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福樓拜曾夢想把自己全部作品完成以后,在一天中呈放在讀者的眼前;斯湯達爾曾預(yù)言自己的作品須在四十年后才能受人理解,他愛在自己的書上寫道:“To the happy few”1。表現(xiàn)在這兩種姿態(tài)中的藝術(shù)家肅穆的靈魂,我揣想,都曾為少年時代的紀德所渴望,所憧憬。紀德早年的書有印三五本的、十數(shù)本的,較多的如《背德者》初版印三百本,《地糧》才印五百本。為什么?珍惜自己的作品,抑或是對自己作品的缺乏自信?寧得少數(shù)知心的讀者而不圖一時的虛榮,不求一時的名利?這都可能。總之,這心理是相當復(fù)雜而微妙的。但有一點應(yīng)是很明顯而不容置疑的,即是以嚴肅、純潔的態(tài)度來接應(yīng)藝術(shù)。不說視藝術(shù)重于生命,至少把藝術(shù)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或竟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
紀德自一八九一年發(fā)表《安德烈·瓦爾特筆記》至一九三九年的《日記全集》,將近五十年間,前后出版小說、戲劇、文藝論文集、日記、雜筆等共五十余種;以一生從事于生活與寫作,從未接受任何其他有給或無給職務(wù),在如許長的時間內(nèi)寫出五十余種著作實在不能算多,何況其中半數(shù)以上都是短篇或中篇。紀德的書有費五六年而成的,也有歷十余年而成的。最美的作品應(yīng)是受狂妄的默啟,而由理性所寫成,這話像是他在日記中說過。所謂狂妄的默啟,也許就是靈感,而后者無疑是技巧。紀德文筆的謹嚴與純凈,在當代法國作家中除瓦萊里外恐無出其右。紀德不是一個多產(chǎn)的作家。
五十年的寫作生活!這期間,可怕的是靈魂在長途中所經(jīng)歷的險遇:由詩情的沉醉,創(chuàng)始時期中的友誼——瓦萊里與盧維,以至在羅馬街象征主義派大師馬拉爾美的住宅黃昏時輕柔抑揚的語聲,含笑談?wù)胬淼那槿?,而終至感到空虛、落寞、不安,以堅強的心出發(fā)去沙漠中覓回自己對生命的熱誠;由自我解放所產(chǎn)生的生命力,通過福音中“忘去自身”的啟示,必然地指向大同與共產(chǎn)的憧憬?!皠e人——他生活的重要性,對他說……”這過程曾是痛楚而艱難,但它終于使晚年的紀德更樂觀、更堅強、更豁朗、更寧靜,使他的生活與思想達到某種健全的平衡。
這三五粒、十數(shù)粒撒播在地上的種子,近二十年來已得到大量的收獲,像是投在湖心的小石,這小小的漩渦慢慢擴散,終至無限?!凹o德思想”已引起廣泛的研討。他的作品已有各國文字的譯本,他的書已由十數(shù)本而成為十數(shù)版,其中重版百次以上的也有不少種;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訪蘇歸來》,一月內(nèi)重印至幾十版,但這是一本時事性的著作,自應(yīng)看作例外。歸根結(jié)底,紀德永不能是一個通俗性,或通俗化的作家,如果某一書的出版得到超異的銷路,這在他不一定是一種光榮。我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偉人與化石”的話,人在成名后,別人沒有不把你供奉作偶像的,這無法逃避的命運,對一個永遠在更新中、永遠在求解脫的作家,不知更將做何感想。
安德烈·紀德生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今年正好是七十三歲。一九三六年十月出版的莫里斯·薩克斯2的《紀德評傳》中描寫紀德說:
“高身材,塌肩膀,骨質(zhì)的身軀,其上是一個許久以來已早禿頂?shù)念^顱,有著鄉(xiāng)下人似的焦枯的皮膚。他像是從一棵粗糙的大樹上所取來的堅潔的木材所雕成。他的眼睛,有時呈灰色,有時呈青色,像有些青石片,也像有時晴天下白楊樹的葉子,顯示出一種明凈、坦朗、穎悟的目光。他的口唇,王爾德曾說正直得像一個從未說謊者的口唇,在面部上清晰地截成一種與其是任情則更是緘默的線條。堅方的頜骨顯示出不為任何濃重的欲情所凝滯的一種意志。紀德的面目所予人的是鄉(xiāng)人、學(xué)者、雅士三者間的一種完美的結(jié)合?!?/p>
我于一九三五年冬天第一次會見紀德時所得的印象也大致相仿。
他獨居在巴黎第七區(qū)凡諾路副一號的一所公寓的頂層。鄰街的兩間正房,其一,傍壁的高書架上放滿著各作家寄贈的新出版的書籍,他的女打字員就在那室內(nèi)工作;另一是小客廳,從客廳有長廊通到后排臨院子的一間大房子,這長廊宛如貫通前后的一座橋梁,靠墻也是成列的書架,上面是他自己作品的各國文字的譯本,但其中獨無中文的。國人翻譯紀德,就我所知,最早的當推穆木天先生所譯的《窄門》,可惜我當時手頭沒有,結(jié)果我把從國內(nèi)寄來的麗尼先生由英文轉(zhuǎn)譯的《田園交響樂》送給了他,這使他書架上又多了一重新的點綴。長廊盡頭臨院子的那間大房子是紀德的臥室,同時也是他的工作室。像大多數(shù)新式的頂層房子一樣,這間房子的后半部有一個半樓,有一道小扶梯可以上下。這半樓紀德布置成一個小型的書庫,成行的書架上是古今各家的全集以及一己所收藏的珍版圖書。室內(nèi)臨窗處是一張棕色堅實的大書桌,不遠是一架鋼琴。從窗口看去,唯有城市的屋頂與冬日的樹梢。紀德愛住高樓,無疑為使自己身心永遠保持空曠與豁朗的感覺。他的臥鋪設(shè)在室內(nèi)一隅,用具的色調(diào)與品質(zhì),一望而知是非洲的產(chǎn)品,我想這大概都是屢次在非洲的旅行中帶回的。紀德一向不常住在巴黎,但近年來每次回到巴黎時總住在凡諾路他所租賃的寓所。一八九八年為答辯巴蕾士(Maurice Barres)所寫的一篇短文是這樣開始的:
“父親是于塞斯人,母親是諾曼底人,而我自己偏又生在巴黎,巴蕾士先生,請問您教我往何處生根?
“于是我決定旅行?!?/span>
紀德始終認為只有使自己的靈魂永不松弛,永不祈求安息,人才能永遠年輕。今日已超七十高齡的老人,誰看去都是不能相信的。記得有一次他陪我去看雷斯特朗日侯爵夫人,我們從他寓所出發(fā),公寓中原有自動電梯可供上下,但他寧愛徒步下樓,從他所住的第七層頂樓到地面的一層,其間二百余級的梯階,他一口氣跑盡,全無喘息之意。紀德幼年體質(zhì)羸弱,如今卻反老當益壯了。
對于一個自始受重重傳說所籠罩的作家如紀德者,一旦有人告訴你這是一個人性的、正常而正直的人也許反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失望。當《訪蘇歸來》出版后,一度紀德頗受左右夾攻,我曾問他對此做何感想,“沒有什么,”他坦然回答說,“十年前我發(fā)表《剛果之行》,揭發(fā)在殖民地所目擊的種種,當時也沒有人能相信;如果我在《訪蘇歸來》中還不曾把有些事實做更切實的報道,一來因為我自己既不是新聞記者,更不是社會學(xué)者或經(jīng)濟學(xué)者,但最大的原因倒是怕累及一部分在蘇聯(lián)的友人。如果人們以為我出版這書足以證明我對自己所期待的新理想的實現(xiàn)的信念已呈動搖,那他們是錯誤的:這正像不能因我對法國在殖民地設(shè)施的不滿而來證明我不愛祖國的錯誤是一樣的。我正在寫《再談從蘇聯(lián)歸來》,在這書中我預(yù)備發(fā)表一部分我實地所得的數(shù)字資料?!?/p>
紀德晚年的第二重打擊,則是夫人埃馬紐埃爾3的故世。那是一九三八年初春的事情。他回答我吊唁的信中說:“……是的,這傷逝使我?guī)讉€月來凄怖地感到消沉。你讀過我的作品,應(yīng)能衡量這一位在我生活中所處的無限的地位,我自身中最高的一切無不以她為指歸……”
接著是大戰(zhàn)的爆發(fā)。一九三九年九月我從巴黎近郊的寓所給紀德去電話,我在耳鼓中聽到電鈴在對方室內(nèi)振振作聲,但許久無人接話,紀德已不在巴黎。第二天我動身到馬賽。是年十一月在上海接到他從尼斯來信并寄到新出版的《日記全集》。這是最后的音息。遙念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以及這一位始終受青年所敬愛的作家,使我不期然地做了以上這一段本無必要的敘述。
《地糧》是紀德初期的作品之一,一八九七年出版。這是一本詩意強烈的書。若把這書看作紀德某一時期中心靈的自傳自無不可。
這書的譯成遠在五年以前。初稿依據(jù)《紀德全集》第二冊中所收的原文,重校時參閱一九三八年第一○一版的單行本。五年來這譯稿始終擱置在我的行篋內(nèi)。何以我不把它及早拿出來付???曾治愈某一病人的藥劑,未必合用于另一病人,更不必說合用于一切病人。我知道,各人的脾胃不同,各人的體質(zhì)不同,對這人有益的,對另一人可能適得其反。我一再躊躇出版的原因即由于此。
美那爾克教人不再僅僅愛自己的家,而慢慢地,與家脫離。“智者,即是對一切事物都發(fā)生驚奇的人?!绷骼?,流浪。年輕的讀者,我知道你已開始感到精神上的饑餓,精神上的焦渴,精神上的疲累;你苦悶,你頹喪,你那一度狂熱的心,由于不得慰藉,行將轉(zhuǎn)作悲哀。但你還在懷念,還在等待,你懷念千里外的家鄉(xiāng),懷念千里外的故親戚友。你不曾設(shè)想到你所等待的正是你眼前的一切。回頭!這不再是時候。時代需要你有一個更堅強的靈魂。如果你的消化力還不太疲弱,拿走吧!這兒是糧食,地上的糧食!
光明在望,中國的奈帶奈藹,你也永遠將像那把光執(zhí)在他自己手上的人一樣隨光前進。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城固
1 英文,獻給少數(shù)幸福的人。
2 Maurice Sachs(1906—1945?),法國傳記作家。
3 Emmanuelle,系Madeleine Rondeaux在紀德作品中的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