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間的特產
特產是指特有的或特別著名的產品,也指在某地才生產的一種產品。在西方,則認為特產是指獨特品種或具有特殊優(yōu)勢的項目或產品,比我們更強調與市場的對接。
榕城有豐富的特產,不管哪一類特產都凝聚著榕城人的聰明才智,蘊含著榕城的文化精神,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物化現象。記錄下歷史上有過或者尚處發(fā)展過程的特產,描述它們“特”的優(yōu)勢,探討地方特產的打造與發(fā)展,這是一個集經濟、文化于一體的課題。
一
榕城核心區(qū)在榕江平原中部,南北有紫峰山、黃岐山并立,地形多樣,地質豐富,加上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的陽光充足、雨水豐沛等自然條件,故此特產多樣——指的是“特有”的產品這一類。
當然,這些“特有”的產品,主要是農作物類,不等同于“絕無僅有”,主要是在同類產品中,其品質優(yōu)良,勝于他處。這固然跟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有關,更與歷代農人的精心培育、栽培有關。只有后者,才是這些特產脫穎而出的關鍵。
下面將榕城現有特產中有經濟、市場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Φ牧_列如下:
仙窖韭菜:仙窖歷史上以種植蔬菜而著名,所種韭菜,葉粗而脆,香濃而甘,自民國時期已蜚聲遠近。唯因田園減少,產量下降,經濟效益不大。將其種移植到其他土質相似的地方,應是可行的辦法。
西林大粒雞心黃皮:特有黃檀。肉多核小,肉質晶瑩,味甜而略帶酸味,別具風韻。其出名已久,唯種植數量所限,影響不太大,若借地擴種,也有發(fā)展前途。
口吳西洋菜:口吳村在仙橋河上游,溪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所產西洋菜,葉色青翠,枝莖酥脆,味道甘厚而有韻味,且有相當的藥效,向來為市區(qū)民眾所歡迎。
鑼鼓石紅花榱:在仙橋高湖村鑼鼓石“大圓”(平交)中,春季開花,暗紅色,與通常芒果開白花有異?!敖Y果碩大,皮薄肉厚,鮮甜可口”,是這一巨大果樹成為“遠近聞名的珍果”的特色。也有人認為所謂“鮮甜可口”,其實應為“香馥深厚”才較正確。
神港魚:神港在梅云厚洋村后,原是一處港灣,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改造為魚塘。“因港深而肥,故神港魚馳名各地”。
湯前木仔、柿:湯前村在梅云鎮(zhèn),正對紫峰山。其村后有平原,為深厚沙質土層,在其地所種木仔(番石榴)酸甜有韻,柿膠潤清甜,故自昔有名遠近,并稱為“湯前木仔、柿”,其村所產荔枝,也享盛譽,或許跟水質有某種關系。
白銀馬齒蜆:宋人彭延年《浦口村居好》組詩中有“朝醒蜆可羹”之句。這種見之詩詠的蜆即馬齒蜆,以北河白銀洲一帶所產最為出名。以其地為沙質河床,而微生物豐富,蜆肉肥而無“土味”?!懊糠瓿炕璩蓖?,婦孺成群撈蜆于村邊河灘,故民俗有‘白銀掠蜆陣’之說”,是境內一道特有的生產景觀。其地20世紀5 0年代農民林炎城所選育的水稻良種“十石歉”“炎城擇”,曾在全國廣為推廣。
奎地烏葉荔枝:梅云奎地村所產烏葉荔枝,一百多年以前就譽滿潮汕,是著名的特產水果,肉厚而味道清甜,沒有一般荔枝濃重的酸味。
東泮涂蜞:禾蟲,以東泮村所產者最出名?!督谊柨h東山區(qū)志》有記:“涂蜞,又稱禾蟲,生于稻田土里,夜間河水淹上之后,便從土里鉆出,浮游水中。系高蛋白軟體動物,營養(yǎng)豐富,味鮮美。每當中秋后盛產期,東泮青壯年傾鄉(xiāng)出動,設網具于港口或田隙捕掠,或用船攔網于榕江下游捕撈。”后因大量使用農藥,以及農田變城區(qū),涂蜞這種著名特產已經瀕臨絕跡了。
尖石白飯?zhí)遥簴|山尖石在黃岐山南麓,山園多種水果,其中農歷五月成熟的“白飯?zhí)摇?,個頭大,“白里透紅,肉脆多汁,遠近聞名”。由于品質優(yōu)良且保持良好,時至今日,猶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
岐寧“無名果”:《揭陽縣東山區(qū)志》載本區(qū)岐寧村虎頭嶺西面“桂馬飲泉”山坡叢石之旁,有奇果一株,村民不知其名,故稱之“無名果”。據記,該樹“高4市丈,冠徑約2市丈,主干直徑1市尺,筆直,樹皮似杉;葉似玉蘭,葉尾稍尖,終年常綠。樹極能結果。但結果之前從未見其花。每年四月,葉腋處有灰白蕾長出,后逐漸發(fā)育成果。果于六月成熟,狀如山東梨,大者重半市斤;皮色淡黃,有小微粒狀凸起;果肉也淡黃,且有紋狀;有籽,味極酸,無毒,可吃食?!被蚣匆袄嬷环N,抑或舊志《物產》所載之“酸棗”?尚待考證。
尚有其他類型,以知名度稍遜而不一一羅列。至于這些特產的保護與開發(fā),后文有探討,此處不贅。
二
“特有”的產品,與地理、品種等直接關聯,包含重要的自然因素;“特別著名的產品”,則基本為人造的東西。
榕城有悠久的縣治歷史,是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河口港城市,這些經濟、文化環(huán)境條件,決定了它要出產“特別著名的產品”。而這些產品有的因為適應不了時代的發(fā)展而“淡出江湖”,有的還在頑強的維持生產,有的則方興未艾。正視這一現象,采取相應的保護、發(fā)展措施,不但是傳承文化遺產的需要,更是保持工商業(yè)優(yōu)勢,拓展經濟發(fā)展前景的需要。本文造錄其有重要影響者如下:
食品類:乒乓粿、榕江醬油、神曲茶、皇上皇臘味等。
榕城為食品“乒乓粿”發(fā)源地,其先為烏粿、鼠殼粿、檳醅粿,逐漸在粿餡、蒸制工藝的改變、演進中形成,已有幾百年的發(fā)展史,并已于1997年被認定公布為“中華名小吃”,現在城內有專門的店鋪營銷。據有關文獻所稱,乒乓粿的前身是宋代揭陽人民創(chuàng)制的“鼠殼粿”,明清時改用“檳醅麩”為粿,改名為“檳醅粿”。以晚清時縣城南門制作者李奇遇最為出名?!八诒3謾夣@原有風味特色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加印和豆腐膜。這樣,乒乓粿外清、柔、軟而內甜、香、脆,且造型美化,便于攜帶?!苯涍^改造后的“乒乓粿”主流(商業(yè))產品以烤的方式制成,更便于攜帶與久存,但其皮硬,其餡松,則無傳統(tǒng)產品的柔松之感,故在適合需求方面還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這與該特產的發(fā)展命運大有關系。
榕江醬油是榕城傳統(tǒng)醬油改革后的特產。榕江生產醬油歷史十分悠久,至20世紀30年代,城內生產醬油(豉油)的作坊已達20多家,以“楊財合”產品最為著名。其生產的醬油鮮甜濃香,久藏不腐,譽滿潮汕而暢銷東南亞。新中國成立后,由眾多醬油作坊合并升級的揭陽醬油廠,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精心的綜合提升,從而不但能保持榕城醬油的歷史風味,而且在許多方面有了改善與提升,并形成多個系列與檔次,更適合各類消費的需求,從而成為揭陽最享盛名的特產之一,在歷次全國、全省的各種評比中都名列前茅,至今在這一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
神曲茶是本地享譽悠久與范圍廣闊的著名特產之一。相傳其生產歷史已有100多年,而且隨著僑事的活躍,遠銷于東南亞,在熱帶地區(qū)有著極高的聲譽。神曲茶又名元曲茶、百草丹、四季平安茶。以元神曲、麥芽、山楂、廣藿香、香附、陳皮、蒼術、紫蘇葉等為材料制作而成。其功能主要是解表祛風、健胃消食。用于風寒感冒、傷食腹痛,是傳統(tǒng)中成藥。溝口歷史上名醫(yī)輩出,中成藥的開發(fā)也卓有成就,而神曲茶是其著名的產品之一。
藥品類:白銀火燙藥、古溪陳氏膏藥等。
火燙藥,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治療燙傷或者燒傷的皮膚科類藥品。民間“土制”的止燙藥種類甚多,各具療效。其中有以中藥穿魚藤(小梾木)全株入藥的,功效相當顯著。梅云白銀村林氏所配制的,療效特佳,故術藥就醫(yī)者不絕如縷,近年在市區(qū)開設藥鋪,方便群眾就醫(yī),于是聲名也就更大了。
古溪陳氏膏藥,知名已久。所謂“膏藥”,就是用以治療跌打損傷的傳統(tǒng)膏狀藥品,以多種消瘀活血中藥搗粉加蜜煉制,以紅布承之,貼于患處,藥效集中而持久,為中醫(yī)傷科傳統(tǒng)用藥之一,過去民間傷科醫(yī)師多會配制。古溪過去有擅長武術者,其所制膏藥也十分靈驗,故獲大名。
此外還有各鄉(xiāng)村民間秘藏之良方,也均對某種疾病有獨特療效,為民間所熟知,但鑒于藥物這類事象非同一般,需經科學鑒定與合法使用,方算入于規(guī)范,故許多未經過此類程序的特產,此處不再詳舉。
手工業(yè)類:內畔草席、玉浦風爐、下六竹笠、半洋掃帚、舊寨藤器、淡浦鐘表發(fā)條等。
內畔舊有織席草坪,故利用這種席草(水草)織席成為該村傳統(tǒng)副業(yè),所產草席線條均勻,席面平整,席色淡綠,席感清爽,深得用戶喜愛,一直以來,暢銷省內外。
玉浦風爐,享譽已久,特點是其火路通暢、用料節(jié)省、火力集中,且爐體美觀而耐用。又與時俱進,從柴爐、炭爐、草爐而至煤爐,不斷更新發(fā)展。其蜂窩煤爐曾參加全國同類產品展覽,以省煤、效果好而獲嘉獎,并在全國推廣,成為重要品牌。自清末以來,縣城以及全縣各地的爐店,幾乎都是玉浦產品。像雨傘街與北環(huán)城路交界處的“老萬合”爐店,是玉浦水龜伯于清朝同光年間開創(chuàng)而影響深遠的老字號,民間流傳有“欲買好爐老萬合”之諺,其影響力之大由此可見。
下六做竹笠,始于1785年,從潮安引進這一產業(yè)后,迅速擴展,“成為全村老少皆能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作為“做竹笠專業(yè)村”,該村堅持工藝上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革新,使其所產竹笠輕重適度、造型美觀、經久耐用,成為本地消費者的“最愛”。而且有大量產品外銷,在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并享有美譽。
半洋是平原村,但其制作以山草為原料的掃帚,卻有100多年的歷史。材料大多從江西、廣西等地買進。經精心處理后巧妙編扎,掃帚密實平整、彈力適度,打掃效果極佳,因此出名,并遠銷省內外。
舊寨在榕東,創(chuàng)建于北宋,是榕城著名古村之一,手工業(yè)素來發(fā)達,而“較有名的手工產品有藤器”。其藤器種類較多,幾乎囊括了各種椅類和席類。其特色是藤色白凈,藤片細勻,造型緊湊有致,輕便耐用。在消費界有良好的口碑。
淡浦鐘表發(fā)條知名已久。所謂“發(fā)條”是發(fā)動機器的一種裝置,卷緊片狀鋼條,利用其彈力逐漸松開時產生動力,是機械鐘、表的必備部件,有恒力發(fā)條、定力發(fā)條各種。淡浦生產鐘表發(fā)條,已有百年歷史,其產品以耐用實用,在國內享有極高聲譽。
榕城的手工業(yè)特產名聞遐邇,而現在不少已經日漸失去其市場與發(fā)展空間,從某種角度上說徒存其名的手工業(yè)有很多,如東泮花窗、永東一帶的潮繡、大西的磚瓦、藍和的主盤式沼氣爐等,這里就不再一一詳錄了。
三
特產之為特產,是相對而言的,有的甚至知名的時間很短,稍縱即逝。這是各種因素所制約、所決定的,因此,特產的發(fā)展,要善于保證質量,還要善于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用時下的流行話語表述,就是要樹立品牌意識,建設品牌創(chuàng)造機制,建構品牌流失風險防范措施,不斷推動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特產之永續(xù)提供文化的支撐。
一是不斷通過相應的農科技術,保障生物類特別是農作物類特產的品種質量,確保特色水果、蔬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因為某些特色水果、蔬菜乃至魚類、家禽等,除了原有的氣候、土壤、水質的因素外,還與獨特的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堅持施用土雜肥等有機肥,如堅持定時提純復壯,以及耕作制度上的適應性等,只有堅持那些經過多年實踐證明有利于保障作物品質的方法與措施,而不是為了追求產量而改變那些產生特產的作為,才能在某些外部條件有所變化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特產的優(yōu)勢不失。
二是加強科技含量和文化內涵的保障與提升,做大特產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與文化影響力,扶持特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再立新功”。譬如有著一百多年歷史,有著廣闊市場,也還有著龐大發(fā)展空間的神曲茶,應通過衛(wèi)生檢驗、生產準許等相關手續(xù),確保它的合法地位,通過“非遺”或者其他品牌商品申報的程序,以提升它的文化地位,同時還要加大文化包裝,或刊登廣告,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等,乃至可以結合現代飲料的生產技術,把它轉化為飲料產品,以方便消費者的飲用。目前,鄰近城市的現代藥廠在其生產流程與包裝上已有很大的改進,溝口的這一傳統(tǒng)特產雖然面臨挑戰(zhàn)、排擠的壓力,但同時也有借新的文化創(chuàng)意開辟新局面的契機。
三是摸準消費動向,把握市場脈搏,把傳統(tǒng)產品做成現代品牌產品,不斷增強其生命活力。譬如竹笠生產,幾乎沒有生存空間,如何利用竹編工藝轉型為欣賞類型的器具生產,就是一個課題。傳統(tǒng)木雕也一樣,如何從建筑裝飾轉型到擺件、掛件、禮品性的商品的生產,里面就有著很多“文章”好做。風爐如今僅是一些山區(qū)、經濟落后地區(qū)在使用,銷量已受到嚴重制約,是否可向工夫茶藝這一悠閑文化產業(yè)尋找新的“增長點”,另外,在泰國等東南亞地區(qū),葬禮中有使用風爐的民俗,順應這種民俗,開發(fā)相應的出口產品,應該也是一個途徑。
地方特產是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一部分的文化,既要作為文化積淀、文化遺產來守望、來保護,更要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資源來利用、來開發(fā)。無論守望、保護還是利用、開發(fā),都要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不是自然主義的“無為而治”。
我們這一代人,絕不能做特產的“啃老族”,而應是傳承人和創(chuàng)新者,否則那些歷史會在我們這一代畫上句號。非但對不起子孫后代,也無顏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江東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