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從來只有情難盡
懷李叔同先生
豐子愷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后來的弘一法師。
那時我是預(yù)科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
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yù)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講臺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里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xué),吃驚更是不小。
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
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只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是上下兩塊可以推動的)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nèi)所應(yīng)寫的東西(兩塊都寫好,上塊蓋著下塊,用下塊時把上塊推開)。在這樣布置的講臺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出(后來我們知道他這脾氣,上音樂課必早到。故上課鈴響時,同學(xué)早已到齊),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不看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zé)備,等到下課后,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這位某某同學(xué)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xué)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xué)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被蛘撸骸跋麓翁挡灰略诘匕迳稀!闭f過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fā)紅。
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后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fā)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shù)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zhuǎn)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向他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guān)門?!本蛯λ痪瞎?,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guān)了。
最不易忘卻的,是有一次上彈琴課的時候。我們是師范生,每人都要學(xué)彈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風(fēng)琴及兩架鋼琴。風(fēng)琴每室兩架,給學(xué)生練習(xí)用;鋼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彈琴教室里。上彈琴課時,十?dāng)?shù)人為一組,環(huán)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時候,有一個同學(xué)放一個屁,沒有聲音,卻是很臭。鋼琴及李先生十?dāng)?shù)同學(xué)全部沉浸在亞莫尼亞氣體中。同學(xué)大都掩鼻或發(fā)出討厭的聲音。李先生眉頭一皺,管自彈琴(我想他一定屏息著)。彈到后來,亞莫尼亞氣散光了,他的眉頭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課鈴響了。李先生立起來一鞠躬,表示散課。散課以后,同學(xué)還未出門,李先生又鄭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還有一句話。”大家又肅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和氣地說:“以后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nèi)。”接著又一鞠躬,表示叫我們出去。同學(xué)都忍著笑,一出門來,大家快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
李先生用這樣的態(tài)度來教我們音樂,因此我們上音樂課時,覺得比上其他一切課更嚴肅。同時對于音樂教師李叔同先生,比對其他教師更敬仰。那時的學(xué)校,首重的是所謂“英、國、算”即英文、國文和算學(xué)。在別的學(xué)校里,這三門功課的教師最有權(quán)威,而在我們這師范學(xué)校里,音樂教師最有權(quán)威,因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緣故。
李叔同先生為甚么能有這種權(quán)威呢?不僅為了他學(xué)問好,不僅為了他音樂好,主要的還是為了他態(tài)度認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于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銀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親生他時,年已七十二歲。他墜地后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學(xué)讀書奉母時,他是一個翩翩公子。當(dāng)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xué)會,李先生應(yīng)滬學(xué)會征文,名字屢列第一。從此他就為滬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廣,終以“才子”馳名于當(dāng)時的上海。
所以后來他母親死了,他赴日本留學(xué)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披發(fā)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fēng)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于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西風(fēng)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dāng)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
他出家時把過去的照片統(tǒng)統(tǒng)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見過當(dāng)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后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扎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于眉目間。真是當(dāng)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的做一個翩翩公子。
后來他到日本,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tài)度,改做一個留學(xué)生。他入東京美術(shù)學(xué)校,同時又入音樂學(xué)校。這些學(xué)校都是模仿西洋的,所教的都是西洋畫和西洋音樂。李先生在南洋公學(xué)時英文學(xué)得很好;到了日本,就買了許多西洋文學(xué)書。他出家時曾送我一部殘缺的原本《莎士比亞全集》,他對我說:“這書我從前綱讀過,有許多筆記在上面,雖然不全,也是紀念物?!庇纱丝上胍娝谌毡緯r,對于西洋藝術(shù)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xué)、戲劇都研究。
后來他在日本創(chuàng)辦春柳劇社,糾集留學(xué)同志,共演當(dāng)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小仲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這照片,他出家時也送給我,一向歸我保藏;直到抗戰(zhàn)時為兵火所毀?,F(xiàn)在我還記得這照片:卷發(fā),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托著后頭,頭向右歪側(cè),眉峰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另外還有許多演劇的照片,不可勝記。
這春柳劇社后來遷回中國,李先生就脫出,由另一班人去辦,便是中國最初的“話劇”社。由此可以想見,李先生在日本時,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xué)生。我見過他當(dāng)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lǐng)、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梁上,竟活像一個西洋人。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xué)一樣,像一樣。要做留學(xué)生,就徹底的做一個留學(xué)生。
他回國后,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dāng)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范請去教圖畫、音樂。后來又應(yīng)杭州師范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xué)校的課,每月中半個月住南京,半個月住杭州。兩校都請助教,他不在時由助教代課,我就是杭州師范的學(xué)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xué)生變?yōu)椤敖處煛?,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
他是一個修養(yǎng)很深的美術(shù)家,所以對于儀表很講究。雖然布衣,卻很稱身,常常整潔。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你可想見,他是扮過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個美男子?!暗瓓y濃抹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今人侈談“生活藝術(shù)化”,大都好奇立異,非藝術(shù)的。李先生的服裝,才真可稱為生活的藝術(shù)化。他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與洋裝時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時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教我們木炭石膏模型寫生。同學(xué)一向描慣臨畫,起初無從著手。四十余人中,竟沒有一個人描得像樣的。后來他范畫給我們看。畫畢把范畫揭在黑板上。同學(xué)們大都看著黑板臨摹。只有我和少數(shù)同學(xué),依他的方法從石膏模型寫生。我對于寫生,從這時候開始發(fā)生興味。我到此時,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別人看了實物而寫生出來的。我們也應(yīng)該直接從實物寫生入手,何必臨摹他人依樣畫葫蘆呢?于是我的畫進步起來。
此后李先生與我接近的機會更多。因為我常去請他教畫,又教日本文。以后的李先生的生活,我所知道的較為詳細。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后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那時我還是一個毛頭青年,談不到宗教。李先生除繪事外,并不對我談道。但我發(fā)見他的生活日漸收斂起來,仿佛一個人就要動身赴遠方時的模樣。他常把自己不用的東西送給我。
有一天,他決定入大慈山去斷食,我有課事,不能陪去;由校工聞玉陪去。數(shù)月之后,我去望他。見他躺在床上,面容消瘦,但精神很好,對我講話,同平時差不多。他斷食共十七日,由聞玉扶起來,攝一個影,影片上端由聞玉題字:“李息翁先生斷食后之像,侍子聞玉題?!边@照片后來制成明信片分送朋友。像的下面用鉛字排印著:“某年月日,入大慈山斷食十七日,身心靈化,歡樂康強——欣欣道人記?!?/p>
李先生這時候已由“教師”一變而為“道人”了。學(xué)道就斷食十七日,也是他凡事“認真”的表示。但他學(xué)道的時候很短。斷食以后,不久他就學(xué)佛。他自己對我說,他的學(xué)佛是受馬一浮先生指示的。
出家前數(shù)日,他同我到西湖玉泉去看一位程中和先生。這程先生原來是當(dāng)軍人的,現(xiàn)在退伍,住在玉泉,正想出家為僧。李先生同他談得很久。此后不久,我到玉泉去投宿,看見一個和尚坐著,正是這位程先生。我想稱他“程先生”,覺得不合。想稱他法師又不知道他的法名(后來知道是弘傘)。一時周章得很。我回去對李先生講了,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也要出家為僧,就做弘傘的師弟。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要去出家。
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學(xué)葉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間里,把房間里所有的東西送給我們?nèi)?。第二天,我們?nèi)怂退交⑴?,我們回來分得了他的“遺產(chǎn)”,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我從此改口,稱他為“法師”。法師的僧臘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我顛沛流離,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愈進愈深。當(dāng)初修凈土宗,后來又修律宗。律宗是講究戒律的。一舉一動,都有規(guī)律,嚴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shù)百年來,傳統(tǒng)斷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復(fù)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還我。以后我寄紙或郵票,就預(yù)先聲明:余多的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后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弊x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如上所述,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xué)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yōu)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
現(xiàn)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慶。我發(fā)愿到重慶后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yǎng)。現(xiàn)在畫像已經(jīng)如愿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jīng)結(jié)束,然而他的遺訓(xùn)——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1943年4月,
弘一法師圓寂后一百六十七日,
作于四川五通橋客寓
悼夏尊先生
豐子愷
我從重慶郊外遷居城中,候船返滬。剛才遷到,接得夏丏尊老師逝世的消息。記得三年前,我從遵義遷重慶,臨行時接得弘一法師往生的電報。我所敬愛的兩位教師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傯的時候傳到。這偶然的事,在我覺得很是蹊蹺。因為這兩位老師同樣的可敬可愛,昔年曾經(jīng)給我同樣寶貴的教誨;如今噩耗傳來,也好比給我同樣的最后訓(xùn)示。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與警惕。
我早已確信夏先生是要死的,同確信任何人都要死的一樣。但料不到如此其速。八年違教,快要再見,而終于不得再見!真是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猶憶二十六年(1937)秋,盧溝橋事變之際,我從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車,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滿面憂愁,說一句話,嘆一口氣。我因為要乘當(dāng)天的夜車返杭,匆匆告別。我說:“夏先生再見?!毕南壬孟窳R我一般憤然地答道:“不曉得能不能再見!”同時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門口目送我。我回頭對他發(fā)笑。因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總是笑他多憂。豈知這一次正是我們的最后一面,果然這一別“不能再見”了!
后來我扶老攜幼,倉皇出奔,輾轉(zhuǎn)長沙、桂林、宜山、遵義、重慶各地。夏先生始終住在上海。初年還常通信。自從夏先生被敵人捉去監(jiān)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寫信給他,免得使他受累。勝利一到,我寫了一封長信給他。見他回信的筆跡依舊遒勁挺秀,我很高興。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證夏先生精神依舊。當(dāng)時以為馬上可以再見了,豈知交通與生活日益困難,使我不能早歸;終于在勝利后八個半月的今日,在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說是“抱恨終天”的事!
夏先生之死,使“文壇少了一位老將”“青年失了一位導(dǎo)師”,這些話一定有許多人說,用不著我再講。我現(xiàn)在只就我們的師弟情緣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與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師),具有同樣的才調(diào),同樣的胸懷。不過表面上一位做和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猶憶三十余年前,我當(dāng)學(xué)生的時候,李先生教我們圖畫、音樂,夏先生教我們國文。我覺得這三種學(xué)科同樣的嚴肅而有興趣。就為了他們二人同樣的深解文藝的真諦,故能引人入勝。夏先生常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xué)生對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shù)學(xué)等更重。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緣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得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xí)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边@話也可說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監(jiān),后來教國文。但他也是博學(xué)多能,只除不弄音樂以外,其他詩文、繪畫(鑒賞)、金石、書法、理學(xué)、佛典,以至外國文、科學(xué)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學(xué)生的心悅誠服。
他當(dāng)舍監(jiān)的時候,學(xué)生們私下給他起個諢名,叫夏木瓜。但這并非惡意,卻是好心。因為他對學(xué)生如對子女,率直開導(dǎo),不用敷衍、欺蒙、壓迫等手段。學(xué)生們最初覺得忠言逆耳,看見他的頭大而圓,就給他起這個諢名。但后來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愛我們,這綽號就變成了愛稱而沿用下去。凡學(xué)生有所請愿,大家都說:“同夏木瓜講,這才成功?!彼牭秸堅?,也許喑嗚叱咤地罵你一頓;但如果你的請愿合乎情理,他就當(dāng)作自己的請愿,而替你設(shè)法了。
他教國文的時候,正是“五四”將近。我們做慣了“太王留別父老書”“黃花主人致無腸公子書”之類的文題之后,他突然叫我們做一篇“自述”。而且說:“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庇幸晃煌瑢W(xué),寫他父親客死他鄉(xiāng),他“星夜匍伏奔喪”。夏先生苦笑著問他:“你那天晚上真?zhèn)€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發(fā)笑,那位同學(xué)臉孔緋紅。又有一位同學(xué)發(fā)牢騷,贊隱遁,說要:“樂琴書以消憂,撫孤松而盤桓。”夏先生厲聲問他:“你為什么來考師范學(xué)校?”弄得那人無言可對。這樣的教法,最初被頑固守舊的青年所反對。他們以為文章不用古典,不發(fā)牢騷,就不高雅。竟有人說:“他自己不會做古文(其實做得很好),所以不許學(xué)生做?!钡@樣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多數(shù)學(xué)生,對夏先生這種從來未有的、大膽的革命主張,覺得驚奇與折服,好似長夢猛醒,恍悟今是昨非。這正是五四運動的初步。
李先生做教師,以身作則,不多講話,使學(xué)生衷心感動,自然誠服。譬如上課,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應(yīng)寫的,都先寫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時候推開來),然后端坐在講臺上等學(xué)生到齊。譬如學(xué)生還琴時彈錯了,他舉目對你一看,但說:“下次再還?!庇袝r他沒有說,學(xué)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請求下次再還了。他話很少,說時總是和顏悅色的。但學(xué)生非常怕他,敬愛他。夏先生則不然,毫無矜持,有話直說。學(xué)生便嬉皮笑臉,同他親近。偶然走過校庭,看見年紀小的學(xué)生弄狗,他也要管:“為啥同狗為難!”放假日子,學(xué)生出門,夏先生看見了便喊:“早些回來,勿可吃酒啊!”學(xué)生笑著連說:“不吃,不吃!”趕快走路。走得遠了,夏先生還要大喊:“銅鈿少用些!”學(xué)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實在感激他,敬愛他。
夏先生與李先生對學(xué)生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而學(xué)生對他們的敬愛,則完全相同。這兩位導(dǎo)師,如同父母一樣。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媽媽的教育”。夏先生后來翻譯的《愛的教育》風(fēng)行國內(nèi),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國文教材。這不是偶然的事。
我?guī)煼懂厴I(yè)后,就赴日本。從日本回來就同夏先生共事,當(dāng)教師,當(dāng)編輯。我遭母喪后辭職閑居,直至逃難。但其間與書店關(guān)系仍多,常到上海與夏先生相晤。故自我離開夏先生的絳帳,直到全面抗戰(zhàn)前數(shù)日的訣別,二十年間,常與夏先生接近,不斷地受他的教誨。其時李先生已經(jīng)做了和尚,芒鞋破缽,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兩個世界的人。但在我覺得仍是以前的兩位導(dǎo)師,不過所導(dǎo)的范圍由學(xué)校擴大為人世罷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根本問題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雖然沒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懷的;他是贊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種種塵緣的牽阻,使夏先生沒有勇氣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憂愁苦悶,由此發(fā)生。
凡熟識夏先生的人,沒有一個不曉得夏先生是個多憂善愁的人。他看見世間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狀態(tài),都要皺眉,嘆氣。他不但憂自家,又憂友、憂校、憂店、憂國、憂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皺著眉頭替他擔(dān)憂;有人失業(yè)了,夏先生又皺著眉頭替他著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產(chǎn)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皺著眉頭替他們憂愁。學(xué)校的問題,公司的問題,別人都當(dāng)作例行公事處理的,夏先生卻當(dāng)作自家的問題,真心地擔(dān)憂;國家的事,世界的事,別人當(dāng)作歷史小說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問題,真心地憂愁,皺眉,嘆氣。故我和他共事的時候,對夏先生凡事都要講得樂觀些,有時竟瞞過他,免得使他增憂。他和李先生一樣的痛感眾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樣行大丈夫事;他只能憂傷終老。在“人世”這個大學(xué)校里,這二位導(dǎo)師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與“媽媽的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產(chǎn),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擔(dān)憂。那么,八年來水深火熱的上海生活,不知為夏先生增添了幾十萬斛的憂愁!憂能傷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給憂愁材料的社會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寫一篇文章,寫完之后總要想:“不知這篇東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說?!币驗槲业膶懳?,是在夏先生的指導(dǎo)鼓勵之下學(xué)起來的。今天寫完了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這篇東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說。”兩行熱淚,一齊沉重地落在這原稿紙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慶客寓
訪梅蘭芳
豐子愷
復(fù)員返滬后不久,我托友介紹,登門拜訪梅蘭芳先生。次日的《申報·自由談》中曾有人為文記載,并登出我和他合攝的照片來,我久想自己來寫一篇訪問記:只因意遠言深,幾次欲說還休。今夕梅雨敲窗,銀燈照壁;好個抒情良夜,不免略述予懷。
我平生自動訪問素不相識的有名的人,以訪梅蘭芳為第一次。闊別十年的江南親友聞知此事,或許以為我到大后方放浪十年,變了一個“戲迷”回來,一到就去捧“伶王”。其實完全不然。我十年流亡,一片冰心,依然是一個藝術(shù)和宗教的信徒。我的愛平劇是藝術(shù)心所迫,我的訪梅蘭芳是宗教心所驅(qū),這真是意遠言深,不聽完這篇文章,是教人不能相信的。
我的愛平劇,始于抗戰(zhàn)前幾年,緣緣堂初成的時候,我們新造房子,新買一架留聲機。唱片多數(shù)是西洋音樂,略買幾張梅蘭芳的唱片點綴。因為“五四”時代,有許多人反對平劇,要打倒它,我讀了他們的文章,覺得有理,從此看不起平劇。不料留聲機上的平劇音樂,漸漸牽惹人情,使我終于不買西洋音樂片子而專買平劇唱片,尤其是梅蘭芳的唱片了。原來“五四”文人所反對的,是平劇的含有封建毒素的陳腐的內(nèi)容,而我所愛好是平劇的夸張的象征的明快的形式——音樂與扮演。
西洋音樂是“和聲的”(harmonic),東洋音樂是“旋律的”(melodic)。平劇的音樂,充分地發(fā)揮了“旋律的音樂”的特色。試看:它沒有和聲,沒有伴奏(胡琴是助奏),甚至沒有短音階(小音階),沒有半音階,只用長音階(大音階)的七個字(獨來米法掃拉西),能夠單靠旋律的變化來表出青衣、老生、大面等種種個性。所以聽?wèi)颍m然不熟悉劇情,又聽不懂唱詞,也能從音樂中知道其人的身份、性格,及劇情的大概。推想當(dāng)初創(chuàng)作這些西皮、二黃的時候,作者對于人生情味,一定具有異常充分的理解;同時對于描寫音樂一定具有異常敏捷的天才,故能抉取世間賢母、良妻、忠臣、孝子、莽夫、奸雄等各種性格的精華,加以音樂的夸張的象征的描寫,而造成洗練明快的各種曲調(diào),顛撲不破地沿用今日。抗戰(zhàn)之前,我對平劇的愛好只限于聽,即專注于其音樂的方面,故我不上戲館,而專事收集唱片。緣緣堂收藏的百余張唱片中,多數(shù)是梅蘭芳唱的。二十六年(1937)冬,這些唱片與緣緣堂同歸于盡,勝利后重置一套,現(xiàn)已近于齊全了。
我的看戲的愛好,還是流亡后在四川開始的。有一時我旅居涪陵,當(dāng)?shù)赜幸黄絼≡?,近在咫尺。我旅居無事,同了我的幼女一吟,每夜去看。起初,對于紅袍進,綠袍出,不感興味。后來漸漸覺得,這種扮法與演法,與其音樂的作曲法同出一軌,都是夸張的,象征的表現(xiàn)。例如紅面孔一定是好人,白面孔一定是壞人,花面孔一定是武人,旦角的走路像走繩索,凈角的走路像拔泥腳……凡此種種扮演法,都是根據(jù)事實加以極度的夸張而來的。蓋善良正直的人,臉色光明威嚴,不妨夸張為紅;奸邪暴戾的人,臉色冷酷陰慘,不妨夸張為白;好勇斗狠的人,其臉孔崢嶸突厄,不妨夸張為花。窈窕的女人的走相,可以夸張為一直線。堂堂的男子的踏大步,可以夸張得像拔泥足。因為都是根據(jù)寫實的,所以初看覺得奇怪,后來自會覺得當(dāng)然。至于騎馬只要拿一根鞭子,開門只要裝一個手勢等,既免啰蘇繁冗之弊,又可給觀者以想象的余地。我覺得這比寫實的明快得多。
從此,我變成了平劇的愛好者;但不是戲迷,不過歡喜聽聽看看而已。戲迷的倒是我的女孩子們。我的長女陳寶,三女寧馨,幼女一吟,公余課畢,都熱衷于唱戲。其中一吟迷得最深,竟在學(xué)校游藝會中屢次上臺扮演青衣,儼然變成了一個票友。因此我家中的平劇空氣很濃。復(fù)員的時候,我們把這種空氣當(dāng)做行李之一,從四川帶回上海。到了上海,梅蘭芳演劇祝壽。我們買了三萬元一張的戲票,到天蟾舞臺去看??箲?zhàn)前我只看過他一次,那時我京戲,印象早已模糊??箲?zhàn)中,我得知他在上海淪陷區(qū)堅貞不屈,孤芳自賞;又有友人寄到他的留須的照片。我本來仰慕他的技術(shù),至此又贊佩他的人格,就把照片懸之齋壁,遙祝他的健康。那時勝利還渺茫,我對著照片想:無常迅速,人壽幾何,不知梅郎有否重上氍毹之日,我生有否重來聽賞之福!故我坐在天蟾舞臺的包廂里,看到梅蘭芳在《龍鳳呈祥》中以孫夫人之姿態(tài)出場的時候,連忙俯仰顧盼,自拊其背,檢驗是否做夢。弄得鄰座的朋友莫名其妙,怪問:“你不歡喜看梅蘭芳的?”后來他到中國大戲院續(xù)演,我跟去看,一連看了五夜。他演畢之后,我就去訪他。
我訪梅蘭芳的主意,是要看看造物者這個特殊的杰作的本相。上帝創(chuàng)造人,在人類各部門都有杰作,故軍政界有英雄,學(xué)術(shù)界有豪杰。然而他們的法寶,大都全在于精神,而不在于身體。即全在于運籌、指揮、苦心、孤詣的功夫上,而不在于聲音笑貌上(所以常有聞名向往,而見面失望的)。只有“伶王”,其法寶全在身體的本身上。美妙的歌聲,艷麗的姿態(tài),都由這架巧妙的機器——身體——上表現(xiàn)出來。這不是造物者的“特殊”的杰作嗎?故英雄豪杰不值得拜訪,而“伶王”應(yīng)該拜訪,去看看卸裝后的這架巧妙的機器的本相。
一個陽春的下午,在一間鬧中取靜的洋樓上,我與梅博士對坐在兩只沙發(fā)上了。照例寒喧的時候,我一時不能相信這就是舞臺上的“伶王”。只從他的兩眼的飽滿上,可以依稀仿佛地想見虞姬、桂英的面影。我細看他的面孔,覺得骨子的確生得很好,又看他的身體,修短肥瘠,也恰到好處。西洋的標準人體是希臘的凡奴司(Venus),在中國也有她的石膏模型流行。我想:依人體美的標準測驗起來,梅郎的身材容貌大概近于凡奴司,是具有東洋標準人體的資格的。他很高興和我說話,他的本音洪亮而帶粘潤。由此也可依稀仿佛地想見“云斂晴空,冰輪乍涌”和“孩兒舍不得爹爹”的音調(diào)。
從他的很高興說話的口里,我知道他在淪陷期中如何苦心地逃避,如何從香港脫險。據(jù)說,全靠犯香港的敵兵中,有一個軍官,自言幼時曾由其母親帶去看梅氏在東京的演戲,對他有好感,因此幸得脫險。又知道他的擔(dān)負很重,許多梨園子弟都要他贍養(yǎng),生活并不富裕。這時候他的房東正在對他下逐客令,須得幾根金條方可續(xù)租。他慨然地對我說:“我唱戲掙來的錢,哪里有幾根金條呢!”我很驚訝,為什么他的話使我特別感動。仔細研究,原來他愛用兩手的姿勢來幫助說話;而這姿勢非常自然,是普通人所做不出的!
然而,當(dāng)時使我感動最深的,不是這種細事,卻是人生無常之慟。他的年紀才多大,今年五十六了。無論他身體如何好,今后還有幾年能唱戲呢?上帝手造這件精妙無比的杰作十余年后必須坍損失效;而這坍損是絕對無法修繕的!政治家可以奠定萬世之基,使自己雖死猶生;文藝家可以把作品傳之后世,使人生短而藝術(shù)長。因為他們的法寶不是全在于肉體上的?,F(xiàn)在坐在我眼前的這件特殊的杰作,其法寶全在這六尺之軀;而這軀殼比這茶杯還脆弱,比這沙發(fā)還不耐用,比這香煙罐頭(他請我吸的是三五牌)還不經(jīng)久!對比之下,使我何等地感慨,何等地惋惜!于是我熱忱地勸請他,今后多灌留聲片,多拍有聲有色的電影,唱片與電影雖然也是必朽之物,但比起這短短的十余年來,永久得多,亦可聊以慰情了。但據(jù)他說,似有種種阻難,亦未能暢所欲為。引導(dǎo)我去訪的,是攝影家郎靜山先生和身帶鏡頭的陳驚躦、盛學(xué)明兩君。兩君就在梅氏的院子里替我們留了許多影。攝影畢,我告辭。他和我握手很久。手相家說:“男手貴軟,女手貴硬?!彼氖值能?,使我吃驚。
與郎先生等分手之后,我獨自在歸途中想:依宗教的無始無終的大人格看來,藝術(shù)本來是曇花泡影,電光石火,霎時幻滅,又何足珍惜!獨怪造物者太無算計;既然造得這樣精巧,應(yīng)該延長其保用年限;保用年限既然死不肯延長,則犯不著造得這樣精巧;大可馬馬虎虎草率了事,也可使人間減省許多癡情。
唉!惡作劇的造物主??!忽然黃昏的黑幕沉沉垂下,籠罩了上海市的萬千眾生。我隱約聽得造物主之事:“你們保用年限又短一天!”
憶振鐸兄
俞平伯
古人說:“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币驗殡S著時光的過去,那悲哀的顏色就會日趨于暗淡了。正唯其如此,所懷念的四周的輪廓雖漸漸的有點模糊,而它的中心形象便會越發(fā)的鮮明;也唯其歷久而動人思念,這才是更值得追懷的。
北京的秋光依然那樣清澈,紅旗煥彩,映照晴空,木犀尚有余芳,黃菊已在吐艷。有朋友提起鄭振鐸先生逝世三周年快到了,我們應(yīng)該有些文字來紀念他。我仿佛吃了一驚。真格的有三年么?可不是已有三年!時光真是過得好快呵。
文章雖短,說起來話也長。我最初認識他在上海,約當(dāng)一九二一年(“五四”時期,我們雖同在北京上學(xué),卻還不認識)。他住在上海閘北永興路的小樓上,后來他搬走了,我就住在那里,約也有不足一年的光景。振鐸那時經(jīng)濟情況并不寬余,但他卻很好客,愛買書,愛喝酒,頗有“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之風(fēng)。他的愛交朋友和好搜求異書,凡是和他熟一點的朋友,大概沒有不知道的。他為人天真爛漫,胸?zé)o城府,可謂“善于人同”,卻又毫不敷衍假借,有時且嫉惡甚嚴。他也不是不懂得舊社會里有那么一套的“人情世故”,從他寫的雜文小說里就可以知道;他卻似乎有意反對那一套,他常常藐視那些無聊的舉動。雖后來閱歷中年,飽經(jīng)憂患,解放后重睹光明,以至他最后的一剎那,這耿介的脾氣卻始終沒有變。
我于一九二四年年底來北京。后來發(fā)生“五卅”事變,我已不在上海了。對我說來,有很大的損失。在這以后,我和振鐸曾打過一場筆墨官司,文章已找不著了,大意還可以記得。我那時的看法,認為必先自強,然后能御侮;振鐸之意恰相反,他認為以群眾的武力來抵抗強暴才是當(dāng)務(wù)之急、切要之圖?,F(xiàn)在想起來,當(dāng)然,他是對的。他已認清了中國的敵人是帝國主義,而我其時正在逐漸地沉沒在資產(chǎn)階級學(xué)者們的迷魂陣里。振鐸的一生,變化很多,進步也很快,到他的晚年,是否已站穩(wěn)了無產(chǎn)階級的立場,掌握了馬列主義的理論和實踐,自尚有待于后人論定;但從我一方面看來,他始終走在我的前面,引導(dǎo)著我前進,他是我的“畏友”之一。
上文說過他“善于人同”,卻并不肯“茍同”。他如意謂不然,便堅決的以為不可。有時和熟朋友們爭執(zhí)起來,會弄得面紅耳赤的。一九五二年我到文學(xué)研究所工作,他是所長,我們還是從前老朋友的關(guān)系。昨天我過北海固城,不禁想起振鐸來了。一九五三年的晚秋,比現(xiàn)在還稍晚一點,黃昏時候,我從固城他的辦公室,帶回來兩大包的舊本《紅樓夢》,其中有從山西新得的乾隆甲辰夢覺主人序本,原封未動,連這原來的標簽還在上面。……他借給我這些珍貴的資料,原希望我把??薄都t樓夢》的工作做得更好,哪知到后來我不能如他的期望。無論為公為私,我是這樣的愧負呵!
再記得一九五八年的春天,我到他的黃化門寓所,片刻的談話里,他給我直率的規(guī)箴,且真誠地關(guān)懷著我,這是我至今不能忘懷的。當(dāng)時只認為朋友相逢,亦平常事耳,又誰知即在那年的秋天,我們就永遠失去了他!
眼看重陽節(jié)又快到了。從前上海的老朋友們現(xiàn)都在北京,雖然年紀都增加了若干,精神倒還是年青的。有時聚會,總不免想起振鐸來。這悲感不必一定強烈,何況又隔了一些時間,你雖盡可坦然處之,但它卻有時竟會驀然使你“若有所失”。這就很別扭,又難于形容。不由得想起前人的詩句,所謂“亡書久似憶良朋”。像振鐸平素特別愛好書籍,借來抒寫這淡而悲的感觸,似乎也是適當(dāng)?shù)摹?/p>
悼組緗
季羨林
組緗畢竟還是離開我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最近幾年來,他曾幾次進出醫(yī)院。有時候十分危險。然而他都逢兇化吉,走出了醫(yī)院。我又能在池塘邊上看到一個戴兒童遮陽帽的老人,坐在木頭椅子上,欣賞湖光樹影。
他前不久又進了醫(yī)院。我仍然做著同樣的夢,希望他能再一次化險為夷,等到春暖花開時,再一次坐在木椅子上,為朗潤園增添一景。然而,這一次我的希望落了空。組緗離開了我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對我個人來說,我失掉了一個有六十多年友誼的老友。偌大一個風(fēng)光旖旎的朗潤園,楊柳如故,湖水如故,眾多的賢俊依然燦如列星,為我國的文教事業(yè)增添光彩。然而卻少了一個人,一個平凡又不平凡的老人。我感到空虛寂寞,名園有靈,也會感到空虛與寂寞的。
距今六十四年以前,在三十年代的第一年,我就認識了組緗,當(dāng)時我們都在清華大學(xué)讀書。歲數(shù)相差三歲,級別相差兩級,又不是一個系。然而,不知怎么一來,我們竟認識了,而且成了好友。當(dāng)時同我們在一起的還有林庚和李長之,可以說是清華園“四劍客”。大概我們都是所謂“文學(xué)青年”,都愛好舞筆弄墨,共同的愛好把我們聚攏在一起來了。我讀的雖然是外國語文系,但曾旁聽過朱自清先生和俞平伯先生的課。我們“四劍客”大概都偷聽過當(dāng)時名噪一時的女作家謝冰心先生的課和燕京大學(xué)教授鄭振鐸先生的課。結(jié)果被冰心先生板著面孔趕了出來,和鄭振鐸先生我們卻交上了朋友。他同巴金和靳以共同創(chuàng)辦了《文學(xué)季刊》,我們都成了編委或特約撰稿人,我們的名字堂而皇之地赫然印在雜志的封面上。鄭先生這種沒有一點教授架子,決不歧視小字輩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我曾在紀念他的文章中談到。我們曾聯(lián)袂到今天北京大學(xué)小東門里他的住處訪問過他,對他那插架的寶書曾狠狠地羨慕過一陣。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可惜長之和組緗已先后謝世,能夠回憶的只剩下我同林庚兩人了。
我們“四劍客”是常常會面的,有時候在荷花池旁,有時候在林蔭道上,更多的時候是在某一個人的宿舍里。那時我們都很年輕,我的歲數(shù)最小,還不到二十歲,正是幻想特多,不知天高地厚,仿佛前面的路上全鋪滿了玫瑰花的年齡。我們放言高論,無話不談,“語不驚人死不休”。個個都吹自己的文章寫得好,不是夢筆生花,就是神來之筆。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風(fēng)吹帳動,立即寫了兩句話:
破曉時天旁的水聲
深林中老虎的眼睛
當(dāng)天就念給我們聽,眉飛色舞,極為得意。他的一篇詩稿上有一個“襲”字,看上去像是“聾”字。長之立即把這個“聾”字據(jù)為己有。原詩是“襲來了什么什么”?,F(xiàn)在成了“聾來了什么什么”。他認為,有此一個“聾”字而境界全出了。
我們會面的地方,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工字廳。這是一座老式建筑,里面回廊曲徑,花木蓊郁,后臨荷塘,那一個有名的寫著“水木清華”四個大字的匾,就掛在工字廳后面。這里房間很多,數(shù)也數(shù)不清。中間有一座大廳,按現(xiàn)在的標準來說,也不算太大。廳里舊木家具,在薄暗中有時閃出一點光芒。這是一個非常清靜的地方,平常很少有人到這里來。對我們“四劍客”來說,這里卻是侃大山(當(dāng)時還沒有這個詞兒)的理想的地方。我記得茅盾《子夜》出版的時候,我們四個人又湊到一起,來到這里,大侃《子夜》。意見大體上分為兩派:否定與肯定。我屬于前者,組緗屬于后者。我覺得,茅盾的文章死板、機械,沒有魯迅那種靈氣。組緗則說,《子夜》結(jié)構(gòu)宏大,氣象萬千。這樣的辯論向來不會有結(jié)果的。不過是每個人淋漓盡致地發(fā)表了意見以后,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又談起別的問題來了。
組緗上中學(xué)時就結(jié)了婚。家境大概頗為富裕,上清華時,把家眷也帶了來?,F(xiàn)在聽說中國留學(xué)生可以帶夫人出國,名曰伴讀。當(dāng)時是沒有這個說法的。然而組緗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伴讀”嗎?組緗真可謂“超前”了。有了家眷,就不能住在校內(nèi)學(xué)生宿舍里。他在清華附近西柳村租了幾間房子,全家住在那里。我曾同林庚和長之去看過他。除了夫人以外,還有一個三四歲的女孩,小名叫小鳩子,是非常聰慧可愛的孩子。去年下半年,我去看組緗,小鳩子正從四川趕回北京來陪伴父親。她現(xiàn)在也已六十多歲,非復(fù)當(dāng)日的小女孩。我叫了一聲:“小鳩子!”組緗笑著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老鳩子了。”相對一笑,時間流逝得竟是如此迅速,我也不禁“驚呼熱中腸”了。
清華畢業(yè)以后,我們“四劍客”天南海北,在茫茫的赤縣神州,在更茫茫的番邦異域,各奔前程,為了糊口,為了養(yǎng)家,在花花世界中,摸爬滾打,歷盡苦難,在心靈上留下了累累傷痕。我們各自懷著對對方的憶念,在寂寞中,在沉默中,等待著,等待著。一直等到五十年代初的院系調(diào)整,組緗和林庚又都來到了北大,我們這“三劍客”在暌離二十年后又在燕園聚首了。此時我們都已成了中年人,家事、校事、國事,事事縈心。當(dāng)年的少年銳氣已經(jīng)磨掉了不少,非復(fù)昔日之狂縱。燕園雖秀美,但獨缺少一個工字廳,缺少一個水木清華。我們平常難得見一次面,見面大都是在校內(nèi)外召開的花樣繁多的會議上。一見面,大家哈哈一笑,個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也。
時光是超乎物外的,它根本不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從無始至無終,始終是狂奔不息。一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過去了四十年。其間風(fēng)風(fēng)雨雨,坎坎坷坷,中國的老知識分子無不有切膚之痛,大家心照不宣,用不著再說了。我同組緗在“牛棚”中做過“棚友”,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們終于都離開了中年,轉(zhuǎn)入老年,進而進入耄耋之年。不但青年的銳氣消磨精光,中年的什么氣也所余無幾,只剩下一團暮氣了。幸好我們這清華園“三劍客”(長之早已離開了人間)并沒有頹唐不振,仍然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辛勤耕耘,雖非“志在千里”,卻也還能“日暮行雨,春深著花”,多少都有所建樹,差堪自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