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色列、約旦之旅

我的行吟筆記——蓬蓬博客 作者:施向群


以色列、約旦之旅

在約旦佩特拉古羅馬遺跡前

2014年2月1日至2月9日,利用春節(jié)假期,我與中國ShEO合唱團的好朋友王佳芬、王安石夫婦和孫子王威璉,以及梅麗君、邵浪音夫婦等一起前往以色列和約旦旅游。

玫瑰之城約旦佩特拉

2月3日,我們從約旦首都安曼坐車3小時來到了位于約旦安曼西南250千米處的佩特拉,參觀古羅馬遺跡。

百度百科

佩特拉為公元前4世紀—公元2世紀納巴泰王國首都。位于約旦首都安曼南250千米處,隱藏在一條連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峽的狹窄的峽谷內。古代曾為重要的商路中心,厄多姆國的都城。1812年以來陸續(xù)發(fā)現許多古跡,大都雕刻在一條深谷的巖壁上。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公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qū)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佩特拉遺址

約旦佩特拉

佩特拉遺址的巖石帶有珊瑚翡翠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fā)亮。遠觀壘壘石窟構成的樓群,好似天上瓊樓仙閣,尤其在朝陽和晚霞的照射下,整座城市就會變成玫瑰色,所以佩特拉又稱“玫瑰紅古城”。

羅馬人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一座劇場。位于佩特拉的古羅馬劇場,坐落于安曼城堡山腳下的老城區(qū),建于公元2世紀。整個建筑依山而臥。劇場呈圓形,可容納6000人。建造者在修建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聲學原理。不論坐在劇場何處,舞臺上歌唱、朗誦、講演的聲音均可清楚地聽到。

大力神威璉

也想試舉

佩特拉遺跡中的哈茲納赫殿堂

約旦佩特拉古羅馬劇場

我們曾跟隨合唱團分別到過意大利羅馬的古劇場、龐貝古城的劇場和馬耳他古劇場,所以看見羅馬劇場特別親切。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佩特拉城位于紅海和死海之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最初是由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它位于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巖石中,周圍群山環(huán)繞,山中道路蜿蜒,峽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古希臘建筑與古代東方傳統在這里交匯相融。

(撰寫時間2014年2月3日)

巴勒斯坦伯利恒:耶圣誕教堂

沒有到伯利恒時,我還真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而到了伯利恒才知道,這是一個全球數百萬基督徒朝圣的地方。

伯利恒墻

伯利恒是巴勒斯坦南部城市,由于傳說耶穌出生在此而聞名世界。這面被涂鴉的墻就是世界聞名的伯利恒墻。伯利恒墻高達四五米,用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墻上方還有一圈圈高壓電網和電子監(jiān)控系統。當導游說,馬上坐車到伯利恒了,開始我以為是從以色列的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后來他越說越玄乎:為了安全起見不要拍照。難道不安全嗎?看見車下有幾個持槍的軍人,司機在和他們交談,氣氛有點緊張。回看歷史事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色列占領伯利恒。1995年圣誕節(jié)前夕,根據巴勒斯坦同以色列達成的過渡自治協議,伯利恒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懷抱。所以這里有剪不斷、理還亂的土地和民族糾紛。

巴勒斯坦伯利恒中心的馬槽廣場

進入伯利恒就是進入了巴勒斯坦。位于伯利恒中心的馬槽廣場,得名于耶穌降生的馬槽。圣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世界遺產”稱號。

教堂的門,被封成一個一米余高的小洞口,據說中世紀歐洲十字軍遠征并占領伯利恒和耶路撒冷后,遭到當時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為阻止阿拉伯騎兵長驅直入教堂,他們把圣誕教堂的大門用石塊嚴嚴實實地封閉了起來。后來,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門上劈出了一個小洞。

接踵而至的游客低著頭走進一米高的教堂門

威璉在看“圣誕洞”

里面的“圣誕洞”馬槽所在地的十四角星,那就是耶穌出生的地方,銀星上鑲刻著拉丁文字:“在這里,圣母瑪利亞誕生了耶穌?!笔峡諔覓熘?5盞屬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時間點燃的銀制油燈,晝夜不滅地映照著這塊狹小卻牽動十多億基督徒的神圣角落。因為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我們請威璉去看看。

來到伯利恒,就是來到了巴勒斯坦。我按照習慣,買了三樣東西,一是巴勒斯坦的錢幣,二是給自己和好朋友朱莉寄回了明信片,三是買了也許是來自中國義烏的冰箱貼,來一趟巴勒斯坦不容易。

(撰寫時間2014年2月20日)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墻

哭墻是為悼念故國或故人而修造的墻形紀念建筑物。世界上有兩座哭墻,一座是位于中東耶路撒冷東區(qū)老城東部的哭墻;一座是位于美國華盛頓紀念碑與林肯紀念堂之間草地上的哭墻。耶路撒冷哭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長約50米,高約18米,由大石塊筑成。猶太教把該墻看作是第一圣地,入口處分男女兩扇門分別進入。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墻

和以色列軍人在哭墻

正當我們往哭墻走時,迎來了一大群軍人。原來這里將舉行新兵儀式,可見,他們把這里作為一個神圣而莊嚴的地方。

哭墻是莊嚴的,厚重的,也是滄桑的,凄涼的,古老的。猶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讓腦袋直接對著上帝是不敬的。所以凡是來這里的人,無論是否為猶太人,都一律戴小帽,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

哭墻是猶太教圣殿兩度修建、兩度被毀的痕跡,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歷經千年的風雨和朝圣者的撫觸,哭墻石頭也泛泛發(fā)光,如泣如訴。祈禱者或拿著《圣經》,或以手撫墻面,或背誦經文,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我寫了一張“祈求和平,幸福人民”小字條塞進了墻縫。

我不信教,要理解猶太人心目中的上帝是很難的,但猶太人和全世界人民一樣希冀和祈求和平。

(撰寫時間2014年3月14日)

哭墻

祈禱者把祈禱紙條塞入墻壁石縫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