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赤腳的孩子》的由來
《打赤腳的孩子》有三種含義:一是“打赤腳”,北方方言詞匯。就是光著腳(沒有穿鞋子)的意思。“打”在這里可作發(fā)語詞,無意義,抑或就是“打”本義。二是作者在國外教育訪學之余,心中所見、所思、所感、所得。因此,所有《打赤腳的孩子》中的詩文、書法、圖片等都是個人的游歷所拾得、是感悟人生的原創(chuàng)。三是在蘇北家鄉(xiāng)黃海邊上——青口河畔,這里河流眾多,東臨黃海,有名的是青口河,從西往東直通黃海。青口河河面不是很寬闊,約百米寬,那可是河岸兩側青少年兒童最快樂的去處。每逢青口河河水干涸,夏季午后,河下,就成了我們這些孩子們的樂園。小時候,曾記得某一天,在河邊玩耍時,把母親買給我穿的新球鞋鞋面濺濕了,上面濺滿污泥和沙土。因為年紀小,不懂事,擔心恐怕回家去挨打挨罵,索性就用沙子來清洗鞋面。新鞋子越洗越臟——于是,自己就赤著腳,把鞋帶子扣緊,扛在肩上奔跑。最后,覺得它礙事,隨手將“新鞋”丟在河岸邊,與小伙伴們沿著河邊,有泥沙混合著的路基瘋狂地追逐、嬉鬧——忘記了早晚。
學生時代,青春煥發(fā),朝氣蓬勃,為了圓我的大學夢,去異地求學四載;長大后,又離開家去異地工作,每逢節(jié)假日,我就在家與工作地之間穿梭、奔忙。其間,也曾肩負著國家的使命——做民間文化使者去國外教學和訪學。如今,依然漫步在人生之旅行途中。
關于詩歌,認為這是國粹,它是心靈跳動的靈感體驗。也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簡單地說不是科班出身,還好,詩歌對于我來說,我還能堅持到今天,還好我不曾放棄?;匚赌切┬腋5臅r光——不論在少年,青年,還是在外地,抑或是異國之域,彈指間都已飄逝而去,但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日子,它們都透明清晰地印在了腦際——
萬里長征,漫漫人生?!靶?lián)]筆墨著文章,笑嘗情懷悟人生”!在成長的蹉跎歲月里,滾打摸爬,學會了點積累的習慣。想一想,這一路走來,還真有了些兒“藏貨”。今天,把它們拿出來,整理歸納修繕。就這樣,將這些自認為算是詩行、文章的書稿,羞答答地擺在了你們面前。終于在心靈的驅動下付梓出版。感謝張金良、東青同志的大力幫助,感謝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的大力推薦和支持,感謝學校同人的熱心關懷。正如作家卞毓方所說的:從此,在我心里就有了一處靈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楓葉為書簽,撿一粒卵石做鎮(zhèn)紙,留得這脈紅塵之外的秋波,伴我闖蕩茫茫前程……
撰寫于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市應用科技大學
2021年8月30日修改
龍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