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巴赫先生
我學了八年的大提琴,
我愛上它的時候已經(jīng)太晚。
“亨德爾和巴赫是同一時期的杰出音樂家,常常被放到一起比較。拋開音樂成就不談,亨德爾開朗健談,熱愛交友,人脈廣泛;巴赫則不善社交,嚴肅內(nèi)斂得多。然而,亨德爾終身未婚,巴赫幾任妻子,一共生了二十個孩子?!?/p>
大學時我上過一門課,叫西方音樂史;這是老師講過的一切知識里,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段。
巴赫居然生了二十個孩子?!
一起選修的朋友問我,這些你都早就知道了吧?你學過八年的大提琴。我沒好意思搖頭。
這是我自己主動選修的課程,卻又非常抵觸去聽課,每一堂都是睡過去的。
我心里隱約清楚是為什么。
2012年末,我一個人去歐洲旅行,從柏林坐火車南下萊比錫、法蘭克福、慕尼黑,然后離開德國去奧地利過新年,在那里乘飛機去了法國。有歐洲旅行經(jīng)驗的好朋友勸過我,原屬東德的城市都比較嚴肅冷清,一個人去更冷清,不如把時間勻給慕尼黑或者巴黎,萊比錫就不要去了。
我說不行啊,不去柏林也要去萊比錫的,必須去的。
“必須”這兩個字,七扭八歪地鐫刻在一切有關大提琴的記憶上。我迫使自己去上不想上的課,繞道不感興趣的城市,仿佛這是我和它保持聯(lián)結(jié)的唯一方式。
我住在Kurt-Schumacher大街上,不知道是不是以德國政治家?guī)鞝柼亍な骜R赫命名的街道。酒店距離中央車站很近,可以步行,只不過德國的街道基本都是面包石方磚鋪成的,我跟著行李箱滑輪一起“咯噠咯噠咯噠”了十分鐘,腦子都絞成了蛋糊。
還好萊比錫很小,有名的教堂和博物館幾乎都沿著同一條主街道分布,從酒店散步去巴赫博物館,只需要十五分鐘。
博物館是座莊重的二層小樓,16世紀末的巴洛克建筑,有非常好看的鵝黃色外墻面;它的對面就是巴赫工作過近三十年的托馬斯教堂。從一扇不大的門進去,左側(cè)是售票的窗口,很像我們大學教務處的傳達室,走廊右側(cè)便通向博物館。
博物館出乎意料地小。館內(nèi)只有四五個連通的展廳,沒有主燈,每個玻璃展柜旁都有暖橙色的小地燈或射燈;每個房間各有主題,我在講他家庭的那個房間停留得最久,因為記得他有二十個孩子。
后來就站在一個陳設提琴的玻璃柜子前發(fā)呆。里面沒有現(xiàn)代的大提琴。
博物館里一直都只有我和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她比我來得早,比我看得認真。
可能因為我站得實在太久了,她走了過來,用口音非常重的英文問我是不是musician(音樂家)。這一次我非常誠實地搖了頭。
我告訴她,我學過八年的大提琴。我學會Cello這個詞比apple還早。
她驚訝而贊許地瞪大眼,藍色的瞳仁很天真。
“Till now?”
怎么可能呢。我最后一次練琴是十三歲。
最后一次琴課,我走出市歌劇院的大門,爸爸嘆口氣說,這么好的琴,可惜了。
“不可惜啊,”我開心得不行,“劈了燒柴啊?!?/p>
我媽媽開美容院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文眉的女士,帶著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彬彬有禮的兒子。她說:“孩子的氣質(zhì)要從小培養(yǎng),我兒子是學古典樂的,大提琴,知道吧?不要去學二胡,凄凄慘慘的,也不要學古箏啊小提琴鋼琴的,學的人太多了,競爭激烈,就學大提琴吧,我認識一個很好的老師。
“而且,現(xiàn)在考高中考大學的,樂器都有加分的,一加加幾十分;就算孩子實在不是讀書的料,也有一條后路,可以去讀藝校,出來接著教學生?!?/p>
從修養(yǎng)情操到經(jīng)濟仕途,未來二十年都讓這位女士規(guī)劃完畢了。我五歲,正是熱愛翻跟頭和玩泥巴的年紀,那個彬彬有禮的大提琴男孩讓我媽媽心生向往。
隔了幾天我就被媽媽帶著去見了李老師。她是個非常漂亮的女人,像圓潤版本的趙明明。我上小學那年電視劇《過把癮》紅遍大江南北,李老師就有一頭江珊那樣濃密的及肩卷發(fā),她問我會不會唱歌。
這都是來的路上我媽囑咐過的。我點頭,開始唱《小燕子》,唱到一半忘詞了,連忙說,我再唱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吧。李老師說不用了,我就急了,央求她,讓我唱吧。
我怕她不收我做學生。
其實唱第一句她就可以判斷出孩子是否五音不全、節(jié)奏感如何,但她還是讓我重唱了,笑吟吟地聽著。
我在她的房間里看到了漂亮的大提琴。人類對于美的感情是共通的,它來自三四百年前的歐洲,但我覺得它美,美得無法形容,比我平時圍在身上的紗巾拿在手里的木劍都要美得多。
回去的公交車上我很興奮。那是個冬天,20世紀90年代初的公交車只有一層薄薄的鐵皮,門都關不嚴。我們坐在最后一排,我呼著白氣講個不停,模仿李老師的樣子對著空氣“拉琴”,沒有理解我媽媽糾結(jié)的神情。
依稀記得她和介紹人不好意思地笑,自言自語,學藝術(shù)可真貴啊。
她和我爸爸商量學費,犯愁買“兒童用琴”的費用,驚訝于琴弓居然是要單獨購買的,暗自揣測老師們會不會在做琴行中間人時借機收回扣……最后還是一咬牙說:“難得薈薈喜歡,為了孩子,學!”
但我真的只是覺得它美,想讓我媽弄一把給我玩過家家用。
很多年以后,因為工作的關系我認識了一個學習大提琴的少女,當然,她比我優(yōu)秀得多。聊起共同的學琴經(jīng)歷,女孩堅定地說:“大提琴是我的生命?!?/p>
真好啊,我想。大提琴差點要了我的命。
沒有想到練琴是這么苦的事。
四根琴弦細細的,早期卻足以讓小孩子的指肚統(tǒng)統(tǒng)腫起來,更不用提后來學習拇指把位,大拇指側(cè)面一個血泡接一個血泡,直到生磨出厚厚的繭;經(jīng)過很久的練習才能穩(wěn)定地運弓,不再發(fā)出鋸木頭般的噪音,所以我小學的時候右臂就有結(jié)實的肱二頭肌了,到今天還保持著清晰的線條。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天更遭罪一些,因為家里沒有空調(diào),琴身把位上被汗水澆得滑滑的,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人的手指頭都可以出汗;因為衣服穿得薄,琴身后側(cè)的圓弧就卡在胸口的位置,我那里都磨出了一個狹長月牙形的繭,直到高中才漸漸淡退。
還有一些習慣一直跟隨著我。比如指甲長度從不超過指肚的最上沿,因為會敲在指板上。
但最苦的不是這些,是枯燥。
當初李老師拉琴的姿態(tài),或者說是她本人的氣質(zhì)與相貌和提琴發(fā)生的化學作用蠱惑了我,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抱著琴的我自己只是一個木匠。新鮮感退潮,我只想扔下它,繼續(xù)去和小伙伴和泥巴,而不是坐在那里心算,音階第一遍,音階第二遍……音階倒數(shù)第五遍……
決定讓我學琴的是我媽媽,但每周接送我去上課,平日在家看著我練習的,是我爸。我“恨”他僅次于琴。
上小學后,我們倆每天放學都會重復一段讓人發(fā)瘋的對話。
“留作業(yè)了嗎?”
“留了?!?/p>
“多嗎?”
“不多?!薄罢泌s緊寫完去練琴?!?/p>
“多?!薄澳且驳镁毲?!”
累不累?。∧级嘤鄦柊。?/p>
當然也有愉快的時光。
暑假我八點鐘起床,吃完早飯就開始練琴,中午十二點休息,吃個午飯,我爸會帶我步行去家附近的租書屋——這個時候他是好爸爸;我還了前一天的漫畫,然后挑選一本新的帶回家,繼續(xù)練琴直到五點鐘,太陽還沒落下,我們會去江邊的斯大林公園,那里有個簡陋的游樂場;我很喜歡他們家的蹦床,會把白襪子蹦黑才肯下來,剛好日落,殘陽斜斜地依偎著江對面的太陽島,最后融化在黑色的林海中。
晚上外婆家里的人都回來了,不方便練琴,我可以在小房間盡情看漫畫。
大家還都只知道機器貓(哆啦A夢)的時候,我已經(jīng)看完了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夢》和《宇宙貓》全系列,后來又讀完了超長的《阿拉蕾》與《七龍珠》,為孫悟空沒有娶阿拉蕾而難過。
《哆啦A夢》所有的超長篇我都看完了,合上《大雄與日本誕生》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我熱愛的是畫畫,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愛用連環(huán)畫講故事,我為什么沒有去學畫畫?!
我語無倫次地跟我媽剖白內(nèi)心,我媽說,你以前也喜歡大提琴,你想一出是一出,你可給我拉倒吧。
當然她也安撫我說,畫畫什么時候都能學,十五六歲都可以,練琴必須從小時候開始,等你把大提琴學好了,我們就去學畫畫!
大騙子。
后來租書屋倒閉了。我又把大舅媽的父親所出版的《血火八年》看完了,上下冊分別有《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那么厚,共計一百六十萬字,講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在晉察冀根據(jù)地的故事。
小學三年級,連這個題材我都啃得下去,還覺得開心,可見練琴究竟有多么恐怖。
我因為練琴的事挨過很多打。
第一次記憶尤深。拆遷后我們在顧?quán)l(xiāng)租住過一段時間,爸媽白天都要工作,就把我自己扔在家里,囑咐(恐嚇)我好好練琴。他們一走,我就展開譜架,將琴譜翻到中間的某一頁,擺好椅子,給琴弓上松香,煞有介事地拉兩下——這樣才會在琴碼上面自然地散落松香,像是真的練習過似的。
然后,打開電視。
我那時候每天雷打不動地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健美操。
一群笑容燦爛的美國人,帶領觀眾跳健美操,每個人都帶著濃濃的譯制片口音。有一期還在搭建的甲板上跳,布景板是大海和藍天中一動不動的海鷗,中途一個只穿了運動內(nèi)衣的女人扮作美人魚跳過來,領操的男人夸張地說:“看啊!美人魚都來和我們一起跳!觀眾朋友,你不加入我們嗎?”
加入啊!當然加入!我跳得可起勁了。
因為跳得太起勁了,連我爸回來的腳步聲都沒聽到,被當場抓包,揍得我靈魂出竅。他們終于明白,為什么每次李老師都說,這孩子好像沒練琴。
這成了我的原罪,我爸媽再也不相信我。每次上課我都要把上一堂學過的曲子演奏給老師聽,只要她說我練得不好,回家就輕則挨罵重則挨揍。
我那時候?qū)疱X沒概念,是略大一些才想通的。每周六一堂課,一個小時,100元,一個月要400到500元;而1996年黑龍江省的職工人均月工資是390塊。我家里不富裕,而我在燒錢玩。
大學我讀的是商學院,畢業(yè)后有朋友去了香港做trader(交易員),和我抱怨上班時候連口水都不敢喝,每一秒鐘都是錢。
我說我懂。我五六歲就懂。我被打怕了。
坐113路到兆麟公園站下車,繞過公園,轉(zhuǎn)入地段街,路過兆麟小學后門,再過兩個路口,就到了哈爾濱歌劇院門口。
這是一段“死亡之路”。
其實哈爾濱歌劇院是一座很美的建筑,建于1959年,是獨特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走廊地面刷著暗紅色的油漆,每個老師的辦公室都十分寬敞,有一整面歐式風格的窗,木框刷著白漆,已經(jīng)斑駁掉落,反而更有味道;每一層的舉架都非常高,房間內(nèi)的木地板都是質(zhì)樸的原色,踩踏時會有篤篤的空響,伴隨著隔壁的女高音的花腔,有種逃脫了時空的美。
“地獄”可能也就這么美吧。
有時候到得早,我會坐在旁邊的暖氣前烘手,看前一個學生上課。她比我年長很多,嘴唇上方有一顆和83版《紅樓夢》晴雯一樣小巧的痣,已經(jīng)學了四年琴,卻和我一起考二級。李老師糾正錯誤的時候會直接用鉛筆抽打她的手,羞辱意義大于疼痛感,但女孩從不往心里去,倒是她的媽媽紅了臉。課程一結(jié)束,她就開心地穿上貂皮大衣,跑去四樓和男高音聊天。
我曾經(jīng)幼稚而好心地提醒她,她媽媽和李老師好像都不希望她去和那些扎辮子的男人聊天,女孩昂揚地一笑,說:“你不知道,我認識的都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
等她走了,李老師會轉(zhuǎn)向我,疑惑地問:“手還沒烤暖?”
永遠烤不暖。我的身體為了救我,自動學會了寒冰掌,這樣當我拉錯音的時候,可以把手放在李老師手心里,真摯地說,是真的凍僵了,真的。
但總體上,我還是一個懂事的小孩。我是李老師最好的幾位學生之一,她說我有天生的樂感,一點就透,又肯吃苦(其實是被揍的),細節(jié)處理細膩。唯一的遺憾是,我的小拇指略短,沒有達到無名指第二節(jié),先天條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