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臺灣私法人事編 作者:


  僧尼受戒者給度牒,道士、女冠給執(zhí)照,年逾四十許授徒一人,以牒照相傳。若僧未受戒及道有室者不得授徒,牒照止其身,送部匯銷。

  寺觀以僧道為廟祝,有遠方僧道投止,驗無牒照,即報所司訊究;私留者論。婦女人廟游觀,廟祝不禁拒者,罪與本人同。

  僧道不得于市肆誦經(jīng)托缽,陳說因果,斂聚金錢;違者懲責。游手頑民托名方外,或指稱仙佛,謬許前知,以惑民聽者,從重治之。若創(chuàng)立無為、白蓮、焚番、聞番、混元、龍元、洪陽、圓通、大乘等教,誘致愚民,男女擾雜,擊鼓鳴金,迎神賽會者,論如律,步軍統(tǒng)領(lǐng)五城司坊及直省守土官嚴行禁止。

 ?。ㄒ灰唬┥婪缸镏衫?

  戶律戶役、私創(chuàng)庵院及私度僧道

  凡寺觀庵院除現(xiàn)在處所(先年額設)外,不許私自創(chuàng)建增置;違者杖一百,僧道還俗,發(fā)邊遠充軍,尼僧、女冠入官為奴(地基材料入官)。若僧道不給度牒私自簪剃者,杖八十;若由家長,家長當罪;寺觀住持及受業(yè)師私度者,與同罪,并還俗(入籍當差)。

 ?。ㄅⅲ┧掠^庵院徒耗民財,除先年所建現(xiàn)在者不禁外,原無者不許創(chuàng)建,原有者不許增置;違者杖一百,僧道還俗充軍,尼僧、女冠為奴。先為僧道,已脫戶籍,故必還俗注籍,然后發(fā)遣。一為僧道,即無戶籍,既免差役,并無稽查,故必于禮部請給度牒乃許簪剃;若不給度牒,僧人私剃,道人私簪者,杖八十;若由家長簪剃,罪坐家長;寺觀住持僧道及受業(yè)師擅與私度者,與同罪,其尼僧、女冠收贖,與住持僧道及簪剃之人并退俗。

  (輯注)僧道事皆載禮律,此條為僧道無戶籍差役而設。僧道得免丁差,僧道多則戶口少,自然之勢。此輩不耕不業(yè),衣食于民,又豈可聽其創(chuàng)建以耗民財,任其簪剃以虛戶口耶!故特禁之,而于創(chuàng)建尤嚴,以枉費之重而引誘之多也。

  集注:創(chuàng)建者昔無而今有;增置者于所原有外增置,如下院之類。若官與軍民創(chuàng)建,依工律非法營造科罪;二僧共建,以首從論。

  (匯纂)以造意為首,隨從者減一等。

  若師徒共建,應依家人共犯(匯纂)。一家人共犯,止坐尊長;若尊長年八十以上篤疾,于次尊長坐之。

  僧道還俗而后充軍者,以原藉無名,后有逃亡恐無從勾捕耳!

  條例

  民間子弟戶內(nèi)不及三丁或在十六以上而出家者,俱枷號一個月,并罪坐所由。僧道宜及住持知而不舉者,各罷職還俗。

  帶發(fā)僧人勒令還俗外,來者驅(qū)逐回籍,俱責令編管為民(乾隆三十二年例)。

  僧道犯罪該還俗者,查發(fā)各原籍安插;若仍于原寺觀、庵、院或他寺、觀、庵、院潛住者,并枷號一個月,照舊還俗;其僧道官及住持知而不舉者,照違令律治罪。

  民間有愿創(chuàng)造寺觀神祠者,呈明該督撫具題奉旨,方許營建;若不俟題請,擅行興造者,依違制律論。

  愚民創(chuàng)建廟宇,地方官不行察禁,反給告示者,罰俸一年?,F(xiàn)在應付火居等項僧道,不準濫受生徒,其年逾四十者方準招徒一人;若所招之人無罪犯而病故者,準其另招一人為徒。如有年未四十即行招受,及招受不止一人者,照違令律笞五十。若招受之人身犯奸盜重罪,伊師亦不準再行續(xù)招;其有復行續(xù)招者,亦照違令律治罪;僧道官容隱者,罪同。地方官不行查明,交部照例議處,所招生徒俱勒令還俗。停止補給僧道牃煦,其僧綱道紀缺出,地方官查明僧道中之實在焚修戒法嚴明者,給報上司咨部給照充補(乾隆三十九年例)。

  嗣后京師暨各直省僧道,有犯奸臟竊盜以及違例收徒之案,其該管僧道官但失察不行舉報者,即加斥革,以重職守(嘉慶十七年八月初二日準吏部咨)。

 ?。ǘY部則例)直省僧道、陰陽學、醫(yī)學等官缺出,令該地方官揀選,出結(jié)具詳督撫咨部補放給札;懸缺半年以上不行選補者,查明揭參。如僧道官犯事,將出結(jié)原官交部察議。

  僧綱道犯等官懸缺末補者,即行選充;如有數(shù)月及半年以上懸缺者,查明揭參。又僧道犯事,查明結(jié)送原官察核(乾隆四十一年條例)。

  僧道如有為匪不法等事,責令僧綱道紀等司隨時察報;倘膽徇故縱,別經(jīng)發(fā)覺犯系逆案者,將該管僧綱道紀照知情故縱逆犯本律,分別已行未行定罪;若止失于覺察者,照不應重律杖八十。

  凡僧道停止給發(fā)度牒,其從前領(lǐng)過牒照各僧道,遇有事故仍將原領(lǐng)牒照追出,于歲府匯繳。至選充僧綱道紀,令地方官查明僧道中之實在焚修戒法嚴明者,具結(jié)呈報上司,咨部結(jié)照補充;如僧道官犯事,將結(jié)送官,交部察議。

  如無戒僧及清微靈寶道士可充補僧官、道官者,準以曾受戒之應付僧及住廟焚修之全真道士報部充補(乾隆三十五年例)。僧道官犯事,將保送之地方官,罰俸一年。

  大明條例曰:凡漢人出家習學番教,不拘軍民曾否關(guān)給度牒,俱回發(fā)原籍各該軍衛(wèi)有司當差,若漢人詐稱番人者,發(fā)邊衛(wèi)充軍。

  戶律婚姻、僧道娶妻

  凡僧道娶妻妾,杖八十還俗,女家(主婚人)同罪離異(財禮入官),寺觀住持知情與同罪(以因人連累,不在還俗之限);不知者不坐。若僧道假托親屬或僮仆為名求娶,而僧道自占者,以奸論(以僧道犯奸加凡人和奸罪二等論,婦女還親財禮入官,系強者以強奸論)。

  (批注)僧道不應娶妻妾,女家不應嫁與僧道,住持不應縱容其僧,故俱同杖八十之罪。其女離異歸宗,娶者既已不守戒律,不當仍為僧道,勒令還俗;住持止是知情,非本身自犯,故注曰:不在還俗之限,不知者不坐。

  刑律斗毆、毆受業(yè)師

  凡毆受業(yè)師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斬。

  凡者,徒非指儒言,百工技藝亦在內(nèi)。儒師終身如一,其余學未成,或易別業(yè),則不坐;如學業(yè)已成,罪亦與儒并科。百工技藝之師,當與儒者有別,然至習業(yè)已成,守其業(yè)以終身贍家者,則亦有在三之義,其受業(yè)同也。凡毆受業(yè)師者,加凡人罪二等,篤疾亦止于杖一百,流三千里;至死者斬。僧者傳經(jīng)受業(yè),其義為重,故注曰:終身如一。若百工技藝,必至業(yè)成不變,方與同論,故注曰:學未成,或易別業(yè),則不坐也。

  刑律犯奸居喪及僧道犯奸

  凡居父母及夫喪,若僧尼、道士、女冠犯奸者,各加凡奸罪二等,相奸之人以凡奸論(強者,奸夫絞監(jiān)候,婦女不坐)。

  僧尼等俱追度牒,照后等例枷號發(fā)落,仍勒令還俗,發(fā)原籍為民。

 ?。ㄝ嬜ⅲ┠嵋喾Q僧,故律稱僧尼者指二人;稱尼僧者指一人也。

  條例:

  一、僧道官、僧人、道士有犯挾妓飲酒者,俱杖一百,發(fā)原籍為民。

  一、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本寺、觀、庵、院門首枷號兩個月,杖一百。其僧道奸有夫之婦及刁奸者,照律加二等,分別杖徒治罪,仍于本寺、觀、庵、院門首各加枷號兩個月。

  名例律五刑贖刑條例

  一、僧道官有犯,徑自提問,及僧道有犯奸盜詐偽,并一應臟私罪名,責令還俗,仍依律例科斷。其公事失錯,因人連累,及過誤致罪者,悉準納贖,各還職為僧為道。

  (一二)僧尼、道士、女冠對其父母及祖先之禮節(jié)

  禮律儀制僧道拜父母

  凡僧尼、道士、女冠并令拜父母,祭祀祖先(本宗親屬在內(nèi))。喪服等第(謂斬衰期功緦麻之類)皆與常人同;違者杖一百,還俗。若僧道衣服止許用綢絹布疋,不得用纻絲綾羅;違者笞五十,還俗,衣服入官。其袈裟道服,不在禁限。

  僧尼、道士、女冠自謂出家,有于父母不拜,祖先不祀,喪服皆廢者;崇尚虛無幻渺,而棄親蔑倫,則人道絕矣!故設此律。

  (一三)僧道還俗及當差之規(guī)定

  名例律:除名當差

  凡職(兼文武)官犯私罪,罷職不敘,應追奪(誥敕)、除名(削去仕籍)、敕官階勛爵皆除(不該追奪誥敕者,不在此限)。僧道犯罪曾經(jīng)決罰者,追收度牒并令還俗(職官、僧道之原籍);軍民灶戶各從本色,發(fā)還原籍當差。

 ?。ㄅⅲ┞毠偌嫖奈涔俜卜杆阶?,律應罷職不敘,而又系賊污事情,例該追奪誥敕,除去仕籍之名者,則出身以來之官階,世襲相承之勛爵皆從革除。僧道既托方外,仍復犯罪,曾經(jīng)官司決罰,追來度牒者,其身已辱,不得復為僧道,故并令還俗。軍民灶戶統(tǒng)承職官、僧道而言,謂除官爵令還俗之后,仍查其或軍或民或灶戶之籍貫,各從本色,發(fā)回原籍,當其本等之差也。

  (輯注)既曰除名,則有罷職而不追奪者,其名猶未除也。若職官止是罷職不敘,而例不追奪除名,與僧道例不該還俗者,不在當差之限。

 ?。ㄝ嬜ⅲ┣拔逍虠l例有僧道犯罪,有還俗不還俗之別,當參看。

 ?。ㄒ凰模┑朗俊⑴趯ζ鋷熤骷白拥苤?guī)定

  名例律:稱道士女冠

  凡律稱道士女冠者,僧尼同(如道士、女冠犯奸,加凡人罪二等,僧尼亦然)。若于其受業(yè)師,與伯叔父母同(如俗人罵伯叔父母,杖六十,徒一年;道冠、僧尼罵師,罪同。受業(yè)師謂寺觀之內(nèi),親承經(jīng)教,合為師主者)。其于弟子,與兄弟之子同。(如俗人毆殺兄弟之子,杖一百,徒三年;道冠、僧尼毆殺弟子,同罪)。

 ?。ㄅⅲ┑朗?、女冠與僧尼雖不同,而皆系出家之人,故犯罪者同論。幼蒙養(yǎng)育,受業(yè)為師,則不特名分,兼有恩義,故有犯于師者,與伯叔父母同;有犯于弟子者,與兄弟之子同也。稱子者男女同,而尼與女冠該之矣!其同師僧道相犯者,仍照常人論。

 ?。ㄝ嬜ⅲ┑拦?、僧尼直同期親尊長者,蓋教而兼養(yǎng),終身不離,衣缽相傳,恩義并重也;然必審其師非挾私,徒實負義,乃可坐也。

  據(jù)會云:未經(jīng)受教者,止依雇工人或乞養(yǎng)子孫論。又云:如避役或只身私自披剃而投拜者,止依凡人,蓋以皆應還俗之人也。

  全纂弟子有罪,有師告發(fā),亦準同自首免罪(凡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免其罪)。

  若于法得相容隱者,為自首;及彼此訐發(fā)互相告言者,各同罪人自首論(犯罪自首律)。

 ?。ㄒ晃澹┠嵘L紀

  禁尼僧受徒賣奸

  申嚴尼僧受徒賣奸之禁,以維風化事。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奉署巡撫部院楊憲牌,照得王化啟自閨門,律法特嚴淫惡,至于身為尼僧,尤當屏絕女情,恪修五戒,豈容犯奸無恥,污亂清規(guī)。例載:「僧道、尼姑未領(lǐng)度牒,不許招受生徒,私自簪剃」;又載:「僧尼、女冠犯奸,照軍民相奸例枷責,仍于寺、觀、庵院門首再加枷號一個月」。良以民間子女原不容擅令出家,而既經(jīng)出家,更不容復犯男女淫邪之事,以故僧尼犯奸較凡人為加重,蓋所以重倫紀之防,嚴空門之戒也。乃本部堂訪聞閩省庵院,竟有尼僧招客賣奸,公行無忌,并買良家幼女收養(yǎng)為徒,及其年將及笄,則誘引素封無賴之徒為之置衣衾,治服飾,公然邀集各庵尼眾,理讖諷經(jīng),私自披剃。彼素對無賴即于是夜明目張膽在庵奸宿,而被其被剃之幼尼即終身藉其包容,受其約束,寢之食之,如同伉儷,呼朋引類,市色宣淫;而出價買徒之老尼則為之窩庇縱容,坐享共利。迨其年近雞皮,色衰愛減,則又自行買養(yǎng)幼徒,遞傳衣缽,相習成風,恬不為怪。竟以清凈之佛門,儼同青樓之娼藪,傷風敗俗,莫此為甚。除現(xiàn)在遴委員弁兵役密訪查拏外,合行嚴禁,為此未仰闔屬軍民、尼眾及地保人等知悉,嗣后庵、院、寺、顴概不許買養(yǎng)幼徒,招客賣奸,其現(xiàn)在已收之徒眾,姑準寬其已往,務各痛自改悔,顧惜廉恥;如敢仍蹈前轍,恣淫漁利,一經(jīng)訪拏,定將奸夫、奸婦同窩養(yǎng)之老尼、狗縱之地保一并置法痛處;尼僧無分老幼勒令還俗,庵院悉行折毀,以絕根源。其民門幼女不得賣與尼僧為徒;倘敢故違,立將賣幼女之父兄及媒保人等嚴行懲究,并將幼女當官嫁賣,身價入官。本部堂言出法隨,務期力挽頹風,痛除惡習,以維風化。各宜凜遵,毋忽,特示等因。

  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初二日。署巡撫部院楊行。

  (一六)僧道犯罪之規(guī)定

  禮部則例、祠祭清吏司

  京師僧錄、道錄,由部頒給印信,其各直省僧道、陰陽學、醫(yī)學等官鈴記,由藩司官鋪照依各職銜,用梨木鐫刻正字發(fā)給。京師暨各直省僧道有犯奸臟盜竊,及年未四十濫受生徒之案,其該管僧道官但失察不行舉報者,即行斥革,追札送部。

  會典內(nèi)載:「順治二年定:內(nèi)外僧道有不守清規(guī),及犯罪人為僧道者,令住持舉首;隱匿不舉,一并治罪」。

  三年定:嚴禁京城僧道沿街設置神像,念誦經(jīng)咒,或持擊挪磬募化者,該管僧道官即行重治。如住持募化,罪及闔寺;如散眾募化,罪坐住持,及該管僧道官一并治罪(會典)。

  十一年定:禁止創(chuàng)建寺廟,其修理頹壞寺廟聽從其便,但不得改建擴大(會典)。

  康熙元年定:當街建設席棚,揚幡懸榜,及僧道張傘奉持香帛繞街行走,取水畫地開酆都,穿戴甲冑等項悉行禁止;違者僧道杖二十為民,該管僧道官革職。

  雍正二年覆準:愚昧之徒縱令婦女成群聚會,往寺廟進香,有壞風俗,嗣后從寺廟進香起會之處,嚴行禁止,犯者照例治罪;其住持及守門之人不禁者,同罪。

  乾隆元年遵旨議定:尼僧一項亦照僧道之例,不得招受少年女徒;嗣后婦女有年未四十出家者,該地方官嚴行禁止。

  乾隆四年議準:民間獨子概不得度為僧道,嚴飭地方官明張曉示,仍責令僧道官時加查察;儻有故犯,本家家主及受徒之僧道均照違制律問擬;僧道勒令還俗,僧道官不行查出,一并斥革。

  乾隆三十三年議準:在籍僧道遵照保甲條例,每廟給與門牌,地方官同民戶一體查核。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奉上諭:御史田潤奏,沿街強化、登門坐索之僧人,如例無專條,應如何酌定懲治之處,著步軍統(tǒng)領(lǐng)議奏。當經(jīng)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議準:遇有僧道人等坐門募化,并作關(guān)募化,概行驅(qū)逐;如有訛索攪擾,一經(jīng)拏獲,按其所犯情節(jié),從嚴究辦。至穿掌釘腮各項惡化,比照恐嚇詐賴人故自傷殘律,杖八十,分別咨送禮部內(nèi)務府僧錄司,照擬發(fā)落。于九月十六日具奏,奉旨依議。

  (一七)發(fā)給受戒僧尼之戒牒

  南山廣化禪寺戒壇

  戒牒 謹稽

  歷朝會典唐大中二年,勅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建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傳授戒法,聽許參方。宋祥符二年,詔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柒拾貳所。明永樂五年,奉圣旨著落禮部知道,出榜晚諭:「該行腳僧人受戒,依大善知識住處,結(jié)壇說戒,講演經(jīng)典,用心行持,若遇關(guān)津把隘官員人等,不許阻當,任他集眾教化善法,如朕親臨教訓圓明無如佛上法寶,永為定例,欽此,欽遵」。茲遇大清順治十七年,勅賜傳授,具足三壇大戒。按梵網(wǎng)經(jīng)云: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下,成無上覺,已初結(jié)波羅提本,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受佛戒者。

  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一切人非人等,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故知千佛流傳,唯此一法,為入道之基,六度之首,諸成道之根本,菩薩修行之徑路也。茲據(jù)僧騰慧字丹元,系福建省

  泉州府惠安縣陳氏子,年四十一歲,于年投本省本府晉江縣梅福寺禮德永為師,今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南山靈巖廣化禪寺戒壇,初壇于本年四月初四日受沙彌戒;二壇于本月初六日受比丘戒;三壇于本月初八日受菩薩戒。以此流通戒法功德,上祝今上皇帝圣躬萬安,天下太平,民豐物阜,俾佛道同皇恩浩蕩,金輪與法藏昌隆,填給戒牒,聽許游方參學,勿令放逸,須至牒者。

  得戒大和尚傳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代古文善

  禪師羯磨阿閣黎古曦 尊證阿阇黎復宗蓮

  鷲 開泉 普慧 常煌 恩修 丹貴

  教授阿阇黎元瑞 引請大德懷悟啟耀

  圓真 通懷

  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四月 日,付菩薩戒弟子僧騰慧受持

  本山監(jiān)寺 懷悟 圓瑞 元順 沙湛 刊

  怡山長慶禪寺戒壇

  戒牒

  原夫釋尊設教,不外戒定慧三學,然定繇戒入,慧繇戒發(fā);若不學戒,則定慧皆邪,總成魔外而已。故凡出家為僧,必須首崇戒法,不可斯須有失;如破魔軍之利劍,如護慧命之鎧甲,誠能如是,方可仰參三寶之教。欽奉歷朝圣旨傳戒,按唐麟德二年,詔終南山道宣律師于凈業(yè)寺建壇受具足戒。寶歷元年,勅兩街建方等戒壇。大中二年,勅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為僧尼傳受戒法。又祥符二年,詔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明洪武十年,勅天下寺院僧人愿要游方參學禪教,或在寺院山林講誦經(jīng)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永樂五年,詔行腳僧人依善知識住處受戒,著遇關(guān)津把隘官員人等不許阻擋,任他教化流通善法。國朝光緒二年,蒙圣主勅賜怡山長慶禪寺御藏經(jīng)全藏永鎮(zhèn)山門,詔建傳受具足三壇,按梵網(wǎng)經(jīng)云: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已初結(jié)波羅提本,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受佛戒者。

  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一切人非人等,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故知千佛流傳,唯此一法,為入道之基,六度之首、諸佛成道之根本,菩提修行之徑路也。茲據(jù)僧談獻字天珠,系福建省興化府仙游縣阮氏子,年三十七歲,投福州福清縣龍臥寺出家,禮潮惺為師。年三十八歲來山,四月初四日授沙彌戒;初六日受比丘戒;初八日受菩薩戒。以此流通戒法功德,上祝今上皇帝圣躬萬安,天下太平,民豐物阜,俾佛道同皇恩浩蕩,金輪與法藏昌隆,填給戒牒,聽許游方參學,勿令放逸,須至牒者。

  得戒大和尚傳曹洞正宗第四十八代明光泉禪師

  羯磨阿阇黎 性堅 尊征阿阇黎碧岳 加榮 道銘 忍光

  通慧 丹富 如光

  教授阿阇黎 肅理 引請大德    凈光 瑞光 春錦 福田

  蘊義 潮松 明通

  大清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己亥四月初八日付菩薩戒弟子淡獻受持

  本山監(jiān)院德勤 妙堪 善慧 圓順 梵慧 重光刊

  永明 常定 智照 黃慧 肅理

  戒牒

  原夫釋尊設教,不外戒定慧三學,然定繇戒入,慧繇戒發(fā);若不學戒,則定慧皆邪,總成魔外而已。故凡出家為僧,必須首崇戒法,不可斯須有失;如破魔軍之利劍,如護慧命之鎧甲,誠能如是。方可仰參三寶之教。欽奉歷朝圣旨傳戒,接唐麟德二年,詔終南山道宣律師于凈業(yè)寺建壇受具足戒。寶歷元年,敕兩街建方等戒壇。大中二年,敕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為僧尼傳受戒法。又祥符二年,詔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明洪武十年,敕天下寺院僧人愿要游方參學禪教,或在寺院山林講誦經(jīng)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永樂五年,詔行腳僧人依善知識住處受戒,若遇關(guān)津把隘官員人等不許阻擋,任他教化流通善法。國朝光緒二年,蒙圣王敕賜怡山長慶禪寺御藏經(jīng)全藏永鎮(zhèn)山門,詔建傳受具足三壇,按梵網(wǎng)經(jīng)云:釋迦牟尼佛初坐菩堤樹下,成無上覺,已初結(jié)波羅提本,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一切人非人等,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故知千佛流傳,唯此一法為入道之基,六度之首,諸佛成道之根本,菩提修行之徑路也。前據(jù)僧宗成字妙慧,系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張氏子,年三十歲,投興化府莆田縣迎曦亭出家,禮瑞霖為師。年三十五歲來山,四月初四日授沙彌戒;初六日受比丘戒;初八日受菩薩戒。以此流通戒法功德,上祝今上皇帝圣躬萬安,天下太平,民豐物阜,俾佛道同皇恩浩蕩,金輪與法藏昌隆,填給戒牒,聽許游方參學,勿令放逸,須至牒者。

  得戒大和尚傳曹洞正宗第四十九代湛源禪師羯磨阿閣黎性堅

  尊證阿阇黎奕果道妙永靜寶池至貴能愍體清

  教授阿阇黎碧岳引清大德凈光瑞光宗智景山

  圓成祥海鏡泉

  大清光緒二十九年歲次癸卯四月初八日付菩薩戒弟子宗成受持

  本山監(jiān)寺圓瑞、轉(zhuǎn)福、鏡明、西根、智照、珠光、英仁、志泉刊

  護戒牒

  敕建護國永壽普陀普濟禪寺戒壇

  謹遵釋迦遺教,據(jù)梵網(wǎng)經(jīng):佛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jié)菩薩波羅提本,又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一切人非人等,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千華臺佛,共囑流傳,況我真丹。

  欽奉歷朝圣諭:按唐麟德年,詔終南山道宣律師于凈業(yè)寺建壇。寶歷大中年,敕上都、東都、荊揚、汴益等州為僧尼傳戒。宋祥符年,詔天下諸路皆立戒壇七十二所。明洪武年,奉圣旨,天下寺院僧人行童愿要游方出外參學,或在寺院山林傳誦戒律,所遇官司毋得禁他。又永樂年諭行腳僧人受戒,依善知識住壇說戒,若遇關(guān)津把隘官員人等,不許阻擋。又萬歷年,欽賜衣盂錫杖,就五臺山傳受千佛大戒。大清啟運,復遇今上皇帝尊崇法道,賜帑重建,為此廣行善法,依律傳戒。今于寧波府定??h南海普濟禪寺建壇說戒,內(nèi)有廣心字春來,福建漳州府詔安縣銅山所人,于本所古來寺禮五典大師出家,于本年二月十一日就本戒壇,受沙彌十戒;十五日進比戒丘;十九日圓菩薩大戒,永傳戒法用國恩,誠恐冒濫無稽,為此具牒,各給一道,隨身收執(zhí),游方參學,據(jù)此為驗,須至戒牒者。本壇傳戒和尚真悟大和尚

  羯磨阿阇黎銀山嗣和尚

  教授阿阇黎定性修律師

  曾證阿阇黎三愿照宗師

  廣月圓宗師

  三禮照宗師 性因宏宗師

  惟清體宗師 妙峯雅宗師

  東為妙宗師

  引請阇黎顯梁大師

  卓峯和尚

  肖巖法師

  邱光大師

  右牒給付菩薩戒弟子法名廣心收執(zhí)

  第三神明會及父母會

 ?。ㄒ唬┥衩鲿煞葜b分

  立分田會單字人國濱、國寶同侄阿來,承振文公遺下有田園神會之業(yè),上年分家之時,此業(yè)系仍歸眾未分。本欲共守百世,相繼無窮者矣,然又恐子孫久遠,難以共守,所以又請叔侄前來,將田會各均相稱,再作三股,憑鬮分撥,編定福、祿、壽三字為鬮。其正份田半過五分七厘壹毫貳絲正,又帶三山國王會壹份,上天燈會壹份,上天燈右邊福德會壹份,有應公會貳份,看天田會壹份,玄天上帝會壹份,新北港圣母會壹份,田尾福德會壹份,三永橋會壹份、七份圣母會壹份貳厘正,義渡會壹份,作壹股為壽字鬮號。自分以后,各安其鬮分之業(yè),永遠經(jīng)管,日后不得異言生端,亦不得混爭侵占。他年熙翼詒謀,先祖之裕后已大;箕裘先緒,子孫之繼接彌長,又何難以瓜瓞螽斯之余,承先志而復振家聲于邇?nèi)找苍?!恐口無憑,再立分田會單三紙,各執(zhí)一紙為照。

  一、批明:看天田會壹份,上天燈會壹份,上天燈福德會壹份,有應公會壹份,批明此四份退頂刈于長房伯國濱承頂。并田半過屋三間,共交長房伯經(jīng)管,批明。

  一、批明:此鬮壽字號之業(yè),歸于二房永遠經(jīng)管。

  光緒拾八年壬辰歲三月十三日在場叔與云弟寶山弓兄據(jù)忠

  立分田會單字人國濱侄阿來同國寶侄阿來立

 ?。ǘ┥衩鲿?guī)約書

  (1)新港郊規(guī)約書

  合立規(guī)約人新港郊金義順諸同人等,蓋街規(guī)市約,自古為然;定賞議罰,于今為例。茲我金義順內(nèi)諸友,素本守拙經(jīng)商,豚魚慕古,緣因邇來本街不幸,每有外方丑類滋擾街端,以致四方商賈莫敢赴市貿(mào)易。于是爰邀相議,約立保衛(wèi)條規(guī),自此以后,務宜整束維新,有警互相救援,無事各安恒業(yè);倘有臨事畏懼袖手自安者,定按公約稱法議罰。今將規(guī)約開列于左:

  一、凡途中被盜劫搶,諸友內(nèi)須當協(xié)力就莊究追;如有畏縮不前者,罰酒貳席,罰金壹合。

  一、被盜劫搶,抗拒不還,致勞公庭,務宜會簽公稟。與應開諸費若干?諸友內(nèi)應幫一半,若簥費事主開發(fā),不得刁難;如有應幫吝出者,罰酒貳席,罰金壹合。

  一、諸友內(nèi)有口角細事,須同傳齊到爐主處商議定妥,不得擅生事端,挾勢凌辱;如違亦罰酒貳席,罰金壹合。

  一、諸友內(nèi)各字號圖章,無論街中公事,以及外人私事,應從金義順為準,不得私自蓋出;如違亦罰酒貳席,罰金壹合。

  一、歷年應項壹員五角六占,至入席時交繳,不清者,罰金一支。

  一、郊中銀項有被欠不還者,諸同人又須協(xié)力爭討;敢有埋頭不出者,亦罰酒貳席,罰金壹合。

  一、郊中銀項諸友不得多費侵恃鯨吞;如違,即傳同諸友協(xié)力攻責。倘有袖手旁觀者,亦應罰酒貳席,罰壽金壹合。光緒拾年歲次甲申八月□日新港郊金義順圣母會計共十五份字號列于后:

  廣生號壹份,出來六八銀四員

  益春號同

  益泰號同

  源成號同

  順美號同

  怡成號同

  榮振號同

  盛發(fā)號同

  干美號同

  振芳號同

  鼎隆號同

  瑞榮號同

  雙喜號同

  元順號壹份,出來六八銀四員

  源和號同以上拾五份,在來六八銀六拾大員正。

  廣生堂 益昌 益春 怡成 盛發(fā)

  振芳 元順 鼎隆 鼎榮振 順美

  雙喜 源成 新源興 干美 瑞榮

 ?。ǎ玻}水港街新舊港郊聯(lián)合規(guī)約書

  遵將港郊新舊聯(lián)合及新添當堂共議規(guī)約列左:

  一、議自今以往,所有收成租谷交副爐主收存,至越年三月二十三日結(jié)價,宜亞爐主注賬,指定條目。至八月祝千秋之期,將所結(jié)谷項若干,當坐出四個月加一八利,屆期將所結(jié)母利一切繳清,不許挨延,批照。

  一、約逐年所有現(xiàn)項,交副爐主生放,以加二利為度?;虺鼋瑁换蚴杖?;或租谷若干石,一切須通亞爐主登賬,不得擅專,照。

  一、約爐主逐年八月一日起,順先行鳩收地租稅及舊欠母利,并將臨冬之際,宜盡力檢查田佃租谷目錄,通知副爐主裁定,分頭收獲報賬,切勿怠惰,批照。

  自此再約,各無他議,會友生涯興隆,財源廣進,利路亨通,庶幾永昌,謹立永遠存照。

  光緒二十六年太歲庚子八月二十五日重立

 ?。ǎ常┩?

 ?。ǎ保┪粝韧醵鹊鼐用?,主之以明神,使呵護之,于是乎有社,故其神曰后土,謂能祖識地德,是用鳩我眾庶,以無逢其災害。良以社壇之設,自古及今,王都國畿莫不皆然,矧乎福被民生,德昭邑壤;作祖脈之星辰,為一方之保障。如我萬巒莊龍岡上福德神,自開莊之始,即立有壇壝在焉!歷百有余年,威靈赫耀,厚澤覃敷,凡夫我莊人等,似孫續(xù)(?),兆姓殷繁,涵淹卵育,物產(chǎn)豐蕃。無一不蒙其庇蔭,我等生斯長斯,宜何如報答深恩也乎!前父老設立祀典,其所以明報本返始之義者,良足嘉矣!壬辰之秋,因莊內(nèi)重建福德祠,值三圣新開乩壇降筆,蒙本福德神臨鸞,自言為開莊之主,即自行涓日修壇,而信鳳、勛亭、林君諸會友備資修整,次年工竣。諸會友因前簿序殘缺,囑余復作一序,余不敏,爰詳記始末于斯,所望諸君子善始必貴善終;能創(chuàng)尤期能繼,將見春祈秋報,不改祀事之常;福集祥臻,用迓神麻之慶。神賴人棲,人祈神佑,則于前父老設立祀典之本意,庶不失為報本返始之義也夫!是為序。

  光緒二十年甲午歲季冬月吉置沐恩庠生弟子鐘寶鴻敬跋林士駿敬書

  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六日,福德轉(zhuǎn)伙眾會友依舊約每年首事輪流兩人,周而復始,立規(guī)。

  乙未年李廣福徐拔智

  丙申年林坤文邱寶昌

  庚子年陳仁盛林煥廷

  辛丑年林子來林集軒

  己亥年陳仁盛林進文

  甲辰年黃習清林應昌

  (2)賞觀一鄉(xiāng)一社之間,有田盧居民之處必有神焉!以主其地必有人焉!以著其地。神佑人,人祀神,依古然矣!我莊之有天燈尊神、福德正神,由來久矣!聞知先父老云:福德神壇開墾時已合建于莊首西北埔中,初設時即來靈龜,直到座前甚馴,莊之命名原本于此。后天復建天燈尊神壇于莊首北柵中,蓋莊墾于康熙四拾七年,東邊沿山莊少,常有生番之患;生番猶虎也,相傳天燈尊神能御虎患。前父老縷述其事甚悉,是以建壇于莊首,早夜燈光輝映,莊人星出月歸,晏如也。厥后莊墾成,林莽去,畝■〈土叚〉彰,國賦供,人樂其業(yè),神享其祀,相安幾數(shù)十年矣!乾隆拾九年,山水驟漲,莊之西邊沖陷成河,福德壇前崩壞,莊人移入巫家園內(nèi),由是未復建其壇矣!莊人歲時有事,及吉慶祈禱,則以天燈座前一同奉祀福德尊神,以是而相安又數(shù)十年矣!迨乾隆五拾四年大亂平,建醮后始議建福德壇于天燈座左,就巫家園內(nèi)迎出原福德神爐主祀,至今二壇前后相輝,依然共享春秋之祀,莊人沐神惠者百年如一日,亦共見共聞,無庸贅矣!第莊中前輩亦常捐貲立會,未經(jīng)業(yè)者無論也。前于乾隆三十八年,復鳩會友捐貲建立一會,積息存放,■〈阝典〉立田業(yè),歷春秋兩次,賴以祭祀。茲嘉慶八年始變業(yè),為明買絕■〈阝典〉業(yè),年收租息足供祀費,以垂久遠,益覺完善也矣!于戲!人有神以護佑,神有人以供養(yǎng),相胥以綿久遠,未嘗不昭然共見共聞矣!因述前言而詳敘之,亦以志不忘云。

  嘉慶拾六年端月日云林毓麟記

  道光二十七年中秋節(jié)藻生死徐鑒瀛抄

  眾議規(guī)條開列于后:

  一、議:應祀日期,每年限定正月十五;八月十五日,永為定例。

  一、議:應祀之日,會內(nèi)人等務整衣冠,齊到壇前徐行三獻禮。儀畢,集燕會,少長列坐,共敦和睦,不許爭競噪鬧;違者公議行罰。

  一、議:每年有存銀各發(fā)放,其谷每石每季加利壹斗五升,其銀每元每季加利壹皮五分正,此議。

  一、議:會內(nèi)人等倘有折會者,只許每分折回銀參元,永為定例。

  一、議:每年春秋兩季應祀,其首事每季編定四人,周而復始,不得推諉,此議。

 ?。ǎ矗┛追蜃訒〞┪氖?

  粵稽古帝王將相以來,生則榮名于當時,沒則銷聲于后世者,曷可勝道哉!若一言可為百世師,一行可為天下則,莫如我孔圣獨也。其生平不能彈述,而自邦國達之州閭委巷,言六藝者莫不折衷于其際矣!然非甚至德,孰能使千秋萬世,傳其教而無窮者哉!

  文等身列雍庠,忝居士林,均沐圣教遺澤,咸沾洙泗余徽,安能忘其所遠宗也哉!自辛已春,曾約同人數(shù)十,啟圣會于臺灣,集文人于港口,以崇圣典,以敦友誼,至嚴且和,誠美舉也。迨甲申熏蕕雜進,臭味差池,烏能與儕俗浮沉之士謬為同聲耶也。獨不思太史公有言曰:「同明相照,同類相求」,其言誠足貴耳!于是爰集一會,會之分由三十有三年春始也,按人數(shù)二十有奇,每遇孟春,會友一舉祀事,時以講道論德,談古評今,一切俗情,羞掛齒頰,亦猶是體群不黨周不比之至教云爾。雖然人情變遷不可測度當其平居里巷,相慕悅談,握手出肺腑相示,真若可信;一旦貧賤富貴之相形,夙所號為知交者,反目若不相識矣!且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淺薄之風,甚不愿諸友效之。夫善交非艱,久敬維艱,余每覽今昔交道之所以得,與其所以失,未嘗不嘆至圣評晏子兩言,當用是為凜凜也。繼自今,惟愿諸友奕世渾爾我,忘得喪,斯不愧為士君子之林,乃可語圣人之徒,毋令輕浮淺露之士同類而共笑之也。

  同治貳年癸亥歲,接抄后學邱秀敬選。

  文圣會條約開列于左:

  一、議:應祀之期,每年訂定正月十二日,不得參差。至于會場之下,不許賭博、做寶、演唱花鼓,并酗酒滋事,致失友誼;犯者公罰,永為定規(guī)。

  一、議:經(jīng)理祀典之人,要到會場公舉妥人,清理所有會內(nèi)大租完單。倒算數(shù)時,其經(jīng)理人要一一清出執(zhí)照;若無單者,不得入數(shù),永為定例。

  一、議:會內(nèi)之田,不論分內(nèi)、分外之人耕,其每季租贌谷要交納經(jīng)理人收貯;如有貧利短折、恃強抗納者,迨至算數(shù)之日,其每車谷依照市價加銀伍皮,不得徇情,其銀仍歸公項,永為定規(guī)。

  一、議:此會永不得頂折者,因念各父兄當日戮力同心,一團和氣,相成祀典;倘有借端越規(guī),堅執(zhí)要折者,只許折銀貳拾員,不得爭加索多,亦不得私相頂替,永為定規(guī)。

  一、議:每年祭祀之日,所有會內(nèi)諸友人等有功名者,自宜各帶衣冠,公處簥養(yǎng)錢八百文;就無功名者,亦能各帶衣冠袍掛,公處簥費錢六百文。其要到廠迎送圣駕,致祭圣神,須從預日聽候,勿致臨時倉皇。迨公事已畢,均處充胙錢二百文。至席主并著長衫者,雖就同然致祭,僅可處胙儀,不許領(lǐng)簥費,永為定例。

  一、議:會內(nèi)有進文庠者,公處花紅銀拾貳圓;進武庠者,公處花紅銀拾大圓;補廩者,公處花紅銀拾貳圓;共有恩拔副歲優(yōu)貢者,各公處花紅拾貳圓;及登科甲第者,公處花紅銀貳拾四圓;其鄉(xiāng)試者,公處科費銀參圓;其會試者,公處京費銀拾貳圓,均有定例。

  一、議:會內(nèi)有捐國學及品職者,公處花紅銀八圓;有損例貢及功加者,公處花紅銀拾貳圓,俱要部札執(zhí)照;若無部札執(zhí)照,雖有實收,亦不堪照用。至于祭祀領(lǐng)花紅之日,無論文武大小功名者,俱各銀花一對、紅綾一丈貳尺,永為定例。

  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神位、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子、歷代先賢、宗圣會子、亞圣孟子、歷代先儒。

  圣前聯(lián):天下官民祖;歷代帝王師。

  中堂聯(lián):亙古一人瞻拜豈徒玉帛;于今多士趨蹌特見圭璋。

  上堂聯(lián):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任重而道遠;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博厚且高明。

  下堂聯(lián):友以輔仁矢口莫遺忠孝廉節(jié);學以致道立志當在修齊治平。

  墻聯(lián):數(shù)仞門墻天廣大;千稅道德日光華。

 ?。ㄙ澱率剑?

  敢昭告于至圣先師孔夫子之神位前而言曰:維師道貫古今,德配天地,剛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今茲孟春,謹以牲帛醴粢粢薦于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思子、亞圣孟子、歷代先賢、歷代先儒諸位前,一同配享。尚饗。

  (5)文宣王祀典引

  竊思圣道長流,亙?nèi)f古而不磨;圣教旁敷,越四夷而一致。圣天子隆文重道,建學明倫,何分邦域;尊賢取士,豈限疆隅。濂等生長東粵,禮樂文章,久沐尼山之化;德行道義,時尋泗水之源,未幾來游東土,目擊田間父老犁雨鋤云,尚懷修禮種義之本;披星戴月,猶存講學論道之風,猗歟休哉!曲江之風度,越境猶存;瓊山之典型,斯文未墜,淵源如此,實不負圣朝恩波,開設粵籍,廣儲人才之至意也。濂等思之,文運雖興,祀典缺如,遂邀同舉人徐瓚、貢生邱肇揚、監(jiān)生賴自然,生員黃東鱗、黃圣基等到港口莊中談論圣道,謂余等雖愧未升堂,亦曾附宮墻之選,安忍以地遠鄒魯,遂忘玉振金聲耶!以是會齊同人津斂,一人擊俎豆于千秋;一以振粵東之文運,每人捐銀一元作春秋享祀之用,其余設立花紅獎勵來茲。時踴躍以觀車服禮器,欣然而膽數(shù)仞之墻者,迨后相率而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數(shù)年間游泮水以增廩餼,列成均而登仕宦者,師師濟濟,未始非圣教有靈,故后先輝映也。迄今生息番衍,既立田產(chǎn),寢昌寢熾,議買莊業(yè),建置粵東義學,延師訓導,長育人才,養(yǎng)成頭角,行見由成均而登仕籍,自泮水以來入詞林,連鑣奪錦,大振粵東文風,益以見圣道長流,亙豆萬古而不磨;圣教旁敷,越四夷而一致。圣天子亦將以斯文種育粵東矣!豈獨一時盛事哉!是為序。

  抄錄原議規(guī)條

  一、議:當日起斂,此會原以文會友,尊祟圣教,學習禮儀,設立花紅,歆動諸友子弟以圖上進,將來呈明官府,建造粵東義民義學,何等榮耀;并非為利息起見,以貪分肥。凡我同人竭力經(jīng)營,勿欺圣賢,嗣后永不許分股強折,亦不詐改名頂替;倘有不肖亂言橫行者,眾人鳴鼓而攻;若有不遵,即行鳴官究治,所有用費俱系會內(nèi)之事。再,會每年辦理之人果有心尊圣,竭力經(jīng)營,無私心欺圣,愿圣賢庇佑其本身康健,子孫昌盛,世代書香;若有私心欺圣,愿圣賢殛其早亡,永不昌盛。

  一、議:眾舉一妥人為總理,所有各處田地繪圖一本,將某處田地四至界址,水路坵數(shù)踏明,注明圖內(nèi),并查察贌耕之人虛實如何。每季會內(nèi)經(jīng)理收谷之人,面同照時價糶谷,要通知近處有份數(shù)人見糶;若■〈阝典〉買田地,定要應會日眾議明白,方可施行。

  一、議:應會不許喧鬧亂言生事,如果意見有理,不妨向眾陳明,參酌而行,勿傷和氣;倘挾嫌橫拗混規(guī),眾識將混規(guī)之人重責三十板。

  一、議:應會之日,圣壇前不許賭博、采茶、花鼓;違者,罰銀拾元

  一、議:每年應會之日,眾會友人等不許兇涓打架;違者,亦在圣前重責三十板。

  一、議:會內(nèi)祭器物件不許私借與人;一經(jīng)察出,罰首事拾元。

  同治元年壬戌歲經(jīng)眾諸友人等前來酌議,此祀典起于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九日,倡自何君元濂家。歷年巳百有余載,不可謂時不久矣!前后姓名得壹百九拾貳人,不可謂人不廣矣!收粟至壹千貳百余石,出息亦不可謂不大矣!其間之善作善成,祖若父固有藉創(chuàng)之于前者,亦貴能繼之于后,顧竭力經(jīng)營,實心實事,歷年舉文會、設花紅、施義渡、造橋梁,凡所為長育人才,鼓勵后進,利已便人者,無不具而舉;而且見善必趨,有公必赴,凡屬大典莫不首唱,則此一會也,其關(guān)系非僅小焉已!但歷年已久,雖當日規(guī)例森嚴,盡美盡善,而子孫再傳,未免人心不古;若不重申規(guī)條,嚴文章程,則日久弊生,貽害將伊胡底!爰鳩會內(nèi)諸友議定,因草損益之宜耶!行見祀典增輝,人文蔚起,圣道廣被于海隅,俎豆馨香于奕世,庶上足以副前人創(chuàng)立維殷之意,亦下有以垂后進念切無忘之愿望也夫!

  茲將重申規(guī)條列左:

  一、議:祀典依照原規(guī),定于新正十二日結(jié)壇致祭。于預日午后,齊集會內(nèi)紳衿,各帶衣冠,恭請先師隨行省牲,禮畢,于是晚編定主祭、禮生及各執(zhí)事,預先出榜通知,侯辰刻號炮升堂行禮。禮成受福后,恭送先師。

  一、議:每年祭祀,正殿主祭之人須新登科甲,或新進成名人員;二廡主祭亦當選或總獻或分獻,至期看到場人數(shù)酌行;至禮生、正通、正引各一人、東西引各一人,須選明通練達嫻習禮儀者為之,毋得妄自冒攢,以致錯雜失儀。

  一、議:本日祭圣禮成,即在圣前拈定四書文題、詩題,傳送各莊,期限交卷匯齊,面封送先達有名望之人評定甲乙,酌給賞典,以昭文明。

  一、議:清算日,各友后裔人數(shù)頗多,實為混雜,茲定每份一人執(zhí)揮登午席;如會內(nèi)后裔功名,到場與祭用事者,不在此例。并功名有預日下午到場,請圣用事者,加登晚席,并本日早席;如無到場請圣,雖有功名,亦只照常會份限一人執(zhí)揮登午席。

  一、議:祭祀日,席主要辦大號龍燈,寫大成殿字樣。紗燈一對,處銀貳元;如無新買者,不處銀;借已用過之燈者議罰。

  一、議:祀典內(nèi)所有田業(yè)須格守前言,不許多端,致傷和氣。

  一、議:祀典每年收谷及辦祭席主,須公舉的當妥人,毋挾私徇情,致侵吞壞規(guī);若非會內(nèi)嫡派后裔,雖妥當亦不準舉;違者察出,將保舉并首領(lǐng)人公同處罰銀元。

  一、議:祀典內(nèi)公舉一人為總理,每年處辛金銀員,另舉幫理,處辛金銀元,各并收簿,經(jīng)理田佃租贌及一切事宜。

  一、議:祀典內(nèi)每年谷石,依原規(guī)條公舉二人均收,早季谷價定于月日,冬季定于月日,每季處結(jié)谷價銀員。又每年處辛金銀四元;徜有頑佃拖欠私贌等弊,收谷人聲明總副理及經(jīng)事人等公同整斥,起個理論。

  一、議:祀典內(nèi)早冬二季,谷價系照依時值,每石酎減數(shù)尖,不得另處車工雜費等情。

  一、議:祀典內(nèi)有因公事捐題銀元,須到會場或二季結(jié)谷價時,公同面商多少,不得擅專。

  一、議:祀典內(nèi)施渡銀員及幫油香等費,仍照原規(guī)施給。

  一、議:花紅一款,原為養(yǎng)育人才,鼓勵后進起見,以故捐納軍功,各色功名俱一體給領(lǐng)。邇因時勢不同,國家將捐款正項,俱議的減,即軍功等項亦屬攢濫。茲除科甲而外,更定章程賞給,以昭平允。

  花紅條款列左:

  一、議:有文武進泮者,領(lǐng)花紅銀員;有補廩及恩拔副歲優(yōu)貢生者,領(lǐng)花紅銀元;中文武畢者,領(lǐng)花紅銀元;登甲者,領(lǐng)花紅銀元;點翰林侍衛(wèi)者,領(lǐng)花紅銀元。

  一、議:捐監(jiān)生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貢生者,領(lǐng)花紅銀元。

  一、議:捐正、從九品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正、從八品、七品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六品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五品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四品者,領(lǐng)花紅銀元;捐三品以上者,領(lǐng)花紅銀元。

  一、議:軍功得金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白石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籃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紅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花翎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籃翎者,領(lǐng)花紅銀元;得雙眼花翎者,領(lǐng)花紅銀元。

  一、議:誥封世襲金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白石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水晶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籃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紅頂者,領(lǐng)花紅銀元;須生受者,方得向領(lǐng)。

  一、議:壽官鄉(xiāng)飲不得向領(lǐng)花紅,惟有年登八十者,領(lǐng)肉資銀元;九十者,領(lǐng)肉資銀元;百歲者,領(lǐng)肉資銀元。

  一、議:各款花紅肉資,限親身到壇參圣方得向領(lǐng),假冒混領(lǐng)等弊,若非嫡派嗣孫,及假冒混領(lǐng)者,察出,將每年均息扣除充公;如有知情不發(fā),徇私袒護者,圣靈鑒之。

  一、議:新生功名及加增成名者,須有到場參圣,方準向領(lǐng)銀;如無到場參圣者,不準領(lǐng)。且所領(lǐng)之花紅若干,即系到場實領(lǐng)之項,不得如照前領(lǐng)銀元之外,更有折給金花紅凌等銀。

  一、議:捐納及軍功各雜色功名,須有照札實據(jù),并要查實得確后,或要有份殷實數(shù)人保認,方得向領(lǐng)銀元;倘有混冒虛假,及未上捐繳銀,誑眾攢領(lǐng)等弊,察出,將其本名分每年均息扣除充公外,將保認人分別議罰墊賠。

  一、議:會內(nèi)功名有到場與祭者,準頒胙貳觔,系用折錢。茲復議有能預日下午赴到請圣,及行省牲禮者,并本日同行送圣者,加頒胙壹觔,或用折錢。但與祭人員俱宜衣冠齊整,敬慎肅穆;如無穿公服或袍褂與祭者,則是自甘卑賤,慢神實甚矣!除當斥責外,扣胙充公。

  一、議:會外功名有備香燭到壇參圣者,只準頒胙并席飲,不得另處銀元,亦不得籍送花紅名色,以滋煩擾。

 ?。ǎ叮┦鞂彶柯淇鬃訒?guī)約書

  立設合約字人,下淡水社放■〈纟索〉屯千總劉天水、佾生邱貞吉、陳飄香、王有祥,土目王力良、劉盈科,番耆趙三貴、劉振元、潘有義、劉登貴、潘三光、潘阿妹、趙紅孕、潘肇基、潘紅孕、邱仕開、趙應開、潘貴生、林海生,并林開賢、潘阿望等為崇祀典,以接文風事。窈維孔圣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鑄史熔經(jīng),萬世師表,百王維欽,朝廷崇祀,況我番黎,向化日久,已蒙學憲取入黌官,即稱斯文之風,豈可依前無知,不效先王崇祀乎!予等故以設席公議,將頊物莊公租粟四百八拾余石,抽出壹百石交付殷實妥人經(jīng)理收貯,放生立業(yè);一為孔圣祀典饗祭之費,立功建業(yè)之源;二為社番子弟延師修業(yè),俾番童上進有階,文風日盛,萬代留存勿墜,神人兩得,豈不美哉!其余租粟,仍交通土收繳番丁餉。自立約以后,務必照約而行,不可有遺規(guī)心情,日后祀典盈豐不息,再行舉議永遵,毋違施行,同立合約字三紙壹樣付執(zhí),螽斯振振,瓜瓞綿綿,存照。

  一、議:祀典合約字壹紙,交付張仁安存照。

  一、議:祀典合約字壹紙,交付潘高明存照。

  一、議:祀典合約字壹紙,交付潘傳生存照。

  一、議:祀典簿數(shù)參本壹樣存照。

  大清光緒五年歲次已卯再置新合約開會名人總列于左(人名省略)。

  (7)關(guān)帝君會序文

  關(guān)帝君會

  圣帝者,漢壽亭侯也。當董卓橫行之日,公之志猶在春秋。迨曹操擅權(quán)于許都,孫權(quán)竊號于吳國,漢室紛爭,諸候各據(jù),當此而欲奉王章,伸大義,勢力不能,然后于桃園會天下豪杰,得劉、張如骨肉,慨然有匡復漢室之志。無何天下厭亂,徐州之役紛紛焉手足散矣!斯時茍得一安身之地,二嫂無窮困之嗟,匹馬免險危之苦,亦可少快。況曹公謙恭下士,優(yōu)禮異常;上馬銀,下馬金,三日封,五日宴,意謂此時殆不免矣,而豈知公之心哉!今讀降漢不降曹之言,雖世隔千年,而怒目精悍之氣,猶見須眉間,是故,辨曹漢之嚴,后世服其智;卻袍金之賜,后世服其廉;奪關(guān)斬將之雄,后世服其勇。夫豈僅不愿三分,志圖一統(tǒng),巍巍然氣并山岳,千秋萬世,咸頌其義也哉!今日者,公之禋祀遍遐陬矣!自帝王以迄公卿,下及閭閻,莫不家殷戶薦。予等亦矍然有感,集同志設壇壝以祭之,而世之所謂義氣相交者,聞風亦可以振興矣!

  道光庚寅仲春月,后學弟子邱天爵拜撰。

  祭祀祝文:

  恭維圣帝,漢壽亭侯,名齊日月,學本春秋;結(jié)同心于討亂,明大義而匡劉。赤面赤心,巍巍山岳并峙;清風清節(jié),蕩蕩江海長流。宜其稱天,竹冊擬帝冕旒,歷代崇封,享帝王之殷薦;五經(jīng)襲爵,紹孫子之箕裘。予等躬承道范,共沐嘉休,不腆牲犧,繼文宣而薄獻;陳其果品,集兆姓而敬酬;庶幾永馨香于萬古,錦俎豆而長留,尚饗。

  讀春秋,不愿三分漢祚;學孔子,長維一統(tǒng)清圖。扶名教于千秋,尊漢繼尊周作;植綱常而萬古,山西后山東一人。每恨至今存魏國;敢忘當日會桃園。三分思漢蜀;一字凜春秋。

  戲臺聯(lián):

  綜全史英雄豪杰,事業(yè)功名成幻境;集一方兆姓群黎,歡欣鼓舞謝神恩。

  (四)神明會之財產(chǎn)

 ?。ǎ保┨锂a(chǎn)之買入例

  立杜絕盡根厝地檳榔宅田園契字人,阿猴街頭陳德旺,有承祖父買過高媽力并厝地檳榔宅田園,并帶竹圍、水井、樹木、果子在內(nèi);又買過萬丹街戴家檳榔宅、水田、熟園及東西四至俱戴上手大契內(nèi)明白,坐落土名在二份埔石跳仔,年帶納番大租谷貳石四斗一升九合莊栳正。今因乏銀費用,先盡問房親人等不欲承受,外托中引就向與本街新港郊媽祖祀典內(nèi)值年爐主出首承買,依時價契價佛銀壹百肆拾大元正。其銀、契即日同中兩相交訖;其田園、厝地、曠地、檳榔宅、水井、竹園、樹木、果子一盡踏明界址,交付銀主前去起耕掌管,招佃耕作,收租納課,永為己業(yè)。一賣千休,日后子孫不敢言找言贖,亦不敢阻擋異言生端滋事。保此業(yè)系是德旺承祖父建置之業(yè),與別房親人等無干,亦無來歷交加不明等情為礙;如有不明等情,德旺自出首一力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合立杜絕盡根厝地檳榔宅田園契字壹紙,并繳連上手印契鬮書,合共八紙,付執(zhí)為照。即日同中實收過字內(nèi)佛銀壹百四拾大元正完足,再照。

  光緒參年七月日為中人林番王

  知見證胡大山

  在場妻王氏

  立杜絕盡根厝地檳榔宅田園契字人陳德旺

 ?。ǎ玻┩洗P人王啟泰

  同立賣杜絕盡根契字人,仁壽里楠梓坑街吳鉗、吳旺,有承祖父明買過王家水田壹甲,坐落土名在親隨洋大路頂,大小共捌坵,年納楊家大租粟柒石貳斗。道東至郭家田;西至圳溝;南至路;北至藍家田;東西四至明白為界,并帶草潭埤水拾分灌溉。今因乏銀費用,先盡問房親人等不能承受,外托中引就,向與興隆里左營莊元天五上帝爺公出頭承買,三面言議時價六八佛銀貳佰大員。其銀即日同中交托;其田隨踏付銀主掌管,招佃耕作,收成納課,不敢阻擋異言生端滋事。一賣千休,日后子孫不敢言找,亦不敢言贖。保此田系是旺、鉗等承祖父之物業(yè),與別房親人等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以及來歷交加不朋等情;如有此情,旺、鉗自出頭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立賣杜絕盡根契字壹紙,并帶上手印契貳紙,又帶王楊琨絕字壹紙,合共肆紙,付執(zhí)為照。

  即日同中收過契內(nèi)銀貳佰大員完足,再照。光緒玖年拾貳月日陳春來為中人

  蘇牽

  知見人龔氏

  同立賣杜絕盡根契字人吳旺、吳鉗

  代書人旺自筆

 ?。ǎ常┩?

  保生大帝契字

  同立賣杜絕盡根契人,興隆里竹仔腳莊孫鑒,有承父明買過仁壽下里六班長莊胡權(quán),胡漢佃租糖合共壹千貳百觔;佃租谷共柒石捌斗五升;佃租銀陸大員。年納陳起龍戶下正供谷肆石貳斗柒合貳勺;又帶丁銀貳錢貳分;又完匐攤谷五斗正。今因乏銀費用完課,母子相議,將此佃租糖及佃租谷一盡托中助賣與本莊保生大帝佛頭銀壹佰大員正。其銀即日同莊眾收訖明白,對佃掌收納課,永為己物業(yè)。一賣千休,日后子孫不敢異言生端,亦不敢重張典掛言找言贖。保此佃租糖、租谷鑒自己物業(yè),與別房親人等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及來歷交加不明等情;如有不明,鑒自出頭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愿助賣本廟聽與值年爐主收成納課費用,歷年油香壽誕諸費。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立賣契壹紙,并帶上手契壹紙,共貳紙,付執(zhí)為照。

  其銀即日莊眾議買佛面銀壹佰大員足,再照。同治肆年玖月日張新添

  莊耆人陳德勝

  柳知母

  知見人妻劉氏

  立賣杜絕盡根契人孫鑒

  代書人倪捷升

  計開:右沖莊陳文陸,年納稅糖參佰觔,另納租銀捌錢正。

  余潘,年納租糖貳佰觔。楠梓坑林四管,年納租糖參佰拾觔。

  陳暫居,年納租糖參佰零伍觔。

  郭其踢,年納租銀捌錢正。后硬社陳扶皇,年納租銀壹兩貳錢。

  陳漢,年納租銀壹兩貳錢。蓬萊厝杯諒、林力,納租糖肆拾伍觔。

  青埔莊王煥,年納租肆拾伍觔。

  陳朝,年租銀捌錢正。

  布袋澳陳送,年租谷伍石玖斗玖升玖合。

 ?。ㄎ澹└改笗H約書

  (1)父母會

  光緒十七年辛卯九月十六日,洪烏面設筵招集諸位兄弟到處相議,計共肆拾壹名;后再入貳名,計共四拾參名;再入壹名,共四拾四名,神前請示拔頭。一、議:每會均清錢六百文,先均出貳會寄付店主;一、議:凡例倒會者,報知大頭向寄主支取,其大頭傳知腳仔頭對各該管名字收錢。一、會五日為限,六日齊交清;若過限日期者,加罰清錢六百文,再照其倒會,只收錢相助并鼓吹者,每人均清錢六拾文,并有出人相送。歷年至貳月貳拾貳日設筵飲酒,每人頭年酒錢壹百貳拾文,二年酒錢捌拾文及寄主生利息應用。

  大頭一人,每年二月設筵拈鬮定之。

  腳仔頭大概七個人為一柱,一柱內(nèi)每年輪充腳仔頭。

  會員必有一名,而已先定為誰人(或父、或母、或公、或媽)。

  會員每年出線被保人或父(或母、或公、或媽、伯叔等類)。被保人若死,由會給會員貳十六元四角,以作葬費。會員一名出六線,助喪作鼓吹費。會員既受倒會錢,必立保認人,后日照例每會出錢,至終而止。散會到四十二會終,將基本財產(chǎn)分做二分四十三、四十四會人。大頭許山老腳頭黃天扶一會父親。

  林八寶一會父親收去。

  姚象一會嬸親,光緒廿一年貳月十七日應二十五會,清錢拾五千;

  另又十八名,應收鼓吹錢壹千零八拾錢,合算拾六千零八拾錢。

  保認人妙壽宮謝來。

  林乞養(yǎng)無會母、全會媽鼓吹錢,給媽全會與媽親。

  鄭文照一會母親,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初六日折止(廿五年巳亥二月十五日收千貳百文)。

  許山一會父親。

  陳吝代給高罩母親。光緒廿年十二月初六日折止(丁酉二月初六日收千貳百文)。再抽出許山一名會錢四千四百四拾文,列名于左:徐貓達并鼓吹錢六百六十文。黃江并鼓吹錢六百六十文。錢同會錢六百文。王蟳廣并鼓吹錢六百六十文。朝換會錢六百文。王老成并鼓吹錢六百六十文。曾天勝會錢六百文。

  計共會錢四千四百四拾文。腳頭謝成,一會父親。錢通一會母親,光緒十八年壬辰二月廿五日收去清錢貳千四百六拾文,湖

  下火房邊李成保認。曾天勝一會父親,光緒十九年癸己五月十七日收去清錢貳拾參千四百文,灰磘尾曾天生出為保認。魏拼獅一會母親。魏朝換一會母親,光緒十八年十月十五日收去清錢貳拾四千六百文,魏掽獅出為保認。王火一會伊母,折止收去庚子廿六年貳月對寄主支去錢壹千貳百文。蔡隨一會母親,光緒廿一年二月廿七日折止,收去錢壹千貳百文。

  一柱無出人,光緒丙申年五月收去干會錢清楚。(案)送葬無出人,鼓吹錢亦

  無出。歐寶安一會外公,光緒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止,公同面議對許山、李科二人頭會收抵明白,再照。黃江一會母親,光緒十八年壬辰二月初一日收錢貳拾六千四百

  文(保認人王聯(lián)成)。許權(quán)半會父親無出人,半會母親有出人。光緒貳拾年十二月初六日折止。邵水一名光緒貳拾年十二月初六日折止。

  光緒十八年正月欠出許山會錢九百文,光緒十九年三月十二日止

 ?。ü孀h,每年應貼清錢三百文,合應批明,再照)

  茲將會內(nèi)四十四人,共有清錢五拾貳千捌百文,托出海頭陳大笨保認,辛卯年拾壹月初壹日借出,灰磘尾李兩借去應用。清錢五拾貳千捌百文,逐年應備利錢五千參百文,每年貳月貳拾貳日福德爺千秋,設筵開費。福德爺千秋開費,合應列明公照。

  光緒十八年二月念貳日,福德爺千秋過爐。

  爐主盧建邦

  腳仔頭王佛、陳萬九、林八寶(甲□年十二月二十日對大笨兄來清)、李科、蔡隨、黃碧、黃生。

  茲將會內(nèi)共有清錢四拾九千捌百文,光緒十八年梅月念三日借出,寄主莊馬來借去清錢四拾玖千捌百文,托出黃和尚出為保認。又扣出清錢壹千捌百文,公同面議應貼王老成媽親鼓吹錢壹千八百文。以后若是倒會之人向寄主領(lǐng)清錢,無有再向保認人支取賠補足,合應列明逐年應備利息錢四千捌百文,再照。

  新爐主歐寶安

  腳仔頭……(姓名省略)

  死會名

  黃江壹會清錢六百六拾文。

  (2)同上

  嘗聞福壽康寧,固吾人之最好,凡為人子者孰不欲其父母之無恙,而預先備此喪兆之機乎!但古來從未有長在之父母,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圣人亦嘗言之而可征矣!蓋親喪時正人子自致之頃,必誠必信,毋使有后日之悔者也。然無財不可以為悅,雖不欲以天下儉吾親,而家少蓄,恐愴惶之際難以措置,亦不免于薄待矣!愛我同人對神虔告,凡當親喪之時備銀相助,執(zhí)費相送,彼此皆然,先后不異,庶不至茫無所措,少報親,恩于萬一耳。并將條規(guī)姓名開列于左:

  一、議:凡有倒會者,馳告爐主,爐主實時通知頭家,使頭家布告合會之人各備佛銀壹員交付爐主,轉(zhuǎn)送與倒會之人,以為喪禮之資。其銀限于三日內(nèi)交楚;若出三日者,罰錢參佰充公;倘再延至十日外者,眾會往家器抵額,決不從寬,陳明執(zhí)照。

  一、議:凡父母伸一者,名曰半會。當初喪之日,取銀壹員,至對年之期,亦助銀壹員,實則全會。其百日之銀仍當照期速交,不得延緩;違者照例議罰。

  一、議:凡送葬之香亭八音者,眾人公開各帶之費至墓所,交付爐主開發(fā);不得有違,罰錢加倍。

  一、議:凡送葬之頭帛亦各人自帶,免使當喪之人愴惶多費,宜先陳明執(zhí)照。

  一、議:凡在鹽水港送葬者,送回俱各歸家自食,免使當喪者設筵席;若在莊居住者,送回即當備席留請合會之人,預先言明執(zhí)照。

  一、議:凡出葬者先告爐主以某時,爐主仍隨時通知頭家,使頭家遍告合會之人俱各先時齊到;若至時不到者,罰餅壹拾參觔,分與會內(nèi)之人,以警怠慢,執(zhí)照。

  一、議:凡每年八月十五日慶祝福德爺千秋,每人該出銅錢參百文與爐主費用。錢項,三日前值年頭家宜先向眾人催收,以備費用,候至后來公銀出息頗多,即將利費用,宜應批明執(zhí)照。

  郭印福老之子葉頂全會

  柯印心婦之弟港頂、子虎牙頂同

  李印大知之子漏預頂同

  李印涂沙父貓春頂同

  李印老官同

  黃印柿老同

  黃印獅老之兄富頂同

  黃印六老陳添頂即鎮(zhèn)同

  趙印望冬之子為阿頂同

  趙印漏茶之子波頂同

  王印傳老之弟美頂同

  黃印鎮(zhèn)老同

  黃印加走即子晉添同

  郭印攏老同

  林印蹺老同

  林印開老賢頂同

  茲將癸未年承置半街張協(xié)興號由新店王園壹宗,契面六八銀壹佰貳拾元。又帶開去合山中人禮六八佛銀壹元。又帶開去代書禮六八佛銀貳角。又批明年應納趙六吉號大租銀一五元,控完錢糧折半實銀五角占。

  一、批:此契壹宗,計共合陸紙,茲將紙眾人公議,交在半街李鬧預收存,批明照。

  一、批:丙申年份所伸銀項六八銀玖員參角,交在票埕趙波。

  德壽堂公議同立約字,茲因前年會內(nèi)尚有人侵欠公款之項,其丙申年眾人公議愿半折收,面限丁酉年捌月拾五日定期,須當陳明侵款之人務必預備銀項繳還清楚,斷不拖欠;無清楚者,愿將出會后無異言生端。同立約字登簿存照。

 ?。ǎ常┩?

  開天太陽公圣壽,參月十九日批明列位尊名:楊評福在六八銀壹員在母高水興同上同鄭妥主同上在岳母陳意同上在父母李馬同上同李治同上在媽父吳育才同上在父母蘇水連同上同林振發(fā)在六八銀壹員在父吳郁同上在母徐漏畝同上在岳母曾昌同上在父母楊順傳同上在岳父蘇再基同上在母吳乖同上在父母吳輪同上在母黃再同上在媽母李知同上在母龔水盛同上在母蘇萬得同上在父母賴榮生同上在母郭屋同上同李烏同上在父母吳昌盛同上在母

  茲眾人齊集同堂,面議父母百年偕老,全付父母議貼單父、單母六八銀貳元、米貳斗、錢貳百文;單父單母貼全付父母六八銀壹員、米壹斗、錢壹百文;全付父母貼全付父母,亦是六八銀壹員、米壹斗、錢百文。其首福議該份錢照開辦豬羊全付,價銀定六員,喪主要眾福友送伊父母,從爐主通知自齊集。每福喪主有福友送父母者,應分貼頭白布壹條,定六尺長,喪主要有送伊父母,通知爐主,眾福友或不齊集送上山頭,議罰大花金參千。其尾福議開公錢,原辦豬羊全付,其該分散又貼銀項,三日以內(nèi)交清楚,喪主向爐主支取。雙父母貼父母六八銀貳員,三日以內(nèi)交壹員,至百日以內(nèi)交清;若無清楚,將家內(nèi)器用什物充抵。議尾福有福,另抽公銀貳員,每年辦福食并寫大燈的銀六角,共六員;另福友有出新丁,議做紅龜四拾八個,送串領(lǐng)錢四百八拾文;另福內(nèi)有存項,眾福友無借無認,其諸事批明在簿,輪流列同。

  現(xiàn)年爐主李生

  頭家蘇水連、蘇再基、龔水盛、蘇萬得

  光縮甲寅年三月日立

 ?。ǎ矗┩?

  孝順父母祀典序

  嘗思慎終先乎追遠,喪死重于養(yǎng)生,以知古圣王競競以孝治天下者,誠以生事祭葬之義,無論天子、庶人皆當自盡者也。故人子至臨喪之日,固當內(nèi)盡其心,外盡其禮,以報新恩于萬一;然或家勢清貧,無以供犧牲,無以備粢盛,不能盡于大事者有之;或家財頗有,因方寸既亂,憂思蘊結(jié),以至任用非人,治理不善,亦未能克盡孝道者又有之,予等言念及此,實所愴懷者也。是以會異姓之朋友,作同氣之兄弟,斂成父母祀典,凡我會內(nèi)人等或當大故,則群然相賻,或為之主喪事,或為之備祭物,經(jīng)營籌劃,如手足之兄弟焉!如此不特貧者得免支絀,克展孝思;即富者俎豆彌光,簠簋愈美,豈不益見子道之無傀也夫!是為序。

  同治甲子歲三月□月,徐儀吉鄉(xiāng)氏手撰

  眾議規(guī)條列左:

  一、議:會內(nèi)或父或母歸仙,每分派人一名到地幫忙,要幫至喪事畢,聽主家辭勞,方許回家;如違,罰大燭壹觔、大銀紙一千,靈前叩首,此議。

  一、議:會友既斂成祀典,名曰父母會,情如手足兄弟。送喪之日,帶苧、圍白、足穿草履,要送至葬所方許歸家;如違,亦罰前條規(guī)矩,此議。

  一、議:會內(nèi)或父或母歸仙,每份出六八佛銀一元、白米一斗,公送藍洋布挽壹對、旛花四對、火燭壹觔、正中吧貳條、唐山香壹包。完七每份幫銀貳角,要赴期送到,斷不可延誤,此議。

 ?。ǎ担┩?

  嘗思孝弟順德也,孝順之道莫大于事親;人茍能孝順其親,則父母既樂有其子,而人子亦木愧于事父母矣!然而生事之禮,固人子所當盡;而死葬之禮,亦人之所不能免也。嘗觀世俗親老家貧,欲葬祭而不得其具者,蓋因無財不可以為悅也。爰是集我同人捐資斂息,以權(quán)子母;公舉妥人經(jīng)理,以成祀典。將見生息蕃衍,產(chǎn)業(yè)日增,祀典豐隆,倘遇親老家貧,而不得葬祭其親者,斯固無慮夫葬祭之無備矣!誠如是也。孝順之道遍于閭閻,即視吾翁即若翁,視鄰子猶吾子。詩云:「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況我同人,有不急難相扶者乎」!是以孝順之典為重,而孝思斯必匱也夫!是為序。

  光緒二十六年六月日敬選

  規(guī)條列后:

  一、議:會內(nèi)凡有人得者,每份定要出一人幫手,又六八佛壹元、香紙一付、白米壹斗;如無白米,其皂米須加一升。眾寫挽軸一幅,隨即付用,不得過限;如有延限,還山之日眾議須加利銀三十角。倘有未閑無來幫手,或請人代額亦無不可;否則要出工資銀四倍,立批。

  一、議:會內(nèi)已得之人,倘有行三獻禮者,定必來吊奠焚香,而人數(shù)較多,每份各借棹一張及凳四條,立批。

  一、議:大哥須要匯銀滿,哥須要叫人夫滿,哥要兇服,各穿一身,其余會名腰帶一條、瑞記頭白一個,立批。

  一、議:會內(nèi)有人得者,至期要用器具之物,該借砧頭、水桶、鐵杓、矼仔、盆頭、鍋頭等件,定憑滿奇分發(fā)至事務理畢,該借該送不得推諉,立批。

  一、議:會內(nèi)有未得者,該補而不補,眾議將他名份會底概行涂抹,不得立共分,立批。

  一、議:得之人至完七之日,每份一人登席,各帶席銀二十角,立批。

  一、議:有得滿會者,會內(nèi)議定要辦豕羊牲醴,所辦之物概歸于得滿會之家添用,立批。

 ?。ǎ叮┩?

  福德爺爐前,竊惟大造本積情之區(qū),情由義合,吾儕坐向義之數(shù),義以人聯(lián),故情不厚者義不立,義不立者人不文。粵昔日盂子所云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為人子者于父母壽數(shù)之終,不可茍且從事也。然而其中有貧富之不同,時勢之各異,富者親終,有內(nèi)棺外槨,盡所得為:貧者親死,無衣無褐,勢有所阻,雖欲厚待其親難以概論也。用、福、義等念人事之木齊,思父母之劬勞,不忍以薄為其道也,于是乎思慮及此同鄉(xiāng)之愛,疾病務必相扶;異姓之交,災害亦貴相助;此雖鄰里盛情,亦不如同盟此義也。爰乃出為議及此事,幸而諸同人計二十四人共相喜悅曰:「此事尚美,不可不為也」。于是邀集與同人輩洗酒序盟,立定規(guī)議,樹其會日福壽會,蓋為各父母者求多福、祝上壽也。是年壬午二月初二日倡舉會事,同拜福德爺為主,一年聚筵一次,立約數(shù)款如左,謹遵奉行。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無論為他人父為他人母常桑梓之愛,日朋恭敬之相因,亦既敬其所尊,愛其所親,庶嚴慈之終天,宛雙親之抱痛,故此,彼亦本己以及人無親疏之有間,無貧富之或殊也。而今而后,同盟中不論何人,或父或母仙逝之日,無論有無,各人各預備時銅錢六百文,助為喪費;迨葬之日,并設五牲祭棹一塊,各穿素白衣,齊出送葬。情雖同盟,誼猶兄弟,切勿茍且從事,始動終怠,致干眾議,悔無及矣!且世風不古,人情反復無憑,今欲有憑者,合立議約簿一本為照,交值年爐主上流下接收存;倘或不遵如約,合請諸同人將后開規(guī)約,或犯何條,照例遵行,切勿稍寬,凜之慎之,毋違須約。

  敬將規(guī)約條例陳明于后:

  一、議:同立福德爺為主,盟內(nèi)贊同人上流下接,爐主、頭家一年一換,每年定于二月初二日過爐。諸同人至期務須齊集迎請福德爺,著舊爐主、頭家以及新爐主、頭家四人各穿長服隨香,暨眾兄弟齊送福德爺座駕至新爐主家中安位,備辦犧牲諸物齊備,然后焚香點燭,一齊拜謁。事畢,諸同人共相上筵飲酒,同祝父母福壽康寧之酒也。切不可誘卻不前,而負同盟之規(guī)例也。茍不肯依此而行,會眾議罰。

  一、議:盟內(nèi)父母終,諸同人務各預備時銅錢六百文,俟出葬之日齊交喪家,以資喪費。于斯時也,喪主急需一以當千,切不可遲緩短欠,以負神前之約也。倘有時盟內(nèi)之人,假使有一人不遵規(guī)約,或恃強堅抗,或控抵數(shù)項,立即通知諸同人齊向支取;倘伊若先牧者,亦即追其前收足項,并銷伊前納錢份,伊后日父母卒,亦不得收此會錢,合當立字為憑。

  一、議:盟內(nèi)父母終,值年爐主、頭家自當往喪家訪問,擇于何日何時出殯,然后列單通知諸同人。該爐主務須先辦犧牲饅果以及冥資各件齊備,各人各帶一六銀一只,至于白長服以及頭帛亦宜自帶。先往爐主家中聚會,然后一齊同往喪家叩奠,又當隨其棺后,送至窀穴之地,候其喪主引回神魂,亦當送至喪主家中,一齊焚香,同拜神像,事畢乃止。

  一、議:盟內(nèi)父母終,出殯之時,諸同人務須預備時銅錢壹百文,交值年爐主抵辦犧牲諸物之費;此項與會錢同日一齊交納,庶免致失爐主先辦之費也。自今而后,假使有一人不肯遵約行之,會眾設法。

  一、議:父母臨終出殯之際,同盟中二十四人無論誰是父母,一概齊出送葬;倘有時一人不到,或推諉有事逃避不前,及不隨事始末,或半途而廢者,聚眾舉議,從罰輕重依行,不得恃強越規(guī)。

  一、議:父母臨終出殯時,同盟中或有人外出過水,不能一時渡回,亦當令使一人代其奠送,服制與眾人同樣,不得茍且從事。

  一、議:同盟中人眾,或有先死于父母之前,有兄弟亦當出一以代;若無兄弟,亦皆令倩一人出為代理,不得因已死而廢乃事。

  一、議:同盟兄弟人計二十四人,所望者樂百年之壽,享太平之福,倘有時同盟中兄弟設使有一人不幸別世,候其出殯之日,務須備辦圍碟四色,各人各帶一六銀一只,以及白長衫、頭帛亦皆自帶,一齊同往叩奠,以答向日同盟父母福壽之會也。雖死者在陰間,不能忘盟內(nèi)之情;而生者居陽世,亦可全規(guī)中之義;切不可茍且從事,以被他恥笑我輩等無情無義之人也。自此以后,始終各同一體,務必恪守規(guī)約,無廢苦心,以成風俗之美是也。理當?shù)敲?,付此?guī)約。

  一、議:分項同盟中兄弟人,一切不準取借,亦不能替他人代理。同議之時,既約之后,斷不可強借強認,而負此約。

  一、議:同盟中不論何人父母終,出殯事畢;理當備酒請值年爐主、頭家至家中說謝,此是理所當然也,順此約明。

  以上議約計十條,諸同人各人各守例規(guī),切不可置之度外,而不順事行為;茍或有一人不遵十條中之約者,不論何人,或犯何條,理當會眾設法,從罰輕重,決不姑寬。凜之遵之,約不可負,合當總登明為憑。

  右啟各父母暨諸兄弟姓名開列于左:

  陳福記奉父、李泰奉母、陳醮記奉母、鄭兩奉父、王用記奉父、鄭墻奉母、王金記奉母、陳亨奉父、鄭義記奉父、陳都奉母、鄭誥記奉母、王回佳奉母、吳添丁奉父、王藝奉父、吳添壽奉母、鄭連奉父、李各記奉父、陳壬奉媽、鄭九生奉母呂,水記奉母、李文禮奉母、王日奉父、鄭意奉母、陳華奉母。

 ?。┛婆e會規(guī)約書

  從來事與時為轉(zhuǎn)移,法因久而遞更,故或損此而益彼,或宜古不宜今,凡制皆然,總期斟酌盡善,有利無害而已。茲我粵射逢圣朝菁莪造土,棫樸作人,破格獎勵,格外施仁,既定府學廩增附生八名,武學四名,又廣文武生員各二名,斯固飽學文人、挽強武士可以小試利技時也。而科名無定,曷由奮翼鵬程,捷登雁塔,所賴榮封龍錫,迭布仁恩,嗣后又蒙設定每科中式文舉一名,猗歟休哉!非圣朝之鴻慈不及此,亦非我粵諸前輩各昔賢,從公向義,屢奏膚功,亦不及此。第我粵文士多守貧寒,每值三年大比,常以資斧維艱,不能往省鄉(xiāng)試,故科費之設雖曰無幾,而亦未始非前程之一力也。雖然我粵人文,蒸蒸日上,諸父老又合議再行捐題,兼期樂助,加買得中心侖及侖上二處,每年兩季出息租贌,聯(lián)合五溝水大租谷額,為文武鄉(xiāng)試諸生在省分給盤費。庶幾懷才龍得展奇才,負藝者可施純藝,佇見科甲聯(lián)登,人咸玉堂金馬,英豪迭起,士盡附鳳攀者,于以鳴盛國家,無負我朝登良選俊之休也哉!是為序。

  規(guī)條開列:

  一、議:每年清理一次,準定舊歷十二月初六日設席算數(shù)記簿,六堆之簿要帶來記明,以便領(lǐng)回均息寄附,立議。

  一、議:五溝水大租多北路糯,每車作九石;其侖上莊及牛埔下之小租,不得作九折,立議。

  一、議:經(jīng)理所收之谷,依照大成祀典結(jié)價不得加減,立議。

  一、議:收大租,幫車工貳圓,辛金四圓;收小租,幫辛金貳圓,不得幫工,立議。

  一、議:立會簿六本,每堆各執(zhí)一本,立議。

  一、議:此成新老科舉會議之舉,凡經(jīng)理人不宜混開雜款,到場同氣,即每年會席赤不宜多用,準定席銀拾貳圓,依照舊規(guī)而行,立批。

  第四臺灣之寺廟

 ?。ㄒ唬┭悠娇ね蹯?

  奏為明季遺臣,臺陽初祖,生而忠正,歿而英靈,懇予賜謚建祠,以順輿情,以昭大義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據(jù)臺灣府進士楊士芳等稟稱:「竊惟有功德于民則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明末賜姓延平郡王鄭成功,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人,小服儒冠,長遭國難,感時伏節(jié),移孝作忠,顧襄宇難容洛邑之頑民,向溟須獨辟田橫之別島,奉故主正朔,墾荒裔山川,傳至子孫,納土歸屬;維我國家宥過錄忠,載在史乘。厥后陰陽旱沴,時聞呼嗟祈禱之聲,荊蠻所通,神應如答,而民間私祭,僅附業(yè)祠,身后易名,未邀盛典,望古遙集,眾心缺然??煞駬?jù)情奏請將明故藩鄭成功準予追謚建祠,列之祀典」等因。并據(jù)臺灣道夏獻綸、臺灣府周樊琦等議詳前來:「臣等伏思鄭成功于無可如何厄運,抱得未曾有之孤忠,雖煩盛世之斧斨,足起千秋之頑儒。伏讀康熙三十九年圣祖仁皇帝詔曰:鄭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遺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jīng)兩柩,歸葬南安,置廬守墳,建祠祀之。圣人之言,久垂定論;惟祠在南安,而臺郡未蒙敕建,遺靈、莫妥,民望徒殷。至于賜謚襄忠,我朝恢廓之規(guī),遠軼隆古,如瞿式耜、張同敞等俱以殉明捐軀,謚之忠當忠,熱誠所處,尤為其難,較之瞿、張何啻伯仲,合無抑懇天恩準予追謚,并于臺郡敕建專祠,俾臺民知忠義之大可為,雖勝國并袞之所及,于勵風俗、正人心之道或有裨于萬一。臣等愚昧之見,是否有當,理合恭折具奏皇上圣鑒。

  敕部核覆施行。再此折系臣葆楨主稿,合并聲朋謹奉。

  同治十三年十月日

  (二)關(guān)帝廟

  重修關(guān)帝廟碑記

  郡城關(guān)帝廟凡數(shù)區(qū),建于西定坊者為秩祀所在,規(guī)制視恣所較備。自創(chuàng)見以來,歷有修葺,故地雜阛阓,易致蹈躤;又闊于修有年,棟楹摧隳,丹粉陳暗,殆所不免。烏虖!廟貌之弗崇,將所為肅明禋而妥靈佑者安在哉!我皇上眷懷前烈,加意褒崇,明昭寵頒,定謚忠義,蓋匪僅補前古陳志裴注之闕,實足樹萬世委身事主之范也。夫典既隆于熙朝,則靈益昭于率土,撫茲郡嶺海晏然,妖氣不作,民無夭札,歲且順成,蒙福者遍海表,將享者當如何虔潔歟!余以守土主祀事,于秩祀所在涂塈之,黝髹之,抑曷敢辭?所為于期,汲汲工既竣,益憬然于忠義之為神不可磨滅,而忠義之感人確有明驗也。中庸謂:凡有氣者,莫不尊親而極。其辭曰:至誠如神,至誠者何?忠義而已矣!蓋盡心所事,謂之忠,而孤忠所結(jié),自能伸大義于千古,斯固凡為人神者作之鵠,勿謂郡處僻遠,仰止明神,用鼓其忠誠義烈之氣,而潛化其恣睢囂競之風,習俗之轉(zhuǎn)移,不當在是耶!斯又余所競競自惕,而更為此邦氓庶共相淬濿也夫!

  特授福建臺灣府正堂、前護理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隨帶七級紀錄八次記功二十一次蔣元樞選文重修。乾隆四十二年月,督工趙陛、劉迎。

  乾隆四十二年 月 ,督工 趙陛 劉迎

  關(guān)帝廟六條街首二、三境捐緣開費錄左:

  協(xié)和、振成、錦安、崇和、芳美、東美、文益、東發(fā)、源發(fā);以上各捐銀參拾六圓。

  隆美、義享、吳福記;以上各捐銀參拾四圓。

  洪名、捷華、林合、茂和、啟泰、韓崇春、大成、陳鍾炎;以上各捐銀參拾貳圓。

  鼎山、新端成、永隆、雙雁、合吉;以上各捐銀參拾圓。

  恒振、德和、益勝、三合興;以上各捐銀貳拾六圓。

  碧川、韓日生、陳雙記、復吉、汾興、怡德、溫振、尚益、鼎源、振東;以上各捐銀貳拾四圓。

  立興榮、三縣大簥;以上各捐銀貳拾圓。

  允昌、鼎川、中和、德升、中興;以上各捐銀貳拾貳圓。

  元美、錦川、珍山;以上各捐銀貳拾圓。

  恒盛、鼎和、新長發(fā)、凝遠、福振;以上各捐銀貳拾圓。

  瑞勝、金源、捷勝、勝興、新福興、游朝棟;以上各捐銀拾八員。

  韓信敏拾六員。

  玉籌、彝興、允昌、振興;以上各捐銀拾四圓。

  大德、勝興、吳禮記、和合、英記、東合、萬美、金以成、協(xié)勝、協(xié)益、隆泰;以上各捐銀拾貳圓。

  新隆、興鶴、吉石、振聲、元記、莊華、榮升記;以上各捐銀拾圓。

  萬勝捐銀拾貳圓。

  長發(fā)、泉興、玉纓、茂源、泰益、贊盛、合利、順興;以上各捐銀拾圓。

  南山堂、榮利、順發(fā)、協(xié)盛、文源、品三;朝棟、錦繡、彝珍、長發(fā)、澄興、德成、中營館;以上各捐銀八圓。

  瑞春、榮源、全德、蔡順普、江利、蔡勝興、同勝、泰源、李英才;以上各捐銀七圓。

  玉珍、品香、蔡敬合、協(xié)順、泉協(xié)、保元壇、怡成、源興、順成、和發(fā)、春發(fā)、恒順、金明錦、施錦玉、財源、玉勝、冬泰、吳國王?保、吳懋猷、泉勝、隆成、張源利、潘至極、振昌、東興、合升、華簪、峩冠、石澄云、順發(fā)、順勝、源利、林朝立、恒發(fā)、鎮(zhèn)大簥、昌泰、新泉春、順裕、福成、許焉、黃安道、金懷玉、隆順、合同興、章吉、資源、以上各捐銀四圓。

  慶云捐銀四圓。

  錦盛、合成、源成、集香、德豐、勝發(fā)、鼎芳、正金、怡合、浡然、琢章、協(xié)盛、鼎興、益興、日盛、泉記、順利、陸瓊?cè)穑灰陨细骶桡y參大圓。

  太和、集成、西園、福全、德成、義成、錦德、仕沃、月?雹官、公道、以義、發(fā)利、序源、雙龍、隆德、長源、章先生、開泰、施捷、泉源、協(xié)振、振宏、源裕、萬盈、源興、文繡、文采、福源、盈利、合隆、合成、聚藝、金盛、德盛、汾泰、保安堂、瑞江、陸瓊瑤、先生堂、順成、林茶福、新泉興、藝苑、復春、福和、春茂、金源和、陳成美、元等、許德發(fā)、聚芳、益興、雙興、鼎峯 、鼎成、張和安、日進、福喜、振發(fā)、春隆、綿豐、金珍;以上各捐銀貳圓。

  一信士百拾八名。

  以上各捐銀乙圓。

  廟前采松居捐五角。

  總計捐銀二六九九七四(千元)

  一、董事

  一、爐主各捐演戲銀八二四元。

  一、建醮費用銀一五一八二三六(千元)。

  一、建筑拜亭一一八一八(千元)。

 ?。ㄈ┓ㄈA寺

  建修法華寺廟由來

  法華寺廟原系明末清初鄭成功領(lǐng)臺時,李茂春先生所置夢蝶園也;小南門外在仁和里??滴醵辏Y毓英知臺灣府,捐己俸,邀同官紳中之有志者,鳩金改園為寺,于寺后壙地貳甲零分,充作香火齋費??滴跛氖吣?,知鳳山縣事宋永清重邀臺之紳商,增建前殿一座,以祀火神;置鐘鼓樓,于鼓為后建芳亭,額曰息機;于壙地栽種花木,又置香燈園一宗,在港西里大湖莊。乾隆二十九年,知府蔣元樞重行改置,建易舊規(guī),一列五間排當中,后進祀觀音大士;中進祀三寶;前進祀彌勒佛。中之左前進祀火神;中進祀圣帝;后進為北花廳。右之前進為夢蝶園遺跡,后進為南花廳。又于寺前地開一大池,池北建半月?lián)б蛔?,計費工料金巨萬元。故此廟住持僧應屬臺灣府管轄,而每年神佛誕辰祭祀諸費,統(tǒng)計系三郊及各境鋪戶籌出。嗣屢興修,亦由官商樂捐費。康熙六十年地震。佛堂坍塌,廟廡傾頹,住持僧佰夫慮其為墟,與同儕心覺、心慧節(jié)口縮腹,積十余年,漸次修葺既竣,前后三堂興塑佛像,又費白鏹,拓其舊址,重構(gòu)兩廟,作為坐禪休息之所。乾隆八年癸亥五月,福建分巡臺澎道兼后察使司副使劉艮為之立碑以紀其事焉!乾隆五十年,柳州楊廷理來任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正梓慎之,警天道之,時不第郡垣屢不戒于火,而烽煙旁午,幾及一載。楊公荷戈出小南門外,觸見火神附于法華寺之前殿,既無專祀之所,而且丹陳粉飾后,任風雨之飄搖,非所以昭誠敬也。因首捐己俸,并勸紳商人等鳩貲創(chuàng)建火神祠像于寺之西邊,并于祠之西畔南湖書院舊址,改設堂廡齋房,鳩工庀材,經(jīng)始于乾隆閏四月,凡六閱月而工竣焉,計費番鏹五千有奇,而寺之前后諸殿亦復碧瓦、朱楹,式廓增新焉!嘉慶五年,李夢瓊、李宗寅等奉府憲吳,準將鳳邑主宋、暨前府憲蔣原建陳永華所選夢蝶園碑記,重給勒石于寺之中殿右壁。同治壬申年重九,臺灣觀察周子玉見夫夢蝶園年久將頹,命各紳士大商捐貲葺而新之。光緒十六年,臺紳蔡霞潭等又倡議捐金三千元重修,現(xiàn)又頹廢難支。本年,三郊組合長及臺南五區(qū)各區(qū)長、暨六和街董事、奎樓書院董事、僉用總代管理人會同,繼起倡議鳩捐,略續(xù)修整。

 ?。ㄋ模┲裣?

  建修竹溪寺廟由來

  竹溪寺廟原在大南門外永康里,距城二里許。康熙四十八年,僧慧珍始建寺兩進:前祀三寶佛,殿之回向兩邊,祀嘻嘎二大將;后一排三座,中祀觀音菩薩,東畔祀關(guān)夫子,西畔祀伽藍爺。乾隆五十四年,里人蔡和生捐金重修。嘉慶元年元月,總理黃鍾岳、董事五人吳邦杰等復行鳩貲再修。同二十三年元月,董事劉廷貴會同外四十七人倡議捐金,油漆寺宇,添塑十八尊者,并塑十菩薩寶像。光緒十二年,臺紳蔡霞潭倡議捐金重行修理。

  光緒三十年三月間,三郊組合及善誘堂暨臺南各紳商鋪戶復出鳩金重修,廟貌為之一新。

 ?。ㄎ澹┒妨备劢殖鞂m

  北港朝天宮由來

  北港朝天官,前系笨港天后宮,自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僧樹璧奉湄州朝天閣天后圣母到地,因九莊前系泉漳之人雜處,素感神靈,無從瞻拜,故見僧人奉神像來,議留主持香火,立祠祀焉!僅茅屋數(shù)椽,而祈禱報賽殆無虛日。雍正中,神光屢現(xiàn),荷庇佑者庀材鳩資,改竹為木,改茅為瓦,草草成一小廟。乾隆間,笨港分縣,因航海來臺,感戴神庥,始捐俸倡修,命貢生陳瑞玉、監(jiān)生察大成等鳩資補助,廣大其地,廟廡益增巍峨。以神由湄洲朝天閣來,故顏其額曰朝天宮。其增筑之狀況,詳細敘后,碑文附。

  一、倡首人名:

  分治諸羅縣笨港事薛肇熿、貢生陳瑞玉、監(jiān)生蔡大成。

  一、籌辦人名:

  監(jiān)生王希明、蔡世國外五人募集鳩資,采買材料、煉瓦、磚石及監(jiān)督土木、匠工等件。

  一、支費:

  設立公會所,集眾選舉名望忠誠之人,主任收管募集金。又設書記,備全臺帳記明收入支出條件,月未集眾會算一次。

  一、起辦定款年月: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

  工程略說:

 ?。▊淇迹┍扛厶旌髮m,系乾隆三十九年登載臺灣府志,因道光十一年出黑水,崩壞民家店屋,分笨南、笨北,故前呼笨北港朝天宮,今呼北港朝天宮,其事跡甚多,祗就存而未滅及知者抄錄附后呈閱。

  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志

  特授修職郎,分知諸羅縣笨港事金匱薛肇熿謹撰。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歲,修于乾隆辛未年,迄今二十六載,故制粗樸平常,不足以昭虔妥靈;而又梁桷赤白,損剝不治。余蒞笨港之明年,捐俸倡修,于是董事陳瑞玉等集眾捐需,庀材鳩工,修而葺之,不數(shù)月而蕆事。故者聿新,卑者益高,笮者辟廣,丹楹刻桷,煥然改觀,而歲大有年,風災熄減,海不揚波,民無覆溺,皆神貺也。余曰神亦人也;天后圣母四海內(nèi)外舟車所至,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夫人窮返本,勞苦倦極而呼天,疾痛慘怛而呼父母,復顧而居恒于所應尊親者,而反疏褻之。倫常乖舛,泊沒天良,一旦履風濤,觸蚊蜃,十里而沉,百里而溺,存亡卮急之秋,始乞靈于神而尊之親之,呼天而呼母,神將簿其惡,而必不為呵護者矣!今圣天子以孝治天下,車書大同,寰海之民百余年來休養(yǎng)生息,咸能崇本抑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天道賞善而罪惡,神亦體天而行道,民以事人者事神,而神不降之福乎!余故曰:神亦人世。諸紳士民請書廟成而獲神庥,余為道其所以然之故,俾觸然而興起焉!至于神之所從來,與夫事跡靈應,祀典記載所及,已昭然在人耳目,故不復贅。

  一、規(guī)模:

  佛殿二棟;下照拜亭二棟;東畔室仔六棟。正殿奉祀圣母;后殿奉祀佛祖;室仔為僧房。

  一、采運要緊材料地名:

  石料、材木由大陸采買,船運而來。煉瓦、各磚本處采買。

  一、工費額數(shù):

  金壹萬五千圓。

  一、起工年月: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

  一、竣工年月: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一、作主工匠:

  年湮代遠,姓名無從稽查。

  增修來歷

  自乾隆三十九年增筑竣工后,妙靈昭應,漸行漸遠,先及臺南,后及臺北,不論官紳商民皆尊之信之,咸稱為全臺福神。道光丁酉年,子爵軍門太子太保王得祿,以嘉慶中平??苡泄Γ耧@靈保護,鑄鐘一個,縣掛「海天靈貺」匾額酬謝。嗣后入京升見,將情陳奏,部議以神于海面有護國之力,褒封天上圣母,特賜春秋祭祝,行三跪九叩禮,諭飭笨港縣丞、笨港千總每逢祭日,虔誠與祭,朔望行香,以圣父衍澤公暨母王氏夫人配享,后宮又御筆書「神昭海表」四字匾額懸掛。咸豐元年,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郡儲糧道王朝綸、導蔡如璋建議增筑后宮,重修各殿,其狀況詳細敘后。

  一、倡首人名:

  世襲子爵特授江安十郡儲糧道王朝綸、訓導蔡如璋。

  一、籌辦人名:

  貢生蔡慶宗、許鴻書,廩生洪時配募集鳩資采買材料、煉瓦、磚石及監(jiān)督士木匠等件。

  一、支費:

  設立公會所主任,收管募集金。書記備全臺帳,記明收入支出條件,每月末會算。

  一、起辦定款年月:

  咸豐元年三月。

  一、規(guī)模:

  重修佛殿二棟;下照拜亭二棟;東畔室仔六棟。增筑后殿拜亭二棟,奉祀圣父母;東畔室仔一棟;西畔室仔七棟。

  一、采運要緊材料地名:

  石料、材木由大陸采買,船運而來。煉瓦各磚自設磘燒用。

  一、工費額數(shù):

  金貳萬余圓。

  一、起工年月:

  咸豐五年十月。

  一、竣工年月:

  咸豐九年三月。

  一、作主工匠:

  木匠林天賜、士匠張旺、石匠莊奇。

  一、業(yè)主以及現(xiàn)管人名:

  業(yè)主陳立勛,后管理人陳瑞玉。

  乾隆四十年十二月□□日,董事貢生陳瑞玉、監(jiān)生王希明、監(jiān)生蔡大成外五人。

  道光十九年,以神于嘉慶中助子爵軍門太子太保王得祿平定海寇,禮部奉準欽差候補道王朝綸赍御書匾額,加封詔誥致祭。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家懷柔百神,式隆祀典,海岳之祭,罔有弗虔,乃明祗效靈,示天心之助順;滄波協(xié)應,表地紀之安流。聿宏震迭之威,克贊聲靈之濯,豈繄人力,實惟神庥,不有褒稱,曷彰偉伐,惟神鍾奇湄島,浽奠臺疆,國朝以來,累昭靈異。前者海氛不靖,天討用張,舟師奏凱,歷波濤之險如枕席之安,潮汐無虞。師徒兢奮,風颷忽轉(zhuǎn),士氣倍增,殲鯨鯢于崇朝,成貂貅之三捷,神威有赫,顯號宜加,特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圣母,并賜春秋祭祀,行三跪九叩禮。以父衍澤公暨母王氏夫人配享后宮,命該地縣丞、千總每逢春秋祭日,虔誠與祭,朔望行香,欽此欽遵,載諸祀典。神其佑我兆民,永著安瀾之績,眷茲景命,益昭重潤之休,敬遣禮官,懸掛匾額,并修祀事,惟神鑒之。光緒十三年三月,嘉義西門街恭迎北港朝天宮天上圣母賽會,是歲大旱,嘉義縣羅建祥念切民膜,建壇累祈不雨,見人民崇奉圣母甚虔,乃齊戒三日,親身虔請圣像祈禱,登壇未幾而大雨頃盆,紳民歡呼感戴不已,于是該地紳士工部主事徐德欽,稟請嘉義縣羅建祥將詳情陳撫憲咨部奏請欽賜匾額懸掛,以垂不朽。禮部奉準,乃于光緒十四年五月,嘉義縣羅建祥、工部主事徐德欽赍奉御筆「慈云灑潤」匾額,金帛粢盛,到宮懸掛致祭,其文曰:「國家茂膺景命,懷柔百神,祀典俱陳,罔不祗肅。若乃旱魃為災,黎民因之壅望神靈有應,雨澤由是沾濡,禱賽甫臨,恩膏霈下,惟神鍾靈海島,綏奠臺疆,昔藉明威,豐年有慶。今懸匾額,德惠長存,凡茲冥佑,豈曰人謀,用事敬修祀事,溪芼可薦、稷黍惟馨。神其佑家邦,永著朝崇之戴;眷茲億兆,益宏利賴之功。惟神有靈,尚克鑒之」。

  (六)民廟租售例

  啟者:我馬兵營境舊廟,經(jīng)眾協(xié)議賣張禹鼎折去,收來價銀參百元,折金貳百七拾玖圓,系交敝收存,待建基業(yè)。適檨仔林街李蔡嫂為中,引就同街百零七番戶朱生店屋貳進,后進帶樓宅地及敷地方丈八,積六合壹勺壹寸,議定票銀參元,其地租以及修理諸費概歸朱生支理,每月稅銀不得短缺;若有缺稅,聽我同人趕搬別處,再稅他人,約到法院公證登記為憑。且此店屋近在比鄰,遂月收稅巡視,甚是利便。欲求王爺祀業(yè),永遠無替,務宜和衷共濟,商諸高明,以定意見,而決可否。如所見異同,事在可行,祈各寫姓名蓋印為憑,以贊成決議是為荷!

  顏天王謹啟

  吳林和、鄭送、連少南、吳灣、吳席珍、紀達、葉萬福、陳賽、王再王、王虎、連應榴、蔡寬、陳阿淵、吳池、林西岐、莊莩、張拼、莊因、黃安、周糞。

 ?。ㄆ撸┟駨R承典田產(chǎn)例

  立典契字人臺南市街枋橋頭前街四十五番戶陳球,有承先遺下園壹宗,大小共貳坵;又帶籃拔草坪壹所,址在仁和里桶盤淺莊,土名大林社?,F(xiàn)蒙政府土地調(diào)查:地番九零番,園甲數(shù)一甲八分五厘四毫五絲,全年地租四元八拾貳錢。今因乏銀費用,先盡問房親叔兄弟侄不肯承受,外托中引與重整法華寺繼起人總代張禹鼎出首承典,三面議定時價七三銀貳百大員。其銀即日同中收訖;其園并坪隨即對佃踏明界址,交付銀主前去掌管,收成納課。面限捌年為滿,聽球備足契面銀贖回原典契字,鼎不得刁難。保此園并坪果系承先人之物業(yè),與房親叔兄弟侄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財物為礙,以及來歷交加不明等情;如有此情,球自出頭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合立典契寧壹紙,丈單壹紙,地租領(lǐng)收證壹紙,共三紙,送執(zhí)存照。

  即日同中見收過典契面時價七三銀貳百元足,再照。

  一、批明:業(yè)主有祖先魂墓,在園邊坪地,典主不得侵犯基地亦不得許他人建成魂墓;如欲要用基地,典主與業(yè)主商議可也,再照。

  一、批明:典主權(quán)實屬法華寺,其重整繼起人總代張禹鼎乃為出首承典當管理人者,再照。

  一、批明:此宗業(yè)畑二丘,東至車路;西至坪溝;南至陳家園;北至程家坪;四至明白為界。其上手契券業(yè)經(jīng)遺失報明在案,合并聲明,再照。

  光緒三十一年四月日知見母陳曾氏

  立典契字人張球

  為中人蔡昌

  代書人鄧汝山

  (八)寺院財產(chǎn)典后贖回例

  興隆寺觀音亭碑記

  蓋聞人生處世,應遞傳子孫,繼承祖宗香煙,永遠勿替,斯足嘉也;至投入寶門,則不可以概論。惟我本里興隆寺住持偕榮,自嘉慶三年間落發(fā)為僧,邇來三十有一年,所有興隆寺香燈及田業(yè),在于本城南門外瓦磘后硫磺水埤墘以及東門外田尾莊灣仔角等處,共十甲,經(jīng)前代僧長典借俗家銀費用,至于將盡,榮不惟克勤克儉贖回寺業(yè),而且復募建天后宮于龜麗垍平縣城,初徒香燈請復歸管。我等憫榮之苦,念榮之功,茲歷其始終,紀其功績,爰勒之于石,以示勿忘云爾。

  道光七年葭月日闔里衿耆同立。

 ?。ň牛┘椅莘瞰I充足寺廟財產(chǎn)例

  讓與契約書

  一、臺南廳臺南市街第二區(qū)東轅門街四十七番戶家屋一棟,坐東向西,東至后路出入口;西至街路;南至魏慈公壁;北至王珍重公壁為界。

  一、前記家屋愿獻作為總趕宮廟永遠公共祀業(yè)。

  一、該家屋許可年收家屋賃金,不得典賣貸借等事。

  一、年收賃金開消恭奉黃化鯉祿位、生辰演戲、敬品、酒席、宴會諸費外,其余剩之項作為公共香煙祀費。

  右之契約二通,各執(zhí)一通,無相違候也。

  光緒二十九年五月日右臺南二區(qū)總趕宮街八十七番戶

  讓與者黃修甫

  同街九十七番戶

  讓受者總趕宮廟

  管理人協(xié)敬堂徐梁廷

  一、追約元買契卷五紙,送交徐梁廷保管存照。

 ?。ㄒ弧穑┨旃珘癄t下同人規(guī)約書

  議捐天公壇,恭祝圣誕生息序

  天公壇事跡,前序詳言之矣!斯壇何以成,激于義憤而成者也。曩者每逢圣壽,捐緣恭祝,人事木齊,盛衰因之靡定。一來外侮偏及,同人激憤鼓舞,而斯壇以成,既成之于始,則不可不成之于終。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言終之實難也。茲幸前、中二進,廟貌初成,既已巍乎、煥乎昭然在人耳目間,每逢圣壽及諸神誕日,即仍復捐題恭祝,亦無致受人訾議。然安知夫遲之久、遲之又久,至于代遠年湮,時異勢殊,不又有外侮之來之一日乎!是斯壇雖興,以之矯一時之外侮,則又有余,以之絕永遠之外侮則不足。語云:「樹德務滋,除惡務盡」,興言及此,是用隱憂,不得已集聚同人,公同商議,計唯鳩集公項,建置產(chǎn)業(yè),以資生息,使逐年每逢恭祝圣壽,及諸神誕日,費有從出,免事捐緣,庶幾如取。如致臨時遲疑,罔敢擲筶輪值,不揣固陋,敬告四方善信,仰戴高履厚之恩,答復載生成之德,幸各稱量鳩金,勉勷盛舉,茍有同志,不妨引為同人,異日擲筶值東,即增鳩金名字。量入為出,歷久彌堅,人無冒濫,事務紛華,不識訾議之何所從來耶!是天壇中之第一義舉也,是所厚望于仁人君子也。至于為善福報,自有昭昭,并惟木贅,謹序。

  本壇總理林上青敬序

  咸豐捌年元月日本壇公同謹啟

  議捐公份建業(yè)原由:

  天公壇建自咸豐甲寅年,諸同人舉議捐成。前中二進,外而庭余方廣;內(nèi)則器椇略備,雖未得盛壯之觀,亦足以便于酬禱。繼則梁章懷、葉慶祿、薛呈儀、盧崇獻、梁昆榮等復募捐塑諸圣像,每逢慶祝,設醮演戲,必事捐緣于四方,不然費無由出。然則捐無定制,用不限規(guī),終久之事能無難乎!惟恐將來譽而成毀,望則反怨,其所患乎在此耳!是以本壇總理黃邦杰倡議,邀同總理梁章懷、薛呈儀幫捐鄉(xiāng)人郭春暉等出頭竭力,歡捐紳商士庶公份銀員,將五百金之左右建業(yè)收稅,以為廟中全年應費之資,酌定章程,細分條目,定規(guī)公約壹本,貯在壇中,以垂永遠,今后免事捐費之勞,莫敢言乎不朽之事,惟祈來者贊護之誠,是所厚謝也已。咸豐捌年肆月日,本壇總理梁章懷等謹識。

  本壇公約開列于左:

  一、公約議定:每年輪拔爐主、頭家,先拔天公,后拔福德爺;既拔值天公爐主、頭家,自不得兼拔福德爺爐主、頭家。至明年,一切頭家可以泡拔爐主,惟有經(jīng)當過爐主者,不得再拔爐主,必待至齊當輪透,然后重新起元。天公爐主、頭家定四人;福德爺爐主、頭家亦定四人。

  一、公約議定:天公、福德爺每年爐主、頭家各定四人,同辦公事,公貼使費有剩不敷,爐主、頭家四人公分公攤,不得推諉,爐主一人不干公數(shù)之事。

  一、公約議定:原底出頭辦事中人每年應請輪拔爐主、頭家,又再加捐公份銀項建業(yè);系共成美事,不得多拔爐主一份。

  一、公約議定:爐主遂月支收店稅,備用公事;如被挨延短欠,不干公數(shù)內(nèi)之事,亦不得與下年爐主爭收店稅。其修理及完地租,掌公數(shù)之人支理;如稅被抗欠,本壇公同出較討;倘有事端,為費開公。

  一、公約議定:值年爐主、頭家各款應用條目,宜就本年看店稅收成如何,即于中打算,因時抽添酌用,不得多開不敷;如有不敷,系歸爐主、頭家等誠敬,不得向公數(shù)內(nèi)當人支取,滋生事端。預先重復批明,以上五條系在壇議約公定,永遠為照。

  凡有粠事,爐主于三日前先分單,請三位頭家到壇拈香辦事。

  凡有粠棹,爐主分四碗,頭家各二碗,壇祝各壹碗。

  福德爺爐主應辦條規(guī)列左:

  二月初二日,應辦福德爺千秋;

  預前初一日,倩小工走單,請事中人拔爐;

  對日演官音壹臺,按銀陸元;

  正席壹筵帶酒,按銀肆元;

  壽龜面、金香、燭炮,按銀壹元;

  搭棚,棚內(nèi)加冠什費,按銀壹元;

  以上共按銀拾貳元。

  二月十九日,應辦粠棹一塊,爐主義利號辦起佛祖千秋;金香、燭炮、薦盒,按銀貳角伍分。六月十五日,應辦靈官爺圣誕;是日清早,香燭、薦盒、紅棗茶一大杯;小梨園壹臺,按銀貳元(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二日公議改換傀儡生班一臺);粠棹紅龜面,按銀壹元半;金香、燭炮,按銀壹中元;

  以上共按銀四元。六月十九日,應辦佛祖華誕;小梨園壹臺,按銀貳元;粠棹紅龜面,按銀一元伍角;金香、灼炮,按銀壹中元;

  以上共按銀四元。八月初三日,應辦灶君公壽誕,與八月十五日天師爺壽誕合辦;官音壹臺(加冠秤費),按銀貳元;粠棹、粿面、金香、燭炮,按銀壹元;正席壹筵帶酒,按銀參元;

  以上共按銀拾貳元。九月初九日應辦九皇大帝圣誕;請道士一位,拜斗連后棚,按銀貳元;菜粠參席,金炮、燭豎、燈竿一切什用,按銀貳元;官音壹臺(加冠棚費),按銀柒元;

  以上共按銀十二元。九月十九日,應辦菜粠一棹,爐主義利號辦起佛祖千秋;金香、燭炮、薦盒,按銀貳角半。九月二十九日,應辦琉璃光佛圣誕;小梨園壹臺,按銀貳元;菜粠壹席(粿面),按銀一元伍角;金香、灼炮,按銀壹中元;

  以上共按銀四元。十二月十六日應辦福德爺;牲醴壹付,金香、燭炮按銀貳元,神福爐主自收。十二月二十五日應辦天神下降,與正月初四日接神合辦;降真柴、香柴、香末、紅柑十六粒、清茶、鮮花、薦盒、金香、燭炮;

  以上共按銀壹中元(二十五、初四此二日,爐主要當五更時候到壇拜謁)。十二月三十日應辦正月本壇要用物件,春聯(lián)聯(lián)文,抄附在后。紅柑、珍料、降真、香柴、香末、春聯(lián)、花枝、好茶;

  以上共按銀壹元。

  全年共該用銀伍拾壹元。一、收祥云街徐三元店壹間稅銀貳拾四元。一、收祥云街餅店協(xié)利號稅銀壹拾捌元。

  一、收天公埕趙管甫厝臺間稅銀玖元。

  一、公定全年各事辦明,于二月初二后即將全年出入數(shù)項,登榜明白在壇,此簿交付新爐主上流下接。

  壇內(nèi)正月要用春聯(lián)聯(lián)文抄列于左:

  春夏秋冬成造化;日月星辰煥文章。(吳應征敬撰)

  網(wǎng)疏終不漏;環(huán)大首無私。(吳贊庸敬撰)

  雷部何誅,誅惡誅淫誅奸險;功亶何佑,佑賢佑德佑忠良。(林上青敬撰)

  善惡人均生世界;禍福報遠隔淵霄。(梁章懷敬撰)

  道德天尊二月十五日圣誕;元始天尊八月初一日圣誕;靈寶天尊六月二十日圣誕。

  一、收溫陵廟前店壹座貳間,萬振祿哥認稅,稅顏愿哥開涂豆店,全年稅銀壹拾八元。

  光緒二年花月初九日稅起。

  咸豐拾壹年正月日,本壇諸同人公較定。

  第三節(jié)姓名

  第一 乾隆四十四年例

  第二 嘉慶二十二年例

  第三 道光元年二月十五日,準吏部纂修,嗣后考取供事吏員,查明有無出繼等項,酌改條例七條

  第四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日蘇省準咨

  第五 會典生員命名例

  第六 新港社各番丁之姓字及堂名

  第七 蕃丁姓字之諭示

  第一乾隆四十四年例

  嗣后一應捐納官、生、貢、監(jiān)執(zhí)照;凡有請更姓名、年貌、三代等情,概將原照查銷;再有冒藉報捐官、生、貢、監(jiān),限期一年,令呈報地方官加結(jié)報部,改歸原籍。其有實系無籍可歸,在寄籍居住年久者,伊令詳查明確,照寄籍二十年準令入籍報部存案;倘有逾限不行呈明,后有冒籍濫登仕版,一經(jīng)發(fā)覺,即行斥革,治其違制之罪,其不行詳查之地方官,一并查參。

  第二嘉慶二十二年例

  嗣后凡捐納官、生、貢、監(jiān),因出繼歸宗,及名同遠祖者,應令在本籍地方官具呈查明該貢、監(jiān)、官、生宗支譜系,取具鄰族甘結(jié),地方官加具印結(jié),由督撫等咨部換照,仍于照內(nèi)年月下戳注更正字樣;其自行到部呈請者,概不準更換。

  第三道光元年二月十五日,準吏部纂修,嗣后考取供事吏員,查明有無

  出繼等項,酌改條例七條

  自奏定章程之后,各衙門考取供事報部冊內(nèi),即將籍貫、三代及有無出繼之處詳細開明;如有指稱出繼異姓,或出繼同姓而父子籍貫迥異者,概豫除名。其考取報部冊內(nèi)本無兩籍兩姓,而補缺取結(jié)時忽又添寫出繼,聲明本生父母者,一概斥革,木準著役;并各衙門書吏取結(jié)著役,亦照供事一體分別辦理。至供事、書吏取結(jié)文內(nèi)有聲明祖籍者,查明并無出繼字樣,仍照舊例準其聲明;共役滿議敘文選司給發(fā)執(zhí)照之時,亦先付查驗封司核明原送冊結(jié),毋令岐異。

  凡吏員、供事有于未經(jīng)奏定章程之先,呈請更名復姓,改籍歸宗,經(jīng)部行查,尚未據(jù)地方官咨覆及現(xiàn)已定犒行查者,仍照二十三年奏定條例核辦。

  自奏定章程之后,寄籍順天之吏員、供事出結(jié)在奏定之先者,無故呈請更名復姓,改籍歸宗,仍不準行。

  自奏定章程之后,考取著役之吏員、供事,不拘籍隸何省,有呈請復姓歸宗,更名改籍者,概不準行,不得仍引二十三年奏改之例,致滋牽混。

  凡吏員、供事出身人員,其取給結(jié)照,在奏定章程之先遇有呈稱出繼異姓,請治本生父母喪者,稽勛司即將復姓歸宗之處,于付文內(nèi)詳細聲敘,付驗封司查明。從前取結(jié)文冊內(nèi)有注明本生父母字樣者,一面飭令歸宗,照例守制二十七個月;一面行查原籍,果系自幼出繼異姓,即取具供甘咨結(jié),加具印結(jié)咨部,準其改正本姓,三代無庸追究;如系虛捏,即予斥革治罪。其有出繼同姓的系五服之內(nèi)昭穆相當,而父子并非異籍者,準其為所后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為本生父母治喪一年。若有承祧者,照承祧之例仍行查原藉,取具宗圖,供甘冊結(jié)咨部核辦;如系虛捏,即予斥革。至此內(nèi)有關(guān)實缺人員,一經(jīng)咨報治喪,即先行開缺,以杜揶缺壓缺之弊。勛司凡遇吏員、供事出身之員呈報丁憂治喪,復姓歸宗者,其考取報部冊結(jié)是否在奏定章程之前,其冊結(jié)有無聲明兩籍兩姓并出繼同姓或出繼異姓之處,俱先付查封司以憑核辦。

  嗣后吏員、供事更名復姓,改籍歸宗之事,無論已未議敘,俱歸勛司辦理,有應付封司注冊,其從前未完之案,封司即移付勛司歸一辦理,以免岐出。

  第四道光二十七年三月□日蘇省準咨

  嗣后鄉(xiāng)會年舉、貢、生、監(jiān)不準改籍出繼,復姓歸宗,俟鄉(xiāng)會試后再行查辦。

  第五會典生員命名例

  生員不得任意命名,致涉謬妄,有乖敬謹之義。如肇、興、景、顯字下,不得用祖字;永、福、昭、孝、景、泰、裕字下,并不得用林、齡等字。又如璉字系端慧皇太子諱,亦不得取名。其劉姓名興漠;李姓名繼唐、嗣唐;王姓名宗帝、法帝及帝裔、帝命、帝璽、乘干、御天等字,俱嚴查飭改。至前代圣賢名臣大儒、本朝大臣及現(xiàn)代大臣亦應一體改避,不得姓名全行相同。

  第六新港社各番丁之姓字及堂名

  中路理番分府蔡諭:土目新日升,茲將編定新港社各番丁姓字、郡名、堂名開列于后,仰飭各番一體遵照,毋違特諭。

  計開:

  致(新享堂)、雨(新隆堂)、露(新吉堂)、結(jié)(新澤堂)、為(新寵堂)、霜(新父堂)、金新(新懷堂)、生(新慶堂)、麗(新笏堂)、水(新附堂)、玉(新輝堂)、出(新釆堂)、昆(新績堂)、岡(新猷堂)、劍(新謨堂)、號(新勛堂)、巨(新庥堂)、闕新(新禧堂)、珠(新范堂)、稱(新錦堂)、新(寶港堂)、蔡新(寶石堂)、詠(興國堂)、朝(方山堂)、谷(寶臣堂)。

  其有襲用唐人之姓及以潘字為姓者,均于姓下添一新字為雙姓,以新字為堂名。其襲用唐人之姓者,或加作金、玉、邑三部內(nèi)所有之字亦可。

  光緒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給

  第七蕃丁姓字之諭示

  賞戴五品拔補竹塹屯防廳潘為轉(zhuǎn)飭遵照事。案奉中路分府蔡札飭:「查得各社屯番未有姓名,或有剿襲漢人之姓,至于名字,匯祖若父并己之名,至有五六七八字之參考,殊屬不合。自古以來,民皆有姓,或以官,或以國,或由在上者之所賜。該番等歸化日久,自應革除番習,齊與良民,毋得固陋自安。本分府職司理番,援上古賜姓之例,就于千字文內(nèi)編取美字,分賜各社為姓,仰該外委分給各社子子孫孫,繼繼繩繩,永保宗祧,克昌厥后。該屯番定姓之后,命名準以一字為派,同輩公共,各人再擇一字名,毋得仍蹈前轍,累墜不堪,致貽荒謬之誚。至各姓均有堂名,此次定姓之后,其堂名現(xiàn)以所居之社名字義平善者,取為該姓堂名,已定之后,永遠遵奉,不得更改,將來遷居別處,仍將屯名、社名貫入,以志木本水源。其番社內(nèi)倘有以漢人已有之姓襲用為姓者,即宜加添一字,作為雙姓;其以潘為姓者,亦應于潘字下加入一字,以作雙姓,以示分別,而杜混冒等語」。奉此,合行轉(zhuǎn)飭,為此札仰該土目知照,務須認真開導,實力舉行,慎勿陽奉陰違,致干未便,須至札者。

  右札仰新港社土目新日升知照

  光緒拾參年四月初十日札,又抄稟壹紙附批尾壹張。

  第四節(jié)戶籍

  第一 編查保甲條款

  第二 飭行保甲

  第三 保甲事宜

  第一編查保甲條款

  京城內(nèi)外,編查保甲,分別造冊。居民、鋪戶造立循環(huán)簿,按年更換;客店、車行、庵觀、寺院設立清冊,兩月更換一次;園觀居樓、優(yōu)仱寓所另立專冊,一月更換一次,五城御史督率所屬分款實力稽查。

  一、順天府五城所屬村莊,暨直省各州、縣城市、鄉(xiāng)村每戶由該管地方官歲給門牌,書家長姓名、生業(yè),附注男丁名數(shù)(不及婦女),出注所往,入稽所來,有不遵照編掛者治罪。十戶為牌(畸零散處通融編列),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十甲為保,立保長,限年更代,以均勞逸,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地方官不得派辦別差,以專責成。凡甲內(nèi)有盜竊、邪教、賭博、賭具、窩逃、奸拐、私鑄、私銷私鹽、曬曲、販賣硝礦,并私立名色斂錢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記,并責隨時報明,于門牌內(nèi)改填,換給門牌。甲、保各長果能稽察詳慎,首報得實,酌量獎賞;倘應查不查,應報不報,按例分別治罪。鄰省、鄰縣差役執(zhí)持印票到境,拘拏盜逃等犯,保、甲長密同捕獵,免其失察之罪;若差役誣執(zhí)平民,許保、甲長赴本管官剖白候奪;徜系玩庇,按律究治。凡地方官奉行保甲,若虛文塞責匪人,或更藉端滋擾者,題參議處。

  一、凡紳衿之家,與齊民一體編列,聽保甲長稽查,違者照違戶律治罪;地方官徇庇,照本例議處。凡簽充保、甲長并輪值支更,看柵等役,紳衿免充;齊民內(nèi)老疾寡婦之子孫未成丁者,亦俱免派;兵丁、書役與民戶同編,本身免充保、甲長。

  一、凡聚族而居,丁口眾多者,準擇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為族正,該族良莠,責令察舉。

  一、旗民雜處村莊,一體編次,將旗分戶名并所隸領(lǐng)催屯目注明牌冊。旗人有犯,許民人舉首;民人有犯,許旗人舉首,地方官會同理事、同知辦理。至各省駐防營內(nèi)居住之商民以及官兵雇用之人役,均另編牌冊,兼由理事、同知查核。

  一、凡客民在地方開張貿(mào)易,或置有產(chǎn)業(yè)者,與土著一例順編;其往來無定商賈,責令客長查察。凡客商投宿旅店、船埠、寺廟,該店主、埠頭、住持詢明來歷,并將其它伙伴數(shù)目及去來日期,逐一填注送官;若無事時疏忽,有事故縱者,各治以罪。

  一、各直省州、縣編審保甲,每年造具各鄉(xiāng)甲長、保正及各戶姓名,每戶若干口清冊,呈送臬司稽核;如有外來雇工、伙計雜項人等,亦將姓名、籍貫于本戶下注明,仍由臬司移行道府抽查,年終覆核具奏;倘造冊疏漏,該臬司稟請督撫,指名參處。

  一、各省編查保甲,如有來歷不明,形跡可疑者,責令里長、甲長等立時首報;如無,均令出具連名互保甘結(jié);倘取保之人曾經(jīng)作奸犯科,一經(jīng)查出,將出結(jié)之里長等按律連坐。

  一、寺觀僧道責令僧綱、道紀按季冊報,凡有游方僧道形跡可疑及為匪不法者,稟官查逐;若混留滋事,住持治罪,僧道革究。其各省回民,責令禮拜寺掌教稽查約束,有出外為匪者,將掌教之人一并治罪。

  一、外來流丐,保正督率丐頭稽查;少壯者詢明籍貫,稟官遞回原籍安插,其余歸入棲流等所管束,不許散處滋事。

  一、沿海等省商漁船只,取具澳甲族鄰保結(jié)報官,準造完日由官驗明給照。將十船編為一甲,系商船,于照內(nèi)注明船主姓名、年貌、籍貫,兼注舵工水手,仍于出洋時取具各船互結(jié),由汛口驗照放行;系漁船,將船甲字號于大小桅蓬及般旁大書深刻,照內(nèi)祇填船主年貌、籍貫,其舵工、水手名數(shù),由汛口官隨時查注放行。凡地方官濫給匪人執(zhí)照,或照內(nèi)查填不實者,分別參處。船主租船出洋為匪者,船主、澳甲分別治罪。船主實有事故,別令親屬押駕赴官呈明者,填入照內(nèi)放行;未呈明者,即以頂冒論。內(nèi)洋采捕小艇亦照例取結(jié)編號給照,責令澳甲稽查。其內(nèi)河一切船只均各設牌,船尾注明船戶籍貫、年貌,責令埠頭查察;若漁船網(wǎng)戶及水次搭棚趁食之人,均歸就近保甲管束。

  一、各省山居棚民按戶編冊,責成地主并保長結(jié)報。廣東省實民每寮給牌,互相保結(jié),責令寮長鈐束;倘窩藏奸究,容隱不報,查出治罪。其業(yè)主招佃及寮丁墾種官山,俱赴官報明察驗,準其搭寮耕種;違者,招佃之山主照違令律治罪,墾種寮丁照盜耕由畝律治罪,文武員弁不經(jīng)心約束,以致窩匪者,均查參究處。

  一、礦廠丁戶,責成廠員督率廠商課長及峒長爐頭等編查;各處煤窯,責令雇主將傭工人等冊報地方官查核。如有藏匿奸匪,均分別查參究處。

  一、粵東、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地方,除地處外洋離汛較遠各海島不準民人居住外,其附近炮臺、塘汛搭蓋寮房之久經(jīng)居住民人,令文武員弁實力稽查,照內(nèi)地民人之例就近編排保甲,分給門牌,開載戶口、年歲,設立牌頭、甲長、澳保俾資約束,并申敘條款,出示曉諭;如有窩藏盜匪等事,一經(jīng)查出,即將該犯所住寮房燒毀,并令自乾隆五十五年奏準清查后,毋許再有無籍可稽之貧民續(xù)行占住,統(tǒng)由該管營縣按月親赴查點,年底道府通報。凡例應封禁以及向無寮房各海島,專責營員隨時查勘,仍于年終將有無續(xù)占,匯折具奏;如有虛應故事,捏飾容隱,嚴參究處。至漁戶出洋采捕,暫在海島搭寮棲止者,仍聽。

  第二飭行保甲

  為飭行保甲,以靖地方事。照得保甲一法,原于比閭族黨之遺制,凡禁暴戢奸,化民成俗,皆由于此。夫州、縣所領(lǐng)一邑,人戶不下百十萬計,若欲以一人之耳目,周知四境之奸良,雖有長材,勢難盡悉。然設官分職,原使知一邑之事,茍署門之外,若罔見聞,則其所知者何事?殊非克稱厥職之意。況乎地方有左道、邪教、盜賊、光棍、私鑄、私銷、窩賭、窩娼、逃兇、逃遣以及賭具、邪書,有干例禁之事,一經(jīng)失察,輒罣考功,皆由保甲不行,茫無稽核,遂至自貽伊戚,獲咎匪輕。果能平日留心保甲,遇有前項不法情事,已犯則摘發(fā)不時,未犯則奸萌潛化,豈有釀成重案,坐受處分之理,此效之至切者也。由此人丁戶業(yè),按冊可稽,凡戶婚、田土、詞訟事件,不待證佐串供,已可悉其大半,則聽斷公平,獄訟漸可衰息。行之日久,使地方游惰、廢業(yè)、囂凌、狼戾者知所懲;孝弟、力田、俊秀、勤儉者知所勸。則民俗還醇,政聲卓著,因此而課能書最,未有不身名交泰者。是行保甲,則有益于民;不行保甲,并有損于官,如此良法又非重遠難行之事,而卒莫有能行之者,推求其故,約有數(shù)端:一則地方遼闊,戶口畸零,官必不能遍歷鄉(xiāng)村細詢姓氏,祗憑鄉(xiāng)約造報,錯誤相仍,則編審之不真,其弊一也;一則冊籍繁多,紙張筆墨需費不少,書吏既難賠墊,輒借冊費為由,派錢肥橐,甚則以點充鄉(xiāng)約為利津,以取具保結(jié)為奇貨,閭閻騷擾,怨謗盈騰,則衙蠹之需索,其弊二也;一則州縣官視為具文,茫不知所以設立保甲之意,不過奉文造冊,潦草塞責,一切懲勸之方,官未嘗明定章程,民何由知而呈報,鄉(xiāng)保等既無專責,誰肯以不干己之事,向訴于不理事之官,所以虛置塵封,無□讀法,則有名無實,其弊三也;一則百姓之遷移事故日異月新,初造之冊甫歷數(shù)時,即多更易,若欲隨時改造,拏既冗瑣,費亦滋多,遂致繕寫甫完已成廢紙,則有始無終,其弊四也。以此四端,因循不舉,遂使極易行之事,視為極難行之事;且以大有利之政,反為大有害之政,是非有湔除習氣、實意講求之良有司,必不能施行盡善者也。各州、縣職司守土,當無不以循吏相期而禁暴戢民,惟保甲實為先務。用是博采輿情,參稽成法,慎擇其簡而易遵,切而可久者,擬定數(shù)則,通行各屬,務于農(nóng)隙之時編查清晰。其事不過數(shù)旬可成,其效可以久而不敝,所望矢誠而力行之。

  一、繕造之法:該縣定期傳知公實可信之里長,每里一人,期于某日至縣,當堂親加曉諭,以現(xiàn)在查辦保甲,為民戢匪安良之意,令各里長于所管本里中,每百家作為一甲,每甲聽公舉誠實甲長一人。約計通邑鄉(xiāng)村之遠近,往返不過十余日,期于每日里長同所舉甲長至縣,該縣當堂發(fā)給空白循環(huán)冊二百頁,空白門牌一百張,俱交甲長收領(lǐng),諭令持歸各里,按一甲百戶中,分作每十家一牌,各舉曉事牌長一人,每牌長交與空白冊二十頁,空白門牌十張,令其將本牌人戶、姓名、丁口、年歲等項于空白門牌內(nèi)詳悉填注,倘有隱匿遺漏,惟甲、牌長是問。計一甲之中,必有粗能寫字之人,如紳士、館師、醫(yī)技人等俱可填寫;每牌再寫二十頁,為字無多,不過三兩日可辦。為完后,牌長將冊牌匯交甲長,甲長合十牌之冊,挨次分訂循環(huán)二本。自發(fā)冊至繕完日,一牌寫則各牌俱寫,一里完則一邑俱完,定期或一旬或半月,令里長各攜牌冊準于某日齊集至縣,牌長、甲長均不必來,該縣當堂令各抱冊親交,收回署內(nèi),諭令次日當堂領(lǐng)冊。該縣即將循冊存署,環(huán)冊及門牌星夜用印畢,次日合集里長,當堂將環(huán)冊及門牌交里長帶回,分交甲長,令甲長以門牌交牌長,發(fā)各戶用木板懸掛;環(huán)冊存于甲長處,以便改注倒換。如此造冊,則各牌分開繕寫,事速而費省,又不經(jīng)吏胥之手,無從需索,且無守候之苦,民自樂從。又愚民易于圖終,難于謀始,全在初行保甲之日,平情曉諭,使知事屬便民,俾各深信不疑,自必遵行甚易。至點充里、甲長,尤宜慎重,或體察輿情,或咨訪紳士,必得誠實曉事之人,至為切要。

  一、牌冊之式:計一邑若干戶,每戶須循環(huán)冊二張,門牌一張。冊用堅紉棉紙,牌方尺余為度。該縣先刊刻牌冊空白印板各一塊,內(nèi)開某里第幾甲第幾牌第幾戶某人,年若干歲,地糧若干畝數(shù),作何生理,妻妾、兄弟、子女、孫媳、奴婢某名某氏,左右鄰某某。官備紙張印刷發(fā)給,計官所備不過紙張一項,繕寫工費毋庸捐資,所需無多,諒無吝惜;如有書役借名派費,嚴拏重究。

  一、循環(huán)之法:該縣初次于當堂將環(huán)冊發(fā)給,諭各里、甲長此后各戶如有遷移生故,婚嫁增減等項,隨時令牌長告知甲長,公同于牌冊內(nèi)某項之旁添注涂改,下書甲長押。定期于每年三、六、九、十二、四季月之朔日,專令里長各攜已經(jīng)添注涂改之環(huán)冊至縣。該縣于是日豫將存署循冊鋪列堂前,里長齊集縣堂,當令將環(huán)冊繳留署內(nèi),各接本甲將未經(jīng)添注涂改之循冊領(lǐng)回,將上季已更改之戶,同牌長照門牌補注訖,仍存甲長處,將后有更改之戶陸續(xù)更改,俟過三個月?lián)Q冊之期,將循冊繳官,復將環(huán)冊領(lǐng)回,悉如前法辦理;其各戶門牌均于改冊時一體改注懸掛,不必繳官。計循、環(huán)二冊雖歷二、三年之久,添改尚不至模糊,俟年久再行換造,則繕冊不煩而戶口得實。在官之發(fā)冊,一日不過片刻;在民之換冊,一年不過四次,甚屬簡而易行。惟所定季朔之期,必信必果,勿令胥役勒掯,致勞守候;如果至期實在因公外出,盡可委佐雜官收發(fā),以隨到隨交為要。又如州、縣邊境太廣,丁戶太繁者,不妨酌為變通,或東、南兩鄉(xiāng)于三月九月朔日到縣換冊;西、北兩鄉(xiāng)于六月十二月朔日到縣換冊,一年不過兩次,而換冊之日亦免擁擠矣!

  一、稽查之法:州縣官先于發(fā)冊時開誠曉諭,俾知親身查察,自不敢任意捏開。嗣后,祗須于因公下鄉(xiāng)之日,攜帶所過村落之冊,遇有耆老、童甿,停輿詢問;或即就其本家,或旁及其親故,據(jù)其所言丁口閱對牌冊所書;又于審理詞訟之時,聽斷既畢,兩造俱存,隨意詳詰數(shù)家,取冊校核;間或親赴附近村莊,抽查數(shù)處,遇開造不符者,指名傳喚原辦之甲、牌長加之聲色,示以戒懲,則遠近聞風,惕然畏服,循環(huán)更改,孰敢欺蒙。官無跋涉之勞,民鮮供支之擾,而閭閻纖悉,一目了然矣!

  一、禁奸之法:凡一村聚有匪徒,民亦愿報官懲儆,但恐官不究辦,轉(zhuǎn)致招惹怨仇,此良民所以飲恨,奸民所以橫行也。夫地方大害莫甚于邪教,大約在鄉(xiāng)村僻遠之地,結(jié)會燒香,妄言災福,斂錢聚眾,煽誘愚民,遂至遠近效尤,所關(guān)非細。他若三五成群,打降訛詐,必系兇徒惡少;夜出曉歸,往來詭秘,必系盜賊窩家;至于賭棍訟師,逋逃奸拐,霸占把持,尤難瞞鄉(xiāng)鄰之耳目。此等干犯禁例,牌甲知情不舉,律有罪名。該州、縣即摘敘應禁各條,每村給與簡明告示,專責牌甲鄰佑,據(jù)實舉首,立刻嚴拏訊辦;如有怙終不悛,并敢結(jié)怨首報之人私行撻鬧者,尤宜盡法重處,懲一儆百。若牌甲鄰佑縱容不報,或官自訪聞,或因事犯案,務將不報之牌甲人等加之責懲,以儆其后。如此,則匪徒知舉報由于公令,自務斂藏;保長恐隱諱反有干連,爭先發(fā)覺。自然地方無事,案牌愈清,法立而人不敢犯,惟辦事正所以省事也。

  一、勸善之法:百里之長,萬民待治,一邑風氣,視為轉(zhuǎn)移,不得以謹守簿書,遂謂別無吏課也。夫民風有醇漓之異,而人性無善惡之殊,今雖不能以三物六行責之編氓,而所以安居樂業(yè)之由,實以敦行為本。教民之道首先孝友,次則謹以安分,讓以息爭,勤以治生,儉以節(jié)費,皆為日用所不可離。州、縣官條析利害,躬行勸導,諄屬鄉(xiāng)保及耆老、紳衿遍為誡勉,其有厚德篤行足為一鄉(xiāng)表式者,公舉以聞,官為優(yōu)禮。又如讀書苦志之士,耐貧守節(jié)之婦,或周以布粟,或表其門閭,則鄉(xiāng)里爭以為榮,而愚民咸如勸善。有背此教約素行不檢者,先以訓飭,繼以鞭笞,官于冊內(nèi)注明劣跡,許其自新。季終,官問鄉(xiāng)保是否改行,分別教約,果能舉報公實,勸導勤勉,官為旌賞;徇私者責而黜之。又有事關(guān)倫紀風化者,往往僻壤愚民陷于不知,易罹法網(wǎng),尤宜仿縣書讀■〈氵塵〉之制,隨時曉諭,使之儆懼,則倫常重案默化于無形,俗尚益醇,民心益靖。又如鰥寡孤獨無告之民,設法存恤,不必矜言施濟,要在自盡其心,如此則輿情畏愛,政跡流聞,不愧為民父母矣!

  以上六條,擇其簡便易舉,人人可行者;官不勞,民不擾,吏不必書一字,役不必持一票,祗在依法力行,實可經(jīng)久無弊。至若因地制宜,則又在良有司之盡心區(qū)劃:如各里戶口零星,有不足十家、十牌者,則當用七并八分之法;若剩八家以上,即應另立一牌。又如山縣遼闊,民居四散,三五為村,則當就近數(shù)處合一、二十家為一牌,擇一誠信之人為之長,往來查察。又如外來種地之民,單身獨戶,果系查無事犯,亦當約束得宜,其傭工趁食,則責成雇主查保;賃住營生,則責成房主查保;其余歇家飯店,有停留多日者,即當查明來歷,究其蹤跡。又有僧寮道院,責成住持及鄉(xiāng)保查察,均不得容留匪類,全在隨宜區(qū)處,使之遠近相安。至于省會、城市以及大郡、大邑、大鎮(zhèn),商賈云集,五方雜處之地,人眾事繁,勢必不能用門牌及換冊之法,致滋擾累,然亦當再從簡易,俾有稽查。凡市塵稠密之地,各分段落設立總甲,原屬定例所有,今只須慎選曉事總甲一、二十人,各給與總冊一本,令其就所分段落內(nèi),每街每巷共若干戶,挨次開載某戶某姓,所執(zhí)何業(yè)?如有全家遷徙者,方于冊內(nèi)改注,其余人丁之生故,不必隨時更易。惟市肆、客寓、寺觀嚴切曉諭,令每年一次出具并無容納奸人甘結(jié),交總甲匯交??偧滓嗝磕暌淮危瑪y冊到署,隨意抽查數(shù)十戶,即可杜捏報之弊。其冊式版刻每頁兩面,分作十行,計百頁可記千戶,則事不煩而法益?zhèn)?,其余遠近村莊皆必當仍用前法,方足以防奸而正俗。抑又有酌從簡易者,保甲之行,往往上司衙門責令造送花名清冊,致州、縣視為畏途,書吏借之科派,今只令各州、縣自造循環(huán)冊二本,門牌一張,其余衙門概不必造冊申送,惟于辦竣后將通邑若干里,編成幾甲,共冊若干本存縣之處,據(jù)實詳稟本管道府,或?qū)⒃瓋缘醪?,或于巡歷之便親加抽對,虛實總可立見。如此辦法,實更無絲毫擾派民間及繁瑣難行之處,果能行之不懈,則風俗醇美,邪慝潛消,遍愷澤于群黎,報循良于盛世,于賢牧令有厚望焉!

  第三保甲事宜

  為編審保甲示

  照得部頒湖南原任布政使葉所著保甲事宜稿一書,已極簡明詳盡,最易遵行,毋煩贅說,惟山中五方雜處,戶口零星,遷移無定,情形各有不同,若不酌為變通,使保正、甲長、牌頭等共悉源委,恐未得清查之法,終難收編審之功。本道前守陜西興安,抽查各州、縣所造牌冊,繁簡不齊,頗多未盡合處,爰就見聞所及,因地制宜,更定冊式、牌式,并為逐條詳說其故。今來閩省,所見地方情形略同,故更重刊,以與諸同僚共商榷焉!

  一、牌冊所造戶口,須知字字皆有實用也。保甲之聯(lián),車為互相稽查,以弭賊盜,故向隸刑科。嗣緣辦賬戶口恐有不確,經(jīng)御史條奏,令將煙戶冊每年咨部,以備查考,是每戶每丁之營業(yè),口數(shù)之大?。ㄊq以下為小口),田畝房間之多少(以此分極貧、次貧),及一切鰥寡孤獨、老弱廢疾凡有關(guān)賑務者,皆應于每戶每名下注明矣!又近因逆犯逃亡,奉文嚴查保甲,以為逐戶排搜之計,則山中五方雜處,客民甚多,現(xiàn)在左右地鄰何人?原籍何縣?遷居何年?在籍尚有何人?其單身傭工,或為店伙,或以手藝營生者,認保何人?凡有關(guān)于捕務者,又應于每戶每名下注明矣!凡州、縣而欲知一州、一縣之事,必以此冊為權(quán)輿,舍此無由也。必明乎此,然后可以言編審之法,定牌冊之式。

  一、冊式宜詳,所以備查核也。前條所說每戶每名下應注各項,有不可以籠統(tǒng)開造者:如一人而生數(shù)子,一子有一子營業(yè),必須逐一審明分注。又有不可以截然分造者:如父子、兄弟數(shù)人,或父子析居,或兄弟析居,各立一戶,其營業(yè)田房既逐一注明于本戶之下,不仍須于父名下注明子某某,住某某處;子名下注亦如之;兄與弟、弟與兄名下注亦如之。

  一、牌式宜簡,所以便查核也。凡門牌須令用板實貼,懸掛門首,不過欲使一戶中同食同處之人可以一目了然,牌頭甲長及同牌、同甲人易于稽查,其原籍及另居別縣、別鋪丁名年歲,與遷居年分,田畝房間數(shù)目,皆可不注。不特簡省筆墨,亦可以清眉目,而留出余紙方可備后來添注涂改之用,故以簡為妙。

  一、戶冊所重,在稽查一縣之丁戶、田房、生計,故凡祖父母、父母、胞伯叔、胞兄弟子孫不同居者皆須一并開載,惟不同居者止注姓名住處。凡同縣者注某鋪,同鋪者注幾甲,同甲考注幾牌;其不同縣者注某縣,不同鋪者注某鋪,而不注其田房、妻子、族親,以其本戶另有牌冊也。

  一、門牌所重,在稽查一戶之人,故凡同居者無論本家親戚、朋友、伙計、雇工,皆宜一并開載,詳注姓名、年歲、生理、功名、殘疾等項。

  一、編審保甲:所謂編者,聯(lián)十家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牌冊首開某鋪第幾牌?第幾甲?第幾戶?必須挨戶編排,不可紊亂也。所謂審者,每戶之鄉(xiāng)貫、丁口、鄰佑;每口之田房、生理、親族皆須逐一查審的確,不可舛漏也。行此法者先要選得各鋪保正,令保正選擇各甲甲長,皆須明白誠實識字之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有千戶、百戶之中而不得一、二人者。再令甲長挑選牌頭,只須心地明白者便可充當。挑選既定,即傳齊保正,將冊式牌式逐一面諭,其查辦之故,清查之法,務令人人通曉。然后將牌冊紙張遵照保甲事宜稿內(nèi)所說散法,以次散給,或先將本城令造數(shù)戶呈樣,有不合者面與改正講明,然后通造,不過一兩月即可齊全。造齊之后,地方官親身抽查,必無一戶一口遺漏舛錯,方可有用。然后,再將律例中責成保正、甲長、牌頭各事違者治罪各條,逐一明白曉諭,務令人人通曉,以后遇事,照例遵行。寓激揚于賞罰,久而民情慣熟,地方益濟無窮,不徒為賑務計也,有心吏治者須共勉之。

  一、客民注原藉縣分,必須兼注府名、直隸州名。緣天下州、縣同名者,及音同字不同者甚多,又有一字而土音不同者,字非習用人不識者,單注縣名,頗多舛誤,今應并注府、州,庶便查考。

  一、鋪戶須寫的名,不得填注公共字號,其有三、五人伙開一鋪,不便以一人出名者,應以年長或有功名者一人出名,其余人皆入于伙計項內(nèi),惟名下注合本二字,以別于勞金伙計。

  一、遷居年分,總以遷居本縣之年為始,而不以遷住本省之年為始。其到縣以后,一遷、再遷、三遷皆不必計;所以嚴冒藉,杜爭端也。

  一、原籍丁口必須詳注。緣山中命案最多,尸親真假無從辨認,冊造既明,難以偽托;一也。孤子留養(yǎng)之條,犯罪者率多捏飾,行查難確,例議甚嚴,冊造既明,展卷了然;二也。單丁貿(mào)易佃種者奸良莫辨。若知其家實無親人,則委系單丁,地方官民即可豫為防范;三地。諸如此類,不可殫述。

  一、和尚、道士、尼姑之庵觀寺院,其師徒籍貫、年歲、田房、本身有無殘疾、俗家有無親人,皆應逐二詳注,一律編入牌甲。

  一、牌中有素行不法,如曾犯打降、訛詐、竊賊、賭博、教唆,未經(jīng)告發(fā)之人,地主不敢保而又不能驅(qū)逐者,應令牌報甲,甲報保,據(jù)實指名稟縣,仿王陽明先生遺法,另立舍舊圖新簿,注明某鋪、某甲、某牌、第幾戶某人據(jù)報匪跡云云,令牌甲鄰佑隨時防范,察其相與往來者何人、何地?暫免深究;如能改過自新,同牌人聯(lián)名具保,再除簿名。

  一、田產(chǎn)一項,關(guān)乎生計,其頃畝及完糧數(shù)目,冊內(nèi)原宜詳注(下略)。

  一、延、建、邵三府素稱醇良,近日盜賊頻聞,總由各郡、縣山深地僻,箐密林深,廠戶繁多而起。此等廠戶大抵皆江西、廣東及本省汀漳等郡無業(yè)游民,十居七八租山蓋廠,開墾播種,出貲不多,糊口頗易,于是零星散處,日聚日多,其中奸良莫辨,良莠潛滋;強者為盜,黠者為匪,聚散無常,去來靡定,要皆恃隨處有廠,即隨處可窩,最為民害,緝捕甚難。今查造牌甲,除將山廠男婦、大小、鄰居、雇工等項及遷居年分一律照城鄉(xiāng)查造外,仍須訊明山主何人?有無頂手?每年納租錢若干?廠屋幾間?離城若干里?逐一注入冊內(nèi),以備稽考。查造既畢,然后就中遴選遷居年久,人口蕃衍,或家道殷實之人立為廠頭,照保甲之例給以牌委戮記,責成查察;遇有來歷不明者,即可驅(qū)逐;倘有匪徒滋擾,準令督同廠戶協(xié)力擒拏,并送官究治。庶賊風可望漸息,此尤目下第一要著也。

  一、閩省小民多混號,如某仔、某老、某官、幾妹之類;或以州縣,或以狀貌,往往有稱混號則識其人,詢以真姓的名而轉(zhuǎn)不知者,風俗使然也。須將某戶、某人有混號者,名下詳注即某人,庶易查核。

第二章親族

  第一 死童養(yǎng)媳例

  第二 砍傷妻前夫之子例

  第三 毆死無服外甥例

  第四 毆傷無服族嬸例

  第五 毆傷無服族嬸例

  第六 毆死嫁母之兄弟例

  第七 典女之例

  第八 同上

  第九 同上

  第十 同上

  第十一 同上

  第一揢死童養(yǎng)媳例

  浙江司查:律載「非理毆子孫之婦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故殺者,杖一百,流二千里」。注云:「此婦字乞養(yǎng)者同」等語。此案,沈氏系章勝喜之妻,生子章月富。章勝喜在日,憑媒聘訂王海受四齡幼女王女與章月富為妻,過門童養(yǎng)。王女怯弱多病,不時啼哭,沈氏本不喜悅,迨章勝喜病故,其父章大仕因年老孫幼,當令沈氏招夫在家撫養(yǎng)。沈氏應允,章大仕央媒招馮忝■〈氵鳳〉至家,將沈氏嫁給為妾。嗣馮忝■〈氵鳳〉出外,王女與章月富因爭食哭吵,沈氏斥罵王女,愈哭不止,沈氏氣極,憶及王多病好哭,料難長大,撫養(yǎng)無益,起意將其揢死,即揢住王女咽喉,登時氣絕殞命。該撫以例內(nèi)并無改嫁親姑故殺前夫子婦作何治罪明文,將沈氏比照期親尊長故殺卑幼之婦律擬絞監(jiān)候,并聲明聽候部議等因具題。臣等查子之于母,屬毛離里,母雖改嫁,子無絕母之理,故嫁母毆故殺前夫之子,仍同毆故殺子孫論。至子媳之于嫁姑,雖與子于嫁母微有區(qū)別,然遇有干犯殺傷,亦當視其恩義之重輕酌量定擬,不得概援期親尊長之律,致滋出入。此案,已死王女系沈氏童養(yǎng)之媳,與改嫁后伊子自行聘娶者不同;而該氏之居喪改嫁,又因伊翁慮及年老孫幼,主令該氏招夫在家撫養(yǎng),亦與棄子媳而改適者有別。其將王女故殺身死,自難置姑媳名分于不論。況毆故殺乞養(yǎng)子婦,按律注尚得與毆故殺子婦同科。今該氏之于王女,其恩義較乞養(yǎng)子婦為重,則其罪名自不能較乞養(yǎng)子婦加嚴。該撫將該氏比照故殺期親卑幼之婦律擬絞,尚未允協(xié)。案關(guān)罪名出入,應令該撫另行按律妥擬具體(續(xù)增刊案匯覺卷十二)。

  第二砍傷妻前夫之子例

  浙撫題:周阿旺砍傷妻前夫之子林清發(fā)身死一案,查例載:「嫁娶違律應行離異者,與其夫及夫之親屬有犯,如系先奸后娶,或私自茍合,或知情買休,雖有媒妁婚書,均依凡人科斷;若止系同姓及尊卑良賤為婚,或居喪嫁娶,或有妻更娶,或?qū)⑵藜拶u娶者,果不知情,實系明媒正娶者,雖律應離異,有犯仍按服制定擬」等語。此案,周阿旺因林清發(fā)父故,伊母朱氏憑媒招贅該犯為夫,與林清發(fā)相依同居,一向和好。嗣該犯因林清發(fā)斥伊不應在其豬價內(nèi)扣還舊帳,不依混罵,林清發(fā)拾取木耙將伊毆傷,該犯用刀砍傷其左額角殞命。查已死林清發(fā)之母朱氏居喪,招贅周阿旺為夫,按律雖應離異,惟居喪嫁娶律應離異之婦與其夫及夫之親屬有犯,例內(nèi)載明仍按服制定擬,如周阿旺毆死朱氏,例應以毆妻至死論,則毆朱氏之子至死,即應以毆死同居妻前夫之子科斷。該省將該犯依毆妻前夫之子同居者至死絞律擬絞監(jiān)候,與例相符。今該司以朱氏不得為周阿旺之妻,周阿旺不得為林清發(fā)之繼父,將該犯改照凡斗擬絞,系屬錯誤。至朱氏居喪再醮,律有明條,該司議將該氏依居夫喪而身自嫁娶律,擬以滿杖,系屬按律辦理。惟聲明該氏業(yè)已成婚,即與犯奸無異,照例的決;查居喪改嫁,與婦女犯奸全無廉恥者不同,未便竟予的決。朱氏應照居喪改嫁律擬仗收贖,仍照律離異歸宗,以昭平允(嘉慶二十年說帖)。

  第三毆死無服外甥例

  川督題:袁子超毆傷張家良身死一案,奉批:「在堂則依服制,身故竟同凡論,不知有何依據(jù)?若以甥犯舅,如其母已故,亦得以凡論乎?似未允協(xié),此稿交館速核」等因。查親屬殺傷之案,悉視服制為輕重,母黨之服有三:曰外祖父母;曰母之昆弟;曰從母。服圖均載小功,其中有名稱同而實不同,如嫡母、繼母、所后母、本生母等項黨屬,舊例論之未詳。考之載記,母出則為繼母之黨服;死則為其母之黨服,則不為繼母之黨服。是繼母之黨,必因親母出而后有服,明外氏亦無二統(tǒng)也。迨乾隆二十一年,始定母黨有犯,除親母、嫡母、本生母黨屬仍照服制定擬外,其余均同凡論一條,即在堂繼母黨屬,亦在凡論之列矣!四十二年復奉旨修改,當遵欽定儀禮義疏,以在堂繼母之父母;庶子嫡母在,為嫡母之父母;庶子為在堂繼母之父母,庶子不為父后者,為己母之父母;為人后者,為所后母之父母五項,均與親母之父母同。其母之兄弟、姊妹服制,亦同本生母之親屬,降服一等。有犯于親母之父母,照毆期親尊屬律;于繼母等項父母,照毆本宗小功尊屬律;于各項甥舅,俱照外姻尊卑長幼各本律,并于服制圖小功五月為外祖父母條下,添敘為在堂繼母之父母等六項。母黨親屬義報服制,將二十一年纂定之例刪除,是舊律繼母之倘無服,今例則有服,獨是例內(nèi)母倘服制多端,何獨于繼母上冠以在堂二字,禮從服者所從亡則巳,又妾子為君母之父母從母服小功。傳曰:「君母在,則不敢不從服;君母不在,則不服」,此即律內(nèi)在堂二字之義所自祖。恭讀欽定義疏有云:「己母出,則服繼母之黨;如繼多則服在堂繼母之黨,服其所從也」。此即律內(nèi)在堂繼母之文所自始,義疏所載服在堂繼母之黨,亦以親母既出,所尊統(tǒng)于繼母故也。至四十三年,奉旨改例時,部議以近時出妻繼娶者少,妻亡繼娶者多,始將母出為繼母之父母,改為在堂繼母之父母。今律因之,則不論母出與母故,如繼母在即為其黨服,猶之庶子為嫡母之黨,亦以嫡母之存否,實服制之有無,猶是尊無二統(tǒng)之意也。言在堂,則繼母不在,不為其黨服明矣!即與繼母之黨有犯,如繼母不在,不應以服制論亦明矣!此案,袁子超系已死張家良繼母袁氏之弟,袁氏已不在堂,該犯與死者名雖甥舅,而于禮則無服;如該犯被張家良毆斃,即不得以毆死外姻小功尊屬論。今該犯將張家良毆傷身死,自不應科以毆死外姻小功卑幼之罪。該省將該犯依斗殺律絞候,與律相符,應請照覆(嘉慶二十一年說帖)。

  第四毆傷無服族嬸例

  東撫咨:外結(jié)徒犯內(nèi)劉虎臣,毆傷無服族嬸劉鄭氏成廢一案。查劉鄭氏系劉虎臣無服族嬸,劉虎臣將其毆傷成廢系卑幼犯尊,自應照同姓親屬相毆卑幼尊長加一等之律問擬。該省將劉虎臣依凡毆傷人成廢律,擬以滿徒,系屬錯誤,應改依折跌人肢體成廢滿徒律上加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仍令專咨報部(道光八年說帖)。

  第五毆傷無服族嬸例

  山西司查:律載:「同姓親屬相毆,雖五服已盡,而尊卑名分猶存者,尊長犯卑幼,減凡斗一等;卑幼犯尊長,加一等;至死者,并以凡論。又妻妾毆夫之期親以下、緦麻以上尊長,與夫毆同罪」。注云:「不言毆夫之同姓無服親屬者,以凡論」各等語。誠以宗支雖遠,族誼應敦;名分既有尊卑,則治罪因之加減。律文親屬二字,原兼男女而言;而妻妾毆夫之奠長律注內(nèi),稱不言毆夫之同姓無服親屬以凡人論,則是妻妾毆夫之無服親屬與夫毆不同。推原律義妻妾毆夫之親屬有與夫同罪者,有不與夫同罪者,如妻妾毆夫之期親以下、緦麻以上尊長,與夫毆同;至死者斬候,不與夫同擬斬決。故殺者斬候,不與夫同擬凌遲。又傷毆卑幼,與夫毆同;至死者絞候。如緦麻小功、大功卑屬,在夫則罪止徒流;妻則并擬絞候。期親卑屬在夫毆殺,則罪止擬徒;妻則擬流。若夫故殺,止于滿流;妻則絞候,是妻毆殺夫之尊長,罪輕于夫;毆殺夫之卑幼,罪重于夫,二者互有異同,其實并行不悖。至同姓無服親屬之妻,雖有男女之分,究屬分誼相聯(lián),如所毆系尊屬及被尊屬毆傷,仍同加減之法。且律文內(nèi)侄毆伯叔母,與毆伯叔同罪。由此類推,則毆無服族伯叔母及被無服伯叔母毆傷,同一加減,其義自可會通。本部向來辦理此等案件,因系無服尊屬,均照律加減治罪。此案,郭根榜毆傷無服族嬸大郭張氏成廢,該撫以罪名出入,咨請部示。應令該撫查照審擬咨部核辦(道光十年說帖)。

  第六毆死嫁母之兄弟例

  江西撫題:張淳財致傷嫁母之弟鄒仕賢身死一案,查律載:外孫毆外祖父母死者皆斬,故殺者不分首從,凌遲處死。又例載:為人后者為本生母之父母有犯,照卑幼犯本宗小功尊屬律,毆殺、謀故殺均擬斬立決。又律載:卑幼毆外姻小功尊屬死者斬監(jiān)候;故殺亦斬監(jiān)候。又服圖載母之兄弟服小功各等語。又上年十一月?lián)彪`省以謀殺嫁母之父母應作何治罪?咨請部示,經(jīng)本部核議:查子之于母,屬毛離里,罔極深恩,雖其母業(yè)已改嫁,義絕于夫,而子無絕母之義,故服期年;設有干犯,仍取門如律。至子干犯母之父母,律例內(nèi)只親母及繼母等六項立有專條,其嫁母之父母并未載有明文。惟親母之父母一脈相承,恩義至重,若因母已改嫁而親母之父母竟同陌路之人,有犯以凡人科斷,誠與名義未協(xié),第既已改嫁又未便與未經(jīng)改嫁者并論,查為人后者于本生母之父母,與親母改嫁于嫁母之父母,同為母所且出之人,例內(nèi)謀故毆殺本生母之父母,照卑幼犯本宗小功尊屬律治罪,則謀故毆殺嫁母之父母,自應比照與生母之父母有犯例問擬等因,咨覆在案。是親母之父母雖恩義至重,而伊母一經(jīng)改嫁,有犯即不與在堂者同科,則毆死嫁母之兄弟自未便仍與在堂者并論。況母已改嫁,其子即降服期年,而嫁母之兄弟服圖內(nèi)并未載及,其為無服可知;既無服制,有犯自應依凡人科斷。此案,張淳財毆傷嫁母之弟鄒仕賢身死,該省依凡人斗殺律擬絞監(jiān)候,尚屬允協(xié),應請照覆(嘉慶十八年說帖已纂例)。

  第七典女之例

  立典女子字人依仁里中洲莊周鄭氏名四雍,因為家貧難度,將此親生女兒名燕,與大潭莊鄭蟬記為幼婢,身價銀貳拾大圓。保此燕系是四雍親生女兒,年有十四歲。先問親人等不肯承接,不得已向鄭蟬記典出七三銀貳拾大圓,限陸年終為滿,聽雍備銀討回,蟬記不得刁難??诳譄o憑,立字壹紙,付執(zhí)為照。

  即日同中收過七三銀貳拾大圓足,再照。

  光緒二十七年正月日為媒人林得記

  立典女子字人鄭四雍

  代書人林成記

  第八同上

  立質(zhì)侄女子字人鳳山城內(nèi)粟倉后街第三番戶張市,今有侄女一口,名喚來發(fā),年登十五歲。今因乏銀養(yǎng)病,外托媒引就向與照墻后街林選嬸借出光銀票壹拾六圓,將侄女為質(zhì),聽其解名差遣,不敢異言生端。并無重質(zhì)他人以及來歷不明等情;如有不明等情,市自出首抵擋,不干銀主之事。至以疫病物化,數(shù)之在天,無與銀主之事。明約三年為限;若未到,不敢贖回。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恐口無憑,合立質(zhì)字壹紙,付執(zhí)為照。

  即日同媒收過光銀票壹拾六圓完足,再照。

  光緒二十八年辛丑臘月日為煤人張恢嫂

  知見人知哥

  立質(zhì)侄女字人張市

  代筆人鄭食

  第九同上

  立質(zhì)女子字人大竹里鳳山新打路街第三十六番戶黃乞食,有三女名喚鳳涼,年登十三歲。念自身貧寒困苦難當出世,無奈,愿將三女托媒質(zhì)為養(yǎng)老之資,向與同里照墻四番戶林選妉出首承受承質(zhì),三面議定身價聘銀貳拾大員七五正。言約限期拾貳年之限,若取贖者期限之外,準贖無遺。即日同媒人銀兩相交訖,將鳳交銀主取回掌管,呼喚使用。其鳳系是乞食親生三女,以別房親戚無干,亦無重張典掛,未受他人財物聘禮,亦無交加來歷不明滋事以及風水不虞等情;如有此情,不干銀主之事乞食自出首抵擋。其鳳不聽銀主呼喚,不順家訓,聽銀主別質(zhì)他人,乞食不敢異言生端。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口恐無憑,今欲有憑,立質(zhì)女子字一幅,并貼指印為憑,有據(jù)為照。

  即日同媒收訖身價七五貳拾大員正完足,再照。

  光緒二十九年舊歷六月日為媒人陳號

  立質(zhì)女子字人黃乞食

  代書人鄭榮瑞

  第十同上

  立轉(zhuǎn)典字人麻豈堡嵌仔莊李家,有承典過麻荳堡大埤頭莊陳家女婢一口,今因不合使用,愿將此女婢轉(zhuǎn)典,托媒引就,向與臺南廳善化里東堡東勢藔莊蘇家出頭承典,三面言議著下時價銀四拾六大員。若上手要討,不限年月,銀主不敢阻擋;如無上手要贖,定限參年為滿。倘有不測之虞,系是造化,二比抹消。此系二比甘愿,各無反悔,立胎轉(zhuǎn)典女婢字壹紙,付執(zhí)有照。

  光緒三十年十一月日為中人楊罕

  立轉(zhuǎn)典字人李家

  代書人郭干

  第十一同上

  立典幼女字人海頭社第五十七番戶陳永富,今因小女壹口,名叫基知,年七歲。今因乏銀費用,托中引就向與臺南市牛磨后街第三十六番戶汪耀欽官典出七三銀四拾六圓,面議每月愿貼利息銀六角。其幼女即交銀主帶去,呼喚使用。合立典字壹紙,付執(zhí)為照。

  一、訂:利息銀逐月繳清;倘若利息銀拖欠過一年者,其幼女聽銀主取消。

  一、訂:幼女倘若風水不慮者,不干銀主事,亦當備足銀,不定年月,聽典字人贖回幼女,銀主不敢異言生端,再照。約幼女有往來,再照。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日證人臺南市牛磨后街蔡謙

  立典幼女字人海頭社五十七番戶陳英富

第三章婚姻

  第一節(jié) 正式之婚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