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本紀
圣安本紀上
圣安本紀下
自序
圣安本紀卷之一
圣安本紀卷之二
圣安本紀卷之三
圣安本紀卷之四
圣安本紀卷之五
圣安本紀卷之六
后敘
后跋
隆武遺事
圣安本紀上
顧炎武撰
圣安皇帝,神宗顯皇帝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諱由崧,母曰某氏。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陷河南府,恭王薨,世子出走懷慶;十六年七月,嗣封福王。
十七年三月,京師失守;四月己巳,烈皇帝兇問至南京。其時,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勤王在浦口。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未有所屬;而王與潞王以避賊至淮上,大臣意多在潞王??偠进P陽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馬士英遺書南京,言福王神宗之孫,序當立。甲申,守備南京魏國公徐弘基、提督操江誠意伯劉孔昭等、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工部尚書程注、都察院右都御史張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兼侍讀學士姜曰廣等、南京守備掌南司禮監(jiān)務太監(jiān)韓贊周等集朝內,兵部右侍郎呂大器署禮、兵二部印,不肯下筆;吏科給事中李沾厲聲言:『今日有異議者死之』!時士英握兵于外,與大將靖南伯黃得功、總兵官劉澤清、劉良佐、高杰等相結;諸大將連兵駐江北,勢甚張,大臣畏之,不敢違。于是以福王告廟。
乙酉,弘基等迎王于江浦。丙戌,王舟次燕子磯。丁亥,百官迎見于龍江關;王素衣角帶哭。五月戊子朔,王乘馬自三山門外至孝陵。從臣請自東門御路入,王遜避,自西門入。至饗殿拜謁畢,次謁懿文太子陵。自朝陽門入東華門,步行謁率先殿;出西華門,駐蹕于內守備府。
己丑,群臣勸進,王辭讓;遵景帝故事,以福王監(jiān)國。是日,清墨勒根入北京。
庚寅,王行告天禮,升殿,百官行四拜禮。魏國公徐弘基跪進監(jiān)國之寶,王受訖,再行四拜禮,乃退。大赦天下;其新加練餉及十二年以后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壬辰,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總督鳳陽等處地方軍務(時朝廷草創(chuàng),大僚無通曉故事者,以學士兼尚書,非制也)。發(fā)銀一萬兩,遣職方司郎中萬元吉往犒得功等軍。以張應元充總兵官,鎮(zhèn)守承天等處地方。癸巳,為大行皇帝舉哀哭臨。甲午,以姜曰廣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前禮部尚書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并入閣辦事。曰廣辭,改禮部左侍郎入直。以工部左侍郎周堪賡為戶部尚書。乙未,召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復官。遣御史祁彪佳等安撫江南、北等處地方。
可法請分江北為四鎮(zhèn),以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杰四人分統(tǒng)之。杰駐徐州,轄徐州及鳳陽之懷遠、五河、虹、泗州、盱眙、宿州、靈璧、蒙城、亳州十四州縣,經理河北、河南開、歸等處招討事;良佐駐壽州,轄鳳陽之鳳陽、臨淮、定遠、壽州、霍丘、潁州、潁上、太和、廬州之六安州九州島縣,經理河南陳、許等處招討事;澤清駐淮安,轄十一州縣,經理山東等處招討事;得功駐廬州,轄廬州之合淝、巢、無為州、滁、和二州、應天之江浦、六合十州縣,經理各路援剿事:一切軍民皆聽統(tǒng)轄,州縣有司皆聽節(jié)制,營衛(wèi)原本舊兵皆聽歸并整理,荒蕪田土皆聽開墾,山澤有利皆聽開探。仍許各于境內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每鎮(zhèn)額定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其體統(tǒng)照山海經理鎮(zhèn)、各處提督鎮(zhèn)行事。所收中原城池,即歸統(tǒng)轄;寰宇恢復,爵為上公,與開國元勛同準世襲。其鳳陽舊有總兵官應罷,改副將一員。又言操江舊兵單弱,請?zhí)碓O九江、京口兩鎮(zhèn),以操江、總督文臣協理。并從之。而得功等方各擁兵爭江北諸郡;杰圍揚州,縱兵大掠,且欲渡江而南??煞俗嘣O督師于揚州,節(jié)制諸將。
馬士英以麾下兵至江干,上疏勸進。丙甲,召士英入京。戊戌,群臣勸進至再三箋,王乃許之。
己亥,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詔以便宜行事,各鎮(zhèn)并聽節(jié)制。撫寧侯朱國弼請裁漕鎮(zhèn),從之。召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佐理戎政。召前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以□□□□鄭鴻逵為后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九江等處地方;□□□□黃蜚以原官鎮(zhèn)守京口等處地方。以韓贊周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
壬寅,王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在京文武各官普加一級,無級可加者進勛階一級,并給新銜誥命。在外督撫監(jiān)司守令,并依見任官銜給與誥命。在籍閣臣及六部堂上官,年六十以上者存問,其遣配及閑住者并復原官。三品以下先行釋罪,分別酌用。其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遼東等處文武官生義不從賊在南者,文官察明起用,生員赴禮部報名取印結寄應天府學考試;武官指揮千百戶等赴兵部察驗,附在京各衛(wèi)寄俸。弘光元年糧免十分之一;北直隸、山西、陜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全免三年,江北、湖廣免十分之五,四川免十分之三。以盧九德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提督京營。癸卯,以馬士英掌兵部事,仍入閣辦事;以禮部右侍郎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分應天、蘇松為二巡撫。以太常寺少卿左懋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安、徽、寧、池、太、廣德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儲。甲辰,以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以前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田仰巡撫淮、揚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海防。進封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寧南侯,仍各蔭一子錦衣衛(wèi)千戶世襲;封高杰為興平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加馬士英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乙巳,以大理寺左寺丞祁彪佳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等處地方,總督糧儲、提督軍務。禁北來逃官不許入京。丁未,可法出京督師,給銀二十萬兩。密諭參將王之綱等迎母妃于江北郭家寨。
李自成遣偽制將軍董學禮等率兵南下,至宿遷;己酉,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路振飛遣兵擊敗之,擒其偽防御使武愫。
張慎言薦前東閣大學士遣戌吳甡,命召之。庚戌朝,劉孔昭廷訐慎言薦誤國罪臣,且定策時有二心;聲色俱厲。御史王孫蕃等亦劾孔昭,交爭于上前。上諭之,乃退。明日,孔昭具疏論劾,慎言乞罷;上兩解之。弘圖、曰廣各上疏乞罷,不許。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jiān)江北軍。命御史周一敬護送潞王于杭州居住。設勇衛(wèi)營,以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李國輔監(jiān)督。
壬子,進魏國公徐弘基、南和伯方一元、誠意伯劉孔昭、撫寧侯失國弼、安遠侯柳祚昌、靈璧侯湯國祚、東寧伯焦夢熊、成安伯郭祚永各官銜二級,歲加祿米五十石;弘基仍進左柱國。賜韓贊周蔭弟侄二人、盧九德一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仍賜蟒衣及銀。癸丑,可法奏先帝已封劉澤清伯爵,命加蔭一子錦衣衛(wèi)正千戶世襲。甲寅,遣督師大學士史可法祭告祖陵、皇陵,寧南侯左良玉祭告顯陵。
先是,賊陷京師,定遠總兵官平西伯吳三桂降于清,引之入關,大敗自成于一片石,自成走西安;清乃偽稱太子,與三桂合軍入京。及至,則清九王也;遂據京師,為先帝發(fā)喪,傳檄河北、山東皆下之。而道路相傳以為三桂借兵克復,又言巡撫遼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黎玉田與三桂合謀。德州生員謝陛殺賊所署偽防御使吳征文,奉香河知縣宗室?guī)浵菫闈?,率士民城守;而傅以為前東閣大學士謝升及前御史盧世水,于是可法以聞。己卯,封三桂薊國公世襲,命發(fā)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饋之。
太常寺少卿李沾劾吏部左侍郎呂大器定策時懷二心。上曰:『朕遭時不造,痛深君父,何心大寶?直以宗社攸關,勉承重任。當日效忠定策諸臣,朕已鑒知,余不必深求』。大器乞罷,不許。
六月庚申,以福府千戶常應俊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壬戌,上大行皇帝謚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謚曰「孝節(jié)盧肅、淵恭莊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思」字,大學士弘圖所擬也)。以都督同知楊振宗充總兵官,鎮(zhèn)守安慶。癸亥,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趙光遠為都督同知,充總兵官,提督四川、陜西軍務。光遠時鎮(zhèn)守漢中,命未至,已降于賊。甲子,工部尚書程注致仕。丙寅,吏部尚書張慎言致仕。
士英薦前光祿寺卿阮大鋮可任樞貳,予冠帶召見。戶科左給事中羅萬象、御史詹兆恒、王孫蕃、陳良弼、應天府丞郭維經等交章言大鋮以逆案發(fā)配,不宜召;弘圖請下九卿議,與士英不合,各疏求去,不許。呂大器遂劾士英以入朝為名,橫據國中縱兵劫掠、賣官鬻爵諸罪。御史黃澍入對,廷劾士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何志孔助澍言之,上怒。士英更為志孔請,得不死。
先是,張獻忠自楚入蜀;己巳,陷涪州。
壬申,士英劾從逆諸臣光時亨、龔鼎孳、陳名夏、項煜、周鍾等。
先是,周王薨于淮安舟中,命于安吉、孝豐擇地卜葬。
丙子,劉澤清劾呂大器前巡撫甘肅,以私忿殺總兵官柴時華及受賄事。大器速疏引疾,致仕。
朝議遣大臣北行使清,訪先帝梓宮并赍敕與吳三桂。而士英言有職方司貝外馬紹愉者,曾為陳新甲使清;昔之下策,今之上策也。澤清、杰并舉前總兵官太子少師左都督陳洪范;召見,以陳洪范提督下江定海水師,駐瓜洲。會左懋第以母喪在山東,請北行;遂定使清之議。
丁丑,張獻忠陷重慶府,瑞王遇害。
戊寅,封常應俊襄衛(wèi)伯,食祿米一千石,世襲。劉宗周在籍自稱「草莽孤臣」,上疏請上親征,又言四鎮(zhèn)不宜封;有旨宣付史館。而宗周復連疏言中外諸臣皆可誅,于是四鎮(zhèn)皆怒。己卯,忻城伯趙之龍論先帝廟號「思宗」為下謚;弘圖疏辨,上是之。
辛巳,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工部左侍郎何應瑞為工部尚書。以巡按淮揚御史王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巡撫山東。壬午,以江西按察司副使程世昌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處地方。加謝升上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黎玉田兵部尚書,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俱充山陵使。王幞奏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是日,督師標下總兵官于永綬等兵及浙兵哄于鎮(zhèn)江西門,焚居民數百家。
癸未,顧錫疇奏奪故少師兼中極殿大學士溫體仁謚。甲申,以□□□□□邱磊充總兵官,鎮(zhèn)守山東。大學士高弘圖等奏北使事宜:一、于天壽山特立園陵,厝先帝梓宮并太子、二王神櫬;一、割山海關外地與清;一、歲幣以十萬為率;一、清已僭號,勢成敵國,或稱可汗、或稱金國主,前代多有之,乞下廷臣集議;一、洪范給銀三萬兩,為山陵及道里諸費。
秋七月丙戌朔,命魯王于臺州府居住。添設兵部侍郎二員。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
戊子,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圣敬仁毅恭皇帝」,皇妣某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后」,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生稱也;沒而加之,非名也)。遙上母太妃鄒氏尊號曰「恪貞仁壽皇太后」。謚先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后」,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后」。追復懿文皇太子廟謚曰「興宗孝康皇帝」,懿敬皇太子妃常氏曰「孝康皇后」。上建文帝謚曰「嗣天意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純(一作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建文帝后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追遵恭仁康定景皇帝謚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圣景皇后」。
庚寅,以左懋第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馬紹愉為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加陳洪范太子太傅:往北京。癸巳,以巡按四川御史劉之勃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罷貴州總督,以前屯田道參議范■〈金長〉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命田仰仍總漕務,專管江北漕額,并催江北各標應給漕米。甲午,以前兵部尚書丁啟睿安撫河南,賜□□□□李際遇、劉洪起各總兵官敕。乙未,依北京更定營制為五軍、神機三大營,各一營至十營;以團練總兵官六人分統(tǒng)之。庾子,萬壽節(jié)。癸卯,命禮部尚書顧錫疇祀海。甲辰,追賜故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謚。乙已,李自成遣兵至保寧府,降之。庚戌,中旨以吏部右侍郎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弘圖封還爭之,不聽。辛亥,釋高墻罪宗唐王聿鍵等三百余人。
壬子,諭曰:『朕遭九六之運,車書間阻,方資群策,旋軫故都;乃文武之交爭,致異同之日甚。先皇帝神資獨斷,匯納眾流;天不降康,咎豈在上?爾諸臣尚鑒于前車,精白乃心,匡復王室。若水火不化、戈矛轉興,天下事不堪再壞,且視朕為何如主!祖宗成憲,弗尚姑息,各宜欽承朕言』!不再改正閣銜,以尚書兼大學士。萬元吉奏有清平西王吳三桂牌至濟寧州,稱奉大清攝政王旨,兵將南侵。執(zhí)政謂款使已行,不以為意。
八月丙辰朔,日食。
戊午,罷偏沅巡撫,以前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楊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四川、湖廣、云南、貴州、廣西軍務兼理糧餉。辛酉,加可法少保兼太子太保,進武英殿大學士,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弘圖太子少保,進文淵門大學士;曰廣太子少保,進文淵閣大學士;士英太子太師,進武英殿大學士;鐸太子少保,進文淵閣大學士,改戶部尚書:各蔭一子中書舍人。以刑部左侍郎賀世壽為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倉場;以前薊遼總督丁魁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河南、湖廣軍務,巡撫承德、襄陽等處地方兼理糧餉。癸亥,贈傅友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馮勝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寧陵王:祀功臣廟。敕左良玉充提督官,開藩武昌。
甲子,張獻忠陷成都府,蜀王遇害。
戊辰,皇太后自儀鳳門入宮、遣靈璧侯湯國祚告于南郊。命惠王于廣信府居住。壬申,以前寧夏巡撫樊一蘅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川、陜等處恢剿軍務兼理糧餉;前□□按察司僉事充為事官越其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兼轄潁、亳二州,提督軍務。
杰、澤清、良佐各疏劾劉宗周激變軍情,動搖圣駕;又與得功合疏言群臣謀危社稷,指大學士姜曰廣。會有建安王府鎮(zhèn)國中尉朱統(tǒng)甆候考吏部,因奏曰廣定策時有異謀,并劾前山東按察司僉事雷演祚、儀制司員外周鑣結黨亂政;下演祚等獄。于是吏科右給事中熊汝霖劾統(tǒng)甆誣詆大臣,通政使劉士禎、禮科給事中袁彭年劾統(tǒng)甆違制越奏,請究問;不聽;曰廣求去益力。
癸酉,命修西宮之西花園第一所為皇太后宮。丁丑,贈吳三桂父故□□總兵官吳襄遼國公、母祖氏遼國夫人。戊寅,以前總督薊遼軍務為事官王永吉戴重罪總督山東、河北等處軍務。庚辰,命選淑女。辛巳,賜北京死節(jié)諸臣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范景文等二十二人贈謚、祭葬有差;建祠雞鳴山,賜額「旌忠」。癸未,對□□□□□□鄭芝龍為南安伯。以前福建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申紹芳為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督餉江北。以前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應熊改兵部尚書,總督川、湖、云、貴等處,專辦蜀寇;賜尚方劍一口、便宜行事,仍給銀三萬兩。乙酉,以皇太后至京,加可法少傅兼太子太傅,弘圖、曰廣各太子太保,士英少保兼太子太師,鐸太子少保,誠意伯劉孔昭等、太監(jiān)韓贊周等各蔭升有差。阮大鋮入對稱旨,疏陳江防甚悉,安遠侯柳祚昌復薦之;以為兵部右侍郎,巡閱江務。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劾奏,不聽。
自李自成敗走,山東諸州縣并殺其偽防御使,牧令復為明;而朝廷無一官一兵出河北,清遂安置官屬,至濟、兗以南皆降于清,惟濟定州不下。是月,清將楊方興以兵數千趨濟寧,下之。
九月戊子,封皇太后弟千戶鄒存義為大興伯。庚寅,以都督僉事張福成充總兵官,前往河北、山東。辛卯,上御經筵。壬辰,裁各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甲午,曰廣致仕。乙未,宗周致仕。命黃斌卿移屯九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zhèn)江。丁酉,以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王之綱充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鎮(zhèn)守河南。
己亥,三法司奏定從逆六等條例。大逆凌遲處死凡五條:凡從賊攻陷京師及為賊毀宗社、易門榜者,凡倡率勸進及為賊草偽詔者,凡部院詹事翰林三品以上大臣從賊受官為之親信用事者,凡文武封疆大吏如督撫總兵降賊者,凡京堂翰林科道部等官為賊畫策規(guī)取地方者。以上如本犯不歸、歸而又逃者,收系其妻子,籍沒其資產。斬決不待時凡三條:凡四五品京堂及翰林科道官受賊偽命居要地比原職加崇者,凡方面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降賊者,凡文武封疆大吏聞變先逃者。絞凡六條:凡獻銀獻女獻婢以媚賊求免者,凡內外衙門官但受偽命者,凡職在巡方遇變而逃者及布按三司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遇變逃者,凡被賊夾打不能自回仍受偽官者,凡受偽官為賊疏遠者,凡各衙門奉差如管屯管河榷關司餉答官雖無封疆之責而逃者。流凡二條:凡內閣重臣及部院寺三品以上、詹事翰林五品以上、即不從賊、偷生潛逃者,凡既受偽職、后自疏遠、先賊未敗、脫身南還者。以上斬、絞、流及遠戌共十一則,如各犯認非自投,議減本罪一等;如遁歸匿形、蓄謀叵測,議于本罪加一等,仍收系其親屬。徒凡二條:凡候考候選即無官守、即未受偽官、乃浮沉賊中、賊奔乃還者,凡遇賊變偶不逃、為賊脅留、未受偽官者。杖凡一條:凡初為賊所拘、未受偽官、乘間先歸者。上曰:『北都淪喪,帝后升遐,巷戰(zhàn)死綏者,遂無一人?且反面事仇,甘心降賊,為之指斥先帝、規(guī)并海宇,人心已喪,法紀何存!所奏既已會議允當,并先奪職。其絞罪以上,三法司行撫按官逮至京訊之;流罪以下,撫接官依律即訊具奏。其有身雖陷賊而能改圖歸正、擒殺賊首及以兵馬城池來歸,或為我內應、克建大功,或為我內間、效忠本朝者,仍從優(yōu)升賞,不用此例』。
辛丑,以通政司右參議王瀠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東江等處,備兵援遼,恢復金、愎、海、蓋,贊理軍務兼管糧餉。以□□□□牟文綬充總兵官,鎮(zhèn)守荊州,總理漢土官兵。時荊州未復,命文綬自施州衛(wèi)收集士兵,出夔州以圖之。癸卯,以后軍都督府都督王允成充署總兵官,鎮(zhèn)守岳州。士英請定童生納銀徑送學道收考,免府縣二試,其銀以充兵部招練軍器之用;從之。乙巳,給越其杰銀十五萬兩,令募兵屯田。追賜國初諸臣陶安等、先朝諫死諸臣蔣欽等謚。丙午,召萬元吉還。以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杜弘域提督池、太等處軍務。丁未,上皇考陵名曰熙陵。己酉,進封朱國弼為保國公,爵一等。辛亥,加李沾都察院左都御史。命法司逮問呂大器。以中軍都督府右都督盧鼎充總兵官,武漢團練正紀寧南營務。開納助工事例。癸丑,命刑部逮問黃澍。
是月,高杰率兵赴鎮(zhèn)。戶科給事中陸朗例出為福建□□□□□,特旨留之。御史黃耳鼎例出為江西按察司副使;與朗并疏攻吏部尚書徐石麒。
冬十月乙卯朔,石麒致仕,耳鼎復為御史。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李成棟充總兵官掛鎮(zhèn)徐將軍印,鎮(zhèn)守徐州;□□□□□李世春充總兵官,鎮(zhèn)守泗州;□□□□□賀允昌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揚州。并巡上下江御史為一差。故周延儒子奕封乞免追贓;時有舉入汪庶者與延儒弟舉人正儀姻連,中旨欲移坐之而不許其名,以為曙也,遂坐曙贓六萬,而免奕封所坐六萬之半。丙辰,以鄭芝龍充總兵官,鎮(zhèn)守福建。以黔省援楚副將羅聯芳為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貴州。己未,以逃官前兵部尚書張縉彥戴罪總督北直隸、山西、河南北軍務,便宜行事。庚申,大學士高弘圖致仕。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孫元德察催直隸、浙江、福建金花歲改段價、九庫一應錢糧,仍督兩浙漕糧、鹽課、洋稅并一切修練儲備事宜。甲子,加何騰蛟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仍巡撫湖廣全屬地方。賜北京死節(jié)太監(jiān)王承恩等九人贈謚、祭葬、蔭有差。丙寅,命于杭州選淑女。旨下,有校尉人役突入民家搜索,女子有投水自盡者;巡視京城御史朱國昌等以聞。及選入,又不稱旨。上怒,命各城推戶舉首,隱匿者罪及地方鄰右,各官重處;而或言天下美女及妝飾精妙,無過蘇、杭,于是訪求之使四出矣。
壬申,中旨以吏部右侍郎張捷為吏部尚書。癸酉,改丁魁楚以原官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廣東等處地方。追復代宗生母賢妃吳氏上謚曰「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圣皇太后」,惠宗長子文奎曰「恭愍皇太子」,弟允熥為「吳悼王」、尤熞為「衡愍王」、允■〈火熙〉為「徐哀王」。追封惠宗子文圭為「原懷王」,并附祀孝康陵。復江都、宜春、南平等四郡主為公主,耿璇、于禮為駙馬都尉。甲戌,以逃官前左春坊左中允衛(wèi)允文兼兵科給事中,監(jiān)興平伯軍。命鄭鴻逵掛鎮(zhèn)海將軍印。乙亥,以江西按察司副使張秉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提督軍務。丙子,命以來年正月上辛合祀天地于南郊。土英請發(fā)欽單于各撫按,分給所屬司道府州縣官,凡贖鍰自杖以上俱住單貯庫,解部充餉,其不注單者以臟論;從之。丁丑,以兵部左侍郎解學龍為刑部尚書、前太仆寺少卿楊維垣為通政使司通政使。命王永吉且駐河上,擇險要地方暫料理山東、河北戰(zhàn)守事宜,俟陳洪范等還日奏請進止。戊辰,加左良玉太子太傅。壬午,命停今年決囚。以□□監(jiān)太監(jiān)孫呈琇為山東總監(jiān),同王瀠行事;瀠至安東不能前,有旨令駐淮上。賜故巡撫大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衛(wèi)景璦等五人贈謚蔭。癸未,以前吏科都給事中劉安行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直隸、浙江沿海開墾屯田市舶魚鹽等稅兼理海防軍務;通政使司右參議劉若金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福建、廣東沿海開墾屯田市舶魚鑒橋稅珠池兼理海防軍務。授朱統(tǒng)甆行人司行人。鑄弘光通寶錢。是月,漳州賊破云霄城,據之;官兵討之,賊走大埔。
十一月戊子,西宮成,賜名慈禧殿。續(xù)封鄧文克為定遠侯。辛卯,令生員納銀充貢。邱磊在安東,與劉澤清不協;可法奏其有異謀,遣右鎮(zhèn)總兵官柏永馥執(zhí)之,下淮安獄,自盡。癸巳,命遼王于臺州寧??h居住。乙末夜,端門外火。時山東及豐、沛并入于清;清分兩道,一入宿遷、一破海州。澤清等以聞,請沿河筑墻,與王幞等劃地分守;從之。丁酉,祁彪佳予告。庚子,以兵科右給事中李永茂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丁未,以兵部右侍郎張鳳翔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浙江水陸軍務兼理糧餉,巡撫蘇、松等處地方。以浙江按察司副使盧若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撫鳳陽等處地方。以江西按察司副使耿廷箓為太仆寺少卿。調云南臨安府土宮沙定洲兵馬從建昌入川剿賊。庚戌,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許定國充總兵官掛鎮(zhèn)北將軍印,鎮(zhèn)守開封。辛亥,士英請于金山、圌山筑城;從之。壬子,復逃官御史蘇京官,駐廟灣聯絡海上。先是,徐州土賊程繼孔擒至京,聞變逃歸;高杰擒斬之。加杰太子少傅、可法太傅、士英太保、鐸太傅。自五月不雨,至于是月。
十二月乙卯朔,命荊王于九江府居住。丁巳,進封劉孔昭為誠意侯、劉澤清為東平侯;孔昭辭,許之。禁巡按御史不許拿訪。庚申,賜建文死節(jié)諸臣贈謚。辛酉,以何騰蛟總督四川、湖廣、云南、貴州、廣西等處軍務兼督糧餉,專理恢剿;召楊鶚回部。癸亥,續(xù)封徐洪爵為永康侯。甲子,命程世昌兼督上江漕務。丙寅,改上孝宗后張氏曰「孝成靖肅、莊慈哲懿、扶天贊圣敬皇后」。大閱京軍,命士英代。先是,李自成遣兵攻鄖陽撫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徐起元、分守監(jiān)軍□□□□高斗樞、□□□□王光恩等出戰(zhàn),敗之,固守數月不下;命左良玉率兵救之。戊辰,以斗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己巳,陳洪范還奏:『于十月十二日至北京,夷官剛林等語甚誖慢,懋第抗詞不屈。二十九日至河西務,遙祭先帝。十一月四日至滄州,清遣騎追執(zhí)懋第等去,國書未投』。因言『閣議主于抗節(jié),使臣將命,不敢委曲』。上曰:『國家艱難之際,十余萬金錢遣使外庭,亦欲得當,并力滅賊;如何閣議止以抗節(jié)為不辱命?我當自強,清之款否,原不足恃!爾文武臣工當益切痛恥,秣馬厲兵,乘時恢復,以申大仇』!洪范又密奏,聞黃得功、劉良佐皆陰與清通;二人疏辨。上曰:『此清中反間,不足信』!命洪范往督師軍前,尋給假去。
楊維垣上疏,追論三朝黨局。上曰:『宵人躁競,不難矯誣君父以逞其私,安知忠孝之道?王之寀等已經大赦,姑不追究?!溉洹?,民間尚有存者,禮部訪求一部,送入史館,以存列圣慈孝之實』。又奏逆案多枉;命吏部察明,分別復職起用。有狂僧大悲至京,自稱齊王、又稱潞王;下錦衣衛(wèi)訊。
壬申,加士英少師。改命王永吉總督防河鎮(zhèn)將。癸酉,復逃官前左春坊左諭德韓四維官;工科右給事中戴英劾之,改別衙門用。甲戌,遣士英視牲。乙亥,復逃官兵科給事中時敏官,開屯浙江大瞿等山。丁丑,諭吏部自天啟以前詞臣有勞績者,察明贈官,不得與蔭。刑部尚書解學龍等奏從賊諸臣獄:宋企郊等十一人凌遲、光時亨等四人斬,秋后處決;陳名夏等七人絞、王孫蕙等十五人充軍、宋學顯等十人徒、潘同春等八人杖,自絞以下皆聽贖。其在□何瑞征等二十人俟二、三年后定罪,翁元益等二十七人存疑及已用張縉彥等七人、奉旨未用姜荃林等三人、已故吳家周等二人俱不在六等之列。以上諸臣擬罪太輕,命三法司再議。開納文武職官誥命。分防河汛地:王之綱自永城至寧陵,許定國自寧陵以西至蘭陽,劉洪起自祥符至汜水,李際遇專防河南一府,曹友義防邳州以西,張土儀防邳州以東。時清豫王兵自孟津縣渡河,李濟遇迎降,縉彥等并走沈邱;命高杰率兵進屯歸德以備之。戊寅,上御興定宮。是日,杰自徐州進兵。己卯,加徐起元兵部右侍郎、高斗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辛巳,罷南郊,改于明年冬至;御史沈宸荃諫,不聽。壬午,以應天府丞瞿式耜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馬干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命張縉彥以總督兼巡撫歸德、開封、河南三府,督諸將防河,恢剿河北潼關等處地方;越其杰巡撫汝寧、南陽、貴州三府,恢剿河南、湖廣等處地方。士英奏請榷酤,從之。癸未,以參將署川東鎮(zhèn)守事務賈登聯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前往四川。
圣安本紀下
顧炎武撰
弘光元年春正月己酉朔,大雪,免百官朝賀。以殿工成,加應熊太子太保,可法太保兼太子太師、進建極殿大學士,士英少師兼太子太師、進中極殿大學士,鐸少保兼太子太保、進武英殿大學士,各賜蟒衣一襲、蔭一子尚寶寺丞,以士英掌文淵閣印充首輔辦事;可法辭太保,許之。以吏部左侍郎蔡奕琛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辦事。癸巳,命得功、良佐率兵進屯潁、毫;二人受命不行。許定國陰送款于清。杰至睢州,乙未定國伏兵享杰于城中,殺之。明日,杰部將攻睢州,定國引兵走考城;圍之,定國走降于清。壬寅,命在京諸臣自陳。保國公朱國弼及御史張孫振劾刑部尚書解學龍賣法庇賊。丙午,奪學龍職。丁未,召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濟復官。壬子,加衙允文兵部右侍郎,總督興平標下鎮(zhèn)將兵馬、經略開歸防剿軍務。是月,清入西安府,李自成走襄陽。
二月甲寅朔,命于嘉興、紹興二府選淑女。左良玉薦太仆寺卿王驥可任巡撫。丙辰,以驥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提督軍務兼理糧儲。命高斗樞回京另用。己未,以阮大鋮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協理部事;仍管巡閱江防事務。以工部左侍郎高倬為刑部尚書。人有上書言廣信、建寧、衢州之間有云霧山為先朝封禁,開之可以助國;命太監(jiān)李國輔往視之。甲子,謚皇太子曰「獻愍」、定王曰「哀」、永王曰「悼」。乙丑,命于蘇州制造大婚冠服。丁卯,禮部尚書顧錫疇免官。蔭方孝孺裔孫樹節(ji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
高杰妻邢氏有子元爵,尚幼,在揚州;可法請以標下□□□□李本深提督軍馬,與諸裨將分屯梁、宋間。上曰:『興平創(chuàng)立軍府,以忠死事;身肉末寒,兼有嗣子,朕豈忍以其兵馬、信地遽授他人?可令其妻邢氏同元爵照舊統(tǒng)轄。元爵年幼,督師輔臣代為料理,示朕不忘忠臣至意。李本深仍領前鋒,俟有功優(yōu)敘』。良佐上書追論杰罪,請別委一人統(tǒng)其眾;不許。又言『本深庸弁,恥與為伍』。朝廷亦以提督體統(tǒng)尊,難之。已而邢氏上書請以本深為提督,允文亦具疏如邢氏言;從之,命未下。先是,四鎮(zhèn)之南來也,以揚州富實,各思據之;杰兵先至,揚州人不納,遂圍之。得功引兵至天長,欲爭揚州;朝廷遣萬元吉諭之,得功奉詔。可法至揚州,為杰所要,奏許其家屬居揚州。而得功在廬州,山瘠又新破,嘗怏怏不平;聞杰死,又引兵向揚州。士英以聞;上曰:『大臣當先國事而后私仇。黃得功若向揚州,使高營兵將棄信東顧,狡虜躡之而南,誰執(zhí)其咎?朕于諸藩鎮(zhèn)恩禮有加,諸藩亦當恪守臣節(jié),無得輕舉以誤國家』。可法在徐州安插高兵,聞之馳還。會上遣太監(jiān)盧九德、高起潛、李應升諭得功;得功奉詔。李本深等聞得功向揚州,棄信引兵還。上命起潛駐揚州,安撫將士。
乙亥,追封皇弟由榘為潁王,謚曰「沖」。禮部請朝日,命待南郊禮成行之。丙子,更上先帝廟號曰「毅宗」。封慈爚為崇王,命于福州府居住。時廷論多及先朝舊事,欲追罪當日建言三案之人并及門戶諸人,上優(yōu)容不許;而科道交章引繩批根,日益深切,群臣多不自安。袁繼咸以總督在九江,疏言「三朝要典」為先帝所焚之書,不宜存。已而,左良玉亦上疏論之。上曰:『此朕家事;列圣父子兄弟之間,數十年無纖毫閑言。當日諸臣妄興誣構,卿一細閱,亦當倍增悲憤。但造禍之臣物故幾盡,與見在廷臣功罪無關。朕已悉從寬宥,不必疑猜』。黃澍之被收也,倚良玉不至;繼咸為之請,許回籍聽勘。御史左光先被收,亦奔良玉,與呂大器皆不至。御史袁弘勛劾繼咸庇護三案,繼咸疏辨;上曰:『袁繼咸身任封疆,自有本等職業(yè)。賊信方急,當一心料理軍務,不得借題尋釁』。然自是失職之臣,骎骎有挾藩鎮(zhèn)以抗朝廷之意矣。兵部職方司主事彭遇颽召對,中旨改御史,巡按浙江;以家丁數百人行。至杭州不戢,杭人蹋署門逐之;改巡按淮陽。
己卯,續(xù)封張承志惠安伯。禮部右侍郎管紹寧署部印,失之;士英為之請,盡易南京各衙門印,去「南京」二字。
癸未,大悲棄市。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奏,先帝皇太子自北來,今往杭州;上遣內臣蹤跡,至錢塘江上得之。三月甲申朔,至京都。人傳言太子至,人人色喜;又言上未有子,且以為子:京城內外,一日中告語幾遍。太子在興善寺中,發(fā)勇衛(wèi)營兵五百人守之。夜五鼓,傳上旨,移太子至錦衣衛(wèi)掌衛(wèi)事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馮可宗邸舍。乙酉,上御武英殿,命府部九卿科道官及左春坊左中允劉正宗、右春坊右中允李景廉、前詹事府少詹事方拱干等審視(正宗等皆前東宮講官)。于是百官公服;獨拱干有罪,便服趨上。太子曰:『方先生』。及問正宗等,皆不識。又問講書何地?講何書?習何字?答多不符。兵科給事中戴英進曰:『先帝十六年冬御中左門親鞫吳昌時,太子侍旁,憶之乎』?不對。群臣環(huán)詰之,遂供出姓名王之明,為故駙馬都尉王昺之侄孫,曾侍衛(wèi)東宮,家破南奔,遇夢箕家丁穆虎聲,乃詐稱太子,拱干則于侍衛(wèi)日識之也。奏上。丙戌,下之明中城兵馬司獄。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錢謙益掌部事。丁亥,復故少師兼中極殿大學士溫體仁謚。戊子,命司禮監(jiān)隨堂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喬尚總監(jiān)兩淮鹽課,嚴察兵馬糧餉。命督師大學士應熊兼制云南、貴州、湖廣、廣西、鄖陽、偏沅各督撫;應熊劾馬干淫掠不法,奪官下督撫逮訊。壬辰,命百官會審王之明于午門外。河南有婦人童氏,自稱上藩邸時元妃,巡按御史陳潛夫信之,具儀從送至京;上大怒,下童氏錦衣衛(wèi)獄,并逮潛夫至京訊之。以耿廷箓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癸巳,遙祭諸陵。戊戌,以黃斌卿充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鎮(zhèn)守廣西。三法司以王之明獄上;上曰:『此必奸人密謀授意,圖為不軌;非高夢箕一人可辦。法司其嚴行究訊兩月以來往來蹤跡及主使之人』。于是人情益懼。民間流言,指馬士英、王鐸共謀戕害太子。黃得功上疏言:『先帝之子即皇上之子,真?zhèn)挝幢?,乞多方保留。若驟處死,即果詐偽,天下必以為真東宮矣』。上乃命養(yǎng)之獄中,勿遽加刑;俟布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后申法。而劉良佐上疏,并言太子、童氏二事,謂上為群臣所欺,將使天倫絕滅。上曰:『朕元妃黃氏,先朝冊封,不幸夭逝。繼妃李氏,又已殉難。登極之初,即追封后號,詔示海內。卿為大臣,豈不聞知?童氏不知何處妖婦,詐冒朕妃。朕初為郡王,有何東、西二宮?據供是邵陵王宮人,尚未悉真?zhèn)?。王之明是駙馬王昺之侄孫,避難南來,高夢箕家丁穆虎聲令冒認東宮,正在嚴究。若果真實,朕于夫妻伯侄之間,豈無天性?況宮媵相從患難者頗多。朕于先帝無纖介之嫌,因宗社無主,不得已從群臣之請,勉承重寄,豈有利天下之心,忍加毒害于其血脈?至于舉朝文武,無非先帝舊臣,寧不如卿;肯昧本心,害其元子?朕夫妻之情,又豈群臣所能欺蔽?但太祖之天潢、先帝之遺體,不可以異姓頑童淆亂宗祏;宮圍風化所關,豈容妖婦闌入?國有大綱、法有常刑,卿不得妄聽妖訛,猥生疑義』。因命法司先將二案審明情節(jié)傳示中外,以釋群疑。然而流言日甚。
己亥,上懿安皇后謚曰「孝哀慈靖、恭惠溫貞、偕天協圣悊皇后」,更上皇考謚曰「孝皇帝」。壬寅,先帝忌日,上于宮中舉哀,百官于太平門外設壇遙祭。甲辰,封□□□□□□黃九鼎為雒中伯。己巳,以殿工成,加可法太師,士英太保,鐸少保,弘圖、曰廣各太子太傅。李際遇、許定國既降于清,清盡得河南開封之地,引兵南下;王之綱走宿州。是日,清陷歸德府。巡按御史凌駉死之。丙午,罷安慶巡撫。以兵部右侍郎朱大典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廣昌、靖南、池皖等鎮(zhèn)軍務,巡撫應天、安慶等處地方,總理糧儲兼督上江漕糧。丁未,命后軍都督府右都督總兵官方國安掛鎮(zhèn)南將軍印,駐防池口。己酉,以光祿寺少卿錢繼登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兩淮鹽法兼理江防軍務。贈高杰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百戶世襲。
左良玉在先帝時已擁兵跋扈,及上即位,數上書侵撓朝政。聞有太子事,具疏言大臣蔽主,危害皇儲。時良玉且病,其子掛平賊將軍印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夢庚性兇狡,一時失職諸臣在軍中者,又為「春秋」「與趙鞅」之說以贊成之,遂舉兵反,以奉太子密旨誅奸臣馬士英為名。壬子,加李本深太子太保、□軍都督府左都督,提督興平標下兵馬。
夏四月丙辰,良玉陷九江府。丁巳,追恤三案諸臣劉廷元等二十人并復原官,仍各贈蔭有差。良玉兵自九江而下,所至焚掠;乙未,陷東流。京師戒嚴,以公侯分守長安等門及都城十三門,征靖南、廣昌、東平三鎮(zhèn)兵入衛(wèi),命可法至江北調度,命阮大鋮率兵巡防上江。上諭三法司:『附逆一案,日久不結,殊非法紀。朕新政之初,姑從寬貸。光時亨力阻南遷,致先帝蒙難;周鍾以詞臣降賊,乘馬不下梓宮;武愫為賊偽官任事:三人即便會官處決。其余擬斬者發(fā)云南金齒等衛(wèi)永遠充軍,擬絞者發(fā)廣西地面充軍終身,責令地方撫按官拘解。軍罪以下,并宥為民,永不敘用。周鑣、雷演祚結黨亂政,招引外兵,圖為不軌;于獄中勒令自盡。此外當日有挾持異議者,都與大赦。朕為天子,豈計匹夫夙嫌?并案內曾得罪皇祖妣、皇考者俱勿問。文武諸臣不許再提往事,屢污奏章;違者冶罪』。是日戮時亨、鍾、愫于市,鑣、演祚自盡。以光祿寺卿祁逢吉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倉場。續(xù)封劉允柱為寧晉伯。庚申,續(xù)封張國材為安鄉(xiāng)伯。是日,良玉陷安慶府。
初,興平所將皆秦人,于四鎮(zhèn)中最強,朝廷以沖地委之。自李本深等引兵還,□自大梁以南,如入無人之境;而提督之命久不下,將士無固志,因留揚州不進。于是清自歸德分兩道,一趨毫州,一趨碭山、徐州。李成棟奔揚州。壬戌,封常澄為襄王,命于汀州府居住。是日,都督黃斌卿等與良玉兵戰(zhàn)于銅陵之灰河,敗之。明日復戰(zhàn),沉其船三十艘;上命赍銀幣至軍中勞諸將。是時勤王之兵四集,軍勢稍振。良王尋死于九江;然淮南單弱,清自此益進而南,事不可為矣。己丑,清陷泗州;丙寅,渡淮。丁卯,選淑女于元輝殿。潞王在杭州上盡,請移僻靜一郡;戊辰,命移于湖州府,賜敕獎諭。且命移周、魯二王于江西、廣東。時河南盡入于清,獨劉洪起尚在光、黃之間;己巳,以洪起為提督汝、寧、開封等處援剿總兵官。庚午,命王永吉總督防河兼巡撫鳳、淮、廬三府,錢繼登兼巡撫揚州一府,召田仰回部;繼登辭,命永吉并撫揚州。時上流梗塞,王驥未行;而言者以湖南多警,命楊鶚仍為巡撫,駐常德、澧州。于是興平兵盡棄信還,挈其家眷至瓜洲,掠民舟欲渡江。有旨令鄭鴻逵扼守京口,敢有一兵渡江者,以大炮擊之,日有斬獲報捷;而清遂長驅南下。辛未,清圍揚州。甲戌,加得功左柱國,蔭一子錦衣術指揮僉事世襲。丙子,以御史霍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常、鎮(zhèn)四府,提督軍務兼理糧儲。丁丑,清陷揚州,屠之;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史可法不知所在。戊寅,追封于謙為臨安伯。
五月壬午朔,以山東布政使司右參議李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癸未,命移惠王于嘉興府。得功率兵進擊夢庚,敗之。丙戌,進封得功靖國公世襲,加大銀、大典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千戶,諸將各升蔭有差;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肇基赍銀幣往勞。丁亥,封鄭鴻逵靖虜伯。分蘇松、常鎮(zhèn)為二巡撫;以兵部職方司郎中楊文驄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常、鎮(zhèn)二府兼轄沿海楊州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儲。己丑夜,清以小舟自七里江渡;庚寅旦,抵南岸,鴻逵以水師奔福建。清陷鎮(zhèn)江府。辛卯夜二鼓,上出通濟門,幸太平。壬辰未明,士英奉皇太后如杭州。日晡,已有百姓數百人破中城兵馬司獄,出王之明稱皇太子,奉入宮;宮中金帛器玩,搶奪一空。吏部尚書張捷、刑部尚書高倬、戶部江西司郎中劉成治、山西司主事吳嘉允、中書科中書舍人龔廷祥、欽天監(jiān)博士陳于階、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吳可基皆死之。癸巳,上至蕪湖,命大典、大鋮東閣大學士督師,以揚州府同知李繼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時無紙,亦不及用寶,各以一幅紙書其官銜姓名。京城百姓,相聚搜殺士英故所部黔兵及其姻黨,破人家、劫財物;總督京營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趙之龍捕斬數十人,閉城門,遣人具啟于清。清兵自丹陽趨句容;乙未夜,前隊至郊壇門。丙申,豫王至,營于郊壇北;之龍及諸勛戚文武大臣皆迎降,清執(zhí)之。明廣昌伯劉良佐率兵入援,次上新河,降于清。己亥,豫王入南京。上將幸杭州,命大典、國安以所部兵先發(fā),都督杜弘域扈從,得功率兵斷后;未行。癸卯,良佐率兵犯駕,左柱國太師靖國公黃得功死之,其將田雄等奉上如營。丙午,上至南京。九月甲寅,上北狩。
自序
燕京失守,先帝以身殉宗廟社稷,南都諸臣擁戴福藩以正大統(tǒng)。斯時也,誠枕戈待旦之秋、臥薪嘗瞻之會也!使內外文武諸臣各靖共乃心,共獎王室:司職事者咸曰『必報仇,僇力致討,毋有二心也』!履戎行者咸曰『必討賊,其翦滅此而朝食也』!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庶幾沙陀之三矢可以復命、秦墻之七日邀與同仇矣!而無如貴陽、青田輩背公植黨、罔上行私,忽先帝之大憝、恣一己之愛憎,曾翻「欽案」,汲引群奸;遂致行都之坐席未暖,長江之天險已失!權奸誤國,千古同揆;可勝歡哉!
予自遭昆城之難,列在官府者幸荷寬政,而托在至戚者反罹密綱;孑然數口屏跡深山,吸風茹霜,莫可訴語。窮愁無聊之余,漫檢破笥,偶存「圣安事略」一冊;見其間邪說充塞,黑白倒置,儼然崔、魏重生,虎彪繼起。竊恐誤以傳誤,訛當年之見聞者小而淆千古之是非者大。用是不揣,仿朱子「綱目」之例,記事之后僭加「發(fā)明」;又仿「附錄」之條,以存事跡之備考者。極知夏蟲語水,井蛙見誚;要以見匹夫、匹婦之公是公非,不可得而泯滅者。若曰以管窺康侯而顧學紫陽,則吾豈敢!
昆山遺民亭林氏顧炎武撰。
圣安本紀卷之一
甲申年、毅宗烈皇帝崇禎十七年夏四月戊午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誓師勤王。
是時,有傳京師失陷者,眾猶疑信相半。兵部尚書史可法同南京右都御史張慎言、戶部尚書高弘圖、工部尚書程注、兵部右侍郎呂大器、署翰林院少詹事姜曰廣、太常寺卿何應瑞、應天府尹劉士禎、鴻臚寺卿朱之臣、太仆寺丞姚思孝、給事中李沾、羅萬象、御史郭維經、陳良弼、周元泰、米壽圖、王孫蕃、朱國昌等誓告天地,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
發(fā)明
書曰「誓師勤王」何?緩辭也,陪京向稱重地,兵馬整飭有素,一聞賊逼京師之信,即當星馳赴援,奮不返顧:今先帝大行旬余日矣,至是始議勤王,于被發(fā)纓冠之義何居?齊桓公救邢至于聶北,「春秋」譏之,譏救邢之不速也;況君父之難乎!律以「春秋」之法,所謂不待貶而罪自見者乎!
附錄
時各鎮(zhèn)逃兵南下,江北震恐;漕撫路振飛即分兵防堵,令副將金聲桓守徐州、周士鳳守泗州、周原敬守清口。至是,振飛會淮安七十二坊各集義兵,每坊舉生員二人,一為坊長、一為副、躬自操演;日則團練、夜則魚貫巡邏,以備非常。
淮陽巡按御史王幞執(zhí)偽官鞏克順,誅之。
賊選淮安知府鞏克順至清口,坊兵執(zhí)之以獻;幞即斬以徇眾。時幞自任守河、漕撫路振飛守淮,士民恃以無恐。是月二十七日,振飛集義兵大閱,舉人湯調鼎等咸易戎服從事。
發(fā)明
書「執(zhí)偽官」何?執(zhí)其所當執(zhí)也。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王幞此舉,不愧其職矣;故書以予之。
剿賊總兵高杰、劉澤清率兵南下。
時杰屯兵徐州、澤清屯兵宿遷,各聲言南侵;淮民大懼。巡按王幞自謂與澤清有舊,輕身詣之,勸其回轅北上;澤清不允,大聲云:『即不擾淮安,請假道赴揚州』!幞不可曰:『萬不得已,迂道從天長、六合行,則非我所知也』。淮安得免涂炭。
其書「南下」何?不當下也。杰寺受討賊之責,既不能剿而垂涎楊州,公行無忌,可惡甚矣!故書其官,以著其罪。
十五日(壬申),總漕巡撫戶部侍朗路振飛、巡按御史王幞執(zhí)偽官呂弼周,誅之。
偽防御官呂弼周以偽咨致王幞,欲赴任;游擊駱舉佯迎之于中途,執(zhí)以解。幞叱曰:『跪』!弼周曰:『人也不認』!幞曰:『亂臣賊子,我認得誰;今但知有國法耳』!幞,弼周門生也。幞細鞫其事賊及圣上、東宮所在,弼周一字不答。解至軍門,路振飛縛弼周于柱,舉觴勞駱舉,簪花旁立;集諸善射者立二十步外,五人為耦發(fā)一枝,不中者退,中者報名賞銀牌一。射者盡,乃命剮之;眾情大悅。時鹽城守備王某亦獲賊將董學禮及從者十三人解于軍門,悉斬之。
發(fā)明
亂臣賊子,凡民罔不憝,所謂「不待教而誅」者也。二臣此舉,深得誅討之義矣。恃書其日,以見誅亂臣賊子,僅此一日也;蓋美之辭。
二十八日(己酉),剿賊總兵高杰圍揚州。
揚州繁華素著,杰輩垂涎久矣。至是,屯兵城外,城外廬舍焚掠無遺。揚人厚犒之,不聽;江南北大震。
發(fā)明
高杰受先帝之顯擢,膺建節(jié)之重任,不能力討逆賊以抒不共戴天之仇,而汲汲焉揚州是圍,肆行暴虐,惡之極矣!詳書其官,蓋深罪之也。前誅偽官,書日以為美辭;此書日,則以著其惡者?!复呵铩怪?,一美一惡,無嫌于同。
附錄
是時各藩俱南奔,淮撫路振飛親駐河干,以令箭約諸藩舟魚貫而來;周王出行資,給賞各坊義士。
鳳慶總督馬士英標兵抄掠淮安,其部將莊朝陽行卻單縣,為民所殺。
時先希大行之信既確,南京文武諸大臣連日會議,潞主倫次稍疏、惠王道遠難致、福王有在不類事,莫之敢決。鳳督馬士英念福王奇貨可居,內結操江誠意伯劉孔昭、外結總兵劉澤清等同心擁戴;且移書諸大僚,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兼責史可法當王其議。二十二日,可法治兵于浦口。二十三日,諸臣謁孝陵定議,劉孔昭面詈呂大器不得出言搖惑;遂定議福王,先修武英殿。二十七日,南京禮部司務集齊百官,公啟迎主于儀真;福王得啟,即行。二十九日,福王舟至觀音們;三十日,百官謁見福王于舟次。王角巾葛衣坐寢床上,枕舊衾敝,帳亦不能具;隨從田成諸奄布袍草履,不勝其困。
五月戊子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福王入京,以內守備府為行宮居之。
是日,福王自三山門登陸至孝陵,從西門入饗殿祭告。詣懿文太子寢園展祀畢,從朝陽門進東華門,恭謁奉先殿。出西華門,暫居內守備府為行宮。文武百官進見,王色赧然欲避;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劉孔昭諸勛臣,人人皆有德色。群臣退,議先上監(jiān)國璽綬而后勸進,乃即范金鑄「監(jiān)國之寶」。次日,百官朝王于行宮,魏國公徐弘基先致辭。靈璧侯湯國祚即訐戶部措餉不時,其辭憤絮;太監(jiān)韓贊周叱之起。呂大器曰:『此非對君體』!群臣退,議登極;張慎言謂:『國虛無人,可遂即大位』??煞茉唬骸禾哟嫱鑫床罚缺睂兑詠?,奈何』?劉孔昭曰:『今日既定,誰敢更移』!可法曰:『徐俟數日,似亦無妨』。諸臣乃散。
發(fā)明
無事則倫序、有事則擇賢,古今之通義也。福王在藩失德甚著,自無擁立之理;士英連結內外,以示不容不立之勢。嗚乎!明之天下非亡于他人,實亡于土英一人耳!漢鼎移于并牧、唐祚絕于豳岐,非其炯鑒耶!然不責士英而責可法者,則又「春秋」責鄭祭仲之意也??煞ㄢ吣蠘兄厝?,值大變之猝臨,當獨立主持,選立賢藩,宗社為重、倫序為輕。澶淵十日不捷,王旦請立太子;土木北狩不返,于謙竟立景帝:何至牽制于群奸,立其所不當立乎!故特目可法以責之,亦「春秋」之義也。
附錄
初三日(庚寅),群臣進「監(jiān)國寶」于福王,王行告天禮。劉孔昭復請登天位;御史祁彪佳曰:『監(jiān)國名甚正』。徐弘基等皆然之,乃止。
改史可法、高弘圖為禮部尚書,升馬士英兵部尚書,姜曰廣、王鐸禮部左恃郎,俱兼東閣大學士;可法仍掌兵部事,張慎言仍為吏部尚書。
時議卜相,群情推轂可法及弘圖、曰廣。劉孔昭攘臂欲入;可法曰:『本朝無勛臣入閣例』。孔昭曰:『即我不可,馬士英有何不可』!諸臣默然。又議起廢,眾共推鄭三俊、劉宗周??渍烟嘏e阮大鋮等;可法曰:『此先帝欽定「逆案」,勿庸再言』!是時士英率高杰、劉澤清等擁兵十萬,臨江以挾制廷臣,使不敢不相云。
發(fā)明
斯時先帝大行,普天同痛;可法等俱當戴罪供職,不得援登極推恩常例,希正揆席。至閣中票擬,遴選曰廣等數人,皆以原官兼閣員辦事,不用進秩;誓必寸磔逆闖、禮葬先帝,然后論功行賞?!复呵铩怪ǎ嘿\不討、仇不復,則君不葬、服不除;寢苫枕弋,無時而終事也。當時若能宣昭此義,士英雖奸,何名而入;孔昭邪說,何由而起!惜乎!可法諸臣見不及此。直書于冊,交譏之也。
江西湖廣總督袁繼咸疏請入覲,止之;鳳慶總督馬士英自請入朝。
繼咸請入覲,特諭止之。
士英請入朝,拜疏即行。
發(fā)明
新君嗣位,請入朝行賀,禮也;剿賊重任不得擅離,特諭止之宜也。繼咸候命而后進;士英則不候命而即進,其目中豈復有朝廷乎?一書「疏請入朝」、一書「自請入朝」,而順逆之情著矣。
命兵部員外郎萬元吉宣諭各鎮(zhèn)。
時高杰兵大掠江北,聲言欲送家眷到江南安頓,約劉澤清刻日渡江;史可法請發(fā)戶部銀萬兩,遣職方司員外郎前往分別犒賞。萬元吉至彼,上疏言:『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素少紀律,近更乖張;一城之隔,民以兵為賊、兵以民為叛,環(huán)攻勿釋。臣等雖有愛民之心,絕無銷兵之術』!揚州士民王傳龍等亦上公疏,言『東省附逆,河北悉為賊有。不意賊警未至,高兵先變。自高杰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廂之民何啻百萬;殺人則積尸盈野,淫污則辱及幼女。環(huán)圍血攻已經月余,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徒戕內地之良民也』!
升周堪賡為戶部尚書、何應瑞工部右恃郎、劉土楨通政使。
改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張國維以原官協理京營戎政。
起補劉宗周都察院左都御史、起升練國事戶部右侍郎。
起調倪嘉慶、華允誠、葉廷秀為吏部文選四司官。
起調解學龍為兵部左待郎、賀世壽刑部右侍郎、許譽卿光祿寺卿。
召復原任給事中章正宸、揚時化、莊鰲獻、熊開元、袁愷、姜采、御史張煊、李長春、喬可聘、詹爾選、馬兆義、鄭友元、李曰輔、李模等俱補原官用。
升張有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王庭梅應天府尹、朱之臣太常寺卿、左懋第太常寺少卿。
升李沾吏科、張元始戶科、沈允培禮科、鐘斗刑科、李清工科,俱都給事中;羅萬象、陸朗、熊維典、張希夏俱左右給事中,陳泰來、姜應甲、馬嘉植、王士熊、黃云師、錢增俱補給事中。
起升顧錫疇為禮部尚書、黃道周吏部右侍郎、羅大任國子監(jiān)祭酒。
升高倬工部右侍郎、鄭瑄大理寺卿、侯峒曾右通政。
升李沾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郭維經應天府丞。
吏部欲推李沾為操江;沾故善劉孔昭,恐分其任,乃求可法升常少。維經積勞于干掫,都人賴之;驟難其代,令仍攝巡視。沾嗾維經劾冢宰張慎言有私;經旋悟,即具疏引罪。而沾憾慎言不已,以其廉勇素著,不敢顯攻;因借端于少宰呂大器,思逐之。
升章正宸吏科、張希夏〔□□〕,俱都給事中。
起補在籍吏部主事王重為文選司郎中。
時銓曹乏員,慎言以重家在金壇,可立致;故推之。李沾持不可,曰:『是受我贄四十金者』。慎言曰:『仆起家三十年,所贄十二金而止;公安得以四十金贄乎?仆老矣,須舊銓郎乃解事,又近地;其人賢否,仆自有提衡,不必混也』!沾益銜之。
附錄
十一日(戊戌),奠安二祖御容,遣魏國公徐弘基、安遠侯柳祚昌、南和伯方一元行禮;奠安二后御容,遣太監(jiān)韓贊周、盧九德行禮。
鳳陽參將戈士凱報劉澤清兵沿路劫殺,逼攻臨淮。
馬士英標兵先至淮安西門外焚劫。坊義師擒三十余人;淮撫路振飛不敢問,縱之。
命御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
命趙光遠鎮(zhèn)守四川。
諭鄭鴻逵留駐九江。
升張應元為承天總兵。
衡王奏殺青州偽官。
史可法請增文武重臣經理招討。
湖廣巡撫奏武、岳恢復,方國安冒功混報。
原任大學土蔣德璟北歸,奏賀。
降賊官項煜南歸,混入朝班;任承詔自言賊授偽官,堅拒,南奔。
戶科羅萬象劾方孔昭屯撫河北,兵至跟蹌逃歸,今又蒙面補官。
淮北坊士擒偽官武愫,解至軍門;路振飛與愫有舊,僅下之獄。
蘇州士民焚掠偽官項煜、湯有慶、錢位坤、宋學顯等四家;常熟焚掠時敏家,并三代四棺盡行焚毀;海鹽焚掠陳之遴家,并焚其父陳祖苞之柩。
十五日(壬寅),福王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十六日(癸卯),馬士英入朝。
馬士英未嘗奉詔,擅率營兵由淮赴江達南都,舟共一千二百號;巡按御史王幞駐清江浦,令淮坊義兵排立兩岸,不許一舟停泊、一人登岸,凡三日而畢。是日朝見,命掌兵部事,仍入直辦事。高杰、劉澤清致書史可法,請渡江,欲其讓士英也;可法乃請督師江北以避之。
發(fā)明
嗚呼!士英入而「逆案」自此翻、群小自此進,邪正消長之機、宗社存亡之辨,于斯決矣!其書「入朝」何?「春秋」于鄭詹,直書曰「來」。公羊子曰:『甚佞也』;曰『佞人來矣!佞人夾矣』!此亦曰『佞人入矣!佞人入矣』!謹盡削其官,蓋深絕之也。
剿賊總兵高杰圍揚州,殺進士鄭元勛。
時杰屯兵揚州城下,巡撫黃家瑞漫無主持;兵備馬鳴騄率民堅守,晝夜不懈。鄉(xiāng)紳鄭元勛親詣高營解紛;入城,勸家瑞放杰兵入城。士民嘩曰:『城下殺人如是,元勛顧不見耶』!元勛強為杰剖辨,眾怒,群毆之死;嗚騄疾走泰州。職方郎中萬元吉疏言:『臣奉命犒師,沿途兵民交構,揚州尤甚,閉門登陴已懸半月;民與兵相攻、兵與民相殺,成何紀律!頃接水營參將報賊奔清河,官兵擊燒賊舟殆盡;若諸將潛師以濟,可一鼓殲也』!初,黃得功分地揚州,高杰、劉澤清以繁富爭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死守。又得功兵至天長,杰與澤清欲排之;又值李棲鳳、高文昌兵至,眾益洶洶。元吉移書得功,期共獎王室。得功自明無他,亟請聯絡殺賊;元吉以書馳示杰等,始稍戢。然杰部終不受制,澤清所部千余人劫掠瓜洲一空。
發(fā)明
高杰恃強,圍揚州經月不解,其惡著矣。書曰「剿賊總兵」,以著其縱賊不討、戕害內地之罪。元勛不自揣量,妄欲開門揖盜;其死也宜。茲書元勛之殺于圍揚之下,若曰非揚殺之,乃杰殺之;不以殺元勛之罪,罪揚人也。此「春秋」之權衡也。
總督漕運、巡撫鳳淮、戶部右侍郎路振飛罷;起升田仰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鳳、淮。
振飛在淮,守御甚備。是月,大饗士于淮安府學中,敘向來有功文武官八千余員;振飛與王幞親自按席,觀者鼓舞。已而振飛為馬士英所劾,得旨提問,合郡不平;尋以士民公疏訟冤,得免。旋丁艱去。田仰向寓金陵,與劉孔昭善;至是,孔昭力薦之,故有是命。
晉封靖南伯黃得功、寧南伯左良玉俱為侯,封總兵高杰為興平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
史可法以淮、揚、廬、泗自守;請『設四潘,以鳳、徐、滁、六為進取之基,兵馬錢糧懼聽自行征調。四藩即用得功、杰、澤清、良佐為藩屏,固守江北,則江南之人情自安。得功已封伯,似應進侯;杰、澤清、良佐似應封伯。良玉恢復楚疆,應照得功進侯』。又奏:『四鎮(zhèn)既設,不可無督師;應駐揚州居中調遣。四鎮(zhèn)各自分汛地:轄淮、海者駐淮安,海、邳、沛、贛十一州縣隸之,恢復山東一路。轄徐、泗者駐泗州,徐、泗、宿、毫、豐、碭十四州縣隸之,恢復開、歸一路。轄鳳、壽者駐臨淮,壽、潁九州島縣隸之,恢復陳、杞一路。轄滁、和者駐廬州,無為、六、巢十一州縣隸之,恢復光、固一路。每鎮(zhèn)額兵三萬人,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兩。其鳳陽總兵,應改副總兵一員』。故有是命。
發(fā)明
大仇未討,天下未平,何以家為?況開藩重賞哉!上借此以為羈縻之術,下受之而無感奮之志,胥矢之矣。直書于冊,深譏之。
十八日(乙巳),祭先恭王太妃于行宮。
大學士史可法督師江北,命百官郊餞。
可法請撥劉肇基、于永綬、李棲鳳、卜從善俱隸標下,又薦主事何剛、舉人李蘧軍前贊畫??煞瘸?,劉孔昭益無所顧忌,高、張諸臣俱不能安其位矣。
大旱,令應天府祈雨。
二十三日(庚戌),劉孔昭訐吏部尚書張慎言于朝。
孔昭故善阮大鋮,必欲起之。因詔內有『「逆案」不得輕議』之句,慎言秉銓持正,度難破例;置酒約諸勛臣廷論慎言,湯國祚、趙之龍皆諾之。是日早朝,孔昭邀國祚、之龍合奏『慎言排忽武臣,所推吳甡、鄭三俊有悖成憲,真奸臣也』。
慎言立班不辨。弘圖奏:『冢宰自有本末,何遽殿爭』!上諭:『文武諸臣各宜和衷,毋得偏競』??渍研渲腥〕鲂〉?,逐慎言于班;太監(jiān)韓贊周叱曰:『從來無此朝規(guī)』!乃止。慎言出,即引疾乞休??渍阉鞆途呤枳啵骸荷餮酝蒲a幸濫,薦舉吳甡、鄭三俊更為可異。慎言原懷二心,告廟決策,阻難奸辦。乞大奮干綱,收回吳甡陛見之命,重處慎言,為欺君誤國之戒』。高弘圖亦具疏言:『文武官各有職掌,毋得侵犯,即文臣中各部不得奪吏部之權。今用人乃張慎言事;劉孔昭一手握定,非其所私即謂之奸,臣等皆屬贅員矣!吳甡、鄭三俊五朝人望,票擬實出臣筆。竊念朝廷之尊,尊于李勉;今宸陛幾同訟庭,臣愧死無地,乞賜罷斥』。姜曰廣亦引疾求去。俱慰留不允。
發(fā)明
慎言以統(tǒng)鈞大臣,孔昭得辱之于朝,是無法紀也!無法紀,是無君父也!書言「訐」者,明慎言之無罪;慎言無罪,是罪專在孔昭矣!一削其爵、一舉其官,邪正之實辨矣、予奪之義嚴矣。
附錄
時闖賊西遁,群臣降賊者皆南歸,蒙面求用;行宮前章奏雜投,甚有擅入朝班者。通政司劉士楨請嚴封駁參治之令;有旨著行甲飭。
叛將李成勛寇掠清河,巡按王幞調兵御卻之。
偽將劉曰恭攜偽敕五道,送得功、高杰、劉伊順、劉肇基、徐大受寺;得功執(zhí)以聞。
馬士英奏大計四事:一、圣母流離,可密諭高杰部將衛(wèi)迎。一、皇考進尊位號,應遷梓宮南來。一、皇子未生,應急慎選淑女。一、諸藩失國,恐有奸宄挾之,不利社稷;宜迎置南都。
加恩翼戴諸臣:公徐弘基,侯朱國弼、柳祚昌,伯劉孔昭、方一元、焦夢熊、郭祚永,太監(jiān)韓贊周、盧九德各升賞世蔭。
二十六日(癸丑),上召閣臣高弘圖、馬士英、姜曰廣于行宮。
是日,上謂弘圖曰:『國家多故,倚賴良深;先生何言去也』!弘圖對曰:『臣等非敢輕去;但用人一事,臣謂可、勛臣謂不可,是非淆亂,臣何能安其位』!上曰:『朕于行政用人未習,卿等所言,無有勿從;不疑有他』。弘圖奏:『冢臣張慎言清正有品,吏部以用人為職,如推劉宗周、黃道周,使勛臣處此亦必引重;何獨以為罪!吳甡歷任巡撫,俱著豐采、又負清望。先帝簡任內閣督師剿寇,赴任稍緩,致蒙譴責;先帝殺周延儒、不殺吳甡,即可知其人。假先帝在今,亦必用之;何勛臣以此罪冢宰也!北都失節(jié)之人不可用,江南見存者無幾、又不合勛臣之意,將誰用乎?若曰武職則有兵部在,不可并責冢臣也』。弘圖又奏近臣貪黷狀。上曰:『朕固聞之;諸臣通賄出之袖中,誠可嗤也』!時屢勤召對,先后無虛日,或一日再召;似有志圖治者。自高、姜去后,馬士英當國,上亦拱手聽之,不復預聞政事矣。
升王幞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路振飛既去,幞又以升行;劉澤清遂營窟于淮安山城中,田仰不能禁制,而淮事不可為矣。
附錄
馬土英奏關寧總兵吳三桂之捷;有旨封薊國公世襲。又命戶部發(fā)銀五萬兩、米十萬石,責令中書沈廷揚賣與之。
大學士高弘圖請暫輟閣務,往江干督收漕糧;允之。
六月丁巳朔,諭吏部尚書張慎言視事。
加巡撫黎玉田為兵部尚書、山東原任大學士謝升上柱國、在籍保定御史盧世深太仆寺卿。
馬士英奏北信誅偽官之功,故有是命。史可法亦乞選使臣赍監(jiān)國、即位二詔及賜吳三桂、謝升二敕,往北直、山東曉諭。時訛傳德州起義,謝升輔佐之故。先時有朱師欽者,慶藩宗室,為香河知縣;棄官南走,偽防御閆杰囚之于德州。杰與偽知州吳征文比餉甚酷,貢生馬元騄、謝陛等暗結義旅,一呼而起,殺杰與征文;出師欽于獄,奉以為主,權稱濟王,檄告遠近。于是殺逐偽官,來附者四十余州縣;遂訛傳謝陛為謝升也。嗚乎!中朝偵探舛謬如此,而欲奏恢復之功難矣!
初六日(壬戌),上大行皇帝謚曰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謚曰孝節(jié)烈皇后。
尊福恭王為恭皇帝、王妃□氏曰孝成皇后、生母鄒氏曰仁壽皇太后、神廟皇貴妃鄭氏曰孝寧太皇太后、元妃黃氏曰孝哲皇后。
初七日(癸亥),馬士英特舉欽定「逆案」問徒阮大鋮,命復冠帶陛見。
士英奏「冒罪特舉知兵之臣,以共濟艱難事」;舉阮大鋮當赦其罪,即補兵部右侍郎。先是,大鋮被廢,寓居金陵,與劉孔昭、馬士英及內奄李承芳交往甚密。周延儒再召,大鋮、士英同助萬金營求起升;而先帝圣斷不可奪,僅吉士英。至是,大鋮日夜謀出山,勛臣殿爭亦因大鋮而發(fā)也。士英乘高弘圖督糧江干,即自擬旨:阮大鋮果否知兵可用?著兵部召他,暫冠帶來京陛見,面問方略定奪』。是時科道羅萬象、詹兆恒、王孫審、陳良弼合疏言:『「逆案」不可翻,大鋮不可用』。皆不聽。士英又辨:『臣在兵言兵,但知為朝廷用人,不知其它』。上溫旨留之。
發(fā)明
魯公子翚請會師伐鄭,隱公勿許;翚固請而行,「春秋」削其「公子」,直斥其名。胡康侯氏曰:『翚請以師伐鄭,而隱公勿許,義也。翚以不義強其君,固請而行,無君之心兆矣,是以及鍾之禍?!复呵铩谷テ洹腹印梗浦斡谖磥y也』。阮大鋮身在「逆案」;「逆案」乃先帝所定,誰敢奸之!今士英徇一己之私,請暫擬冠帶陛見,正所謂以不義強其君者也;其無君豈在翚下乎?北行之禍,由茲兆矣。故于士英則削其官,于大鋮則詳書「欽定逆案」;「問徒」,所在以絕之者至矣。
初八日(甲子),阮大鋮陛見。
大鋮入見,備述見枉之由。高弘圖言:『大鋮若用,必須會議』。馬士英言:『會議,則大鋮必不得用』。弘圖曰:『臣非力阻大鋮;舊制:京堂必會議,乃于大鋮更光明耳』!士英曰:『臣非徇私賄,何所不光明也』!弘圖曰:『何必不受賄;一付廷議,國人皆曰「賢」,然后用之可也』。弘圖出,即乞休。
大鋮遂上「孤忠被陷之由疏」云:『臣于天啟甲子,見逆珰魏忠賢與在外門戶諸人終攜始合,擅政弄權;時為吏科都給事中,力請終養(yǎng)以避其焰。后蒙起用,鋮守官太常少卿七十日,即乞差還山;竄跡窮山,不入城市。凡忠賢擅竊威福,皆鋮在山林息影,唯恐不深時也。且當天啟年間、從無一官之躐、一字之諛、一椽之建;甚且「點將傳」內勒入鋮名于其中,冀殺鋮后快;鋮與崔、魏諸黨不惟風馬牛不相及,且冰炭水火之不相容亦既昭然矣。「逆案」冤及于臣者,蓋謂臣在科時,孫慎行以紅丸邪議搖動皇祖母、皇考。是時旨下九卿科道會議,給事中魏大中上言:「內有張差、崔文升,所謂先帝之賊也。張差所由,誰不知為鄭國泰所為,宜問主使。又有李可灼之藥,不合之崔文升不備;崔文升之逆,不溯之張差不明;鄭國泰、鄭養(yǎng)性、方從哲之罪,不參之三案不定:宜悉置諸人以應受之法」。此皆大中大逆不道,血口污天語也。鋮與同官,正色折之;且語曰:「三朝仁孝無間,凡為臣子處此,安得以無根之言挑釁骨肉」!故堅持不出議單。今「三朝要典」具在,可覆按;而同鄉(xiāng)左光斗迫臣出議甚力,此札尚在,臣不之應。由此,大中與中之黨恨臣入骨。適臣俸在彼前,惡奪臣首,恒百計排阻;鋮浩然致歸,黨怒不釋。鋮與相國馮銓有文字交,歸過涿州,一晤即行;而大中門客汪文言遂誣鋮與銓以「叩馬獻策」。夫鋮與銓在涿州,忠賢在深宮近侍,其馬安得而叩之?況相國今合家殉難而死,忠佞定于蓋棺矣。后大中以巧救奸人汪文言、疏糾忠賢,為忠賢所仇,被逮以死。記光斗、大中死于乙丑之秋,而乙丑之秋正大鋮躬耕山居之日,里中衿紳父老可問也;而安得一身以贊導耶?至鋮「合算七年通」內一疏,于中極論倡紅丸之孫慎行,為時所嫉;此乃忠賢典刑后所條上者,曾有半字為彼逆惡解嘲者耶?且當時倡造「逆案」之侯恂,今公然從賊為工部侍郎矣;主造「逆案」之輔臣韓爌,今公然開門迎賊,賊以安車迎入長安矣;而「案注」中所云報復鋮有疏者,即今受偽戶部司務之魏學濂也。而門戶諸臣乃欲以受賊偽命亂臣賊子之仇口,為鋮孤臣孽子之定案;豈尚有人心者乎?今諸臣抵死攻迫,鋮安得不一直陳當日之情事,以上告君父、下告天下萬世哉』!馬士英又為大鋮奏辨,力攻姜曰廣、呂大器等護持局面。
〔發(fā)明〕
臣顧炎武曰:大鋮此疏將以掩其「逆案」之枉,不知適所以自供也。當南樂魏廣微借內修怨,楊、友嚴譴去國,是時徐大化、朱童蒙等俱中旨升京堂用。遂由葉有聲薦,大鋮亦中旨升京堂用,從常少轉升祿;正楊、左被逮時也。又爾時茍非「逆案」中人所喜者,一登啟事即遭削奪;大鋮若與崔、魏如水火冰炭之不兼容,何取京堂之中旨如寄,而常少、光祿之推升毫無齟齬也!「點將錄」抄布四方,并無大鋮姓名;假使有之,有聲豈敢入薦剡乎?此事理之最明者。堅持不從孫、魏二公之議;謂將以調護兩宮,出自臣子苦心,誰曰不然;乃欲以此居功,反坐諸臣誣捏之罪,則無良極矣!且欲取證于「三朝要典」;「要典」既屬逆珰纂修,逆珰服刑已十八年,「要典」即奉旨焚毀矣,猶惓惓奉為圣書,則其為逆賢私孽可知也!「叩馬獻策」,原指逆賢進香涿州之日,非指深官近侍之日;大鋮南歸過涿州,正逆賢進香至涿州,萬耳寓目何可掩也!呂飛鵬并無「贊導」之疏,正以中旨京堂即入逆珰;何況大鋮、魏大中之疏糾逆賢也,在楊漣二十四大罪之后!斯時疏攻逆賢者章滿公交車,豈能巧救汪文言乎?「合計七年通」內一疏,先帝御極久矣,猶娓娓論孫慎行、楊漣、左光斗諸臣,無一不與「要典」相發(fā)明。夫珰局已敗,尚思為護法沙門;則珰焰方張,其為贊導無疑也。相國馮銓,現今官崇內院、位晉殿閣,而誣以合門殉難,不亦悖乎?闖賊破蒲州、平陽,故輔韓爌合門殉難,斯時萬口如一者;而安車迎入長安,未之聞也!督輔李建泰為賊所禮遇,則人人耳目之矣。姑摘其誣捏最顯者如此。
工部尚書程注罷。
起升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初十日(丙寅),吏部尚書張慎言罷。
慎言面辭,上曰:「晉疆未復,卿已無家可歸;沿途僑寓,需召』!慎言遂寓寧國。孤孫間關來侍,慎言曰:『祖孫相聚足矣』!鼎革后,慎言郁郁以死,孫扶柩返葬故里。
附錄
湖廣巡按黃澍奏:『前任巡按劉熙祚于永州被陷,為賊所執(zhí);于九月晦殉節(jié)于祁陽。巡按宋一鶴于承天之變有武弁負之出,一鶴不可;遂以身殉。王聚奎葉數千里之地,逃回省城,日惟追比贓罰為事;直至新撫何騰蛟到任,乃扁舟南下』
史可法奏:『高杰奉旨駐揚州,揚人堅不肯納。黃得功至儀真,本為安頓家眷;而給紿者曰:「與爾為敵」。臣至,亦疑之。臣待之以誠,勸其移駐瓜洲城,杰許諾;臣因與約,隨當移駐盱、泗。臣調停于兵間,漸可釋其嫌猜』??煞ㄒ越芎凡豢芍疲砣肫錉I喻之,見留不能出,盡奪其兵,每奏諸經邀閱,然后得達:權遂不振。
又奏:『淮人忠義碎偽碑、殺偽官,擊敗賊騎于河上;義兵聚至二十余萬,聲勢甚壯,賊將董學禮、白邦政躑躅不敢犯。又,宿遷擒斬偽官,請旨獎敘』。許之。
馬士英敘東省偽官功,以李元和為首,拔常自俊為左都督。自俟本革工,曾負上避流賊之難。
劉良佐奏:『臣開鎮(zhèn)臨淮,士民張羽民等不服』。臨淮士民戈尚友等亦奏:『叛鎮(zhèn)環(huán)攻,生靈涂炭』。命撫按和解之。
史可法奏:『先帝用人原無成心,傅宗龍、孫傳庭起自縲囚,張鳳翔、袁繼咸、馬士英起自廢籍。當吳甡奉命南征,以候唐通兵不至,遲延蒙譴;則過之可原者。國難之作,勛臣殉節(jié)者誰?劉孔昭不思之!慎言七旬冢卿,一舉吳甡,便以為罪;不亦輕朝廷而長禍亂耶』?馬士英疏請申大逆之誅:『周鍾勸進未已,上書請早定江南;其伯叔周應秋、周維持,魏珰門下,兩世逆惡。兄周鑣、周銓,均當連坐』。
草莽孤臣劉宗周疏:『一重屏藩。劉澤清、高杰有寄家江南之說,尤而效之,又何誅焉?一慎爵賞。敗逃之將而得封,誰當不封者?一核舊官。在官守而逃者、在使命而逃者,于法皆所不赦』。又疏:『先帝身殉社稷,江南不聞只騎北進,宜誅者一。卸兵權于局外,首圖定策之功,宜誅者二。先帝誅珰鐵案,前后詔書蒙混,勢必虎彪盡反,將興問罪之師。請自嚴中外不職者始』。
通政司劉士楨請令北歸諸臣,盡聽朝廷處分,不得混行奏辨。御史朱國昌疏劾在逃巡撫郭景昌泊舟清涼門外,欺飾疏辨;因論其撫楚、撫晉種種罪狀。有旨驅逐。
馬士英以清攝政王所示南京官民示奏聞,請遣官赍詔北行。
命太監(jiān)王肇基督催浙、福金花銀。戶科羅萬象具疏論之(肇基,即王坤也)。高弘圖以方爭阮大鋮事,不便執(zhí)奏,請身任督催;過肇基言之,肇基即上疏辭止。
馬土英舉原任都督陳洪范北行議款。
予已故大學士文震孟等謚。
禮部尚書顧錫疇請削故輔溫體仁「文忠」之謚。其體仁所摧抑正人,宜謚文震孟「文肅」、羅喻義「文介」、姚希孟「文毅」。闖破河南,原任兵部尚書呂維祺殉難,宜謚「忠節(jié)」。從之。
十七日(癸酉),吏部署部事左侍郎呂大器罷。
先是,李沾上「勛臣憤激有因疏」內云:『當中府聚會,馬士英手札移大器迎皇上,韓贊周、劉孔昭無不允協。黎明聚議,大器綰禮、兵二部印,不前;臣等十九人以名帖延之,從容后至。議至日中不決,孔昭怒形于色;臣與郭維經、陳良弼、周元泰、朱國昌歷階而上,面折大器。贊周曰:「快取筆來」!因得俯首就列。清晨迎駕,大器尚欲停待,而贊周已登舟矣。偕行者,徐弘基暨良弼、國昌也。文臣啟事屢登、武臣封爵〔未定〕,所以有殿上之爭也』。嗣后士英特舉大鋮,眾議沸然;大器疏直攻士英,略云:『近年溫、周擅權,老成凋謝;庸奸僨事,中原陸沉。皇上中興,一時云蒸霞起;不意馬士英瀆亂朝政!夫士英非以賄敗遣戍、借名知兵而為鳳督者哉?乃挾重兵入朝,靦顏政府。南國從來靄靄,一經唆撥而殿陸喑啞,叱咤者藐至尊為贅旒矣。「逆案」一書,先帝定為亂臣大防;而士英拉阮大鋮于惡御前,徑授司馬,布立私人。竊思士英有何勞績?倏而尚書、宮保、內閣,倏而金吾、世蔭也』!士英亦參大器徇私把持。大器乞休,遂罷。
劉澤清疏劾吏部在侍郎呂大器,又疏薦張捷等。
澤清疏請誅大器,指其起用王重掌選;又指其比周雷演祚,謂演祚為吳甡走狗,殺周延儒以媚東林。又疏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及在逃督輔王永吉、郭景純。時士英欲起張捷,而大鋮素恨演祚,故唆澤清出此疏。
發(fā)明
武弁而操大臣之短長、閫外而預廟堂之黜陟,上下易位、冠履倒置,至此極矣!按演祚由庚辰特用,任德州兵備。壬午冬,范志完入援,縱兵淫掠;演祚據實奏聞,志完逮問,事連延儒。然延儒之得罪,由于王之心、李國楨而成于蔣拱宸,非關演祚也。況當時吳甡已蒙譴去國,使演祚果能效力,何不留甡仍正揆席耶!至時王重用以為可誅,而降賊之王永吉、失賊之景純儼然薦舉,此則當加何等刑罰!且總兵不言剿賊,而從孔昭之遺唾、噓「逆案」之余灰,惡莫大焉!故削其爵,以著其罪。
追謚懿文太子謚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追上建文帝謚曰讓皇帝,廟號惠宗;景皇帝廟號代宗。
發(fā)明
海內望此典,幾百余年矣。至是,始克舉行。詳書于冊,深善之也。
二十日(丙子),湖廣巡按御史黃澍面糾馬士英于朝。
馬士英罷,尋復令視事。
黃澍入朝,同承天守備太監(jiān)何志孔求召對。既入,澍面糾馬士英奸貪不法,淚與語俱下。上大感動,顧高弘圖曰:『黃澍言殊有理,卿議之』。命進御座前;澍數其罪益甚,士英不能辨一語。志孔亦前,論其罔上行私諸罪;贊周叱志孔退,曰:『御史言事,是其職掌;內官操議,殊傷國體』!士英跪求處分;適跪澍前,澍以笏擊其背曰:『顧與奸臣同死』!士英號呼曰:『陛下視之』。上搖首不言;良久諭曰:『卿等且出』。韓贊周即執(zhí)志孔。丙夜,上諭贊周曰:『馬士英以大臣所為若此,宜行退避』!士英遂歸寓引疾,盡移直房器具以出;侑以金帛,分饋福邸舊奄田成、張執(zhí)中。二奄向上泣曰:『皇上非馬公不得立;若逐馬公,天下將議皇上背恩矣!且馬公在閣,諸事可不煩圣慮,可以優(yōu)游行樂;馬公一去,誰復有念皇上者』?上默然。田成即傳諭士英,著即入直辦事。隨有旨:『何志孔本當重處,輔臣極為求寬,具見度量;姑饒他』!時有民謠曰:『要縱奸,須種田;欲裝啞,莫問馬』!
發(fā)明
書「馬士英罷」,罪馬士英也;書「愎令視事」,惡馬士英也。士英擠可法,逐張、呂,引大鋮,奸狀顯著。以黃澍之糾,勒令罷位,深合遠佞之用;何惑于二奄之讒,擅令直入!是二奄為政,人主若贅旋然。嗚呼!君不君、臣不臣,天下所以傾也!詳書于冊,以見去佞同于拔山,所以為后世永鑒也。
忻城伯趙之龍疏請改先帝廟號。
之龍奏先帝不當廟號曰「思」,「思」非美名也。蓋謚號系高弘圖所定,李沾草疏授之龍,使奏之;為逐高弘圖地。之龍,實不識一丁也。
起升徐石麒為吏部尚書、王心一刑部右侍郎。升張有譽為吏部在侍郎;程世昌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
升何應瑞為工部尚書、何楷吏部右侍郎、徐人龍兵部左侍郎。
升少師黎玉田太子太保、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王應華光祿寺卿;俱充山陵使,祭告先帝、先后祔葬。
予已故大學士劉一璟謚「文端」,賀逢圣謚「文忠」。
清兵入德州。
附錄
濟王走死,謝陛、盧世■〈榷,氵代木〉、馬元騄南奔。
臨清中軍張顯榮報稱攝政王命額真固山六總兵駐札德州,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又塘報青州、東昌、臨清、兗州皆服,惟濟寧未降。
濟寧傳報固山額真等奉攝政王令,調集兵馬巡視山東,所到地方官兵俱出郊迎接,違者以抗師治罪。
北歸諸臣南下,舟次上閘。兵備凌駉暗通大清,已受巡撫山東之命,與守道于連躍出示稱「順冶元年」;然駉于南京,亦發(fā)疏不絕。
國子監(jiān)典籍李模疏略云:『擁立一事,皇上不以得位為利,諸臣安得以定策為功!鎮(zhèn)將事先帝非有桑榆之效、事皇上未彰汗馬之勞,議法當在戴罪之科;而與以定策之功,其何敢即安!臣不愿見光復未臻而國體先褻也』。
平湖監(jiān)生陸浚源,為兄原任兵部員外郎陸澄源奏辨,詞牽國本三案,并詆光祿寺卿許譽卿;通政司劉士楨持疏駁之。后許譽卿疏辨,略云:『當年諸臣以翊戴光廟為正、今日諸臣以翊戴皇上為正,均從倫序起見耳。光廟母子無閑,先帝身殉社稷,何嫌、何疑?而小人無端播弄,假手于浚源!先帝久任體仁,養(yǎng)寇釀禍,使得生榮死寵,竊謚「文忠」;皇上追削,萬口稱快??T茨藵M口誦其平章之功;甚矣!若輩之敢以奸黨欺上也』。
巡城御史朱國昌奏:『東洋地方有數百騎驅捉男女,口稱奉命打糧;龍?zhí)栋芽偼跗娌恍惺赜?,反饋之以牛酒。輦轂之下,豈宜有此』!
北將于永綏等渡江借住京口,浙江都司賈之奎適領兵至,買瓜相爭而哄;北兵適焚東門外民居,殺僇數百人,浙營兵官李大開傷重而死。
設勇衛(wèi)營,命太監(jiān)韓贊周緹督。
先,馬士英請增淮揚兵三萬??偙藕暧蛱岫酱筝^場,楊振宗鎮(zhèn)守安慶,趙光遠提督川陜,總兵邱磊鎮(zhèn)守山東,黃斌卿防御鎮(zhèn)江,副總兵吳志葵鎮(zhèn)守吳淞。
封常應俊為襄衛(wèi)伯,世襲;敘翊護之功也。
賜福建總兵鄭芝龍蟒衣。
鳳陽太監(jiān)谷國珍請敕書,內閣撰文給之;國珍于御前自增「照總督行事」五字。
順天巡撫楊鶚浮海至,懷遠侯常允緒薦之;命預會推。
塘報陜西全陷,馬士英請亟獎趙光遠;已降賊矣。
趙之龍薦序班黃家廸,擢鴻臚寺少卿。管紹寧請遴選內閣誥敕房諸官,各以貲納授。
改內宮殿為朝殿。
命制金璽代玉。
命選凈身男子。
命敘山東擒偽官功。
命戶部清查十七年陳餉,限明年全完。
江南安撫御史祁彪佳請留漕米十萬貯鎮(zhèn)江。
萬元吉請恤陣亡總兵猛如虎及監(jiān)軍曹心明。
夏允彝、余揚、嚴錫命、文德翼補吏部四官司。
魯王泊舟鎮(zhèn)江,請于附京簡僻地方安頓。
德安王僑居廣信。
釋高墻罪宗七十五案、凡三百四十一人。
下被逮鄖撫王永祚于獄。
禮部奏唐王殉難。
吉王子慈煃報吉王播遷道薨。
命崇王二子僑居臺、處二府。
惠王寓居肇慶。
圣安本紀卷之二
秋七月丙戌朔,改文選司郎中倪嘉慶為戶科給事中。
發(fā)明
部員改授科道者有矣,惟吏部則否;改授必由員外主事,而郎中則否。倪嘉慶此舉,誠屬創(chuàng)見;特書于冊,志亂也。
附錄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疏略云:『兩月以來,文吏錫鞶矣,不聞獻馘;武臣私斗矣,不聞出戰(zhàn);老臣引退矣,不聞敵愾;諸生卷堂矣,不聞請纓。北兵已鎮(zhèn)燕都,動搖山東;當國大臣但紹述邪說,損威屈體,墮天下忠義之氣,臣竊羞之』。
戶科熊汝霖疏略云:『四鎮(zhèn)以殺掠封伯,百姓頭顱何辜,而為此輩之功名地乎?今儼然佐命矣,收拾恢復為中興名將,豈不更快?況且一鎮(zhèn)之餉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何不仿古藩鎮(zhèn)法,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永盟帶礪;而逼處此堂奧也』?萬元吉乃云:『城外之屋宇應讓與民,誰非民業(yè)而拱手讓乎?近聞輦金求進者實繁有徒,則當事諸臣亦宜猛省前事,倍滌肺腸也』!
又史可法奏:『邱茂華口稱吳三桂師次慶都縣,建立「大清順治元年」旗號,迫人剃頭』。
÷
張鳳翔家眷,與楊任聰同行。遇南京頒詔,即同南行,借臨清兵自衛(wèi)。凌駉預戒兵丁,言『北兵無送人南下之理』!至濟寧即返。
時馮銓、謝升、李建泰俱降于清,為內院大學士;王鰲永總督山東、河南,方大猷署山東巡撫事。張惟機、楊汝誠從陸至山東,方大猷遣牌送至濟寧登舟。
命黃澍速回湖廣,料理恢復承、襄。
命金聲桓駐防淮、揚。
命四鎮(zhèn)各率所部兵將馳赴督輔軍前調用;皆不奉詔。
加李際遇、劉洪起總兵,防御河南。時闖賊出潼關,道洛陽攻密縣。參將夏有光報稱:至臺兒莊,知闖賊見在平陽整頓兵馬,太原、潞安鄉(xiāng)紳富戶盡徙入陜西;又遣偽將馬科入四川,招安保寧等處。
劉澤清薦大將馬化豹、柏永馥聽督輔題用。
定京營之制視北京,以杜宏域、楊御蕃、牟文綬補三大營總兵。
升劉之渤、范曠俱左僉都御史。
追削已故大學士溫體仁等官蔭。
從御史鄭友元之言也。溫體仁、周延儒、薛國觀三人生前官爵、蔭子俱行削奪,以為作奸不忠之戒。
廷遣左懋第、陳洪范北都犒師。
懋第以母死于北軍,愿與洪范同使。至是,懋第加兵部右侍郎,經理河北、關東;洪范加太子太傅,馬紹愉加太仆寺卿。禮部尚書顧錫疇進宮,擬祭告陵園文,祭告大行皇帝、皇后文,吳三桂封爵制書、敕諭鐵券,黎玉田、高起潛敕命,又宣諭北京人民、移建州御書,一一呈覽。懋第疏:『臣銜以經理河北、聯絡關東為事。夫河北則山東、北直也;關東,即遼東也。遼久屬建州,北直近亦為建所踞;山東雖殺偽官,偏地皆賊。臣家人來云:膠州一帶賊至二、三十萬,則不皆向化可知也。經理雖有封疆之責,以封疆重寄之銜而往議金繒、歲幣之事,名實相乖;此銜之當議者也。馬紹愉昔年赴建,為建所折,奴顏婢膝,建赍之參、貂;臺臣陸清源糾之。其與建交情深淺,臣誠不知;但聞其私許建金十萬兩、銀一百二十萬兩,逢人誦說。臣不便與之同行也』。
發(fā)明
闖賊負不共戴天之仇,吳三桂乞援于清,立掃而驅除之;雖寸磔尚稽天誅,而輿尸亦稍吐氣。爾時為廊廟計者,自應厚其金幣、隆其禮貌,妙選其人而鄭重遣之。如真宗使鄭公而遼主聽命、武侯釋鄧芝而東吳締盟.庶乎兩國之好可成、南北之爭可息矣。今懋第雖堪應選,而誤以洪范、紹愉佐之;且所頒三桂、玉田諸詔,種種指揮有同囈語:于是而欲祈事之濟難矣。書「廷遣懋第、洪范」而紹愉不書何?微之也?「春秋」之例,所謂「以其人而微之」者也。
十五日(庚子),上視朝。
上生日也,受朝賀于行殿。勛臣皆進禮賀,上皆受之。
發(fā)明
有國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況在萬乘,豈其患貧!今天下以貨獻、上以貨取,是君臣相率而接以貨也;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此只書「視朝」何?「春秋」之義為尊者諱,故隱之也。
二十三日(庚戌),內批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大學士高弘圖請收成命,不聽。
馬士英欲用中旨擢阮大鋮,適戶部尚書周堪賡久不到任,而有譽廉慎為人所稱,士英遂借以開傳升之幸門,特降內批擢用。弘圖以未經會推,繳回成命;士英票旨:『特用出自朕裁,卿不必過為疑揣;仍著遵前旨行』。
發(fā)明
此內旨也;不曰「內旨」而曰「內批」何也?不與其為旨也。若曰此乃士英會田成輩批去云爾,于上無預也。有譽,賢者也,賢而用之,此盛典也;弘圖似可無執(zhí)奏矣。曰:否!使此輩出于士英之懿好,則為盛典;今借為大鋮之嚆矢,則為亂政。弘圖之執(zhí)奏,深得古大臣之義矣。然則為有譽者宜奈何?堅以疾請刀辭不赴可也。倘堅以疾辭不赴,或致譴責奈何?曰名節(jié)與官爵較,孰輕孰重?使果以是蒙譴,張侍郎之名千秋矣;區(qū)區(qū)馬家之尚書,庸足貴乎?直書于此,蓋深惜之也。
南昌宗生統(tǒng)甆疏訐大學士姜曰廣等。
馬士英欲去史可法以獨居定策之功,劉孔昭亦欲去可法以專任;田仰、阮大鋮亦怨曰廣,欲并去之。于是大鋮屬草,募統(tǒng)甆使上之;疏內誣詆曰廣穢跡、又斥其包藏禍心,詞連史可法、張慎言、呂大器等。疏入,高弘圖票擬「究治』。上御內殿,召輔臣入;上厲聲曰:『統(tǒng)甆吾一家,何重擬也』?且責弘圖請召可法為非是。弘圖抗辯,士英默無詞組。上每語必左顧田成,明有指授者。弘圖、曰廣俱引疾。后授宗生統(tǒng)甆為行人。
發(fā)明
大臣,國君之陪貳;辱大臣,是辱國君也。故孔子對魯定公則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齊景公則曰:『君君臣臣』。今朝廷之上惟一田成,復有孔昭、大鋮輩交構其中,妖氛充塞;而統(tǒng)甆諸孽種種見告,君不君、臣不臣。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次年之北行宜其及矣?!复呵铩寡允聭聭叽妫槐仁乱杂^,豈不深切著明哉?
統(tǒng)□疏訐大學士姜曰廣。
大鋮諸人怨曰廣甚,統(tǒng)甆一疏猶未愜意。右諭德李明睿與曰廣,同邑相惡,大鋮嗾明睿參之;明睿辭,乃募建安王統(tǒng)□再出此疏。
發(fā)明
統(tǒng)甆之疏,猶曰宗生不辨菽麥者耳。統(tǒng)□,固建安王也;堂堂藩王,乃為大鋮等所驅使,無良極矣!削去其爵,斥之曰「訐」,蓋深絕之也。
附錄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疏,直陳銓政事:一、名器宜慎。定策者,宜懋厥賞,其余人自請敘。今則輦金盛行,日事鉆營,寧免瓜李之誚。一、職掌宜專。用人獨歸吏部;今有咨送者、有薦舉者、有竟行奏討者,冢臣所職幾何?一、封疆宜肅。文武共事對疆,不斬誤國之臣,不激報國之氣。一、廢官宜飭。爵重則人乃勸,法守則士知恩;累累起廢,不自靜聽,豈不聞律有「罪戾不許入國門」之禁!撫寧侯朱國弼以不預會推,冢臣疏爭非制。上諭:『出何典故』?
劉孔昭疏薦循良卓異諸臣,內有馮大任則貪墨中最著者。又疏薦錢位坤;言『位坤曾經吳三桂收用,忠實可信。都門所刻「國變錄」,乃奸徒借題害人,不止襲彝受屈;請亟用位坤』。
朱國弼、劉孔昭合疏條陳新政:一、吏部用人必勛臣商確,一、各部行政必勛臣面定,一、皇上圖治必勛臣召對。
戶科熊汝霖疏言:『內外交通,神叢互借;飛章告密,墨刺斜對。此尚可為國乎』?奉有嚴旨。
授諸生涂仲吉、諸永明為翰林院侍詔。仲吉前有疏救黃道周、葉廷秀,廷杖遣戌;永明執(zhí)贄見道周于獄中,亦被系。顧錫疇署吏部印,特疏薦之;故有是命。
真定知府邱茂華等自稱固守臣節(jié),不從清、闖;史可法以聞。
湖廣巡按黃澍為馬士英所劾,辨疏云:『麻城生周文江為獻賊偽兵部尚書,引獻賊破武昌,有錦衣遣戍劉僑托文江進美女、玉杯、古玩、萬金于獻,即用僑為偽錦衣大堂。比左良玉恢復蘄、黃,僑削其發(fā)私逃;尋進赤金三千金、女樂十二人于馬士英。今四月,士英委黃鼎署印麻城,麻城洶洶幾亂。鄉(xiāng)紳請臣彈壓,僑獻銀三千兩助餉;臣批云:「正苦無餉,真可愧挾貲媚賊者;仰漢刑官收貯」。臣意亦隱而諷矣。既還武昌,黃鼎代為解銀一千兩、玉帶二圍、珠冠一頂;臣又批云:「軍中無婦人,何用珠冠?大功未成,不須玉帶;仰漢刑官變價濟餉」。臣巡方衙門收支,皆有司存。士英據僑私書誣臣,試令士英將臣原書呈覽,則清燭見矣』。
起升陳隆正禮部祠祭司員外郎、張采禮部儀制司主事。
劉澤清請襲封吳襄,使三桂銜感;劉孔昭奏吳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時舉朝皆知三桂無心于明而諸臣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
命御史陳蓋募兵云南,先攜三萬金供餉。
命御史米壽圖巡按四川。
命發(fā)米十萬石給山東撫鎮(zhèn)。
授開封推官陳潛夫為御史,巡按河南。
闖賊偽將宋朝臣兵至杜勝集,舊職方郭獻珂適在村居,召標將張成初與戰(zhàn)于桃園;賊兵潰,追斬朝臣。
禮部題錢謙益、陳盟、管紹寧俱以原官充經筵講官;秋講屆期也。
朱國昌、劉孔昭各請增家丁、營將,祈戶部給糧。
命潞、周、崇、魯四王僑居浙東、惠、桂二王駐廣西。
昌平巡撫何謙南歸。
兵科陳子龍疏糾糟儲副使莊應會督漕狼藉。
蘇松巡撫周一敬請表已故舉人張世偉、顧云鴻,下部議;后復請俱贈翰林院待詔,許之。
常熟進士王曰愈請表長洲生員許琰。琰,聞先帝之變,行哭于市;自縊不死,遂投于河。
予翰林院汪偉謚「文烈」、御史王章謚「忠烈」。
予開國功臣桑世杰謚「忠烈」、愈廷玉謚「武烈」、汪興祖謚「武愍」、茅成謚「武烈」、丁普郎謚「武節(jié)」、韓成謚「忠壯」、花云謚「忠毅」。
予潁國公傅友德贈麗王,謚「武靖」;宋國公馮勝寧陵王、謚「武壯」。
予章溢謚「莊敏」、桂彥良謚「敬?!?、唐鋒謚「敬安」、劉崧謚「恭介」、何真謚「恭靖」、葉君升謚「忠愍」。
八月庚辰朔,命遣役緝事。
是日,上受朝畢,命錦衣馮可宗遣役緝事。刑科袁彭年疏言:『廠衛(wèi)緝事,非治朝所宜』。馬士英票旨責其狂悖沽名,著降三級調外任用。
發(fā)明
宋王安石為政,委置邏卒;秦檜用事,察事之役布滿都城。今士英不取法古名大臣,而取法安石與檜之設施耶!然安石雖以新法禍宋,而原其初意原有堯、舜君民之思;檜固云賣國縱敵,而駕馭諸將,實有引伸籠絡之用。今士英于二奸無能為役,而徒法其亂政;是又二奸之罪人也。直書于冊,所以著其惡。
劉澤清疏劾左都御史劉宗周。
澤清等縱兵南下,大掠淮陽,殺人無算;莫有敢聲其罪者。宗周首出疏糾之,謂澤清、高杰皆可殺;姜曰廣票優(yōu)旨,下史館紀錄。士英乃嗾澤清與姜、劉為難。至是,澤清具四鎮(zhèn)公疏劾宗周,指稱「草莽孤臣」為不忠。既上,以稿示杰;杰驚曰:『我輩武人,乃與中朝事乎』?黃得功馳奏辨,實不與聞;士英陰尼之,不得上。士英擬旨:『憲臣平日原以議論取重』;蓋劾之也。
發(fā)明
此四鎮(zhèn)公疏也,而獨目澤清何?誅首惡也。杰與得功自明不預,情可原矣;故獨目澤清而削其爵,以著其罪。
附錄
給事中陳子龍疏:『近中使四出,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即持之而去;閭里騷然。明旨未經有司,中使竟自搜采,殊非法紀。又前收選內員盧某,本市井無賴,自宮希進;昨聞遂有父子同奄者。先朝劉瑾、魏忠賢,皆壯自官者也』。
御史朱國昌疏:『據北城市民呈稱:歷選妃嬪,必巡司州縣,限名定年,地方開報。今未見官告示,忽有棍徙哨兇打入人家,不拘長幼概行臺去;但云大者選侍宮幃,小者教習戲曲。街坊緘口,不敢一言』。
戶科熊汝霖疏言:『魏國公徐弘基特薦張捷,亦見勛臣之勤于薦吏矣。至朱統(tǒng)甆誣姜曰廣污及家庭,如此曖昧,不行參駁,將朝廷設立言官何用』。
御史朱國昌疏:『往者賊入都門,自閣部以至庶僚,有一不青衣小帽叩首賊庭者乎?至賊眾已去,猶思藏頭露面駕言不屈、潛蹤覓線冀燃死灰如何瑞征、梁兆陽等,萬口唾罵矣。若劉大鞏等廉恥蕩然,當與周鐘等并行正法者也』。
諭刑部速定從賊諸臣案。
諭云:『所擬從賊諸臣,如領兵獻策,即在庶僚,豈可末減!督撫、總兵降賊,情罪極重,豈可列二等!京卿科道翰林受賊偽命,豈可只于一絞!封疆大吏聞變倡逃,豈止于流!獻女獻婢,豈止于徒!諸臣負恩辱國至此,須有定案昭示天下』。
升沈猶龍兵部左侍郎、王■〈句攵〉右通政、姚思孝大理寺少卿。
起升楊鶚、丁魁楚俱兵部右侍郎,鶚總督川、湖、云、貴,魁楚總督兩廣。
起升王志道戶部右侍郎,易應昌左副都御史、協理都察院事,張鳳翔、梁云構俱兵部右侍郎添注。
升王廷垣、管紹寧禮部左、右侍郎,沈允培太常寺少卿,郭維經左僉都御史協理都察院事,朱之臣刑部右侍郎,劉士楨工部右侍郎,文安之正詹事;改賀世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禮部右侍郎管紹寧疏請遣使祭告先帝、先后梓宮,訪問東宮、二王消息。時傳東宮、二王流落民間,故紹寧出此疏。
十三日(戊辰),太后至自河南。
初,馬士英言太后寓河南郭家寨常守義家,高杰部將王之綱曾招撫李際遇,可遣親隨內員往際遇處,密諭其具舟于河,護送至徐州。七月初旬,命具儀衛(wèi)迎之。是日,從儀鳳門入。辰刻,上迎于午門。隨諭戶、兵、工三部:『太后光臨,限三日內搜刮萬金,以備賞賜』。又諭工部:「行宮湫隘,亟修西宮刻期告成,以居太后』。
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諸進朝請給工科錢糧,備辦龍鳳床座及床頂架一應器用物件并宮殿陳設等項,約數十萬兩;工部尚書何應瑞、侍郎高倬合疏言:『點金無術,懇祈崇儉』。
工部又言:『光祿寺咨稱器皿共萬五千七百余件該值銀六千八百六十余兩,廚役衣帽工料銀九百四十余兩。今寇賊方張,索餉動以千萬計,將何支抵;望皇上一熟籌也』!
浙江東陽民變。
先是,東陽之變,實由許都。都,故尚書宏綱之孫,任俠好義。縣令姚孫榘借名備亂,橫派各戶輸金而坐都以萬,都勉輸數百金;孫榘大怒,摘都所刻社稿姓氏,指為結黨造反,執(zhí)而桎梏之。時輸金者盈庭,哄然作亂;有姚生者,拉孫榘于座,按之丹墀笞之,群擁都為主。巡按左光先聞變,即調臺兵行剿,所至屠掠,東陽、義鳥、湯溪諸民各保鄉(xiāng)寨拒敵,臺兵大??;光先遂以許都反上聞。紹興推官陳子龍謂都實非反者,遣生員蔣若來赍書諭之。都即率同事十二人詣杭州獄,子龍為之請;光先不許,悉斬之,而盡隱孫榘之罪。至是,余黨忽引逃兵復亂,巡按黃鳴俊疏報;有旨:「左光先誘殺許都,不行善政,以致煽亂;著鳴俊相機剿撫』。
附錄
戶科熊維典疏略云:『臣觀目前大勢,即偏安亦未穩(wěn)?!副A戰(zhàn)守」四字,改為「異同恩怨」四字。一、二人之用舍,委以勛臣、繼以方鎮(zhèn),惟筆舌之是爭,良可笑也。且以匿名而逐舊臣、以疏賤而參宰輔,飛章告密,始端自此始。廠衛(wèi)之害,橫者樹威、黠者牟利,人人可為叛逆,事事可作營求。先帝十七年憂勤,止有廠衛(wèi)一節(jié)未免斂怨。先帝厚待宗藩,而聞變先逃,誰死社稷;保舉換授,盡是殃民。先帝隆重武臣,而死綏敵愾,十無一、二;叛將跋扈,肩背相望。先帝委任勛臣,而京營銳卒,徒為寇藉。先帝信任內臣,而開門延敵,且噪傳聞。及今踵之,尤甚于舊臣;誠不知何說也』!
兵科陳子龍疏略云:『中興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復故物。今陛下入國門三月矣,人情泄沓,無異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臣誠不知其所終。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事皆因循遵養(yǎng),臣甚為之寒心也』!
發(fā)明
二疏愷切詳明,非有見識者不能道只字。惜乎,上之不能警斯言也!
起升申紹芳戶部右侍郎,□江督餉;樊一衡兵部右侍郎,總督川、陜。
封福建總兵鄭芝龍為安南伯。
升瞿式耜應天府丞、徐一笵鴻臚寺卿、蕭士瑋光祿寺少卿。
起升越其杰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
時阮大鋮出山之志甚銳,馬士英借危疆為名,欲以河南巡撫畀之;眾議持不可,乃用其杰。其杰,貴州孝廉;士英至戚也。
劉澤清疏劾大學士姜曰廣、左都御史劉宗周。
澤清始劾宗周勸上親征,以動搖帝座;奪諸將封,以激變軍心。再疏劾『宗周疏稱「草莽孤臣」為不忠,請加重僇』!至是,并及曰廣,指其謀逆社稷;其詞兇悍甚。史可法詢之四鎮(zhèn),皆以不知對??煞ㄋ炀呤柩裕骸捍耸枘死枨鹬晒怼?。澤清隨疏言:『此疏實出某手,因可法偶問,偶混答之』。馬士英方快心于逐姜、劉,用大鋮;票旨云:『這所奏知道了,不復致詰』。從此大柄益倒持矣。
發(fā)明
澤清以武夫而強與舉錯之權,固已悖矣;至公然驅逐正人,甘為群奸效命,逆莫大焉!當斯時也,文武一心、內外協力,士英、大鋮方相慶幸,謂天下事惟所欲為,莫余毒矣!究之士英僇死于江上、大鋮碎身于仙霞、澤清傳首于西市,亦何益哉?后之謀國者而明此義,當亦憬然感悟、惕然懲戒矣!
逮原任南京禮部主事為民周鑣、山東僉事雷演祚。
鑣于先帝中葉建言削籍,與演祚等高自標榜,而痛抑「逆案」中人;阮大鋮恨之刺骨。至是,草疏授統(tǒng)甆,專攻二臣并及姜曰廣。蓋演祚為曰廣庚午所取士,馬士英欲借此迫弘圖、曰廣之去,遂票逮問。
發(fā)明
逮矣,仍書其官何?明二臣之無罪也。二臣無罪而逮,所以著士英作威之實;而群奸背公樹黨、罔上行私之罪,昭然不可掩矣!
內批起補張捷為吏部左侍郎。
章正宸疏爭『內批用張捷非制』;有旨:『前解學龍薦葉廷秀亦經批升,何以寂無一言』?
發(fā)明
內批一再降矣,士英輩蓋借為翻「逆案」地也。正宸身為吏垣之長,自當據法再奏,不應以一疏了事!然爾時內外之械已成,雖有智者亦無如之何矣;是以君子痛恨于士英。
賊張獻忠圍重慶,破之;瑞王遇害、前任巡撫陳士奇等死之。
春間,獻賊自岳陽渡江至荊州,盡棄舟楫,率步騎數十萬入夔州。六月,陷涪州;蜀王告急于南都,請發(fā)兵西剿。獻賊順流至佛渡關,守將望風而逃。遂進圍重慶,前任巡撫陳士奇在城悉力拒守四日而陷,獻賊盡屠之,老幼無有存者;壯者割耳鼻、斷右手,驅至各州縣,不降者視此等為例。所至解甲報降,勢如破竹。士奇及道府等官皆死之。瑞王從漢中避難在城;城破,合宮遇害。
賊張獻忠破成都,蜀王遇害、巡撫龍文光等死之。
獻忠至成都,官民內潰,遂不能守;蜀王合宮遇難,巡撫龍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溫江知縣施之炳已升姚州知州,陳撫留加僉事御師,訓練千人;城破,自刎死。推官劉士斗、華陽知縣沈云祚,同日被僇。仁壽知縣顧繩貽已降,復殺。成都知縣吳繼善已遁矣,有同年某先在賊營,招致之;吳出,授偽官,妻子俱入營中。后為賊草祭天文,內一語賊疑為譏刺;一說謄寫祭文之紙,兩幅相接:獻賊大怒曰:『渠不欲我天下一統(tǒng)耶』?夫婦相對受極刑。獻賊大索全蜀紳士致成都,皆殺之。既而懸榜試士,諸生遠近爭赴;賊以兵圍之,擊殺萬人,筆硯如山。遂奄有川中,偽僭大號,偽改元「義武」;以徐以顯為偽丞相、潘應鰲為偽中書舍人。后闖賊敗奔陜西,益發(fā)兵攻漢中,陷之。獻賊據險自守不敢出,遣人與逆闖議和,不果。未幾,獻賊亦死。
附錄
禮科袁彭年疏:『偽吏部侍郎喻上猷將荊州紳衿開薦,江陵舉人陳萬策、李開先在所薦中;不受偽檄,萬策自經,開先觸墻死』。
加翊戴新恩,史可法少保,馬士英太子大師,高弘圖、姜曰廣、王鐸皆太子少保。
劉澤清疏進取之計:『募數十萬之兵,儲數十萬之餉,備十余萬之馬匹、器械,整頓一、二年,乃可渡河。惟恐姜曰廣、劉宗周不得黨勝為怏怏,臣不能隨輔臣急于一渡也。今北兵已入臨清,會師南下;闖賊已道洛陽,攻密縣。如此光景,北兵不至河、闖賊不至江不止也』。
淮安自路振飛、王幞募集各坊義士,同心協力,頗成鞏固。二人去任,劉澤清公行盤踞,遣散義士;桀驁者籍之部下,劫掠村落,雞犬一空。與田仰日夜酣飲;清兵南下,有問作何御備?澤清曰:『吾為擁立福王而來,以此地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善地去耳』!
升袁樞兗東兵備、郭正中兗西兵備,俱山東副使。
凌駉馳奏亟宜乘機恢復,命巡撫王幞、總兵邱磊速馳山東赴任。又改凌駉為御史,巡按山東;給勸功空札三百號。
〔附錄〕
劉良佐移鎮(zhèn)壽春。
左良玉開鎮(zhèn)武昌,左夢庚、惠登相俱加都督僉事。
兗東兵備郭正巾奏:清下東省。
貴州巡撫范曠奏:蜀寇猖獗,行將順流東下。
蕪湖主事陳道輝奏:鈔關稅糧,被賊入暑掠盡。
封鄒存義大興伯;敘勛護太后之勞也。
封吳三桂父吳襄薊國公。
馬兆義補禮科、成勇補福建道。
考選推官吳適等、知縣吳春枝等。
太監(jiān)孫象賢自北來歸,溫旨留用。
太監(jiān)蘇養(yǎng)性請自先催春官逋欠。
時太后諭遴選中宮,群奄因肆行騷擾,道路以目。
偽太常寺丞項煜等逮到。
長安街篇粘匿名榜帖,誣謗吳甡、劉宗周等;皆出李煜手。
總兵杜文煥提督巡捕。
馬士英薦汪碩德兄弟,招募水師造船。
逮降賊臣戶部侍郎黨崇雅、祭酒薛所蘊、平陽知府張嶙然。
太后南來加恩,史可法少傅、馬士英少保。
九月丙戌朔,內批特授阮大鋮添注兵部右侍郎。
安遠侯柳祚昌疏「急用忠干之臣等事」;奉旨:『阮大鋮前陛見,奏對明爽,才略可用。朕覽群臣所進「逆案」,阮大鋮并無贊導實跡。時事多艱,需人干濟;著添注兵部右侍郎辦事,群臣不得從前把持瀆擾』。左都御史劉宗周疏:『大鋮進退,關系江左興亡,乞寢成命』!有旨切責。
兵部主事尹民興疏略云:『熹廟時崔、魏煽虐,士大夫喪恥忘君,幾成苞桑之固。垂至先帝未載,天子下席,諸臣或匍伏而獻爵、或獻策以梯榮,皆忠孝不明之流禍也!申罪討賊,司馬職也;今抗顏堂上者一「逆案」之阮大鋮,即行檄四方,何以折跋扈將軍之氣!古者破格求才,惟曰使貪使詐,不聞曰使逆;若「逆案」可翻,則崔、魏皆可恤,周鍾諸孽皆可使才宥過矣』!
發(fā)明
阮大鋮從廢籍起,宜書「起升」;此書「特授」何?不與其為起廢也。蓋曰此欽案問徒之人,士英以私交之誼特拔之囚伍之中云耳?;蛟唬骸合瘸瘎⒆谛ù笙模⑧u忠介(元標)諸臣,非自廢籍中擢用者哉』?曰:『忠宣諸人或以抗拒中珰、或以觸忤權輔,皆忠貞自矢,名著天壞。雖在廢籍何損?若阮大鋮、楊維垣輩是「逆案」之遺孽,而先帝刑戮之余也;豈可同年語乎』?詳書于冊,所以著士英黨逆之罪也。
初二日(丁亥),內批林沖霄、吳適、蔣鳴玉,粱應琦授給事中,沈宸荃、游有倫、胡時享、鄭瑜、王化澄、吳春枝、秦鏞補試監(jiān)案御史。
內批升福建副使郭之奇為正詹事。
發(fā)明
舊制:凡有翰林外轉者,始得仍轉宮詹;若由庶常散授臺省部曹者,雖循資直上,永不得玉堂之任。又監(jiān)司內升必殺一級,如布政二品升三品京卿之類是也。今郭之奇以戊辰庶常散授禮部歷任副使;一旦躐躋正詹,此何說乎?據事直書,而士英顛倒舊章、徇私蔑法之罪著矣。
升何楷戶部右侍郎、錢元愨太仆寺少鄉(xiāng)、劉若金通政司右參議。
初六日(辛卯),上始御經筵。
初九日(甲午),大學士姜曰廣罷。
初十日(乙未),在都御史劉宗周罷。
十一日(丙申),內批例轉給事中陸朗留用。
陸朗既內轉,以三千金饋內奄,即傳旨:『著留用』。冢宰徐石麒質之內奄;奄曰:『已進御前矣』。石麒具疏言:『陸朗贓私狼籍,應得例轉;交通內臣,幸留非法』。朗即劾石麒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而同轉御史黃耳鼎亦疏言:『昔之按秦,陳演陷臣不測;今之例轉,徐石麒多謀暗害』。
發(fā)明
善人,國之紀也;無善人,則國從之。今兩日間姜、劉二臣相繼退位,隨有陸朗之事紛紛而起,是尚得為朝廷乎?嗚乎!誰秉國成,坐至于此?千載有余痛矣!
清師入宿遷。
升王■〈句攵〉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宗敦一、張鼎延左右通政,章正宸大理寺丞。
馬士英請州縣童生納價免考。
士英請令童生納銀,準送提學收考。后溧陽知縣李思模爭非法,不肯奉行;士英參劾罷職。
發(fā)明
取士,大典也;而導之以納價,是明示以君臣、父子、兄弟去仁義、懷利以相接也。夫放于義,推之天下國家而可行;放于利,必至篡弒攘奪而后饜。直書于冊,而士英黷貨亂國之罪著矣。
復劉僑原官,照舊供職。
發(fā)明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劉僑降賊行賄之實,黃澍疏中已鑿鑿言之。乃士英毫無顧忌,公行擢用;其蔑法亂紀,目中寧復有朝廷耶!故特書以著其罪。
下布衣方翼明于獄。
浙江奉化布衣方翼明疏「政祈克終事」,指摘馬士英等;有旨:『發(fā)刑部問罪』。
發(fā)明
宋徽宗數為微行,正字曹輔上疏極諫;余深曰:『輔小官,何敢論大事』!王黼奏:『不重責輔,無以息浮言』。遂貶曹輔于彬州。今士英、孔昭等朋比為奸,朝章顛覆日甚;大臣不能言、小臣不敢言而布衣言之,正當破格旌獎以勸來者。而反下之于獄,是士英之心猶然余深、王黼之心也。故曹輔遠竄而靖康之辱兆矣,翼明下獄而北行之禍決矣。
升李沾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逮致仕吏部左侍郎呂大器。
再賞定策功,擢沾今職。沾因奏大器當日阻難,包藏禍心;故逮。
發(fā)明
比時事勢為何如哉!戮力共事猶恐不勝,乃汲汲于私怨乎?況大器原無可逮之罪;書「逮大器」于沾升官之下,所以著沾造意殺人之罪也;垂訓之義明矣。
逮湖廣巡按御史黃澍。
馬士英欲泄黃澎面糾之辱,無機可乘,乃草疏覓楚宗朱盛濃使上之,言澍在楚凌逼宗室;即票『逮問』。黃澍奏辨,士英復票旨:『盛濃害非剝膚,何至千里叩閽』!后授盛濃為推官。
發(fā)明
黃澍,面糾士英者也;盛濃之疏,誰不知為大鋮屬草!況盛濃隨酬以推官,特公然修怨而無忌矣;澍豈肯從于戳乎?故于澍與大器逮并書于冊,以見清君側之兵所由起也。而士英與沾禍國之罪,此其案也。
附錄
御史徐養(yǎng)心疏:『人自德州來者,云山東有清國巡撫方大猷、兵備張安豫牌到濟寧;宜飭王幞早為防御。闖賊使孟良庚筑江陵城、獻賊復有取荊州之檄,萬一順流而東,九江、蕪湖處處單弱,不幾以金陵為孤注耶!總督正法者,止熊文爍耳;其它一味欺飾,失律之罪謂何』!
吏科熊汝霖疏言:『獻賊現據成都等郡,闖賊將至成都,意在順流東下;北使諸臣所恃為援清之要著,全賴懋第一人。臣思請兵請餉,望眼尚懸;而王幞敕印未頒、馬價未給,此何時而尚容姑待乎?我皇上既以阮大鋮為知兵,即當置之沖要;若但優(yōu)游司馬之堂,樞輔已饒為之,何須添此』!
淮陽巡撫田仰疏為劉澤清請餉;有旨:『東南餉領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財供無已之求!田仰著與劉澤清通融措辦』。時澤清駐兵于淮安,營建宮室,深邃壯麗無比,日費千金。田仰與之共事,但知請餉而不知餉之所從用也。
浙江巡按任大成疏:『浙江鄉(xiāng)紳金汝礪、繆沅身污偽命,張嶙然、方允昌為賊親任,一歸一未歸;李綱、徐家材俱受偽職,庶吉士魯■〈〈鹵,夕代乂〉上木下〉、吳爾塤、魏學濂為賊所留。只學濂痛憤自縊,諸臣猶戀家。此公論所不容也』。
命驅逐原任尚書司卿黃正賓。
先帝初登極,正賓疏參徐大化;大化系魏黨,潛住京師。奉旨:『著五城御史驅逐』。阮大鋮甫出山,亟以此答之。
附錄
大理寺卿鄭瑄薦松蘇督糧道程峋才可大用;適有鄉(xiāng)紳彭歌祥為妾事相訐。有旨:『著該部從重議處』。
選淑女黃氏、戴氏、郭氏送內;命再選,太監(jiān)韓贊周再選進六名。工科利瓦伊樾疏:『日來道途鼎沸,不擇配而過門;皆云田、王兩中貴強取民家女,以備宮幃。有方士榮陽寡婦家,少女自刎,母亦投井;亦太不成舉動矣』。
逮東陽知縣姚孫榘。吏部核其貪酷,激變地方;故逮。
升馮起綸福建布政使、孫朝讓福建按察使。
命黃得功移鎮(zhèn)廬州、高杰徐州,總兵王允成駐岳州、馬進□駐荊州,左夢庚掛平賊將軍印,總兵盧鼎協守武昌,杜弘域出鎮(zhèn)池、太。
內閣題授中書百余人。
升周汝璣福建左布政、葉重華廣西按察使。
徐之坦補御史、余揚補文選司主事。
楊文驄監(jiān)軍鎮(zhèn)江,總兵王斌卿駐九江、鄭鴻逵駐鎮(zhèn)江、黃蜚駐采石。
王揚荃、李干德各戴罪往督輔王應熊軍前贊畫。
高弘圖請開館修史,又請設起居注。
安遠侯柳祚昌乞侍經筵。
馬士英奏補張成禮都督僉事,充山東總兵官。
加王之綱蕩寇將軍,充河南總兵官。
許定國報擒獲陳州偽官惠在公等。
賜降賊被殺太監(jiān)李鴻翔謚「恭壯」,予弟侄世蔭錦衣;以大珰韓贊周出其門下故也。
太監(jiān)谷國珍奏請監(jiān)司總兵以下,悉勒令行屬禮。
考功司郎中梁羽明自陳昔年冊封福藩;鄖陽府推官朱詡■〈金辨〉自陳孤城抗賊,其子常洪殉難。俱奉旨優(yōu)敘。
淮安生員談某自稱守淮功,斥之。
加舉人劉泌兵部職方主事,宣諭四川;即留督輔王應熊軍前贊畫。
劉澤清疏薦張鳳翔、李棲鳳可預重臣之選。
高杰為降賊南歸諸臣請從末減。
御史黃耳鼎疏論劉宗周妄議從逆;有旨:『著察明』。
遣行人洪維翰督催錢糧。
太監(jiān)袁升請催各處抄關稅銀。
太監(jiān)韓贊周請大婚禮物;著光祿寺備辦。
高杰請瓜洲、泰興、邵伯鹽稅助軍。
河南巡撫越其杰奏請餉銀;命給銀十萬兩。
諭:『北京舊官南來,吏、兵二部報名量用』。
馬士英奏張亮永城戰(zhàn)功。
命鴻臚寺官宣諭大學士高弘圖入直,存問舊輔錢士升、傳冠。
敘迎太后功,劉孔昭等各蔭一子錦衣千戶。
撫寧侯朱國弼進爵國公。
予懷遠侯常延齡一子文蔭入監(jiān)。
田仰解到光時亨等。
萬元吉回太仆寺管事。
補蔭已故侍郎沈子木一子入監(jiān)。
錄梅殷后一人為散騎。
抄沒原任福建巡撫朱一馮家產。
立開納助工事例:文華殿中書一千五百兩,武英殿中書一千兩,內閣中書二千兩,待詔三千兩,拔貢一千兩,推知銜一千兩,監(jiān)紀、職方五千、三千不等。時為之語曰:『中書隨地有,翰林滿街走;監(jiān)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大旱。
自四月不雨以至九月,雖在在祈求,竟無滴雨。蘇、常尤甚,高區(qū)遂不能插蒔。崇禎十四年旱極矣,猶未若是歲為最。河水竭流,震澤巨浸褰裳可渡。老插皆云百年所未有也!
逮原任簡討方以智。
以智,由庚辰進士加簡討銜,充二王講官者。御史王孫蕃論其既虧臣節(jié),復撰偽書以亂是非;故逮。
升黃道周為禮部尚書,陳盟、謝德溥禮部右侍郎,俱協理詹事府事。
予吳阿衡謚「忠毅」。
崇禎十一年冬,清兵臨密云城下。阿衡時為薊遼總督,方與鎮(zhèn)監(jiān)鄧希詔稱壽,必欲飲滿百杯,申百歲之祝;飲畢,醉不能師,遂遇害。
附錄
清山東巡撫方大猷承選豐、沛二縣知縣胡承光、胡欽光到任。
予北都殉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笵景文謚「文貞」,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潞謚「文正」,左庶子周鳳翔謚「文節(jié)」,左諭德馬世奇謚「文忠」,左中允劉理順謚「文正」,左都御史李邦華謚「忠文」,左副都御史施邦曜謚「忠介」,協理京營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謚「忠端」,大理寺卿凌義渠謚「忠清」,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謚「忠貞」,太常寺少卿吳麟征謚「忠節(jié)」,戶科給事中吳甘來謚「忠節(jié)」,太仆寺丞申佳允謚「忠愍」,吏部員外郎許直、兵部員外郎金鉉俱謚「忠節(jié)」,監(jiān)察御史陳良謨謚「忠愍」,監(jiān)察御史陳純德謚「恭節(jié)」,兵部郎中成德謚「忠毅」,進土孟章明謚「節(jié)愍」。
按「傳信錄」,陳純德提督學政,二月出保定,三月八日撤考還京城,被執(zhí)拷掠;后死于家。
予殉難大學士孫承忠謚「文忠」,已故大學士何如寵謚「文端」。
予殉難惠安伯張慶臻謚「忠武」,襄城伯李國楨謚「貞武」,駙馬都尉鞏永固謚「貞愍」,新樂侯劉文炳謚「忠壯」。
予國初陶安、詹同俱謚「文獻」,孫炎謚「忠愍」,王愷謚「莊愍」,許瑗謚「忠節(jié)」,胡深謚「襄節(jié)」。
予蔣欽謚「忠烈」,陸震、孟陽俱謚「忠定」,何遵謚「忠節(jié)」,李紹賢謚「忠端」,愈廷瓚謚「忠愍」,劉較謚「孝毅」,林公輔「忠恪」,詹寅謚「忠獻」,李翰臣謚「忠毅」,劉平甫謚「忠質」,詹軾謚「忠潔」,周璽謚「忠愍」,張英謚「忠壯」。諸臣皆正德時死逆奄劉瑾之難者。
予恤贈左僉都御史左光斗、太仆寺少卿周朝端、御史周宗建俱謚「忠毅」,應天巡撫右僉都御史周起光謚「忠惠」,左諭德繆昌期謚「文貞」,御史袁化中謚「忠愍」,御史李德升謚「忠毅」,御史黃尊素謚「忠端」,工部郎中萬麰謚「忠貞」,陜西按察司副使顧大章謚「裕愍」。諸臣皆天啟時死逆奄魏忠賢之難者。
圣安本紀卷之三
昆山遺民寧人顧炎武著
十月乙卯朔,吏部尚書徐石麒罷。
馬士英欲用張捷,使陸朗、黃耳鼎連疏攻之。又一奄居間欲升知縣某,為吏部徐石麒拒之;奏聞于上,上置不省。乃再疏乞休,遂罷。
發(fā)明
臺省都轉,冢宰職也。即使是非混淆,亦必在廷諸臣據理執(zhí)奏,而被處之人不得置一詞焉。今陸朗等狼借著甚,例轉猶輕;乃公然操戈相向,干法蔑紀莫大乎是!顧反用其言,而速石麒之去,是導之以犯上之逆也!去順從逆,所以速禍;士英豈未之聞耶?棄老成、長讒慝,方欣欣以為得志;國之亡也,何日之有!
清入濮州、沂州。
升解學龍刑部尚書;張作楫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
禮部尚書錢謙益疏「愚臣報國心長事」內條列四事:一曰嚴內治,二曰定廟算,三曰振紀綱,四日惜人才?!付◤R算」款內有云:『先臣孫承宗有言:「以文統(tǒng)武,極是弊端」。臣觀三十年來文臣出鎮(zhèn)專征,鮮不僨??;其綽有成算、克奏膚功者,承宗之后,馬士英一人耳。先帝以楚事付左良玉而舊疆恢復、以閩事付鄭芝龍而嶺海無虞,此專任武將之明效也。臣以為此地添一撫、彼地增一督,旁撓眾掣,無裨邊事。不若專任武將進取全局,一以畀之;而以公忠博大之臣挈持其綱領、提掇其精神,庶可坐策其成矣』?!赶瞬拧箍顑葟头秩拢骸阂辉毁Y干濟。今天下動稱乏才;非乏才也,分門戶、競愛憎、修恩怨,即其胸中了然,如暗者之不能言、魔者之不能寐,有物以限之也。今世人才當摧殘剝落之后,以真心愛惜、以公心搜訪,庶可共濟時艱。臣請舉其所知,有英穎特達之臣如蔡奕琛、馮元揚、祁逢吉、何謙者,謀國任事急病讓夷之選也;有老成典型之臣如唐世濟、范鳳翼、鄒之麒、尹伸、曹學佺、王相說者,端委廟廊疏穢鎮(zhèn)浮之選也。其有公望著聞、回翔應拔者,舊詞臣余煌、道臣陳洪謐之流也;其有才品卓犖、淪落可惜者,科臣陶宗道、楊兆升、胡周廸、道臣李嗣京、李端和、知府臣李恢光、部臣譚貞默、郭兆封之流也。伏乞敕下吏部令廷臣各舉所知,期于拯時危、濟世用,不復以黨論異同,徒滋藩棘;則人才日出、世道漸夷矣。二曰雪冤滯。先帝欽定「逆案」所結,正奄兒媼子獻媚、贊導逆之罪狀;而定案諸臣未免軒輊,有心上下其手,故出故入,往往而有。陛下既以贊導無據,拔阮大鋮而用之矣。若虞廷陛以京營建祠不盡題削奪者也,楊維垣首糾崔呈秀者也,虞大復以哭奠左光斗幾致重譴者也,吳孔嘉以報復父仇牽連周昌晉以持論依傍定案者也;伏乞敕下吏部,詳察本末,酌量錄用。其余果有真正冤抑如六臣者,方與昭雪,許其自新,以成先帝懲癉之志、昭國家平明之治,亦渙群破黨之一端也。三曰拯流離。今燕都淪沒,其間多忠臣志士不忘故國者;所宜接濟安插,擇其能者官之,無使顛連瑣尾,有悔來之思。進士王崇簡、建平令高揚、孝廉孫奇逢等遁跡畿南水鄉(xiāng),不臣闖、清;間關三千余里,遣人貽書告臣:誓欲結伴南來,九死不悔!又聞山東、河南舊臣故家結寨聚兵,日夜冀王師之至:朝廷可無以系其心、慰其望乎?三輔長吏嘆慕漢官之威儀、沙洲子弟號痛唐世之冠服,臣讀史及之,每為流涕。伏乞陛下加意收恤,以南宋之遏絕歸正人為戒,則亦恢復之一資也。內蔡奕琛曾以復社故,抗疏攻臣;臣心知其誤,殊為惜之,固已釋然置之矣。天下多事,將伯助予;中流遇風,吳、越相濟。果有嫌隙,固當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況臣本無仇于奕琛者乎?臣親見門戶諸臣植黨營私,斷送社稷、斷送君父,何忍師其故智;且他日獨不思見先帝于九京乎?「逆案」之故入者賈繼春、阮大鋮,皆慷慨塊壘男子也。周宗建之攻逆奄也,大鋮實贊其議;安有奮臂怒目引人以攻奄,而身反為贊導者乎?賈繼春家居時,顧大章被逮過新鄉(xiāng),繼春策馬餞送,灑淚贈別。已而有法司定案一疏,解死者之孥僇、全生者于囹圄,斡旋推挽,備極苦心;而反坐為罪案,冤乎不冤乎?他如馮銓,以申救繆昌期、周宗建被逐去位者也,而不免于入;房壯麗,清兵入畿輔投井死節(jié)者也,而終不得出。呂純如與董應舉及臣等以經濟相期許,應舉每言其枉,聲淚俱下;其生平可知矣』。有旨:『蔡奕琛、楊維垣等著吏部分別錄用。所舉未免太濫,條字逾格;以后凡宜詳慎,著飭行』。時馬、阮擬翻「逆案」,擢用楊維垣諸人;以錢為東林領袖,欲令錢疏以塞眾議。以爰立誘錢,錢出此疏。接虞廷陛疏參何士晉黨護王之寀挑釁宮幃,又參孫居相力薦李三才急宜褫革者。楊維垣疏參王之寀張差之案,又參孫承宗柳河之失;及窺崔呈秀失勢,出疏糾參,猶公然頌逆奄曰:『廠臣忠,廠臣不愛錢,廠臣為國為民』。虞大復為南禮部侍郎時,逆祠落成,特往上匾額對聯者。吳孔嘉拜逆奄為父,得登鼎甲;黃山之案,貽害一郡。周昌晉疏參程正已、又參盧化鰲,與李蕃、李魯生為逆奄搏擊;長安有「一周二李,其權莫比」之謠。賈繼春于逆奄播惡時,疏楊、左串通王安倡為移宮之說,逼辱康妃;逆奄遂矯旨:『楊漣等雖追贓身故,顧大章限十日同結;爰書既定,就依這本說將諸奸罪狀,著文書房纂定成書,頒行天下』。馮銓導逆奄殺熊廷弼,因構成封疆之辱;誣楊、左六君子以納賄,致追贓隕命。其去位也,以與崔呈秀爭寵,呈秀譖之于逆奄;故繆、周之逮,在山西巡撫本內票出,銓正在東閣,不聞有申救之事。大鋮辨寬疏云:『馮銓合門殉難』;此疏云:『房壯麗投井死節(jié)』。如出一口。
命復張縉彥原官,總督北直三省軍務。
縉彥乃先帝特授兵部尚書,降于賊者。自言在河北收募義勇、誅逐偽官;大學士王鐸保之,故有是命。給空札二百,委署文武。
命復王永吉原官,總督防河。
先是,冢卿徐石麒疏薦朱大典、王永吉;馬士英以賄不至,票旨:『王永吉身任總督,致北都淪陷;大典贓私狼藉,先帝嚴追未結:何得朦朧推舉』!及王永吉〔賄〕至,士英乃票旨『依議』,故有是命。
發(fā)明
張縉彥身任中樞、王永吉濫膺節(jié)鉞而皆偷生降賊,正前諭所指「督、撫降罪極重,豈可列二等」者也。即當立肆市朝,以信前旨、以正國法;顧貪其厚賄,反赦而用之,何歟?欲使功耶,則二人之功已見于天下矣;欲使過耶,則負君事賊,此何等過而堪再使耶?廟堂舉措如此而祈將士效死綏之節(jié)、奏克敵之勛,是猶揭裸以彌塵、抱薪以救火,固知其必無幸也。
起補張孫振為四川道御史,掌河南道印。
孫振先年巡按山西,糾劾學道袁繼咸貪污,合省不平。巡撫吳甡持疏保舉繼咸,反列孫振不職諸狀;奉先帝旨:提問遣戍。至是,阮大鋮等方與甡等為難,遂起孫振原官掌河南道印。
大學士高弘圖罷。
初,弘圖家甚富;山東遭亂后,纖悉無有,惟一幼子自隨。及入政府,與姜、史同心,以中興為己任。及士英為政,事事齟齬;連上四疏乞休,遂罷。寓居吳門村舍,幼子附村館讀書。已遷居會稽,清帥以書招之;弘圖不啟封,逃之野寺中,以幼子托館舍。未幾,卒。
誠意伯劉孔昭弒其祖母胡氏。
胡氏為劉尚忠繼妻,實生萊臣。尚忠卒,萊臣幼;孔昭父藎臣,庶出也,權攝代襲。藎臣卒,孔昭復攘之;萊臣不能無言。及孔昭任操江,誘萊巨潛斃之。至是,胡氏出揭,謂『藎臣系婢莫氏巧云所生,不應奪嫡』;并列孔昭殺叔事。孔昭急令人縊殺之。
發(fā)明
臣弒君、子弒父,凡在位者殺無赦;殺其人、奪其室,污其宮而潴焉。蓋君逾月而后舉爵,今孔昭既弒叔而奪其位矣,又上弒祖母;此真元兇巨惡,凡民無不憝也。而司寇不聞聲弒逆之罪、同列不聞有沐浴之請,三綱淪、九法斁,人類于是乎絕矣。嗚乎!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此君臣、父子之大倫也。今孔昭黨邪害正、比周為惡,則不可以為臣:而猶抗顏五府之堂,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然此仍書其爵,似無貶辭;何也?曰:弒祖母、弒叔之人,其罪猶待于貶而后著乎?
劉澤漬殺其叔劉孔和。
孔和盛時,澤清奔走其門;及建節(jié)后,反抑孔和抑屬之。一日,以所作詩示孔和曰:『好否』?孔和戲曰:『不作更好』!澤清色變。亡何,令孔和率二千人渡河;忽檄召至,責以逗留,斬之。
發(fā)明
澤清與孔昭皆悍然操戈,甘為士英輩剪除,固一時之寇也,而俱有弒父之事。前孔昭書爵以為不待貶以見惡,今斥言澤清所以示貶乎?曰:「否」。楚人滅夔,「春秋」不以滅同姓之罪罪之,謂不以人理待之也。今澤清弒叔與常文無少異,是不以弒叔之罪罪之,亦不以人理待之也;斯得「春秋」之意矣。
升張捷為吏部尚書、陳盟為吏部左侍郎,特授欽定「逆案」充軍楊維垣為通政使。
發(fā)明
昔張捷力薦呂純如,極力辨冤;先帝曰:『他曾會辨過,只是開端不得』!至哉言乎,真圣主洞矚人情之明鑒也。今阮大鋮一出,而楊維垣輩果相繼彈冠矣。維垣原任御史,應書「起升」而不書者,蓋曰此戍卒也;若突拔于戍卒者然。故書「特授」,意可知矣;而必曰「欽定逆案充軍」,何其詞費而不憚煩也?「春秋」之法,言之重、辭之覆,其中必有大美惡焉。維垣之起,惡之大者也:維垣出而盡翻「逆案」,是目無先帝也;維垣出而重伸「要典」,是再擁逆賢也;維垣出而更理「三案」,是神、光兩廟在天之靈不安也。維垣與用維垣之罪,真上通于天矣。詞煩而不殺,而誅亂臣、討賊子之義嚴矣。
起陛朱繼祚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蔡奕琛吏部右侍郎。陛劉安行、劉若金俱左僉都御史;安行提督浙直市舶屯田,若金提督福廣市舶屯田兼海防珠池。
特授兵部右侍郎阮大鋮巡江辭朝。
先是,馬士英題「樞務繁重等事」,內稱『察閱水師,尤為目前緊要。阮大鋮素著才略,且習于江上情形,允堪是選。其沿江武職不才、疏防貪玩,有司昏愚怠事、守備不設者,俱聽大鋮參處。并乞兼右僉都御史銜,以便行事』。大鋮隨具疏,略曰:『天下事急矣!北邊一半已全被黨人斷送,剩下南邊再不堪斷送矣!根基初定,寇、清交訌;凡我臣工,請問寇如何剿?清如何款?兵如何招、又如何練?餉如何足、又如何運?藩鎮(zhèn)如何聯屬?寨眾如何撫安?君父之封疆與自己之性命全然置之高閣,毫不料理,惟日從事于構斗之場,不亦大夢不醒之甚耶!先帝神明英斷,原非喪邦之主;而前此諸臣必欲結黨以勝之,猷不獲展、謀不克成,欲用者必不得用、欲去者必不令去,諸臣之黨羽雖成,而高皇帝百戰(zhàn)之乾坤、先帝一家之性命業(yè)已破壞崩殂矣!把持誤國之臣究亦不免,縊者縊、拷者拷,髡者髡,其喪心從賊、狼狽逃回者,天誅不漏,名臭身駢:回頭猛想,其當苦苦結黨以孤主勢者,自己亦何便饒利益之有哉』!其陛辭疏云:『從來巡行之役,減騶從、嚴關防、絕饋遺、破情面。此凜官箴、立聲名之事,為俗夫所難而稍稍自好者易辦耳,其于制勝敵愾何預哉!嗟嗟!御桓典之驄乘而破柱莫伸于大敵,效于陵之蚓操而陸沉罔救乎神州;正恐溺職負委去逾閑骫法,其間不能以寸耳』!又云:『臣白發(fā)漸生、丹心末老,一飯之德少不負人;何況君父再造之恩、踵頂難酬之遇!倘犬馬不伸其報,即豺狼豈食其余。此臣受事之初,即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字,愿以二、三同志共濟之臣交勉,而矢志天日者也』。
發(fā)明
臣顧炎武曰:按次年清兵南下,大鋮一籌莫展;即投誠,為清帥所薄。后隨眾征閩;渡仙霞嶺,甫涉嶺而下,清帥令從騎自后躡之,人馬俱墮,糜爛以死。嗟乎!當其草諸疏也,自負忠義而責備諸臣,可謂至矣!則宜其任事后,另有一番料理,中興之績彪炳天壤,使結黨諸臣死者抱愧、生者飲烈可也。而何任事以來,仍日從事于構斗之場,君父之封疆、自己之性命,依然置之高閣。大夢不醒,殆又甚焉!且所欲用者如楊維垣、唐世濟輩皆用矣、所欲去者如姜曰廣、劉宗周輩皆去矣,究竟高皇帝百戰(zhàn)之乾坤、弘光一家之性命,作何下落也?迨至營帳叩首、仙霞隕身,不特不得與縊者、溺者表殉難之名,且不得與喪心從賊者享富貴之奉。所謂「苦苦結黨以孤主勢,自己亦何便饒利益之有」者,大鋮又何明知而故犯之耶!至于「犬馬不伸其報、豺狼豈食其余」及「溺職負委去逾閑骫法,其間不能以寸」等語,則又何大言不慚也!特為拈出,以為秦鏡之照。
附錄
御史游有倫疏曰:『今日國事混雜,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明知君子進退不茍,故以含沙之口,激之速去。亦思常人所不忍道者,瀆于君上之前;其視皇上為何如主乎?臺省中稍效規(guī)諷,即指以為比黨,相戒結舌;所謂前有讒而不見、后有賊而不知也』!
御史胡時亨疏:『近來章奏,文武升授,皆出勛臣之口。至從逆?zhèn)喂?,借口軍前,蒙面求進。武臣不效命,謂文臣掣其肘,今又不武臣掣文臣肘乎』?
吏科都給事中張希夏疏:『近時位置無常,挨舉迭進;輦金覓穴,營求不止。如往日之計典可翻,則明歲之大計可以不設矣』!
清設總兵張某入濟寧駐札,牌稱攝政王發(fā)大兵四十萬南下,諭各州縣預備糧草伺候。
加李成棟鎮(zhèn)徐將軍,駐徐州;李朝云改后勁。李世春駐泗州、賀允昌駐揚州,各充總兵官;總兵卜從善駐蕪湖。
許定國開鎮(zhèn)睢州。
命黃得功、劉良佐合兵駐鳳、壽。
附錄
劉澤清設立水營,薦降賊臣黃國琦為監(jiān)軍。隨有御史胡時亨糾疏云:『黃國琦、施鳳儀題補,臣實駭然!按黃偽吏部掌朱封者;施則管儀仗時,語賊不可用亡國之器,愿自備千金重造。此何等人而可復辱班行乎』?
賜內監(jiān)王承恩謚「忠愍」,立祠;以降賊拷死王之心七奄附祀。
〔附錄〕
兵科王士鑅奏:李述祖,朱元臣偷生負國,有愧諸勛。
南和伯方一元請概為降賊被殺諸勛臣朱純臣十五人請恤。
戚臣李誠臣上「要典始末」。
諭兵部:『臨淮侯李述祖奉命守城,城陷君亡,偷生南竄;著嚴議』。
史可法薦北歸諭德衛(wèi)允文兼兵科給事中,監(jiān)高杰軍。
太后從人王鑅、王無黨俱授指揮,世襲。百戶魏棟等自言扈衛(wèi)之勞,準各升一級。
西宮舊園落成,賜名「慈禧殿」。
行人莊則敬自言曾事福恭王,命與考選。
駙馬齊贊化疏稱劉孔昭翊戴功高,賞不酬勞;隨命吏、禮二部再議。
齊贊化寓居被火,劉孔昭代為求助;命給千金。
周延儒子奕對乞恩免贓;馬士英票旨:『奕封準赦免。罪輔贓賄系親弟正儒;正懦既故,未完贓銀六萬兩,著于汪曙名下追完』。
減吳昌時贓銀十之五。
錦衣衛(wèi)馮可宗捕得江陰知縣郝明征行賄李沾;馬士英代為之請,奉旨:『諭吏部:郝明征原非行賄,準復原官』。
命太監(jiān)孫元德等往催浙、直、福三省金花殿價一應年額、關稅銀兩及兩浙鹽漕備練商價給引行鹽隨解。
戶部張有譽奏:御前需迫,請差內員各處催借。
頒戶部印單給州縣實填贖鍰。
戶科陸朗疏論徐石麒;內云:『即王思任為趙之龍所薦,何得擅署察中』?
又疏:『徐石麒以巧詐文其貪、劉宗周以迂儒托于正,必得真才真品如王驥、鄭瑜早界以節(jié)鉞,當無多讓』。
御史張孫振疏追論鄭三俊、吳甡、劉宗周并及祁彪佳。
照磨張明弼訐周鑣險惡。
諭禮部:『百姓萬家,豈無淑女!著博訪細選』。
命太監(jiān)韓贊周挨門嚴訪淑女,宦家富室有隱匿者,四鄰連坐。
韓贊周請選淑女于杭州。
命太監(jiān)田成、李國輔分路速選淑女。
時上深居禁中,惟飲燒酒、淫幼女及伶官演戲為樂。馬士英當國,與劉孔昭朋比濁亂朝政:內則韓贊周、盧九德、田成、張執(zhí)中,皆太監(jiān);外則張捷、李沾、楊維垣、阮大鋮,兼以東平劉擇清、興平高杰遙制朝權,撫寧朱國弼、忻城趙之龍侵撓吏事。邊警日見急迫,群小乘時射利,咸謂不久矣!時有對句云:『劉孔昭、阮大鋮非仙人,劫弘光之土地!牛金星、馬士英皆畜類,銷中國之冠裳』!
戴英補兵部,張采升精膳司員外郎。
例轉御史黃耳鼎仍補原官,御史何綸巡撫淮、揚。
王化澄巡撫廣東,胡時中巡視屯田,霍達巡漕。
張捷題授中書百余人,又題監(jiān)紀推官數十人。
馬士英奏杜文煥先年戰(zhàn)功。
改太仆寺署于南京。
寄流寓諸生于淮安府學。
監(jiān)軍楊文驄請宏佛教以扶王化。
監(jiān)生蔣佐上「累朝實錄」。
周藩安鄉(xiāng)王駐無錫。
桂王薨,謚曰「端」。
祁陽王駐邵武。
吉貞王子慈煃嗣封。
西鄂王駐寧國。
周藩寧汝王寓常州。
命鑄「弘光錢」。
改授彭遇揚為御史。遇揚敢為大言,謂馬士英曰:『岳武穆言大誤!文臣若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必惜死,方養(yǎng)其身以有待』。
管紹寧請予謝于宣祭葬。于宣為行人,為闖賊追贓拷死者。
河南勸農尚書丁啟睿罷。
命文武官俸盡支本色。
子殉難李邦華、王章各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襲。
予王在晉祭葬。
崇禎九年,清兵入臨大同,殺戮甚慘。在晉時為本兵,隱匿不報,為御史吳玉等所劾;有旨:『削職還籍』。
予原任祭酒許士柔祭葬。
士柔官翰林,曾撰高攀龍贈官制;中書抉摘其語,獻之政府。時韓城薛國觀當國,遂具疏題參降調。
殺布衣何光顯于市。
光顯疏請誅奸臣馬士英、劉孔昭;命戮于市,籍其家。
發(fā)明
宋大學生陳東請誅蔡京等六人,又請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適撫州布衣歐陽澈伏闕上書,極詆用事大臣,乃同斬于市。迄今東、澈之名千古猶生,京等之名婦孺皆得指其名而唾罵焉。以彼較此,孰得孰矢?書「殺布衣何光顯」者,殺無罪也。而士英、孔昭之惡,真國人皆曰「可殺」者矣!
十一月乙呈酉朔。
初十日(甲午),清入海州。
海州既破,將獄囚盡放,仍回兵泇口。又沂州駐清兵八萬分路南下,一向沭陽、一向邳州、一向宿遷。又牌行鹽城縣催辦軍糧。
十一日(乙末),端門西旁舍火。
鳳陽火。
祖陵地震。
大理寺卿鄭瑄罷。
應天巡撫祁彪佳罷。
升王驥太仆寺卿、王國賓光祿寺卿。
升何騰蛟兵部右侍郎,總督川、湖、云、貴州軍務;楊鶚還部用。
升曹勛禮部右侍郎署翰林院事,程正揆、吳國華俱諭德,沈延嘉、劉同升、陳之麟、劉正宗俱中允。
附錄
田仰報:『清已駐沂州,哨馬至沭陽;遼人趙福星為宿遷兵備,統(tǒng)兵防守』。
清臨邳州,署印推官沈冷之固守待救。史可法疏曰:『自三月以來,一兵未至;備員督帥,死不塞責!黃河以北悉染腥膻;近見北示,公然以「逆」加我、辱我使臣:是和萬萬難成也!即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尚恐無救于事;今觀廟堂作用殊未盡然,臣懼恢復之無期而偏安之未可恃也!不急之工役、可省之煩費、朝夕之宴飲、左右之獻諛,宜一切罷絕;即事關典禮,亦崇儉約。蓋賊一日不滅、清一日不靖,即有宮室錦玉,豈能享用?必皇上念念刻刻力振舉朝之精神,庶乎天意可回耳」!
命鄭鴻逵節(jié)制鎮(zhèn)江至海門。
命王永吉督責汴口。
命御史蘇京駐廟灣防海。
楊文驄請于京山圌山建城。
黃斌卿改駐安慶。
十七日(辛丑),奉先殿上梁。
〔附錄〕
加劉洪起總兵銜。
加劉承胤右都督;懇辭新任,有旨責其欺卸。
戶科羅萬象以回奏掩飾罰俸。
獎太監(jiān)高起潛冒險來歸,忠義可嘉。
工科李清為拷死諸臣彭管、顧鉉、李逢申請恤。
追論江西功,蔭解學龍錦衣千戶世襲。
圣安本紀上
圣安本紀下
自序
圣安本紀卷之一
圣安本紀卷之二
圣安本紀卷之三
圣安本紀卷之四
圣安本紀卷之五
圣安本紀卷之六
后敘
后跋
隆武遺事
圣安本紀上
顧炎武撰
圣安皇帝,神宗顯皇帝第二子福恭王之長子,諱由崧,母曰某氏。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陷河南府,恭王薨,世子出走懷慶;十六年七月,嗣封福王。
十七年三月,京師失守;四月己巳,烈皇帝兇問至南京。其時,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勤王在浦口。南京諸大臣聞變,倉卒議立君,未有所屬;而王與潞王以避賊至淮上,大臣意多在潞王??偠进P陽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馬士英遺書南京,言福王神宗之孫,序當立。甲申,守備南京魏國公徐弘基、提督操江誠意伯劉孔昭等、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工部尚書程注、都察院右都御史張慎言、掌翰林院事詹事府詹事兼侍讀學士姜曰廣等、南京守備掌南司禮監(jiān)務太監(jiān)韓贊周等集朝內,兵部右侍郎呂大器署禮、兵二部印,不肯下筆;吏科給事中李沾厲聲言:『今日有異議者死之』!時士英握兵于外,與大將靖南伯黃得功、總兵官劉澤清、劉良佐、高杰等相結;諸大將連兵駐江北,勢甚張,大臣畏之,不敢違。于是以福王告廟。
乙酉,弘基等迎王于江浦。丙戌,王舟次燕子磯。丁亥,百官迎見于龍江關;王素衣角帶哭。五月戊子朔,王乘馬自三山門外至孝陵。從臣請自東門御路入,王遜避,自西門入。至饗殿拜謁畢,次謁懿文太子陵。自朝陽門入東華門,步行謁率先殿;出西華門,駐蹕于內守備府。
己丑,群臣勸進,王辭讓;遵景帝故事,以福王監(jiān)國。是日,清墨勒根入北京。
庚寅,王行告天禮,升殿,百官行四拜禮。魏國公徐弘基跪進監(jiān)國之寶,王受訖,再行四拜禮,乃退。大赦天下;其新加練餉及十二年以后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壬辰,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弘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總督鳳陽等處地方軍務(時朝廷草創(chuàng),大僚無通曉故事者,以學士兼尚書,非制也)。發(fā)銀一萬兩,遣職方司郎中萬元吉往犒得功等軍。以張應元充總兵官,鎮(zhèn)守承天等處地方。癸巳,為大行皇帝舉哀哭臨。甲午,以姜曰廣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前禮部尚書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并入閣辦事。曰廣辭,改禮部左侍郎入直。以工部左侍郎周堪賡為戶部尚書。乙未,召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復官。遣御史祁彪佳等安撫江南、北等處地方。
可法請分江北為四鎮(zhèn),以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杰四人分統(tǒng)之。杰駐徐州,轄徐州及鳳陽之懷遠、五河、虹、泗州、盱眙、宿州、靈璧、蒙城、亳州十四州縣,經理河北、河南開、歸等處招討事;良佐駐壽州,轄鳳陽之鳳陽、臨淮、定遠、壽州、霍丘、潁州、潁上、太和、廬州之六安州九州島縣,經理河南陳、許等處招討事;澤清駐淮安,轄十一州縣,經理山東等處招討事;得功駐廬州,轄廬州之合淝、巢、無為州、滁、和二州、應天之江浦、六合十州縣,經理各路援剿事:一切軍民皆聽統(tǒng)轄,州縣有司皆聽節(jié)制,營衛(wèi)原本舊兵皆聽歸并整理,荒蕪田土皆聽開墾,山澤有利皆聽開探。仍許各于境內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每鎮(zhèn)額定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其體統(tǒng)照山海經理鎮(zhèn)、各處提督鎮(zhèn)行事。所收中原城池,即歸統(tǒng)轄;寰宇恢復,爵為上公,與開國元勛同準世襲。其鳳陽舊有總兵官應罷,改副將一員。又言操江舊兵單弱,請?zhí)碓O九江、京口兩鎮(zhèn),以操江、總督文臣協理。并從之。而得功等方各擁兵爭江北諸郡;杰圍揚州,縱兵大掠,且欲渡江而南??煞俗嘣O督師于揚州,節(jié)制諸將。
馬士英以麾下兵至江干,上疏勸進。丙甲,召士英入京。戊戌,群臣勸進至再三箋,王乃許之。
己亥,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詔以便宜行事,各鎮(zhèn)并聽節(jié)制。撫寧侯朱國弼請裁漕鎮(zhèn),從之。召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佐理戎政。召前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以□□□□鄭鴻逵為后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九江等處地方;□□□□黃蜚以原官鎮(zhèn)守京口等處地方。以韓贊周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
壬寅,王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在京文武各官普加一級,無級可加者進勛階一級,并給新銜誥命。在外督撫監(jiān)司守令,并依見任官銜給與誥命。在籍閣臣及六部堂上官,年六十以上者存問,其遣配及閑住者并復原官。三品以下先行釋罪,分別酌用。其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遼東等處文武官生義不從賊在南者,文官察明起用,生員赴禮部報名取印結寄應天府學考試;武官指揮千百戶等赴兵部察驗,附在京各衛(wèi)寄俸。弘光元年糧免十分之一;北直隸、山西、陜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全免三年,江北、湖廣免十分之五,四川免十分之三。以盧九德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提督京營。癸卯,以馬士英掌兵部事,仍入閣辦事;以禮部右侍郎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分應天、蘇松為二巡撫。以太常寺少卿左懋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安、徽、寧、池、太、廣德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儲。甲辰,以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以前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田仰巡撫淮、揚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海防。進封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寧南侯,仍各蔭一子錦衣衛(wèi)千戶世襲;封高杰為興平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加馬士英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乙巳,以大理寺左寺丞祁彪佳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等處地方,總督糧儲、提督軍務。禁北來逃官不許入京。丁未,可法出京督師,給銀二十萬兩。密諭參將王之綱等迎母妃于江北郭家寨。
李自成遣偽制將軍董學禮等率兵南下,至宿遷;己酉,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路振飛遣兵擊敗之,擒其偽防御使武愫。
張慎言薦前東閣大學士遣戌吳甡,命召之。庚戌朝,劉孔昭廷訐慎言薦誤國罪臣,且定策時有二心;聲色俱厲。御史王孫蕃等亦劾孔昭,交爭于上前。上諭之,乃退。明日,孔昭具疏論劾,慎言乞罷;上兩解之。弘圖、曰廣各上疏乞罷,不許。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jiān)江北軍。命御史周一敬護送潞王于杭州居住。設勇衛(wèi)營,以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李國輔監(jiān)督。
壬子,進魏國公徐弘基、南和伯方一元、誠意伯劉孔昭、撫寧侯失國弼、安遠侯柳祚昌、靈璧侯湯國祚、東寧伯焦夢熊、成安伯郭祚永各官銜二級,歲加祿米五十石;弘基仍進左柱國。賜韓贊周蔭弟侄二人、盧九德一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仍賜蟒衣及銀。癸丑,可法奏先帝已封劉澤清伯爵,命加蔭一子錦衣衛(wèi)正千戶世襲。甲寅,遣督師大學士史可法祭告祖陵、皇陵,寧南侯左良玉祭告顯陵。
先是,賊陷京師,定遠總兵官平西伯吳三桂降于清,引之入關,大敗自成于一片石,自成走西安;清乃偽稱太子,與三桂合軍入京。及至,則清九王也;遂據京師,為先帝發(fā)喪,傳檄河北、山東皆下之。而道路相傳以為三桂借兵克復,又言巡撫遼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黎玉田與三桂合謀。德州生員謝陛殺賊所署偽防御使吳征文,奉香河知縣宗室?guī)浵菫闈?,率士民城守;而傅以為前東閣大學士謝升及前御史盧世水,于是可法以聞。己卯,封三桂薊國公世襲,命發(fā)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饋之。
太常寺少卿李沾劾吏部左侍郎呂大器定策時懷二心。上曰:『朕遭時不造,痛深君父,何心大寶?直以宗社攸關,勉承重任。當日效忠定策諸臣,朕已鑒知,余不必深求』。大器乞罷,不許。
六月庚申,以福府千戶常應俊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壬戌,上大行皇帝謚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謚曰「孝節(jié)盧肅、淵恭莊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思」字,大學士弘圖所擬也)。以都督同知楊振宗充總兵官,鎮(zhèn)守安慶。癸亥,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趙光遠為都督同知,充總兵官,提督四川、陜西軍務。光遠時鎮(zhèn)守漢中,命未至,已降于賊。甲子,工部尚書程注致仕。丙寅,吏部尚書張慎言致仕。
士英薦前光祿寺卿阮大鋮可任樞貳,予冠帶召見。戶科左給事中羅萬象、御史詹兆恒、王孫蕃、陳良弼、應天府丞郭維經等交章言大鋮以逆案發(fā)配,不宜召;弘圖請下九卿議,與士英不合,各疏求去,不許。呂大器遂劾士英以入朝為名,橫據國中縱兵劫掠、賣官鬻爵諸罪。御史黃澍入對,廷劾士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何志孔助澍言之,上怒。士英更為志孔請,得不死。
先是,張獻忠自楚入蜀;己巳,陷涪州。
壬申,士英劾從逆諸臣光時亨、龔鼎孳、陳名夏、項煜、周鍾等。
先是,周王薨于淮安舟中,命于安吉、孝豐擇地卜葬。
丙子,劉澤清劾呂大器前巡撫甘肅,以私忿殺總兵官柴時華及受賄事。大器速疏引疾,致仕。
朝議遣大臣北行使清,訪先帝梓宮并赍敕與吳三桂。而士英言有職方司貝外馬紹愉者,曾為陳新甲使清;昔之下策,今之上策也。澤清、杰并舉前總兵官太子少師左都督陳洪范;召見,以陳洪范提督下江定海水師,駐瓜洲。會左懋第以母喪在山東,請北行;遂定使清之議。
丁丑,張獻忠陷重慶府,瑞王遇害。
戊寅,封常應俊襄衛(wèi)伯,食祿米一千石,世襲。劉宗周在籍自稱「草莽孤臣」,上疏請上親征,又言四鎮(zhèn)不宜封;有旨宣付史館。而宗周復連疏言中外諸臣皆可誅,于是四鎮(zhèn)皆怒。己卯,忻城伯趙之龍論先帝廟號「思宗」為下謚;弘圖疏辨,上是之。
辛巳,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工部左侍郎何應瑞為工部尚書。以巡按淮揚御史王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贊理軍務、巡撫山東。壬午,以江西按察司副使程世昌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等處地方。加謝升上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黎玉田兵部尚書,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俱充山陵使。王幞奏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是日,督師標下總兵官于永綬等兵及浙兵哄于鎮(zhèn)江西門,焚居民數百家。
癸未,顧錫疇奏奪故少師兼中極殿大學士溫體仁謚。甲申,以□□□□□邱磊充總兵官,鎮(zhèn)守山東。大學士高弘圖等奏北使事宜:一、于天壽山特立園陵,厝先帝梓宮并太子、二王神櫬;一、割山海關外地與清;一、歲幣以十萬為率;一、清已僭號,勢成敵國,或稱可汗、或稱金國主,前代多有之,乞下廷臣集議;一、洪范給銀三萬兩,為山陵及道里諸費。
秋七月丙戌朔,命魯王于臺州府居住。添設兵部侍郎二員。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
戊子,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圣敬仁毅恭皇帝」,皇妣某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后」,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生稱也;沒而加之,非名也)。遙上母太妃鄒氏尊號曰「恪貞仁壽皇太后」。謚先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后」,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后」。追復懿文皇太子廟謚曰「興宗孝康皇帝」,懿敬皇太子妃常氏曰「孝康皇后」。上建文帝謚曰「嗣天意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純(一作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建文帝后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追遵恭仁康定景皇帝謚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圣景皇后」。
庚寅,以左懋第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馬紹愉為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加陳洪范太子太傅:往北京。癸巳,以巡按四川御史劉之勃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罷貴州總督,以前屯田道參議范■〈金長〉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命田仰仍總漕務,專管江北漕額,并催江北各標應給漕米。甲午,以前兵部尚書丁啟睿安撫河南,賜□□□□李際遇、劉洪起各總兵官敕。乙未,依北京更定營制為五軍、神機三大營,各一營至十營;以團練總兵官六人分統(tǒng)之。庾子,萬壽節(jié)。癸卯,命禮部尚書顧錫疇祀海。甲辰,追賜故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謚。乙已,李自成遣兵至保寧府,降之。庚戌,中旨以吏部右侍郎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弘圖封還爭之,不聽。辛亥,釋高墻罪宗唐王聿鍵等三百余人。
壬子,諭曰:『朕遭九六之運,車書間阻,方資群策,旋軫故都;乃文武之交爭,致異同之日甚。先皇帝神資獨斷,匯納眾流;天不降康,咎豈在上?爾諸臣尚鑒于前車,精白乃心,匡復王室。若水火不化、戈矛轉興,天下事不堪再壞,且視朕為何如主!祖宗成憲,弗尚姑息,各宜欽承朕言』!不再改正閣銜,以尚書兼大學士。萬元吉奏有清平西王吳三桂牌至濟寧州,稱奉大清攝政王旨,兵將南侵。執(zhí)政謂款使已行,不以為意。
八月丙辰朔,日食。
戊午,罷偏沅巡撫,以前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楊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四川、湖廣、云南、貴州、廣西軍務兼理糧餉。辛酉,加可法少保兼太子太保,進武英殿大學士,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弘圖太子少保,進文淵門大學士;曰廣太子少保,進文淵閣大學士;士英太子太師,進武英殿大學士;鐸太子少保,進文淵閣大學士,改戶部尚書:各蔭一子中書舍人。以刑部左侍郎賀世壽為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倉場;以前薊遼總督丁魁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河南、湖廣軍務,巡撫承德、襄陽等處地方兼理糧餉。癸亥,贈傅友德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麗江王,馮勝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寧陵王:祀功臣廟。敕左良玉充提督官,開藩武昌。
甲子,張獻忠陷成都府,蜀王遇害。
戊辰,皇太后自儀鳳門入宮、遣靈璧侯湯國祚告于南郊。命惠王于廣信府居住。壬申,以前寧夏巡撫樊一蘅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川、陜等處恢剿軍務兼理糧餉;前□□按察司僉事充為事官越其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兼轄潁、亳二州,提督軍務。
杰、澤清、良佐各疏劾劉宗周激變軍情,動搖圣駕;又與得功合疏言群臣謀危社稷,指大學士姜曰廣。會有建安王府鎮(zhèn)國中尉朱統(tǒng)甆候考吏部,因奏曰廣定策時有異謀,并劾前山東按察司僉事雷演祚、儀制司員外周鑣結黨亂政;下演祚等獄。于是吏科右給事中熊汝霖劾統(tǒng)甆誣詆大臣,通政使劉士禎、禮科給事中袁彭年劾統(tǒng)甆違制越奏,請究問;不聽;曰廣求去益力。
癸酉,命修西宮之西花園第一所為皇太后宮。丁丑,贈吳三桂父故□□總兵官吳襄遼國公、母祖氏遼國夫人。戊寅,以前總督薊遼軍務為事官王永吉戴重罪總督山東、河北等處軍務。庚辰,命選淑女。辛巳,賜北京死節(jié)諸臣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范景文等二十二人贈謚、祭葬有差;建祠雞鳴山,賜額「旌忠」。癸未,對□□□□□□鄭芝龍為南安伯。以前福建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申紹芳為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督餉江北。以前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應熊改兵部尚書,總督川、湖、云、貴等處,專辦蜀寇;賜尚方劍一口、便宜行事,仍給銀三萬兩。乙酉,以皇太后至京,加可法少傅兼太子太傅,弘圖、曰廣各太子太保,士英少保兼太子太師,鐸太子少保,誠意伯劉孔昭等、太監(jiān)韓贊周等各蔭升有差。阮大鋮入對稱旨,疏陳江防甚悉,安遠侯柳祚昌復薦之;以為兵部右侍郎,巡閱江務。都察院左都御史劉宗周劾奏,不聽。
自李自成敗走,山東諸州縣并殺其偽防御使,牧令復為明;而朝廷無一官一兵出河北,清遂安置官屬,至濟、兗以南皆降于清,惟濟定州不下。是月,清將楊方興以兵數千趨濟寧,下之。
九月戊子,封皇太后弟千戶鄒存義為大興伯。庚寅,以都督僉事張福成充總兵官,前往河北、山東。辛卯,上御經筵。壬辰,裁各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甲午,曰廣致仕。乙未,宗周致仕。命黃斌卿移屯九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zhèn)江。丁酉,以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王之綱充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鎮(zhèn)守河南。
己亥,三法司奏定從逆六等條例。大逆凌遲處死凡五條:凡從賊攻陷京師及為賊毀宗社、易門榜者,凡倡率勸進及為賊草偽詔者,凡部院詹事翰林三品以上大臣從賊受官為之親信用事者,凡文武封疆大吏如督撫總兵降賊者,凡京堂翰林科道部等官為賊畫策規(guī)取地方者。以上如本犯不歸、歸而又逃者,收系其妻子,籍沒其資產。斬決不待時凡三條:凡四五品京堂及翰林科道官受賊偽命居要地比原職加崇者,凡方面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降賊者,凡文武封疆大吏聞變先逃者。絞凡六條:凡獻銀獻女獻婢以媚賊求免者,凡內外衙門官但受偽命者,凡職在巡方遇變而逃者及布按三司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遇變逃者,凡被賊夾打不能自回仍受偽官者,凡受偽官為賊疏遠者,凡各衙門奉差如管屯管河榷關司餉答官雖無封疆之責而逃者。流凡二條:凡內閣重臣及部院寺三品以上、詹事翰林五品以上、即不從賊、偷生潛逃者,凡既受偽職、后自疏遠、先賊未敗、脫身南還者。以上斬、絞、流及遠戌共十一則,如各犯認非自投,議減本罪一等;如遁歸匿形、蓄謀叵測,議于本罪加一等,仍收系其親屬。徒凡二條:凡候考候選即無官守、即未受偽官、乃浮沉賊中、賊奔乃還者,凡遇賊變偶不逃、為賊脅留、未受偽官者。杖凡一條:凡初為賊所拘、未受偽官、乘間先歸者。上曰:『北都淪喪,帝后升遐,巷戰(zhàn)死綏者,遂無一人?且反面事仇,甘心降賊,為之指斥先帝、規(guī)并海宇,人心已喪,法紀何存!所奏既已會議允當,并先奪職。其絞罪以上,三法司行撫按官逮至京訊之;流罪以下,撫接官依律即訊具奏。其有身雖陷賊而能改圖歸正、擒殺賊首及以兵馬城池來歸,或為我內應、克建大功,或為我內間、效忠本朝者,仍從優(yōu)升賞,不用此例』。
辛丑,以通政司右參議王瀠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東江等處,備兵援遼,恢復金、愎、海、蓋,贊理軍務兼管糧餉。以□□□□牟文綬充總兵官,鎮(zhèn)守荊州,總理漢土官兵。時荊州未復,命文綬自施州衛(wèi)收集士兵,出夔州以圖之。癸卯,以后軍都督府都督王允成充署總兵官,鎮(zhèn)守岳州。士英請定童生納銀徑送學道收考,免府縣二試,其銀以充兵部招練軍器之用;從之。乙巳,給越其杰銀十五萬兩,令募兵屯田。追賜國初諸臣陶安等、先朝諫死諸臣蔣欽等謚。丙午,召萬元吉還。以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杜弘域提督池、太等處軍務。丁未,上皇考陵名曰熙陵。己酉,進封朱國弼為保國公,爵一等。辛亥,加李沾都察院左都御史。命法司逮問呂大器。以中軍都督府右都督盧鼎充總兵官,武漢團練正紀寧南營務。開納助工事例。癸丑,命刑部逮問黃澍。
是月,高杰率兵赴鎮(zhèn)。戶科給事中陸朗例出為福建□□□□□,特旨留之。御史黃耳鼎例出為江西按察司副使;與朗并疏攻吏部尚書徐石麒。
冬十月乙卯朔,石麒致仕,耳鼎復為御史。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李成棟充總兵官掛鎮(zhèn)徐將軍印,鎮(zhèn)守徐州;□□□□□李世春充總兵官,鎮(zhèn)守泗州;□□□□□賀允昌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揚州。并巡上下江御史為一差。故周延儒子奕封乞免追贓;時有舉入汪庶者與延儒弟舉人正儀姻連,中旨欲移坐之而不許其名,以為曙也,遂坐曙贓六萬,而免奕封所坐六萬之半。丙辰,以鄭芝龍充總兵官,鎮(zhèn)守福建。以黔省援楚副將羅聯芳為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貴州。己未,以逃官前兵部尚書張縉彥戴罪總督北直隸、山西、河南北軍務,便宜行事。庚申,大學士高弘圖致仕。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孫元德察催直隸、浙江、福建金花歲改段價、九庫一應錢糧,仍督兩浙漕糧、鹽課、洋稅并一切修練儲備事宜。甲子,加何騰蛟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仍巡撫湖廣全屬地方。賜北京死節(jié)太監(jiān)王承恩等九人贈謚、祭葬、蔭有差。丙寅,命于杭州選淑女。旨下,有校尉人役突入民家搜索,女子有投水自盡者;巡視京城御史朱國昌等以聞。及選入,又不稱旨。上怒,命各城推戶舉首,隱匿者罪及地方鄰右,各官重處;而或言天下美女及妝飾精妙,無過蘇、杭,于是訪求之使四出矣。
壬申,中旨以吏部右侍郎張捷為吏部尚書。癸酉,改丁魁楚以原官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廣東等處地方。追復代宗生母賢妃吳氏上謚曰「孝翼溫惠、淑慎慈仁、匡天錫圣皇太后」,惠宗長子文奎曰「恭愍皇太子」,弟允熥為「吳悼王」、尤熞為「衡愍王」、允■〈火熙〉為「徐哀王」。追封惠宗子文圭為「原懷王」,并附祀孝康陵。復江都、宜春、南平等四郡主為公主,耿璇、于禮為駙馬都尉。甲戌,以逃官前左春坊左中允衛(wèi)允文兼兵科給事中,監(jiān)興平伯軍。命鄭鴻逵掛鎮(zhèn)海將軍印。乙亥,以江西按察司副使張秉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浙江、提督軍務。丙子,命以來年正月上辛合祀天地于南郊。土英請發(fā)欽單于各撫按,分給所屬司道府州縣官,凡贖鍰自杖以上俱住單貯庫,解部充餉,其不注單者以臟論;從之。丁丑,以兵部左侍郎解學龍為刑部尚書、前太仆寺少卿楊維垣為通政使司通政使。命王永吉且駐河上,擇險要地方暫料理山東、河北戰(zhàn)守事宜,俟陳洪范等還日奏請進止。戊辰,加左良玉太子太傅。壬午,命停今年決囚。以□□監(jiān)太監(jiān)孫呈琇為山東總監(jiān),同王瀠行事;瀠至安東不能前,有旨令駐淮上。賜故巡撫大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衛(wèi)景璦等五人贈謚蔭。癸未,以前吏科都給事中劉安行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直隸、浙江沿海開墾屯田市舶魚鹽等稅兼理海防軍務;通政使司右參議劉若金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福建、廣東沿海開墾屯田市舶魚鑒橋稅珠池兼理海防軍務。授朱統(tǒng)甆行人司行人。鑄弘光通寶錢。是月,漳州賊破云霄城,據之;官兵討之,賊走大埔。
十一月戊子,西宮成,賜名慈禧殿。續(xù)封鄧文克為定遠侯。辛卯,令生員納銀充貢。邱磊在安東,與劉澤清不協;可法奏其有異謀,遣右鎮(zhèn)總兵官柏永馥執(zhí)之,下淮安獄,自盡。癸巳,命遼王于臺州寧??h居住。乙末夜,端門外火。時山東及豐、沛并入于清;清分兩道,一入宿遷、一破海州。澤清等以聞,請沿河筑墻,與王幞等劃地分守;從之。丁酉,祁彪佳予告。庚子,以兵科右給事中李永茂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丁未,以兵部右侍郎張鳳翔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浙江水陸軍務兼理糧餉,巡撫蘇、松等處地方。以浙江按察司副使盧若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督理江北屯田,巡撫鳳陽等處地方。以江西按察司副使耿廷箓為太仆寺少卿。調云南臨安府土宮沙定洲兵馬從建昌入川剿賊。庚戌,以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許定國充總兵官掛鎮(zhèn)北將軍印,鎮(zhèn)守開封。辛亥,士英請于金山、圌山筑城;從之。壬子,復逃官御史蘇京官,駐廟灣聯絡海上。先是,徐州土賊程繼孔擒至京,聞變逃歸;高杰擒斬之。加杰太子少傅、可法太傅、士英太保、鐸太傅。自五月不雨,至于是月。
十二月乙卯朔,命荊王于九江府居住。丁巳,進封劉孔昭為誠意侯、劉澤清為東平侯;孔昭辭,許之。禁巡按御史不許拿訪。庚申,賜建文死節(jié)諸臣贈謚。辛酉,以何騰蛟總督四川、湖廣、云南、貴州、廣西等處軍務兼督糧餉,專理恢剿;召楊鶚回部。癸亥,續(xù)封徐洪爵為永康侯。甲子,命程世昌兼督上江漕務。丙寅,改上孝宗后張氏曰「孝成靖肅、莊慈哲懿、扶天贊圣敬皇后」。大閱京軍,命士英代。先是,李自成遣兵攻鄖陽撫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徐起元、分守監(jiān)軍□□□□高斗樞、□□□□王光恩等出戰(zhàn),敗之,固守數月不下;命左良玉率兵救之。戊辰,以斗樞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
己巳,陳洪范還奏:『于十月十二日至北京,夷官剛林等語甚誖慢,懋第抗詞不屈。二十九日至河西務,遙祭先帝。十一月四日至滄州,清遣騎追執(zhí)懋第等去,國書未投』。因言『閣議主于抗節(jié),使臣將命,不敢委曲』。上曰:『國家艱難之際,十余萬金錢遣使外庭,亦欲得當,并力滅賊;如何閣議止以抗節(jié)為不辱命?我當自強,清之款否,原不足恃!爾文武臣工當益切痛恥,秣馬厲兵,乘時恢復,以申大仇』!洪范又密奏,聞黃得功、劉良佐皆陰與清通;二人疏辨。上曰:『此清中反間,不足信』!命洪范往督師軍前,尋給假去。
楊維垣上疏,追論三朝黨局。上曰:『宵人躁競,不難矯誣君父以逞其私,安知忠孝之道?王之寀等已經大赦,姑不追究?!溉洹?,民間尚有存者,禮部訪求一部,送入史館,以存列圣慈孝之實』。又奏逆案多枉;命吏部察明,分別復職起用。有狂僧大悲至京,自稱齊王、又稱潞王;下錦衣衛(wèi)訊。
壬申,加士英少師。改命王永吉總督防河鎮(zhèn)將。癸酉,復逃官前左春坊左諭德韓四維官;工科右給事中戴英劾之,改別衙門用。甲戌,遣士英視牲。乙亥,復逃官兵科給事中時敏官,開屯浙江大瞿等山。丁丑,諭吏部自天啟以前詞臣有勞績者,察明贈官,不得與蔭。刑部尚書解學龍等奏從賊諸臣獄:宋企郊等十一人凌遲、光時亨等四人斬,秋后處決;陳名夏等七人絞、王孫蕙等十五人充軍、宋學顯等十人徒、潘同春等八人杖,自絞以下皆聽贖。其在□何瑞征等二十人俟二、三年后定罪,翁元益等二十七人存疑及已用張縉彥等七人、奉旨未用姜荃林等三人、已故吳家周等二人俱不在六等之列。以上諸臣擬罪太輕,命三法司再議。開納文武職官誥命。分防河汛地:王之綱自永城至寧陵,許定國自寧陵以西至蘭陽,劉洪起自祥符至汜水,李際遇專防河南一府,曹友義防邳州以西,張土儀防邳州以東。時清豫王兵自孟津縣渡河,李濟遇迎降,縉彥等并走沈邱;命高杰率兵進屯歸德以備之。戊寅,上御興定宮。是日,杰自徐州進兵。己卯,加徐起元兵部右侍郎、高斗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辛巳,罷南郊,改于明年冬至;御史沈宸荃諫,不聽。壬午,以應天府丞瞿式耜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馬干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命張縉彥以總督兼巡撫歸德、開封、河南三府,督諸將防河,恢剿河北潼關等處地方;越其杰巡撫汝寧、南陽、貴州三府,恢剿河南、湖廣等處地方。士英奏請榷酤,從之。癸未,以參將署川東鎮(zhèn)守事務賈登聯為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總兵官,前往四川。
圣安本紀下
顧炎武撰
弘光元年春正月己酉朔,大雪,免百官朝賀。以殿工成,加應熊太子太保,可法太保兼太子太師、進建極殿大學士,士英少師兼太子太師、進中極殿大學士,鐸少保兼太子太保、進武英殿大學士,各賜蟒衣一襲、蔭一子尚寶寺丞,以士英掌文淵閣印充首輔辦事;可法辭太保,許之。以吏部左侍郎蔡奕琛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辦事。癸巳,命得功、良佐率兵進屯潁、毫;二人受命不行。許定國陰送款于清。杰至睢州,乙未定國伏兵享杰于城中,殺之。明日,杰部將攻睢州,定國引兵走考城;圍之,定國走降于清。壬寅,命在京諸臣自陳。保國公朱國弼及御史張孫振劾刑部尚書解學龍賣法庇賊。丙午,奪學龍職。丁未,召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濟復官。壬子,加衙允文兵部右侍郎,總督興平標下鎮(zhèn)將兵馬、經略開歸防剿軍務。是月,清入西安府,李自成走襄陽。
二月甲寅朔,命于嘉興、紹興二府選淑女。左良玉薦太仆寺卿王驥可任巡撫。丙辰,以驥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提督軍務兼理糧儲。命高斗樞回京另用。己未,以阮大鋮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協理部事;仍管巡閱江防事務。以工部左侍郎高倬為刑部尚書。人有上書言廣信、建寧、衢州之間有云霧山為先朝封禁,開之可以助國;命太監(jiān)李國輔往視之。甲子,謚皇太子曰「獻愍」、定王曰「哀」、永王曰「悼」。乙丑,命于蘇州制造大婚冠服。丁卯,禮部尚書顧錫疇免官。蔭方孝孺裔孫樹節(ji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
高杰妻邢氏有子元爵,尚幼,在揚州;可法請以標下□□□□李本深提督軍馬,與諸裨將分屯梁、宋間。上曰:『興平創(chuàng)立軍府,以忠死事;身肉末寒,兼有嗣子,朕豈忍以其兵馬、信地遽授他人?可令其妻邢氏同元爵照舊統(tǒng)轄。元爵年幼,督師輔臣代為料理,示朕不忘忠臣至意。李本深仍領前鋒,俟有功優(yōu)敘』。良佐上書追論杰罪,請別委一人統(tǒng)其眾;不許。又言『本深庸弁,恥與為伍』。朝廷亦以提督體統(tǒng)尊,難之。已而邢氏上書請以本深為提督,允文亦具疏如邢氏言;從之,命未下。先是,四鎮(zhèn)之南來也,以揚州富實,各思據之;杰兵先至,揚州人不納,遂圍之。得功引兵至天長,欲爭揚州;朝廷遣萬元吉諭之,得功奉詔。可法至揚州,為杰所要,奏許其家屬居揚州。而得功在廬州,山瘠又新破,嘗怏怏不平;聞杰死,又引兵向揚州。士英以聞;上曰:『大臣當先國事而后私仇。黃得功若向揚州,使高營兵將棄信東顧,狡虜躡之而南,誰執(zhí)其咎?朕于諸藩鎮(zhèn)恩禮有加,諸藩亦當恪守臣節(jié),無得輕舉以誤國家』。可法在徐州安插高兵,聞之馳還。會上遣太監(jiān)盧九德、高起潛、李應升諭得功;得功奉詔。李本深等聞得功向揚州,棄信引兵還。上命起潛駐揚州,安撫將士。
乙亥,追封皇弟由榘為潁王,謚曰「沖」。禮部請朝日,命待南郊禮成行之。丙子,更上先帝廟號曰「毅宗」。封慈爚為崇王,命于福州府居住。時廷論多及先朝舊事,欲追罪當日建言三案之人并及門戶諸人,上優(yōu)容不許;而科道交章引繩批根,日益深切,群臣多不自安。袁繼咸以總督在九江,疏言「三朝要典」為先帝所焚之書,不宜存。已而,左良玉亦上疏論之。上曰:『此朕家事;列圣父子兄弟之間,數十年無纖毫閑言。當日諸臣妄興誣構,卿一細閱,亦當倍增悲憤。但造禍之臣物故幾盡,與見在廷臣功罪無關。朕已悉從寬宥,不必疑猜』。黃澍之被收也,倚良玉不至;繼咸為之請,許回籍聽勘。御史左光先被收,亦奔良玉,與呂大器皆不至。御史袁弘勛劾繼咸庇護三案,繼咸疏辨;上曰:『袁繼咸身任封疆,自有本等職業(yè)。賊信方急,當一心料理軍務,不得借題尋釁』。然自是失職之臣,骎骎有挾藩鎮(zhèn)以抗朝廷之意矣。兵部職方司主事彭遇颽召對,中旨改御史,巡按浙江;以家丁數百人行。至杭州不戢,杭人蹋署門逐之;改巡按淮陽。
己卯,續(xù)封張承志惠安伯。禮部右侍郎管紹寧署部印,失之;士英為之請,盡易南京各衙門印,去「南京」二字。
癸未,大悲棄市。鴻臚寺少卿高夢箕奏,先帝皇太子自北來,今往杭州;上遣內臣蹤跡,至錢塘江上得之。三月甲申朔,至京都。人傳言太子至,人人色喜;又言上未有子,且以為子:京城內外,一日中告語幾遍。太子在興善寺中,發(fā)勇衛(wèi)營兵五百人守之。夜五鼓,傳上旨,移太子至錦衣衛(wèi)掌衛(wèi)事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馮可宗邸舍。乙酉,上御武英殿,命府部九卿科道官及左春坊左中允劉正宗、右春坊右中允李景廉、前詹事府少詹事方拱干等審視(正宗等皆前東宮講官)。于是百官公服;獨拱干有罪,便服趨上。太子曰:『方先生』。及問正宗等,皆不識。又問講書何地?講何書?習何字?答多不符。兵科給事中戴英進曰:『先帝十六年冬御中左門親鞫吳昌時,太子侍旁,憶之乎』?不對。群臣環(huán)詰之,遂供出姓名王之明,為故駙馬都尉王昺之侄孫,曾侍衛(wèi)東宮,家破南奔,遇夢箕家丁穆虎聲,乃詐稱太子,拱干則于侍衛(wèi)日識之也。奏上。丙戌,下之明中城兵馬司獄。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錢謙益掌部事。丁亥,復故少師兼中極殿大學士溫體仁謚。戊子,命司禮監(jiān)隨堂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喬尚總監(jiān)兩淮鹽課,嚴察兵馬糧餉。命督師大學士應熊兼制云南、貴州、湖廣、廣西、鄖陽、偏沅各督撫;應熊劾馬干淫掠不法,奪官下督撫逮訊。壬辰,命百官會審王之明于午門外。河南有婦人童氏,自稱上藩邸時元妃,巡按御史陳潛夫信之,具儀從送至京;上大怒,下童氏錦衣衛(wèi)獄,并逮潛夫至京訊之。以耿廷箓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癸巳,遙祭諸陵。戊戌,以黃斌卿充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鎮(zhèn)守廣西。三法司以王之明獄上;上曰:『此必奸人密謀授意,圖為不軌;非高夢箕一人可辦。法司其嚴行究訊兩月以來往來蹤跡及主使之人』。于是人情益懼。民間流言,指馬士英、王鐸共謀戕害太子。黃得功上疏言:『先帝之子即皇上之子,真?zhèn)挝幢?,乞多方保留。若驟處死,即果詐偽,天下必以為真東宮矣』。上乃命養(yǎng)之獄中,勿遽加刑;俟布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后申法。而劉良佐上疏,并言太子、童氏二事,謂上為群臣所欺,將使天倫絕滅。上曰:『朕元妃黃氏,先朝冊封,不幸夭逝。繼妃李氏,又已殉難。登極之初,即追封后號,詔示海內。卿為大臣,豈不聞知?童氏不知何處妖婦,詐冒朕妃。朕初為郡王,有何東、西二宮?據供是邵陵王宮人,尚未悉真?zhèn)?。王之明是駙馬王昺之侄孫,避難南來,高夢箕家丁穆虎聲令冒認東宮,正在嚴究。若果真實,朕于夫妻伯侄之間,豈無天性?況宮媵相從患難者頗多。朕于先帝無纖介之嫌,因宗社無主,不得已從群臣之請,勉承重寄,豈有利天下之心,忍加毒害于其血脈?至于舉朝文武,無非先帝舊臣,寧不如卿;肯昧本心,害其元子?朕夫妻之情,又豈群臣所能欺蔽?但太祖之天潢、先帝之遺體,不可以異姓頑童淆亂宗祏;宮圍風化所關,豈容妖婦闌入?國有大綱、法有常刑,卿不得妄聽妖訛,猥生疑義』。因命法司先將二案審明情節(jié)傳示中外,以釋群疑。然而流言日甚。
己亥,上懿安皇后謚曰「孝哀慈靖、恭惠溫貞、偕天協圣悊皇后」,更上皇考謚曰「孝皇帝」。壬寅,先帝忌日,上于宮中舉哀,百官于太平門外設壇遙祭。甲辰,封□□□□□□黃九鼎為雒中伯。己巳,以殿工成,加可法太師,士英太保,鐸少保,弘圖、曰廣各太子太傅。李際遇、許定國既降于清,清盡得河南開封之地,引兵南下;王之綱走宿州。是日,清陷歸德府。巡按御史凌駉死之。丙午,罷安慶巡撫。以兵部右侍郎朱大典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廣昌、靖南、池皖等鎮(zhèn)軍務,巡撫應天、安慶等處地方,總理糧儲兼督上江漕糧。丁未,命后軍都督府右都督總兵官方國安掛鎮(zhèn)南將軍印,駐防池口。己酉,以光祿寺少卿錢繼登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兩淮鹽法兼理江防軍務。贈高杰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百戶世襲。
左良玉在先帝時已擁兵跋扈,及上即位,數上書侵撓朝政。聞有太子事,具疏言大臣蔽主,危害皇儲。時良玉且病,其子掛平賊將軍印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夢庚性兇狡,一時失職諸臣在軍中者,又為「春秋」「與趙鞅」之說以贊成之,遂舉兵反,以奉太子密旨誅奸臣馬士英為名。壬子,加李本深太子太保、□軍都督府左都督,提督興平標下兵馬。
夏四月丙辰,良玉陷九江府。丁巳,追恤三案諸臣劉廷元等二十人并復原官,仍各贈蔭有差。良玉兵自九江而下,所至焚掠;乙未,陷東流。京師戒嚴,以公侯分守長安等門及都城十三門,征靖南、廣昌、東平三鎮(zhèn)兵入衛(wèi),命可法至江北調度,命阮大鋮率兵巡防上江。上諭三法司:『附逆一案,日久不結,殊非法紀。朕新政之初,姑從寬貸。光時亨力阻南遷,致先帝蒙難;周鍾以詞臣降賊,乘馬不下梓宮;武愫為賊偽官任事:三人即便會官處決。其余擬斬者發(fā)云南金齒等衛(wèi)永遠充軍,擬絞者發(fā)廣西地面充軍終身,責令地方撫按官拘解。軍罪以下,并宥為民,永不敘用。周鑣、雷演祚結黨亂政,招引外兵,圖為不軌;于獄中勒令自盡。此外當日有挾持異議者,都與大赦。朕為天子,豈計匹夫夙嫌?并案內曾得罪皇祖妣、皇考者俱勿問。文武諸臣不許再提往事,屢污奏章;違者冶罪』。是日戮時亨、鍾、愫于市,鑣、演祚自盡。以光祿寺卿祁逢吉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倉場。續(xù)封劉允柱為寧晉伯。庚申,續(xù)封張國材為安鄉(xiāng)伯。是日,良玉陷安慶府。
初,興平所將皆秦人,于四鎮(zhèn)中最強,朝廷以沖地委之。自李本深等引兵還,□自大梁以南,如入無人之境;而提督之命久不下,將士無固志,因留揚州不進。于是清自歸德分兩道,一趨毫州,一趨碭山、徐州。李成棟奔揚州。壬戌,封常澄為襄王,命于汀州府居住。是日,都督黃斌卿等與良玉兵戰(zhàn)于銅陵之灰河,敗之。明日復戰(zhàn),沉其船三十艘;上命赍銀幣至軍中勞諸將。是時勤王之兵四集,軍勢稍振。良王尋死于九江;然淮南單弱,清自此益進而南,事不可為矣。己丑,清陷泗州;丙寅,渡淮。丁卯,選淑女于元輝殿。潞王在杭州上盡,請移僻靜一郡;戊辰,命移于湖州府,賜敕獎諭。且命移周、魯二王于江西、廣東。時河南盡入于清,獨劉洪起尚在光、黃之間;己巳,以洪起為提督汝、寧、開封等處援剿總兵官。庚午,命王永吉總督防河兼巡撫鳳、淮、廬三府,錢繼登兼巡撫揚州一府,召田仰回部;繼登辭,命永吉并撫揚州。時上流梗塞,王驥未行;而言者以湖南多警,命楊鶚仍為巡撫,駐常德、澧州。于是興平兵盡棄信還,挈其家眷至瓜洲,掠民舟欲渡江。有旨令鄭鴻逵扼守京口,敢有一兵渡江者,以大炮擊之,日有斬獲報捷;而清遂長驅南下。辛未,清圍揚州。甲戌,加得功左柱國,蔭一子錦衣術指揮僉事世襲。丙子,以御史霍達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常、鎮(zhèn)四府,提督軍務兼理糧儲。丁丑,清陷揚州,屠之;督師太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史可法不知所在。戊寅,追封于謙為臨安伯。
五月壬午朔,以山東布政使司右參議李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癸未,命移惠王于嘉興府。得功率兵進擊夢庚,敗之。丙戌,進封得功靖國公世襲,加大銀、大典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wèi)千戶,諸將各升蔭有差;遣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王肇基赍銀幣往勞。丁亥,封鄭鴻逵靖虜伯。分蘇松、常鎮(zhèn)為二巡撫;以兵部職方司郎中楊文驄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常、鎮(zhèn)二府兼轄沿海楊州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儲。己丑夜,清以小舟自七里江渡;庚寅旦,抵南岸,鴻逵以水師奔福建。清陷鎮(zhèn)江府。辛卯夜二鼓,上出通濟門,幸太平。壬辰未明,士英奉皇太后如杭州。日晡,已有百姓數百人破中城兵馬司獄,出王之明稱皇太子,奉入宮;宮中金帛器玩,搶奪一空。吏部尚書張捷、刑部尚書高倬、戶部江西司郎中劉成治、山西司主事吳嘉允、中書科中書舍人龔廷祥、欽天監(jiān)博士陳于階、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吳可基皆死之。癸巳,上至蕪湖,命大典、大鋮東閣大學士督師,以揚州府同知李繼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時無紙,亦不及用寶,各以一幅紙書其官銜姓名。京城百姓,相聚搜殺士英故所部黔兵及其姻黨,破人家、劫財物;總督京營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趙之龍捕斬數十人,閉城門,遣人具啟于清。清兵自丹陽趨句容;乙未夜,前隊至郊壇門。丙申,豫王至,營于郊壇北;之龍及諸勛戚文武大臣皆迎降,清執(zhí)之。明廣昌伯劉良佐率兵入援,次上新河,降于清。己亥,豫王入南京。上將幸杭州,命大典、國安以所部兵先發(fā),都督杜弘域扈從,得功率兵斷后;未行。癸卯,良佐率兵犯駕,左柱國太師靖國公黃得功死之,其將田雄等奉上如營。丙午,上至南京。九月甲寅,上北狩。
自序
燕京失守,先帝以身殉宗廟社稷,南都諸臣擁戴福藩以正大統(tǒng)。斯時也,誠枕戈待旦之秋、臥薪嘗瞻之會也!使內外文武諸臣各靖共乃心,共獎王室:司職事者咸曰『必報仇,僇力致討,毋有二心也』!履戎行者咸曰『必討賊,其翦滅此而朝食也』!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庶幾沙陀之三矢可以復命、秦墻之七日邀與同仇矣!而無如貴陽、青田輩背公植黨、罔上行私,忽先帝之大憝、恣一己之愛憎,曾翻「欽案」,汲引群奸;遂致行都之坐席未暖,長江之天險已失!權奸誤國,千古同揆;可勝歡哉!
予自遭昆城之難,列在官府者幸荷寬政,而托在至戚者反罹密綱;孑然數口屏跡深山,吸風茹霜,莫可訴語。窮愁無聊之余,漫檢破笥,偶存「圣安事略」一冊;見其間邪說充塞,黑白倒置,儼然崔、魏重生,虎彪繼起。竊恐誤以傳誤,訛當年之見聞者小而淆千古之是非者大。用是不揣,仿朱子「綱目」之例,記事之后僭加「發(fā)明」;又仿「附錄」之條,以存事跡之備考者。極知夏蟲語水,井蛙見誚;要以見匹夫、匹婦之公是公非,不可得而泯滅者。若曰以管窺康侯而顧學紫陽,則吾豈敢!
昆山遺民亭林氏顧炎武撰。
圣安本紀卷之一
甲申年、毅宗烈皇帝崇禎十七年夏四月戊午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誓師勤王。
是時,有傳京師失陷者,眾猶疑信相半。兵部尚書史可法同南京右都御史張慎言、戶部尚書高弘圖、工部尚書程注、兵部右侍郎呂大器、署翰林院少詹事姜曰廣、太常寺卿何應瑞、應天府尹劉士禎、鴻臚寺卿朱之臣、太仆寺丞姚思孝、給事中李沾、羅萬象、御史郭維經、陳良弼、周元泰、米壽圖、王孫蕃、朱國昌等誓告天地,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
發(fā)明
書曰「誓師勤王」何?緩辭也,陪京向稱重地,兵馬整飭有素,一聞賊逼京師之信,即當星馳赴援,奮不返顧:今先帝大行旬余日矣,至是始議勤王,于被發(fā)纓冠之義何居?齊桓公救邢至于聶北,「春秋」譏之,譏救邢之不速也;況君父之難乎!律以「春秋」之法,所謂不待貶而罪自見者乎!
附錄
時各鎮(zhèn)逃兵南下,江北震恐;漕撫路振飛即分兵防堵,令副將金聲桓守徐州、周士鳳守泗州、周原敬守清口。至是,振飛會淮安七十二坊各集義兵,每坊舉生員二人,一為坊長、一為副、躬自操演;日則團練、夜則魚貫巡邏,以備非常。
淮陽巡按御史王幞執(zhí)偽官鞏克順,誅之。
賊選淮安知府鞏克順至清口,坊兵執(zhí)之以獻;幞即斬以徇眾。時幞自任守河、漕撫路振飛守淮,士民恃以無恐。是月二十七日,振飛集義兵大閱,舉人湯調鼎等咸易戎服從事。
發(fā)明
書「執(zhí)偽官」何?執(zhí)其所當執(zhí)也。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王幞此舉,不愧其職矣;故書以予之。
剿賊總兵高杰、劉澤清率兵南下。
時杰屯兵徐州、澤清屯兵宿遷,各聲言南侵;淮民大懼。巡按王幞自謂與澤清有舊,輕身詣之,勸其回轅北上;澤清不允,大聲云:『即不擾淮安,請假道赴揚州』!幞不可曰:『萬不得已,迂道從天長、六合行,則非我所知也』。淮安得免涂炭。
其書「南下」何?不當下也。杰寺受討賊之責,既不能剿而垂涎楊州,公行無忌,可惡甚矣!故書其官,以著其罪。
十五日(壬申),總漕巡撫戶部侍朗路振飛、巡按御史王幞執(zhí)偽官呂弼周,誅之。
偽防御官呂弼周以偽咨致王幞,欲赴任;游擊駱舉佯迎之于中途,執(zhí)以解。幞叱曰:『跪』!弼周曰:『人也不認』!幞曰:『亂臣賊子,我認得誰;今但知有國法耳』!幞,弼周門生也。幞細鞫其事賊及圣上、東宮所在,弼周一字不答。解至軍門,路振飛縛弼周于柱,舉觴勞駱舉,簪花旁立;集諸善射者立二十步外,五人為耦發(fā)一枝,不中者退,中者報名賞銀牌一。射者盡,乃命剮之;眾情大悅。時鹽城守備王某亦獲賊將董學禮及從者十三人解于軍門,悉斬之。
發(fā)明
亂臣賊子,凡民罔不憝,所謂「不待教而誅」者也。二臣此舉,深得誅討之義矣。恃書其日,以見誅亂臣賊子,僅此一日也;蓋美之辭。
二十八日(己酉),剿賊總兵高杰圍揚州。
揚州繁華素著,杰輩垂涎久矣。至是,屯兵城外,城外廬舍焚掠無遺。揚人厚犒之,不聽;江南北大震。
發(fā)明
高杰受先帝之顯擢,膺建節(jié)之重任,不能力討逆賊以抒不共戴天之仇,而汲汲焉揚州是圍,肆行暴虐,惡之極矣!詳書其官,蓋深罪之也。前誅偽官,書日以為美辭;此書日,則以著其惡者?!复呵铩怪?,一美一惡,無嫌于同。
附錄
是時各藩俱南奔,淮撫路振飛親駐河干,以令箭約諸藩舟魚貫而來;周王出行資,給賞各坊義士。
鳳慶總督馬士英標兵抄掠淮安,其部將莊朝陽行卻單縣,為民所殺。
時先希大行之信既確,南京文武諸大臣連日會議,潞主倫次稍疏、惠王道遠難致、福王有在不類事,莫之敢決。鳳督馬士英念福王奇貨可居,內結操江誠意伯劉孔昭、外結總兵劉澤清等同心擁戴;且移書諸大僚,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兼責史可法當王其議。二十二日,可法治兵于浦口。二十三日,諸臣謁孝陵定議,劉孔昭面詈呂大器不得出言搖惑;遂定議福王,先修武英殿。二十七日,南京禮部司務集齊百官,公啟迎主于儀真;福王得啟,即行。二十九日,福王舟至觀音們;三十日,百官謁見福王于舟次。王角巾葛衣坐寢床上,枕舊衾敝,帳亦不能具;隨從田成諸奄布袍草履,不勝其困。
五月戊子朔,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福王入京,以內守備府為行宮居之。
是日,福王自三山門登陸至孝陵,從西門入饗殿祭告。詣懿文太子寢園展祀畢,從朝陽門進東華門,恭謁奉先殿。出西華門,暫居內守備府為行宮。文武百官進見,王色赧然欲避;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劉孔昭諸勛臣,人人皆有德色。群臣退,議先上監(jiān)國璽綬而后勸進,乃即范金鑄「監(jiān)國之寶」。次日,百官朝王于行宮,魏國公徐弘基先致辭。靈璧侯湯國祚即訐戶部措餉不時,其辭憤絮;太監(jiān)韓贊周叱之起。呂大器曰:『此非對君體』!群臣退,議登極;張慎言謂:『國虛無人,可遂即大位』??煞茉唬骸禾哟嫱鑫床罚缺睂兑詠?,奈何』?劉孔昭曰:『今日既定,誰敢更移』!可法曰:『徐俟數日,似亦無妨』。諸臣乃散。
發(fā)明
無事則倫序、有事則擇賢,古今之通義也。福王在藩失德甚著,自無擁立之理;士英連結內外,以示不容不立之勢。嗚乎!明之天下非亡于他人,實亡于土英一人耳!漢鼎移于并牧、唐祚絕于豳岐,非其炯鑒耶!然不責士英而責可法者,則又「春秋」責鄭祭仲之意也??煞ㄢ吣蠘兄厝?,值大變之猝臨,當獨立主持,選立賢藩,宗社為重、倫序為輕。澶淵十日不捷,王旦請立太子;土木北狩不返,于謙竟立景帝:何至牽制于群奸,立其所不當立乎!故特目可法以責之,亦「春秋」之義也。
附錄
初三日(庚寅),群臣進「監(jiān)國寶」于福王,王行告天禮。劉孔昭復請登天位;御史祁彪佳曰:『監(jiān)國名甚正』。徐弘基等皆然之,乃止。
改史可法、高弘圖為禮部尚書,升馬士英兵部尚書,姜曰廣、王鐸禮部左恃郎,俱兼東閣大學士;可法仍掌兵部事,張慎言仍為吏部尚書。
時議卜相,群情推轂可法及弘圖、曰廣。劉孔昭攘臂欲入;可法曰:『本朝無勛臣入閣例』。孔昭曰:『即我不可,馬士英有何不可』!諸臣默然。又議起廢,眾共推鄭三俊、劉宗周??渍烟嘏e阮大鋮等;可法曰:『此先帝欽定「逆案」,勿庸再言』!是時士英率高杰、劉澤清等擁兵十萬,臨江以挾制廷臣,使不敢不相云。
發(fā)明
斯時先帝大行,普天同痛;可法等俱當戴罪供職,不得援登極推恩常例,希正揆席。至閣中票擬,遴選曰廣等數人,皆以原官兼閣員辦事,不用進秩;誓必寸磔逆闖、禮葬先帝,然后論功行賞?!复呵铩怪ǎ嘿\不討、仇不復,則君不葬、服不除;寢苫枕弋,無時而終事也。當時若能宣昭此義,士英雖奸,何名而入;孔昭邪說,何由而起!惜乎!可法諸臣見不及此。直書于冊,交譏之也。
江西湖廣總督袁繼咸疏請入覲,止之;鳳慶總督馬士英自請入朝。
繼咸請入覲,特諭止之。
士英請入朝,拜疏即行。
發(fā)明
新君嗣位,請入朝行賀,禮也;剿賊重任不得擅離,特諭止之宜也。繼咸候命而后進;士英則不候命而即進,其目中豈復有朝廷乎?一書「疏請入朝」、一書「自請入朝」,而順逆之情著矣。
命兵部員外郎萬元吉宣諭各鎮(zhèn)。
時高杰兵大掠江北,聲言欲送家眷到江南安頓,約劉澤清刻日渡江;史可法請發(fā)戶部銀萬兩,遣職方司員外郎前往分別犒賞。萬元吉至彼,上疏言:『揚州、臨淮、六合所在兵民相角,素少紀律,近更乖張;一城之隔,民以兵為賊、兵以民為叛,環(huán)攻勿釋。臣等雖有愛民之心,絕無銷兵之術』!揚州士民王傳龍等亦上公疏,言『東省附逆,河北悉為賊有。不意賊警未至,高兵先變。自高杰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廂之民何啻百萬;殺人則積尸盈野,淫污則辱及幼女。環(huán)圍血攻已經月余,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徒戕內地之良民也』!
升周堪賡為戶部尚書、何應瑞工部右恃郎、劉土楨通政使。
改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張國維以原官協理京營戎政。
起補劉宗周都察院左都御史、起升練國事戶部右侍郎。
起調倪嘉慶、華允誠、葉廷秀為吏部文選四司官。
起調解學龍為兵部左待郎、賀世壽刑部右侍郎、許譽卿光祿寺卿。
召復原任給事中章正宸、揚時化、莊鰲獻、熊開元、袁愷、姜采、御史張煊、李長春、喬可聘、詹爾選、馬兆義、鄭友元、李曰輔、李模等俱補原官用。
升張有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王庭梅應天府尹、朱之臣太常寺卿、左懋第太常寺少卿。
升李沾吏科、張元始戶科、沈允培禮科、鐘斗刑科、李清工科,俱都給事中;羅萬象、陸朗、熊維典、張希夏俱左右給事中,陳泰來、姜應甲、馬嘉植、王士熊、黃云師、錢增俱補給事中。
起升顧錫疇為禮部尚書、黃道周吏部右侍郎、羅大任國子監(jiān)祭酒。
升高倬工部右侍郎、鄭瑄大理寺卿、侯峒曾右通政。
升李沾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郭維經應天府丞。
吏部欲推李沾為操江;沾故善劉孔昭,恐分其任,乃求可法升常少。維經積勞于干掫,都人賴之;驟難其代,令仍攝巡視。沾嗾維經劾冢宰張慎言有私;經旋悟,即具疏引罪。而沾憾慎言不已,以其廉勇素著,不敢顯攻;因借端于少宰呂大器,思逐之。
升章正宸吏科、張希夏〔□□〕,俱都給事中。
起補在籍吏部主事王重為文選司郎中。
時銓曹乏員,慎言以重家在金壇,可立致;故推之。李沾持不可,曰:『是受我贄四十金者』。慎言曰:『仆起家三十年,所贄十二金而止;公安得以四十金贄乎?仆老矣,須舊銓郎乃解事,又近地;其人賢否,仆自有提衡,不必混也』!沾益銜之。
附錄
十一日(戊戌),奠安二祖御容,遣魏國公徐弘基、安遠侯柳祚昌、南和伯方一元行禮;奠安二后御容,遣太監(jiān)韓贊周、盧九德行禮。
鳳陽參將戈士凱報劉澤清兵沿路劫殺,逼攻臨淮。
馬士英標兵先至淮安西門外焚劫。坊義師擒三十余人;淮撫路振飛不敢問,縱之。
命御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
命趙光遠鎮(zhèn)守四川。
諭鄭鴻逵留駐九江。
升張應元為承天總兵。
衡王奏殺青州偽官。
史可法請增文武重臣經理招討。
湖廣巡撫奏武、岳恢復,方國安冒功混報。
原任大學土蔣德璟北歸,奏賀。
降賊官項煜南歸,混入朝班;任承詔自言賊授偽官,堅拒,南奔。
戶科羅萬象劾方孔昭屯撫河北,兵至跟蹌逃歸,今又蒙面補官。
淮北坊士擒偽官武愫,解至軍門;路振飛與愫有舊,僅下之獄。
蘇州士民焚掠偽官項煜、湯有慶、錢位坤、宋學顯等四家;常熟焚掠時敏家,并三代四棺盡行焚毀;海鹽焚掠陳之遴家,并焚其父陳祖苞之柩。
十五日(壬寅),福王即皇帝位于武英殿,以明年為弘光元年。
十六日(癸卯),馬士英入朝。
馬士英未嘗奉詔,擅率營兵由淮赴江達南都,舟共一千二百號;巡按御史王幞駐清江浦,令淮坊義兵排立兩岸,不許一舟停泊、一人登岸,凡三日而畢。是日朝見,命掌兵部事,仍入直辦事。高杰、劉澤清致書史可法,請渡江,欲其讓士英也;可法乃請督師江北以避之。
發(fā)明
嗚呼!士英入而「逆案」自此翻、群小自此進,邪正消長之機、宗社存亡之辨,于斯決矣!其書「入朝」何?「春秋」于鄭詹,直書曰「來」。公羊子曰:『甚佞也』;曰『佞人來矣!佞人夾矣』!此亦曰『佞人入矣!佞人入矣』!謹盡削其官,蓋深絕之也。
剿賊總兵高杰圍揚州,殺進士鄭元勛。
時杰屯兵揚州城下,巡撫黃家瑞漫無主持;兵備馬鳴騄率民堅守,晝夜不懈。鄉(xiāng)紳鄭元勛親詣高營解紛;入城,勸家瑞放杰兵入城。士民嘩曰:『城下殺人如是,元勛顧不見耶』!元勛強為杰剖辨,眾怒,群毆之死;嗚騄疾走泰州。職方郎中萬元吉疏言:『臣奉命犒師,沿途兵民交構,揚州尤甚,閉門登陴已懸半月;民與兵相攻、兵與民相殺,成何紀律!頃接水營參將報賊奔清河,官兵擊燒賊舟殆盡;若諸將潛師以濟,可一鼓殲也』!初,黃得功分地揚州,高杰、劉澤清以繁富爭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死守。又得功兵至天長,杰與澤清欲排之;又值李棲鳳、高文昌兵至,眾益洶洶。元吉移書得功,期共獎王室。得功自明無他,亟請聯絡殺賊;元吉以書馳示杰等,始稍戢。然杰部終不受制,澤清所部千余人劫掠瓜洲一空。
發(fā)明
高杰恃強,圍揚州經月不解,其惡著矣。書曰「剿賊總兵」,以著其縱賊不討、戕害內地之罪。元勛不自揣量,妄欲開門揖盜;其死也宜。茲書元勛之殺于圍揚之下,若曰非揚殺之,乃杰殺之;不以殺元勛之罪,罪揚人也。此「春秋」之權衡也。
總督漕運、巡撫鳳淮、戶部右侍郎路振飛罷;起升田仰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鳳、淮。
振飛在淮,守御甚備。是月,大饗士于淮安府學中,敘向來有功文武官八千余員;振飛與王幞親自按席,觀者鼓舞。已而振飛為馬士英所劾,得旨提問,合郡不平;尋以士民公疏訟冤,得免。旋丁艱去。田仰向寓金陵,與劉孔昭善;至是,孔昭力薦之,故有是命。
晉封靖南伯黃得功、寧南伯左良玉俱為侯,封總兵高杰為興平伯、劉澤清為東平伯、劉良佐為廣昌伯。
史可法以淮、揚、廬、泗自守;請『設四潘,以鳳、徐、滁、六為進取之基,兵馬錢糧懼聽自行征調。四藩即用得功、杰、澤清、良佐為藩屏,固守江北,則江南之人情自安。得功已封伯,似應進侯;杰、澤清、良佐似應封伯。良玉恢復楚疆,應照得功進侯』。又奏:『四鎮(zhèn)既設,不可無督師;應駐揚州居中調遣。四鎮(zhèn)各自分汛地:轄淮、海者駐淮安,海、邳、沛、贛十一州縣隸之,恢復山東一路。轄徐、泗者駐泗州,徐、泗、宿、毫、豐、碭十四州縣隸之,恢復開、歸一路。轄鳳、壽者駐臨淮,壽、潁九州島縣隸之,恢復陳、杞一路。轄滁、和者駐廬州,無為、六、巢十一州縣隸之,恢復光、固一路。每鎮(zhèn)額兵三萬人,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兩。其鳳陽總兵,應改副總兵一員』。故有是命。
發(fā)明
大仇未討,天下未平,何以家為?況開藩重賞哉!上借此以為羈縻之術,下受之而無感奮之志,胥矢之矣。直書于冊,深譏之。
十八日(乙巳),祭先恭王太妃于行宮。
大學士史可法督師江北,命百官郊餞。
可法請撥劉肇基、于永綬、李棲鳳、卜從善俱隸標下,又薦主事何剛、舉人李蘧軍前贊畫??煞瘸?,劉孔昭益無所顧忌,高、張諸臣俱不能安其位矣。
大旱,令應天府祈雨。
二十三日(庚戌),劉孔昭訐吏部尚書張慎言于朝。
孔昭故善阮大鋮,必欲起之。因詔內有『「逆案」不得輕議』之句,慎言秉銓持正,度難破例;置酒約諸勛臣廷論慎言,湯國祚、趙之龍皆諾之。是日早朝,孔昭邀國祚、之龍合奏『慎言排忽武臣,所推吳甡、鄭三俊有悖成憲,真奸臣也』。
慎言立班不辨。弘圖奏:『冢宰自有本末,何遽殿爭』!上諭:『文武諸臣各宜和衷,毋得偏競』??渍研渲腥〕鲂〉?,逐慎言于班;太監(jiān)韓贊周叱曰:『從來無此朝規(guī)』!乃止。慎言出,即引疾乞休??渍阉鞆途呤枳啵骸荷餮酝蒲a幸濫,薦舉吳甡、鄭三俊更為可異。慎言原懷二心,告廟決策,阻難奸辦。乞大奮干綱,收回吳甡陛見之命,重處慎言,為欺君誤國之戒』。高弘圖亦具疏言:『文武官各有職掌,毋得侵犯,即文臣中各部不得奪吏部之權。今用人乃張慎言事;劉孔昭一手握定,非其所私即謂之奸,臣等皆屬贅員矣!吳甡、鄭三俊五朝人望,票擬實出臣筆。竊念朝廷之尊,尊于李勉;今宸陛幾同訟庭,臣愧死無地,乞賜罷斥』。姜曰廣亦引疾求去。俱慰留不允。
發(fā)明
慎言以統(tǒng)鈞大臣,孔昭得辱之于朝,是無法紀也!無法紀,是無君父也!書言「訐」者,明慎言之無罪;慎言無罪,是罪專在孔昭矣!一削其爵、一舉其官,邪正之實辨矣、予奪之義嚴矣。
附錄
時闖賊西遁,群臣降賊者皆南歸,蒙面求用;行宮前章奏雜投,甚有擅入朝班者。通政司劉士楨請嚴封駁參治之令;有旨著行甲飭。
叛將李成勛寇掠清河,巡按王幞調兵御卻之。
偽將劉曰恭攜偽敕五道,送得功、高杰、劉伊順、劉肇基、徐大受寺;得功執(zhí)以聞。
馬士英奏大計四事:一、圣母流離,可密諭高杰部將衛(wèi)迎。一、皇考進尊位號,應遷梓宮南來。一、皇子未生,應急慎選淑女。一、諸藩失國,恐有奸宄挾之,不利社稷;宜迎置南都。
加恩翼戴諸臣:公徐弘基,侯朱國弼、柳祚昌,伯劉孔昭、方一元、焦夢熊、郭祚永,太監(jiān)韓贊周、盧九德各升賞世蔭。
二十六日(癸丑),上召閣臣高弘圖、馬士英、姜曰廣于行宮。
是日,上謂弘圖曰:『國家多故,倚賴良深;先生何言去也』!弘圖對曰:『臣等非敢輕去;但用人一事,臣謂可、勛臣謂不可,是非淆亂,臣何能安其位』!上曰:『朕于行政用人未習,卿等所言,無有勿從;不疑有他』。弘圖奏:『冢臣張慎言清正有品,吏部以用人為職,如推劉宗周、黃道周,使勛臣處此亦必引重;何獨以為罪!吳甡歷任巡撫,俱著豐采、又負清望。先帝簡任內閣督師剿寇,赴任稍緩,致蒙譴責;先帝殺周延儒、不殺吳甡,即可知其人。假先帝在今,亦必用之;何勛臣以此罪冢宰也!北都失節(jié)之人不可用,江南見存者無幾、又不合勛臣之意,將誰用乎?若曰武職則有兵部在,不可并責冢臣也』。弘圖又奏近臣貪黷狀。上曰:『朕固聞之;諸臣通賄出之袖中,誠可嗤也』!時屢勤召對,先后無虛日,或一日再召;似有志圖治者。自高、姜去后,馬士英當國,上亦拱手聽之,不復預聞政事矣。
升王幞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路振飛既去,幞又以升行;劉澤清遂營窟于淮安山城中,田仰不能禁制,而淮事不可為矣。
附錄
馬土英奏關寧總兵吳三桂之捷;有旨封薊國公世襲。又命戶部發(fā)銀五萬兩、米十萬石,責令中書沈廷揚賣與之。
大學士高弘圖請暫輟閣務,往江干督收漕糧;允之。
六月丁巳朔,諭吏部尚書張慎言視事。
加巡撫黎玉田為兵部尚書、山東原任大學士謝升上柱國、在籍保定御史盧世深太仆寺卿。
馬士英奏北信誅偽官之功,故有是命。史可法亦乞選使臣赍監(jiān)國、即位二詔及賜吳三桂、謝升二敕,往北直、山東曉諭。時訛傳德州起義,謝升輔佐之故。先時有朱師欽者,慶藩宗室,為香河知縣;棄官南走,偽防御閆杰囚之于德州。杰與偽知州吳征文比餉甚酷,貢生馬元騄、謝陛等暗結義旅,一呼而起,殺杰與征文;出師欽于獄,奉以為主,權稱濟王,檄告遠近。于是殺逐偽官,來附者四十余州縣;遂訛傳謝陛為謝升也。嗚乎!中朝偵探舛謬如此,而欲奏恢復之功難矣!
初六日(壬戌),上大行皇帝謚曰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謚曰孝節(jié)烈皇后。
尊福恭王為恭皇帝、王妃□氏曰孝成皇后、生母鄒氏曰仁壽皇太后、神廟皇貴妃鄭氏曰孝寧太皇太后、元妃黃氏曰孝哲皇后。
初七日(癸亥),馬士英特舉欽定「逆案」問徒阮大鋮,命復冠帶陛見。
士英奏「冒罪特舉知兵之臣,以共濟艱難事」;舉阮大鋮當赦其罪,即補兵部右侍郎。先是,大鋮被廢,寓居金陵,與劉孔昭、馬士英及內奄李承芳交往甚密。周延儒再召,大鋮、士英同助萬金營求起升;而先帝圣斷不可奪,僅吉士英。至是,大鋮日夜謀出山,勛臣殿爭亦因大鋮而發(fā)也。士英乘高弘圖督糧江干,即自擬旨:阮大鋮果否知兵可用?著兵部召他,暫冠帶來京陛見,面問方略定奪』。是時科道羅萬象、詹兆恒、王孫審、陳良弼合疏言:『「逆案」不可翻,大鋮不可用』。皆不聽。士英又辨:『臣在兵言兵,但知為朝廷用人,不知其它』。上溫旨留之。
發(fā)明
魯公子翚請會師伐鄭,隱公勿許;翚固請而行,「春秋」削其「公子」,直斥其名。胡康侯氏曰:『翚請以師伐鄭,而隱公勿許,義也。翚以不義強其君,固請而行,無君之心兆矣,是以及鍾之禍?!复呵铩谷テ洹腹印梗浦斡谖磥y也』。阮大鋮身在「逆案」;「逆案」乃先帝所定,誰敢奸之!今士英徇一己之私,請暫擬冠帶陛見,正所謂以不義強其君者也;其無君豈在翚下乎?北行之禍,由茲兆矣。故于士英則削其官,于大鋮則詳書「欽定逆案」;「問徒」,所在以絕之者至矣。
初八日(甲子),阮大鋮陛見。
大鋮入見,備述見枉之由。高弘圖言:『大鋮若用,必須會議』。馬士英言:『會議,則大鋮必不得用』。弘圖曰:『臣非力阻大鋮;舊制:京堂必會議,乃于大鋮更光明耳』!士英曰:『臣非徇私賄,何所不光明也』!弘圖曰:『何必不受賄;一付廷議,國人皆曰「賢」,然后用之可也』。弘圖出,即乞休。
大鋮遂上「孤忠被陷之由疏」云:『臣于天啟甲子,見逆珰魏忠賢與在外門戶諸人終攜始合,擅政弄權;時為吏科都給事中,力請終養(yǎng)以避其焰。后蒙起用,鋮守官太常少卿七十日,即乞差還山;竄跡窮山,不入城市。凡忠賢擅竊威福,皆鋮在山林息影,唯恐不深時也。且當天啟年間、從無一官之躐、一字之諛、一椽之建;甚且「點將傳」內勒入鋮名于其中,冀殺鋮后快;鋮與崔、魏諸黨不惟風馬牛不相及,且冰炭水火之不相容亦既昭然矣。「逆案」冤及于臣者,蓋謂臣在科時,孫慎行以紅丸邪議搖動皇祖母、皇考。是時旨下九卿科道會議,給事中魏大中上言:「內有張差、崔文升,所謂先帝之賊也。張差所由,誰不知為鄭國泰所為,宜問主使。又有李可灼之藥,不合之崔文升不備;崔文升之逆,不溯之張差不明;鄭國泰、鄭養(yǎng)性、方從哲之罪,不參之三案不定:宜悉置諸人以應受之法」。此皆大中大逆不道,血口污天語也。鋮與同官,正色折之;且語曰:「三朝仁孝無間,凡為臣子處此,安得以無根之言挑釁骨肉」!故堅持不出議單。今「三朝要典」具在,可覆按;而同鄉(xiāng)左光斗迫臣出議甚力,此札尚在,臣不之應。由此,大中與中之黨恨臣入骨。適臣俸在彼前,惡奪臣首,恒百計排阻;鋮浩然致歸,黨怒不釋。鋮與相國馮銓有文字交,歸過涿州,一晤即行;而大中門客汪文言遂誣鋮與銓以「叩馬獻策」。夫鋮與銓在涿州,忠賢在深宮近侍,其馬安得而叩之?況相國今合家殉難而死,忠佞定于蓋棺矣。后大中以巧救奸人汪文言、疏糾忠賢,為忠賢所仇,被逮以死。記光斗、大中死于乙丑之秋,而乙丑之秋正大鋮躬耕山居之日,里中衿紳父老可問也;而安得一身以贊導耶?至鋮「合算七年通」內一疏,于中極論倡紅丸之孫慎行,為時所嫉;此乃忠賢典刑后所條上者,曾有半字為彼逆惡解嘲者耶?且當時倡造「逆案」之侯恂,今公然從賊為工部侍郎矣;主造「逆案」之輔臣韓爌,今公然開門迎賊,賊以安車迎入長安矣;而「案注」中所云報復鋮有疏者,即今受偽戶部司務之魏學濂也。而門戶諸臣乃欲以受賊偽命亂臣賊子之仇口,為鋮孤臣孽子之定案;豈尚有人心者乎?今諸臣抵死攻迫,鋮安得不一直陳當日之情事,以上告君父、下告天下萬世哉』!馬士英又為大鋮奏辨,力攻姜曰廣、呂大器等護持局面。
〔發(fā)明〕
臣顧炎武曰:大鋮此疏將以掩其「逆案」之枉,不知適所以自供也。當南樂魏廣微借內修怨,楊、友嚴譴去國,是時徐大化、朱童蒙等俱中旨升京堂用。遂由葉有聲薦,大鋮亦中旨升京堂用,從常少轉升祿;正楊、左被逮時也。又爾時茍非「逆案」中人所喜者,一登啟事即遭削奪;大鋮若與崔、魏如水火冰炭之不兼容,何取京堂之中旨如寄,而常少、光祿之推升毫無齟齬也!「點將錄」抄布四方,并無大鋮姓名;假使有之,有聲豈敢入薦剡乎?此事理之最明者。堅持不從孫、魏二公之議;謂將以調護兩宮,出自臣子苦心,誰曰不然;乃欲以此居功,反坐諸臣誣捏之罪,則無良極矣!且欲取證于「三朝要典」;「要典」既屬逆珰纂修,逆珰服刑已十八年,「要典」即奉旨焚毀矣,猶惓惓奉為圣書,則其為逆賢私孽可知也!「叩馬獻策」,原指逆賢進香涿州之日,非指深官近侍之日;大鋮南歸過涿州,正逆賢進香至涿州,萬耳寓目何可掩也!呂飛鵬并無「贊導」之疏,正以中旨京堂即入逆珰;何況大鋮、魏大中之疏糾逆賢也,在楊漣二十四大罪之后!斯時疏攻逆賢者章滿公交車,豈能巧救汪文言乎?「合計七年通」內一疏,先帝御極久矣,猶娓娓論孫慎行、楊漣、左光斗諸臣,無一不與「要典」相發(fā)明。夫珰局已敗,尚思為護法沙門;則珰焰方張,其為贊導無疑也。相國馮銓,現今官崇內院、位晉殿閣,而誣以合門殉難,不亦悖乎?闖賊破蒲州、平陽,故輔韓爌合門殉難,斯時萬口如一者;而安車迎入長安,未之聞也!督輔李建泰為賊所禮遇,則人人耳目之矣。姑摘其誣捏最顯者如此。
工部尚書程注罷。
起升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
初十日(丙寅),吏部尚書張慎言罷。
慎言面辭,上曰:「晉疆未復,卿已無家可歸;沿途僑寓,需召』!慎言遂寓寧國。孤孫間關來侍,慎言曰:『祖孫相聚足矣』!鼎革后,慎言郁郁以死,孫扶柩返葬故里。
附錄
湖廣巡按黃澍奏:『前任巡按劉熙祚于永州被陷,為賊所執(zhí);于九月晦殉節(jié)于祁陽。巡按宋一鶴于承天之變有武弁負之出,一鶴不可;遂以身殉。王聚奎葉數千里之地,逃回省城,日惟追比贓罰為事;直至新撫何騰蛟到任,乃扁舟南下』
史可法奏:『高杰奉旨駐揚州,揚人堅不肯納。黃得功至儀真,本為安頓家眷;而給紿者曰:「與爾為敵」。臣至,亦疑之。臣待之以誠,勸其移駐瓜洲城,杰許諾;臣因與約,隨當移駐盱、泗。臣調停于兵間,漸可釋其嫌猜』??煞ㄒ越芎凡豢芍疲砣肫錉I喻之,見留不能出,盡奪其兵,每奏諸經邀閱,然后得達:權遂不振。
又奏:『淮人忠義碎偽碑、殺偽官,擊敗賊騎于河上;義兵聚至二十余萬,聲勢甚壯,賊將董學禮、白邦政躑躅不敢犯。又,宿遷擒斬偽官,請旨獎敘』。許之。
馬士英敘東省偽官功,以李元和為首,拔常自俊為左都督。自俟本革工,曾負上避流賊之難。
劉良佐奏:『臣開鎮(zhèn)臨淮,士民張羽民等不服』。臨淮士民戈尚友等亦奏:『叛鎮(zhèn)環(huán)攻,生靈涂炭』。命撫按和解之。
史可法奏:『先帝用人原無成心,傅宗龍、孫傳庭起自縲囚,張鳳翔、袁繼咸、馬士英起自廢籍。當吳甡奉命南征,以候唐通兵不至,遲延蒙譴;則過之可原者。國難之作,勛臣殉節(jié)者誰?劉孔昭不思之!慎言七旬冢卿,一舉吳甡,便以為罪;不亦輕朝廷而長禍亂耶』?馬士英疏請申大逆之誅:『周鍾勸進未已,上書請早定江南;其伯叔周應秋、周維持,魏珰門下,兩世逆惡。兄周鑣、周銓,均當連坐』。
草莽孤臣劉宗周疏:『一重屏藩。劉澤清、高杰有寄家江南之說,尤而效之,又何誅焉?一慎爵賞。敗逃之將而得封,誰當不封者?一核舊官。在官守而逃者、在使命而逃者,于法皆所不赦』。又疏:『先帝身殉社稷,江南不聞只騎北進,宜誅者一。卸兵權于局外,首圖定策之功,宜誅者二。先帝誅珰鐵案,前后詔書蒙混,勢必虎彪盡反,將興問罪之師。請自嚴中外不職者始』。
通政司劉士楨請令北歸諸臣,盡聽朝廷處分,不得混行奏辨。御史朱國昌疏劾在逃巡撫郭景昌泊舟清涼門外,欺飾疏辨;因論其撫楚、撫晉種種罪狀。有旨驅逐。
馬士英以清攝政王所示南京官民示奏聞,請遣官赍詔北行。
命太監(jiān)王肇基督催浙、福金花銀。戶科羅萬象具疏論之(肇基,即王坤也)。高弘圖以方爭阮大鋮事,不便執(zhí)奏,請身任督催;過肇基言之,肇基即上疏辭止。
馬土英舉原任都督陳洪范北行議款。
予已故大學士文震孟等謚。
禮部尚書顧錫疇請削故輔溫體仁「文忠」之謚。其體仁所摧抑正人,宜謚文震孟「文肅」、羅喻義「文介」、姚希孟「文毅」。闖破河南,原任兵部尚書呂維祺殉難,宜謚「忠節(jié)」。從之。
十七日(癸酉),吏部署部事左侍郎呂大器罷。
先是,李沾上「勛臣憤激有因疏」內云:『當中府聚會,馬士英手札移大器迎皇上,韓贊周、劉孔昭無不允協。黎明聚議,大器綰禮、兵二部印,不前;臣等十九人以名帖延之,從容后至。議至日中不決,孔昭怒形于色;臣與郭維經、陳良弼、周元泰、朱國昌歷階而上,面折大器。贊周曰:「快取筆來」!因得俯首就列。清晨迎駕,大器尚欲停待,而贊周已登舟矣。偕行者,徐弘基暨良弼、國昌也。文臣啟事屢登、武臣封爵〔未定〕,所以有殿上之爭也』。嗣后士英特舉大鋮,眾議沸然;大器疏直攻士英,略云:『近年溫、周擅權,老成凋謝;庸奸僨事,中原陸沉。皇上中興,一時云蒸霞起;不意馬士英瀆亂朝政!夫士英非以賄敗遣戍、借名知兵而為鳳督者哉?乃挾重兵入朝,靦顏政府。南國從來靄靄,一經唆撥而殿陸喑啞,叱咤者藐至尊為贅旒矣。「逆案」一書,先帝定為亂臣大防;而士英拉阮大鋮于惡御前,徑授司馬,布立私人。竊思士英有何勞績?倏而尚書、宮保、內閣,倏而金吾、世蔭也』!士英亦參大器徇私把持。大器乞休,遂罷。
劉澤清疏劾吏部在侍郎呂大器,又疏薦張捷等。
澤清疏請誅大器,指其起用王重掌選;又指其比周雷演祚,謂演祚為吳甡走狗,殺周延儒以媚東林。又疏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及在逃督輔王永吉、郭景純。時士英欲起張捷,而大鋮素恨演祚,故唆澤清出此疏。
發(fā)明
武弁而操大臣之短長、閫外而預廟堂之黜陟,上下易位、冠履倒置,至此極矣!按演祚由庚辰特用,任德州兵備。壬午冬,范志完入援,縱兵淫掠;演祚據實奏聞,志完逮問,事連延儒。然延儒之得罪,由于王之心、李國楨而成于蔣拱宸,非關演祚也。況當時吳甡已蒙譴去國,使演祚果能效力,何不留甡仍正揆席耶!至時王重用以為可誅,而降賊之王永吉、失賊之景純儼然薦舉,此則當加何等刑罰!且總兵不言剿賊,而從孔昭之遺唾、噓「逆案」之余灰,惡莫大焉!故削其爵,以著其罪。
追謚懿文太子謚曰孝康皇帝,廟號興宗;追上建文帝謚曰讓皇帝,廟號惠宗;景皇帝廟號代宗。
發(fā)明
海內望此典,幾百余年矣。至是,始克舉行。詳書于冊,深善之也。
二十日(丙子),湖廣巡按御史黃澍面糾馬士英于朝。
馬士英罷,尋復令視事。
黃澍入朝,同承天守備太監(jiān)何志孔求召對。既入,澍面糾馬士英奸貪不法,淚與語俱下。上大感動,顧高弘圖曰:『黃澍言殊有理,卿議之』。命進御座前;澍數其罪益甚,士英不能辨一語。志孔亦前,論其罔上行私諸罪;贊周叱志孔退,曰:『御史言事,是其職掌;內官操議,殊傷國體』!士英跪求處分;適跪澍前,澍以笏擊其背曰:『顧與奸臣同死』!士英號呼曰:『陛下視之』。上搖首不言;良久諭曰:『卿等且出』。韓贊周即執(zhí)志孔。丙夜,上諭贊周曰:『馬士英以大臣所為若此,宜行退避』!士英遂歸寓引疾,盡移直房器具以出;侑以金帛,分饋福邸舊奄田成、張執(zhí)中。二奄向上泣曰:『皇上非馬公不得立;若逐馬公,天下將議皇上背恩矣!且馬公在閣,諸事可不煩圣慮,可以優(yōu)游行樂;馬公一去,誰復有念皇上者』?上默然。田成即傳諭士英,著即入直辦事。隨有旨:『何志孔本當重處,輔臣極為求寬,具見度量;姑饒他』!時有民謠曰:『要縱奸,須種田;欲裝啞,莫問馬』!
發(fā)明
書「馬士英罷」,罪馬士英也;書「愎令視事」,惡馬士英也。士英擠可法,逐張、呂,引大鋮,奸狀顯著。以黃澍之糾,勒令罷位,深合遠佞之用;何惑于二奄之讒,擅令直入!是二奄為政,人主若贅旋然。嗚呼!君不君、臣不臣,天下所以傾也!詳書于冊,以見去佞同于拔山,所以為后世永鑒也。
忻城伯趙之龍疏請改先帝廟號。
之龍奏先帝不當廟號曰「思」,「思」非美名也。蓋謚號系高弘圖所定,李沾草疏授之龍,使奏之;為逐高弘圖地。之龍,實不識一丁也。
起升徐石麒為吏部尚書、王心一刑部右侍郎。升張有譽為吏部在侍郎;程世昌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
升何應瑞為工部尚書、何楷吏部右侍郎、徐人龍兵部左侍郎。
升少師黎玉田太子太保、盧世■〈榷,氵代木〉工部右侍郎、王應華光祿寺卿;俱充山陵使,祭告先帝、先后祔葬。
予已故大學士劉一璟謚「文端」,賀逢圣謚「文忠」。
清兵入德州。
附錄
濟王走死,謝陛、盧世■〈榷,氵代木〉、馬元騄南奔。
臨清中軍張顯榮報稱攝政王命額真固山六總兵駐札德州,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又塘報青州、東昌、臨清、兗州皆服,惟濟寧未降。
濟寧傳報固山額真等奉攝政王令,調集兵馬巡視山東,所到地方官兵俱出郊迎接,違者以抗師治罪。
北歸諸臣南下,舟次上閘。兵備凌駉暗通大清,已受巡撫山東之命,與守道于連躍出示稱「順冶元年」;然駉于南京,亦發(fā)疏不絕。
國子監(jiān)典籍李模疏略云:『擁立一事,皇上不以得位為利,諸臣安得以定策為功!鎮(zhèn)將事先帝非有桑榆之效、事皇上未彰汗馬之勞,議法當在戴罪之科;而與以定策之功,其何敢即安!臣不愿見光復未臻而國體先褻也』。
平湖監(jiān)生陸浚源,為兄原任兵部員外郎陸澄源奏辨,詞牽國本三案,并詆光祿寺卿許譽卿;通政司劉士楨持疏駁之。后許譽卿疏辨,略云:『當年諸臣以翊戴光廟為正、今日諸臣以翊戴皇上為正,均從倫序起見耳。光廟母子無閑,先帝身殉社稷,何嫌、何疑?而小人無端播弄,假手于浚源!先帝久任體仁,養(yǎng)寇釀禍,使得生榮死寵,竊謚「文忠」;皇上追削,萬口稱快??T茨藵M口誦其平章之功;甚矣!若輩之敢以奸黨欺上也』。
巡城御史朱國昌奏:『東洋地方有數百騎驅捉男女,口稱奉命打糧;龍?zhí)栋芽偼跗娌恍惺赜?,反饋之以牛酒。輦轂之下,豈宜有此』!
北將于永綏等渡江借住京口,浙江都司賈之奎適領兵至,買瓜相爭而哄;北兵適焚東門外民居,殺僇數百人,浙營兵官李大開傷重而死。
設勇衛(wèi)營,命太監(jiān)韓贊周緹督。
先,馬士英請增淮揚兵三萬??偙藕暧蛱岫酱筝^場,楊振宗鎮(zhèn)守安慶,趙光遠提督川陜,總兵邱磊鎮(zhèn)守山東,黃斌卿防御鎮(zhèn)江,副總兵吳志葵鎮(zhèn)守吳淞。
封常應俊為襄衛(wèi)伯,世襲;敘翊護之功也。
賜福建總兵鄭芝龍蟒衣。
鳳陽太監(jiān)谷國珍請敕書,內閣撰文給之;國珍于御前自增「照總督行事」五字。
順天巡撫楊鶚浮海至,懷遠侯常允緒薦之;命預會推。
塘報陜西全陷,馬士英請亟獎趙光遠;已降賊矣。
趙之龍薦序班黃家廸,擢鴻臚寺少卿。管紹寧請遴選內閣誥敕房諸官,各以貲納授。
改內宮殿為朝殿。
命制金璽代玉。
命選凈身男子。
命敘山東擒偽官功。
命戶部清查十七年陳餉,限明年全完。
江南安撫御史祁彪佳請留漕米十萬貯鎮(zhèn)江。
萬元吉請恤陣亡總兵猛如虎及監(jiān)軍曹心明。
夏允彝、余揚、嚴錫命、文德翼補吏部四官司。
魯王泊舟鎮(zhèn)江,請于附京簡僻地方安頓。
德安王僑居廣信。
釋高墻罪宗七十五案、凡三百四十一人。
下被逮鄖撫王永祚于獄。
禮部奏唐王殉難。
吉王子慈煃報吉王播遷道薨。
命崇王二子僑居臺、處二府。
惠王寓居肇慶。
圣安本紀卷之二
秋七月丙戌朔,改文選司郎中倪嘉慶為戶科給事中。
發(fā)明
部員改授科道者有矣,惟吏部則否;改授必由員外主事,而郎中則否。倪嘉慶此舉,誠屬創(chuàng)見;特書于冊,志亂也。
附錄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疏略云:『兩月以來,文吏錫鞶矣,不聞獻馘;武臣私斗矣,不聞出戰(zhàn);老臣引退矣,不聞敵愾;諸生卷堂矣,不聞請纓。北兵已鎮(zhèn)燕都,動搖山東;當國大臣但紹述邪說,損威屈體,墮天下忠義之氣,臣竊羞之』。
戶科熊汝霖疏略云:『四鎮(zhèn)以殺掠封伯,百姓頭顱何辜,而為此輩之功名地乎?今儼然佐命矣,收拾恢復為中興名將,豈不更快?況且一鎮(zhèn)之餉多至六十萬,勢必不能供。何不仿古藩鎮(zhèn)法,在大河以北開屯設府,永盟帶礪;而逼處此堂奧也』?萬元吉乃云:『城外之屋宇應讓與民,誰非民業(yè)而拱手讓乎?近聞輦金求進者實繁有徒,則當事諸臣亦宜猛省前事,倍滌肺腸也』!
又史可法奏:『邱茂華口稱吳三桂師次慶都縣,建立「大清順治元年」旗號,迫人剃頭』。
÷
張鳳翔家眷,與楊任聰同行。遇南京頒詔,即同南行,借臨清兵自衛(wèi)。凌駉預戒兵丁,言『北兵無送人南下之理』!至濟寧即返。
時馮銓、謝升、李建泰俱降于清,為內院大學士;王鰲永總督山東、河南,方大猷署山東巡撫事。張惟機、楊汝誠從陸至山東,方大猷遣牌送至濟寧登舟。
命黃澍速回湖廣,料理恢復承、襄。
命金聲桓駐防淮、揚。
命四鎮(zhèn)各率所部兵將馳赴督輔軍前調用;皆不奉詔。
加李際遇、劉洪起總兵,防御河南。時闖賊出潼關,道洛陽攻密縣。參將夏有光報稱:至臺兒莊,知闖賊見在平陽整頓兵馬,太原、潞安鄉(xiāng)紳富戶盡徙入陜西;又遣偽將馬科入四川,招安保寧等處。
劉澤清薦大將馬化豹、柏永馥聽督輔題用。
定京營之制視北京,以杜宏域、楊御蕃、牟文綬補三大營總兵。
升劉之渤、范曠俱左僉都御史。
追削已故大學士溫體仁等官蔭。
從御史鄭友元之言也。溫體仁、周延儒、薛國觀三人生前官爵、蔭子俱行削奪,以為作奸不忠之戒。
廷遣左懋第、陳洪范北都犒師。
懋第以母死于北軍,愿與洪范同使。至是,懋第加兵部右侍郎,經理河北、關東;洪范加太子太傅,馬紹愉加太仆寺卿。禮部尚書顧錫疇進宮,擬祭告陵園文,祭告大行皇帝、皇后文,吳三桂封爵制書、敕諭鐵券,黎玉田、高起潛敕命,又宣諭北京人民、移建州御書,一一呈覽。懋第疏:『臣銜以經理河北、聯絡關東為事。夫河北則山東、北直也;關東,即遼東也。遼久屬建州,北直近亦為建所踞;山東雖殺偽官,偏地皆賊。臣家人來云:膠州一帶賊至二、三十萬,則不皆向化可知也。經理雖有封疆之責,以封疆重寄之銜而往議金繒、歲幣之事,名實相乖;此銜之當議者也。馬紹愉昔年赴建,為建所折,奴顏婢膝,建赍之參、貂;臺臣陸清源糾之。其與建交情深淺,臣誠不知;但聞其私許建金十萬兩、銀一百二十萬兩,逢人誦說。臣不便與之同行也』。
發(fā)明
闖賊負不共戴天之仇,吳三桂乞援于清,立掃而驅除之;雖寸磔尚稽天誅,而輿尸亦稍吐氣。爾時為廊廟計者,自應厚其金幣、隆其禮貌,妙選其人而鄭重遣之。如真宗使鄭公而遼主聽命、武侯釋鄧芝而東吳締盟.庶乎兩國之好可成、南北之爭可息矣。今懋第雖堪應選,而誤以洪范、紹愉佐之;且所頒三桂、玉田諸詔,種種指揮有同囈語:于是而欲祈事之濟難矣。書「廷遣懋第、洪范」而紹愉不書何?微之也?「春秋」之例,所謂「以其人而微之」者也。
十五日(庚子),上視朝。
上生日也,受朝賀于行殿。勛臣皆進禮賀,上皆受之。
發(fā)明
有國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況在萬乘,豈其患貧!今天下以貨獻、上以貨取,是君臣相率而接以貨也;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此只書「視朝」何?「春秋」之義為尊者諱,故隱之也。
二十三日(庚戌),內批張有譽為戶部尚書;大學士高弘圖請收成命,不聽。
馬士英欲用中旨擢阮大鋮,適戶部尚書周堪賡久不到任,而有譽廉慎為人所稱,士英遂借以開傳升之幸門,特降內批擢用。弘圖以未經會推,繳回成命;士英票旨:『特用出自朕裁,卿不必過為疑揣;仍著遵前旨行』。
發(fā)明
此內旨也;不曰「內旨」而曰「內批」何也?不與其為旨也。若曰此乃士英會田成輩批去云爾,于上無預也。有譽,賢者也,賢而用之,此盛典也;弘圖似可無執(zhí)奏矣。曰:否!使此輩出于士英之懿好,則為盛典;今借為大鋮之嚆矢,則為亂政。弘圖之執(zhí)奏,深得古大臣之義矣。然則為有譽者宜奈何?堅以疾請刀辭不赴可也。倘堅以疾辭不赴,或致譴責奈何?曰名節(jié)與官爵較,孰輕孰重?使果以是蒙譴,張侍郎之名千秋矣;區(qū)區(qū)馬家之尚書,庸足貴乎?直書于此,蓋深惜之也。
南昌宗生統(tǒng)甆疏訐大學士姜曰廣等。
馬士英欲去史可法以獨居定策之功,劉孔昭亦欲去可法以專任;田仰、阮大鋮亦怨曰廣,欲并去之。于是大鋮屬草,募統(tǒng)甆使上之;疏內誣詆曰廣穢跡、又斥其包藏禍心,詞連史可法、張慎言、呂大器等。疏入,高弘圖票擬「究治』。上御內殿,召輔臣入;上厲聲曰:『統(tǒng)甆吾一家,何重擬也』?且責弘圖請召可法為非是。弘圖抗辯,士英默無詞組。上每語必左顧田成,明有指授者。弘圖、曰廣俱引疾。后授宗生統(tǒng)甆為行人。
發(fā)明
大臣,國君之陪貳;辱大臣,是辱國君也。故孔子對魯定公則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齊景公則曰:『君君臣臣』。今朝廷之上惟一田成,復有孔昭、大鋮輩交構其中,妖氛充塞;而統(tǒng)甆諸孽種種見告,君不君、臣不臣。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次年之北行宜其及矣?!复呵铩寡允聭聭叽妫槐仁乱杂^,豈不深切著明哉?
統(tǒng)□疏訐大學士姜曰廣。
大鋮諸人怨曰廣甚,統(tǒng)甆一疏猶未愜意。右諭德李明睿與曰廣,同邑相惡,大鋮嗾明睿參之;明睿辭,乃募建安王統(tǒng)□再出此疏。
發(fā)明
統(tǒng)甆之疏,猶曰宗生不辨菽麥者耳。統(tǒng)□,固建安王也;堂堂藩王,乃為大鋮等所驅使,無良極矣!削去其爵,斥之曰「訐」,蓋深絕之也。
附錄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疏,直陳銓政事:一、名器宜慎。定策者,宜懋厥賞,其余人自請敘。今則輦金盛行,日事鉆營,寧免瓜李之誚。一、職掌宜專。用人獨歸吏部;今有咨送者、有薦舉者、有竟行奏討者,冢臣所職幾何?一、封疆宜肅。文武共事對疆,不斬誤國之臣,不激報國之氣。一、廢官宜飭。爵重則人乃勸,法守則士知恩;累累起廢,不自靜聽,豈不聞律有「罪戾不許入國門」之禁!撫寧侯朱國弼以不預會推,冢臣疏爭非制。上諭:『出何典故』?
劉孔昭疏薦循良卓異諸臣,內有馮大任則貪墨中最著者。又疏薦錢位坤;言『位坤曾經吳三桂收用,忠實可信。都門所刻「國變錄」,乃奸徒借題害人,不止襲彝受屈;請亟用位坤』。
朱國弼、劉孔昭合疏條陳新政:一、吏部用人必勛臣商確,一、各部行政必勛臣面定,一、皇上圖治必勛臣召對。
戶科熊汝霖疏言:『內外交通,神叢互借;飛章告密,墨刺斜對。此尚可為國乎』?奉有嚴旨。
授諸生涂仲吉、諸永明為翰林院侍詔。仲吉前有疏救黃道周、葉廷秀,廷杖遣戌;永明執(zhí)贄見道周于獄中,亦被系。顧錫疇署吏部印,特疏薦之;故有是命。
真定知府邱茂華等自稱固守臣節(jié),不從清、闖;史可法以聞。
湖廣巡按黃澍為馬士英所劾,辨疏云:『麻城生周文江為獻賊偽兵部尚書,引獻賊破武昌,有錦衣遣戍劉僑托文江進美女、玉杯、古玩、萬金于獻,即用僑為偽錦衣大堂。比左良玉恢復蘄、黃,僑削其發(fā)私逃;尋進赤金三千金、女樂十二人于馬士英。今四月,士英委黃鼎署印麻城,麻城洶洶幾亂。鄉(xiāng)紳請臣彈壓,僑獻銀三千兩助餉;臣批云:「正苦無餉,真可愧挾貲媚賊者;仰漢刑官收貯」。臣意亦隱而諷矣。既還武昌,黃鼎代為解銀一千兩、玉帶二圍、珠冠一頂;臣又批云:「軍中無婦人,何用珠冠?大功未成,不須玉帶;仰漢刑官變價濟餉」。臣巡方衙門收支,皆有司存。士英據僑私書誣臣,試令士英將臣原書呈覽,則清燭見矣』。
起升陳隆正禮部祠祭司員外郎、張采禮部儀制司主事。
劉澤清請襲封吳襄,使三桂銜感;劉孔昭奏吳三桂父子效忠,宜加殊禮。時舉朝皆知三桂無心于明而諸臣故欲崇之,已寓賣國之意矣。
命御史陳蓋募兵云南,先攜三萬金供餉。
命御史米壽圖巡按四川。
命發(fā)米十萬石給山東撫鎮(zhèn)。
授開封推官陳潛夫為御史,巡按河南。
闖賊偽將宋朝臣兵至杜勝集,舊職方郭獻珂適在村居,召標將張成初與戰(zhàn)于桃園;賊兵潰,追斬朝臣。
禮部題錢謙益、陳盟、管紹寧俱以原官充經筵講官;秋講屆期也。
朱國昌、劉孔昭各請增家丁、營將,祈戶部給糧。
命潞、周、崇、魯四王僑居浙東、惠、桂二王駐廣西。
昌平巡撫何謙南歸。
兵科陳子龍疏糾糟儲副使莊應會督漕狼藉。
蘇松巡撫周一敬請表已故舉人張世偉、顧云鴻,下部議;后復請俱贈翰林院待詔,許之。
常熟進士王曰愈請表長洲生員許琰。琰,聞先帝之變,行哭于市;自縊不死,遂投于河。
予翰林院汪偉謚「文烈」、御史王章謚「忠烈」。
予開國功臣桑世杰謚「忠烈」、愈廷玉謚「武烈」、汪興祖謚「武愍」、茅成謚「武烈」、丁普郎謚「武節(jié)」、韓成謚「忠壯」、花云謚「忠毅」。
予潁國公傅友德贈麗王,謚「武靖」;宋國公馮勝寧陵王、謚「武壯」。
予章溢謚「莊敏」、桂彥良謚「敬?!?、唐鋒謚「敬安」、劉崧謚「恭介」、何真謚「恭靖」、葉君升謚「忠愍」。
八月庚辰朔,命遣役緝事。
是日,上受朝畢,命錦衣馮可宗遣役緝事。刑科袁彭年疏言:『廠衛(wèi)緝事,非治朝所宜』。馬士英票旨責其狂悖沽名,著降三級調外任用。
發(fā)明
宋王安石為政,委置邏卒;秦檜用事,察事之役布滿都城。今士英不取法古名大臣,而取法安石與檜之設施耶!然安石雖以新法禍宋,而原其初意原有堯、舜君民之思;檜固云賣國縱敵,而駕馭諸將,實有引伸籠絡之用。今士英于二奸無能為役,而徒法其亂政;是又二奸之罪人也。直書于冊,所以著其惡。
劉澤清疏劾左都御史劉宗周。
澤清等縱兵南下,大掠淮陽,殺人無算;莫有敢聲其罪者。宗周首出疏糾之,謂澤清、高杰皆可殺;姜曰廣票優(yōu)旨,下史館紀錄。士英乃嗾澤清與姜、劉為難。至是,澤清具四鎮(zhèn)公疏劾宗周,指稱「草莽孤臣」為不忠。既上,以稿示杰;杰驚曰:『我輩武人,乃與中朝事乎』?黃得功馳奏辨,實不與聞;士英陰尼之,不得上。士英擬旨:『憲臣平日原以議論取重』;蓋劾之也。
發(fā)明
此四鎮(zhèn)公疏也,而獨目澤清何?誅首惡也。杰與得功自明不預,情可原矣;故獨目澤清而削其爵,以著其罪。
附錄
給事中陳子龍疏:『近中使四出,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即持之而去;閭里騷然。明旨未經有司,中使竟自搜采,殊非法紀。又前收選內員盧某,本市井無賴,自宮希進;昨聞遂有父子同奄者。先朝劉瑾、魏忠賢,皆壯自官者也』。
御史朱國昌疏:『據北城市民呈稱:歷選妃嬪,必巡司州縣,限名定年,地方開報。今未見官告示,忽有棍徙哨兇打入人家,不拘長幼概行臺去;但云大者選侍宮幃,小者教習戲曲。街坊緘口,不敢一言』。
戶科熊汝霖疏言:『魏國公徐弘基特薦張捷,亦見勛臣之勤于薦吏矣。至朱統(tǒng)甆誣姜曰廣污及家庭,如此曖昧,不行參駁,將朝廷設立言官何用』。
御史朱國昌疏:『往者賊入都門,自閣部以至庶僚,有一不青衣小帽叩首賊庭者乎?至賊眾已去,猶思藏頭露面駕言不屈、潛蹤覓線冀燃死灰如何瑞征、梁兆陽等,萬口唾罵矣。若劉大鞏等廉恥蕩然,當與周鐘等并行正法者也』。
諭刑部速定從賊諸臣案。
諭云:『所擬從賊諸臣,如領兵獻策,即在庶僚,豈可末減!督撫、總兵降賊,情罪極重,豈可列二等!京卿科道翰林受賊偽命,豈可只于一絞!封疆大吏聞變倡逃,豈止于流!獻女獻婢,豈止于徒!諸臣負恩辱國至此,須有定案昭示天下』。
升沈猶龍兵部左侍郎、王■〈句攵〉右通政、姚思孝大理寺少卿。
起升楊鶚、丁魁楚俱兵部右侍郎,鶚總督川、湖、云、貴,魁楚總督兩廣。
起升王志道戶部右侍郎,易應昌左副都御史、協理都察院事,張鳳翔、梁云構俱兵部右侍郎添注。
升王廷垣、管紹寧禮部左、右侍郎,沈允培太常寺少卿,郭維經左僉都御史協理都察院事,朱之臣刑部右侍郎,劉士楨工部右侍郎,文安之正詹事;改賀世壽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禮部右侍郎管紹寧疏請遣使祭告先帝、先后梓宮,訪問東宮、二王消息。時傳東宮、二王流落民間,故紹寧出此疏。
十三日(戊辰),太后至自河南。
初,馬士英言太后寓河南郭家寨常守義家,高杰部將王之綱曾招撫李際遇,可遣親隨內員往際遇處,密諭其具舟于河,護送至徐州。七月初旬,命具儀衛(wèi)迎之。是日,從儀鳳門入。辰刻,上迎于午門。隨諭戶、兵、工三部:『太后光臨,限三日內搜刮萬金,以備賞賜』。又諭工部:「行宮湫隘,亟修西宮刻期告成,以居太后』。
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諸進朝請給工科錢糧,備辦龍鳳床座及床頂架一應器用物件并宮殿陳設等項,約數十萬兩;工部尚書何應瑞、侍郎高倬合疏言:『點金無術,懇祈崇儉』。
工部又言:『光祿寺咨稱器皿共萬五千七百余件該值銀六千八百六十余兩,廚役衣帽工料銀九百四十余兩。今寇賊方張,索餉動以千萬計,將何支抵;望皇上一熟籌也』!
浙江東陽民變。
先是,東陽之變,實由許都。都,故尚書宏綱之孫,任俠好義。縣令姚孫榘借名備亂,橫派各戶輸金而坐都以萬,都勉輸數百金;孫榘大怒,摘都所刻社稿姓氏,指為結黨造反,執(zhí)而桎梏之。時輸金者盈庭,哄然作亂;有姚生者,拉孫榘于座,按之丹墀笞之,群擁都為主。巡按左光先聞變,即調臺兵行剿,所至屠掠,東陽、義鳥、湯溪諸民各保鄉(xiāng)寨拒敵,臺兵大??;光先遂以許都反上聞。紹興推官陳子龍謂都實非反者,遣生員蔣若來赍書諭之。都即率同事十二人詣杭州獄,子龍為之請;光先不許,悉斬之,而盡隱孫榘之罪。至是,余黨忽引逃兵復亂,巡按黃鳴俊疏報;有旨:「左光先誘殺許都,不行善政,以致煽亂;著鳴俊相機剿撫』。
附錄
戶科熊維典疏略云:『臣觀目前大勢,即偏安亦未穩(wěn)?!副A戰(zhàn)守」四字,改為「異同恩怨」四字。一、二人之用舍,委以勛臣、繼以方鎮(zhèn),惟筆舌之是爭,良可笑也。且以匿名而逐舊臣、以疏賤而參宰輔,飛章告密,始端自此始。廠衛(wèi)之害,橫者樹威、黠者牟利,人人可為叛逆,事事可作營求。先帝十七年憂勤,止有廠衛(wèi)一節(jié)未免斂怨。先帝厚待宗藩,而聞變先逃,誰死社稷;保舉換授,盡是殃民。先帝隆重武臣,而死綏敵愾,十無一、二;叛將跋扈,肩背相望。先帝委任勛臣,而京營銳卒,徒為寇藉。先帝信任內臣,而開門延敵,且噪傳聞。及今踵之,尤甚于舊臣;誠不知何說也』!
兵科陳子龍疏略云:『中興之主,莫不身先士卒,故能光復故物。今陛下入國門三月矣,人情泄沓,無異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下;臣誠不知其所終。其始皆起于姑息一、二武臣,以至凡百政事皆因循遵養(yǎng),臣甚為之寒心也』!
發(fā)明
二疏愷切詳明,非有見識者不能道只字。惜乎,上之不能警斯言也!
起升申紹芳戶部右侍郎,□江督餉;樊一衡兵部右侍郎,總督川、陜。
封福建總兵鄭芝龍為安南伯。
升瞿式耜應天府丞、徐一笵鴻臚寺卿、蕭士瑋光祿寺少卿。
起升越其杰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
時阮大鋮出山之志甚銳,馬士英借危疆為名,欲以河南巡撫畀之;眾議持不可,乃用其杰。其杰,貴州孝廉;士英至戚也。
劉澤清疏劾大學士姜曰廣、左都御史劉宗周。
澤清始劾宗周勸上親征,以動搖帝座;奪諸將封,以激變軍心。再疏劾『宗周疏稱「草莽孤臣」為不忠,請加重僇』!至是,并及曰廣,指其謀逆社稷;其詞兇悍甚。史可法詢之四鎮(zhèn),皆以不知對??煞ㄋ炀呤柩裕骸捍耸枘死枨鹬晒怼?。澤清隨疏言:『此疏實出某手,因可法偶問,偶混答之』。馬士英方快心于逐姜、劉,用大鋮;票旨云:『這所奏知道了,不復致詰』。從此大柄益倒持矣。
發(fā)明
澤清以武夫而強與舉錯之權,固已悖矣;至公然驅逐正人,甘為群奸效命,逆莫大焉!當斯時也,文武一心、內外協力,士英、大鋮方相慶幸,謂天下事惟所欲為,莫余毒矣!究之士英僇死于江上、大鋮碎身于仙霞、澤清傳首于西市,亦何益哉?后之謀國者而明此義,當亦憬然感悟、惕然懲戒矣!
逮原任南京禮部主事為民周鑣、山東僉事雷演祚。
鑣于先帝中葉建言削籍,與演祚等高自標榜,而痛抑「逆案」中人;阮大鋮恨之刺骨。至是,草疏授統(tǒng)甆,專攻二臣并及姜曰廣。蓋演祚為曰廣庚午所取士,馬士英欲借此迫弘圖、曰廣之去,遂票逮問。
發(fā)明
逮矣,仍書其官何?明二臣之無罪也。二臣無罪而逮,所以著士英作威之實;而群奸背公樹黨、罔上行私之罪,昭然不可掩矣!
內批起補張捷為吏部左侍郎。
章正宸疏爭『內批用張捷非制』;有旨:『前解學龍薦葉廷秀亦經批升,何以寂無一言』?
發(fā)明
內批一再降矣,士英輩蓋借為翻「逆案」地也。正宸身為吏垣之長,自當據法再奏,不應以一疏了事!然爾時內外之械已成,雖有智者亦無如之何矣;是以君子痛恨于士英。
賊張獻忠圍重慶,破之;瑞王遇害、前任巡撫陳士奇等死之。
春間,獻賊自岳陽渡江至荊州,盡棄舟楫,率步騎數十萬入夔州。六月,陷涪州;蜀王告急于南都,請發(fā)兵西剿。獻賊順流至佛渡關,守將望風而逃。遂進圍重慶,前任巡撫陳士奇在城悉力拒守四日而陷,獻賊盡屠之,老幼無有存者;壯者割耳鼻、斷右手,驅至各州縣,不降者視此等為例。所至解甲報降,勢如破竹。士奇及道府等官皆死之。瑞王從漢中避難在城;城破,合宮遇害。
賊張獻忠破成都,蜀王遇害、巡撫龍文光等死之。
獻忠至成都,官民內潰,遂不能守;蜀王合宮遇難,巡撫龍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溫江知縣施之炳已升姚州知州,陳撫留加僉事御師,訓練千人;城破,自刎死。推官劉士斗、華陽知縣沈云祚,同日被僇。仁壽知縣顧繩貽已降,復殺。成都知縣吳繼善已遁矣,有同年某先在賊營,招致之;吳出,授偽官,妻子俱入營中。后為賊草祭天文,內一語賊疑為譏刺;一說謄寫祭文之紙,兩幅相接:獻賊大怒曰:『渠不欲我天下一統(tǒng)耶』?夫婦相對受極刑。獻賊大索全蜀紳士致成都,皆殺之。既而懸榜試士,諸生遠近爭赴;賊以兵圍之,擊殺萬人,筆硯如山。遂奄有川中,偽僭大號,偽改元「義武」;以徐以顯為偽丞相、潘應鰲為偽中書舍人。后闖賊敗奔陜西,益發(fā)兵攻漢中,陷之。獻賊據險自守不敢出,遣人與逆闖議和,不果。未幾,獻賊亦死。
附錄
禮科袁彭年疏:『偽吏部侍郎喻上猷將荊州紳衿開薦,江陵舉人陳萬策、李開先在所薦中;不受偽檄,萬策自經,開先觸墻死』。
加翊戴新恩,史可法少保,馬士英太子大師,高弘圖、姜曰廣、王鐸皆太子少保。
劉澤清疏進取之計:『募數十萬之兵,儲數十萬之餉,備十余萬之馬匹、器械,整頓一、二年,乃可渡河。惟恐姜曰廣、劉宗周不得黨勝為怏怏,臣不能隨輔臣急于一渡也。今北兵已入臨清,會師南下;闖賊已道洛陽,攻密縣。如此光景,北兵不至河、闖賊不至江不止也』。
淮安自路振飛、王幞募集各坊義士,同心協力,頗成鞏固。二人去任,劉澤清公行盤踞,遣散義士;桀驁者籍之部下,劫掠村落,雞犬一空。與田仰日夜酣飲;清兵南下,有問作何御備?澤清曰:『吾為擁立福王而來,以此地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善地去耳』!
升袁樞兗東兵備、郭正中兗西兵備,俱山東副使。
凌駉馳奏亟宜乘機恢復,命巡撫王幞、總兵邱磊速馳山東赴任。又改凌駉為御史,巡按山東;給勸功空札三百號。
〔附錄〕
劉良佐移鎮(zhèn)壽春。
左良玉開鎮(zhèn)武昌,左夢庚、惠登相俱加都督僉事。
兗東兵備郭正巾奏:清下東省。
貴州巡撫范曠奏:蜀寇猖獗,行將順流東下。
蕪湖主事陳道輝奏:鈔關稅糧,被賊入暑掠盡。
封鄒存義大興伯;敘勛護太后之勞也。
封吳三桂父吳襄薊國公。
馬兆義補禮科、成勇補福建道。
考選推官吳適等、知縣吳春枝等。
太監(jiān)孫象賢自北來歸,溫旨留用。
太監(jiān)蘇養(yǎng)性請自先催春官逋欠。
時太后諭遴選中宮,群奄因肆行騷擾,道路以目。
偽太常寺丞項煜等逮到。
長安街篇粘匿名榜帖,誣謗吳甡、劉宗周等;皆出李煜手。
總兵杜文煥提督巡捕。
馬士英薦汪碩德兄弟,招募水師造船。
逮降賊臣戶部侍郎黨崇雅、祭酒薛所蘊、平陽知府張嶙然。
太后南來加恩,史可法少傅、馬士英少保。
九月丙戌朔,內批特授阮大鋮添注兵部右侍郎。
安遠侯柳祚昌疏「急用忠干之臣等事」;奉旨:『阮大鋮前陛見,奏對明爽,才略可用。朕覽群臣所進「逆案」,阮大鋮并無贊導實跡。時事多艱,需人干濟;著添注兵部右侍郎辦事,群臣不得從前把持瀆擾』。左都御史劉宗周疏:『大鋮進退,關系江左興亡,乞寢成命』!有旨切責。
兵部主事尹民興疏略云:『熹廟時崔、魏煽虐,士大夫喪恥忘君,幾成苞桑之固。垂至先帝未載,天子下席,諸臣或匍伏而獻爵、或獻策以梯榮,皆忠孝不明之流禍也!申罪討賊,司馬職也;今抗顏堂上者一「逆案」之阮大鋮,即行檄四方,何以折跋扈將軍之氣!古者破格求才,惟曰使貪使詐,不聞曰使逆;若「逆案」可翻,則崔、魏皆可恤,周鍾諸孽皆可使才宥過矣』!
發(fā)明
阮大鋮從廢籍起,宜書「起升」;此書「特授」何?不與其為起廢也。蓋曰此欽案問徒之人,士英以私交之誼特拔之囚伍之中云耳?;蛟唬骸合瘸瘎⒆谛ù笙模⑧u忠介(元標)諸臣,非自廢籍中擢用者哉』?曰:『忠宣諸人或以抗拒中珰、或以觸忤權輔,皆忠貞自矢,名著天壞。雖在廢籍何損?若阮大鋮、楊維垣輩是「逆案」之遺孽,而先帝刑戮之余也;豈可同年語乎』?詳書于冊,所以著士英黨逆之罪也。
初二日(丁亥),內批林沖霄、吳適、蔣鳴玉,粱應琦授給事中,沈宸荃、游有倫、胡時享、鄭瑜、王化澄、吳春枝、秦鏞補試監(jiān)案御史。
內批升福建副使郭之奇為正詹事。
發(fā)明
舊制:凡有翰林外轉者,始得仍轉宮詹;若由庶常散授臺省部曹者,雖循資直上,永不得玉堂之任。又監(jiān)司內升必殺一級,如布政二品升三品京卿之類是也。今郭之奇以戊辰庶常散授禮部歷任副使;一旦躐躋正詹,此何說乎?據事直書,而士英顛倒舊章、徇私蔑法之罪著矣。
升何楷戶部右侍郎、錢元愨太仆寺少鄉(xiāng)、劉若金通政司右參議。
初六日(辛卯),上始御經筵。
初九日(甲午),大學士姜曰廣罷。
初十日(乙未),在都御史劉宗周罷。
十一日(丙申),內批例轉給事中陸朗留用。
陸朗既內轉,以三千金饋內奄,即傳旨:『著留用』。冢宰徐石麒質之內奄;奄曰:『已進御前矣』。石麒具疏言:『陸朗贓私狼籍,應得例轉;交通內臣,幸留非法』。朗即劾石麒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而同轉御史黃耳鼎亦疏言:『昔之按秦,陳演陷臣不測;今之例轉,徐石麒多謀暗害』。
發(fā)明
善人,國之紀也;無善人,則國從之。今兩日間姜、劉二臣相繼退位,隨有陸朗之事紛紛而起,是尚得為朝廷乎?嗚乎!誰秉國成,坐至于此?千載有余痛矣!
清師入宿遷。
升王■〈句攵〉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宗敦一、張鼎延左右通政,章正宸大理寺丞。
馬士英請州縣童生納價免考。
士英請令童生納銀,準送提學收考。后溧陽知縣李思模爭非法,不肯奉行;士英參劾罷職。
發(fā)明
取士,大典也;而導之以納價,是明示以君臣、父子、兄弟去仁義、懷利以相接也。夫放于義,推之天下國家而可行;放于利,必至篡弒攘奪而后饜。直書于冊,而士英黷貨亂國之罪著矣。
復劉僑原官,照舊供職。
發(fā)明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劉僑降賊行賄之實,黃澍疏中已鑿鑿言之。乃士英毫無顧忌,公行擢用;其蔑法亂紀,目中寧復有朝廷耶!故特書以著其罪。
下布衣方翼明于獄。
浙江奉化布衣方翼明疏「政祈克終事」,指摘馬士英等;有旨:『發(fā)刑部問罪』。
發(fā)明
宋徽宗數為微行,正字曹輔上疏極諫;余深曰:『輔小官,何敢論大事』!王黼奏:『不重責輔,無以息浮言』。遂貶曹輔于彬州。今士英、孔昭等朋比為奸,朝章顛覆日甚;大臣不能言、小臣不敢言而布衣言之,正當破格旌獎以勸來者。而反下之于獄,是士英之心猶然余深、王黼之心也。故曹輔遠竄而靖康之辱兆矣,翼明下獄而北行之禍決矣。
升李沾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逮致仕吏部左侍郎呂大器。
再賞定策功,擢沾今職。沾因奏大器當日阻難,包藏禍心;故逮。
發(fā)明
比時事勢為何如哉!戮力共事猶恐不勝,乃汲汲于私怨乎?況大器原無可逮之罪;書「逮大器」于沾升官之下,所以著沾造意殺人之罪也;垂訓之義明矣。
逮湖廣巡按御史黃澍。
馬士英欲泄黃澎面糾之辱,無機可乘,乃草疏覓楚宗朱盛濃使上之,言澍在楚凌逼宗室;即票『逮問』。黃澍奏辨,士英復票旨:『盛濃害非剝膚,何至千里叩閽』!后授盛濃為推官。
發(fā)明
黃澍,面糾士英者也;盛濃之疏,誰不知為大鋮屬草!況盛濃隨酬以推官,特公然修怨而無忌矣;澍豈肯從于戳乎?故于澍與大器逮并書于冊,以見清君側之兵所由起也。而士英與沾禍國之罪,此其案也。
附錄
御史徐養(yǎng)心疏:『人自德州來者,云山東有清國巡撫方大猷、兵備張安豫牌到濟寧;宜飭王幞早為防御。闖賊使孟良庚筑江陵城、獻賊復有取荊州之檄,萬一順流而東,九江、蕪湖處處單弱,不幾以金陵為孤注耶!總督正法者,止熊文爍耳;其它一味欺飾,失律之罪謂何』!
吏科熊汝霖疏言:『獻賊現據成都等郡,闖賊將至成都,意在順流東下;北使諸臣所恃為援清之要著,全賴懋第一人。臣思請兵請餉,望眼尚懸;而王幞敕印未頒、馬價未給,此何時而尚容姑待乎?我皇上既以阮大鋮為知兵,即當置之沖要;若但優(yōu)游司馬之堂,樞輔已饒為之,何須添此』!
淮陽巡撫田仰疏為劉澤清請餉;有旨:『東南餉領不滿五百萬,江北已給三百六十萬,豈能以有限之財供無已之求!田仰著與劉澤清通融措辦』。時澤清駐兵于淮安,營建宮室,深邃壯麗無比,日費千金。田仰與之共事,但知請餉而不知餉之所從用也。
浙江巡按任大成疏:『浙江鄉(xiāng)紳金汝礪、繆沅身污偽命,張嶙然、方允昌為賊親任,一歸一未歸;李綱、徐家材俱受偽職,庶吉士魯■〈〈鹵,夕代乂〉上木下〉、吳爾塤、魏學濂為賊所留。只學濂痛憤自縊,諸臣猶戀家。此公論所不容也』。
命驅逐原任尚書司卿黃正賓。
先帝初登極,正賓疏參徐大化;大化系魏黨,潛住京師。奉旨:『著五城御史驅逐』。阮大鋮甫出山,亟以此答之。
附錄
大理寺卿鄭瑄薦松蘇督糧道程峋才可大用;適有鄉(xiāng)紳彭歌祥為妾事相訐。有旨:『著該部從重議處』。
選淑女黃氏、戴氏、郭氏送內;命再選,太監(jiān)韓贊周再選進六名。工科利瓦伊樾疏:『日來道途鼎沸,不擇配而過門;皆云田、王兩中貴強取民家女,以備宮幃。有方士榮陽寡婦家,少女自刎,母亦投井;亦太不成舉動矣』。
逮東陽知縣姚孫榘。吏部核其貪酷,激變地方;故逮。
升馮起綸福建布政使、孫朝讓福建按察使。
命黃得功移鎮(zhèn)廬州、高杰徐州,總兵王允成駐岳州、馬進□駐荊州,左夢庚掛平賊將軍印,總兵盧鼎協守武昌,杜弘域出鎮(zhèn)池、太。
內閣題授中書百余人。
升周汝璣福建左布政、葉重華廣西按察使。
徐之坦補御史、余揚補文選司主事。
楊文驄監(jiān)軍鎮(zhèn)江,總兵王斌卿駐九江、鄭鴻逵駐鎮(zhèn)江、黃蜚駐采石。
王揚荃、李干德各戴罪往督輔王應熊軍前贊畫。
高弘圖請開館修史,又請設起居注。
安遠侯柳祚昌乞侍經筵。
馬士英奏補張成禮都督僉事,充山東總兵官。
加王之綱蕩寇將軍,充河南總兵官。
許定國報擒獲陳州偽官惠在公等。
賜降賊被殺太監(jiān)李鴻翔謚「恭壯」,予弟侄世蔭錦衣;以大珰韓贊周出其門下故也。
太監(jiān)谷國珍奏請監(jiān)司總兵以下,悉勒令行屬禮。
考功司郎中梁羽明自陳昔年冊封福藩;鄖陽府推官朱詡■〈金辨〉自陳孤城抗賊,其子常洪殉難。俱奉旨優(yōu)敘。
淮安生員談某自稱守淮功,斥之。
加舉人劉泌兵部職方主事,宣諭四川;即留督輔王應熊軍前贊畫。
劉澤清疏薦張鳳翔、李棲鳳可預重臣之選。
高杰為降賊南歸諸臣請從末減。
御史黃耳鼎疏論劉宗周妄議從逆;有旨:『著察明』。
遣行人洪維翰督催錢糧。
太監(jiān)袁升請催各處抄關稅銀。
太監(jiān)韓贊周請大婚禮物;著光祿寺備辦。
高杰請瓜洲、泰興、邵伯鹽稅助軍。
河南巡撫越其杰奏請餉銀;命給銀十萬兩。
諭:『北京舊官南來,吏、兵二部報名量用』。
馬士英奏張亮永城戰(zhàn)功。
命鴻臚寺官宣諭大學士高弘圖入直,存問舊輔錢士升、傳冠。
敘迎太后功,劉孔昭等各蔭一子錦衣千戶。
撫寧侯朱國弼進爵國公。
予懷遠侯常延齡一子文蔭入監(jiān)。
田仰解到光時亨等。
萬元吉回太仆寺管事。
補蔭已故侍郎沈子木一子入監(jiān)。
錄梅殷后一人為散騎。
抄沒原任福建巡撫朱一馮家產。
立開納助工事例:文華殿中書一千五百兩,武英殿中書一千兩,內閣中書二千兩,待詔三千兩,拔貢一千兩,推知銜一千兩,監(jiān)紀、職方五千、三千不等。時為之語曰:『中書隨地有,翰林滿街走;監(jiān)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拔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大旱。
自四月不雨以至九月,雖在在祈求,竟無滴雨。蘇、常尤甚,高區(qū)遂不能插蒔。崇禎十四年旱極矣,猶未若是歲為最。河水竭流,震澤巨浸褰裳可渡。老插皆云百年所未有也!
逮原任簡討方以智。
以智,由庚辰進士加簡討銜,充二王講官者。御史王孫蕃論其既虧臣節(jié),復撰偽書以亂是非;故逮。
升黃道周為禮部尚書,陳盟、謝德溥禮部右侍郎,俱協理詹事府事。
予吳阿衡謚「忠毅」。
崇禎十一年冬,清兵臨密云城下。阿衡時為薊遼總督,方與鎮(zhèn)監(jiān)鄧希詔稱壽,必欲飲滿百杯,申百歲之祝;飲畢,醉不能師,遂遇害。
附錄
清山東巡撫方大猷承選豐、沛二縣知縣胡承光、胡欽光到任。
予北都殉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笵景文謚「文貞」,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潞謚「文正」,左庶子周鳳翔謚「文節(jié)」,左諭德馬世奇謚「文忠」,左中允劉理順謚「文正」,左都御史李邦華謚「忠文」,左副都御史施邦曜謚「忠介」,協理京營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謚「忠端」,大理寺卿凌義渠謚「忠清」,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謚「忠貞」,太常寺少卿吳麟征謚「忠節(jié)」,戶科給事中吳甘來謚「忠節(jié)」,太仆寺丞申佳允謚「忠愍」,吏部員外郎許直、兵部員外郎金鉉俱謚「忠節(jié)」,監(jiān)察御史陳良謨謚「忠愍」,監(jiān)察御史陳純德謚「恭節(jié)」,兵部郎中成德謚「忠毅」,進土孟章明謚「節(jié)愍」。
按「傳信錄」,陳純德提督學政,二月出保定,三月八日撤考還京城,被執(zhí)拷掠;后死于家。
予殉難大學士孫承忠謚「文忠」,已故大學士何如寵謚「文端」。
予殉難惠安伯張慶臻謚「忠武」,襄城伯李國楨謚「貞武」,駙馬都尉鞏永固謚「貞愍」,新樂侯劉文炳謚「忠壯」。
予國初陶安、詹同俱謚「文獻」,孫炎謚「忠愍」,王愷謚「莊愍」,許瑗謚「忠節(jié)」,胡深謚「襄節(jié)」。
予蔣欽謚「忠烈」,陸震、孟陽俱謚「忠定」,何遵謚「忠節(jié)」,李紹賢謚「忠端」,愈廷瓚謚「忠愍」,劉較謚「孝毅」,林公輔「忠恪」,詹寅謚「忠獻」,李翰臣謚「忠毅」,劉平甫謚「忠質」,詹軾謚「忠潔」,周璽謚「忠愍」,張英謚「忠壯」。諸臣皆正德時死逆奄劉瑾之難者。
予恤贈左僉都御史左光斗、太仆寺少卿周朝端、御史周宗建俱謚「忠毅」,應天巡撫右僉都御史周起光謚「忠惠」,左諭德繆昌期謚「文貞」,御史袁化中謚「忠愍」,御史李德升謚「忠毅」,御史黃尊素謚「忠端」,工部郎中萬麰謚「忠貞」,陜西按察司副使顧大章謚「裕愍」。諸臣皆天啟時死逆奄魏忠賢之難者。
圣安本紀卷之三
昆山遺民寧人顧炎武著
十月乙卯朔,吏部尚書徐石麒罷。
馬士英欲用張捷,使陸朗、黃耳鼎連疏攻之。又一奄居間欲升知縣某,為吏部徐石麒拒之;奏聞于上,上置不省。乃再疏乞休,遂罷。
發(fā)明
臺省都轉,冢宰職也。即使是非混淆,亦必在廷諸臣據理執(zhí)奏,而被處之人不得置一詞焉。今陸朗等狼借著甚,例轉猶輕;乃公然操戈相向,干法蔑紀莫大乎是!顧反用其言,而速石麒之去,是導之以犯上之逆也!去順從逆,所以速禍;士英豈未之聞耶?棄老成、長讒慝,方欣欣以為得志;國之亡也,何日之有!
清入濮州、沂州。
升解學龍刑部尚書;張作楫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
禮部尚書錢謙益疏「愚臣報國心長事」內條列四事:一曰嚴內治,二曰定廟算,三曰振紀綱,四日惜人才?!付◤R算」款內有云:『先臣孫承宗有言:「以文統(tǒng)武,極是弊端」。臣觀三十年來文臣出鎮(zhèn)專征,鮮不僨??;其綽有成算、克奏膚功者,承宗之后,馬士英一人耳。先帝以楚事付左良玉而舊疆恢復、以閩事付鄭芝龍而嶺海無虞,此專任武將之明效也。臣以為此地添一撫、彼地增一督,旁撓眾掣,無裨邊事。不若專任武將進取全局,一以畀之;而以公忠博大之臣挈持其綱領、提掇其精神,庶可坐策其成矣』?!赶瞬拧箍顑葟头秩拢骸阂辉毁Y干濟。今天下動稱乏才;非乏才也,分門戶、競愛憎、修恩怨,即其胸中了然,如暗者之不能言、魔者之不能寐,有物以限之也。今世人才當摧殘剝落之后,以真心愛惜、以公心搜訪,庶可共濟時艱。臣請舉其所知,有英穎特達之臣如蔡奕琛、馮元揚、祁逢吉、何謙者,謀國任事急病讓夷之選也;有老成典型之臣如唐世濟、范鳳翼、鄒之麒、尹伸、曹學佺、王相說者,端委廟廊疏穢鎮(zhèn)浮之選也。其有公望著聞、回翔應拔者,舊詞臣余煌、道臣陳洪謐之流也;其有才品卓犖、淪落可惜者,科臣陶宗道、楊兆升、胡周廸、道臣李嗣京、李端和、知府臣李恢光、部臣譚貞默、郭兆封之流也。伏乞敕下吏部令廷臣各舉所知,期于拯時危、濟世用,不復以黨論異同,徒滋藩棘;則人才日出、世道漸夷矣。二曰雪冤滯。先帝欽定「逆案」所結,正奄兒媼子獻媚、贊導逆之罪狀;而定案諸臣未免軒輊,有心上下其手,故出故入,往往而有。陛下既以贊導無據,拔阮大鋮而用之矣。若虞廷陛以京營建祠不盡題削奪者也,楊維垣首糾崔呈秀者也,虞大復以哭奠左光斗幾致重譴者也,吳孔嘉以報復父仇牽連周昌晉以持論依傍定案者也;伏乞敕下吏部,詳察本末,酌量錄用。其余果有真正冤抑如六臣者,方與昭雪,許其自新,以成先帝懲癉之志、昭國家平明之治,亦渙群破黨之一端也。三曰拯流離。今燕都淪沒,其間多忠臣志士不忘故國者;所宜接濟安插,擇其能者官之,無使顛連瑣尾,有悔來之思。進士王崇簡、建平令高揚、孝廉孫奇逢等遁跡畿南水鄉(xiāng),不臣闖、清;間關三千余里,遣人貽書告臣:誓欲結伴南來,九死不悔!又聞山東、河南舊臣故家結寨聚兵,日夜冀王師之至:朝廷可無以系其心、慰其望乎?三輔長吏嘆慕漢官之威儀、沙洲子弟號痛唐世之冠服,臣讀史及之,每為流涕。伏乞陛下加意收恤,以南宋之遏絕歸正人為戒,則亦恢復之一資也。內蔡奕琛曾以復社故,抗疏攻臣;臣心知其誤,殊為惜之,固已釋然置之矣。天下多事,將伯助予;中流遇風,吳、越相濟。果有嫌隙,固當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況臣本無仇于奕琛者乎?臣親見門戶諸臣植黨營私,斷送社稷、斷送君父,何忍師其故智;且他日獨不思見先帝于九京乎?「逆案」之故入者賈繼春、阮大鋮,皆慷慨塊壘男子也。周宗建之攻逆奄也,大鋮實贊其議;安有奮臂怒目引人以攻奄,而身反為贊導者乎?賈繼春家居時,顧大章被逮過新鄉(xiāng),繼春策馬餞送,灑淚贈別。已而有法司定案一疏,解死者之孥僇、全生者于囹圄,斡旋推挽,備極苦心;而反坐為罪案,冤乎不冤乎?他如馮銓,以申救繆昌期、周宗建被逐去位者也,而不免于入;房壯麗,清兵入畿輔投井死節(jié)者也,而終不得出。呂純如與董應舉及臣等以經濟相期許,應舉每言其枉,聲淚俱下;其生平可知矣』。有旨:『蔡奕琛、楊維垣等著吏部分別錄用。所舉未免太濫,條字逾格;以后凡宜詳慎,著飭行』。時馬、阮擬翻「逆案」,擢用楊維垣諸人;以錢為東林領袖,欲令錢疏以塞眾議。以爰立誘錢,錢出此疏。接虞廷陛疏參何士晉黨護王之寀挑釁宮幃,又參孫居相力薦李三才急宜褫革者。楊維垣疏參王之寀張差之案,又參孫承宗柳河之失;及窺崔呈秀失勢,出疏糾參,猶公然頌逆奄曰:『廠臣忠,廠臣不愛錢,廠臣為國為民』。虞大復為南禮部侍郎時,逆祠落成,特往上匾額對聯者。吳孔嘉拜逆奄為父,得登鼎甲;黃山之案,貽害一郡。周昌晉疏參程正已、又參盧化鰲,與李蕃、李魯生為逆奄搏擊;長安有「一周二李,其權莫比」之謠。賈繼春于逆奄播惡時,疏楊、左串通王安倡為移宮之說,逼辱康妃;逆奄遂矯旨:『楊漣等雖追贓身故,顧大章限十日同結;爰書既定,就依這本說將諸奸罪狀,著文書房纂定成書,頒行天下』。馮銓導逆奄殺熊廷弼,因構成封疆之辱;誣楊、左六君子以納賄,致追贓隕命。其去位也,以與崔呈秀爭寵,呈秀譖之于逆奄;故繆、周之逮,在山西巡撫本內票出,銓正在東閣,不聞有申救之事。大鋮辨寬疏云:『馮銓合門殉難』;此疏云:『房壯麗投井死節(jié)』。如出一口。
命復張縉彥原官,總督北直三省軍務。
縉彥乃先帝特授兵部尚書,降于賊者。自言在河北收募義勇、誅逐偽官;大學士王鐸保之,故有是命。給空札二百,委署文武。
命復王永吉原官,總督防河。
先是,冢卿徐石麒疏薦朱大典、王永吉;馬士英以賄不至,票旨:『王永吉身任總督,致北都淪陷;大典贓私狼藉,先帝嚴追未結:何得朦朧推舉』!及王永吉〔賄〕至,士英乃票旨『依議』,故有是命。
發(fā)明
張縉彥身任中樞、王永吉濫膺節(jié)鉞而皆偷生降賊,正前諭所指「督、撫降罪極重,豈可列二等」者也。即當立肆市朝,以信前旨、以正國法;顧貪其厚賄,反赦而用之,何歟?欲使功耶,則二人之功已見于天下矣;欲使過耶,則負君事賊,此何等過而堪再使耶?廟堂舉措如此而祈將士效死綏之節(jié)、奏克敵之勛,是猶揭裸以彌塵、抱薪以救火,固知其必無幸也。
起補張孫振為四川道御史,掌河南道印。
孫振先年巡按山西,糾劾學道袁繼咸貪污,合省不平。巡撫吳甡持疏保舉繼咸,反列孫振不職諸狀;奉先帝旨:提問遣戍。至是,阮大鋮等方與甡等為難,遂起孫振原官掌河南道印。
大學士高弘圖罷。
初,弘圖家甚富;山東遭亂后,纖悉無有,惟一幼子自隨。及入政府,與姜、史同心,以中興為己任。及士英為政,事事齟齬;連上四疏乞休,遂罷。寓居吳門村舍,幼子附村館讀書。已遷居會稽,清帥以書招之;弘圖不啟封,逃之野寺中,以幼子托館舍。未幾,卒。
誠意伯劉孔昭弒其祖母胡氏。
胡氏為劉尚忠繼妻,實生萊臣。尚忠卒,萊臣幼;孔昭父藎臣,庶出也,權攝代襲。藎臣卒,孔昭復攘之;萊臣不能無言。及孔昭任操江,誘萊巨潛斃之。至是,胡氏出揭,謂『藎臣系婢莫氏巧云所生,不應奪嫡』;并列孔昭殺叔事。孔昭急令人縊殺之。
發(fā)明
臣弒君、子弒父,凡在位者殺無赦;殺其人、奪其室,污其宮而潴焉。蓋君逾月而后舉爵,今孔昭既弒叔而奪其位矣,又上弒祖母;此真元兇巨惡,凡民無不憝也。而司寇不聞聲弒逆之罪、同列不聞有沐浴之請,三綱淪、九法斁,人類于是乎絕矣。嗚乎!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此君臣、父子之大倫也。今孔昭黨邪害正、比周為惡,則不可以為臣:而猶抗顏五府之堂,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然此仍書其爵,似無貶辭;何也?曰:弒祖母、弒叔之人,其罪猶待于貶而后著乎?
劉澤漬殺其叔劉孔和。
孔和盛時,澤清奔走其門;及建節(jié)后,反抑孔和抑屬之。一日,以所作詩示孔和曰:『好否』?孔和戲曰:『不作更好』!澤清色變。亡何,令孔和率二千人渡河;忽檄召至,責以逗留,斬之。
發(fā)明
澤清與孔昭皆悍然操戈,甘為士英輩剪除,固一時之寇也,而俱有弒父之事。前孔昭書爵以為不待貶以見惡,今斥言澤清所以示貶乎?曰:「否」。楚人滅夔,「春秋」不以滅同姓之罪罪之,謂不以人理待之也。今澤清弒叔與常文無少異,是不以弒叔之罪罪之,亦不以人理待之也;斯得「春秋」之意矣。
升張捷為吏部尚書、陳盟為吏部左侍郎,特授欽定「逆案」充軍楊維垣為通政使。
發(fā)明
昔張捷力薦呂純如,極力辨冤;先帝曰:『他曾會辨過,只是開端不得』!至哉言乎,真圣主洞矚人情之明鑒也。今阮大鋮一出,而楊維垣輩果相繼彈冠矣。維垣原任御史,應書「起升」而不書者,蓋曰此戍卒也;若突拔于戍卒者然。故書「特授」,意可知矣;而必曰「欽定逆案充軍」,何其詞費而不憚煩也?「春秋」之法,言之重、辭之覆,其中必有大美惡焉。維垣之起,惡之大者也:維垣出而盡翻「逆案」,是目無先帝也;維垣出而重伸「要典」,是再擁逆賢也;維垣出而更理「三案」,是神、光兩廟在天之靈不安也。維垣與用維垣之罪,真上通于天矣。詞煩而不殺,而誅亂臣、討賊子之義嚴矣。
起陛朱繼祚禮部尚書、協理詹事府事,蔡奕琛吏部右侍郎。陛劉安行、劉若金俱左僉都御史;安行提督浙直市舶屯田,若金提督福廣市舶屯田兼海防珠池。
特授兵部右侍郎阮大鋮巡江辭朝。
先是,馬士英題「樞務繁重等事」,內稱『察閱水師,尤為目前緊要。阮大鋮素著才略,且習于江上情形,允堪是選。其沿江武職不才、疏防貪玩,有司昏愚怠事、守備不設者,俱聽大鋮參處。并乞兼右僉都御史銜,以便行事』。大鋮隨具疏,略曰:『天下事急矣!北邊一半已全被黨人斷送,剩下南邊再不堪斷送矣!根基初定,寇、清交訌;凡我臣工,請問寇如何剿?清如何款?兵如何招、又如何練?餉如何足、又如何運?藩鎮(zhèn)如何聯屬?寨眾如何撫安?君父之封疆與自己之性命全然置之高閣,毫不料理,惟日從事于構斗之場,不亦大夢不醒之甚耶!先帝神明英斷,原非喪邦之主;而前此諸臣必欲結黨以勝之,猷不獲展、謀不克成,欲用者必不得用、欲去者必不令去,諸臣之黨羽雖成,而高皇帝百戰(zhàn)之乾坤、先帝一家之性命業(yè)已破壞崩殂矣!把持誤國之臣究亦不免,縊者縊、拷者拷,髡者髡,其喪心從賊、狼狽逃回者,天誅不漏,名臭身駢:回頭猛想,其當苦苦結黨以孤主勢者,自己亦何便饒利益之有哉』!其陛辭疏云:『從來巡行之役,減騶從、嚴關防、絕饋遺、破情面。此凜官箴、立聲名之事,為俗夫所難而稍稍自好者易辦耳,其于制勝敵愾何預哉!嗟嗟!御桓典之驄乘而破柱莫伸于大敵,效于陵之蚓操而陸沉罔救乎神州;正恐溺職負委去逾閑骫法,其間不能以寸耳』!又云:『臣白發(fā)漸生、丹心末老,一飯之德少不負人;何況君父再造之恩、踵頂難酬之遇!倘犬馬不伸其報,即豺狼豈食其余。此臣受事之初,即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字,愿以二、三同志共濟之臣交勉,而矢志天日者也』。
發(fā)明
臣顧炎武曰:按次年清兵南下,大鋮一籌莫展;即投誠,為清帥所薄。后隨眾征閩;渡仙霞嶺,甫涉嶺而下,清帥令從騎自后躡之,人馬俱墮,糜爛以死。嗟乎!當其草諸疏也,自負忠義而責備諸臣,可謂至矣!則宜其任事后,另有一番料理,中興之績彪炳天壤,使結黨諸臣死者抱愧、生者飲烈可也。而何任事以來,仍日從事于構斗之場,君父之封疆、自己之性命,依然置之高閣。大夢不醒,殆又甚焉!且所欲用者如楊維垣、唐世濟輩皆用矣、所欲去者如姜曰廣、劉宗周輩皆去矣,究竟高皇帝百戰(zhàn)之乾坤、弘光一家之性命,作何下落也?迨至營帳叩首、仙霞隕身,不特不得與縊者、溺者表殉難之名,且不得與喪心從賊者享富貴之奉。所謂「苦苦結黨以孤主勢,自己亦何便饒利益之有」者,大鋮又何明知而故犯之耶!至于「犬馬不伸其報、豺狼豈食其余」及「溺職負委去逾閑骫法,其間不能以寸」等語,則又何大言不慚也!特為拈出,以為秦鏡之照。
附錄
御史游有倫疏曰:『今日國事混雜,不知禮義廉恥為何物。明知君子進退不茍,故以含沙之口,激之速去。亦思常人所不忍道者,瀆于君上之前;其視皇上為何如主乎?臺省中稍效規(guī)諷,即指以為比黨,相戒結舌;所謂前有讒而不見、后有賊而不知也』!
御史胡時亨疏:『近來章奏,文武升授,皆出勛臣之口。至從逆?zhèn)喂?,借口軍前,蒙面求進。武臣不效命,謂文臣掣其肘,今又不武臣掣文臣肘乎』?
吏科都給事中張希夏疏:『近時位置無常,挨舉迭進;輦金覓穴,營求不止。如往日之計典可翻,則明歲之大計可以不設矣』!
清設總兵張某入濟寧駐札,牌稱攝政王發(fā)大兵四十萬南下,諭各州縣預備糧草伺候。
加李成棟鎮(zhèn)徐將軍,駐徐州;李朝云改后勁。李世春駐泗州、賀允昌駐揚州,各充總兵官;總兵卜從善駐蕪湖。
許定國開鎮(zhèn)睢州。
命黃得功、劉良佐合兵駐鳳、壽。
附錄
劉澤清設立水營,薦降賊臣黃國琦為監(jiān)軍。隨有御史胡時亨糾疏云:『黃國琦、施鳳儀題補,臣實駭然!按黃偽吏部掌朱封者;施則管儀仗時,語賊不可用亡國之器,愿自備千金重造。此何等人而可復辱班行乎』?
賜內監(jiān)王承恩謚「忠愍」,立祠;以降賊拷死王之心七奄附祀。
〔附錄〕
兵科王士鑅奏:李述祖,朱元臣偷生負國,有愧諸勛。
南和伯方一元請概為降賊被殺諸勛臣朱純臣十五人請恤。
戚臣李誠臣上「要典始末」。
諭兵部:『臨淮侯李述祖奉命守城,城陷君亡,偷生南竄;著嚴議』。
史可法薦北歸諭德衛(wèi)允文兼兵科給事中,監(jiān)高杰軍。
太后從人王鑅、王無黨俱授指揮,世襲。百戶魏棟等自言扈衛(wèi)之勞,準各升一級。
西宮舊園落成,賜名「慈禧殿」。
行人莊則敬自言曾事福恭王,命與考選。
駙馬齊贊化疏稱劉孔昭翊戴功高,賞不酬勞;隨命吏、禮二部再議。
齊贊化寓居被火,劉孔昭代為求助;命給千金。
周延儒子奕對乞恩免贓;馬士英票旨:『奕封準赦免。罪輔贓賄系親弟正儒;正懦既故,未完贓銀六萬兩,著于汪曙名下追完』。
減吳昌時贓銀十之五。
錦衣衛(wèi)馮可宗捕得江陰知縣郝明征行賄李沾;馬士英代為之請,奉旨:『諭吏部:郝明征原非行賄,準復原官』。
命太監(jiān)孫元德等往催浙、直、福三省金花殿價一應年額、關稅銀兩及兩浙鹽漕備練商價給引行鹽隨解。
戶部張有譽奏:御前需迫,請差內員各處催借。
頒戶部印單給州縣實填贖鍰。
戶科陸朗疏論徐石麒;內云:『即王思任為趙之龍所薦,何得擅署察中』?
又疏:『徐石麒以巧詐文其貪、劉宗周以迂儒托于正,必得真才真品如王驥、鄭瑜早界以節(jié)鉞,當無多讓』。
御史張孫振疏追論鄭三俊、吳甡、劉宗周并及祁彪佳。
照磨張明弼訐周鑣險惡。
諭禮部:『百姓萬家,豈無淑女!著博訪細選』。
命太監(jiān)韓贊周挨門嚴訪淑女,宦家富室有隱匿者,四鄰連坐。
韓贊周請選淑女于杭州。
命太監(jiān)田成、李國輔分路速選淑女。
時上深居禁中,惟飲燒酒、淫幼女及伶官演戲為樂。馬士英當國,與劉孔昭朋比濁亂朝政:內則韓贊周、盧九德、田成、張執(zhí)中,皆太監(jiān);外則張捷、李沾、楊維垣、阮大鋮,兼以東平劉擇清、興平高杰遙制朝權,撫寧朱國弼、忻城趙之龍侵撓吏事。邊警日見急迫,群小乘時射利,咸謂不久矣!時有對句云:『劉孔昭、阮大鋮非仙人,劫弘光之土地!牛金星、馬士英皆畜類,銷中國之冠裳』!
戴英補兵部,張采升精膳司員外郎。
例轉御史黃耳鼎仍補原官,御史何綸巡撫淮、揚。
王化澄巡撫廣東,胡時中巡視屯田,霍達巡漕。
張捷題授中書百余人,又題監(jiān)紀推官數十人。
馬士英奏杜文煥先年戰(zhàn)功。
改太仆寺署于南京。
寄流寓諸生于淮安府學。
監(jiān)軍楊文驄請宏佛教以扶王化。
監(jiān)生蔣佐上「累朝實錄」。
周藩安鄉(xiāng)王駐無錫。
桂王薨,謚曰「端」。
祁陽王駐邵武。
吉貞王子慈煃嗣封。
西鄂王駐寧國。
周藩寧汝王寓常州。
命鑄「弘光錢」。
改授彭遇揚為御史。遇揚敢為大言,謂馬士英曰:『岳武穆言大誤!文臣若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必惜死,方養(yǎng)其身以有待』。
管紹寧請予謝于宣祭葬。于宣為行人,為闖賊追贓拷死者。
河南勸農尚書丁啟睿罷。
命文武官俸盡支本色。
子殉難李邦華、王章各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襲。
予王在晉祭葬。
崇禎九年,清兵入臨大同,殺戮甚慘。在晉時為本兵,隱匿不報,為御史吳玉等所劾;有旨:『削職還籍』。
予原任祭酒許士柔祭葬。
士柔官翰林,曾撰高攀龍贈官制;中書抉摘其語,獻之政府。時韓城薛國觀當國,遂具疏題參降調。
殺布衣何光顯于市。
光顯疏請誅奸臣馬士英、劉孔昭;命戮于市,籍其家。
發(fā)明
宋大學生陳東請誅蔡京等六人,又請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適撫州布衣歐陽澈伏闕上書,極詆用事大臣,乃同斬于市。迄今東、澈之名千古猶生,京等之名婦孺皆得指其名而唾罵焉。以彼較此,孰得孰矢?書「殺布衣何光顯」者,殺無罪也。而士英、孔昭之惡,真國人皆曰「可殺」者矣!
十一月乙呈酉朔。
初十日(甲午),清入海州。
海州既破,將獄囚盡放,仍回兵泇口。又沂州駐清兵八萬分路南下,一向沭陽、一向邳州、一向宿遷。又牌行鹽城縣催辦軍糧。
十一日(乙末),端門西旁舍火。
鳳陽火。
祖陵地震。
大理寺卿鄭瑄罷。
應天巡撫祁彪佳罷。
升王驥太仆寺卿、王國賓光祿寺卿。
升何騰蛟兵部右侍郎,總督川、湖、云、貴州軍務;楊鶚還部用。
升曹勛禮部右侍郎署翰林院事,程正揆、吳國華俱諭德,沈延嘉、劉同升、陳之麟、劉正宗俱中允。
附錄
田仰報:『清已駐沂州,哨馬至沭陽;遼人趙福星為宿遷兵備,統(tǒng)兵防守』。
清臨邳州,署印推官沈冷之固守待救。史可法疏曰:『自三月以來,一兵未至;備員督帥,死不塞責!黃河以北悉染腥膻;近見北示,公然以「逆」加我、辱我使臣:是和萬萬難成也!即臥薪嘗膽、枕戈待旦,尚恐無救于事;今觀廟堂作用殊未盡然,臣懼恢復之無期而偏安之未可恃也!不急之工役、可省之煩費、朝夕之宴飲、左右之獻諛,宜一切罷絕;即事關典禮,亦崇儉約。蓋賊一日不滅、清一日不靖,即有宮室錦玉,豈能享用?必皇上念念刻刻力振舉朝之精神,庶乎天意可回耳」!
命鄭鴻逵節(jié)制鎮(zhèn)江至海門。
命王永吉督責汴口。
命御史蘇京駐廟灣防海。
楊文驄請于京山圌山建城。
黃斌卿改駐安慶。
十七日(辛丑),奉先殿上梁。
〔附錄〕
加劉洪起總兵銜。
加劉承胤右都督;懇辭新任,有旨責其欺卸。
戶科羅萬象以回奏掩飾罰俸。
獎太監(jiān)高起潛冒險來歸,忠義可嘉。
工科李清為拷死諸臣彭管、顧鉉、李逢申請恤。
追論江西功,蔭解學龍錦衣千戶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