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心懷自信,在“文學家之徑”行走
文章為讀者帶來“悅懌”
當今學者發(fā)表的論文,都是正經(jīng)八百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報告,力求嚴謹、精密、理性。1500年前《文心雕龍》所說的“論”,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學術(shù)論文,就有這樣的要求。其《論說》篇說:“論也者,彌綸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薄把小本褪俏覀兘裉煺f的研究,英文所謂research;“理”就是道理、主題,英文所謂theme?!墩撜f》篇又說:“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边€說:好的論文要“師心獨見,鋒穎精密”。這里“師心獨見”就是觀點獨到,就是有創(chuàng)見、有新意。當前學報上登載的合乎要求的論文,都應(yīng)該如此。
在資訊爆炸甚至過剩的當代,為了職業(yè)、為了追上時代而大量地讀,高速地讀,匆匆地讀,囫圇吞棗地讀,讀一篇篇只有知性沒有感性、只有說理沒有表情、像撲克臉一樣的論文;學術(shù),學術(shù),論文,論文,讀論文讀得疲累了,趣味索然了。有沒有別的選擇?有沒有另類論文?
有的?!墩撜f》篇釋“論”這種文體,還釋“說”這另一種文體:“說者,悅也;兌為口舌,故言資悅懌?!币馑际恰罢f”的言辭要使人喜悅;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使人“悅讀”。古羅馬的賀拉斯(Horace)以“有益又有趣”形容出色的書寫,“有趣”也就是能為人帶來“悅懌”。
如果把《論說》篇的“論”體和“說”體結(jié)合起來,則這樣的文章乃能知性與感性兼具,學術(shù)與趣味并存,實質(zhì)與文采俱勝。這樣的學術(shù)性文章,在中國早已存在,《文心雕龍》本身就是一個范例。
錢鍾書與余光中的美文旗幟
令人讀來不“悅懌”的現(xiàn)代學院式論文正當?shù)?,卻還是有另類的文章的。有“文化昆侖”美譽的錢鍾書升起一面旗幟,上面繡著“美妙”兩個字。關(guān)于文學的功能,他在《詩可以怨》中說:“同一件東西,司馬遷當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鐘嶸卻認為是活人的止痛藥和安神劑。”他用對仗式語句,在《宋詩選注》中描述宋代的仕宦制度:
又寬又濫的科舉制度開放了做官的門路,
既繁且復(fù)的行政機構(gòu)增添了做官的名額。
文學之為文學,他認為必須發(fā)揮想象力,應(yīng)當有“行文之美,立言之妙”;作品能美能妙,讀者才會悅?cè)粦弧?/p>
另一面旗幟,上面繡的是“以文為論”四個大字,即用散文的筆法來寫論文,扛旗人是余光中。他認為評論家也是作家,而作家是文字的藝術(shù)家,必須兼具知性與感性;評論家的文章應(yīng)該寫得佳妙,即是要“文采斐然”“情趣盎然”。余光中在其寫作文學論文之始,就“以文為論”?!断笱浪桨子駱恰钒l(fā)表于1964年,是他所稱的“正規(guī)的文學批評”。余氏論李賀的詩,認為這位唐代詩人是現(xiàn)代“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驅(qū)。文章中余氏用了很多訴諸感官的形象語言,如“鬼舟上的僵尸群,七色斑斕的魔海,和海上盤舞的彩蛇”;他用對仗“將雕蟲小技視為雕龍大業(yè)”;“以此文紀念一位騎赤虬而赴白玉樓的青年詩人”。他自述寫作的情景:“在廈門街寓所北向的書齋里,一連五六個春夜,每次寫到全臺北都睡著,而李賀自唐朝醒來?!?/p>
中華學者之外,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自選集《他山的石頭記》的序言表示,他要用一種“娛思”(entertain an idea)的方式來寫作學術(shù)文章:“‘論文’是學術(shù)作品,于知識有所增益;‘散文’則應(yīng)該給人樂趣——一種較高層次的樂趣:思想的樂趣?!庇謱懙溃骸拔乙詾椋袊诺湮膶W非常需要‘散文’,因為它已經(jīng)擁有很多的‘論文’了?!蔽也恢烙钗乃灿袥]有受到劉勰、錢鍾書、余光中的影響,無論如何,他的主張,與“言資悅懌”,具“行文之美,立言之妙”,應(yīng)“文采斐然”,“情趣盎然”之意,并無二致。
隨筆:隨心選題,筆下成章
我在青少年時期讀各種詩文小說,進了大學開始接觸劉勰、錢鍾書、余光中的作品,讀而喜之,且奉之為文章圭臬。從前握管現(xiàn)在敲鍵,構(gòu)思醞釀之際,揮揮灑灑敲敲打打之間,自然受到古今智賢俊杰之士的影響,當然自己也會嘗試劉勰主張的“通變”(不是“通便”),嘗試“開拓創(chuàng)新”。是志業(yè)也是職業(yè)所需,動輒一二萬字甚至長達五六萬字的學術(shù)論文,數(shù)十年來完成的數(shù)量,一時難以估算。即使是寫這些應(yīng)該板著撲克臉的學術(shù)論文,我也會偶爾讓這張臉變一變,雖不至于像川劇變臉一樣紅變藍黑變白的大變,卻總是會讓肅穆的長臉孔,閃現(xiàn)一下小笑臉、小哭臉甚至小鬼臉,讓讀者“悅懌”片刻。學術(shù)論文之外,或應(yīng)報刊編者之邀,或自己有發(fā)表的沖動,乃寫起長長短短各類文章,即使是學術(shù)性比較濃郁的,我也希望寫得有文采、有情趣、“言資悅懌”,做到“提高”與“普及”兼顧,做到“有益又有趣”。這類文章數(shù)十年來完成的數(shù)量,也是一時難以估算。
今年9月天朗氣清之際,我突然接到資深編輯譚徐鋒先生的邀請,要我出版一本文集,加入他主編的“日知文叢”學術(shù)隨筆系列。我與譚先生數(shù)年前在北京師范大學有一面之緣,如今相邀,自然欣然同意。在華南的金秋好時光,我收集、數(shù)算多年來的文字“秋收”,整理編輯,終于成書了,呈上譚先生,準備將來獻給讀者。
我所理解的“學術(shù)隨筆”,其性質(zhì)相近于劉勰、錢鍾書、余光中所看重的那類文章。名為文章,當然要講究章法和文采。除非是咳唾珠玉、三步成文七步成詩的大天才,否則的話,文章的章法和文采,都是在不同程度的構(gòu)思經(jīng)營下才出現(xiàn)的;苦吟和難產(chǎn)的例子遍布中西文學史,杜甫和莎士比亞概莫能外。我自然也不能輕心隨意下筆或敲鍵。依照這樣的認知,學術(shù)隨筆的“隨”,可解釋為“隨”作者之心意選擇題材、旨趣、體式;而隨筆,應(yīng)該也是有章法有文采的文章。
文化自信:平心看東方和西方
這本《文學家之徑》收入長短文章四十余篇,分為四輯:一為《杜甫不悲秋·莎翁對對子》,二為《讓“雕龍”化作“飛龍”》,三為《翻譯·新詩·過度西化》,四為《文學家之徑》。第一輯戲說中英兩位偉大作家杜甫和莎士比亞。第二輯力薦偉大的文學理論經(jīng)典《文心雕龍》。第三輯閑話翻譯、新詩,以及中華學術(shù)的過度西化。第四輯美言已故或仍然健在的現(xiàn)代學者作家,健在的,目前也都是超過八十歲的耆英了;已故的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流沙河,以及健在的劉紹銘、王蒙、金耀基、李元洛、古遠清等耆英,都是在“文學家之徑”行走,直通大道,或曲徑通幽,留下可貴足跡的大家、名家。我還樂道過很多在“文學家之徑”行走的學者作家,可惜相關(guān)的文章本書未能收錄。至于本人,我數(shù)十年來在這“文學家之徑”漫步或健行,觀看盛放的花卉,收獲神思的果實,包括本書的文章;一直行走,以至已生華發(fā)而“不知老之將至”。
這40多篇文章都是“新作”——是21世紀的作品(只有一篇是1997年寫的,但在2014年修訂);其中最近十年寫的文章有40篇,最近兩年的占40篇中的8篇,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新作。文章自然絕不能以新舊來分優(yōu)劣,我更非貪新厭舊之輩——何況新舊都是或可自珍的“敝帚”;這里的選輯,只是為自己設(shè)限,定個階段而已。
劉勰、杜甫、錢鍾書、余光中是我從早年開始便特別推崇的中國古今文杰詩豪,從本書這些“新作”的題目、關(guān)鍵詞和內(nèi)容看來,我的情懷一直沒有改變。劉勰和杜甫的偉大,不必贅言;錢鍾書之為“文化昆侖”,學術(shù)界已有共識。余光中廣獲中華文學界高度評價,有充分憑據(jù)。我在中西文化交匯的香港長大和受教育,又曾在西方留學和教書;向來讀書做研究,意識里常常中西互相觀照。本書的第二輯中,我把杜甫和莎士比亞放在一起,也是出于一種中西并列的思維。我近來想做的一件事,是重讀享譽世界的艾略特(T.S. Eliot,曾有臺灣學者因尊崇他,把其姓氏中譯為“歐立德”)作品,然后拿他和余光中來做個比較,借以說明中華的詩豪比起英美的詩宗,其詩歌題材的多元、內(nèi)涵的豐富、技巧的精湛,猶有過之。艾略特有世界性大聲名,余光中相形見小,而且是非常小,為什么?英文是超強的全球性語言,而中文不是(雖然中文的國際地位目前因為國力增強而正在提升)。
文化自信是國人近年的一個重要理念。我的文化自信,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開始撰寫對劉勰、杜甫、錢鍾書、余光中等文賢詩杰的評論時,在我析論漢語新文學(包括香港文學)的成就時,已彰顯出來。我寫文章呼吁不要“過度西化”,不要舉頭仰望西方的諾貝爾文學獎,也正因為我們應(yīng)有文化自信。關(guān)于文化自信,我要強調(diào)說明的是,它不等于文化自大,不等于民族自大。近世中華民族曾處于文化自卑、民族自卑的低潮時期;現(xiàn)在中華復(fù)興,從低潮、從卑下向上揚,但我們不應(yīng)自大,也沒有理由自大。千萬不要從文化“脫貧”后,自吹自擂,成為文化的“暴發(fā)戶”。
1942年錢鍾書寫的《談藝錄》序言,有常獲引用的名句“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同屬無錫錢氏家族的錢穆,1949年南下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親撰的校歌歌詞有謂“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是的,英國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曾說的不交集的東方和西方,其實是交集的;而且,我們的儒者發(fā)現(xiàn):東方人西方人心同理同。東方人西方人平起平坐,不應(yīng)自卑也不應(yīng)自大;如果過去和現(xiàn)在有自卑或自大的情結(jié),彼此應(yīng)該努力化解,努力消除。世界各國復(fù)雜的歷史文化呈現(xiàn)種種歧異,對事物常有不同的看法——錢鍾書告訴我們“物論難齊”;然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都有生老病死,都有愛有恨,都受新冠肺炎之災(zāi),我們更共同具有基本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哪一國的人民或領(lǐng)袖,會認為中國線裝書所寫的“仁義禮智信”不是美德呢?
感謝各地編輯和讀者,希望大家會心且微笑
本書一篇篇帶有“文化自信”情懷和理念的文章,分別在各地發(fā)表,現(xiàn)在結(jié)集出書,我要向各地的編輯先生女士致謝。大名、芳名很多,早年的有如劉以鬯(已故)、何錦玲、胡菊人、丁望、林行止、董橋、高信疆(已故)、蔡文甫、痖弦、杜南發(fā);近年的有如張瑞晏、陳義芝、宇文正、林曼叔(已故)、陶然(已故)、漢聞、馬文通、梅子、潘耀明、傅紅芬、尉瑋、周潔茹、謝天振(已故)、張嘆鳳、莊向陽、劉靜、王卓芬、吳小攀、張逸良、劉文華,等等;我無法一一列舉。我感謝他們厚愛邀約撰稿,或慷慨接受投稿。一計算,本書中有8篇是最近兩三年刊載于《北京晚報》副刊《知味》版的(包括談錢鍾書的B.Litt學位,以及對《文心雕龍》紀念館的詠嘆);主編張逸良先生嚴謹編輯、尊重作者的敬業(yè)作風,尤可欽佩。
文章刊出后,時有相識或不相識的學界文壇中人,口頭或撰文表示鼓勵;其中黃霖、陳駿濤、鄭延國幾位特別令我感動。黃教授在研討會上稱述我對《文心雕龍》理論應(yīng)用的發(fā)揚;陳教授把我批判顧彬的戲謔之作,放在其博客推薦的首篇,且逢人說“黃”;鄭教授數(shù)度看到《羊城晚報》我的《含英咀華》專欄,馬上撰文點評,又快又好,可和一些電視時事節(jié)目的即時析評(instant analysis)媲美。劉勰嘆息“知音難逢”,而我多逢,何其幸運!
最后再向邀請出書,把本書納入“日知文叢”系列的浙江古籍出版社致謝?!叭罩膮病钡奈捏w特色,除了上面我的解釋之外,可補充形容為“輕型學術(shù)論文”,就如音樂之有“輕音樂”。我向來喜歡把比較長的文章分成若干節(jié),每節(jié)配以小標題,以顯示文章的脈絡(luò)和重點;這次整理編輯文章,我把原來沒有分節(jié)且加小標題的較長文章,也照此處理。如此這般,當有助于讀者諸君閱讀時,對篇章內(nèi)容的認識和“會心”?!段男牡颀垺纷詈蟮囊痪湓捠恰拔墓d心,余心有寄”,意思是“如果這些文章能夠表達我的心意,我的心意就有所寄托了”。我把學術(shù)文化的心聲寄托在書中,如果諸位能夠像聽輕音樂那樣,比較輕松愉悅地閱讀本書,你們“會心”,我就微笑了。我還仿佛想象到你們在會心微笑。多謝閱讀,并請指教。
2020年11月12日完稿,于深圳福田
上面我說“近來想做的一件事”,是為文比較艾略特和余光中的文學成就;此事我終于做了,拙作長六千余字,是“初論”,今天發(fā)表在《南方周末》的《閱讀》版。
2022年4月21日黃維樑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