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散文小史 作者:陳平原


本書乃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200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及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散文小說史》的上編“中國散文”。當初受制于整套叢書的體例,散文與小說合刊,雖有“緒論”加以闡釋與修補,還是有些別扭。作為個人著述沒問題,但讀者不一定認可。此書的繁體字版(二魚文化,2005)在臺灣是作為大學教材推廣的??芍形南档恼n程,不是總攬全局的文學史,就是分體的散文史或小說史。若散文、小說合刊,教學時總有一半用不上。考慮到讀者趣味及教學需要,這回分道揚鑣,以“散文小史”及“小說小史”的名義刊行。只是為了體例完整,二書共用原作的“緒論”。

在上海版《中國散文小說史》的后記中,我提及“寫大書難,寫高度濃縮的小書也不容易”。所謂“提要鉤玄”,需要閱讀量,更需要眼光與見識。當然,這都是事后諸葛亮。之所以寫成這個樣子,很大程度還是取決于叢書體例——用三四十萬字的篇幅,描述這兩大文類的古今演變,篇幅決定筆墨,你只能這么寫。也就是說,本書之所以“粗枝大葉”,一半是自家學識限制,一半是叢書體例使然。在學術高度專業(yè)化的今天,書中的任何一小節(jié),都足以展開成為一本大書。如此要言不煩,體現(xiàn)的只是作者的基本立場以及大思路;若放開來講,則是另一番景象。

書出版后,我曾在北大中文系為研究生開設散文史及小說史的專題課,效果都不錯。散文部分有《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2017),大致顯示課堂風貌。小說史的課堂上,某日本教授旁聽,非常贊賞,立志將《中國散文小說史》譯成日文??稍谥\求正式出版時,評審專家認為 “精煉有余而深度不足”。這很容易理解,課堂講授與書齋閱讀,原本就不一樣,后者追求博學與深思,前者則講究簡潔與準確。

畢竟是二十年前的著作了,不敢吹噓有多大的學術業(yè)績,唯一聊以自慰的是,如何在文白雅俗之間尋找合適的述學文體,這一探索至今仍有意義。另外,隨著研究的深入,文學史越講越細,人物及作品越說越多,問題也越辯越復雜,反而是簡潔明快且有自家面目的小書難得一見。想當初我讀書不多,膽子夠大,不少立說過于粗疏,但那種混合著少年意氣的論述姿態(tài)——橫刀立馬,當機立斷——還是很讓人懷念的。如此幼稚、武斷而又生氣淋漓的小書,二十年后的我,再也寫不出來了。

關于中國散文,我很喜歡,也略有感悟,但談不上專家。除了這本小史,再就是前面提及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以及2000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刊行的《中國散文選》。眼前這冊逸筆草草的小書,大概難入方家之眼,但對于一般讀者及大學生了解中國散文之概貌,還是有好處的。基于此判斷,我請北大出版社為其增添插圖,舊貌換新顏,呈獻給新一代讀者。

2017年11月22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又及:此書插圖得到欒偉平博士、張治博士的大力幫助,特此致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