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譯文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太史公閱讀春秋、歷書、譜諜這些古史材料,每當讀到周厲王時,沒有不放下書冊而嘆息的。說:唉,(周朝的衰敗,)師摯已經(jīng)預(yù)見到了!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便發(fā)出嘆息。周代政治有闕失,詩人就從夫婦之道出發(fā),寫作《關(guān)雎》。仁義道德日益頹敗,詩人又作《鹿鳴》加以譏刺。到了周厲王,由于他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公卿大臣懼怕被誅罰,因而禍亂發(fā)生,厲王就只得出奔到彘地。亂子從京城開始,于是就由大臣周公、召公來共同執(zhí)政。

  這以后有的諸侯以武力相征伐,強大的欺凌弱小的,舉兵不向周天子請示。然而卻挾仗周王室的名義,來征討攻伐,充當會合諸侯的盟主。政令出自五霸,諸侯恣意橫行,驕奢淫逸,不守法度,亂臣賊子層出疊起。齊國、晉國、秦國、楚國在周朝建成之初都微弱得很,封疆有的方圓百里,有的方圓五十里。晉國依恃三河,齊國背靠東海,楚國居于長江、淮河之間,秦國依靠雍州的險固,在四方相繼興起,交替充當霸主,周文王、周武王所褒獎封建的大國,都懾于威勢而服從他們。

  因此孔子要彰明王道,但干求拜謁了七十多位君主,卻沒有一個能用他,所以孔子便西行到周王室所在地考察,匯輯史書記載、舊日傳聞,在魯國開始整理《春秋》,上起魯隱公,下至魯哀公獵獲麒麟之年,精煉文字,刪除煩復(fù),以此制定修史的義理法度,達到王道賅備,人事周全。

  七十來名高足弟子憑口述來接受孔子傳授《春秋》的旨意,因為其中有譴責諷刺褒獎忌諱貶抑之處,不便用文字寫出來給人看。魯國君子左丘明害怕弟子們?nèi)巳藞?zhí)持不同的見解,各以所理解的意思為是,以至喪失孔子的本意,所以根據(jù)孔子的史書記載詳盡地纂輯有關(guān)的事語,寫成《左氏春秋》。

  鐸椒任楚威王的太傅,由于楚王不能全部讀完《春秋》,便摘取其中關(guān)于興亡成敗的內(nèi)容,寫成四十章,這就是《鐸氏微》。趙孝成王的時候,國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代時勢,也著成八篇,這就是《虞氏春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的相邦,也上觀前代古史,刪削掇拾《春秋》的內(nèi)容,匯集戰(zhàn)國時代的事情,編成八覽、六論、十二紀,這就是《呂氏春秋》。至于像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等人,往往各自摘拾《春秋》的文辭來著書立說,無法一一詳錄。漢初丞相張蒼根據(jù)五德終始編排歷法,上大夫董仲舒推演《春秋》大義,都有不少著作文章。

  太史公說:儒家學者截取其中義理,辯說家發(fā)揮其中文辭,都不注意綜觀其中的整個歷史過程;歷法學家專取其中的年月,數(shù)術(shù)方士推重其中的神意氣運,譜諜學家只記錄其中的世系稱號,他們的文辭都很簡略,想要全面了解這段歷史的各個重要方面很困難。因此我編排十二諸侯的世系年代,從共和元年直到孔子去世,列表反映《春秋》、《國語》的主要內(nèi)容,學者所注意考察的興盛衰亡的大端宏旨也寫在這一篇中,為成就學業(yè)、研治古文的人刪煩取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