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
一字千金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末期,衛(wèi)國有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在趙國經(jīng)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人質),并將自己的愛妾趙姬獻給子楚。等子楚回到秦國接掌王位后,呂不韋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
誰料,秦莊襄王在位僅三年就因病駕崩了。呂不韋便輔佐秦莊襄王十三歲的兒子嬴政(趙姬所生)繼承了王位。這個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由于曾資助過落難時的秦莊襄王,功勞不小。現(xiàn)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層樓,連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稱他為“仲父”。
由于嬴政年齡尚小,所以秦國的行政大權全部掌控在呂不韋和趙姬手中。呂不韋急于鞏固自己的政權,加上當時社會又非常盛行養(yǎng)士之風,便也養(yǎng)了三千能夠出謀劃策的門客,作為智囊團。與此同時,他還讓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業(yè)的門客把自己多年來苦心鉆研的見解和心得一一寫成文字,呈現(xiàn)上來。
呂不韋見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內(nèi)容的文字資料,萬分欣喜,便將其匯集起來,編成了一部二十多萬字的巨著,題名為《呂氏春秋》。后來,呂不韋把《呂氏春秋》公布在秦國首都咸陽,并張貼懸賞告示:“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p>
然而,并沒有人出面給《呂氏春秋》添刪一字,領取千金之賞。誰不知道呂不韋是秦國有權有勢的人,誰敢對他主持編輯的書籍增減一個字??!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成語“一字千金”。
——《史記·呂不韋列傳》
【求解驛站】
形容文章的內(nèi)容出色,不可更改,有很高的價值。
【活學活用】
魯迅先生的雜文,價值極高,可以毫不夸張地形容為~。
【妙語點撥】
“秦相呂不韋使門客著《呂氏春秋》。書成,公布于咸陽城門,聲言有能增刪一字者,賞予千金?!蔽覀児们也徽劇秴问洗呵铩肥欠裾嬗腥绱送昝?,反正這“千金”不是隨便就能得到的,弄不好就有丟小命的危險。我們可能會為古代一條人命值多少銀兩而勞神,然而,呂大丞相的屁股可不是隨便就能摸的,這是稍加思索就知道的事。不管呂大丞相是出于謙虛、謹慎的治學態(tài)度,還是出于驕傲、顯擺的權勢心理,他給出的文字價碼足夠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近義】
一字一珠、字字珠璣
【反義】
一文不值
一丘之貉
【天天悅讀】
漢朝時有一個名叫楊惲的人,有著非常顯赫的出身。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官拜丞相的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千金。在這樣的書香門第下,楊惲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yǎng),未成年時就飽讀詩書,學問淵博。
漢宣帝即位后,楊惲知道了大將霍光謀反的消息,最先向漢宣帝報告,所以,事后被漢宣帝提拔為平通侯,從此在朝廷里嶄露頭角。
當時,朝廷上下都彌漫著一股賄(huì)賂(lù)、奢(shē)靡(mí)的風氣,朝臣只貪圖榮華富貴,追逐權勢地位,對國家政事和百姓疾苦,一點都不關心,就知道吃喝玩樂。楊惲作中山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頓這些敝病。由于少年得志,又有功勞在身,所以逐漸變得驕傲自滿,與傅長樂(長樂是宣帝非常信任的故友)發(fā)生了一場非常不愉快的爭執(zhí)。
有一次,楊惲聽聞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便說:“遇到這樣一個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才導致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終于亡了國。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xiàn)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就像在同一山丘生長的貉(hè)獸一樣,毫無差別,專門信任小人,容納不了忠臣?!?/p>
楊惲這番“古與今,如一丘之貉”的話傳到皇帝耳朵后不久,他便被免職查辦了。究其原因,便在于他把話說得太絕對,說什么“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一丘之貉,專門信任小人,容納不了忠臣?!边@話擱在哪個君王面前,也會心中不爽的。
——《漢書·楊惲傳》
【求解驛站】
常用來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含譏諷鄙視之意);有時也用來比喻彼此屬于同一種類或層級(具否定意味)。丘,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一種狀似狐貍的野獸。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
【活學活用】
這些搶劫犯、盜竊犯、詐騙犯都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
【妙語點撥】
楊惲著實讓我們領略了一把“言辭”的威力。正所謂“一句話天堂,一句話地獄?!睏類猎诔⒅袓渎额^角,“嘴巴”功不可沒;然而,他被免職查辦,“嘴巴”卻也難逃其咎。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嘴巴,把話說得嚴謹一點,為自己辯護得周到一點,終究不是什么壞事情。謹記一句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p>
【近義】
臭味相投、一路貨色
【反義】
良師益友、患難之交
一鳴驚人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三年的時間里,不理朝政,每天就知飲酒作樂,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處于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其實呢,齊威王雖然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激勵齊威王的計策,準備借機行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jīng)整整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鳴叫,只是毫無目的地蜷著……”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只什么鳥?”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諷刺自己像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后,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后,齊威王開始整頓國政,不再沉迷于飲酒作樂。他一方面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有一個破壞生產(chǎn)的河地大夫,齊威王還將其扔進油鍋處死。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增強士兵的戰(zhàn)斗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求解驛站】
比喻平時沒有突出表現(xiàn),一旦做起事來卻有驚人的成績。
【活學活用】
這次技術大比拼中,相貌平平的小王~,奪得了冠軍。
【妙語點撥】
齊王即位三年,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可能想以此來試探臣子的奸賢,也可能是真的平庸。但不管怎么說,在淳于髡用暗喻諫言后,齊王銳意進取,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整頓軍事,使齊國的勢力達到巔峰狀態(tài),確是事實。他成功地踐行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壯語豪言,不愧為一個胸懷大志、聰明機靈的治世之能才。當然,齊國的強盛,也有妙諫齊王,使他“一鳴驚人”的大臣淳于髡的一份功勞。
【近義】
一舉成名、一步登天、名滿天下
【反義】
懷才不遇、徒勞無功
一言九鼎
【天天悅讀】
話說東周有一國寶,九鼎,是君臨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擁有它。當時的周朝勢微,又想保住這個鼎,又不敢得罪各個諸侯強國。
秦國仗自己兵多馬壯,想用武力來強迫周王交出寶鼎,周王(應為周顯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國,這時周出了一個能人,名叫顏率,能言會道,對大王說:“大王,你不用擔心,我向東邊的齊國借兵求救就可以了?!?/p>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nèi)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面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贊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也確實是貴國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5萬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tǒng)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無奈地撤了兵。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xiàn)顏率的諾言時,周王又憂心忡忡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鳖伮蕘淼烬R國,對齊王說:“這次在貴國的義舉下,我們國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們愿意讓出九鼎,但是從我們國家到東齊要經(jīng)過好幾個國家,大王打算借哪條道將鼎運過來呢?”齊王回答:“寡人準備借道梁國?!?/p>
顏率說:“萬萬不可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臺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庇谑驱R王又說:“那么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鳖伮驶卮鹫f:“這也行不通,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么寡人究竟從那里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因為所謂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商紂王獲得九鼎之后,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shù),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只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終于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由此可見,九鼎的分量之重?!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酚涊d:“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币馑际恰耙痪湓挼值蒙暇哦Α?,形容一句話的作用很大。
后來,人們漸漸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語。
——《戰(zhàn)國策·東周策》
【求解驛站】
一句話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決定作用的言論或意見。
【活學活用】
老李這個人向來說到做到,~。
【妙語點撥】
九鼎,是我國夏朝禹之子啟時鑄造的。它分別以九只刻鏤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體現(xiàn)了王權的集中和至高無上。顏率站在戰(zhàn)國格局的高度,運籌帷幄,在本國不費一兵一箭的情況下,憑借著巧言善語借齊國之兵力既退了秦師又保住了象征社稷的九鼎至尊,還使得齊國吃了個啞巴虧。顏率保鼎的過程,冷靜從容、深謀遠慮,并在悄無聲息中玩轉三國,乃名符其實的智者也!
【近義】
一字千金、一言為定、金口玉言
【反義】
人微言輕
一鼓作氣
【天天悅讀】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zhàn),便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zhàn)。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zhàn)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zhàn)斗。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zhàn)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zhàn)鼓,發(fā)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zhàn)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zhàn),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松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zhàn)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zhàn)爭勝利后,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后,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jīng)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jīng)泄沒了。對方泄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松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zhàn)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后,恍然大悟,連連稱贊曹劌想得周到。
——《左傳·莊公十年》
【求解驛站】
作戰(zhàn)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zhàn)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
【活學活用】
我們要~,爭取在兩天內(nèi)把車展的準備工作完成。
【妙語點撥】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二。首先,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一鼓作氣、把握機會。正所謂“氣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氣,保持高度的熱情,并學會借力、借勢,才能將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夠快速地掌握要點。其次,在做事情時,策略永遠比蠻拼重要,好的時機也必不可少,并且應該注意觀察。
【近義】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成語接龍】一鼓作氣→氣味相投→投其所好→好逸惡勞→勞民傷財→財運亨通→通宵達旦
一箭雙雕
【天天悅讀】
長孫晟(shèng)字季晟,是南北朝北周時洛陽人。他聰敏過人,又有軍事學識和本領,特別善于射箭。所以,十八歲時就當了一名禁衛(wèi)東宮的武官。
那時,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首領攝圖和北周互派使節(jié)往來。為了炫耀各自的實力,雙方都選派有勇有智的人充當使者,但傲慢的攝圖對北周派來的使者大都瞧不起。
有一年,北周的皇帝為了進一步安定突厥,決定把一位公主嫁給攝圖。為了安全起見,派長孫晟率領一批將士護送公主前往突厥。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到了突厥。攝圖大擺酒宴。酒過三巡,按照突厥的習慣要比武助興。攝圖命人拿來一張硬弓,要長孫晟射百步以外的銅錢。只聽得“格勒勒”—聲,硬弓被拉成彎月,一支利箭“嗖”地一聲射進了銅錢的小方孔?!昂茫 贝蠹引R聲喝彩。攝圖見到長孫晟這一番本領后,一改往日對北周使者的輕蔑態(tài)度,竟要求宇文神慶將長孫晟留下來。宇文神慶答應了攝圖的請求,長孫晟就這樣留在了突厥。
一年過去了,攝圖還是讓長孫晟繼續(xù)跟隨在自己身邊,不讓他回北周,而且攝圖每次出獵,總要長孫晟陪同。
一天,攝圖在氈帳前看見空中有兩只大雕盤旋著,正在爭奪一塊肉。他很有興致地喊來長孫晟,并叫人拿兩枝箭遞給長孫晟,命令他把兩只雕射下來。長孫晟接過箭,迅速翻身上馬飛馳而去。他漸漸離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見他拉弓搭箭,認準目標一箭射去,竟射穿了兩只大雕的胸膛!兩只大雕頓時串在一起掉落下來。
“一箭雙雕”的成語便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
長孫晟一箭雙雕的高超箭術,博得了在場的突厥士兵的連聲喝彩,攝圖也異常高興,他下令重賞長孫晟,并要求部下向長孫晟學習箭術。
后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國家趁機進攻隋朝,為北周復仇。這時,長孫晟已回到隋朝。他憑借自己的智謀和勇武以及對突厥內(nèi)部情況的了解,幫助楊堅多次打退了突厥的進犯。
長孫晟有四兒一女。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貞觀時期的名臣。長孫晟的小女兒,后來嫁給了未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這人便是著名的長孫皇后。
——《北史·長孫晟傳》
【求解驛站】
一箭射中兩只雕。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活學活用】
警方的這次行動,不僅抓到了犯人,還順帶破獲了一個販毒集團,真是~。
【妙語點撥】
北周皇帝派長孫晟護送公主到北部的突厥族去成婚,足可見對長孫晟的器重;而突厥首領攝圖見識長孫晟的箭術后,也很喜歡他,常常邀他一同去打獵。不難看出,長孫晟的出類拔萃。縱觀長孫晟的一生,他同突厥交往達20余年,雖未指揮過大的作戰(zhàn),但憑其出眾的謀略,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的安寧,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梢哉f一個強大的突厥帝國,從根本上就是毀于長孫晟之手,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近義】
一石二鳥、一舉兩得
【反義】
事倍功半
一葉障目
【天天悅讀】
古時候,楚地有個窮苦的讀書人,讀《淮南子》這部書時,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他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看到這里,書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樹葉,該有多好。我用樹葉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會過這苦日子了。
想到這里,他扔下書就往樹林跑去,想找那種螳螂藏身的樹葉。他抬著頭,一棵樹一棵樹地找過去,脖子都酸了,也沒找到那種葉子。
忽然,他看見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樹葉的背后。他高興極了,趕緊爬上樹,準備采那片葉子??汕桑魂囷L吹過來,樹葉紛紛飄落,他要采的那片葉子也落到地上。
究竟哪片樹葉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也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寶貝樹葉總不能不要呀!它準在這堆樹葉里。書生脫下衣服,把地上的樹葉都包了回去。
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能看見我嗎?”起初,他妻子老老實實告訴他:“看得見。”后來,見他沒完沒了地問,不耐煩了,說:“別問了,看不見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大聲喊道:“寶貝可找到了!寶貝可找到了!”說完,拔腿就往市場跑。
市場可真熱鬧,什么東西都有。書生滿心歡喜,一只手拿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偷人家的東西,結果,給人當場抓獲,被扭送到縣衙門。
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說:“我找到了一片能隱身的樹葉,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這才去拿人家的東西。不知怎么搞的,這片樹葉失靈了,我給別人看見就被逮住了?!?/p>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
——《笑林》
【求解驛站】
比喻被眼前細小、局部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和整體。
【活學活用】
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業(yè)績。
【妙語點撥】
古語有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比魏卫碚摱疾荒苊つ枯p信、盲目崇拜,必須經(jīng)過科學的調查和驗證,以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予以看待。再有,無論做事,還是在看待和研究問題時,我們都不能一葉障目,自以為是,被局部現(xiàn)象迷惑,而要從多角度多視角充分地分析問題,了解問題的實質,這樣我們才能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
【近義】
一葉蔽目、盲人摸象
【反義】
明察秋毫、洞若觀火
一竅不通
【天天悅讀】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地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后,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后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原文是:“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鬃勇勚唬骸涓[通,則比干不死矣?!备哒T注:“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币馑际钦f,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殺了!后來,人們就從這句話中引申出成語“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過理》
【求解驛站】
比喻什么都不懂。竅,古人把兩眼、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和嘴巴稱為七竅。
【活學活用】
對于繪畫藝術,我是~。
【妙語點撥】
紂王荒淫殘暴,沉迷酒色,妲己只顧個人玩樂享受,不懂江山社稷之重。見此情景,忠肝義膽的比干,從國家利益和大局出發(fā),直言相勸紂王改過自新。比干的這一番忠心可歌可泣。然而,由于他不懂勸諫的委婉之術,終于落得個被剖腹掏心的凄慘下場。我們在無限感慨之余,應當引以為鑒。在批評別人或給別人提出建議時,即便是好言相勸,也應該講究點說話的技巧,切忌直來直往,當面頂撞。唯有如此,方能實現(xiàn)規(guī)勸或交談的目的。
【近義】
一無所知
【反義】
無所不知
一網(wǎng)打盡
【天天悅讀】
北宋時期,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蘇舜欽,他是詩文革新運動中的重要作家,與歐陽修、梅堯臣齊名,這三個人關系非常好,在當時被稱為“歐蘇”或“蘇梅”。
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聚集人才,準備實行新法。而宰相呂夷簡、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對政治改革。蘇舜飲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他屢次上書仁宗皇帝,議論時政得失利弊,批評當時的宰相呂夷簡,這引起了呂夷簡的不滿,他開始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趕上賽神會。蘇舜欽為了想在賽神會這天大家痛痛快快地盡情玩樂一番,照例把進奏院里拆下的舊公文封套變賣成錢,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湊份子,作為娛樂的開支。這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來要求參加聚會,被拒絕了,這個人便為此惱恨在心。于是,在京城里開始四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
御史劉元瑜聽說這件事后,高興極了,趕緊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面前說了蘇舜欽許多壞話?;实勐犃舜笈?,把蘇舜欽出賣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jiān)主自盜罪”,撤掉了蘇舜欽的官職。其他參加聚會的人也一并受到牽連,被罷官免職,改革派受到重創(chuàng)。
蘇舜欽被貶官后離開汴州,在蘇州建了滄浪亭,并且隱居不仕。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復官為湖州長史,但是還沒等到上任就病死了,年僅四十一歲。
事后,劉元瑜得意洋洋地對宰相呂夷簡說:“聊為相公一網(wǎng)打盡?!币馑际钦f,我總算替您把蘇舜欽一伙全部肅清了,一個漏網(wǎng)的也沒有。
——《東軒筆錄》卷四
【求解驛站】
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捉住或徹底肅清。
【活學活用】
人民也會想到,使?jié)h奸合法化的,自己就是漢奸,人民的決心是要~的。(聞一多《謹防漢奸合法化》)
【妙語點撥】
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于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無形中站在了以宰相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對立面。這種政治上的立場為其日后遭受讒言所害埋下了伏筆。事實上,宋朝的守舊派與改革派之爭,與其說是改革之爭,不如說是權力和利益之爭。自古以來,在黨派之爭中,如蘇舜欽般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人數(shù)之多,不勝枚舉。
【近義】
斬草除根
【反義】
網(wǎng)開一面
一塵不染
【天天悅讀】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游學江南,博覽經(jīng)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jīng)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p>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yōu)榱烁心罘鹱孀C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后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后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上В辰绮皇呛芨?。”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后,就命人將他叫來,并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金剛經(jīng)》,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jīng)》,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后,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jīng)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tǒng),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chuàng)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后就衰亡了。
——《景德傳燈錄·弘忍大師》
【求解驛站】
原為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靜。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沾染。也形容環(huán)境清靜整潔。
【活學活用】
保潔人員不一會就把大禮堂打掃得~了。
【妙語點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強調的是要時刻照顧自己的心靈,通過不斷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邪惡。神秀提倡的是一種入世的心態(tài),強調修行的作用?;勰軇t通過“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脑娮鳎磉_出世的態(tài)度。身處滾滾紅塵之中,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真正做到心中“無一物”的境界,如果沒有高深的修煉,確實很難。
【近義】
一干二凈、冰清玉潔
【反義】
污七八糟、污穢不堪
一筆勾銷
【天天悅讀】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范仲淹的人,字希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出生于貧苦人家,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由于是母親從范家?guī)н^來的,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范仲淹勤學苦讀,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yè)。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讀書深造。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時間,一連幾年都是這樣。由于生活日益貧困,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進士,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回家把母親接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由于范仲淹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zhàn)斗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他聯(lián)合富弼、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開始實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一點也不心慈手軟。當他發(fā)現(xiàn)有人“在其位,不謀其政”時,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場,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富弼對范仲淹素來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擔心,便從旁勸阻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于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改革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
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公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引申出成語“一筆勾銷”。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
【求解驛站】
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jīng)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活學活用】
過去的事就~了吧,我們忘掉那些不愉快,重新做朋友。
【妙語點撥】
范仲淹任職以來,對官場存在的腐敗現(xiàn)象深惡痛絕。在查考地方官吏政績時,他動用大筆,將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不留情地勾掉。富弼勸說他,不要如此斷送別人的前程,否則全家就會失魂落魄、傷心痛哭。范仲淹卻說:“他們哭比百姓哭要好吧!”富弼從一個人被免職想到這個人全家失魂落魄,體現(xiàn)了仁慈之心,但他的“仁”屬于“小仁”,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千家萬戶,天下蒼生,范仲淹的“仁”是“大仁”。
【近義】
一筆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