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故事材質(zhì)
我們讀小說、讀傳記文學作品,雖然很在意作品的語言準確優(yōu)美與否,但更在意作品中的故事。說一部敘事作品不好,往往是指:“故事不行。”道論一個作家不好,我們也會說:“他不會講故事?!毕喾?,一部作品主題高深莫測、技巧眼花繚亂,但終卷下來發(fā)現(xiàn)故事平平,我們就會有上當?shù)母杏X,批評它“華而不實”“故弄玄虛”。蔣子龍說:“一個好故事可以涵蓋一切,它可以成全一部好小說。如果故事不能成立,立意蹩腳而陳舊,情節(jié)漏洞百出,人物就成了累贅,小說也必將成為災難。”[1]仔細梳理一下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相信你有這樣的體會:差不多每部經(jīng)典敘事作品都有一個經(jīng)典的故事。
看話劇、歌劇、戲曲、電影、電視劇、小品、啞劇等,我們很在意演員的表演、唱腔,作品的特技、布景、音響、鏡頭,也在意作品的主題、格調(diào)、境界、觀念,但最終讓我們緊張得喘不過氣來、捧腹大笑、潸然淚下、若有所思、欲罷不能的,還是故事。欣賞一幅畫、一幀照片、一個雕塑,我們會緊盯作品的光影、色彩、線條、結(jié)構(gòu)、虛實、對比等,但是還不夠,我們想看到一些看不到的東西,比如作品中的故事、作品的故事,它們其實都是作品的一部分。珍貴的藝術(shù)藏品上總是做了無數(shù)的標記,這些標記為它們增值,因為每一個標記都是一個故事。
《創(chuàng)世記》在講開天辟地的故事;《2012》在講世界末日的故事;《格薩爾王》在講英雄的故事;一首詩中的典故在講故事;紀念碑在講故事;《薔薇園》用故事告訴君王、僧侶、少年、老年人,什么是好的君王、好的僧侶、好的少年、好的老年人,以及好的生活、好的愛情、好的行為、好的心態(tài);哄小孩入睡的《兩只老虎》也在講故事。在八百多年前的中國宋朝,汴京或臨安,下午或者晚上,瓦舍的勾欄里,一群人凝神靜氣,無限崇拜地看著臺上的那個人——那個人在講故事:銀字兒、鐵騎兒、合生、參請……
創(chuàng)意寫作,從故事開始。
[1]蔣子龍.說故事.文學報,200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