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節(jié) 黎建三的生平與仕宦
黎建三,字謙亭,清乾嘉間壯族詩人。祖籍廣西平南縣,羅明村黎氏十九世人。關于黎建三的生卒年,方志并無記載。
據《平南縣志》(清道光十五年刻本)注與《平南縣志》(清光緒九年刻本)注的記載:“黎建三,字謙亭,年十八,舉于鄉(xiāng)。”又據《廣西通志·選舉表》記載可知:黎建三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舉人。注可推斷出:黎建三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另外,據《素軒詩集》中的《丙寅初度二首(其一)》一句詩:“五十六年我,時光奈爾何?!卑?,丙寅年即嘉慶十一年(1806 年)。這首詩印證黎建三生年應為 1850 年。其長子黎君弼《自娛詩集》有一首名為《辛未七月大祥后哭墓七首》之詩,其中有兩句云“我父生兮,鑠令名兮。中牟之政,仁且清兮”。此詩顯然為懷父之作。(按,辛未年為嘉慶十六年(1811 年),“大祥”指古時父母去世兩周年的祭禮。據此可知,黎建三卒于嘉慶十四年(1809 年)。)
據上述有關其生卒年的推斷,可知黎建三生于清乾隆庚午年(1750 年),卒于清嘉慶己巳年(1809 年),享年五十九歲。而蘭州市圖書室藏的《中國西北文獻叢書》記載的“黎建三嘉慶二十三年署理安西州,二十五年卸事”注之事與《壯族通史(下冊)》注以及《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注記載黎建三的卒年為“一八○六年”的說法均誤。
縱觀黎建三一生,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黎建三的讀書求仕時期;后期是黎建三的漂泊游宦時期。
一、讀書求仕時期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前,是黎建三讀書求仕時期。
清初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康熙以后,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逐漸恢復發(fā)展起來。到乾隆中期,形成“康乾盛世”。乾隆初中期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為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和經濟基礎。乾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教育不遺余力,使得儒學在廣西廣泛傳播,出現(xiàn)不少詩人、詞人,甚至是文學家族。
黎建三便是出身于書香門第,據《平南縣志》(清道光十五年刻本)記載可知:其祖父黎兆衎,附貢生諳練有才干;其父親黎庶法為乾隆十八年(1754 年)進士,曾任河北省南宮知縣;叔父亦是舉人。這為黎建三接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和文化背景。黎建三自幼受詩書熏陶,博覽四書五經。青年時代已經展露詩賦才華,寫有《田婦》一詩。黎建三讀書稽古,正如他“儒生何樹立,志學垂圣言。文章浩煙海,六籍潴其源。品匯綜群囿,理窟探天根”(《詠懷五首(其一)》)說的一樣,他涉獵眾多古籍,在書海中樂此不疲。清人梁上國說黎建三:“根柢六經,陶熔諸子?!睆睦杞ㄈ脑S多詩句,如“閉門讀破萬卷書,愧我窮愁顏面改”(《京邸送羅松崖同年南歸》)與“平生淡蕩人,忽忽遭纏綆。窮空頗好書,掩卷復不省。斗室耿寒燈,清愁人形影”(《獨酌》)等,也可以感受到他讀書刻苦的一面。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年僅十八歲的黎建三以鄉(xiāng)試考中文魁第七名中舉人,然而,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試中,他卻未能嶄露頭角。
在多次考進士不第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時年三十一歲的黎建三,應“大挑”之選,二等錄用,分發(fā)甘肅。黎建三在《翼之以憂南歸,值大雪,不能行,治觴話別,因作此贈之》詩中寫了當時從京都到甘肅途中的心情?!芭c君去年出帝都,五千長路痡且瘏。東西奔走隔音耗,心肝吐盡容顏殊”、“普天簪綬異笑哭,三十人中獨向隅”及詩人自注“去年分發(fā)甘省共三十人”,便是當時黎建三等人被分發(fā)甘肅的情景。從此黎建三開始了他的為官漂泊天涯的生活。
二、漂泊游宦時期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以后,是黎建三的漂泊游宦時期。
乾隆后期,清王朝由盛轉衰。和珅專權,貪污成風,政治腐敗,盤剝壓榨百姓,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時有發(fā)生。黎建三分發(fā)甘肅,恰逢蘇四十三領導回族人民起義。甘肅為官二十年,黎建三親身經歷多次大大小小的回民起義,目睹回民的悲慘生活。
從《素軒詩集》中的詩歌,如《七月,自安西入關三首(其一)》《七月,自安西入關三首(其三)》《自布隆吉赴芨芨,曹督視鉛務。計程千余里,閱二旬而始達,途次雜詠十三首(其一)》以及《遣懷》《湟中》等詩的作者自注中,可知詩人在甘肅二十多年,曾任儀州(今華亭縣)、安化(今慶陽)、靜寧、海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金城(今屬甘肅省皋蘭縣)、西寧(今青海省西寧市)、安西(今甘肅省瓜州縣)、山丹(舊稱仙堤)等八縣知縣。
甘肅地處邊關,環(huán)境條件惡劣。詩人在《碌碌吟》詩中用“碌碌復碌碌,道路相驅逐。朝過桃花山,夜向定西宿”詩句來形容輾轉生活的艱辛。盡管如此,詩人還是十年如一日地奔走其間。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次子黎君良,隨父居甘肅,因病而死,年僅十五歲。時年四十四歲的黎建三,中年喪子,悲傷不已。在他的《素軒詩集》中的《悼次兒君良八首》則表達了他的哀傷的感情,既有對命運的不公安排的不滿,又有將兒子留在身邊、卻沒能照顧好的悔恨,也有對君良短暫一生的悲鳴。八首詩歌飽滿了黎建三對亡兒的思念之情。
嘉慶三年(1798 年)八月,時年四十八歲的黎建三任山丹知縣,不久代理安西知州。注
嘉慶五年(1800 年),時年五十歲的黎建三任蘭州知府。據涂鴻儀《(道光)蘭州府志》載:“黎建三,廣西平南舉人,五年任蘭州知州?!?sup>注時回民再次為馬明心起事,進攻蘭城撤退后,西北一帶民窮財盡?!端剀幵娂分械摹渡显拔迦仗m城作》:“跳梁小丑偶跋扈,金碧錯落一炬焦。”詩人自注“時回教滋事”,記載當為此事。
嘉慶六年(1801 年),時年五十一歲的黎建三再次任山丹知縣。直到嘉慶九年(1804 年),時年五十四歲的黎建三離任,離任時“士民攀轅泣送”。
嘉慶九年(1804 年),時年五十四歲的黎建三升任涇州牧(涇州知州),調直隸知州,卻未赴任,《潯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遷涇州牧,未視事,以憂還?!?sup>注又據《乙丑春日仙堤寓邸作三首》的作者自注“去冬報遷涇州牧,未奉部,覆而先孺人兇問已至”云云,也可推斷詩人于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 年)曾被調至涇州做知州,時值母親病重,詩人返鄉(xiāng)而不上任。《素軒詩集》中的《病起》:“問藥煩慈母,長閑稱病身?!奔礊闅w鄉(xiāng)照顧母親。
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甘肅,黎建三為官二十年,清正廉潔,關心百姓疾苦。據《平南縣志》(清光緒九年刻本)注記載,黎建三在其任期內督修各式渠河、興修水利,還捐錢三千筑建山丹河堤。黎建三教民在河堤上用廣西的筒車引水灌溉,利用黃河滋養(yǎng)百姓。黎建三還參與捕大盜,并與之格斗,擒獲多名盜匪。當?shù)厝嗣駷榇肆⒈Q頌其德。時任陜甘總督的慶桂過境時被其德行所感動,與民“共泣”等。黎建三還曾釋放犯人回家,《潯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解冒賑案七十二員赴都,途次縱歸家,克日令還,無違期者?!?sup>注《山丹縣志·宦記》(清道光十五年鈔本)記有:“黎建三,廣西平南人,任內潔己愛民,修河壩以備水患,栽樹株以培風脈隆重學校,教育人材,去之日,士民攀轅泣送?!?sup>注《山丹縣志·人物篇》也記有:“黎建三……嘉慶三年八月任山丹知縣,旋奉委代理安西知州,嘉慶六年回任,嘉慶九年離任。任內廉潔愛民,廣植林木、重視教育、創(chuàng)修學校?!?sup>注這些材料足以說明黎建三其人不光有著深厚的愛民之心,還有實踐的愛民之舉。清人梁上國說:“今讀其詩而知其性情之和忠厚,且以知其政之愷悌慈祥;讀其詩而知其學問之明通淹貫,且以知其政之敏鎮(zhèn)廉能?!?sup>注從黎建三的“四仙谷口訝佳名,兩界居民解送迎。我亦領南老農圃,短袍席帽不須驚”(《四仙峪即事五首(其一)》)以及“曾是栽花地,重來白發(fā)生。笑予官職耐,愧爾吏民迎”(《湟中》)等詩句也能從印證梁上國對黎建三的評價,反映了黎建三為民辦事的光輝品質。黎建三為官廉潔,如他用“宦跡襟期愧向禽,十年世事人清吟。行糧有數(shù)難籠鶴,俸絹無存為買琴”(《史載,趙清獻公以一琴一鶴自隨古賢,高致可想。余作宦五年,囊無長物,止得古琴一張,歸舟無聊,日三摩挲詩以志興》)以及“小兒知惜玉,劣獲薄傭錢。貰酒他時月,添衣何處綿”(《貧》)等詩句,向人們展示了他甘守清貧生活的高尚品質。
嘉慶十四年(1809 年),黎建三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黎建三自幼稟賦天資,加之他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本人的勤奮,他的文學基礎深厚。他一生仕途坎坷,為官期間,“遇事明決,仁恕吏民,不忍欺委”。同時長達二十年的絕域異鄉(xiāng)奔走經歷,使黎建三在往來各地其間,激發(fā)無限世情,寫就了不少的詩作,既有思親懷友,又有感嘆人生,更有憂國憂民之作。清人梁上國說:“謙亭以孝廉作循吏,往來數(shù)十年不輟于詩。”有《素軒詩集》六卷附詞留傳后世。
注:(清)張顯相.平南縣志[M].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刻本.
注:(清)裘彬,江有燦.平南縣志[M].清光緒九年(1883 年)刻本.
注:(清)謝啟昆修,胡虔纂.廣西通志[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
注: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西北文獻叢書[M].甘肅:蘭州古籍書店,1990.
注:張聲震.壯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
注:馬學良.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史[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
注:郭興圣等.山丹縣志·人物篇[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注:(清)涂鴻儀.蘭州府志[M].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刊本.
注:(清)魏篤.潯州府志[M].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刻本.
注:(清)裘彬,江有燦.平南縣志[M].清光緒九年(1883 年)刻本.
注:(清)涂鴻儀.蘭州府志[M].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刊本.
注:(清)黃璟.山丹縣志[M].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鈔本.
注:郭興圣等.山丹縣志·人物篇[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
注:(清)裘彬,江有燦.平南縣志[M].清光緒九年(1883 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