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死者對話是西方對話體文學傳統(tǒng)的一個子傳統(tǒng)。它的開創(chuàng)者是古羅馬時代的盧奇安。在世的人下到冥府,與死去的人在冥府對話,是荷馬史詩《奧德賽》里的著名情節(jié)。盧奇安并非這類故事的首創(chuàng)者。但是,以對話體文學形式創(chuàng)作生者與死者之間、死者與死者之間在冥府的各種雜談,卻是盧奇安的首創(chuàng)。盧奇安的死者對話有 30 篇,均為簡潔雋永的精品。他作為此類對話文學范型的開創(chuàng)者,達到了后來者難以企及的高度。
盡管知道難以比肩盧奇安,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仍然難以抵擋這種文學形式的魅力,忍不住一試身手。時光流逝,很多此類作品曾經風靡一時,但最終沉入歷史長河的底部,被世人遺忘。只有少數(shù)幸運者,如 17 -18 世紀的法國作家豐特奈爾和費訥隆,18 世紀的英國作家林特爾頓和 18 -19 世紀的英國作家蘭多,等等,還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讀者群。如果說盧奇安筆下的死者對話簡短精巧、雋永深刻,豐特奈爾和費訥隆的死者對話簡潔有余、深刻不足,那么林特爾頓和蘭多筆下的死者對話就變得長短不一、精巧不再了。豐特奈爾、費訥隆、林特爾頓和盧奇安一樣,直接以“死者對話”命名自己的著作。蘭多則改用“想象的對話”,并將對話場所由冥府移至人間,以示區(qū)分。豐特奈爾直接將自己的《死者對話》獻給前輩盧奇安。費訥隆、林特爾頓和蘭多也將前輩盧奇安納入自己筆下的對話者中,向這位前輩致敬。
本書從以上五位作家筆下的死者對話中精選了 70 篇。為了紀念盧奇安這位了不起的開創(chuàng)者,本書將他的 30 篇短小對話全部選入。豐特奈爾著有 36 篇死者對話,由古代的死者對話、古代死者與現(xiàn)代死者的對話以及現(xiàn)代的死者對話三部分組成。費訥隆的死者對話有近 70 篇。林特爾頓共創(chuàng)作了 30 多篇死者對話。蘭多的死者對話超過 150 篇。后面三位作者都將筆下的對話分成了古人對話和現(xiàn)代人對話兩部分。但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往往是那些已經出現(xiàn)在盧奇安筆下的古代人物的對話。豐特奈爾和費訥隆的死者對話各有 15 篇選入本書。由于林特爾頓和蘭多筆下的死者對話篇幅較長,讀來時有冗長之感,本書各選了 5 篇。
關于英文版本的選擇,在此略作說明。盧奇安的作品在西方影響深遠,英譯本有不止一個。本書選用的盧奇安對話出自 1905 年由牛津的The Clarendon Press出版的The Works of Lucian of Samosata。這是最為學界稱道的版本之一。豐特奈爾和費訥隆作品的英譯本極難尋覓。本書所選豐特奈爾 15 篇對話出自迄今為止能找到的唯一英譯本,即 1754 年在格拉斯哥由R. Urie發(fā)行的Dialogues of the Dead。所選費訥隆的 15 篇對話也出自迄今為止能找到的唯一英譯本,即 1776 年在倫敦由E. & C. Dilly發(fā)行的版本。所選的林特爾頓 5 篇對話出自 1889 年在倫敦等地由Cassell & Company發(fā)行的版本。這是目前為止最為通行的英文版本。所選的蘭多 5 篇對話出自 2007 年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版的Imaginary Conversations and Poems:A Selection。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作家創(chuàng)作或其作品被譯為英文的年代距今都有些遙遠了。彼時的英語和當下的英語,無論在語法、拼寫還是標點符號的使用等方面均有很大差異。一些如今看來是錯誤的拼寫、語法和標點使用,在當時或是正確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本書為了目錄的整齊,將原來版本里題目的大小寫略作了調整。此外,為方便讀者,編者增添了關于所選作者、作品和對話角色的中文注釋。其他方面,本書均盡可能保持了所選版本的原貌。敬請讀者留意這種語言風貌的時代性差異。
最后,感謝我的學生張書郁、劉佳、宋俊琴和李曉鑫。她們在我身體有恙期間,幫助我整理了部分文稿,對本書的出版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