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
從前,東魯、井后、鴻庇等地的人被周邊稱之為“山里人”。這些被稱作“山里人”的人,還真的有一些地方與“山外人”不同。首先是說話口音有微微的差別,其次是在吃酒時,出菜方式有點(diǎn)不一樣?!吧酵馊恕笔窍壬贤诘?,“山里人”是先上和菜。
之前,聽到過一個有關(guān)和菜的笑話,說是村子里有戶人家,到山里娶了一門親。接親那天,接親隊(duì)伍因?yàn)樽吡藥资锷铰罚搅诵履镒蛹依飼r,個個早已饑腸轆轆了,好不容易等到主人請他們上桌,剛坐定,就上來了一大海碗油膩膩、熱騰騰的菜。接親的人因?yàn)槎亲訉?shí)在太餓了,就一點(diǎn)兒也不客氣地大快朵頤起來,沒幾下,一大海碗菜就被吃得精光。
被叫去迎親的都是年輕的小伙子,這些毛頭小伙閱歷淺……所以幫忙做事的人在這天都會心照不宣地“關(guān)照”這一桌來迎親的人。他們一看菜吃完了,馬上笑瞇瞇地又打來一大海碗尖尖如小山的和菜來。這時接親的人就在私底下小聲地說:“各村各例,可能這里吃酒就是吃這種菜了吧?不管它,吃飽了再說?!庇谑撬麄兟衿痤^,放開肚皮用力地吃。只見筷子紛紛地從碗里把菜夾進(jìn)嘴里去,嘴巴子在用力地動著……先前只一個端菜的人,不知何時變成兩個,最后到底吃了多少碗也記不清了。
就在他們吃飽了想下桌時,雞鴨魚肉上來了。他們這時才如夢初醒,原來好菜在后頭呢。這時的他們只能大眼瞪著小眼,望著那些山珍海味,卻挺著肚皮,什么也吃不下了。
“山里人”最先上桌的菜叫和菜,它的名字很好聽,味道當(dāng)然也不錯,不然也不會讓“山外人”吃得肚子圓滾滾的,味蕾上都開出花來!
但和菜既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是什么特色佳肴,這種菜大家都會做。和菜的用料都是很普通的筍干、五花肉、海帶、粉絲、香菇、白菜幫子、蔥、蒜、胡蘿卜……和菜里除了海帶是外來品,其他都是本地貨,一年四季都能做。
和菜用的食材陣容雖然龐大,但每種都下料適度,保證誰也不奪誰的彩。白、綠、黃、紅、黑,色彩斑斕中湯湯菜菜渾然一體。辦喜事的頭天,村里的婦人就會到主人家中,洗的洗,切的切,半天的忙碌之后,就準(zhǔn)備好了第二天要吃的和菜。到了晚上再把幾大鍋的和菜煮好,裝在大木盆或大木桶里。第二天,客人上桌時,再拿出來熱一下,這煮好的和菜香味撲鼻,濃而不膩,肥而不雜,往往是用來讓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墊墊肚子的。
和菜的名頭也另有用意,取天地人和、乾坤合和之意,也象征著花花綠綠的生活與和和美美的日子。和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坐在同一桌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平日里若積下一些小恩小怨,在吃過主人這一碗熱騰騰、油膩膩的和菜后就要煙消云散。于是,和菜又有著讓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寓意。
在和菜里,粉絲是地瓜淀粉做成的,細(xì)細(xì)的,綿里帶韌,在肉的滋潤下,油膩膩、嫩滑滑的,給人的印象是溫柔多情的旦角;在和菜里,筍干因其品性堅(jiān)韌、淳厚,總讓吃過的人念念不忘,它就像是戲劇里的武生,一塊塊黑乎乎的,顯得粗獷而質(zhì)樸,但它們調(diào)和百味,雍容寬厚,脆而爽;除此以外,香菇的香郁能讓和菜的味道更厚實(shí)、開闊、優(yōu)雅、多情;白菜幫子、胡蘿卜絲、蔥花們則讓和菜的容顏?zhàn)兊妹烂顭o比。和菜,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和。和菜好吃不貴,吃著就像是在品嘗著煙火人生。
“山里人”的節(jié)日和紅白喜事都少不了和菜,尤其在饑腸轆轆的年代,能有一道豐厚的和菜吃,那是一種能讓人十分滿意和體面的事。它對這個地方來說,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更是這個村莊和睦相處、鄰里團(tuán)結(jié)的歷史見證。
如今,物質(zhì)大大豐富了,擺酒席時,雞鴨魚肉無所不有,但和菜依然唱著主角,總是第一個粉墨登場,它的地位無可替代。故而,歷經(jīng)千年,粗粗拉拉的和菜,如今仍舊能滿村飄香。
吃豬炒
殺豬對農(nóng)人來說是一件重大的事。豬喂大了的時候,農(nóng)人不叫殺豬而叫換豬。因?yàn)橐粋€“殺”字顯得血淋淋的,而“換”就溫情得多了。若是賣毛豬也不叫“賣”,而叫出欄。
殺豬前,有一些儀式必不可少。家里預(yù)備殺豬的農(nóng)戶會在殺豬前,先在家里的供桌上燒上三炷香,供桌前燒三張黃紙,告知家神,我家要?dú)⒇i了。而后在大門兩邊也點(diǎn)上香,在大門口燒三張紙,也是讓外面的諸神知道這家人要?dú)⒇i了,不要來打擾。
殺豬時,主人還要準(zhǔn)備好黃紙,放到豬的刀口處沾上豬血,然后掛到大門兩邊和豬欄上。目的是祈求來年六畜興旺。
豬殺好后,在閩北一帶還有一個簡單而隆重的活動,那就是吃豬炒。就是當(dāng)豬殺好后,主人請左鄰右舍以及親朋好友來圍坐在一起吃肉?!俺载i炒”一般限于家中的男性,一戶人也只能去一個。因?yàn)槟菚r候養(yǎng)大一頭豬不容易,所以主人家都要請至交親友前來聚聚,一為聯(lián)絡(luò)感情;二為慶賀六畜興旺;三為讓大家美美地吃一回肉,慰勞一下平時少有油星的腸胃,潤澤一下艱辛勞累的歲月,給清苦的日子帶來一點(diǎn)肥美的感受。
吃豬炒也是有講究的。選擇的肉,一定是槽頭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豬脖子肉。大概是這種肉沒有賣相,就拿來大家一起吃吃,改善一下生活,順便慶賀一下勞動后的收獲。
殺豬師傅不用主人說,首先把那一圈肉切下交給主人家拿去煮。主婦拿到肉后,洗凈,放砧板上大塊切好,再放到鍋里熬出一些油,熬到肉微微卷起時,把洗凈的一些筍干之類的菜混合在一起炒上幾大碗。這是頭道菜,油頭足,看去就誘人食欲。第二道菜是用蘿卜絲或芋頭絲炒的大腸。第三道菜是一大碗熱氣騰騰的豬血。第四碗菜才是豬身上的腰柳肉,這是上好的肉??斓秾⑦@細(xì)嫩的腰柳肉切得碎碎的,再煮上濃濃的米湯,便是一碗難得的豬肉米湯了。有這四樣菜和一飯甑香噴噴的白米飯,在當(dāng)時的農(nóng)村已是美味佳肴了。
凡是被請來吃豬炒的人,一進(jìn)門就要雙手作揖或笑逐顏開地對主人說“走時,走時,真走時!真會喂豬!祝賀來年繼續(xù)換大肥豬,發(fā)大財(cái)!”之類的吉利話。隨著主人的一聲“坐下吃點(diǎn)飯吧”,大家依次坐在四方桌上,邊吃邊說些好話,飯桌上不時地洋溢著歡聲笑語,氣氛異?;钴S歡快。
待大家吃過豬炒離去后,主婦還要把剛“孵”好的豬血一小碗、一小碗地送到隔壁鄰居家里。受贈豬血的人也要說些吉利話,并要盛贊主婦的手藝好,如“這豬血‘孵’得又嫩又好”……
閩北農(nóng)村的吃豬炒,吃的是那個時代的農(nóng)村風(fēng)情。體現(xiàn)的是一種鄰里之間和諧、友好的關(guān)系,更是一種淳樸的鄉(xiāng)風(fēng)、民風(fēng)……
褲帶面與收驚
收驚是古老神秘的巫術(shù),這種巫術(shù),在閩北世代相傳,它的作用一度令人不容置疑。為什么會有收驚,這是由于從前的農(nóng)村,缺醫(yī)少藥,人一旦發(fā)燒或生病,抑或是小孩睡眠不好,總以為是受到驚嚇?biāo)隆?/p>
所謂受驚,一是指被突然的叫聲和其他什么沒見過的事物嚇著了;二是說祖先的亡靈,來看望小孩或大人,被騷擾者受到了驚嚇。于是,就要收驚。在農(nóng)村,一般由村里會念收驚咒語的人來進(jìn)行。
收驚時,先洗凈手,在大廳的供桌上點(diǎn)上香,燒上三張黃紙。香燃盡后,再點(diǎn)上三支,在受驚者頭上邊舞邊念念有詞:“本師來收驚,本師來收驚,收驚三師三童子,收驚三師三童子,不收別人魂,不討別人魂,收你某某三魂七魄收來顧本命,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這個咒語要念三遍,聲音緩慢而輕柔,這樣的咒語,很像歌謠或安眠曲,一般情況下,受驚者在巫師或收驚人的施法過程中會沉沉睡去,待到醒來時,神志也就恢復(fù)了。所謂的收驚,其實(shí)只是一種安撫手段。收驚咒語有好多種,比如十二生肖的,比如觀世音的……收驚的道具也有好多種,有的道具就是用小甌子裝白米,蒙上手帕。
曾經(jīng)見過一個皈依念佛的齋婆給一個整日哭鬧不停的小娃子收驚。就是用甌子裝米,邊念經(jīng)邊把甌子在小娃子頭上輕輕轉(zhuǎn)圈,經(jīng)文念完了,掀開蒙在甌子上的手帕,米粒中竟然有一道淺溝,更令人詫異的是邊上的米粒竟然疊立起來。齋婆的解釋是小娃子被人驚嚇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收驚了。后來,這小娃子果真就不哭鬧了,這實(shí)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所有收驚中,有一種確實(shí)是被人嚇一跳后生了病的。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收驚外,還要將那個始作俑者,即嚇人者的腰帶剪下一段來燒成灰給被嚇者吃下去。
當(dāng)某人因受到嚴(yán)重驚嚇,神志不清、言語混亂時,這就要請巫師來收驚,而不是一般的村民來進(jìn)行了。作法時,巫師用左手輕輕地?fù)崦荏@者頭頂,右手在其額部畫幾個重疊的符。他一邊畫符,一邊念咒語,符咒念完,符也同時畫完。然后巫師對著自己的手掌哈口氣,在受驚者的額頭上橫掃三下、豎掃三下,表示收回魂魄。最后巫師把符燒在一碗清水里讓被收驚者喝下。
收驚后,還要煮一碗褲帶面讓其吃下。之前有說過,收驚了要吃褲帶,而有的人受驚后又找不到嚇人者來剪腰帶,怎么辦呢?辦法是有的,就是改吃一種寬寬的形如褲腰帶的面,說吃了這面就能牢牢綁住了那被嚇走的靈魂!于是我們這里就有了種特別的面,叫作褲帶面。
當(dāng)然褲帶面也不是只有收驚時才吃,平時若覺得身體哪里有點(diǎn)不對勁了,或感覺遇上邪了,也可以“窖”來吃。窖是本地的一種說法,其實(shí)就是加點(diǎn)菜去煮來吃。他們認(rèn)為這種面能辟邪!
吃中藥的習(xí)俗
人是靠吃五谷雜糧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的。吃五谷的人總免不了頭疼腦熱的時候,若是不幸得了病,就要吃藥。民間在吃藥時就有一些看似平常,其實(shí)很有意思的習(xí)俗。
生病看醫(yī)生,從藥店里抓來的中藥,怎么煎熬?是有一些講究的。一般中藥抓來后,第一服藥不能病人自己動手去煎,一定要別人,或是家里的其他成員幫著煎。據(jù)說,這樣的藥吃下去就會好得快。
另外,煎好的中藥,從鍋里舀在碗里時,上面一定要放上一把菜刀。為什么呢?
因?yàn)楣湃苏J(rèn)為,從天地間長出來的中草藥,特別是名貴中藥,如人參、茯苓、黃精、枸杞等。它們都是有靈性的植物,把刀壓在盛有藥湯的碗上是為了防止它的藥性跑了。
當(dāng)然,防止藥性跑了只是其一。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出于一種驅(qū)邪的作用,也就是用刀來保衛(wèi)吃藥人,愿他吉祥安康!
刀在古代是最好的武器,若有敵人來侵犯,我們往往用它來捍衛(wèi)自己的生命。于是,這里的刀就有著斬病祛邪之意。也就是說,讓病人喝下這剛熬好的第一碗壓著刀的藥湯,就能起到藥到病除的作用!人們把所有健康祝福的愿望,都希望通過這把壓在藥湯上的刀來實(shí)現(xiàn)。
現(xiàn)在也許很多人已不知道,吃過中藥后要把藥渣倒在三岔路口上。為什么呢?這跟一個傳說有關(guān)。傳說藥王孫思邈有一天去采藥時經(jīng)過一個村莊,看到一戶人家隨手倒在門口的藥渣。
也許是職業(yè)習(xí)慣吧!看到藥渣就像獵人看到獵物一樣,他停下腳步,蹲了下去,仔細(xì)地看著地上的藥渣??粗粗l(fā)現(xiàn)這服藥里有一種藥配錯了。孫思邈明白藥配得不當(dāng),病人服后不但不利于治療病情,反而還會慢慢地加重病情。
于是,藥王就到這戶人家了解緣由,才了解到是一位庸醫(yī)給開的藥方,使得這位病人久治不愈。剛才病人吃過藥后,家人隨手將病人所服剩的中藥渣倒在門外路面上,不想?yún)s遇到了孫思邈。后來,經(jīng)他診治并重新配藥后,病人很快恢復(fù)了健康。此事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在中國大地上傳開了。于是,民間紛紛效仿。人們都把喝完的藥渣倒在路口最顯眼的地方,期望能讓懂藥理的人看到。若是有幸遇到神醫(yī),能上門來給自己配藥,那么病就會好得快。故而倒藥渣的習(xí)慣,直到如今,還有人這樣做呢!
當(dāng)然,關(guān)于倒藥渣這事,在民間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那就是,為了讓過路的人從藥渣上面踩過,借別人的福氣來把疾病帶走,這樣自己的病就能很快地好起來。
甜酒釀里的民俗
甜酒釀,在我們這里也稱酒釀,是一種很好喝的酒,酒量不好的人特別喜歡喝它。但在生活物資不是那么豐富的年代,酒釀主要是釀給生產(chǎn)后的婦人用的。
婦人十月懷胎,本來就耗費(fèi)了不少體力,生產(chǎn)時又或多或少要失去一部分血?dú)?。這樣一來,一般產(chǎn)婦的身體都比較虛弱,需要補(bǔ)充養(yǎng)分。產(chǎn)婦每天除了吃些雞和肉外,還要靠吃酒釀來補(bǔ)充,因?yàn)殡u和肉價格較貴,一般人家是買不起那么多的。而甜酒釀是用自己種的糯米加白曲子做成的,比其他營養(yǎng)品要經(jīng)濟(jì)實(shí)惠得多。加上酒釀具有健身、暖胃、益氣、生津、活血、止痛等功效,對于坐月子的婦女特別有幫助……
為了讓婦人盡快地恢復(fù)身體,也為了讓婦人在未來有個好身體,能為孩子多提供些奶水。在從前的農(nóng)村,家里一旦有懷孕的婦人。在婦人要生產(chǎn)的前些天,就要著手把酒釀釀下,家里在釀下酒釀的同時,也是釀下了一種對新生命的祝福與期待。婦人在生產(chǎn)兩三天后,就可燉些酒釀、雞蛋、紅棗給她吃,進(jìn)進(jìn)補(bǔ),催催奶。當(dāng)一碗有著雞蛋、紅棗的酒釀,由婆婆親手端到媳婦床前時,婆婆會笑瞇瞇地對著媳婦說:“快起來趁熱吃了!”言語之中藏著幾多慈愛!媳婦就會輕輕地放下手中的孩子,從床上坐起來,雙手接過那碗來自長輩的祝福,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如此,經(jīng)過一碗碗酒釀,一天天的滋潤,那媳婦的身體也就一天勝過一天,到了快坐滿月子時,早已是紅光滿面、神采奕奕了。
一直以來,中國人追求的是一種甜蜜與美滿的生活。而對一個初生的嬰兒來說,大人們對他今后的生活是充滿著甜美的希望的。這種希望具體要用什么來表現(xiàn)呢?古人就善于使用甜酒釀。到了孩子滿月這天,一家人喜氣洋洋地為孩子做滿月。一直隨母親躲在房間里的小孩,穿著一身新衣裳,被母親抱了出來,在大廳上,由母親或是爺爺奶奶抱著坐在一張圓桌上。這時,紅紅的圓桌上早就放著一碗酒釀。用甜酒釀來給孩子點(diǎn)開一條甜甜蜜蜜的人生之路,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中所愿。
抱孩子的人,用一雙筷子放到盛著酒釀碗里蘸點(diǎn)甜酒釀,然后放在孩子的嘴邊,象征性地蘸一下那小嘴兒?!芭?!哦!真甜!真甜!”一旁的人都會笑嘻嘻地說著祝福的吉祥語。
老人們說,這樣一來孩子一輩子的生活都如這甜酒釀般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面條
面條吃起來滑潤適口,味道鮮美,可謂男女老少皆宜。加之南方種麥較少,故而面粉也顯得尤為珍貴。
勤勞聰慧的閩北人喜歡通過面條來表現(xiàn)心里的一種美好意愿。所以千萬別小看一碗普通的面條,它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重要著呢!為什么這樣說呢?因?yàn)槊鏃l在閩北人心里代表著長壽、平安、健康、吉祥、團(tuán)圓。同時看似柔弱的面條還有驅(qū)邪、去污、化兇為吉的功能呢!
在鄉(xiāng)村,老人做壽時,不但自家要備上好多的面條,親朋好友帶禮品祝壽時,所帶的禮物中也一定要有兩斤面條。因?yàn)槊鏃l長長的,代表著長命百歲!
小孩生日那天也要吃面,生日這天煮一碗白花花的線面,意味著孩子能活到頭須皆白,也暗指父母希望孩子能長命百歲。
新娘子要出嫁,在娘家梳妝時,要煮一碗面,這面必須是由男方放在丁簍里挑來的。煮好后,放在梳妝臺的旁邊,梳妝好后就要由“交面奶”喂食三口!這是娘家人對她婚姻白頭偕老的祝福。新娘子離家后,娘家人還要在一起吃“攔門面”。這攔門面可有意思了,迎親的隊(duì)伍到達(dá)女方家大門前時,女方家的人就會拿一張桌子,橫著攔住大門。這時男方的人和女方的人開始討價還價,女方說面條八十斤,煙五條,糖十斤!男方的人說,面條六十斤!煙兩條,糖八斤!女方的人只有覺得可以,才會把桌子搬開,讓迎親的人進(jìn)入女方的家內(nèi)。
新娘到了男方家,在酒席上,即使別人桌子上沒有面,新娘那桌也要特地煮上一大碗面,讓這一桌的人吃。洞房花燭時,閩北人不是喝交杯酒,而是同新郎一起坐在房間里吃一碗面:一碗上面有兩個蛋和一只雞腿的面。
客人到來煮一碗面,寓意客人常來常往;家人出門前煮一碗面,也含有盼望早日歸來之意;出遠(yuǎn)門后回家煮一碗面,是取平安團(tuán)圓之意。
家里添丁,在端午節(jié)這天更是要煮兩大桶面條挑到河邊讓看龍舟的人吃。
敬佛、敬神時,也要有面條。平時還可用飯敬神,可到了節(jié)日里,就要多一小碗的面條了!
祭祖時面也是不能少的。讓祖宗吃面,是對祖宗的敬仰與綿綿不絕的懷念!
當(dāng)有人做好人好事時,比如,有小孩落水,你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救人;老人在路上暈倒,你背著送到醫(yī)院或送到他家里去,人家給你的感謝就是一大碗面上加兩個蛋!
最有趣的是,若是挑糞或倒馬桶時將它們不小心打翻在地,一定要煮碗面來吃。村里人認(rèn)為打翻糞桶是不吉利的事,而吃一碗面就能去掉身上的污濁與霉氣。走夜路時受到驚嚇,也要用一碗面來壓驚,這里的面是祈求吉祥如意的意思。
最可笑的是有不檢點(diǎn)的夫妻,跑到野外去行房,若是被人看見了,在村里是最丟臉的事。他們要夫妻雙雙送面和蛋到那個人家中去賠禮道歉!這類事在鄉(xiāng)民眼里是不吉利和骯臟的,遇上了對自己來說就是晦氣。
還有一種被意象了的面條,這是一種看不見又摸不著的面。比如,你到某某家中去,某某卻對你不感興趣,黑著一張臉,那么就說明他是在拿黑面湯給你吃了!也就是在他家里受了冷遇。
黑面就是一種沒有去麥麩的面做成的面條,口感很不好。就是當(dāng)客人來了,主人對他不是很感冒,但在禮節(jié)上又不能失禮,怎么辦呢?就做一碗黑面給他吃,讓他心里明白,我不歡迎你!后來,就引申為給你臉色看!
在農(nóng)村還有一種被浪漫了的面,這是指在外做事時,沒帶雨具,被突然間而來的雨淋了一身,這個叫作吃線面湯!
面條文化里隱含著民族情結(jié)以及節(jié)日風(fēng)俗和人生禮儀。所以,吃面也是在“吃”一種文化。
燉蛋
冰糖燉雞蛋
從前在農(nóng)村,冰糖燉雞蛋是待客的最高規(guī)格。那時候,能夠吃上冰糖燉雞蛋的可不是普通人。
他們分別是:來自遠(yuǎn)方的貴客,女方父母或兄弟,新女婿等。其中,新女婿上門是一定要吃這種吉祥如意的冰糖燉雞蛋的。冰糖燉雞蛋通常是在晚上臨睡之前吃的,在當(dāng)?shù)匾脖唤凶鞯褒?!因其樣子有點(diǎn)像龜而得名。蛋龜在本地人的發(fā)音里是“順歸”,單看字義你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一碗冰糖燉雞蛋,做法十分簡單:一個略大點(diǎn)的青花瓷碗,放些水和冰糖。鍋里舀一瓢水,燒沸了,放下一個架子,打下三四個雞蛋,蓋起來燉,熟時滿屋的蛋香。
主人請客人吃冰糖燉雞蛋時,一般客人會推辭兩下才就座。吃的時候先喝些糖水,再吃嫩如凝脂的雞蛋。但客人在吃完后會有意留下一兩個蛋。
當(dāng)客人抹著嘴說:“飽了!”主人一定會將客人摁在凳子上,非要他把雞蛋吃掉,客人在推辭過后,又無可奈何地再吃一個雞蛋,但一定會留下一個。這剩下的雞蛋,是留給孩子的。那被支到房間的孩子這時會飛快地跑出來,爬上桌子一點(diǎn)也不客氣地吃起來。
那時候,雞蛋很少是用來自己吃的,不是用來換錢,就是用來換物。一碗冰糖燉雞蛋在當(dāng)時是最奢侈的美食,說明主人真心誠意地歡迎客人,主人已盡到地主之誼,客人也要懂得本分。
一碗冰糖燉雞蛋,吃起來甜膩而馨香,一口就讓人從心底感到有一股綿綿的幸福感在升騰……
紅酒燉蛋
吃紅酒燉蛋前要先釀好紅酒,此紅酒非彼紅酒,是農(nóng)人自家釀制出來的珍品。紅酒的釀法是先選用上好的糯米,洗去塵物,倒進(jìn)飯甑,放到鍋里蒸熟,冷卻后,將紅曲與糯米飯攪拌均勻,放進(jìn)酒壇,加入山泉,讓其慢慢醞釀,這樣釀出的酒,清朗、明凈,色質(zhì)通紅。
在做紅酒燉蛋時,先舀上紅酒放入碗里燉熱,打入雞蛋,慢慢燉熟,再放進(jìn)冰糖。出鍋時,熱氣騰騰的青花碗里,臥著兩到三枚黃白相間的雞蛋,像一朵盛開的白蓮般漂浮在童話般的紅色米酒里。聞著那帶有酒味的蛋香,還沒吃你就先醉了。
但這種料理一般是給生孩子的女人吃的,別人是吃不到的!
尾腸
在閩北,有一種小吃叫尾腸。尾腸的做法是先買來一大段豬的尾腸,洗凈,一頭用線扎緊,然后將這條腸子吹得鼓鼓的。再將吹好的尾腸掛在陰涼處,直至晾干。
灌腸時,先將糯米浸泡到微微發(fā)白、發(fā)軟。等到鍋里的水燒沸,將糯米放入沸水里滾兩滾再撈起。
熱鍋倒上適當(dāng)?shù)挠停湃胧[白炒出香味,倒入切好的肉丁,再加入香菇丁或紅菇丁,爆炒幾下。再把剛撈起的糯米倒進(jìn)湯里,加入鹽、紅酒等調(diào)料,炒兩下,起鍋,裝在一個大碗里,打入一兩個蛋,拌勻,此時,餡就已經(jīng)做好了。這時把早已晾干的尾腸取下洗凈,解掉扎口的舊線,用新線扎緊尾腸的一頭。
灌尾腸時,用一特制的漏斗將備好的餡慢慢地灌入,灌時要不時地用手抖抖、捏捏,讓里面的餡變均勻,灌滿后,再將另一頭扎緊。
將灌好了的曲成一圈的尾腸,與冷水一同下鍋,文火慢慢地“孵”。本地人叫作孵尾腸。在孵的過程中,漸漸地,淡而新的香味慢慢飄散開來,這帶有煙火氣息和歲月遙想的味道,光聞著就讓人心里平添了許多美好遐想。于是,一些絮語,一些記憶開始像蝴蝶一樣飛舞……
有著雕塑之美的尾腸,無論是自吃還是待客都讓人美不勝收。狼吞虎咽中,原生態(tài)的稻米之香,在隱約的咸味里,任你意象鋪陳。但這么好吃的美食,卻不是隨時都能品嘗到的。
從前物質(zhì)匱乏,要吃尾腸,一是過年,灌好煮熟的尾腸,被切成一片片碼在碟子里,恰似銀圓,又像藍(lán)天白云下長滿豐腴稻谷的層層梯田,它們象征著富貴與榮華。出于對富貴和金錢的追求,在過去,家家戶戶在過年時都要灌尾腸。
二是女子結(jié)婚時,娘家要灌一條尾腸,將尾腸與麒麟腿的雞,一起放在丁簍里挑入男家(麒麟腿的雞來自女方,俗稱咬腿雞)。第二天,新娘子回門,丁簍里的尾腸,才會被婆家的人拿出,切片加熱后端給左鄰右舍分享。這時候,接近原生態(tài)的熱尾腸,像是從雄闊遼遠(yuǎn)的亙古里走來的和善大使,代表著新娘子的問候與祝福。泛著古老暖意的尾腸,大伙嘗著,在味覺的綿柔與清新中,鄰里間就此多了一份友情與關(guān)愛。
三是女子結(jié)婚后懷上第一胎時,娘家人要送壇子。壇子里有雞,有尾骨,還有就是一條灌好煮熟了的尾腸。這尾腸誰也不能吃,只供孕婦一人慢慢品嘗。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bǔ)品,有補(bǔ)虛、補(bǔ)血、暖胃、止汗等作用。對于妊娠的孕婦來說是最好,也是最經(jīng)濟(jì)的補(bǔ)品。同時,這尾腸也代表著父母對出嫁女兒質(zhì)樸而芬芳的愛和一份深深的掛念。
誰能知道,一條普通的灌尾腸,在村民樸素的心里,卻承載著富貴、喜慶、友情和關(guān)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