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而時習之”與儒學真精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目鬃诱Z錄,是《論語》開篇第一章。從淺的角度說,幾乎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段話的字面意思,無非是說學了東西之后反復溫習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大家以前中學學這一段的時候也許就這么噼里啪啦背過去,而對它的深意就沒有更多思考了。實際上,這一章的內(nèi)涵和《論語》、孔子的思想以及整個儒學文化都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章被置于整部《論語》的開篇,絕不是隨意排列的,孔門弟子用孔子說過的最簡潔直白的話提綱挈領地點明儒學的精髓。
20世紀中國思想界有一個被激烈討論的話題,就是中國為何自古以來沒有發(fā)展出形態(tài)很成熟的宗教,像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大家普遍比較接受的一個觀點是,中國雖然沒有獨立發(fā)展出形態(tài)成熟的宗教,但是在思想領域,因為我們的儒學非常發(fā)達,而且對近兩千年來的中國人的思想影響很大,所以儒學在20世紀又被稱為儒教,或者叫作孔教。
實際上,儒學和宗教在內(nèi)核上確實有接近的地方,在接近之中又有分歧。宗教的理論預設是“人”是天生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如佛教里講人有業(yè)力,基督教里講人有原罪,表述不同,實際的意思就是缺陷(包括道德上的、智力上的、生理上的)。宗教的終極追求之一就在于修復“人”的缺陷,使其達到完美。關于這個過程和目標,不同的宗教有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比如佛教是通過修行達到覺悟,佛教里有個術語叫作“圓覺”,圓就是圓滿,沒有一點缺陷;基督教則是通過虔信、懺悔等方式,最終使有罪的靈魂進入天堂,那么這個洗清了原罪的靈魂就是圓滿的。
儒學同樣有“人”的缺陷這個理論預設。比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這段話我們反過來看,哪怕賢明如孔子這樣的人,也存在三十之前未立,四十之前有惑,五十之前不知天命,六十之前未能耳順,七十之前未能從心所欲于世間規(guī)范。這些階段性的知識或道德障礙,就是人的缺陷。但是儒學在彌補缺陷、追求完美的方面和宗教迥然異趣。
儒學所追求的完美,被稱為“至善”。宋代以來的儒家經(jīng)典《大學》是從《禮記》中單獨抽出的一篇,第一句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爸褂谥辽啤?,就是達到完美境界。儒學追求“至善”的手段簡單明了,那就是學習,通過學習一切知識和美德懿行來祛除愚昧并完善德行。通過學習來完善自身,至于至善之境,被稱為“大學”。這個“大學”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高等院校,而是“高境界的學習”的意思,需要和普通的學習區(qū)分開來。
所以《論語》的第一章以“學”開頭,而《論語》通篇是在講“如何學”和“學什么”。在《論語》中孔子自述自己學而不厭的句子非常多,比如: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我前面引述的 “十有五而志于學”那段話,也正是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追求至善的真實寫照。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為什么呢?因為顏回最好學,可惜壽命不長,這讓孔子特別痛心: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中國歷代的儒士、儒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知識上都具有相當豐富的儲備。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學者不一定是儒士,比如東晉的葛洪是道教學者,唐代的玄奘是佛教善知識,但儒士一定是學者,沒有知識的人絕不可能被稱為儒士,這一點簡直舉不出反例來。其原因就在于學習知識是儒學追求完美的重要手段,這和佛教徒通過念佛(尤其凈土宗)或基督教徒通過禱告等方式來追求完美是不同的。
明白了“學”的重要性之后,其次就要明確“學”的方法。孔子提出的方法也很簡明,“時習之”,經(jīng)常練習,經(jīng)常溫習。“習”字的本義是小鳥很不熟練地扇動翅膀,練習飛翔,引申開就是練習的意思。BBC(英國廣播公司)拍過一部很精彩的紀錄片《冰凍星球》,其中有一段拍初生的信天翁練習使用翅膀飛翔,開始很笨拙,很不熟練,后來慢慢熟練起來,最后一個鏡頭是信天翁從高高的山崖跳下,展翅飛向大海,讓人印象深刻。這個片段對“習”的描述很直觀,練習,就是把所學的理論上的東西通過反復嘗試,融入實踐,也是把觀念融入自己的本能當中去。
我們?nèi)绻姓嬲龑W習一樣東西的經(jīng)驗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比如,學習打球、彈琴、繪畫等,我們總是先從老師那里學到一定的概念,然后在反復實踐中把這些概念轉(zhuǎn)化為實際操作。學習具體的技能是這樣,學習道德同樣如此,孔門弟子曾子就說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曾子為什么要每天三次反省自己呢?其實這是一種練習的方式,他已經(jīng)學習過并且知道“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傳而習”是良好的道德習慣,但是也許有點擔心自己做不到,所以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就好像一個學習彈琴而技法未精的人怕自己忘記指法,要時不時刻意地提醒自己。
通過學來實現(xiàn)自我完善,通過習來深入、達成學的目的,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說(悅),就是欣悅、愉悅、快樂,就是孔子所說“不亦說乎”。我們前面講到過,儒學不是宗教,卻是一門深具宗教情懷的學說。真正受到宗教情懷滋養(yǎng)的人,內(nèi)心是愉悅和快樂的,所以我們看《論語》里有很多地方提到快樂,比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保ā墩撜Z·述而》)
子曰:“(孔子)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我們看,無論是生活環(huán)境的艱苦,還是生理衰老的悲哀,都不能影響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快樂,原因就在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信徒始終沐浴在追求完美、止于至善的宗教情懷之中。所以學習這件事對于儒家的信徒而言,就好比西藏的佛教徒一步一拜磕長頭去朝圣,磕得手腳長繭、頭破血流,旁人看起來辛苦,吃力不討好,朝圣者自己的內(nèi)心卻是幸福和愉悅的。當然,這并不是說儒學的這種信仰是所有人應該絕對奉行的,也有人不相信學習可以成為達成完美的手段。莊子就提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yǎng)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窮無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太危險了。
這句話里的“殆”和《論語》里“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是同一個意思,字面意思是危險。為什么危險呢?因為走錯路了!從這里就能看出孔子和莊子在思想上的一個分水嶺,孔子思想的大前提是終身學習,在這個大前提下你的學習方法不對,那是走錯了路,而莊子則認為用畢生去追求知識本身就是一條錯路。
再如《紅樓夢》里有一個情節(jié),賈政要賈寶玉以《論語》里的“十五有志于學”為題作文章,賈寶玉提筆就來:“夫不志于學,人之常也;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難乎?!辈幌矚g學習,不以學業(yè)為志向,我想賈寶玉這句話真是說到了多數(shù)人的心坎上。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紅樓夢》一開頭專門寫了一個跛腳道人和一個癩頭和尚,象征著這部小說從精神上講有道家的東西也有佛教的東西,卻偏沒有儒家的味道,所以主人公賈寶玉“不志于學”是必然的。
賈寶玉這個公子哥兒有很多可愛的地方,他憐香惜玉,看到水一般的姐姐妹妹就發(fā)自內(nèi)心地高興,對高格調(diào)的文化品位有積極的追求,但他的快樂之中絕不包含學習之樂,所以他盡可以是一個情種、一個藝術家,最后成為一個佛教徒,但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儒者。
近些年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好像社會上流行著談論儒家、談論《論語》的時尚,同時還伴隨著一些社會活動的開展,比如穿漢服、祭拜孔子等。但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其實標準并不在于他穿什么衣服,會不會背《論語》,拜不拜孔子……我們只要簡單地看一個人是否踐行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宗旨,即是否以通過學習來完善自身為畢生的追求,并真實地樂在其中,便可以立刻判斷他是不是真的儒家信徒。不管學的是理工、經(jīng)濟、法律、歷史……只要一個人熱愛學習,并且真正樂在其中,他就能夠成為一個和孔子一樣的真正的儒者。
美國耶魯大學前校長小貝諾·C. 施密德特在1987年耶魯大學迎新典禮上的演講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任何一所大學,只要為知識而忠于知識的思想占支配地位,對真理,或者至少是對近似真理的無止境追求便價值無上。”盡管有中西、古今之別,但我們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內(nèi)涵作為標準,則完全有理由說,這位美國的校長先生所表達的教育理念和孔子是古今中外相通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后面緊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后面兩句話和前面一句話,它們之間是有關聯(lián)性的。如果我們以前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不夠了解,那么很有可能也就不明白為什么后面會跟著說這樣兩句話。
我們今天的“朋友”概念比較寬泛,好像在一起有過交往的人都泛稱“朋友”,但是古人說“朋友”的意思是比較嚴格的,叫作“同師曰朋,同志曰友”,意思是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受業(yè)的叫作“朋”,具有相同志向和志趣的叫作“友”??傮w來說,古人所說的朋友是在學業(yè)上有同樣的追求、在想法上有共同點的人。
那么和孔子在學業(yè)上有同樣的追求、在想法上有共同點的是什么人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能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真正的儒家信徒。這樣的人從古至今都非常少,今天的人多數(shù)不愛學習,以前的人也多數(shù)不愛學習,更不要說以學習為建立信仰的方法。
如果我們?nèi)プx一讀孔子以及孔門弟子的一些材料,比如《史記》里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等,就會發(fā)現(xiàn)以孔子和孔門弟子為代表的儒家信徒,他們的生活總體上是比較邊緣化、比較不受人理解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賈寶玉說的“夫不志于學,人之常也”。所以,孔子和孔門弟子的身邊總是圍繞著與他們志趣毫不相同且不理解他們的人,有時難得碰見一個志趣相投的人,往往是來自遙遠的他方,這個時候,就會激發(fā)出非常罕有的相互認同的情感,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這里的“不知”是“不知我”的省略,意思是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因此不高興。這個“慍”字用我們今天流行的詞語來說就是“郁悶”,指暗暗不高興。
當時作為少數(shù)派、邊緣群體的儒家信徒,無論是在政治上、學術上,還是在生活上,時刻面臨著別人的誤解和嚴厲的批評,被普遍認為是迂腐、滑稽之徒。比如和孔子同時的齊國著名政治家、我們熟知的“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嬰就曾嚴厲地攻擊過儒家和孔子: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chǎn)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史記·孔子世家》)
學術方面,以墨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對儒家及孔子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批評,如:
孔某與其門弟子閑坐,曰:“夫舜見瞽叟孰然,此時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孔某所行,心術所至也。其徒屬弟子皆效孔某。子貢、季路輔孔悝亂乎衛(wèi),陽貨亂乎齊,佛肸以中牟叛,桼雕刑殘,莫大焉。夫為弟子后生,其師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則可以疑矣?!保ā赌印し侨逑隆罚?/p>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圣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莊子·齊物論》)
正是面對普遍的不理解和非難,孔子提出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別人不理解我、批評我,我不急于反擊別人,或者懷恨在心,甚至連一點郁悶都不要有。為什么呢?因為人的想法、志向和信仰是非常難改變的,所謂: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tǒng)帥是可以改變的,但改變一個人的志向卻很難。所以別人不理解我、批評我,只是因為我們的志向不同,而他們的不理解和批評并不能動搖我堅定的志向和信仰,那還有什么值得不高興的呢。
實際上,真正堅定的信仰總是保有一種自足的快樂:
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因為孔子終生抱有這樣堅定的信念和自足的快樂,所以才會無懼生活的貧寒艱辛,無懼他人的誤解。不為所動地保持自我,同時又不因為與眾不同而怨恨他人,這是中國古人至高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