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聲
裘志新同志病逝,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很大反響,彰顯了人民群眾崇尚英模,學習英模,呼喚英模,爭當英模,為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目標接力賡續(xù)的時代強音。
2021年12月22日,中共寧夏同回族自治區(qū)黨委常委、組織部長石岱代表自治區(qū)黨委和政府,專程赴永寧裘志新家中悼唁;中共中央宣傳部也來電表示慰問,給了家屬和當年支寧的杭州知青極大的慰藉。
有關媒體更是適時做了大量圖文并茂的宣傳報道。
寧夏廣播電視總臺在裘志新病逝后,調(diào)整了正常播出的節(jié)目,在黃金時段,重新播放了他的先進事跡。
2021年12月22日,銀川新聞傳媒集團旗下的紙質(zhì)媒體刊發(fā):“裘志新走了,但他的精神撒播在寧夏大地上”的悼文。
同日,《網(wǎng)易新聞》發(fā)文:“緬懷,全國最美奮斗者、小麥育種專家裘志新逝世”?!秾幭男侣劸W(wǎng)》刊文:“痛悼!寧夏小麥育種專家裘志新逝世”?!秾幭纳疃取钒l(fā)文:“南有袁隆平,北有裘志新,扎根寧夏56載的裘老逝世”。
12月23日,《杭十新聞》發(fā)文:“這位在寧夏干了56年的 ‘杭州農(nóng)民’去世了,他曾和袁隆平一起獲評全國最美奮斗者”。
12月24日,《杭州日報》發(fā)文:“一生只為良種來”。
12月25日,《杭十新聞》又發(fā)文:“40年前的良種小麥是怎么育成的?與裘志新一起搞研發(fā)的前同事告訴了我們這些細節(jié)……”
12月26日,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人民號》發(fā)文:“新中國最美奮斗者,杭州知青裘志新在滾滾麥浪中永生”。
12月27日,《鳳凰網(wǎng)浙江教育》發(fā)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2月28日,《杭州日報》再次發(fā)文:“裘志新事跡在杭州引起強烈反響——裘老走了,但每個種糧人都會記得他”。
同日,《科技日報》發(fā)文:“一生只為育種癡狂,麥浪滾滾,他卻永遠缺席了”和“他一生詮釋了兩種精神”。《寧夏學習平臺》發(fā)文:“他長眠在第二故鄉(xiāng),遙望滾滾麥浪一追憶小麥育種專家、寧夏永寧縣育種繁殖所原所長裘志新”。
……
尤令人動容的是裘志新母校一杭州六中的學生們,獲悉學長裘志新的先進事跡與噩耗后,猶如爆炸了一枚精神原子彈,給大家極大的震撼。學校開展了“學習裘志新,爭做奮斗者”活動,宛如冬日里一股暖流,溫暖了全體師生的心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是有形的正能量教育。為將這一學習活動開展得更為生動有效,學校特意邀請裘志新當年同學,浙江大學法學碩士、浙江科技學院教授、曾榮獲黨中央頒發(fā)的“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的唐思魯與杭六中退休教師趙國權和柴惠爾回校給師生們講述裘志新的故事,辦了裘志新事跡專欄。師生們一致表示,要將裘志新事跡作為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傳承下去,讓寧春4號在杭六中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不少同學來到裘志新當年上學時的教室所在地(當年的教室已拆除新建)瞻仰,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杭州六中是值得點贊的,他們當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為寧夏、為民族、為國家造就了一位矢志不移造福黎民的國內(nèi)外知名小麥育種專家打下了堅實基礎。尤其是當年的校領導敢冒政治風險,在裘志新臨行寧夏前破例解決了他申請三年未果的入團問題,拓展了其今后成長的政治空間。今天,他們依然堅持教書育人的教育終極目標,給年輕學子樹立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奮斗者榜樣,為全校師生上了一堂靈魂洗禮課,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新時代教育制度改革做了表率,樹立了標桿。其理念和做法同樣值得贊譽。往往看得見摸得著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除主流媒體外,各界人士還自發(fā)在自媒體或博客上紛紛發(fā)表悼唁或緬懷詩文。
與裘志新共事十年,一起育成寧春4號,后為解決夫妻分居而調(diào)至杭州農(nóng)科部門的徐培培在《杭寧知青》微信平臺上發(fā)文:“裘志新四十年如一日對寧春4號提純復壯和推廣,向廣大麥農(nóng)供應原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把良種作用發(fā)揮到極致,一般人很難做到。他低調(diào)做人,不求名利,生活簡樸,住房也十分簡陋,娶一個寧夏媳婦,安心扎根永寧,心靈純粹高尚,在世風衰微、雜議紛亂的社會轉型期,鮮有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p>
1965年支寧杭州知青的帶隊老師、已八十五歲高齡的陳維新同志感慨萬千地寫道:“難忘那趟載著裘志新的西行專列,裘志新有幸到了永寧,永寧有幸來了裘志新。裘志新??!永遠銘記著您!”
原杭州支寧知青、浙江出版集團原副總裁楊仁山悼唁裘志新詩:
志新求志天地新,
一粒良種付平生。
浪跡天涯心路寬,
廣闊天地獻蒼生。
銀川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楊波于12月22日發(fā)長詩悼念:
一
咣當,
咣當,
一輛西行的列車,
開出了天堂般的余杭。
一個剛滿18歲的青年,
告別了自己的家鄉(xiāng)。
你來了,
提著那只舊皮箱。
你來了,
操著一口南方腔。
那是個熱血的年代,
人人都激情昂揚。
你懷揣一顆紅心,
來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西湖邊長大的嘎子,
第一次見到了紅高粱。
二
誰也沒想到,
你愛上了這個窮地方。
誰也沒想到,
你愛上了這里的姑娘。
回城的風刮得很緊,
吹進了知青的土坯房。
他回他的城,
永寧成了你永遠的第二故鄉(xiāng)。
你愛這里的黃河,
你愛這里的村莊。
你愛這里的土地,
你愛這里的陽光。
三
誰也沒想到,
你愛上育種這一行。
誰也沒想到,
你求知的欲望是那么強。
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
你到處尋訪專家、師長。
實踐出真知,
黃土地是你最好的課堂。
有了好種子,
才能多打糧。
追夢的步伐,
總是那么匆匆忙忙。
你視種子為生命,
睡不好也吃不香。
日趕麻雀夜防鼠,
旱了,佝僂著身軀擔水灌秧,
澇了,不顧病體跳入泥湯將積水排光,
還開創(chuàng)“剪穎授粉”新方,
精選籽粒單收單打,
你就是種子的親爹親娘。
你不離不棄,
麥地里寫滿愛的華章。
功夫不負有心人,
寧春4號迎來了曙光。
人們奔走相告,
喜訊翻越了高山大江。
種子會飛,
像長了翅膀,
飛過內(nèi)蒙、甘肅,
穿越青海、新疆…
種子像風又像云,
飄向異國他鄉(xiāng)。
金發(fā)碧眼的老外們,
嘗著大列巴的甜香。
四
你走了,
走得有些匆忙。
你走了,
帶著泥土的芳香。
你走了,
留下種子的力量,
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遍及北國南疆。
放眼看吧,
看黃河長江,
看滾滾麥浪,
滿目金黃,
炊煙中飄來白面饃饃的芳香,
這是你留給黃土地永久的念想!
裘志新走了,他一生勇毅奮進高情遠致的腳步,詮釋了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這個看似簡單,卻又人人難以回避,須用一生來詮釋的生命之問!送別裘志新的當睌,我輾轉難眠,寫下了《送志新》:
一
日日耕耘志不休,
夜夜心系蒼生痛。
炎炎烈日何所懼,
漫漫長途終圓夢。
二
縷縷青煙繪長空,
滴滴殤淚凝彩虹。
粒粒良種慰忠魂,
歲歲農(nóng)人念裘翁。
一位終身在黃土地耕耘的老人病逝,引來如此長時間、廣角度、多階層的社會關注,是寧夏歷史上從來沒有的,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裘志新逝后三七那天上午,我專程去位于銀川市南郊的裘志新墓地祭奠。這天,天氣陰沉,霧霾彌漫大地,空氣中充斥著沙塵,公墓內(nèi)人跡稀少,像火車座椅排列的墓群更顯蒼涼,給人一派蕭瑟、沉寂、凝重、憋屈之感。由于他葬在平民公墓,設施簡陋,沒有明顯的分區(qū)標識,我轉了好一會也沒找見,后在工作人員陪同下七轉八拐才到達。墓系雙穴,黑色墓碑左側寫著慈父裘志新之墓,另一半是留給歲月繾綣的賢妻。生未常衾死同穴,是裘志新夢寐以求的。
本是民來歸民去。裘志新的后事辦得與其生前作風一樣,低調(diào)、儉樸、無一絲奢華之感。以他的社會貢獻度和聲譽,本可以安葬在名人墓園,不僅墓地大,裝飾標準高,價格優(yōu)惠,且能流芳后世,也彰顯了死者生前的社會地位。但他早已選擇了最普通的平民公墓,與百姓葬在一起。一個雙穴墓占地約2平方米,裝飾標準與四周墓地毫無二致,充分展示了他一生的價值取向,也為他壯美的生命之歌譜上了最后一個音符。這就是裘志新!
麥翁已去,世上再無裘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