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俞平伯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的著名詩人、散文家、紅學家、古典詩詞曲研究專家。他生于1900年1月8日,農(nóng)歷己亥年臘月初八,卒于1990年10月15日,農(nóng)歷庚午年八月廿七日,在坎坷中度過了91個春秋。他是一位有著卓越學術貢獻的愛國知識分子,是20世紀的著名文學家。
俞平伯,名銘衡,字平伯,別名古槐居士。祖籍浙江德清,出生于蘇州曲園樂知堂,并在曾祖父俞樾曲園身邊度過了童年。他出身于世代書香之家,高祖父俞鴻漸是清代舉人、詩人;曾祖父俞樾是清代經(jīng)學大師;父親俞陛云是晚清探花、翰林院編修,詩詞均佳。俞平伯繼承家學,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又能夠與時俱進,在新文學創(chuàng)作與古典文學研究方面成績卓著。
在俞平伯先生誕辰122周年之際,能夠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現(xiàn)當代名家散文典藏”叢書編選《俞平伯散文》,深感榮幸。
《俞平伯散文》收入作品80篇,按照內(nèi)容分為:游蹤履跡、緬懷良友、紀事感懷、札記隨筆、序與跋(一)、序與跋(二)以及獨抒己見七個部分。每部分均按寫作或發(fā)表時間排序,其中也有兩個例外。其一,在“序與跋”(二)的部分,俞先生在1981年,經(jīng)錢鍾書先生介紹,為德國魯爾大學教授馬漢茂博士作了《德譯本〈浮生六記〉序》,此文與1924年所作《重刊〈浮生六記〉序》,內(nèi)容上有關聯(lián),為便于閱讀,將其編排在了一起。其二,在“獨抒己見”部分,選了三篇與《長恨歌》有關的文章,即1927年的《〈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1930年的《從王漁洋講到楊貴妃的墓》以及1981年的《關于〈長恨歌〉的通信——致周煦良》,為讓讀者充分感受前輩學者做學問的執(zhí)著與堅守,遂將三文排在了一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先后結集出版了《劍鞘》(與葉圣陶合集)、《雜拌兒》《雜拌兒之二》《燕知草》《古槐夢遇》《燕郊集》等。1936年以后的散文作品因多種原因,未再結集。1997年,《俞平伯全集》十卷本出版后,我們又陸續(xù)查找、搜集到許多集外作品,本書從中選收了7篇。為便于閱讀,對所收文章均注出最初發(fā)表的時間與報刊、最初收入自編集或《全集》的情況,通過時間的提示,可以讀出歷史感與時代的足音。如《貢獻給今日的青年》,開篇便告誡青年們要自信,要有救國之心,要手造救國的因緣,“不存此心,不得名為中國人”,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情懷。當?shù)弥l(fā)表于1932年元旦時,我們便理解了作者的慷慨陳詞是基于對“九一八”事變的憤慨。
從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研究的角度看,本書可作為俞先生一生的學譜來讀。本書所收作品起于1921年,止于1987年,時間跨度66年。管中窺豹,見微知著,從中可見俞先生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概貌,對于全面了解其人、其文是十分有益的。
1919年,作為北京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他親身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這讓他一生感到光榮與自豪。爭取民主、追求科學,成為他終生的奮斗目標。后來,在紀念“五四”運動30周年、40周年時,他分別撰寫了《回顧與前瞻》《“五四”憶往——談〈詩〉雜志》,為后人留下珍貴的史料。
作為“五四”以來的新詩人、散文家,他從1918年開始,積極響應新文學運動的號召,嘗試寫作新詩與白話文,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年輕的踐行者。從《〈冬夜〉自序》《〈西還〉書后》《〈憶〉自序》《〈劍鞘〉序》《〈燕知草〉自序》等作品中,可見他早年從事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情形。
作為紅學家,從《紅樓夢辨》的問世,他便與紅學結緣。后來的《〈紅樓夢研究〉自序》,回顧了他近三十年紅學研究的經(jīng)歷。他敢于堅持正確的觀點,敢于修正自己的錯誤,這種治學態(tài)度,貫穿他學術研究的始終。晚年所作《“舊時月色”》《索隱與自傳說閑評》,則是他對紅學研究的反思,措辭嚴謹真誠,觀點更趨理性、客觀。他學術思想的進步也歷歷在目。
作為古典詩詞曲研究專家,他學術功底深厚,研究精到?!蹲x詩札記》《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釋》都是他對古典詩詞的研究力作。本書所選《〈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等三篇文章以及《〈讀詞偶得〉緣起》《略談詩詞的欣賞》《題孫玄?!唇资娂{注〉》《說詩不宜過細》等,從中可見他的研究特色與獨到見解。
他是昆曲愛好者,對昆曲的研究甚深。30年代,他在清華大學組織了谷音社,有《谷音社社約引言》《憶清華園谷音社舊事》為證。1956年,受改編上演昆劇《十五貫》的啟發(fā),他發(fā)起成立了北京昆曲研習社,為傳承、弘揚昆曲做出貢獻。他是昆曲知音,又能身處局外去欣賞和評價昆曲作品,如《〈新編彝陵夢〉序》《看了北方昆劇的感想》《〈紅霞〉演得很成功》《談華傳浩新著〈我演昆丑〉》等,都是深辨甘苦、愜心貴當之言。
早在1929年,他在《〈春在堂日記〉記概》中談道:“竊觀所記不外倫常日用之間,而學養(yǎng)性情往往流露,實抵得一部長篇的傳記。蓋情真則語亦真,語真則雖簡易而動中肯要,中肯要則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不為難矣。”此語用在他自己身上也恰到好處。何況我們閱讀的是他幾近一生的散文經(jīng)典,從中可見他為學之勤,用力之劬,以及終生嚴謹治學的精神。
從美文欣賞的角度看,1923年8月,他與朱自清分別寫作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一篇佳作。此后,他陸續(xù)寫作了《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城站》《清河坊》《雪晚歸船》《月下老人祠下》等許多記述游蹤履跡的抒情散文,這些作品寫得全是他與夫人在杭州與H君一家共同生活的往事。H君即是他的舅父兼岳父許引之先生。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其中的奧秘,說:“他處處在寫杭州,而所著眼的處處不是杭州?!@正因杭州而外,他意中還有幾個人在——大半因了這幾個人,杭州才覺可愛的。好風景固然可以打動人心,但若得幾個情投意合的人,相與徜徉其間,那才真有味;這時候風景覺得更好。——老實說,就是風景不大好或者竟是不好的地方,只要一度有過同心人的蹤跡,他們也會老那么惦記著的。”[1]俞先生依戀杭州的根源,正因為包括夫人在內(nèi)的H君的一家人,“給他一種溫暖濃郁的氛圍氣”,令他戀戀不舍,回味無窮,真情實感流淌于字里行間。
他的散文作品中,不僅飽含濃郁的親情,而且充滿真摯的友情。在本書“緬懷良友”部分,除了詩友白采未曾謀面外,對于幫助過他的、有幾十年交往的諍友朱自清、畏友鄭振鐸、益友何其芳,他都心懷尊重與感激。他以真摯的感情、質(zhì)樸的語言以及發(fā)自肺腑的對良友最真誠最崇高的評價,使紀念文章更親切、感人、耐讀。
在友情中,還包括亦師亦友的師生情誼。如應囑為林庚的新詩集《夜》所作的序,既有熱情的稱贊,又有懇切的期冀。更有趣的是他曾兩次應約與清華大學畢業(yè)同學話別,勉勵青年學子終身治學。如1931年的《送第三級畢業(yè)同學》,與1933年的《賦得早春》,均系為《清華年刊》所作。他在《送第三級畢業(yè)同學》中說:“若把‘大學’當作一個成就學問的地方,把‘學者’當作有了學問的人看待;那么,匆匆四年就贏得方帽而歸,的確是頗可悲哀的呢。幸而還好,‘大學’只是學問發(fā)端的所在,學者只是個學生,邁出校門也就是生命途中最可紀念的初步耳?!\片前程’原不作泛泛的祝詞讀也。學問也罷,事功也罷,都應是終身的勝業(yè),‘畢業(yè)’云何哉。諸君豈可不自勉呢。”然而兩篇文章的命運卻不相同。《賦得早春》收入了《燕郊集》,而《送第三級畢業(yè)同學》卻被塵封了近九十年,才被北京藏書家趙國忠先生從舊刊中挖掘出來,讓它重見天日。我們怎么能不偏愛它呢!
俞平伯先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由繁縟到素樸的發(fā)展過程。他有描寫的才力,感情細膩,想象力豐富。20年代,他以創(chuàng)作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著稱。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開始追求自然、素樸、簡潔的風格。多方面吸收古典文學優(yōu)秀的藝術營養(yǎng),恰當?shù)剡\用典故,也使他的散文更加精美、凝練,內(nèi)涵豐富厚重,直抒胸臆中闡發(fā)出文學藝術的真知灼見。吳小如先生評價俞先生的文章風格:“始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年事愈高,文筆愈簡古,絢爛之極,自歸平淡。”[2]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甚深的老知識分子,他一生光明磊落,豁達大度。律身行事處處以端慎處之。他一生經(jīng)歷坎坷,但是,在他的文章中,沒有留下抱怨的文字。他不矜才,不使氣,不臧否學界同人。吳小如先生曾經(jīng)談道:“有時我去看望先生,偶然談到某人某事,稍露進退臧否之意,先生從不輕易表態(tài)。有時似不同意我的看法,則緘默不言,甚至連面部也沒有表情了。這時自己立即意識到有失言失態(tài)之處,趕緊反躬自省,不敢再說下去。我以為,這種無言之教,正是對門弟子最大的潛移默化和無形的訓誨。”[3]俞先生自身的修養(yǎng)是我們難以企及的。
孫玉蓉
[1] 朱自清:《〈燕知草〉序》,見《燕知草》第2頁,開明書店1930年6月版。
[2] 吳小如:《〈俞平伯序跋集〉序言》,見《俞平伯序跋集》第3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年6月版。
[3] 吳小如:《〈俞平伯序跋集〉序言》,見《俞平伯序跋集》第3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