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息壤探源

蝸室古今談 作者:豐家驊


息壤探源

——從治水神話到求雨風(fēng)俗

鯀、禹治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著名神話。相傳在我國上古時期,發(fā)生過一場大洪水,那時大地一片汪洋,五谷不登,禽獸逼人,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帝堯憂心如焚,想找一個能治水的人,四方諸侯之長異口同聲推薦鯀,言“未有賢于鯀者”(見《尚書·堯典》)。鯀是黃帝的孫子,在神話中其形象是一匹白馬,在堯時封于崇地為伯,人稱“崇伯鯀”。鯀受命后一心努力治水,但“洪水浩洋而不息”,治了九年也不見功效,他便上天去偷取了息壤來堵塞洪水?!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

 

《歸藏·啟筮》說:

 

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
洪水。

 

鯀也是一位顯赫的神,但他取息壤治水“不待帝命”,沒有得到天帝的同意,天帝震怒,就派火神祝融把他殺死在羽山之野。鯀死后,帝堯求人得舜,舜乃舉薦鯀子禹來完成其父的未竟事業(yè)。歷史上一直都說禹治水與其父堙堵不同,而是用疏導(dǎo)的方法,經(jīng)過“盡力溝洫,導(dǎo)川夷岳”,終于平息了洪水。但在神話中,禹治水是堙塞和疏導(dǎo)并用,相傳大禹治水就有“玄龜負青泥于后”之說,也用了神土息壤?!冻o·天問》說:

 

洪泉極深,何以填之?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

 

鯀復(f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淮南子·地形篇》: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由這些材料可知,大禹與他父親不同的是:他用息壤堵水,可能得到了天帝的同意;他治水時堙堵、疏導(dǎo)并用,所以治水取得了成功,成了治水英雄。

神話產(chǎn)生于人類歷史的“童年時代”。盡管當(dāng)時人們的認識還很幼稚,但神話的產(chǎn)生卻都是有現(xiàn)實依據(jù)的,從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生活的影子。鯀、禹治水神話實際上反映了上古時期洪水為災(zāi)的社會現(xiàn)實,而鯀、禹用“息壤”“息石”堙塞洪水,即是現(xiàn)實中用土筑堤防洪。

《淮南子》謂:“鯀作九仞之城。”這“九仞之城”,就是后代的高堤。明人顧起元在《客座贅語》中說得好:“余嘗謂古人文字奧雅,意息壤乃土之能生殖者。鯀不合竊決壞之,為堤防以御鴻水,此戰(zhàn)國曲防之所由始也?!保ā犊妥樥Z》卷九“息土”)他認為這是我國筑堤擋水的濫觴,是堤防之始。郭璞《山海經(jīng)注》說:“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奔词钦f這種神土能隨著水漲也不斷生長。這實際是隨著洪水上漲,堤防愈筑愈高現(xiàn)實的形象反映。

相傳鯀被殺后,化為黃熊跳進了羽淵,也有的說他越過高山到西方去,想求神巫用不死藥救活自己(見《楚辭·天問》)。他沿途看到許多災(zāi)民,還勸大家耕作自救。他實際上是一個可與希臘神話中竊火給人間的普羅米修斯相媲美的英雄??伤拿\卻比普羅米修斯更為不幸,不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且還被后人加上了許多惡名?!赌印ど匈t》說他“廢帝之德庸”,《國語·周語》說他“播其淫心”,屈原《離騷》說他“婞直”,《尚書·洪范》說他“汩陳其五行”。總之,說他無德任性,剛愎自用,破壞了大地原有的秩序。這些指責(zé)是極不公平的。

隨著科學(xué)的昌明,客觀世界逐步為人類所認識,神話已失去了它產(chǎn)生的土壤,人們不再相信有生長不息的神土。但作為一種文化遺存,息壤的傳說仍被加以變異,以不同的形式保存了下來。

一種變異是直接從息壤衍生來的。根據(jù)古籍記載,有一種能生長的土地。如漢代,在臨滁有一塊地涌六里。在無鹽,有危山土起。唐代,在江陵南門外,有地隆起,“如伏牛馬,去之,一夕輒復(fù)”。在永州龍興寺,“地如負甕而起,皆為息壤”。明代,在王襄敏公家“廳事與內(nèi)寢中兩楹間,有土墳起,長可三四尺許,橫可數(shù)寸許,平之輒復(fù)如故”(《客座贅語》卷九“息土”)。這類記載歷代有之,這些“涌”和“隆起”的土地,鏟平一夕輒復(fù)如故,都能自己生長,顯然是息壤神話的遺存。鯀竊取息壤被殺,或因挖掘可堙塞洪水的土壤對人類有害,這種往古的原始意識留存在人類腦海中,到了后世就形成一種習(xí)俗,凡土地隆起,絕不能鏟平,否則,便會遭到不測,死于非命。這一習(xí)俗甚至引起大文學(xué)家柳宗元的重視,寫下了《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唐元和元年,柳宗元貶官永州,初至?xí)r住在龍興寺,曾親見鏟平息壤暴死的事。文曰:

 

永州龍興寺東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負磚甓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鍤者盡死。永州居楚越間,其人鬼且85004.jpg。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他說龍興寺里有座佛堂,磚鋪的地面凸起,寬二丈,高一尺五寸。佛堂初建時,這塊地被鏟平了又長高,凡用鐵鍬鏟土的人全都死于非命,人們迷信從此再不敢去鏟它。至明代萬歷八年(1580),“余姚蔣勸能分部永州,有要人冀攘此寺為宅??ひ亟晕ㄎ?,獨蔣持之不與,以此得謗罷官。后數(shù)年,地竟歸要人。土功興,執(zhí)役者八人,一日盡死。未幾,要人亦卒……聞?wù)呦喙搀@異”(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五“息壤”)。這些都是說地面自己隆起,是不能鏟平的。后來民間遇到這類情況,都任其自然,不為修治,視長高的這塊土為神物了。

地面的隆起或裂陷是地殼局部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并非這塊土地有神異作用。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不相信掘息壤會死,他認為這是“南方多疫,勞者先死”“彼持鍤者,其死于勞且疫也”,人因過度勞累而抵抗力差,感染南方的瘟疫而死。這是比較科學(xué)的解釋。但多數(shù)人仍不同意柳宗元的看法,認為其中“理誠不可窮,柳以勞疫當(dāng)之者,亦臆說也”(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五“息壤”)。這類土地隆起的記載,歷代史不絕書。清陳康祺說:“息壤之在荊州,自唐虞已有其跡,至今靈異昭然可見。載籍所紀神奇詭偉之談,有為六經(jīng)所不登,周孔所不道,而其事鑿然可信者,不得盡斥以無稽也?!保惪奠鳌独蓾摷o聞四筆》卷六“息壤”)我看這恐怕是紙上談兵,并無事實根據(jù),對地殼自然變化的誤解,只是治水神話中息壤神話的附會而已。

關(guān)于息壤傳說的另一種變異是稱息壤為埋在地下的石屋或石頭。羅泌在《路史》中說,大禹治水自岷至荊,“定彼泉流之穴,爰以石屋鎮(zhèn)之”,石屋中藏有息壤用來堵住“泉流之穴”。所以這個堵泉穴的息壤是不能鏟挖的,掘動息壤就會發(fā)生水坌或暴雨不止。唐代李石《續(xù)博物志》說:

 

息壤在荊州南門外,狀若屋宇,陷土中,而猶見其脊。旁有記云:“不可犯。”犯之頗致雷雨。有妄意掘發(fā),水坌上不可制。

 

《溟洪錄》說:

 

唐裴宙牧荊,掘地得石,徑六尺八寸,徙棄之,陰雨彌旬。有道士勸作石室瘞之,乃止。

 

這塊石頭大約是禹用來擋洪水和堵泉流的息石,有人掘發(fā)這塊息石,自然就會水噴不止,或連日陰雨。這個傳說后來衍化為荊地求雨抗旱就挖掘息壤的習(xí)俗。此習(xí)俗早在北宋時就已在民間流傳,大詩人蘇東坡曾特地寫詩紀其事。他在詩敘中說:荊州南門外有塊石頭,“畚鍤所及,輒復(fù)如故。又頗以致雷雨,歲大旱,屢發(fā)有應(yīng)。予感之,乃為作詩”。其辭曰: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有神司之,隨取而培。帝敕下民,無取或開。惟帝不言,以雷以雨。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帝茫不知,誰敢以告。帝怒不常,下土是震。使民前知,是役于民。無是墳者,誰取誰予。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蘇東坡說,息壤是天帝用來護衛(wèi)幽臺的,有神守護,人若鏟平,神即填上。天帝告誡百姓,不許去掘發(fā)它;人若掘發(fā)它,天帝雖不說話,但會用雷雨表示發(fā)怒。于是后來荊州地區(qū)遇到天旱,就去掘發(fā)息壤以求雨,十分靈驗,世代相沿,成為一種習(xí)俗。明清之世,類似情況多有記載。如鈕琇《觚?!氛f,王鈿在康熙元年,“從其先大人官荊南,時值大旱,土人請掘息壤。出荊州南門外堤上,掘不數(shù)尺,有狀若屋,而露其脊。復(fù)下尺許,啟屋而入,見一物正方,上銳下廣,迫視,非木非土,非石非金,其文如篆。土人云:‘此即息壤也?!毖谥?,其夜暴雨不止,歷四十余日,大江泛溢,遂決萬城堤,幾陷荊州”。這種掘息壤求雨的習(xí)俗,從唐宋至明清,廣為流傳,不過天上的神土變?yōu)椴赜诘叵拢τ糜稍瓉碇嗡购樽優(yōu)榍笥攴篮?。值得注意的是地點都在荊州堤上,內(nèi)容增加了石屋鎮(zhèn)水,這大概與大禹治水自岷至荊,定“泉流之穴”“以石屋鎮(zhèn)之”的傳說有關(guān),息壤(息石)是用來堵塞泉穴的,掘發(fā)息壤如同破壞堤防,自然會水患不止了。荊州一帶常受江水侵害,自古及今水患頻仍,破堤之時,古人常用卵石竹籠、鐵鑄牛龜、沙袋等來堙塞?!肚G州府志》記載:“乾隆五十三年,荊江異漲,阿文成公奉命督辦,議在楊林磯等處,鑄鐵犀鎮(zhèn)水,并議復(fù)息壤禹王殿,立碣表之。蒙高宗俞允,發(fā)帑重建,自此荊州水災(zāi)始澹?!保惪奠鳌独蓾摷o聞四筆》卷六“息壤”)這種鐵犀鎮(zhèn)水和用卵石、竹籠、鐵鑄牛龜?shù)戎嗡姆椒?,在民間抗洪中廣為使用,恐怕就是神話中石屋鎮(zhèn)水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那么,神話中的息壤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究竟是什么呢?《山海經(jīng)》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長息無限。”《淮南子·地形訓(xùn)》高誘注“息土”云:“息土不耗減,掘之益多?!绷_泌在《路史》中說,“息生之土,長而不窮,故有息名”“其土能長,若人之贅疣”。都是釋“息”為蕃息,釋“壤”為土,言這種土?xí)约荷L,能隨水漲而無限生長。明代學(xué)者楊升庵批評這種說法毫無根據(jù)。楊升庵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學(xué)者,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經(jīng)據(jù)典對息壤作了比較科學(xué)的解釋。他說:“許叔重《說文解字》云:‘壤,柔土也。’《書》曰:‘咸則三壤?!装矅疲骸疅o塊曰壤?!毒耪滤阈g(shù)》云:‘穿地四為壤,五為堅。三壤是息土和緩之名?!吨芏Y·地官》十二壤注:‘壤,赤土。以萬物自生則言土,土,吐也。以人所耕樹藝則曰壤。土堅而壤濡?!肚皾h書·鄒陽傳》注:‘梁益間所愛,謂其肥盛曰壤?!謭驎r《擊壤歌》,耕者拔其陳根,擊其堅塊也……以上數(shù)文證之,‘壤’字之意明矣!”(《升庵集》卷五)他旁征博引說明壤是柔軟、肥沃、可以耕作的、田里的熟土?!稉羧栏琛废鄠魇菆驎r的一首歌謠,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卷二十引周處《風(fēng)土記》說,擊壤是古代兒童的一種游戲。壤以木為之,前廣后銳,長四尺三寸,其形如履。先側(cè)一壤于地,遙于三四步,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上。以為壤是玩具,“非土壤也”。楊慎則認為“擊壤”是一種農(nóng)田的碎土勞動,“耕者拔其陳根,擊其堅塊”,是拔起作物的舊根,去粉碎田中的土塊?!稉羧栏琛肥枪糯r(nóng)人碎土?xí)r唱的一首歌謠,后世兒童之戲的擊壤當(dāng)起源于此。宋代的拋堶之戲,明代的打瓦之戲,亦由此演化而來(見《升庵集》卷五十八“拋堶”)。這就更有力地證明了“壤”的原意。至于“息”,楊慎認為也不是指土“自長息無限”或“長而無窮”,而是“使民可以生息”,息壤是一種原始生命之土,是生命之源的象征。他說:

 

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土田皆君所授于民,故曰帝之息壤。鯀之治水,不順水性,而力與水爭,決耕桑之畎畝以堙淫潦之洪流,故曰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其義豈不昭矣哉?古書傳之言本自明且昭,而解者翳且晦,此類多矣。(《升庵集》卷五)

 

他認為息壤是可以使人民生息的“桑土稻田”,這些土田是君授于民的,所以稱“帝之息壤”。桑土稻田都是肥沃的熟土,鯀治水不是順著水性疏導(dǎo),而是挖掘田地里肥沃的土壤來堙塞洪水,這就使百姓的田地變?yōu)樯粒绊懜病⑹斋@,所以要懲罰他。洪水上漲,用桑土稻田里的熟土筑堤,堤不斷加高,就是息壤的生長不息。神話是現(xiàn)實生活的折射,這大約就是息壤神話的原型。先民筑堤抗洪的現(xiàn)實生活,到了神話中就變得撲朔迷離了。楊慎揭去息壤的神秘外衣,恢復(fù)了它的本來面目,使我們今天對它可以有一個較明晰的了解。

 

原刊《尋根》2004年第一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