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熱愛生活是他們文學共同的根

故園與遠方 作者:尉天驕,金科,任啟亮 著



熱愛生活是他們文學共同的根

王宗仁

這本書,凝聚了三位同學的友情和文學情感。尉天驕、金科、任啟亮三人,大學同窗,畢業(yè)之后分居各地,工作崗位不同,幾十年來,友情一直延續(xù),也共同保持著散文寫作的熱情。這很難得,也很有特色。

三位作者從青年至眼下仍然扯不斷的聯(lián)系,包括見面時的憶舊、書信往來以及在文學寫作中的交流,只是他們“散文三人行”可以觸摸得到的表面動因。深層的淵源則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對今天新生活、對人生、對世界永不衰竭的激情和摯愛,春風般地推開了三人的心靈之門。他們結(jié)伴而行,是對這個世界有濃郁的愛的一種表現(xiàn),三人在表露自己心跡的同時,也在美化著我們的社會。他們在各自的作品里尋找到了心靈共通的東西,得到的是一種心靈的默契。

熱愛今天的生活是他們文學共同的根。

我從三人的散文里各找一篇,談?wù)勊麄儗懽魃系奶攸c。

“在虛弱的時候,我寫了一本書!”這是我讀尉天驕散文《訪〈飄〉作者的故居》后,停留在腦海里令我久久難忘的話。這句話是《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說的。世界名著《飄》,以及據(jù)此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讀過、看過的人肯定不會少。為什么作者要說她“虛弱”時寫了這本書?我反復琢磨,這“虛弱”二字是什么含義呢?她為什么“虛弱”?是真的“虛弱”嗎?

與其說這是米切爾創(chuàng)作《飄》時的心情,倒不如說這彰揚了她的一種精神,是引領(lǐng)她向上向強的不甘寂寞、不甘示弱的精神?!疤撊酢钡搅藰O致,就會爆發(fā)動力,使人擺脫“虛弱”的動力。當然,說“虛弱”,并不排除米切爾當時面臨的真實狀況?!拔摇笔莻€多面體,包括個體自我、社會自我、意識自我、身體自我,“我”的顏色不一樣,一般人都會有。這也是米切爾努力探索的“主體”。在風平浪靜甚至絢麗的時代,很難看清真實的自我。只有到最深邃的黑暗中去探尋,方可看清自我的才能。米切爾當年寫作環(huán)境的簡陋和苦澀恐怕是今天任何一個作家都難以面對的:“一間很小的隔間……從門上的玻璃看過去,很小的空間,堪稱蝸居,一張床,床尾對著窗戶,窗下擺一張桌子……臥室連著廚房,廚房大約4平方米,局促到只能容納兩個人,一個小灶臺,一個洗碗池,上面掛著一些勺、鏟之類……”

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米切爾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負重前行——寫作。她“一生只寫了一本《飄》,卻讓她名揚天下。從1936年出版之日起,這部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浪漫史,打破當時所有出版紀錄,1937年獲得普利策獎。小說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暢銷不衰。有人說,在美國,《飄》的閱讀量僅次于《圣經(jīng)》”。

米切爾創(chuàng)作《飄》的經(jīng)歷雖然異常艱難,但她成功了。這意味著她心無掛礙和雜念,在貌似快被艱難困苦壓倒的時候,她把寫作當成一次反省和修身的機會,也意味著她通過寫作與廣大讀者分享她在生活中的收獲和喜悅。這,大概就是尉天驕創(chuàng)作這篇散文的初衷吧!

我歷來主張散文也要寫好人物,不一定有曲折的故事,但是人物必不可少。有了人物,作者寄托的情感、思想及情趣,才容易摸得著,是立體的、鮮明生動的。當然,散文中的人物不同于小說里的人物。散文只是截取最能觸動人心的一角或一件事,不必追溯人物的既往或是一個完整的事件。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即留空白,其目的是使讀者舉一反三地產(chǎn)生聯(lián)想。但是空白留得太多或太少,就難以去想象了。讀了金科的散文《我的維吾爾族兄弟》,文中那位馬哈木提給我留下了很難抹去的印象。這位兄弟好客、爽快、幽默,是一位典型的很有情趣的維吾爾族兄弟。金科按照漢族習慣叫他老馬,有時還叫他庫爾班大叔,他都笑呵呵地應答。作者棄繁就簡,用簡約的文字重點記述了他和“庫爾班大叔”的幾次交往,每次著重寫一個側(cè)面,文字不多,點其“眼睛”——這是借用畫家的一句話,畫出眼睛的神,這個人的像就出來了。他和“庫爾班大叔”的交往看似吃吃喝喝,幾乎都是在飯桌上與飲酒有關(guān)——這是維吾爾族人飯桌上少不了的程序——作者得到的卻是酒足飯飽之外的收獲。小小說《一箱葡萄》就是在這樣的交往中,被創(chuàng)作出來了。看似意外卻是情理之中的收獲。這篇小小說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后,被選入了中考試卷,與朱自清、鐵凝、馮驥才等作家的作品站在了一起。它的成功創(chuàng)作啟迪我們:凡是經(jīng)過的事都應該珍惜,積累。對作家來說,無用的經(jīng)歷幾乎沒有。當時也許無用,指不定什么時候會大有用處。所以,作家要時時處處做有心人!

金科創(chuàng)作《一箱葡萄》的原始素材是怎樣獲取的呢?他在文中這樣寫道:“那次去新疆,正是瓜果飄香的時節(jié)。臨別時,馬哈木提送給我一箱吐魯番葡萄。當我提著這箱葡萄到機場時,捆扎的繩子卻突然斷了,葡萄散落了一地。登機在即,我手忙腳亂地趕緊撿拾,還是浪費了不少。”就這么簡單,正是這“突然散落的一箱葡萄,卻觸發(fā)了我的靈感”,后來寫出了《一箱葡萄》。

金科這篇小小說的成功創(chuàng)作啟發(fā)我們:文學的靈感往往比寫作技巧更重要。作家要沉到生活底層去,但是還要走出生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聯(lián)想,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讀了任啟亮的散文《從新德里到老德里》,我饒有興趣地捕捉到了“味道”二字。文中寫道:“從孟買飛新德里,一下飛機就有不一樣的感覺……新建的機場,航站樓氣派、現(xiàn)代、設(shè)施先進……空氣中彌漫著的味道,讓人想到北京的重度霧霾天?!弊x到“北京的重度霧霾天”一句,我的心像被鐵鉗夾疼了!那是有別于北京霧霾的清新的“味道”呀!一下子就把北京霧霾送上了“被告席”。作者繼續(xù)展示新德里的“味道”:“馬路基本平坦,街道寬闊,相對整潔,綠樹成蔭,鮮花盛開,與我們到過的印度其他城市還是不一樣的感覺。城市的樓房都不高,掩隱在樹木之間,聽說按照規(guī)劃要求,所有建筑不準超過樹的高度。不難想象,一個建筑與樹木相伴成長的城市,一定是一座生長在樹中、生長在綠中、生長在花鳥世界的城市?!弊x到“所有建筑不準超過樹的高度”一句時,我的心又一次震顫了一下,不過不再是因為疼痛,而是驚喜,或者說是羨慕。當然,我不由自主地又想到了“北京的重度霧霾天”。試想,如果我們的京城能“生長在花鳥世界”該多好呀!

真實是任啟亮這篇散文的靈魂。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好就是好,尤其要說到別國的好,而且還帶出自己家園的短,這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對自己祖國真誠熱愛的深情。我們不以己長去揭他人之短,亦不以他人之短張揚自己之長。以往,當聽到有人說“外國的月亮是圓的”時,總會有人跟著責怪“這是不愛自己的家園”,對自己家園缺少感情。當然,外國的“月亮”不都是圓的。任啟亮說印度的“月圓”,并不妨礙他揭示印度的“月缺”,這在他的散文里有充分的揭示,我理解這是他說的印度的另一種“味道”。那是在與新德里僅有“印度門”之隔的老德里,情況竟然會是那樣不堪入目:“道路越來越窄,坑坑洼洼,不停地顛簸,揚起一路的塵土;汽車、拖拉機、三輪車擠成一團,互不相讓,紅綠燈成了擺設(shè)……路旁建筑破舊簡陋,殘缺不全;成片成片的貧民窟更是慘不忍睹,低矮的土坯房缺門少窗,頂破墻殘,讓我想起50年前家鄉(xiāng)生產(chǎn)隊的牛棚。”作者還寫了路邊商販的叫賣,寫了面壁小解的男人,寫了成群結(jié)隊覓食的流浪狗……他著重寫了那里的乞丐,乞丐簡直成為老德里的重要標志:“他們衣衫不整、蓬頭垢面,多是10多歲的孩子,也有抱著嬰兒的婦女,伸出黑黢黢的手討錢……我們的車只要停下,無論遇到紅燈還是堵車,都有一幫人沖過來,不停地拍打著車窗……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能開窗,也不能給錢,車窗打開就很難再關(guān)上,給了錢你就更難以擺脫。”

前面寫新德里的清新“味道”是真實的,后面呈現(xiàn)老德里的渾濁“味道”也是真實的。文章寫到真實的頂頭,就會閃出光亮。任啟亮在揭老德里的“傷疤”時,仿佛用筆尖在挖坑,把真實的自己埋進去,長出來的是一片光亮。它也是散文寫作中的光亮,這種光亮可以掀起讀者內(nèi)心的漣漪。這種光亮與作家內(nèi)心有關(guān),與精神有關(guān),給讀者留下了清晰而難以磨滅的烙印。

在介紹《同窗散文三人行》一書的文字中,有這樣一句話:從這本書里“或許可以聽到一段歷史的回聲,也閃耀著一代人的心靈之光”。愿這回聲、這心靈之光,在更大的范圍更多的讀者心中回蕩、閃爍!

2019年4月10日于望柳莊

(王宗仁,著名散文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