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1〕

史記新注 作者:(漢)司馬遷原著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1〕&李解民& 注譯&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2〕至周厲王,〔3〕未嘗不廢書而嘆也。〔4〕曰:嗚呼,師摯見之矣!〔5〕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7〕《關雎》作?!?〕仁義陵遲,〔9〕《鹿鳴》刺焉?!?0〕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11〕亂自京師始,〔12〕而共和行政焉?!?3〕&【注釋】〔1〕按本篇題作《十二諸侯年表》,實列周及魯、齊、晉、秦、楚、宋、衛(wèi)、陳、蔡、曹、鄭、燕、吳等十三諸侯國。前人于此多有解說?!妒酚浰麟[》云:“賤夷狄不數(shù)吳,又霸在后故也?!被蛑^“十二”系泛指之數(shù)。明傅占衡《十二諸侯年表辨》云:“太史公表共和以后諸侯,實十三國也。而稱十二者……其不數(shù)者蓋魯也。吾嘗并《六國表》而觀之。按《表》首周次魯……其曰十二者,以魯為主也。猶《六國表》首周次秦……其不曰七國者,以秦為主也。夫《十二諸侯表》,據(jù)《春秋》而次者也?!读鶉怼?,據(jù)《秦紀》而次者也?!彼陨跏?,可為定讞?!?〕“春秋”,泛指古代按時記事的官修史書,與專指魯國史書的“《春秋》”含義有別?!皻v”,歷書,關于歲時節(jié)氣月日編排的歷法典籍?!稘h書·藝文志》數(shù)術略歷譜類有《黃帝五家歷》、《顓頊歷》、《夏殷周魯歷》等?!稘h書·律歷志》謂古有《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白V諜”,即譜牒,記載帝王諸侯卿大夫名謚世系的典籍?!洞蟠鞫Y記·五帝德》、《帝系》,《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的《世本》及數(shù)術略歷譜類的《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皆屬此類?!?〕“周厲王”,名胡,周夷王之子,任用榮夷公執(zhí)政,實行專利加重剝削;起用衛(wèi)巫監(jiān)視言論,嚴厲鎮(zhèn)壓不同政見者,促使國內矛盾激化,導致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暴動,被迫出逃。國都無主,由大臣執(zhí)政,號稱“共和”。次年,即共和元年,為本表起始之年,亦為我國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八二八年)厲王死于彘地。其在位年代,史載不一,本書《周本紀》作二十七年,即公元前八七八年至前八四二年。詳見本書《周本紀》?!?〕“廢”,停止,放下。〔5〕“師摯”,師,官名,樂師;摯,人名。師摯所處時代,各書記載不一。《漢書·古今人表》《禮樂志》《董仲舒?zhèn)鳌返纫詾橐蠹q時人,《論語·泰伯》《微子》以為春秋末與孔子同時。此似以為周厲王時人?!?〕“紂”,音zh^u,一作受,即商紂王,亦稱帝辛,帝乙之子,商朝末代君王。詳見本書《殷本紀》?!绑纭?,音zh),筷子?!盎印?,商紂王諸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故稱箕子,官太師。曾因勸諫紂王而被囚禁,周武王滅商后獲釋?!斑瘛?,音x9,哀嘆。《韓非子·喻老》《說林上》作“怖”。“紂為象箸而箕子唏”,事亦見《韓非子·喻老》《說林上》、《淮南子·說山》等?!俄n非子·喻老》云:“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毖灾^詳?!?〕“衽”,音r8n,寢臥之席?!榜畔?,臥席,床席,引申為寢居之所,指房中男女之事。〔8〕“《關雎》”,《詩·周南》篇名,為《詩》首篇?!遏斣姟分^刺周康王好色耽于房事晏起之作。本書《孔子世家》云:“至幽、厲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薄度辶謧鳌吩疲骸胺蛑苁宜ザ蛾P雎》作?!贝嗽疲骸啊爸艿廊?,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笨梢娝抉R遷是用《魯詩》說。〔9〕“陵遲”,迤邐漸平,引申為衰頹,敗壞?!?0〕“《鹿鳴》”,《詩·小雅》篇名,為二《雅》首篇,記上層貴族的宴飲聚會。《魯詩》謂刺周王沉溺于宴飲娛樂而疏遠賢人之作。司馬遷本之。按本書《三代世表》云:“懿王堅。周首衰,詩人作刺?!被蚣粗复恕!?1〕“彘”,音zh@,地名,在今山西霍縣東北?!?2〕“京師”,京都,指西周都城宗周,亦稱鎬京,在今陜西長安縣西南。〔13〕“共和行政”,本書《周本紀》云:“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眲t言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zhí)政。然考《竹書紀年》及《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開春》等,實當指共國(在今河南輝縣)國君和攝行國政。

  &是后或力政,〔1〕強乘弱,〔2〕興師不請?zhí)熳?。然挾王室之義,〔3〕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4〕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6〕其在成周微甚,〔7〕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9〕齊負東海,〔10〕楚介江淮,〔11〕秦因雍州之固,〔12〕四海迭興,〔13〕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14〕皆威而服焉。

  &【注釋】〔1〕“或”,有的,有人。“政”,通“征”?!?〕“乘”,凌駕,欺凌。〔3〕“挾”,音xi6,挾持,脅持。〔4〕“伯”,音b4,通“霸”?!拔宀?,即“五霸”,春秋時代先后稱霸的五個諸侯。具體所指,說法不一?;蛑^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或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或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公?!?〕“滋”,增益,愈加。〔6〕“齊”,國名,姜姓,始封君呂尚,周武王滅商后所封,在今山東北部,建都營丘(后改稱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疆域逐漸拓展到今山東東部、河北南部。春秋末年,君權實際轉入大臣陳氏(即田氏)之手。公元前三九一年,姜齊最后一位國君齊康公被遷于海上。公元前三八一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和為齊侯。田齊于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國所滅。“晉”,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在今山西南部,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春秋時期,晉獻公遷都于絳(亦稱翼,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陸續(xù)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后的霸主;晉景公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亦稱新絳,兼并赤狄,疆域逐漸擴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強大。戰(zhàn)國初,為執(zhí)政的韓、趙、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三六九年,最后一位國君晉桓公被廢為庶人,國滅祀絕。“秦”,國名,嬴姓,傳說是伯益的后代。原為游牧部落,善于養(yǎng)馬。周孝王封非子于秦(今甘肅張家川東,或說今陜西寶雞市東)。周宣王命秦仲為大夫。周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襄公子秦文公擊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之地。春秋時期,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縣東南),約有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秦穆公攻滅十二國,稱霸西戎,疆域不斷向東擴展。戰(zhàn)國中期秦孝公起用商鞅變法,國力大盛,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公元前二○六年,被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推翻?!俺保瑖?,羋姓,始祖鬻熊。西周時立國于荊山(在今湖北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江西岸)一帶。周成王時,熊繹正式受封,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縣東南)。春秋初,遷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紀南城)。楚莊王曾為霸主。陸續(xù)兼并周圍國家,至戰(zhàn)國時期,成為疆域最大的國家,約有今四川東部、河南南部、湖北全部及安徽、江西、江蘇、浙江、湖南等地。公元前二二三年被秦國所滅。〔7〕“成周”,亦稱雒邑,為西周東都、東周都城,在今河南洛陽市東。按此不當作地名解。或指東都成周落成之時;或指西周建成之時;或系“周成”之誤倒,指周成王之時。要之,當指西周立國初期?!?〕“封”,封地,封疆,疆域。〔9〕“阻”,恃,依仗?!叭印?,指晉國西、南、東三面所環(huán)之黃河,亦稱西河、南河、東河。西河指黃河在今陜西、山西界上自北而南的一段。南河指黃河在今陜西潼關以下自西向東的一段。東河指黃河故道在今河南浚縣西自南向北的一段。〔10〕“東?!保R國東部之海,相當于今渤海南部和黃海西北部?!?1〕“介”,介居,處于二者之間?!敖保L江?!盎础?,淮河?!?2〕“雍州”,古九州之一。相當于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北角。《尚書·禹貢》云:“黑水、西河惟雍州?!薄稜栄拧め尩亍吩疲骸昂游髟挥褐??!薄吨芏Y·夏官·職方氏》云:“正西曰雍州?!薄?3〕“四?!保湃苏J為中國四周被大海環(huán)繞,因以指稱天下、四方?!?4〕“文、武”,周文王、周武王。此泛指西周初期?!鞍?,音b1o,嘉獎,賞賜。

  &是以孔子明王道,〔1〕干七十余君,〔2〕莫能用,〔3〕故西觀周室,〔4〕論史記舊聞,〔5〕興于魯而次《春秋》,〔6〕上記隱,〔7〕下至哀之獲麟,〔8〕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注釋】〔1〕“明”,彰明,發(fā)揚?!?〕“干”,干求,謁見?!捌呤嗑?,孔子所到之國不足十個,此為夸張之語?!?〕“莫”,沒有誰,沒有哪個人?!?〕“周室”,指東周都城成周?!?〕“論”,音l*n,匯輯,集錄。〔6〕“興”,興起,起始,開始?!棒敗保瑖?,姬姓,始封君為周公旦,周武王滅商后所封。周公因輔政留宗周,由其長子伯禽就封。在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今山東曲阜市)。或謂初封之魯在今河南魯山,后伯禽受命徙封于今山東曲阜。保存西周禮樂制度、文化典籍較多。春秋末期,公室實際上為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所操縱、瓜分。公元前二五八年被楚國所滅?!按巍保幋?,整理?!啊洞呵铩贰?,魯國官修史書,是我國今存最早的編年體史籍,被儒家和漢以后統(tǒng)治者奉為經典。司馬遷認為由孔子整理編定。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左傳》之《春秋》經文多出二年,至哀公十六年?!?〕“隱”,即魯隱公,魯國君,姬姓,名息姑(一作“息”)。魯惠公與其繼室聲子所生,魯桓公庶兄。公元前七二二年至前七一二年在位。詳見本書《魯周公世家》。〔8〕“哀”,即魯哀公,魯國國君,姬姓,名蔣(一作“將”),魯定公之子。公元前四九四年至前四六八年在位。詳見本書《魯周公世家》?!镑搿保戴梓?,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被當作吉祥的象征。“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云:“春,西狩獲麟?!薄豆攘骸?、《公羊》之經文皆終于此?!?〕“浹”,音ji2,周匝,周全。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1〕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3〕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4〕成《左氏春秋》?!?〕&【注釋】〔1〕“七十子之徒”,指孔子的高足弟子。“七十”系約略之數(shù)。本書《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又《仲尼弟子列傳》云:“孔子曰:‘受業(yè)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薄爸浮保ā爸肌?,意旨?!?〕“刺譏”,諷刺,譴責?!爸M”,避諱,忌諱?!稗凇?,音y@,抑制,貶抑?!?〕“左丘明”,春秋、戰(zhàn)國之際人。關于其姓氏、年世,異說甚多,未能落實。按此及本書《太史公自序》,認為他是《左傳》和《國語》的作者?!爱惗恕?,互異其趣,各執(zhí)一端。〔4〕“具”,備,詳盡?!?〕“《左氏春秋》”,本書或省稱為《春秋》。后多稱作《春秋左氏傳》或《左傳》。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記載春秋一代歷史,始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敘事及于魯?shù)抗哪辏ü八奈逅哪辏?,以大量史實解釋、補充《春秋》,文字典雅,材料可靠,內容弘富,是我國今存先秦時代的史學巨著。關于作者,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

  &鐸椒為楚威王傅,〔1〕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2〕為《鐸氏微》。〔3〕趙孝成王時,〔4〕其相虞卿上采《春秋》,〔5〕下觀近勢,〔6〕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呂不韋者,〔8〕秦莊襄王相,〔9〕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10〕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為《呂氏春秋》?!?1〕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12〕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13〕不可勝紀?!?4〕漢相張蒼歷譜五德,〔15〕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16〕頗著文焉。

  &【注釋】〔1〕“鐸椒”,楚人,曾傳習《左傳》??追f達《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引劉向《別錄》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椒作《抄撮》八卷?!标懙旅鳌督浀溽屛男蜾洝吩疲骸白笄鹈髯鳌秱鳌芬允谠辍I陚餍l(wèi)人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鐸椒。椒傳趙人虞卿?!薄俺酢?,名熊商,楚宣王之子,公元前三三九年至前三二九年在位。詳見本書《楚世家》。“傅”,官名,《漢書·藝文志》作“太傅”,職掌教育太子、輔佐國君等?!?〕“卒”,完成,編成?!?〕“《鐸氏微》”,《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云:“《鐸氏微》三卷?!薄秳e錄》作“《抄撮》八卷”?!?〕“趙孝成王”,名丹,趙惠文王之子,公元前二六五年至前二四五年在位。詳見本書《趙世家》?!?〕“虞卿”,趙人,氏虞,任趙國上卿,故稱虞卿。曾從鐸椒學習《左傳》,后又授于荀卿。詳見本書《平原君虞卿列傳》?!?〕“勢”,《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引別本或作“世”。本書《平原君虞卿列傳》作“世”?!?〕“《虞氏春秋》”,本書《平原君虞卿列傳》云:“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jié)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笨追f達《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序疏》引劉向《別錄》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薄稘h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云:“《虞氏微傳》二篇?!庇种T子略儒家類云:“《虞氏春秋》十五篇?!薄?〕“呂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人,為陽翟(今河南禹縣)富商。扶立秦莊襄王即位,被任為相國,封文信侯。秦王政繼位,仍任相國,號稱“仲父”。后因權力之爭,被免職逐出國都,居于封地河南,旋又被遷往蜀郡,于公元前二三五年自殺。詳見本書《呂不韋列傳》?!?〕“秦莊襄王”,原名異人,后改子楚,秦孝文王與夏姬所生,公元前二四九年至前二四七年在位。詳見本書《秦本紀》?!?0〕“六國”,即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此用以指稱戰(zhàn)國時代?!?1〕“《呂氏春秋》”,為呂不韋在任相期間招集門下賓客所作,約成書于公元前二三九年左右,今存。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八覽:《有始》、《孝行》、《慎大》、《先識》、《審分》、《審應》、《離俗》、《時君》,六論:《開春》、《慎行》、《貴直》、《不茍》、《似順》、《士容》,十二紀:《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稘h書·藝文志》著錄于諸子略雜家類?!?2〕“荀卿”,名況,時人尊稱為“卿”,漢人避宣帝劉詢諱而稱作孫卿,趙國人。曾游學齊國,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后至楚,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zhèn))令。晚年潛心撰作。有《荀子》傳世,今存,《漢書·藝文志》著錄于諸子略儒家類。約生活于公元前三一三年至前二三八年。詳見本書《孟子荀卿列傳》?!懊献印保V,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曾受業(yè)于子思門人。游說各國諸侯,皆不見納。晚年與弟子萬章等專事撰作。約生活于公元前三七二年至前二八九年。有《孟子》傳世,今存,《漢書·藝文志》著錄于諸子略儒家類。詳見本書《孟子荀卿列傳》?!肮珜O固”,齊閔王(公元前三○○年至前二八四年在位)時人?!稘h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有“《公孫固》一篇”,自注云:“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薄绊n非”,韓國公族。曾與李斯同師事荀卿。屢次上書勸說韓王改革圖強,不被采納。公元前二三三年出使秦國,因遭李斯、姚賈誣陷入獄自殺。有《韓非子》傳世,今存,《漢書·藝文志》著錄于諸子略法家類。詳見本書《老子韓非列傳》?!?3〕“捃摭”,音j)n& zh0,摘取,搜集?!?4〕“勝”,音sh5ng,盡?!凹o”,通“記”?!?5〕“張蒼”,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人。曾任秦御史。后從劉邦反秦。漢初,任代相,趙相,封北平侯。遷為計相,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國上計。任淮南相,遷御史大夫。擁立漢文帝即位,任丞相十余年。修習《左傳》,熟悉歷律。信奉陰陽五行說,主持改定漢初音律歷法,謂漢當水德,襲秦以十月為歲首。有陰陽律歷方面的撰作。《漢書·張周趙任申屠傳》云:“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歷事。”《藝文志》諸子略陰陽類云:“《張蒼》十六篇。”《史記索隱》云:“案張蒼著《終始五德傳》也?!彼雷庸耙晃宥?,謚文侯。詳見本書《張丞相列傳》?!拔宓隆?,五行之德,戰(zhàn)國秦漢時陰陽五行家術語。他們用水、火、木、金、土來代表不同的事物,認為其間有相生相克的序列關系和周而復始的運動規(guī)律。以此來說明朝代更替的原因,論證諸如禮儀、音律、歷法、服飾、度量等各種制度選定的依據(jù)?!?6〕“上大夫”,泛指秩祿為二千石之官。董仲舒曾任王國相,秩二千石。“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東)人,生于公元前一七九年。漢景帝時為博士。漢武帝時舉賢良文學之士,以賢良對策。歷官江都相、中大夫、膠西王相。晚年返歸故里專事撰作。死于公元前一○四年。專治《春秋公羊傳》,為今文經學大師,創(chuàng)立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糅陰陽五行學說的哲學體系,有《春秋繁露》傳世,今存?!稘h書·董仲舒?zhèn)鳌吩疲骸爸偈嫠?,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shù)十篇,十余萬言,皆傳于后世。”《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云:“《董仲舒》百二十三篇?!痹斠姳緯度辶至袀鳌?。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1〕馳說者騁其辭,〔2〕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3〕數(shù)家隆于神運,〔4〕譜諜獨記世謚,〔5〕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于是譜十二諸侯,〔7〕自共和訖孔子,〔8〕表見《春秋》、《國語》,〔9〕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10〕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1〕&【注釋】〔1〕“儒者”,指崇奉、傳習孔子學說和儒家經典的文人。此似主要指董仲舒為代表的今文學《公羊》家?!皵唷保財?,截取?!?〕“馳說者”,泛指儒家以外利用《春秋》來著書立說、宣揚自己主張的文人學士。“騁”,馳騁,引申為任意發(fā)揮。〔3〕“歷人”,專門研治歷法的人。〔4〕“數(shù)家”,數(shù)術家。此指陰陽五行家之流?!奥 ?,崇尚,推重?!?〕“世謚”,世系和稱號?!?〕“一”,《史記索隱》引作“壹”,一切,全部?!?〕&& “譜”,用作動詞,編排記錄。〔8〕“訖”,通“迄”,到,至。“訖孔子”,指到孔子去世。按本表實止于孔子死后第二年?!?〕“《國語》”,后人亦稱《春秋外傳》。我國今存最早的按國分篇、以記言為主的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記周王室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國史事。起自周穆王十二年(約公元前九九○年),訖于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四五三年)。司馬遷以為左丘明所作?!?0〕“譏”,稽查,考察。〔11〕“古文”,古文字,此指用古文抄寫的典籍。漢人所謂古文,實為戰(zhàn)國時代的東方六國文字。“治古文者”,《史記集解》云:“徐廣曰:‘一云“治國聞者”也?!薄耙獎h”,要約刪削,指刪繁取要。

  

  

  

  &

  

  

  

  

  

  

  

  

  

  

  

  

  

  

  

  

  

  

  &

  

  

  

  

  &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