形態(tài)”這個術語,并賦予它如此紛繁復雜的內涵,必定有其深刻原因?!啊庾R形態(tài)’這個術語包含了與語言的文化復雜性密切相關的所有問題: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曾被人賦予過各式各樣、甚至相互矛盾的含義。而且,這個單詞的歷史積淀和內部張力,又被最近形成的美國政治話語中的主導性用法,完全給弄混淆了。”在美國政治的時事分析中,“意識形態(tài)”是貶義性的,總是“他們”才有的。意識形態(tài)的貶義性不僅表現(xiàn)在社會政治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學術研究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文學批評領域,“意識形態(tài)”也還是一個貶義性概念,而且隨著大眾傳媒的狂轟濫炸,“意識形態(tài)”的貶義色彩還將得到強化。

鑒于“意識形態(tài)”這一術語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含混性,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之外的理論家在使用這個詞語時總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這與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狂轟濫炸相映成趣。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之外的理論家或者不用這個術語,以“觀念”、“信念”、“教條”、“理論”、“哲學”、“世界觀”、“價值”之類的術語取而代之;或者在使用之前,竭力梳理“意識形態(tài)”這一術語的各種含義,“擇善而從”并“從一而終”,以保持理論上的縝密性。許多社會學家因為無法把“意識形態(tài)”與一般的信念嚴格區(qū)分開來,也很少使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即便迫于時勢而不得不使用,也往往把它與其他術語連在一起使用,以便相互補充和相互完善。帕萊托的“衍生理論”(theory of derivation)既涵蓋了宗教信仰也囊括了意識形態(tài),涂爾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如此,曼海姆著名的《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則把“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捆綁在了一起。

總之,“意識形態(tài)”是20世紀西方思想史上內容最龐雜、意義最含混、性質最詭異、使用最頻繁的范疇之一。不僅在不同的時代,而且在同一時代不同的人那里,都具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言人人殊”來描述它絲毫都沒有夸張的成分。這倒是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一個內涵漂浮不定的概念,竟然擁有如此巨大的語義威力(semantic power);更可怕的是,正是因為內涵漂浮不定,它才具有如此巨大的語義威力,因為語義威力總是與語義的含混性成正比的。

“意識形態(tài)”最初只是一個學術概念,20世紀50年代后竟然成了蕓蕓眾生的口頭禪,聲名頓時顯赫起來。喬萬尼·薩托利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考察:20世紀30年代末出版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SocialScience)中鮮有“意識形態(tài)”的蹤跡,但在1968年出版的《社會科學國際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SocialScience)中,“意識形態(tài)”條目下就收錄了兩位意識形態(tài)研究權威分別撰述的兩篇文章,占了將近20個頁碼的篇幅。20世紀70年代初,倫敦曾經出版過一套“政治科學中的核心概念書系”(Key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最先交稿出版的是普萊門納茲的《意識形態(tài)》。那是一部短小精悍、誘人深思的小冊子。它的最先出版不僅意味著作者才思敏捷,還標志著“意識形態(tài)”成了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意味著它已經超越了社會科學中諸如“自由”、“民主”、“正義”、“權力”、“合法性”、“傳統(tǒng)與權威”、“一致與共識”之類的“大佬級”概念而后來居上,成為社會科學中最重要的范疇。

至于意識形態(tài)的分類,那的確是一個令人備感困惑的難題。有人在認識論的層面上界定意識形態(tài),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某種觀念、學說、思想,它是某個時代或某個階級所特有的。比如:(1)“眼下,‘意識形態(tài)’一詞已經用來指稱某個群體或階級特有的任何思想方案?!?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2)“(意識形態(tài)是)屬于特定社會群體的任何一種思想模型,任何一種哲學或其他文化產物。正是借助于特定社會群體,它才得以產生,并把自己固定于特定社會群體的存在之內。這些思想模型即‘意識形態(tài)’?!?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3)“(意識形態(tài)是)涇渭分明的階級或人群所信奉的政治觀念或學說的總和,諸如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或中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4)“(意識形態(tài)是)某一群體特有的觀念、信仰、思想模式的集合體。這樣的群體包括民族、階級、職業(yè)、教派、政黨等?!?5)“(意識形態(tài)是)某人或某階級所特有的關于生活方式或思想內容的系統(tǒng)方案,如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

有人特別強調價值取向的重要性,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源于“應然見解”的思想體系或觀念系統(tǒng),是來自“理想觀”的社會理論?;蛘J為意識形態(tài)是來自“應然觀”的思想、觀念、行動計劃的系統(tǒng),或者是能夠從中派生目標的價值體系、價值模型。比如,(1)“‘意識形態(tài)’嚴格意指根據(jù)某種‘應然觀’精心制作的觀念系統(tǒng)。它指一種社會生活理論,該理論從一個理想的角度處理事實,有意無意地闡釋之,以證明其分析的正確性,以及那個理想的正當性。出發(fā)點基本是那個理想的極端科學性。因而每一種意識形態(tài)建構都涉及到投射,即把某種理想投射于未來,投射于對現(xiàn)在的評價,投射于過去。”(2)“今天,即使報紙也偶爾提到意識形態(tài),這時它們希望令人想到觀念的集合、學說的整體、運動的綱領、政黨的平臺,一句話,令人想起任何采納了知識化、理性化形式的信條或理論。”(3)“政治意識形態(tài)即政治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其觀念,目標就來源于它們。這些目標構成了政治綱領的核心。”

這實際上是在價值論的層面上界定意識形態(tài),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某種態(tài)度、價值、信念、信仰?!澳橙说男叛龊蛻B(tài)度的統(tǒng)一整體即意識形態(tài),或稱生活哲學。”“(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組織的官方信仰和官方態(tài)度的高度結構

????

化系統(tǒng)。”

有人把意識形態(tài)視為對某種情形、過程所做的扭曲化、神話化的描述,它可能進而成為某個群體、階級所特有的虛構。(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確在幻覺與知曉之間做了區(qū)分,前者是多數(shù)人懷有的含糊概念,后者是科學研究的結果。恩格斯同意馬克思的看法,‘清晰的意識形態(tài)是對現(xiàn)實的化約,但此種化約并不來自現(xiàn)實,而是來自想像。’恩格斯還加了一句:‘(意識形態(tài))真正的驅動力依然處于不為人所知的狀態(tài),否則它就不會成為意識形態(tài)過程?!?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2)“意識形態(tài)是旨在保存社會結構的政治神話?!?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作者聲稱,“神話”一詞未必意味著虛構、虛假、不合理,而是意味著以某種方式對未來的社會場景進行預測。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tài)總是他者所擁有,所珍愛的,因而也是漏洞百出、虛假不實的。“當意識形態(tài)一詞用來意指我們懷疑反對派提出的觀念和呈現(xiàn)的表征時,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觀就已經暗含其中了。這些觀念和表征被視為對情形的真實性質所做的或多或少的故意偽裝;之所以做偽裝,是因為對情形的真實認知不符合其利益。”馬克思不會把自己的思想稱為“意識形態(tài)”,帕萊托不會把自己的信仰稱為起源(derivations),索萊爾(George Sorel)不會把自己的見解稱為“神話”。

有人把意識形態(tài)視為某種思維方式:“本書運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的方式與當代文獻運用意識形態(tài)一詞的方式無異,它代表著見解、態(tài)度和價值的綜合,即有關人與社會的思維方式?!?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

有人把意識形態(tài)視為某個時代的心靈的整體結構,這是更加哲學化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拔覀冊诖颂岬搅四硞€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社會群體(如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這時我們關注的是這一時代或這一群體的心靈的整體結構的特性和構成。”

這些定義均涉及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問題。但是迄今為止,有關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定義還沒有涉及行動和目的。要知道,意識形態(tài)不僅指觀念、思想和信仰的模型,而且這些模型為政治行動或社會行動提供一般或具體的指示。它激發(fā)或易于激發(fā)社會、政治行動,驅人前進。這是我們應該加以注意的。

因為所持的意識形態(tài)觀并不相同,所以在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問題上,也只能是“各抒己見”。

有人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中性概念,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常常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比如人類學家認為每一個原始社會都有其意識形態(tài),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不僅指它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系統(tǒng)、宗教儀式等,而且還指一切精神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語言現(xiàn)象、文化現(xiàn)象的綜合。在他們那里,意識形態(tài)只是描述性的,可以以之分析一定的社會結構與功能,它不論真假是非,不做價值判斷。

有人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貶義性的,馬克思和法蘭克福學派就是這么看的。在他們看來,意識形態(tài)是旨在維護某些特定團體的利益的虛假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根本不具有它自命的普遍真理性。在資本主義社會,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思想、文學、藝術活動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馬克思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自命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ideologiekritik),都是針對這種“虛假意識”進行的。

有人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褒義性的。在他們那里,意識形態(tài)是建設性的。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取得勝利之后,列寧要“建立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即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和工人處境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之所以急于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對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至關重要,至少馬克思說過,思想一旦掌握了群眾,便會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確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因而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真理性。

基于知識社會學的學術背景,曼海姆把意識形態(tài)分為兩類:一類是特定意識形態(tài)(particular ideology),一類是整體意識形態(tài)(total ideology)。特定意識形態(tài)是個別人的觀念和表征,其功能在于掩飾某些集團的私利;整體意識形態(tài)是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社會團體的意識形態(tài),其功能在于塑造特定的世界觀,確定理論思維的總體構架和主體的認知態(tài)度。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范圍是個別人的心理,整體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范圍是整體化的世界觀。

有的西方學者根據(jù)不同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知識背景和歷史發(fā)展,把意識形態(tài)粗略地區(qū)分為四大類:認識論意義上(epistemological approaches)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學意義上(sociological approaches)的意識形態(tài)、一般心理學意義上(psychological approaches)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心理學意義上(psychocultural approaches)的意識形態(tài)。它們分別強調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認識論之維、社會學之維和心理學之維(包括一般心理學之維和文化心理學之維)。

第一,認識論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從歷史上看,“意識形態(tài)”一詞是法國18世紀末啟蒙主義思想家們提出來的。他們是從認識論的角度提出,也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把握這個概念的。它是建立在感覺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的。感覺主義認識論有一個基本假定:人類的全部知識、觀念以及人類理解事物的一切稟賦(如感知、記憶、判斷等)都來源于感覺材料。觀念的有效性只能根據(jù)它與感覺印象是否一致來斷定,依據(jù)感知研究觀念的起源與發(fā)展是免于認知與判斷失誤的唯一保證。知識只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具體的感知材料。孔狄亞克(Etinne Bonnot de Condillac)熱衷于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與人類締造出來的各種觀念,這為他的后繼者凱貝尼斯(J.G.Cabanis)和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所發(fā)展和系統(tǒng)化。特拉西首創(chuàng)了“意識形態(tài)”一詞,并賦予其“觀念科學”(science of ideas)的意義??梢哉f,“意識形態(tài)”一詞在特拉西那里僅僅是一個哲學認識論的范疇,這沒有超出自古希臘以來的哲學認識論的窠臼,而對認識和知識的堅實性、可靠性的關切貫穿了西方哲學史的全部進程。認識論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在于研究認識的起源與邊界、認識的可能性與可靠性等認識論最為基本的問題。

第二,社會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從社會學的角度審視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與功能,就會特別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意味而非科學認識論方面的內涵。這個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指人類對世界、社會、人類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理性信仰的混合體,它是包含一定的價值判斷的知識體系,其中不乏信仰、理性、偏見和蒙昧等因素。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認識到了意識形態(tài)在科學、公正、無私的外表下面掩蓋著特定政治集團的利益。意識形態(tài)就是“虛假意識”的代名詞,是自欺欺人的鬼把戲。它是對現(xiàn)實世界不正確的反映,是對統(tǒng)治階級非正當統(tǒng)治的合理化辯護,是對理性的不誠實的運用,是對事實有意或無意的扭曲。在馬克思之后,曼海姆也站在社會學(“知識社會學”)的立場上,采用社會學的方法,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功能。曼海姆之后,站在社會學立場研究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還有默斯卡(Gaetano Mosca)、帕萊托、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貝爾(Daniel Bell)等人??偠灾?,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意識形態(tài),就會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一套在某個特定社會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觀念體系,它在社會和諧、社會控制、社會動員方面都能發(fā)揮巨大作用。除此之外,意識形態(tài)還可以為一個特定的目標、一套特定的價值進行辯護(或進行批判),還可能使一定的政治權力合法化(當然也可以使之非合法化)。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意識形態(tài),可能賦予“意識形態(tài)”一詞以貶義色彩,也可能賦予它中性意義。

第三,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心理學理論主要把意識形態(tài)看成控制個人情緒的工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弗洛伊德并沒有直接研究意識形態(tài)問題,但他創(chuàng)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對后人研究意識形態(tài)問題大有裨益。在弗洛伊德那里,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其實是一回事,宗教為體,意識形態(tài)為用,因為宗教發(fā)揮的就是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

第四,文化心理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tài)。在這方面,以狄翁(Leon Dion)和格爾茨(Clifford Geerts)為代表。狄翁把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具有一定整合性的文化和精神結構”,他這里指的是一定價值規(guī)范的模式,這個模式既有客觀性(文化)又有主觀性(精神)。他說:“我們的假定是這樣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是文化與精神的合成體,它居于兩種規(guī)范之間,一種是與既定的社會態(tài)度、社會行為相聯(lián)系的規(guī)范,一種是由政治制度、政治機構自愿明確和宣傳的規(guī)范。換言之,政治意識形態(tài)是根植于社會中的,具有一定整合性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個人或團體以它為基礎設計政治藍圖,以便實現(xiàn)那些在社會生活中被高度評價的抱負和理想?!?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格爾茨對意識形態(tài)研究的現(xiàn)狀十分不滿,他想建立一個更加適當?shù)姆莾r值性的理論框架來處理“意識形態(tài)”一詞。他從符號和符號行為的角度研究意識形態(tài),試圖回答(至少是部分地回答)這樣的問題:“各種符號是如何符號化的?它們是如何調和各種意義而不使其相互矛盾的?”格爾茨的基本假定是:思想是由符號體系的建構與操縱構成的。符號體系,不論是認知性的還是表情性的,都是信息的內在資源。人類生活就是根據(jù)符號體系予以模式化的,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人類的內在資源十分貧乏。符號體系是感知、判斷、操縱世界的非個人性的機制。文化模式,無論是宗教、科學還是意識形態(tài),都是一些綱要(programs),它為社會或心理過程的實現(xiàn)提供藍圖。“正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秩序的圖解性意象的建構,人使自己或好或壞地成為一個政治動物?!?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換言之,意識形態(tài)不僅是對心理焦慮的緩解,它還具有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含義———意識形態(tài)是指導人類政治生活的文化符號體系。意識形態(tài)總是要給混亂的社會形勢賦予意義,總是能夠進行“情境的界定”。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它具有高度的符號(象征)性,它為什么具有相當?shù)膹姸群土α??!安徽撘庾R形態(tài)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問題的關鍵在于,它是問題重重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幅地圖,是創(chuàng)造集體良知的母體?!?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4/04/28/21181684942102.png" />

  1. A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Reader,ed.Antony Easthope and Kate McGowa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p.41.
  2. 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Cultures:SelectedEssays,New York:Basic Books,1973,p.193.
  3. Mostafa Rejai,“Ideology”,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ed.Philip P.Wiener,Vol.2,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1973,p.558.
  4. 但在我們的譯本中(《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算是例外),“虛假意識”(false conciousness)常被譯為“虛假觀念”?!耙庾R形態(tài)”常被譯為“玄想”,“意識形態(tài)家”通常譯為“玄想家”。如在《神圣家族》中談到拿破侖時,馬克思說:“他對工業(yè)瑣事的輕視是他對玄想家的輕視的補充?!薄R克思,《神圣家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8頁。這句話應譯為:“他對工業(yè)瑣事的輕視是他對意識形態(tài)的輕視的補充?!薄拔覀兊纳钚枰牟皇切牒涂斩吹募僭O,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薄R克思,《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頁。這句話應譯為:“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識形態(tài)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我們且不要操之過急,讓我們來看一看事情的實際狀況,而不要成為玄想家?!薄蠒?第402頁。這句話應譯為:“我們且不要操之過急,讓我們來看一看事情的實際狀況,而不要成為意識形態(tài)家?!敝T如此類,俯拾即是。
  5. 弗里斯:《信仰與意識形態(tài)思維》,《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劉小楓主編,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560頁。
  6. Arne Naess,Democracy,IdeologyandObjectivity:Studiesin the Semantics andCognitive Analysis ofIdeologicalControversy,Oslo:University Press,1956,p.174.
  7. Giovanni Sartori,“Politics,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3,1969,p.398.
  8. Willard A.Mullins,“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6,1972,p.498.
  9. See Colin Sumner,Reading Ideologies: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rxist Theory ofIdeology and Law,London:Academic Press,1979,p.5.Alsosee B.John Thompson,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Cambridge:Polity Press,1984,p.2.
  10. See John Storey,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11. James H.Kavanagh,“Ideology”,CriticalTerms for Literary Study,ed.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p.306.
  12. Id.,pp.306-307.
  13. émile Durkheim,The Elementary Forms ofthe Religious Life:AStudy in Religious Sociology,Translatedby K.Fields,NewYork:The Free Press,1995〔1912">.
  14. KarlMannheim,IdeologyandUtopia,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World,1936.
  15. See Giovanni Sartori,“Politics,Ideology and Belief System”,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63,1969,p.398.
  16. John Plamenatz,Ideology,London:Pall Mall,1970.
  17. Robert Morrison MacIver,The Web ofGovernment,New York:Macmillan,1947,p.454.
  18. Joseph S.Roucek,“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Ideas,Vol.V,1944,p.479.
  19. Wilbur Wallace White,White’s Political Dictionary,Cleveland:World Pub.Co,1947,p.137.
  20.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nd ed.,ed.WT Harris and F.Sturges Allen,Springfield,1947,p.1237.
  21. J.S.Roucek,“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Ideas,Vol.5,No.4,Oct.1944,p.279.
  22. Louis Wirth,“Ideological Aspects of Social Disorganization”,in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Vol.5,1940,p.472.
  23. European Ideologies:ASurvey Of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Ideas,ed.F.Gross,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8,p.5.
  24. David Krech and Richard S.Crutchfield,Theory and Problems of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McGraw-Hill,1948,p.162.
  25.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et al,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Row,1950,p.162.
  26. Joseph Roucek,“A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y,”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Ideas,Vol.5,No.4,1944,p.482.
  27. Harold D.Lasswell and Abraham Kaplan,Powerand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0,p.117.
  28. 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Utopia: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36,p.49.
  29.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et al,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Row,1950,p.2.
  30. 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Utopia: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1936,p.49.
  31. See Raymond Geuss,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2. See Mostafa Rejai,“Ideology”,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Ed.Philip P.Wiener,Vol.2,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1973,pp.552559.
  33. Leon Dion,“Political Ideology as a Tool of Functional Analysis in Socio-Political Dynamics:An Hypothesi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Vol.25(February 1959),p.49.
  34. Clifford Geerts,“Ideology as a Cultural System”,in Ideology and Discontent,ed.David E.Apte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4,p.57.
  35. Id.,p.63.
  36. Id.,p.64.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