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我們一起來讀這些書
——李冬君
歷史學(xué)博士,獨立歷史學(xué)者,人稱文化江山一女史
疫情期間,悶在家里寫作讀書。
有任務(wù),要為一套“生活美學(xué)”叢書寫總序。于是,放下手里的活計,索性放松,補看原來不曾細細品讀的“閑書”,其實是在補習(xí)我們常說的“文明斷層”中丟失的那些生活智慧與生活細節(jié)。
這是一套“生活美學(xué)”叢書,它呈現(xiàn)的是古人的生活姿態(tài),是唐人、宋人、明人以及清初士人的審美趣味,與我們當(dāng)下的生活懸隔幾百年,甚或千年,那又怎么樣?
距離產(chǎn)生美!拉開距離,方有所悟。古人對美的細膩體貼,比比皆是安頓生活的智慧。耗費了幾個輪回的光陰,我們才敢肯定自己的真正需求,重啟對生活的審美勇氣。
“美”,這頂人類最高的榮譽桂冠,它屬于過去,也屬于我們,更屬于未來。唯美永恒。
美是一種約束力,它提示我們生活的邊界在于勿過度。而當(dāng)下高科技正以摧枯拉朽的激情,不斷刷新我們的分寸感。不得不承認,它在提升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將我們的心智羈絆于它飛速運轉(zhuǎn)的傳送帶上,節(jié)奏如離弦之矢。
科技能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嗎?顯然不能。對于人類心靈的需求,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令人焦慮的終極問題,常常就是一杯茶的生活狀態(tài)。因為這種“飛矢不動”的懸停狀態(tài),對人的生命以及心靈有一種美的慰藉。
好在科技的深淵還沒有徹底吞噬人性對趣味的渴望,我們還有能力遲疑,有能力稍停一下花團錦簇的腳步,慢下來,坐下來,在溪邊,在太陽下,一起讀一讀這十七本書,給“懸?!币粋€落地的方案。
也許這十七本書并不完滿。但,它提供了一種美的參照,給我們一些美的啟示,支持我們給時代浪潮加一筆“不進步”“不趨時”的保守主義風(fēng)景。
中國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有唯美的生活樣式,由那些有趣味的文人在生活中慢慢提煉。他們?yōu)橐率匙⌒兄贫ㄑ艃x,用琴棋書畫詩酒茶配給生命的趣味,以供我們參考打樣自己的生活,復(fù)蘇我們沉寂的熱情,在審美的觀照下,來一場生活上的“文藝復(fù)興”。
與他們相遇是我們的福緣。
一 ——生命的清供
“清供”,各見其主人的品位,擺在居室、書房,清雅一隅。香花蔬果氤氳奇石墨硯,點染方寸之間,供的是日常的心境。踱步止步,如翻看冊頁,錦色琳瑯,侍弄的是一份生活的趣味。
茶酒皆醉心
素心向隅是一扇窗,它推開我們的生命之幽,給出一點審美的縫隙,插花品茶、飯蔬飲酒、園冶修葺等,就會在文人筆下漲潮,浩瀚為生命里的“清供”,諸如從《茶經(jīng)》到《隨園食單》等等,不過是一波潮汐,但閱讀它們,會紓解心靈之淤。
唐人陸羽為茶抒寫了一首情詩,就像唐人寫格律詩那樣,推敲一生。其深情與專一,治愈了全世界的焦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經(jīng)》開篇就這樣悅?cè)硕?。有形有聲,將你帶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佳境,靜聽鄂君子晳收到的愛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開門見樹,讀者心甘情愿,為“嘉木”添枝加葉。
可陸羽又說,嘉木兮生亂石,讓人心疼。嫩綠綠的雀芽,卻蓬勃于亂石寒壤之間,不挑不揀,不執(zhí)不念。也許就是這一副簡淡的品性,感悟了一位孤苦的僧人,卷起千年的舌尖,銜著萬古的思念,為它擇水選炭、立規(guī)制儀,不厭繁文,遣詞細剪,只為一枚清嫩的靈魂,提取一絲亙古的甜,與飲者靈犀一點。
宋代有“喊山”習(xí)俗。春來了,草木還在憨睡,萬物復(fù)蘇之際,只待春雷驚蟄,第一醒來的是茶芽。茶農(nóng)們會提前擺齊鑼鼓,潤好喉嚨,模仿春雷,準(zhǔn)備與自然一齊造化。鑼鼓接雷,喧天動地,喊聲蕩山,此起彼伏,“我家茶,快發(fā)芽!我的茶,快發(fā)芽……”一聲聲,一槌槌,震碎了霧花,清涼涼地灑落在被吵醒的芽頭上。這種擂鼓催春的場景,恐怕是最感人的天人合一了。
生命呼喚生命,生命喚醒生命,人與自然扺掌共生,那茶便是生命的“清供”了,是陸羽追求的茶境。
茶傳到日本,有千利休寂茶之“清供”,傳到英國,有英式下午茶之“清供”。在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之間,只是一杯茶的距離,美國人贏得了獨立戰(zhàn)爭。不管以戰(zhàn)火的方式,還是取經(jīng)的方式,總之,喝茶喝通了世界。
熙寧、元豐年間的黨爭,沒有贏家。竇蘋深感窒息,便開始寫中國第一本《酒譜》。也許他讀過《茶經(jīng)》,《酒譜》的目次很像《茶經(jīng)》。隨后,朱肱歸隱西湖去了,在湖邊著述《酒經(jīng)》。
大隱隱于酒,魏晉人最擅長。酒在魏晉,是美的藥引,發(fā)酵人生和人性。人生在微醉中盡興,人性在盡興時圓潤豐滿??次簳x人的姿態(tài),線條微醉,人有一種酒格之美。
士林酒格,要看竹林七賢。竹林七賢要看嵇康與阮籍。
阮籍醉眼看江山,越看越難受。司馬家陰謀橫流,他突然一吼:“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比缓蟮诡^醉睡,竟然睡了六十天,這樣的功夫,在今天,也算世界紀(jì)錄。睡時長短,要看醉之深淺,而醉之深淺,則基于城府之深淺。醉眼風(fēng)云看透,醒來如同死而復(fù)生,隔世一般,世事紛紜,都被他醉了,以示他與司馬家的不合作。嵇康則偏要像酒神那樣酣暢,絕不委屈自己的酒格,劈面強權(quán)。正如山濤說:“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說他醉了也巍峨,有關(guān)酒格絕不妥協(xié),寧愿死在美的形式中,是中國式酒神的風(fēng)采。
還有一種田園風(fēng)酒格,非陶翁莫屬。晚明畫家陳洪綬,作《歸去來圖》,寫陶淵明高逸生活中的十一個情節(jié),規(guī)勸老友周亮工大可不必折腰清朝,不如學(xué)陶翁掛印歸去。歸到哪里去?當(dāng)然是將自己安放在田園里。陶翁要“貰酒”喝,陳老蓮便為他題款:“有錢不守,吾媚吾口”。寫詩寫到拈花微笑的詩句,喝酒喝到這個份兒上,皆高妙無以復(fù)加矣。為了“吾媚吾口”,陶翁還親自“漉酒”,以衣襟為濾布。運筆至此,老蓮又拈出一句,“衣冠我累,曲糵我醉”,如此淡定平常,皆酒中真人。與叔夜之“玉碎”之酒格,各美其美。一則高高山頂立,一則深深海底行。酒過江山之后,田園輕風(fēng)掠過,據(jù)亂世的出處,悲喜皆因酒的風(fēng)格不同。而太平之世,混跡于市井,多半屈于淺斟低唱。那不是酒格,權(quán)稱一味酒款吧。
聞琴聽留白
中國人生活中有七大風(fēng)雅之事,琴為第一。
為什么琴第一?因為曲高和寡,因為天籟并非觸手可得。琴,是君子人格的標(biāo)配?!扒摺迸c“天籟”,并非對天才琴技的贊美,而是對琴者內(nèi)在修為的綜合考量。尼采說:“在眼淚與音樂之間我無法加以區(qū)分。”這句話深邃直滲心幽,應(yīng)該奉為對“曲高”和“天籟”的最好解惑。音樂是寫在靈魂上的密碼,應(yīng)人的崇高之約而來,調(diào)理人性的不適。
我們常在古畫上看,古君子身背瑤琴,游歷名山大川,修煉的正是在俗世即將墮毀的崇高感。高山流水間,他們十指撫琴,彈的是心弦。煙巒夕陽下,遺世獨立的偉大孤獨,難以名狀。倘若于月夜水榭,香焚琴挑,則琴聲或幽幽咽咽,或嘈嘈切切,即便穿林打葉,也還是一種有限的形式美??晒湃松钪?,聽琴非止于聽音,更要聽“無”。于是,琴聲每每戛然懸空,無聲無音,屏息之間,最吊人情緒。當(dāng)內(nèi)心開始充盈一個至廣大的朦朧狀態(tài)時,再起的琴聲,無論多么驚艷,似乎都是為那一瞬間的“無”憑吊緬懷。這種琴弦之“無”,如書法之飛白,潑墨之留白,姑且稱之琴弦之“留白”吧。
聽琴聽“無”,這一渺然細節(jié)在音樂中的專業(yè)趣旨非我能論,但聞琴聽留白歷來為我所鐘。“留白”的瞬間凈化,休止塵世的雜念,卻是額外賜予精神的有氧運動?!盁o”是“有”的虛擬,用以解釋琴之“留白”,對此我們并不陌生,它源自莊禪的審美格調(diào)。陶淵明彈無弦琴,應(yīng)該是一個大大的留白,是他獻給前輩莊子和他自己人生的一個“清供”。
琴史上,似乎魏晉人最擅長彈琴復(fù)長嘯。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曲《廣陵散》為之絕唱。他選擇了死,是為了讓正義之美活下去。如今不管《廣陵散》是不是當(dāng)年嵇康的“安魂曲”,它已然流傳為悅耳的紀(jì)念碑,永恒為他的生命清供。
在士君子,瑤琴是很個人主義的音樂。即便交友,那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一個人在樹下彈琴,一個人在巨石上聽,飛瀑流過巨石,經(jīng)過樹下,這種高冷之美,太過華麗。
孔子弦詩三百篇,將華麗稀釋,普羅為溫柔敦厚的大眾教化,矯正勤勞的怨聲?!对娊?jīng)》配樂吟誦,音樂紓解了詩的憂傷。人民“哀而無怨”“宜其家室”,在琴瑟和鳴中,終于把日子過成了教科書。其實,北宋朱長文著《琴史》的初衷,就是想用琴音教化人的心靈。只不過,藝術(shù)的真諦一旦在人的內(nèi)心蘇醒,那顆不羈的靈魂便無論如何都會找到自己的節(jié)拍。
書法是精神上的芭蕾舞
唐代不僅盛產(chǎn)詩歌,還盛產(chǎn)書法家。除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跆扑慕堋⒅刑啤邦伭敝?,還有一位讓米芾都驚艷的孫過庭。米芾嘆其書法直追“二王”。孫過庭還著《書譜》一書,品評先賢書法。
米芾擅長書法,偏寫出個《畫史》來品評畫家。他的畫評,機鋒燒腦,是畫史上繞不開的藝評重鎮(zhèn)。
書法是線的藝術(shù),唐以前書畫皆在線條上追逐光昌流麗,以吳道子所創(chuàng)“吳家樣”為集大成者。到宋代,士人那顆自由的藝術(shù)之心,無法忍受千家一條的格式化線條,便開始越過唐代,直奔東晉“二王”了。從那位后主李煜開始,在線條上遲滯,在筆鋒上苦澀。人生的藝術(shù),因自由意志受阻而偏向于不流暢的悲劇表達,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與自我對話的行動藝術(shù),它不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是在精神上自我訓(xùn)練,培養(yǎng)審美能力。
米芾與李煜一樣,書法直追晉風(fēng),卻不想在“二王”腳下盤泥,他不想對著“二王”學(xué)“鵝”步,所以總念叨“老厭奴書不換鵝”。有人批評孫過庭習(xí)“二王”“千字一律,如風(fēng)偃草”,卻不知孫過庭偏執(zhí)著于以假亂真的功夫。他可以在任何不同的場合,寫出一模一樣的同一個王羲之寫過的“字”,不要說人的情緒以及運筆時的氣息會不同,除非忘我,想必孫過庭練的就是這種忘我的功夫。
米芾可不能“忘我”,“我”是藝術(shù)的主體。他曾給友人寫詩一卷,發(fā)表“獨立宣言”:“芾自會道言語,不襲古人。”他“刷字”五十余年,才松了口氣,見有人說他書畫,不知師法何處,才終于釋然。
北宋理學(xué)發(fā)達,似乎對米芾影響不大,未見他與同時代的理學(xué)家有什么往來,天理難以羈縻他沉浸于活潑潑的生命力的喜悅中,他秉持的獨立品格暗含著否定基因,他就是一個否定者,而且是一個否定的狂者。以否定式的幽默,游戲水墨。他不是為了肯定而來的,而是為了否定,為了否定之否定。
據(jù)說米芾“偉岸不羈,口無俗語”,任性獨嘯,渾然一個“人欲”,高蹈于世。一個人看到了自我,他該多么快活!
難怪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對蘇、米疾言厲色,項穆是理學(xué)之徒,宋明理學(xué)的核心思想是“無我”。雖然歷史已經(jīng)是萬歷朝了,而且本朝亦不乏與米芾息息相通的性靈文人,在米芾和項穆之間,還有倡導(dǎo)“唐宋詩”的歸有光、因贊美“人欲”而驚世駭俗的李贄,以及獨抒性靈的“公安三袁”等,項穆不會不知。人的精神進化,是多么參差不齊,連時間都會臉紅,不要說五百年前米芾那顆自由的性靈,就是同朝為人,分野亦明。
毫無疑問,項穆認為書法應(yīng)該是一門“載道”的藝術(shù),正如理學(xué)主張“文以載道”,“道”是“正人心”,是《書法雅言》初衷,是項穆的學(xué)術(shù)抱負,他將書法藝術(shù)提升到理學(xué)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書法被天理糾纏,還有審美的可能嗎?如果天理否定人性和人欲,那就無法審美,因為那條優(yōu)美的中國線的藝術(shù),屬于流暢的人性,不屬于概念,它不為任何概念做廣告貼士。
項穆是明代收藏大家項元汴之子,過手過眼的藝術(shù)珍品想必不少,如此出身非一般人能比。不過,米芾也不是一般人,書法、藝評、繪畫、詩歌等,不僅是項穆的老老前輩。僅就收藏,“寶晉齋”藏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三帖,便足以傲視古今藏界之群雄,不知深淺的項穆!
看項穆對蘇、米指手畫腳,才說了這么多米芾。蘇軾是米芾的良師益友,也是今人熟悉并敬重的生活美學(xué)宗師。從此進入《書法雅言》,亦不失為一種逆向的審美路徑。它會提示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書法關(guān)于線的藝術(shù)都是我們生命的韻律。
案頭上的書寫風(fēng)雅
蘇易簡是北宋初年的大才子,他考狀元的學(xué)霸試卷,讓宋太宗擊掌再三,欽點為甲科第一。才子多半是性情中人,蘇易簡也不例外,除了為官正直外,他還有兩大癡好。第一,癡酒如命,第二,文章卓世。但他不寫理學(xué)家們的高頭講章,也不好擺大學(xué)問家的架勢?!段姆克淖V》是他興之所至,情之所起,一本書法工具入門書便寫成了?!俺幾V”“墨譜”“筆譜”“紙譜”,在他的審美觀照和修辭整飭后,成為書房長物,并為學(xué)者所不可須臾之缺的案頭風(fēng)雅。
其中,“紙譜”卷,每每會誘發(fā)人對紙的惜物之心與對風(fēng)雅的贊嘆:“荊州白箋紙,歲月積久,首尾零落,或間缺爛,前人糊榻,不能悉相連補?!笨磥硭我郧埃鳛樗拇蟀l(fā)明的造紙工藝還是比較粗糙的。
紙貴如晉時,陶淵明的曾祖陶侃獻給晉帝箋紙三千張;王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有一次謝安向他乞箋紙,王羲之將庫中九萬張箋紙都送給了謝安。西晉的陶家,東晉的王、謝兩家,恐怕將東西兩晉的上好箋紙一網(wǎng)打盡了。即便到了宋代,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已經(jīng)普及,私刻印書是一道時尚風(fēng)景,米芾拳拳紙情,亦非紙不畫,可見箋紙之金貴依然時尚。
有評價說《文房四譜》文辭藻麗,沒辦法,那不過是才子必備的小技。這種知識入門的文字,唯文采,才能盡顯“文房四寶”的雅致。作為書房里的清供,給《書法雅言》“陪讀”,真是項穆的好運。
家有長物的啟示
形而上地看,一部《長物志》談的都是“物”,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身外多余之物。但還有“長”,“長物”之長,是指附著于物體上的精神質(zhì)量,是對物體的審美限定。所謂“家有長物”,并非所有的凡物皆可登堂入室,而是要嚴格篩選。文震亨給出了十二項,將“入品”的“長物”,設(shè)置于廳堂、書房、起居室、臥房,甚至室外的曲廊水榭間,每一項都是中國文人的心靈抱枕,皆可安頓一顆居家之心,可作心靈清供。在潤物細無聲的生活經(jīng)驗中,生成惜物敬重的習(xí)慣?!伴L物”還有另一層可愛,那就是它可以普及為美育之津梁,風(fēng)化社會的道場。
就像無法收藏生命一樣,我們也無法收藏時間。幸虧我們有了“長物”意識,忠誠于時間之善,將生命的創(chuàng)造收藏起來。
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孫,寫《長物志》,信手拈來,得益于他家藏豐厚,有近水樓臺的優(yōu)越。寒士李漁在《閑情偶寄》里,對諸般“長物”也如數(shù)家珍,就連“性靈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袁宏道,都要放放手里的“宏道”大學(xué)問,去寫一部《瓶史》,談?wù)勊麑Σ寤ㄋ囆g(shù)的主張。一句“斗清不斗奢”,就知他是插花行里的雅人。插花是小樂之樂,卻是順手之樂,方便怡情之樂。人不可能每日都傾力高山流水之大樂,所以,袁宏道給自己的書齋題名為“瓶花齋”,而不是“性靈齋”,抑或“華嚴齋”之類,在瓶花齋里小樂即可。陳眉公稱他為“瓶隱”,可見“性靈派”對“長物”的執(zhí)著。
一年皆是好景致
寫《瓶花譜》的張謙德,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張丑”,想必繪畫鑒賞界皆知其雷聲隆隆,所著《清河書畫舫》,在繪畫藝術(shù)史上是一座界碑。除了書畫,他還喜歡生活中的各種“長物”,在《瓶花譜》里裝點配飾。他還很認真地寫了一部《茶經(jīng)》,以彌補他認為的茶界遺憾;袁宏道也很認真地寫了一部《觴政》,意圖補償酒文化的缺憾。
高濂是一位生活美學(xué)的雜家,或者說是藝術(shù)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北京鴻臚寺工作了一陣子,因外交禮賓司的應(yīng)酬索然無味,便辭職回杭州隱居去了。就在西湖,他每日烹茶煮字,寫了不少好文。也許有人不知高濂,但只要請出他的拿手好戲《玉簪記》,你還來不及拍腦門,就再一次乖乖進入劇情。盡管這出愛情喜劇已經(jīng)唱了七八百年,獲獎無數(shù),我們依然對它有種歷久彌新的陌生驚詫感,就像今日追劇《牡丹亭》。
明代萬歷年間文藝氣象風(fēng)調(diào)雨順,孕育了一大批文藝復(fù)興式的文藝巨人。僅戲劇舞臺上,就有魏良輔、湯顯祖、高濂、沈璟、徐渭、張岱、李漁等這般錦繡人物,他們比肩噴薄,啟蒙了那個時代,萬象生焉。他們與莎翁生逢同代,風(fēng)月同天。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紀(jì)?。繛槭裁瓷酱ó愑騾s都流行戲???因為那是一個人類精神發(fā)展同步的時代,性靈是那個時代的主題象征,人們?yōu)橹駳g的人性指標(biāo)或人文數(shù)據(jù),已經(jīng)給出了文藝復(fù)興的節(jié)奏。只可惜漢文化在它達到了最高峰之際,突然被北來的馬蹄硬給帶出一個拐點。
與今天追劇娛樂至死不同,那個世紀(jì)的戲劇擔(dān)待了一代人斷崖式的精神跳水,這里清溪歡暢,就在這里嬉戲,先知先覺的大師們?yōu)闀r代洗澡。他們在戲劇里大膽抒發(fā)“人欲”對自由審美的追求,將被“天理”桎梏于深淵的男女愛情打撈出來,直接曬于太陽之下。陳妙常與潘必正的自由戀愛,刷亮多少雙愛情的眉眼,拋出愛情的拋物線,打散了“理學(xué)”因過度對稱而僵化的幾何線條。人情的世界,性靈是不對稱的,或傾而不倒,或危而不慌,孤獨的、個性的、歡暢的、寂寞的、敢愛敢恨的、無拘無束的。
跌宕起伏之后,《瓶花三說》,有種偷著樂的閑逸之美,它們是生活中的小景小情,但不能沒有,想象一下,在萬物凍僵之時,瓶花直如雪夜?fàn)T光,有種復(fù)蘇的力量。
在小情小景上,明人比宋人簡約。他們只享受短暫的美好,欣賞鮮花的可愛,在于不留戀,不永恒。他們只寫花瓶里的花,在書房與花之性靈一期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