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諦視
美へのまなざし
花 未 眠
我時常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感到不理解。昨天,一到熱海旅館,侍者就送來一束和壁龕里不一樣的海棠花。因為太累,及早睡了。夜間四時醒來,海棠花未眠。
發(fā)現(xiàn)花兒沒睡覺,這使我感到驚訝。既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ê秃蠚g花。普通的花都是晝夜開放的?;▋阂归g不睡覺,這是不言自明的事,而我卻是初次聽聞。夜間四時觀察海棠花,覺得更加美麗。它舍盡生命開放,凄艷無比。
花兒不睡覺,人人都明白,這事忽然成為我重新看待花兒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但人感覺的美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力量是無限的,可以說人們感受的美是有限的,也可以說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一個人的一生所感到的美是有限的,是有一定局限的。這是我的實感,我的哀嘆。人的感受美的能力,并非同時代一道前進,并非隨著年齡而增加。夜間四時的海棠也是應(yīng)該珍視的。我有時自言自語﹕一朵花若是美的,就要生存下去。
畫家雷諾阿1說過,只要稍稍進步些,就會接近死亡一步。這是多么悲慘的事??!但他最后說:我還是相信進步。米開朗琪羅最后的話語是:早晚該來的事情一如所愿出現(xiàn)的時候,那就是死亡。米開朗琪羅活到八十九歲。我喜歡他那一副石膏制作的頭像。
我以為,感受美的能力是很容易達到某種程度的。單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還要與美邂逅,與美親近。雖說需要重復(fù)訓(xùn)練,但往往一件古美術(shù)品即成美的啟示,美的開眼。這樣的事例很多很多。一朵花兒也是好的。
望著壁龕里的一枝插花,我曾這樣想過:與此一樣的花兒自然綻放的時候,我如此仔細觀望過沒有?截其一枝,插入花瓶,擺進壁龕,我才開始凝神注視。這不限于花朵,就文學(xué)而言,大致說來,今日的小說家,就像今日的歌人,從來不認真觀察自然。全神貫注的時機太少了。再說,養(yǎng)在壁龕里的插花,上頭掛著花的繪畫。畫面之美不遜于真花之美。當(dāng)然不用說了,這種場合,若繪畫拙劣,能反襯出真花的美麗。若花的畫面美麗,更能襯托出真花的美艷無比。然而,平素我們僅僅仔細注目于花的繪畫,沒有認真觀察過真花會是什么樣子。
李迪2、錢舜舉3、宗達4、光琳5、御舟6和古徑7等人,他們多是從花卉的繪畫中領(lǐng)悟到真花的美麗的。這不僅限于花木。如今,我的書桌上放置兩件東西:羅丹8的《女人的手》和瑪伊約爾9的《萊達》這兩小件青銅雕刻。單憑這兩件制作,就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迥然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然而,我們卻能從羅丹的手的姿勢和瑪伊約爾的女體的筋肉學(xué)到好多東西。仔細一看,深感驚訝。
我家的狗產(chǎn)仔了。小狗蹣跚學(xué)步的時候,看著它那胖乎乎的樣子,猛然想起一件事來,那姿態(tài)同某種東西十分相像。想起來了,它酷似宗達筆下的仔犬。宗達畫的是水墨畫的小狗,那是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我家的小狗是無法與之相比的雜種狗,但我充分理解宗達高雅的寫實風(fēng)格。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賞晚霞。我覺得那就像長次郎10使用的名為“赤樂”的顏色。長次郎表達夕暮的名品茶碗,我以前看到過。茶碗上滲進黃色的紅釉,很好地表現(xiàn)出日本夕暮的天色,深深印入我的心里。在京都,我從真正的天空聯(lián)想到那茶碗。當(dāng)我再次看到那只茶碗時,我又想起坂本繁二郎的繪畫,遂不能自已。寂寞荒村,傍晚的天空猶如切開的面包,飄浮著十字形的云彩,這是小幅的繪畫。這種日本夕暮黃昏的天色,是如何深深地滲入我的心底里的啊!坂本繁二郎繪制的夕暮的天色,和長次郎制作的茶碗的顏色,同是日本之色。我在夕暮的京都,也想起了這幅繪畫。于是,繁二郎的繪畫和長次郎的茶碗,還有真正的夕暮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應(yīng),越發(fā)顯得艷麗無比。
這是我當(dāng)時前往本能寺拜謁浦上玉堂墓,回來的路上看到的夕暮景色。第二天,我去嵐山參拜賴山陽所作的玉堂碑。冬日,嵐山?jīng)]有游客,我卻覺得仿佛初次發(fā)現(xiàn)嵐山之美。雖然以前也多次來過,但尋常的名勝,未能認識到它的好處。嵐山一直是美麗的,大自然一直是美麗的。不過,這種美麗,只是有時被某些人發(fā)現(xiàn)罷了。
我發(fā)現(xiàn)花未眠,或許因為我獨住一室,夜間四時醒來的緣故吧。
昭和二十五年(一九五〇)五月
關(guān) 于 美
看了大相撲夏場的千秋樂11回來,進入工作室,隨即看到書桌上擺放的希臘陶器和六朝陶俑。最近,從京都帶來一件陶器,同陶俑排列在一起。這兩件陶器,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和兩千年以前的偶人。兩者都是從古墓中發(fā)掘的,而且皆屬沒有上彩釉的素?zé)既?。希臘的陶俑是左手拿著環(huán)子的女子,高約二十厘米;六朝那一件是個文官,男性,高約二十五厘米,雙方都是小巧玲瓏的立像。
夜里,面前放著這兩件典雅的古代偶人,想起白天現(xiàn)實中看到的相撲力士魁偉的體軀,忽然產(chǎn)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我把陶俑從京都帶來,腦子里因而浮現(xiàn)出“都踴”女子的姿影。京都的舞妓,東京的相撲力士,今天都在我們之間存在著?!皣肌?,甚至被說成“國色”。舞妓和力士,其體格也是兩個極端,職業(yè)性的裸體及服飾也是兩個極端。力士與舞妓,從常識性的生理和倫理上看,都是病態(tài)的、丑惡的,但我們多數(shù)人卻對此感到了美,或者出于狂熱,要求保留遺物似的發(fā)髻和垂帶。要是沒有這種傳統(tǒng)的發(fā)髻和垂帶,會顯得既怪且丑。想想,真是很奇妙。這雖然說的是身體和姿態(tài),但我們的心靈和思想,也有不少類似的情況。
體重四十六貫12的橫綱13東富士,和十點五貫的我這個作家,同時生活在日本,各自為自己的事業(yè)而奮進,想想還是蠻有意思的。體會和哀傷都是無限的。此時的我在寫這篇文章時,為了驅(qū)趕困倦,用田能村竹田的手制茶碗飲玉露。茶托是中國古代錫制品。煎茶之家華月庵祖?zhèn)鞯牟杵?。玉露茶和美國咖啡共飲。小茶壺上刻著竹田“竹窗滿月點苦茶”的詩句。茶碗上也寫了些什么。文政八年,竹田四十九歲時制作。不過,我對茶器作者和日本風(fēng)格玉露茶的制作方法,一向淡漠,只顧飲茶罷了。戰(zhàn)敗之后喝美制咖啡,想想有點大逆不道,什么也不想,只管喝就是了。我繼續(xù)遙望桌上一千年和兩千年前的東西方偶人。
我由羅丹的青銅雕制的手,想到亡友橫光利一君的手;由侍童14的能面想到了橫光君的臉孔。兩者似乎近似。我的這種心理活動說明什么呢?今天觀看大相撲回來再看古代偶人,又想起力士和舞妓的身姿。其間,我又看了京都舞俑。相撲力士和舞妓的體格與風(fēng)俗是否反人性,姑且不論,當(dāng)時我只是服從傳統(tǒng)習(xí)慣而看了。然而,我一旦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存在的兩個極端,就會產(chǎn)生異樣的感覺。古希臘的青銅偶人和古代中國的陶俑,并列于日本的我的書桌之上,想想就覺得有些異樣。既是生之歡樂,又是生之恐怖。
但這件青銅雕刻的形象很難認定是兩千年前的希臘姑娘。這件是寫實性的,六朝的陶俑是象征性的。從這兩個小小偶人身上,可以感受到東西方漫長的交流。而今,我只把這兩件偶人作為現(xiàn)代之物加以諦視。我以為作為當(dāng)今的東西也很美麗。這樣一來,我的書桌上,我們的美已經(jīng)活了一兩千年以上,也許還要繼續(xù)活上一兩千年吧。相撲和舞妓扭曲的美,使得我們?nèi)绱藞?zhí)著和依依難舍,這才是我們的悲哀。
昭和二十五年(一九五〇)十二月
我在美麗的日本
春日櫻花夏杜鵑,朗朗秋月雪冬寒。
這是道元禪師(一二〇〇?一二五三)一首題為《本來之面目》的和歌。
出云伴我冬月風(fēng),霜雪浸身徹骨冷。
這是明惠上人(一一七三?一二三二)一首和歌。有人求我題字,曾書以贈之。
明惠的這首歌,附有堪稱“歌物語”的漫長而詳盡的序文,闡明這首歌的意旨。
元仁元年(一二二四)十二月十二日夜,天陰月暗,入花宮殿坐禪。比及中夜,出觀15之后,自峰房歸下房時,月出云間,光映雪上。山谷狼吼,而以月為友,毫不懼怕。入下房后,再觀之,月光復(fù)曇,隱隱云中。聞后夜鐘聲,又登峰房時,月復(fù)出沒于云間。抵峰欲入禪堂時,月復(fù)追云而來,似乎欲躲入對面之峰。人不知月伴我行乎?見之作此歌。
接著:
但見山端明月傾,此時已到峰禪堂。
月隨我入峰頂堂,夜夜為友照寢床。
明惠是徹夜關(guān)在禪堂內(nèi),還是黎明之前再回到禪堂的呢?
觀禪之暇睜眼望,見殘月之光映窗前。我身在暗處見此,又覺澄靜之心融于月光之中了。
無邊清澄之心的光芒,是我之光還是月之光呢?
有人稱西行為“櫻之詩人”,與此相對,稱明惠為“月之歌人”。
明月明月啊,明月明月明月啊,明月明月啊。明月明月明月啊,明月明月明月啊。
這首歌只是一連串感嘆的聲音。即使是自夜半至拂曉的《冬月三首》,也以“詠歌實不以為歌”之趣(西行語),率直、純真地與月對話,以三十一文字表達較之“以月為友”更加親密之情。我見月即為月;月為我見,月亦為我。沒入自然,同自然合而為一。故而,殘月或許將黎明前坐在黑暗禪堂里僧人的“澄靜之心”的光明,當(dāng)作是殘月自身的光明了。
《伴我冬月》這首歌,正如長序中所述,是明惠進入山頂禪堂后,將思索宗教與哲學(xué)之心同月實行微妙的相應(yīng)相交而吟出。我之所以借此為人題字,或許是因為將這首歌作為誠實親切、溫馴多情的歌兒接受下來了。入云出云,照亮我往返禪堂之足,不再使我驚駭于狼吼之“冬月”啊,不覺得風(fēng)兒侵身、霜雪寒涼乎?我將此看作自然對人類的溫暖、深沉與細致的關(guān)愛之歌,和藹可親的日本人的心靈之歌題贈予人。
以研究波提切利聞名于世、對古今東西美術(shù)博學(xué)多識的矢代幸雄博士,將“日本美術(shù)的特質(zhì)”之一,歸結(jié)為“雪月花時最思友”這句詩語。見到雪的美麗,見到月的美麗,亦即親眼看到四時之美時,獲得邂逅美的幸福時,則思友愈切,愿與之共享此樂。就是說,美的感動,強烈誘發(fā)懷人之思。這一“友人”亦可廣義地理解為“人類”。還有,在日本,表現(xiàn)“月、雪、花”四季變化之美的語言,表現(xiàn)山川草木、森羅萬象,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的感情在內(nèi)的美的語言,皆屬于傳統(tǒng)。而且,日本的茶道,也以“雪月花時最思友”為其根本的精神,茶會也就是“感時之會”,于好時節(jié)召集好朋友相會一處?!蛑?,我的小說《千羽鶴》,被理解為日本茶道的精神與形態(tài)美,是錯誤的。那是我對如今世上俗惡之茶道保有懷疑與警惕,甚至加以否定的作品。
春日櫻花夏杜鵑,朗朗秋月雪冬寒。
道元這首歌,也是吟詠四季之美的歌。自古以來的日本人將春夏秋冬中最喜愛的自然景物的代表,隨意列出四種來,尋常、老套、平凡,可以說再沒有比這更不像和歌的和歌了??墒窃倥e一首另一位古人類似的一首歌,即僧良寬(一七五八?一八三一)的辭世歌:
安留遺品在俗世,春花秋葉山杜鵑。
這首歌和道元的歌一樣,與其說是將尋常事物用尋常語言毫不經(jīng)意地說出,不如說是隨心所欲,于連綴重疊之中,傳達出日本的真髓。何況是良寬的辭世歌。
煙靄迷離知春永,竟日與子弄手球。
風(fēng)清月朗融融夜,徹曙共舞惜殘年。
不是與世兩分離,只因獨愛逍遙游。
這些和歌的精神與生活,作者因居于草庵之中,身裹粗衣,徘徊于野道,與兒童嬉戲,與農(nóng)夫交談,對于宗教與文學(xué)的深意,不是用難懂的語言,而是以“親切淺顯”的無垢的言行表達出來。良寬的詩歌與書風(fēng),超脫江戶后期、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日本近世之俗習(xí),達到古代高雅之境。即使在現(xiàn)代,書與詩歌備受人們喜愛的良寬,辭世時也沒有留下任何可以稱作遺物的東西,他也不想留下任何東西。自己死后,大自然依舊美麗,或許這就是自己留給這個世界的遺物吧?這首歌,非但飽含著日本自古以來的精神要素,同時也能窺知良寬的宗教之思想。
久久盼君君不至,今日相見何所思。
良寬還有一首表達愛情的歌,我也很喜歡。六十八歲老衰的良寬,同二十九歲的年輕女尼貞心相遇,陶醉于美好的愛戀之中。這首歌,既可作為邂逅永恒女性的喜慶之詩,亦可看作是久等不至、如今飄然而來的歡樂之歌?!敖袢障嘁姾嗡肌?,充滿率直的真情。
良寬死于七十四歲。他生在與我的小說《雪國》同一個雪國越后,那地方面臨自西伯利亞越過日本海吹來的寒風(fēng),亦即“里日本”的北國,今日的新潟縣。他一生都是在雪國度過的。他日漸老衰,知死期將臨,而心性澄澈,一派明凈??梢韵胂?,這位詩僧“臨終的眼”,似乎依然映照著辭世歌中所表達的雪國自然之美。
我寫過一篇題為《臨終的眼》的隨筆。文中“臨終的眼”這個詞兒,是從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自殺的遺書中摘引來的。這是全篇文章里最能打動我的心的一個詞語。使得“所謂生活力”的“動物性力量”,“次第消失”。
我如今居住在冰一般透明的有著病態(tài)神經(jīng)的世界。(中略)但問題是我何時斷然自殺呢?大自然在我眼里,比尋常更加美麗。既熱愛自然之美,又一心企圖自殺,你一定在嘲笑我的這一矛盾心理吧?不過,自然之美只會映照在我的“臨終的眼”里。
一九二七年,芥川在三十五歲時自殺了。我在《臨終的眼》這篇文章里說過:
“不論如何厭離現(xiàn)世,自殺都不是理智的姿態(tài)。即便德行很高,自殺者也遠離于大圣之域?!?/p>
對于芥川和戰(zhàn)后的太宰治(一九〇九?一九四八)等人的自殺,我既不贊美,亦無共感。但還有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日本先鋒派畫家之一,久已考慮自殺?!八饺盏目陬^禪就是,死是最高的藝術(shù),死就是生?!保ā杜R終的眼》)我推測,這個人生在佛教寺院、畢業(yè)于佛教學(xué)校,他對死的看法,不同于西方人對死亡的看法?!暗灿蓄^腦之人,誰也不想自殺?!庇纱?,我胸中想起一事,即那位一休禪師(一三九四?一四八一)曾兩次企圖自殺。
這里,我將一休冠以“那位”二字,是因為他作為童話中的頓智和尚,在孩子中很有名。他那無礙奔放的非同尋常的故事廣為流傳。“童兒登膝摸胡須,一休手中鳥啄食?!笨雌饋恚且粋€極為無心無思、平易近人的和尚,實際上他是一位嚴謹峻厲、善于思考的禪僧。相傳為天皇之圣胤的一休,六歲入寺,初現(xiàn)少年詩人之端倪,同時又為宗教和人生的根本問題而苦惱,“若有神,則救我;若無神,則沉我于湖底,肥魚腹”。他曾試圖以身投湖而被制止。后來,因為一休所在的大德寺一個和尚自殺,牽連數(shù)人投獄,一休深感其責(zé),“肩頭沉重”,入山絕食,決心一死。
一休將那本詩集親自命名為《狂云集》,并以“狂云”為號?!犊裨萍芳捌淅m(xù)集中,作為日本中世的漢詩,尤其是禪僧之詩中,可以見到那些無與類比、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戀愛詩,甚至有表達閨房秘事的艷詩。一休食魚,飲酒,近女色,超越禪宗戒律與禁制,將自己從中解放出來。由此而同當(dāng)時宗教的形骸相逆反,于當(dāng)時因戰(zhàn)亂所崩壞的世道人心中,矢志確立人的實際存在、生命本然的復(fù)活。
一休所在的京都紫野大德寺,至今仍是茶道的本山。一休的墨跡懸掛于茶室而被人們所寶愛。我也收藏著一休兩幅墨跡,其中一幅寫著這樣一行字:“入佛界易,入魔界難。”我被這句話所打動,自己也經(jīng)常提筆書寫下來。這句話的寓意可作多種解釋,要想進一步深入探討,則境界無限?!叭敕鸾缫住敝笤偌右浴叭肽Ы珉y”幾個字的一休禪師,永遠活在我心中。那些終極探求真、善、美的藝術(shù)家,也有“入魔界難”的感慨、恐懼與祈求的心愿,或顯露于表面,或深藏于內(nèi)里,此乃命運之必然。失去“魔界”,則沒有“佛界”。而且入魔界更加困難,意志薄弱的人根本做不到。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這是廣為人知的禪語。若將佛教宗派分為他力本愿與自力本愿,自力的禪宗也會有如此激烈嚴峻的語言。他力本愿真宗的親鸞(一一七三?一二六二)所說的“善人往生,況惡人乎?”和一休的“佛界”“魔界”之說既有通達之處,亦有相異之途。這位親鸞還說過“弟子無一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暗茏訜o一人”,抑或也是藝術(shù)嚴烈之命運吧。
禪宗沒有偶像崇拜。禪寺雖然也有佛像,但修行場所、坐禪思索之堂則沒有佛像、佛畫,不備經(jīng)文,瞑目,長時間坐著,無言,不動,隨之進入無念無想之境。滅“我”成“無”。這個“無”字,不是西洋風(fēng)格的虛無,相反,是萬有自在來往的空,是無涯無邊無盡藏的心靈的宇宙。禪也有師指導(dǎo),與師問答而受啟發(fā),習(xí)學(xué)禪的古典,這是當(dāng)然的;但思索之主,始終是自己,開悟也必須憑借自己之力而實現(xiàn)。而且,直觀強于論理,內(nèi)在的覺醒與悟道比學(xué)習(xí)其他更為重要。真理“不立文字”,在于言外。以求維摩居士“默如雷”之極致。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大師所言“面壁九年”,是一直面對洞窟的巖壁而坐,沉默思考,最后達到開悟。禪之坐禪,即來自這位達摩的坐禪傳說。
問則言不問則不言,達摩大師心中自有主張。(一休)
一休另有一首道歌:
若問心靈為何物,恰似畫中松風(fēng)聲。
這也是東方繪畫的精神。東方畫的空間、余白、省筆,也成為此種水墨畫的中心?!澳墚嬕恢︼L(fēng)有聲”(金冬心)是也。
道元禪師也有“君不見,竹聲悟道,桃花明心”這句話。日本的花道、茶花的名家池坊專應(yīng)(一四八二?一五四三),在他的《口傳》中有“僅以小水尺樹,現(xiàn)江山數(shù)程之勝機(趣旨),于暫時頃刻間,催發(fā)千變?nèi)f化之佳興。堪稱仙家之妙術(shù)也?!比毡镜耐@,也象征廣大的自然。西洋庭園的建造講究均衡,兩相比較,日本的庭園大都建造得很不均衡。不均衡比均衡多,或許這樣更能象征眾多與廣大的緣故吧。當(dāng)然,此種不均衡是以日本人纖細微妙的感性而保持平衡。日本的造園復(fù)雜、多趣、綿密,因而也就更加困難,再沒有比此種造園法更難的了。所謂“枯山水”,就是緊緊將巖石和石子堆積組合的造園法。通過“石頭的組合”,在那里建立從未有過的山、河,還有翻卷著巨浪的大海洋。這種極端的凝縮,就成了日本的盆栽、盆石?!吧剿边@個詞兒,包括山與水,也就是自然之景色、山水畫也就是風(fēng)景畫、庭園等意思,直到“古樸優(yōu)雅”“寂寞寒酸”等意思??墒?,“和敬清寂”的茶道所崇尚的“侘寂”“閑寂”,不用說,自然隱藏著豐富的心靈。極為狹小和簡素的茶室,反而滿儲著無邊的廣闊與無限的優(yōu)麗。
利休也說過,要使一朵花比百朵花更加艷麗,滿開的花不可做插花。今天的日本茶道,茶室的壁龕里大都是一朵花,而且多數(shù)是蓓蕾。冬季有冬季的花,例如,名為“白玉”“侘助”的山茶花。于眾多品種的山茶中挑選小朵、色白者,只限于一枝蓓蕾。無色之白,最為清麗,同時具有最多之色。而且,這枝蓓蕾一定要含露,并用幾滴水潤濕花瓣。五月,將牡丹花置于青瓷花瓶,作為茶室裝點最顯豪華。此牡丹花依然是一枝白色蓓蕾,而且也應(yīng)含露才行。不僅花瓣淋水,還要預(yù)先將插花用的瓷瓶用水濡濕。這種例子也不少見。
日本的插花瓷瓶中,品位最高、價錢最貴的古伊賀(約十五六世紀)濡于水中則如美人蘇醒,艷麗生色。伊賀瓷用強火燒制,其焚物(燃料)的草灰和炊煙降落下來,沾在花瓶上,流離下來。隨著熱度的減弱,凝結(jié)為釉藥。并非由陶工手制,而是出于窯中自然之技藝,方生出五彩之繽紛,堪稱“窯變”。伊賀瓷的澀滯、粗獷和強勁,一旦含有水汽,則光艷照人,與花露相呼吸。預(yù)先將茶碗置于水中,使之濡潤,成為做茶道的一項規(guī)矩。池坊專應(yīng)所說的“山野水邊天然姿”(《口傳》),被當(dāng)作自我流派的新的花道之精神。破器枯枝亦可有“花”。于此,有花則有悟?!肮湃私圆寤ǘ虻??!币蚨U宗的影響,日本人的審美之心方見覺醒。這也是生活在長久內(nèi)亂的荒廢之中的日本人心靈的展現(xiàn)。
日本最古的和歌物語集以及包括眾多短篇小說的《伊勢物語》(成書于十世紀)之中,有一段在原行平插花招客的故事:
好事者養(yǎng)花于甕中,其花中有艷冶之藤花?;L及三尺六寸也。
所謂花朵長垂之藤,何等妖艷,甚至令人難以置信。我有時感覺到此種藤花是平安文化的象征。藤花,按日本人的說法,代表女性的優(yōu)雅,垂首盛開,搖曳于微風(fēng)之中,輕柔謹嚴,婉轉(zhuǎn)動人。其婀娜之姿,隱現(xiàn)于初夏綠色之中,楚楚可憐。其花蔓長達三尺六寸,真是奇艷無比啊。日本善于吸收唐代文化,并加以日本風(fēng)格的消融吸收,于千年之前確立了日本的美,這也像妖艷的藤花囅然盛開,堪稱異樣的奇跡。和歌方面,最初的敕撰和歌集《古今集》(九〇五),小說方面《伊勢物語》、紫式部16的《源氏物語》、清少納言17的《枕草子》等,是日本古典文學(xué)至高無上的名作,創(chuàng)造了日本美的傳統(tǒng)。與其說影響,不如說統(tǒng)治了以后八百年間的文學(xué)。尤其是《源氏物語》,貫通古今,為日本最負權(quán)威的小說,直到現(xiàn)在,未有其他小說與之相比。十世紀的時候,就能寫出如此具有近代風(fēng)的長篇小說,作為世界之奇跡,為海外所廣泛知曉。少年時代的我,讀起古文來似懂非懂,我所閱讀的眾多平安文學(xué)中,《源氏物語》深深滲入我的內(nèi)心。繼《源氏物語》之后,日本小說創(chuàng)作,悉皆向往這部名著,競相模仿改編,此種風(fēng)氣延續(xù)數(shù)百年之久。和歌不用說了,從美術(shù)工藝到造園,《源氏物語》成為最深最廣的美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