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背影
從鄱陽中學后門出來,經(jīng)高門糧庫、酒廠、西門路、連桿廠、上濱洲路再往右拐進劍道弄,許多年來,我不斷地走在這條線路上,我對它的熟悉程度僅次于回家的路,而我走在這條路上的心情,遠比回家時更激動更感慨,更像是去履行一項感恩儀式。
劍道弄12號。它是外婆外公在縣城最后的住址。從1980年到2005年,對我而言,它是個比家還溫暖的地址,1980年之前,類似的地址是1976年到1980年的軋花廠、70年代初的洗麻廠和“文革”期間的柘港祥環(huán)村。
和許多人的成長軌跡不同,我是跟著外婆外公長大的孩子。我稱呼外婆從不叫“外婆”,“姆媽”是柘港人對奶奶的稱呼,我開口發(fā)的第一個音,可能就是姆媽。對外婆,這其實是個錯誤的稱呼,從1970年到2005年3月,我一直堅持著這個錯誤。
對外婆外公最初的記憶,是在洗麻廠。不過記得清楚的,不是他們,是洗麻廠附近的許多花白奶牛,以及一種液態(tài)的麥芽糖。工人們用木桶挑著它們從我面前經(jīng)過,帶我的大人用小木勺舀一勺喂到我嘴里,甜得我全身一激靈。還有一件事我全無印象,外婆后來老講給我聽:在洗麻廠,外公老是把我放在小飯桌上午睡。有時我熟睡后會從桌面滾到地上,卻并不醒來,哼唧一聲,趴在地上繼續(xù)睡。外婆說:你小時候胖得像只小奶豬。
在祥環(huán),我住了好幾年。不過記得清楚的,仍然不是外婆外公。一架餐櫥、一把大刀、一個裝滿谷糠的大缸,還有一只肚子蹭著地面行走的大年豬構(gòu)成了屬于我的祥環(huán)。
餐櫥在廚房里,油黑閃亮,有好幾層,比我當時的頭頂要高許多,它在我心里的位置也是高的,因為它昏暗的腹腔的某個角落,藏著一罐冰糖,外婆不時掏出一塊悄悄塞到我嘴里。大刀擱在餐櫥頂上,我固執(zhí)地認為它是外公當兵時的武器,它的光芒照耀著我的想象力和接近的欲望,可無論我怎么央求,外婆都不肯讓我碰它一下。在我大了兩三歲以后,過年時看到大人用它分切剛出鍋的凍米糖,支撐了我多年的夢想也被這種毫無英雄意味的動作徹底切碎。那只裝谷糠的大缸,里面養(yǎng)著外公捕來的烏龜,手在谷糠里一撈就是好幾只。每過幾天,外婆就會煮幾只烏龜給我吃。這使得我長大以后無法接受出高價買烏龜吃的行為,就如同一個腐敗慣了的小官僚,寧可餓一頓也不愿自己掏腰包進酒店吃飯。那只大肥豬是外婆的杰作,才養(yǎng)了一年,到過年時,已胖得走不出欄,肚子沉甸甸地拖在地上,過年殺它時,跑都跑不動。剖開它的肚子時,熱氣撲面而來,年的氣氛就升騰起來了。我用它的蹄子做玩具燈,用它的脂肪做油,點了一個正月。
在祥環(huán),我完全沒有記憶的一個細節(jié)常被長輩提起,我還不會走路時,外婆每次去菜園干活,都把我?guī)г谏磉?。她在地上鋪上一個圓篾盤,把我放在里面,然后自己去栽菜秧。她在前面栽,我爬出篾盤跟在后面拔,就像橡皮不斷擦去她奮力寫在地上的“菜”字,結(jié)果一上午都栽不完一分菜地。外婆絕望地叉著腰,想揍我的小屁股,結(jié)果卻呵呵地笑了起來。
除了祥環(huán),軋花廠是我童年待得最久的地方。它當年的布局和許多生活細節(jié)迄今歷歷在目。印象更深的,還是我住在那里讀幼兒園和一年級的事。我每天抱著小板凳去五一小學上幼兒園。有時想逃學,就說學校放假。這個理由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外婆也再三地上當,不知是真上當還是假上當。一年級時,老師讓家長教我們寫名字,父母都在外地,外公就充當家長教我寫名字。我被老師嚴厲批評,說我沒學會爬就想跑,因為外公教我寫的是草書。我回來批評外公,說名字不是這樣寫的,又說不清到底該怎么寫。結(jié)果外公教我寫的還是龍飛鳳舞的草體。我只好像臨摹繪畫那樣照著他的字畫自己的名字,然后繼續(xù)到學校挨老師的罵。
外婆外公剛搬到劍道弄12號那年,我在柘港讀小學二年級,一放寒假,就一個人搭便車到外婆家來過年。上車前,家里人跟我描繪外婆新家的方位和樣子,我非常自信能單獨找到。結(jié)果在軋花廠附近轉(zhuǎn)到天黑都沒看見外婆外公的新家,一個人背著書包在濱洲路陷入夜色的包圍,幸好外婆派了人出來找我。在新房子明亮的燈光里看到外婆外公和小姨的笑臉時,我仿佛是送雞毛信的小八路從敵占區(qū)一下子到了解放區(qū)的八路軍總部,疲憊、踏實、甜蜜,激動得一夜合不攏眼。
讀初中后,每年春節(jié)外公都要發(fā)大額壓歲錢。外婆每次來家里看我,都給我一點零花錢,從兩元到五元一直漲到讀高中時的每次十元,趁著我爸媽不注意用一種有特殊光澤的眼神把我叫到房間悄悄塞給我,這個秘密,外婆去世時我媽才從我嘴里知道。記不清外婆總共給過我多少次零花錢,那種含義特殊的眼神,肯定要跟隨我走完這一生。
我媽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外婆外公是把你當孫子帶大的。尤其是外婆,世上她最疼的人就是你。
外公身材瘦小,只有一米六幾的身高,外婆是小腳老太,我此生見她第一眼時,她已經(jīng)50多歲了。在我看來,他們的形象是完美而溫暖的,在我成年之前,我想象不出,他們也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少年荒唐事,也有許多普通人的毛病與痛苦。
外公生于1921年,家里原本有許多田地,他讀私塾時,被土匪綁票,在山里蒙著雙眼轉(zhuǎn)了一個多月。父母為了贖他變賣了大部分田地,1949年后劃定成分時反倒因禍得福。這是外公親口講的。另外一些事,則是從外婆和舅舅嘴里透露出來的。
18歲時,外公和幾個同伴用獨輪車推了幾頭豬去景德鎮(zhèn)賣,賣完豬,其他人都回了家,外公帶著賣豬的錢頭也沒回就逃離了家鄉(xiāng)。他要逃離什么?枯燥的田間勞動還是當時父母包辦的一樁不滿意的婚姻?面對晚輩的好奇他從沒正面解釋過。這次動機成謎的任性,區(qū)分了他和同伴的命運。同伴們回到家里繼續(xù)當本分的農(nóng)民,外公則在許多年后回家時成為革命干部。這期間,他在江西讀過一個不出名的軍校,在云南做過生意,在國民黨抗日名將廖耀湘的新六軍待過,后來成為林彪的部下,打過遼沈和平津戰(zhàn)役,最后又成為彭德懷的部下去朝鮮和“聯(lián)合國軍”交手。我見過外公在朝鮮的戎裝照,年輕英武得讓我以為是一個和我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人。外公近距離接觸過彭德懷。志愿軍一個指揮部被美國飛機炸了,犧牲了許多人。彭總過來視察。外公說:他脾氣大得嚇得死牛。
我稍有點懂事時,一度很擔心外公是當了解放軍的俘虜才成為解放軍的,這將摧毀我心中某個矗立了多年的信念堡壘。真相是:外公剛進國軍時,因有文化,被安排在一個連管理馬飼料。在上司準備查賬時,他才發(fā)現(xiàn)前任的貪污給他留下了足以招致殺身之罪的巨大虧空,外公有口難辯,連夜逃離了軍營。后來在一個小面館里,差點被來抓他的連長撞見,外公翻后窗擺脫了厄運的追殺。
舅舅從這件事得出結(jié)論,外公是個不精明的糊涂人。當時接手賬目時也不知道核對一下。這次糊涂導(dǎo)致了外公與“國軍”的決裂。1949年的一次糊涂,則導(dǎo)致外公在“共軍”隊伍里錯失了一次提拔的機會。大軍南下到九江時,上級知道外公的老家離九江只有兩百多里路,故意考驗他:如果不同意你回家探親,你會怎樣?這樣的鏡頭如發(fā)生在電影里,被問的戰(zhàn)士一定會慷慨激昂地表示革命不勝利決不回家。外公的回答是:你不批假我就開小差回去。從朝鮮復(fù)員回國時,他的職務(wù)仍是連參謀。舅舅說,以他的文化程度,當團參謀師參謀本是非常正常的事。
復(fù)員后,性情的散漫還在影響著外公的命運。外公轉(zhuǎn)業(yè)分配的第一份工作原本在濟南市公安局,他自己要回鄱陽縣公安局,從大城市回到小縣城后,他整天泡在鄉(xiāng)下老家釣魚游逛,錯過了去公安局報到的日期,最后被安置到縣城郊外的洗麻廠當廠長兼書記。
外婆的人生,像一卷來不及沖洗的膠片,它的大部分歲月是平滑的黑暗,曝光的只是零星的小片段。外婆老家在油墩街附近的蓮西段家,嫁到祥環(huán)來以后,就很少再回老家。外婆長外公兩歲,也出生在小康之家,幼年讀過私塾,調(diào)皮勁并不比外公小多少。她讀私塾時,趁一個同學午睡,拿一粒黑豆種到他的耳孔里,指望他的耳朵里長出豆芽來。結(jié)果黑豆怎么也弄不出來,越撥在耳孔里陷得越深,直到腐爛了才清理出來。
她親口跟我講這個故事時,我仍覺得主角是個陌生人。我媽告訴我,外婆作為革命軍屬住在祥環(huán)時,還是社會活動積極分子,村里大會小會都要第一個發(fā)言,常忙得家里的事也顧不上。在洗麻廠時,外婆是有正式編制的工人,又紅又專的勞動能手,小姨出生后家里忙不過來才放棄了工作,后來外公也沒給她恢復(fù)工作。她為此記恨了一輩子。
外公外婆去世后,眾多兒女常聚在一起點評他們的功過,大體結(jié)論是:外公剛正爽直有闖勁,從不向任何境遇任何人低頭認輸;但是粗枝大葉,不懂得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基本利益。有幾年時間,外公手里掌管著全縣僅有的幾輛解放牌汽車,指揮他們從蓮花山往縣城運木材,但是即便家里窮得住牛毛氈搭的小窩棚,他也不知道隨車捎幾根木材回家應(yīng)急。在當年,這并不違反紀律。外婆比外公顧家,待人有禮有節(jié),分寸拿捏得很好,其實也不精明。小姨說,外婆掌家時,不太懂得收撿,家里很亂,衛(wèi)生也搞得不太好。
我成年后始知外公的名字是“張玉琳”,外婆名叫“段珍桂”。我總覺得,這是6個和我的體溫無關(guān)的漢字,尤其是張玉琳,它的陰柔娟秀和外公的個性相去甚遠。更令我吃驚的是,外公其實并不是親外公,而是親外公的同胞弟弟。大外公去世后,外公才娶了外婆。我大姨、媽媽和舅舅身上流淌的,都不是外公的血,而他對這三個人付出的愛,比對自己親生的我二姨、小姨都更多。盡管如此,外婆仍然認為,如果大外公不死,她會活得比現(xiàn)在幸福許多。
在外婆的懷念中,大外公是個完美的男人。一是聰明,寫得一手好字,算盤可以頂在頭頂上打,他會做生意會捕魚。大外公去景德鎮(zhèn)談生意,戴禮帽穿長袍,人家誤以為他是大地方來的大老板。更可人的是,他性格謙和,善解人意,從不做傷害外婆的事。發(fā)生口角時,外婆揮舞著鍋鏟追得他全村屋弄里到處逃竄,他也堅持不和外婆反目,最后還能想辦法把外婆逗笑。大外公在50年代初期正值青壯年時死于血吸蟲病。死亡剝奪了他的青春,死亡也讓他在外婆心里永葆青春。此后的半個世紀,他并沒有從外婆的生活里消失,相反,他的優(yōu)點在緬懷中越長越大,最后把他武裝成一個完美的男人。
外婆在我懂事后,公開對我表達對外公的不滿,外公也從此有了個新名字:死老頭子。我試圖迎合外婆,可無論她把死老頭子說得有多不體恤她,我也無法同仇敵愾。在外婆眼里,大外公是完美的;在我眼里,死老頭子外公也是完美的。因為他對待我和弟弟妹妹的態(tài)度是完美的。弟弟整個童年都是睡在他腳邊的,外公是弟弟最鐵的靠山,弟弟則是外公外出釣魚時的小手杖。在我爸媽下放到韓山那樣的小山村寄人籬下時,為了扶助我們,外公當即帶著一家人,搬到韓山和我們一起住。在我爸外出讀大學,我媽獨自支撐整個家庭的重壓時,外公承擔了撫養(yǎng)我們?nèi)置玫呢熑?。外公很牛地對我媽說:你怕什么?有我在,天就塌不下來。
外公離休后,一度想搬回老家祥環(huán)去住,他做過幾次嘗試,最終還是因為子女的原因,回到縣城和舅舅一家住一起。這樣,劍道弄12號就成了他這個家族的聚散地,成為我在縣城的第二個家,也成為一個年代的象征。每年過年,我媽所有的姊妹都要帶著家人去那里團聚。平常過節(jié),也是挨個去朝覲。我平時很少能見到親戚們,每次見到,幾乎都在劍道弄12號,去那里見外婆外公,去那里見二姨、小姨和她們的家人,許多年來,這成了一種習慣。
我外出讀大學后,基本就離開了縣城,每次回縣城,到家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劍道弄看外婆外公。18歲到28歲這10年,是我自私?jīng)坝康那啻浩冢以谂涯娴牡缆飞弦宦房癖?,不正眼看任何人,和爸媽的關(guān)系一度比考大學前還緊張。可是到了外婆外公面前,便像下凡的妖怪現(xiàn)出了原形,他們說什么我都點頭說是。我爸媽想說服我早點和女朋友結(jié)婚,我果決地向他們宣告,這輩子我不可能會結(jié)婚,更別指望我給他們制造孫子。他們改變策略讓外婆外公來壓我。外婆才不罵我,掏出一枚用手帕包裹的戒指說,那是她為我老婆準備的,希望她合眼前能派上用場。外婆并未從根本上說服我,但我不敢對她的愿望說不。我最后決定結(jié)婚時,心里想,這也是件讓外婆外公高興的事!
外公沒看到這一天,外公也沒有看到我對他逐漸覺醒的愛。在失去外公后,我意識到自己因為青春期的混亂錯失了許多回報他的機會。
外公愛抽煙,可我只在過年時給他買過兩條沒超過100元的煙。外公愛吃牛肉,我也沒請他去酒店吃過牛肉宴。外公愛寫古體詩,寫得不算太差,一本一本地給我看,當時我在縣報編文藝副刊,每期都會發(fā)一些古體詩。但出于對版面質(zhì)量的挑剔,三年中我只給外公發(fā)表過四句話,還把他備注里的離休錯寫成了退休。
更主要的,我沒有耐心聽外公重復(fù)以前講過的故事。武松打虎和李逵殺虎替母報仇的故事最初都是從外公那里聽來的。外公崇拜武松,崇尚武力,到了70多歲還敢對20歲的小伙子吹牛:你信不信,你敢過來我一只手就放倒你!外公進入老年后,還喜歡嘮叨孫二娘賣人肉包子之類的故事。他那種夾雜著祥環(huán)和北方方言的普通話,在童年的我聽來,就是裝滿故事的魔袋,里面隨時可以掏出令我神往的故事。可是多少年了,魔術(shù)師每次掏出的鴿子都是同一只。我去看望他時,坐不了幾分鐘就要離開,急急地要去和女朋友或哥們約會。
有次和女朋友在芝山拍照,在寺廟門口碰到外公和他的一個老友。外公沖我們欣慰地笑著,我?guī)退麄兣牧艘粋€合影,就匆匆走了。這是外公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張照片。后來照片洗出來了,我始終不記得把照片給他看。他去世后,我無意中在影集里翻到這張照片,他像從前一樣穿著最喜歡的黃軍裝,戴著棉紗白手套,只是目光有點愴然。我凝視著棲息在外公肩頭的塵世陽光,心疼得無法抑制眼淚。
最后一次見到清醒的外公,是在舅舅翻新劍道弄12號的房子期間。他們一家借住在鄰居家里,我和女朋友從南昌回來,買了東西去看外婆外公。那時外公已被腦萎縮折磨得整天痛苦不堪,吃不香睡不著,動筆一年多的回憶錄最終半途而廢。那半年,外公每次看見我都說:活不下去啊,曉波。當時大家都不知道他得的是腦萎縮,只是泛泛地從精神上開導(dǎo)他。我也是如此。那次見他,他已經(jīng)瘦得撐不起人形,英雄氣也從他身體里逃出來棄他而去。他拉著我的手,舍不得我走。我給了他100元錢,和女朋友起身告別。以前都是外婆送我,那次他執(zhí)意要自己送,他扶著墻,磕磕絆絆送出門,一直把我們送到巷口,一直顫巍巍地站在那里,眼巴巴目送我們消失。
我記不清了,這次見面是在1999年春節(jié),還是更往后的月份。到了8月,舅舅一家已搬回新蓋的4層樓房。我在南昌突然接到電話,外公半夜起來小解,在光滑的瓷磚地面上跌倒昏迷過去,第二天早晨才被發(fā)現(xiàn)。他從此再沒醒過來。我趕到縣人民醫(yī)院時,外公還在病床上艱難地呼吸。醫(yī)生下了死亡判決書,顱內(nèi)出血面積太大,最多能挺3天。這是我第一次親歷親人的死亡,而且是外公。我無法接受這樣的宣判,眼淚不斷地涌出來,我不斷地叫外公,他或許是聽見了,用右手去搔自己的頭,但他無法睜開眼睛,無法表達任何意愿。那根氧氣管和葡萄糖輸液管沒有給外公的身體注入奇跡。他一個人在黑暗中以武松打虎的精神和死亡抗爭了超出普通人生理極限的6天后,身體各個器官功能出現(xiàn)衰竭,鼾聲越來越重。
外公生前多次表達過愿望,死后一定要回到祥環(huán),一定要埋在菜園里他哥哥的墳邊。晚輩們突然想到,他在死亡邊緣苦撐著,或許是在固守某個無法傳遞給我們的意念。那天凌晨,大家用救護車偷偷把他運回了120里外的祥環(huán)。一路上車子顛簸得厲害,外公都皺著眉挺住了,等大家把他抬進荒廢許多年的舊樓房,等家人沖著他耳朵大喊一聲:爸爸,到家了!他才噴出一口釅痰徹底向死亡繳械投降。這是外公一生中唯一一次投降。
在醫(yī)院,我陪了外公三個晚上,最后一個晚上,我隔著棺材陪他過了一夜。棺材里躺著外公和他生前最愛的物件。其中有一包中華煙是蓋棺時我偷偷放進去的,這是我送給外公的唯一一包好煙。那夜暴雨,我和表姐、弟弟及兩個表弟靠著外公的棺材熬了一個通宵,他們幾個打牌,不時請求外公保佑抓手好牌。閃電不斷勾畫出棺材頭上的金色花紋,很恐怖的鏡頭。但沒有誰害怕。童年時外公陪我過了那么多個夜晚,在我看來,這個夜晚和那些夜晚其實是同一個夜晚。
我無法控制眼淚,一想起往事就傷感就把淚水從眼眶里擠壓出來。按祥環(huán)的風俗,外公下葬前被抬著環(huán)村游了一圈,8個喪伕抬著他的棺材在喪樂的烘托下走走停停。每當棺材起步,在眾人頭頂搖晃著前進時,我的眼淚就會洶涌一次。外公棺材的頂部滑動著從樹杈間漏下來的斑駁陽光,棺材上的紅漆顯得格外鮮艷,但我知道,這縷耀眼的陽光,很快會被永恒的潮濕和陰暗掩埋。棺材下坑時是最后的告別時刻,樂聲大作,親人的哭聲大作。我身體里的水分在漫長的悲傷中被透支得差不多了,爸爸突然對我說:這是最后一次給外公下跪的機會了。我跪在外公徐徐降落的棺材前,不僅控制不了眼淚,也控制不了聲音,哭得頭部嚴重缺氧,感覺有許多許多東西在那個時刻從大腦里飛升遠去,它是一種情感、一種生活方式,也可能是一種歲月。
還好,外婆還在。我失去的東西再多,也只是一半;而且,因為對外公的歉疚,我懂得了怎樣珍惜這剩下的一半。因此,我此后擁有的,可能比一半要多許多。
外婆對外公的死反應(yīng)很平淡,甚至,一點也不難受。我送完外公回縣城來看外婆,她最關(guān)心的是葬禮有多熱鬧,然后擔心地對我說:我死的時候,不知有沒有那么多人送花圈?
2000年春節(jié),我讓外婆送的金戒指派上了用場,我結(jié)婚了,并且,很快有了一個女兒。外婆對我結(jié)婚非常滿意,對我生的是女兒卻不是兒子,有點遺憾。每次見面她都要自以為必要地小心開導(dǎo)我:妹仂也好,妹仂也好。不過在她看來,既然這個女兒是我的,她就比其他人的兒子還金貴。我媽告訴我,外婆平時是半閉著眼的,看見我女兒照片時眼睛就放出光彩,如同財迷見了他珍藏了幾十年的金元寶。
最后那幾年,我模仿外婆當年疼我的方式,每次看她,都要給她買吃的,一開始是買糕點,她不怎么吃,老鼠藏糧食般地把它們藏在衣柜里,直到它們壞掉。她真正舍得吃愛吃的東西是娃哈哈奶和方便面,我就每次給她買一箱,另外再給點錢,50元或100元。最初,外婆還推辭不好意思接,后來就慢慢坦然享用,到了最后一年,她變成了小時候的我。見面就把我叫到房間,問有沒有錢給她。
舅舅的院子大而空落。無論何時叩開那扇沉重的防盜鐵門,我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外婆半睡半醒地坐在照進廳堂的陽光里,和院墻邊那些花花草草一樣,習慣了寂寞,習慣了靜止,像一幅有些年頭的畫,無語地懸掛在時光的邊緣。如果是在秋天,秋風的涼意和桂花的香氣會讓寂寥感更加強烈。
外婆還能走動時,我為她做了三件事,最后一件事讓她真正開心了一回。外婆80歲左右時,擔心晚輩嫌棄自己身上有老人味,所以極向往我舅媽曾用過的一種法國香水,又不好意思去問到底是什么牌子,只告訴我瓶子的大致形狀。結(jié)果我在南昌給她買了幾種香水,都不合她的心意。老人怕冷,外婆一到冬天就整天坐在床上打發(fā)日子。有年春節(jié)我自以為是給她買了一套200多元的南極人內(nèi)衣,尺碼比她的身材大一號,可她仍嫌衣服太小,繃得難受。她只試過一次就沒再穿了。
有年國慶節(jié)放假回老家,接外婆到我們家玩。她暈汽車,又經(jīng)不住顛,所以只能坐縣城很流行的人力黃包車。從舅舅家到我們家要經(jīng)過橫豎兩條街,雖然不如主街那么熱鬧,但對從不出門的外婆來說,它們簡直像上海的南京東路和北京的王府井,并且,處處喚醒她對早年生活的回憶。外婆坐在我身邊,像個逃學的兒童,對所有的事物充滿了研究和議論的興趣:過去我們曾在這兒住過,這是誰誰的家,那是誰誰的店,這里過去是什么廠,那里曾經(jīng)是片墳地……她穿行在已逝的歲月和無盡的懷想里,像魚回到了水里,少有的精神和興奮。高興的間歇,外婆會擔心地問我一句:帶著丑老人家上街,碰到熟人你不怕難為情哪?!
這事啟發(fā)了我,外婆有那么多子女在身邊,想吃想穿想用的他們都買了,只有戶外的風景是買不回來的;而對于一個喪失了獨立出門能力的八旬老人而言,出去看看這個簡單的愿望已具備了夢想的性質(zhì),它又是那樣容易被行動便捷的年輕人忽略。那以后,我有機會就盡量租黃包車拉外婆到街上逛逛。先是去最繁華的五一路和建設(shè)路,以及街兩側(cè)大大小小的商廈店鋪,再是外婆過去曾居住或常去的場所。一個晴暖的秋日,我們甚至坐黃包車到城后的芝山去轉(zhuǎn)了轉(zhuǎn)。這是年輕人都不一定常有機會來的地方。外婆慨嘆,這里她有幾十年沒來過了,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再來一次。
實際上,每次上街的消費都很低。租黃包車逛半上午的錢和我在南昌打一次車差不多。買的東西也極便宜,都是些已從外婆的視野中消失了卻又討她歡心的小玩意:1元錢1尺的松緊帶,挖耳勺,老花鏡。在街上吃得也很簡單,3塊錢一份的米餃子,外婆不僅能吃飽,還可以剩下一些打包帶回去。她有好些年沒在街上吃東西了,吃什么都特別香。游遍了全城后,外婆說:這下滿足了,這一世我哪里也不想去了。
2004年下半年,外婆沒法下床了,身體和大腦都像失去水分和陽光的盆景日漸枯萎,吃不下東西,最后大小便失禁,個人衛(wèi)生全靠幾個女兒和舅媽打理。后來人都認不清了,常問自己的女兒:你是誰呀?你來干什么?春節(jié)過后有段時間,大家都意識到油已盡燈要熄了,因為她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了。我最后一次看她,也是在這時候。她幾乎不認識所有人,但還記得我,只是說不出話。我問她還要錢嗎?她艱難地點頭。我給她一張新的100元,她接過去,手攥得很緊,然后把這只手藏到被子里。其實半年前她就不會用錢了,從南昌回來照顧她的大姨不時會在抽水馬桶里發(fā)現(xiàn)外婆遺失的百元紙鈔。以前,外婆常拿著我們給的錢守在窗戶邊等熟人替她買米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