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我還是適合于去教點書”

鄉(xiāng)土皖南的書寫者:吳組緗創(chuàng)作論 作者:黃書泉 著


五 “我還是適合于去教點書”

與吳組緗短暫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相比,他長達40年的大學教學生涯往往更為人們所樂道。雖然吳組緗在新中國成立前一直以一個現(xiàn)代著名作家聞世,但他實際上已經(jīng)與高校的講壇結下不解之緣。早在1942年,靠賣文為生的吳組緗由于生活拮據(jù),而又因性格不適宜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作,便經(jīng)老舍介紹,兼任“國立中央大學師范學院”國文系講師,先后講授過“現(xiàn)代文藝”、“現(xiàn)代文”、“小說研究”、“文學概論”等課程。1946-1947年,吳組緗隨馮玉祥去美國考察,擔任馮玉祥的私人秘書?;貒蟊汶x開馮玉祥,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國文系任教授,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的生活發(fā)生了轉折,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當教師。孫玉石對此回憶道:“1949年文代會的時候,周恩來總理問他(指吳組緗),你準備做什么?你可以留在文聯(lián)或者作家協(xié)會里工作。在一些人眼里,那不失為一種當官的途徑。但是當時他的回答是:‘我干不了別的,我還是適合于去教點書?!谑撬搅饲迦A大學中文系,作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清華大學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14)1952年院系調整,吳組緗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直到逝世,他再也沒有離開過校園。執(zhí)教四十年的吳組緗杏壇風范高山仰止,桃李天下碩果累累。

1952年,吳組緗由清華大學中文系轉到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后,先是擔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從事現(xiàn)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自1954年轉入古代文學教研室后,則長期從事宋、元、明、清文學史和古代小說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教學和研究兩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成為學生擁戴的著名教授和成果卓著的著名學者。這里讓我們一睹作為高校教師的吳組緗的風采。

吳組緗備課上課的認真態(tài)度是出了名的。他凡講課,必準備講稿?!八闹v稿,蠅頭小楷,一筆不茍。寫入了課題研究的來龍去脈,寫入了他的創(chuàng)見見解,寫入了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的答疑。上課時,好站在講臺左側,左手捏住講稿的左下角,斜舉齊胸,右手下垂,間或搭在講臺的左沿上,幾呈‘立正’姿勢,語調平和,一句是一句,時而以干咳兩聲以示停頓。幾乎沒有一句題外話,更沒有引人一粲的小噱頭,全以對作品思想藝術的精到分析引人入勝?!?sup>(15)這當然得之于吳組緗有過多年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由是,吳組緗“把他一枝用來創(chuàng)作的生花妙筆移植到高等學府的課堂上,形成了獨特的講學風格。當發(fā)揮理論時條分縷析,有條不紊;在鑒賞作品時又鞭辟入里,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每一堂課都是一件完美的口頭藝術品。他尤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用身邊瑣事來打比喻,深入淺出,回味無窮,使聽課人不僅獲得豐富知識,而且感到一種藝術享受”。(16)聽過吳組緗課的一些學生至今都還記得他講寫作課時舉一個病句的例子:“他用右手從頭上摘下自己的帽子。”吳組緗說:若無特別需要,不必指明摘帽的是右手還是左手;“頭上”兩字也應當刪去,帽子不是從頭上還能從哪兒摘下呢?“自己的”這個修飾詞同樣當刪掉,讀者絕不會誤會你是摘旁人的帽子。因此十四個字的長句只需五個就夠了:“他摘下帽子?!边@小小的病句分析引起學生陣陣哄堂大笑,在笑聲中領悟了什么叫“簡潔”。(17)他還以“吃花生”來比喻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過程,對學生說:“讀杰出的文學作品,就像吃花生米一樣,起初要費些事,要將花生殼剝開,再去花生衣,才吃到花生米,再慢慢地嚼起來,則越吃越香、越吃越有味道?!?sup>(18)在吳組緗的講課中,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如此一來,吳組緗的講課就分外受學生歡迎。執(zhí)教四十年,吳組緗桃李滿天下。逝世后,他的許多學生深情地回憶當年受他教益時的情景,描繪了他講課時學生的熱烈反應:“每講完一課,話剛落音,座中便響起一陣陣掌聲,像現(xiàn)在‘追星一族’聽‘天王歌星’唱歌一樣,產(chǎn)生一種‘轟動效應’。每次講完課都有一群學生簇擁著他回寓所,邊走邊談?!?sup>(19)“偌大的文史樓教室座無虛席,鴉雀無聲。吳老師像往日一樣,從容不迫地登上講臺,目光深邃而又親切。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藝術分析如山中涓涓清泉,‘潤物無聲’地注入聽者的心田。講到生動之處,不時響起會心的笑聲;講到精彩之處,聽者如醉如癡,似乎被領進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境界……”(20)難怪說到吳組緗的上課,有的人感慨道:“那真叫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像這樣一個世界著名的作家兼教授的大家風范的講課,在北大,恐怕是再也聽不到了!”

同為北大著名教授、學者的王瑤對吳組緗的講課也十分佩服。有一次王瑤對吳組緗說:“我比不上你,你是作家,你講課,總是把作品還原了,好像鉆到作家的肚子里去了,讓人家看到,作家的作品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他為什么這樣寫,而不是那么寫。我們不行,我們只能從他們的作品進行分析,歸納,盡說一些隔靴搔癢的外行話來。你們這些作家會笑話我們的?!?sup>(21)

如果說吳組緗在1949年前棄文(創(chuàng)作)從教,于心不甘,(22)那么,1949年后他棄官(到文聯(lián)或作協(xié)任職)從教,卻是一種自覺的選擇。其中既有著對自己和對形勢清醒的認識,更體現(xiàn)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清貧、樂于傳道授業(yè)的高風亮節(jié)。當人們?yōu)槲膲ヒ粋€杰出作家感到某種惋惜時,杏壇卻迎來了一位十分優(yōu)秀的執(zhí)教者。吳組緗不僅成為北大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整個高校教師樹立了“教書育人”的風范。“我還是適合于去教點書”,誠哉斯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