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諸王
越王系,肅宗子。元宗末年封。肅宗寢疾,張后召系,矯制作亂,坐誅。
建,系子。王武威。
逌,系子。王興道。
承天皇帝倓,初封建寧王,張后譖之,坐賜死。大歷三年,追謚帝。
衛(wèi)王佖,始王西平。早薨。
彭王僅,始王新城。
鎮(zhèn),僅子。王常山。
兗王僴,始王潁川。寶應初薨。
涇王侹,始王東陽。興元初薨。
鄆王榮,始王靈昌。早薨,追封。
襄王僙,至德二載封。貞元七年薨。
宣,僙子,王伊吾。
偒,僙子,王樂安。
杞王倕,至德二載封。貞元十四年薨。
召王偲,至德二載封。元和元年薨。
恭懿太子紹,始封興王。上元元年薨,贈太子。
定王侗,至德二載封。寶應初薨。
右,肅宗子。
昭靖太子邈,上元二年,封益昌王。大歷八年薨,贈太子。
均王遐,早薨,貞元中追封。
睦王述,大歷十年封。貞元七年薨。
丹王逾,大歷十年封。元和十五年薨。
恩王連,大歷十年封。元和十二年薨。
韓王迥,大歷十年封。貞元十二年薨。
簡王遘,大歷十年封。元和四年薨。
益王回,大歷十四年封。
隋王迅,大歷時封。興元元年薨。
荊王選,早薨。建中二年追封。
蜀王遡,大歷十四年封。
忻王造,大歷十年封。元和六年。
韶王暹,大歷十年封。貞元十二年薨。
嘉王運,大歷十年封。貞元十七年薨。
端王遇,大歷十年封。貞元七年薨。
循王遹,大歷十年封。
恭王通,大歷十年封。
原王逵,大簡十年封。太和六年薨。
雅王逸,大歷十年封。貞元十五年薨。
右,代宗子。
舒王誼,本昭靖太子子,德宗取以為子。永貞元年薨。
通王諶,大歷十四年封。
虔王諒,大歷十四年封。
肅王詳,大歷十四年封。建中二年薨。
文敬太子謜,本順宗子,德宗愛之,取以為子,貞元初封。十五年薨。
資王謙,大歷十四年封。
代王諲,蚤薨。建中二年追封。
昭王誡,貞元二十一年封。
欽王鄂,順宗即位封。
珍王誠,順宗即位封。太和六年薨。
右,德宗子。
郯王經,貞元四年封。太和八年薨。
均王緯,貞元四年封。開成二年薨。
淑王縱,貞元四年封。開成元年薨。
莒王紓,貞元四年封。太和八年薨。
密王綢,貞元四年封。元和二年薨。
郇王總,貞元四年封。元和三年薨。
邵王約,貞元四年封。元和元年薨。
宋王結,貞元四年封。長慶二年薨。
集王細,貞元四年封。長慶二年薨。
冀王絿,貞元四年封。太和九年薨。
和王綺,貞元四年封。太和七年薨。
衡王絢,貞元四年封。寶應二年薨。
會王纁,貞元二十一年封。元和五年薨。
福王繕,貞元四年封。咸通二年薨。
珍王繕,貞元四年封。
撫王紘,貞元二十一年封。乾符三年薨。
岳王緄,貞元二十一年封。太和二年薨。
袁王紳,貞元二十一年封。咸通元年薨。
桂王綸,貞元二十一年封。元和九年薨。
翼王綽,貞元二十一年封。咸通三年薨。
蘄王緝,咸通二年封。咸通八年薨。
欽王績,無封薨年。
右,順宗子。
惠昭太子寧,貞元二十一年封平原王。元和四年立為太子,薨。
澧王惲,憲宗即位封。
漢,惲子。王東陽。
源,惲子。王安陸。
演,惲子。王臨安。
深王悰,元和初封。
潭,悰子。王河內。
淑,悰子。王吳興。
洋王忻,始王高密,進王洋。
絳王悟。元和初封。后為王守澄所殺。
洙,悟子。王新安。
滂,悟子。王高平。
建王恪,元和初封。長慶元年薨。
鄜王憬,長慶元年。封開成四年薨。
溥,憬子。王平陽。
瓊王悅,長慶初封。
津,悅子。王河間。
汜王郇,長慶初封。
瀛,郇子。王晉陵。
婺王懌,長慶初封。
清,懌子。王新平。
茂王愔,長慶初封。
潓,懌子。王武功。
淄王協(xié),長慶初封。開成元年薨。
澣,協(xié)子。王許昌。
渙,協(xié)子。王馮翊。
衡王憺。
涉,憺子。王晉平。
澶王悅,長慶初封。
濘,悅子。王雁門。
棣王惴,大中六年封。咸通三年薨,無子。
彭王惕,大中六年封。後為韓建所殺。
信王憻,大中六年封。咸通八年薨。
榮王憒,咸通三年封。子令平嗣。
右,憲宗子。
懷懿太子湊,長慶元年封漳王,後為王守澄陷以罪,黜為巢縣公。開成三年追贈。
安王溶,長慶元年封。後為仇士良所殺。
右,穆宗子。
悼懷太子普,寶歷元年封晉王。太和二年薨,追贈。
梁王休復,開成二年封。
襄王執(zhí)中,開成二年封。
偒,執(zhí)中子。王樂平。
紀王言揚,開成二年封。
陳王成美,開成二年封。後為仇士良所殺。
儼,成美子。王宣城。
右,敬宗子。
莊恪太子永,太和四年封魯王,六年立為皇太子。開成元年暴薨,追贈。
蔣王宗儉,開成二年封。
右,文宗子。
杞王峻,開成五年封。
益王峴,會昌六年封。
兗王岐,會昌六年封。
德王嶧,會昌六年封。
昌王嵯,會昌六年封。
右,武宗子。
靖懷太子漢,會昌六年封雍王。太中六年薨,追謚。
雅王涇,大中元年封。
通王滋,會昌六年封。昭宗時,為韓建、劉季述所殺。
慶王沂,會昌六年封。大中十四年薨。
濮王澤,大中二年封。
鄂王潤,大中五年封。乾符三年薨。
懷王洽,大中八年封。
昭王汭,大中八年封。乾符三年薨。
康王汶,大中八年封。乾符四年薨。
廣王澭,大中十一年封。乾符四年薨。
衛(wèi)王灌,大中十一年封。十四年薨。
右,宣宗子。
魏王佾,咸通三年封。
涼王侹,咸通三年封。乾符六年薨。
蜀王佶,咸通六年封。
威王佶,咸通六年封。
吉王保,咸通十三年封。
恭哀太子倚,初封睦王,後為劉季述所殺,天復初追贈。
右,懿宗子。
建王震,中和元年封。
益王昇,光啟三年封。
右,僖宗子。
德王裕,大順二年封。乾寧四年,立為皇太子。劉季述等幽昭宗,立裕為帝。昭宗反正,復為王。後為朱溫所殺。
棣王祤,乾寧元年封。
景王秘,乾寧四年封。
處王禊,乾寧元年封。
初王祺,乾寧四年封。
沂王禋,乾寧元年封。
雅王禎,光化元年封。
遂王禕,乾寧四年封。
瓊王祥,光化元年封。八王并為朱溫所殺。
端王禎,天祐元年封。
豐王祁,天祐元年封。
和王福,天祐元年封。
登王禧,天祐元年封。
嘉王祐,天祐元年封。
潁王禔,天祐二年封。
蔡王祐,天祐二年封。
右,昭宗子。
唐制,親王封戶八百,增至千;公主三百,長公主只六百,高宗時,沛英豫三王、太平公主,武后所生,戶始逾制。垂拱中,太平至千二百戶。圣歷初,相王、太平皆三千,壽春等五王各三百。神龍初,相王、太平至五千,衛(wèi)王三千、溫王二千,壽春等王皆七百,嗣雍、衡陽、臨淄、巴陵、中山王五百,安樂公主二千,長寧千五百,宣城、宜城、宣安各千,相王女為縣主,各三百。相王增至七千,安樂三千,長寧二千五百,宜城以下二千。相王、太平、長寧、安樂以七丁為限,雖水旱不蠲,以國租庸?jié)M之。中宗遺詔,雍、壽春王進為親王,戶千。開元後,天子敦睦兄弟,故寧王戶至五千五百;岐、薛五千;申王以外家微,戶四千;邠王千八百;帝妹戶千;中宗諸女亦如之,通以三丁為限。及皇子封王,戶二千,公主五百。咸宜公主以母惠妃故,封至千。自是,諸公主例千戶止。
《唐史 贊》曰:"唐自中葉,宗室子孫多在京師,幼者或不出閤,雖以國王之,貴與匹夫不異,故無赫赫過惡,亦不能為主室軒輊,運極不還,與唐俱殫。然則歷數(shù)短長,自有底止。彼漢七國、晉八王,不得其效,愈速禍云。"
肅宗嘗問於李鄴侯泌曰:"今郭子儀、李光弼已為宰相,若克兩京,平四海,則無官以賞之,柰何?"對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漢、魏以來,雖以州郡治民,然有功則錫以茅土,傳之子孫,至於周、隋皆然。唐初,未得關東,故封爵皆設虛名,其食實封者給繒布而己。貞觀初,太宗欲復古制,大臣議論不同而止,由是賞功多以官。夫以官賞功有二害,非才則廢事,權重則難制。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為子孫遠慮,務乘一時之權邀利,無所不為,向使祿山有百里之國,則亦惜之,以傳子孫不反矣。為今之計,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賞功臣,則雖大國不過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豈難制哉?于人臣乃萬世之利也。"上曰:"善。"按:如鄴侯之說,則知唐之所謂爵士,祇是虛名,且無承襲。蓋受封者於內府給繒布,不得以自食其所封之地,則只同俸賜,不可以言胙土矣。故今敘唐之封建,只及諸王,而凌煙功臣以下之封公侯者,更不敘錄,蓋既無胙土世襲之事,則封建之規(guī)模盡失矣。
唐初,如英、衛(wèi)之類,其子尚襲封,至中葉以後,則此制盡廢(如狄仁杰封梁公,子光嗣,未嘗襲梁公。張說封燕公,子均未嘗襲燕公)。又按《唐會要》,神龍二年七月制:"功臣段志元、屈突通、蕭瑀、李靖、秦叔寶、長孫順德、劉弘基、宇文士及、錢九隴、程知節(jié)、龐卿惲、竇悰、苑君璋、李子和、張平高、張公謹、梁恪仁、安修仁、秦行師、獨孤卿雲、蘇定方、李安遠、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五家,所食實封,并依舊給。"可見當時所給實封繒布,止受封者之身,如此二十五家則特旨依舊支給耳,非通例也。
○唐天寶以後藩鎮(zhèn)
按:唐自中葉以來,皇子弟之封王者不出閤,諸臣之封公侯者不世襲,封建之制已盡廢矣。至肅、代而後,則強藩私其土地甲兵而世守之,同於列國,故取《唐書 藩鎮(zhèn)傳》述諸鎮(zhèn)傳授之次第,以繼諸王之後。
《唐書 藩鎮(zhèn)傳敘》曰:"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yǎng)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賦稅自私,不朝獻於廷。效戰(zhàn)國,肱髀相依,以土地傳子孫,脅百姓,加鋸其頸,利怵逆汙,遂使其人自視猶羌狄然。一寇死,一賊生,訖唐亡百馀年,卒不為王土。當其盛時,蔡附齊連,內裂河南地,為合從以抗天子。杜牧至以"山東,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賊得之,故天下不安。"又曰"厥今天下何如哉?干戈朽,鐵鉞鈍,含忍混貸,昭育逆孽,殆為故常。而執(zhí)事大人曾不歷算周思,以為宿謀,方且嵬岸抑揚,自以為廣大繁昌莫己若也。嗚呼!其不知乎,其俟偃蹇顛傾而後為之支計乎?且天下幾里,列郡幾所,自河以北,蟠城數(shù)百,角奔為寇,伺吾人憔悴,天時不利,則將與朋伍駭亂吾民於掌股之上。今者及吾之壯,不圖擒取,乃偷取恬逸,以為後世子孫背脅疽根,此復何也?議者曰:倔強之徒,吾以良將勁兵為銜策,高位美爵充飽其腸,安而不撓,外而不拘,猶豢虎狼而不拂其心,則忿氣不萌,此大歷、貞元所以守邦也。何必疾戰(zhàn)焚煎吾民,然後為快也。愚曰:大歷、貞元之間,有城數(shù)十,千百卒夫,則朝廷貸以法,故於是闊視大言,自樹一家,破制削法,角為尊奢。天子不問,有司不呵;王侯通爵,越錄受之;覲聘不來,幾杖扶之;逆息虜允,皇子嬪之。地益廣,兵益強,僭擬益甚,侈心益昌。土田名器,分畫大盡,而賊夫貪心,大及畔岸,淫名越號,走兵四略,以飽其志。趙、魏、燕、齊,同日而起,梁、蔡、吳、蜀,躡而和之。其馀混傾軒囂,欲相效者,往往而是。運遭孝武,前英後杰,夕思朝議,故能大者誅鋤,小者惠來。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則怒,怒則爭亂隨之。是以教笞於家,刑罰於國,伐於天下,裁其欲而塞其爭也。太歷、貞元之間反此,提區(qū)區(qū)之有,而塞無涯之爭,是以首尾指支,幾不能相運掉也。凡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為經,將見為盜者非止於河北而已。嗚呼!大歷、貞元守邦之術,永戒之哉!魏博傳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復亂,更四姓,傳十世,有州七。成德更二姓,傳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年,王庭湊反,傳六世,有州四。盧龍更三姓,傳五世,至劉總入朝;六月,朱克融反,傳十二世,有州九。淄青傳五世而滅,有州十二。滄景傳三世,至程權入朝;十六年而李全略有之,至其子同捷而滅,有州四。宣武傳四世而滅,有州四。彰義傳三世而滅,有州三。澤潞傳三世而滅,有州五。雖然,跡其由來,事有因藉,地之輕重,視人謀臧否歟!今取擅興若世嗣者為《藩鎮(zhèn)傳》。若田弘正、張孝忠等,暴忠納誠,以屏王室,自如別傳云。"
田承嗣,平州盧龍人。本隸安祿山麾下,郭子儀平東都來降俄,復叛後。再降於仆固懷恩,遷貝、博、滄、瀛等州節(jié)度使,名其軍曰天雄,加同平章事,封雁門郡王。悅,承嗣弟子。承嗣卒,為留後,俄遷節(jié)度使。德宗立,悅舉兵反,僭號魏王。朱泚簒逆,帝乃下詔赦悅罪。悅復順命封濟陽郡王,後為其從弟緒所殺?!【w,承嗣第六子。既殺悅,為留後。請命,乃即命為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封雁門郡王,卒。季安,緒少子。緒既死,為留後,因授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 懷諫,季安子,嗣為留後。軍中廢之,而立弘正,送懷諫京師。自承嗣至懷諫,四世,凡四十九年。 弘正,承嗣從子,為衙內兵馬使。軍中既廢懷諫,脅立弘正,弘正乃舉六州版籍請吏於朝,詔除節(jié)度使。以討王承宗、李師道功,加同平章事。入朝,移鎮(zhèn)成德,軍亂,遇害。布,弘正子,為河陽節(jié)度使。會魏博節(jié)度李愬病不能軍,乃詔布鎮(zhèn)魏博。牙將史憲誠怵軍中,脅布叛,布不從,自殺。
史憲誠,木奚人,三世為魏博將。田布既自殺,憲誠擅總軍務,穆宗因授以節(jié)度使,進同平章事。後請納地,欲分相、衛(wèi),請置帥,軍中攻殺之。憲誠起至卒,凡七年。
何進滔,靈武人,世為魏軍校。史憲誠既死,軍中推為留後。進滔乃斬作亂者數(shù)十人,請命,詔授節(jié)度使。後進同平章事,卒。重順,進滔子。進滔既死,為留後,就加節(jié)度使。後進同平章事,卒?!∪垼仨樧?,嗣拜節(jié)度使。以平龐勛功,進同平章事。後軍眾叛而殺之。自進滔至全皥,二世,四十二年。
韓君雄,魏州人。全皥死,軍中推君雄總軍事,加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卒,子簡,襲留後,遷節(jié)度使,平章事,封魏郡王。時黃巢亂,帝在蜀,簡北略邢、洛,東攻鄆,兵敗,未幾死?!【?、簡凡再世,十二年。
樂彥禎,魏人。韓簡時,澶州刺史。簡卒,魏人立之,進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後軍亂,殺彥禎。彥禎起至殺,凡七年。
羅弘信,魏州人,為裨將。軍中既殺彥禎,推大將趙文〈王弁〉總留後。彥禎子從訓求救於朱全忠,以兵討之,眾懼,殺文〈王弁〉,推弘信為主。詔擢留後,遷節(jié)度使,平章事,封臨清郡王。後為朱全忠、李克用所攻,拔其三州,卒。子紹威襲,昭宗時,授節(jié)度使。為劉仁恭所攻,朱全忠救之,遂事全忠,加侍中,封魏王。與全忠謀盡誅魏牙兵以除逼,紹威自此勢弱,為全忠所取。
右,魏博據(jù)七州(貝、博、魏、相、衛(wèi)、磁、洛),傳五姓。
李寶臣,本范陽內屬奚,為安祿山射生。慶緒時,為恒州刺史。來降,詔授故官,封密雲郡公。後復叛,事史思明。思明死,乃挈恒、趙、深、定、易五州以獻,封趙國公,名其軍曰成德,拜節(jié)度使,封隴西郡王,拜同平章事。後為妖人所毒死。 惟岳,寶臣子。寶臣死,軍中推為留後,求襲父位,德宗不許,趣護喪京師,以張孝忠代之,惟岳拒命。詔朱滔等討之,其將王武俊殺惟岳以降。
王武俊,本出契丹,為李寶臣裨將。李惟岳既死,武俊遣使請命,詔授武俊恒冀觀察使。而惟岳將楊政義等以深、定二州來降。武俊怨不得節(jié)度,又失二州,乃反,僭號趙王。興元初,乃黜偽號請命,詔授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以破朱滔功,封清河郡王,卒?!∈空妫淇¢L子。嗣為節(jié)度使,拜同平章事,卒。承宗,士真子。初為副大使,憲宗即位,欲析鎮(zhèn)藩,遣使諭承宗,承宗乃上德、棣二州。詔以薛昌朝為保信軍節(jié)度使,統(tǒng)德、棣。承宗拒命,卻昌朝囚之。帝怒,削承宗官爵,遣兵討之,久無功,而淄青、盧龍數(shù)表請赦承宗,乃罷兵,盡以故地畀之。承宗復拒命,出兵掠鄰鄙,為吳元濟平,乃恐,遣二子入侍,歸德、棣二州。詔復官爵。卒,軍中推其弟承元為留後,承元不敢,請命於朝,詔以為義承軍節(jié)度使?!⊥悾净丶v阿布思之族,為武俊養(yǎng)子,世為裨將。承元既以成德軍請命,後詔以田弘正為節(jié)度使。庭湊以軍作亂,害弘正,自稱留後,脅監(jiān)軍表請節(jié),又取冀州。穆宗怒,詔弘正子布以魏博兵討之。會魏博軍變,布死,乃赦庭湊。庭湊復拒命,討之無功。後庭湊上書謝,表上景州。穆宗厭兵,赦之,復其官爵,封太原郡公,卒。 元逵,庭湊次子。庭湊死,軍中以元逵請命,詔襲節(jié)度使。以討劉稹功,加同平章事,太原郡公,卒。紹鼎,元逵子。嗣為節(jié)度使,遷尚書左仆射,卒?!〗B懿元逵次子。嗣為留後,封太原縣伯,加檢校司空,卒。景崇,紹鼎子。嗣為節(jié)度使,以討龐勛功,進檢校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常山王,卒?!℃g,景崇子。嗣為節(jié)度,為李克用所擊,兵敗,與克用和。後復附於朱全忠,全忠既篡,封鎔趙王。全忠謀取河北,鎔附克用。後為其將張文禮所殺,滅王氏之族。文禮自為留後,李存勖討而誅之。自廷湊至鎔,凡百年。
右,鎮(zhèn)冀據(jù)六州(恒、定、易、趙、深、冀)傳二姓。
李懷仙,柳城胡。為安祿山裨將,史朝義以為幽州節(jié)度使。朝義敗,懷仙使其將李抱忠奉其首乃降,即授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封武威郡王。大歷三年,為其麾下朱希彩、朱泚及弟滔所殺族其家。
朱希彩,幽州昌平人。既與泚滔殺懷仙,自稱留後。代宗赦其罪,詔宰相王縉為節(jié)度使,以希彩副之??N至鎮(zhèn),度希彩不可制,勞軍即還,乃授希彩節(jié)度使,封高密郡王。七年,為其下所殺?!仭⑾2释?。軍衆(zhòng)既殺希彩,推為留後,詔即拜節(jié)度使,封懷寧郡王。後入朝留京師?!√?,泚弟。泚既入朝,滔攝留後。泚留京師,滔遂領節(jié)度討李惟岳,取深州。德宗賜以德棣二州,以康日知為深、趙二州團練使。滔失深州,不平,乃與王武俊等同叛,僭號冀王,武俊說推滔為盟主。涇原軍變,泚僭逆,武俊等乃叛,滔攻之。泚既誅,滔兵復敗,上書待罪。詔洗釁,與更始,未幾卒。
劉怦,幽州昌平人。朱滔時,積功至雄武軍使。滔死,軍中推怦總軍事。詔為節(jié)度使,彭城郡公,卒?!?,怦子。怦卒,嗣節(jié)度,累遷同平章事,以討王承宗功,進中書令。為其子總所毒死?!】偅瑵巫印<榷酒涓?,即領軍政。詔嗣節(jié)度,封楚國公,進同平章事。會吳元濟、李師道平,總恐,乃用譚忠謀,上疏愿奉朝請,髡髪為浮屠。詔張弘靖領其軍,總入朝至定州卒。
朱克融,滔族孫。以偏校隨劉總入朝,留京師,久不得調,詣宰相求自試,不聽,無聊怨忿,張弘靖赴鎮(zhèn),從還。幽州軍變,囚弘靖,推克融領軍務。時朝廷方討王庭湊,薄克融罪,就拜節(jié)度,遷司空,吳興郡王。後軍亂,殺克融,子延嗣領留,後大將李載義殺而代之,族其家。
李載義,自稱恒山愍王之後,為幽州牙中兵馬使。朱克融死,子延嗣立,叛命,殘虐,載義率眾殺之,敬宗授載義節(jié)度使,封武威郡王。以討賊功,進同平章事。後為兵馬使楊志誠所逐,入朝為山南節(jié)度使。
楊志誠,為載義牙將。逐載義,自為留後,詔以為節(jié)度副使,遷尚書右仆射。後為其下所逐,推部將史元忠總留後,詔以為副大使。會昌初,為偏將陳行泰所殺。行泰邀節(jié)制,未報,次將張絳殺之。
張仲武,范陽人。為雄武軍使,遣其屬入朝,請擊回鶻自效。會張絳殺陳行泰求節(jié),宰相李德裕請用仲武,乃以為留後。絳果為軍所逐,以破回鶻等功,遷進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卒。子直方嗣,為留後,俄進副大使。直方舉動多不法,畏下變起,乃奔京師,詔以為金吾將軍,後為黃巢所殺。
張允伸,范陽人,為都知兵馬使,直方出奔,眾推為留後,俄遷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燕國公,卒。
張公素,范陽人,為別將事允伸。允伸死,表其子簡會為留後。公素以兵來會喪,軍士附之,簡會乃出奔,詔公素為節(jié)度使,進同平章事,後為李茂勛所襲,奔京師。
李茂勛,本回鶻阿布思之裔,來降賜姓。為燕將誣納降軍使陳貢言反,襲殺之,因舉兵,入府茂勛,逃眾推主州務,以聞,即拜節(jié)度使。卒,子可舉嗣為節(jié)度使,遷太尉,後為其將李全忠所攻,自燔死。
李全忠,范陽人,為牙將,攻可舉,殺之,為留後,拜節(jié)度使,卒。子匡威領留後,進為使。後為弟匡籌所逐,奔趙,謀取王鎔,趙人殺之??锘I,既逐兄匡威,自為留後,詔授節(jié)度使。後為李克用所攻,兵敗,挈其族奔京師,次景城,為盧彥威所殺??擞盟烊∮闹荩詣⑷使閹?。
劉仁恭,深州人。世為鎮(zhèn)將,有功。李匡籌逐其兄,戍卒推仁恭趨幽州,匡籌逆戰(zhàn),敗之,仁恭乃奔太原。李克用用其計攻匡籌,取幽州,表仁恭為節(jié)度使。後叛克用,克用擊之,不利。仁恭獻捷於朱全忠,全忠表為同平章事。以兵取滄、景、德三州,後為其子守光所囚。晉王存勖討守光,取幽州,誅仁恭?!∈毓饧惹羧使?,自為盧龍節(jié)度使,益驕侈,僭號大燕皇帝。晉遣兵討平之,誅守光。
右,盧龍據(jù)九州, 傳八姓。
李正已,本高麗人。為營州副將,從侯希逸入青州。以軍候從討史朝義有功。後逐希逸,出之,詔代為節(jié)度使,進同平章事,饒陽郡王。建中初,與田悅皆叛。卒,子納,父死自為留後,與李希烈、朱滔等連和,僭號齊王。興元初,乃歸命,加同平章事,封隴西郡王。卒,子師古嗣為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卒,弟師道嗣為留後,遷副大使。時方討淮蔡,師道陰使人殺宰相,焚河陰漕院,為蔡聲援。蔡平,乃遣使請納三州,既而復拒命。詔討之,師道兵屢敗,為其將劉悟所殺,傳首京師。
右,淄青據(jù)十二州(淄、青、齊、海、登、萊、沂、密、曹、濮、兗、鄆),一姓四傳。
程日華,定州安喜人。為張孝忠牙將,奉使至滄州,會軍變,殺刺史李固烈,逼日華領州事。時朱滔、王武俊等叛,招日華不從,遂攻之。日華乘城自固,遣使自歸天子。德宗喜,拜日華御史中丞、滄州刺史,置橫海軍,就以為使,卒。子懷直嗣,為留後,遷節(jié)度使。卒,子權嗣,領軍務,拜節(jié)度使,累封至邢國公。及淮西平,請入朝,辭軍政,詔華州刺史鄭權代之。
李全略,本王武俊之裨將,入朝授代州刺史。程權入朝,以鄭權代為橫海節(jié)度使。權遷,以烏重允代之。重允遷,以杜叔良代之。叔良討王廷湊兵敗,乃命全略為節(jié)度使。卒,子同捷領留後。賂鄰藩,為請領父節(jié),不許,同捷拒命。詔討之,同捷兵敗伏誅。
右,滄景據(jù)四州(滄、景、德、棣),傳二姓。
劉元佐,滑州匡城人。為永平軍牙將。李靈耀據(jù)汴州反,元佐乘其無備襲取宋州。德宗建中初,充宋、亳、潁節(jié)度使。以討李汭等功,遷同平章事。後為假子樂士朝所鴆死,子士寧嗣。初元佐死朝命吳湊代之,軍中不受命,推士寧為留後,請命,詔襲節(jié)度使,後為其大將李萬榮所逐。萬榮為留後,遷節(jié)度使。卒,以兵屬鄧惟恭,惟恭乃執(zhí)萬榮子廼送京師,以董晉代為節(jié)度使。
右,宣武據(jù)四州(汴、宋、亳、潁)傳二姓。
吳少誠,幽州潞人。為李希烈將,希烈僭逆,為陳仙奇所毒,夷其妻子,函首獻朝,詔以仙奇為淮西節(jié)度使。少誠殺仙奇,德宗因授少誠申、蔡、光等州節(jié)度觀察留,後進拜節(jié)度使。後拒命圍許州,詔削奪官爵,討之,師不利,乃赦其罪。順帝即位,進同平章事,封濮陽郡王,卒。少陽,本滄海清池人。與少誠同在軍,友善,少誠養(yǎng)為弟。少誠死,少陽殺其子元慶,自稱留後,詔拜節(jié)度使,卒。元濟,少陽子。少陽死,匿不發(fā)喪,請於朝,求世襲,不許,乃出兵反。詔諸路軍討之,李愬入蔡城,俘元濟,朝於京師。
右,彰義據(jù)三州(申、光、蔡),一姓三世。
劉悟,其祖正臣,平盧節(jié)度。使悟事李師道為將,師道拒命,王師討之。師道以悟將兵拒守,復疑悟,悟乃還兵取鄆,殺師道,傳首京師。拜義成節(jié)度使、彭城郡王,兼幽、鎮(zhèn)招討使,治邢州,進同平章事。卒,子從諫領留後。請命,拜節(jié)度使,入朝,還鎮(zhèn),進同平章事,卒。稹,從諫從子。從諫既卒,擅領留後。武帝詔稹護喪還洛,稹拒命,詔討之。稹兵敗,其大將郭誼等殺之以降。
右,澤潞據(jù)五州(鄆、邢、潞、洛、磁),一姓三世。
李茂貞,深州博野人。本姓宋,為軍卒,戍鳳翔。隸鄭畋,破黃巢,以功積遷至武定軍節(jié)度使。會鳳翔節(jié)度使李昌符與天威都頭楊守爭立道,以兵相攻,僖宗遣茂貞擊殺昌符,就以茂貞為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封隴西郡王。昭宗時,擅以兵攻興元節(jié)度使楊守亮,取其地。詔徙茂貞山南節(jié)度使,以徐彥命鎮(zhèn)鳳翔。茂貞不奉詔,表辭不遜。帝討之,兵敗。茂貞遂犯京師,脅上誅杜讓能等乃還。後與韓建、王行瑜等舉兵犯京師,李克用舉兵討之,乃退,後封岐王。昭宗為宦官所廢,既反正,宰相崔允欲借朱全忠兵誅宦官。中尉韓全誨等劫帝幸鳳翔,全忠圍之逾年,茂貞與和,帝乃出。茂貞初破楊守亮,取興元,而邠、寧、鄜、坊、皆附之,有地二十州。其被梁圍也,興元入於蜀。開平已後,邠、寧、鄜、坊、入於梁,秦、鳳、階、成又入於蜀。當梁末年,所有惟七州而已。莊宗破梁,遣子入朝,改封秦王,卒。從曮,茂貞子。茂貞卒,嗣為鳳翔節(jié)度使。
右,鳳翔據(jù)二十州(岐、隴、涇、原、渭、武、秦、成、階、鳳、邠、寧、慶、行、鄜、坊、丹、延、梁、洋),二傳。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當唐僖宗時,有拓跋思敬者為夏州偏將,後以預破黃巢功,賜姓李氏,拜夏州節(jié)度使。思敬卒,以弟思諫為節(jié)度使。自唐末天下大亂,興元、鳳翔、邠寧、鄜坊、河中、同華諸鎮(zhèn)之兵,四面并起而交爭,獨靈夏未嘗為唐患,亦無大功,故其世次功過不顯而無傳。梁開平初,思諫卒,軍中立其子彝昌為留後,拜節(jié)度使。明年,其將高宗益作亂,殺彝昌,時仁福為蕃部指揮使,軍中乃迎仁福立之,不知其於思諫為親疏也。奉梁正朔,拜節(jié)度使、中書令,封朔方王,卒。子彝超,自為留後。唐明帝徙彝超延州刺史,以安從進為夏州節(jié)度使。彝超拒命,唐遣兵圍夏州不克,乃釋之,以彝超為節(jié)度使。卒,弟彝興嗣,周封西平王,加太傅,宋興,加太尉,卒,追封夏王。子克叡立,襲靜難節(jié)度使,卒,贈侍中。子繼筠立,逾年卒。弟繼捧立,太平興國七年來朝,以夏、銀、綏、宥、靜五州地來歸。其弟繼遷居銀州,率眾為寇,奔入番族。詔以繼捧為定難節(jié)度,賜姓名趙保忠,令招繼遷,保忠言繼遷歸款,以為銀州刺史,賜姓趙保吉。後保吉與保忠合寇靈州,詔討之。保吉并保忠之眾,保忠遁還闕。詔隳、夏州居民悉遷於綏、銀等州,削保吉所賜姓名,復為李繼遷。遷使入貢,後復入寇,窺靈州。詔李繼隆以五路兵攻之,大小數(shù)十戰(zhàn),繼遷遁去。太宗崩,乃遣使修貢,求領蕃任,真宗復賜姓名,拜定難軍節(jié)度使。後復入寇,陷靈州,為其番部射死。子德明入貢,土表歸款,拜定難節(jié)度使、西平王,進封夏王,卒。子元昊嗣,景祐初入寇。後攻唃廝囉,陷瓜、沙、肅三州,盡得河西之地。寶元元年,僭號改元。詔削奪元昊官爵,遣兵討之。慶歷四年,乃遣使稱臣,冊為夏國主,歲賜銀絹茶采共二十五萬五千,仍聽市易。卒,子諒祚立,洽平三年入寇。明年,種諤取綏州,城之。諒祚卒,子秉常立。元豐四年,遣李憲等五路兵攻之,取四砦,城永樂,夏人陷之。秉常卒,子乾順立。元祐時,來請所侵地,并送還永樂陷沒人口,詔還其米脂、安強、浮圖、葭蘆四砦。紹圣後,章惇為相,遣師伐之。夏人亦歲歲寇邊。初,夏國恃橫山諸族帳強勁善戰(zhàn),故用以抗中國。種諤謀取橫山,故興靈州之師,及王師失利,李憲始獻進筑之策,神宗厭兵,不克行。童貫舊常從憲得其仿佛,故獻議進筑,遂領六路邊事,將諸路兵六七年進筑軍壘,建立保砦,遂得橫山之地。夏人失所恃,遂納款,夏國自此少衰矣。會金滅遼,乾順以事遼之禮事金,金人以天德、雲中、金肅、河清四軍及八館之地賂之。未幾,復奪其地。建炎時,遣使入夏,乾順已僭稱制,待使倨,自後始用敵國禮。張浚、吳玠遣使約夏夾攻金,卒無成說。紹興九年,李顯忠自夏來歸。是年乾順卒,子天祈立。嘉定間,金遷汴,有西都長安之意,宿重兵於鞏州。夏畏之,遣使來議夾攻。四川宣閫安丙從之,遣董炤等攻鞏州,不利(繼乾順而立者,正史作天祈,《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作仁孝,未知孰是。自乾順之死至嘉定甲申,凡八十馀年。其後立者決非一主,并夏亡之歲月,正史不載,當續(xù)考)。
右,靈夏據(jù)五州(夏、銀、綏、宥、靜)。
○唐末藩鎮(zhèn)
按:唐末宇內皆為節(jié)鎮(zhèn),而所謂節(jié)鎮(zhèn)者,非士卒殺主帥,則盜賊逐牧守,朝廷不能討,因而命之。大概皆欲互相噬吞,廣自封殖,以為子孫傳襲之計。江淮以南之蜂起者,其地非英雄所必爭。又值中州多故,無暇遠略,故皆能傳世。而北方節(jié)鎮(zhèn),其驟興忽敗,不能以一世,多為宣武、河東所并,獨鳳翔之初起也,據(jù)地最多,故能崛強汴、晉之間,相為長雄,後雖日削,而傳襲亦及再世。靈夏僻在一隅,據(jù)五州之地,世事中朝,及宋興,四方僭偽節(jié)鎮(zhèn),悉已削平,獨不能取其地。蓋自繼遷以來,效化外蕃戎之俗,獷悍難制,雖繼以女真之強暴,而亦能自存,傳世三百馀年。然其地則唐之地,而其初亦唐之節(jié)鎮(zhèn)也,故敘鳳翔、靈夏,以繼《唐史藩鎮(zhèn)傳》所載八鎮(zhèn)之後。
先公曰:嗚呼,宇宙之為天下裂,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太宗初,置沿邊節(jié)度使,天寶十載,分西北十節(jié)度,大率以其兵防邊耳,固未嘗有世襲之節(jié)度也。自安、史亂,而後河北三鎮(zhèn)有世襲之節(jié)度,然猶未有東南之世襲節(jié)度也。自黃巢亂,而後東南遍海內皆為世襲節(jié)鎮(zhèn)矣。五代十國,皆節(jié)鎮(zhèn)之流裔而并合者也。自宣武并河中、魏博、淄青、成德、澤州而為梁,自河東據(jù)潞州而為晉,然後吳以淮南,越以鎮(zhèn)海,閩以威武,楚以武安、靜江,南漢以清海,岐以鳳翔、邠寧,蜀以兩川,而燕之盧龍,荊之荊南亦并出焉。
楊行密,廬州合淝人。以盜見獲為兵,遷隊將。逐廬州刺史,據(jù)其州,詔就拜刺史?;茨瞎?jié)度使高駢為畢師鐸等所攻,行密擊之,取揚州,後取宣、潤、滁、和等州。唐拜行密淮南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行密遣兵攻取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進拜中書令、吳王。卒,子渥嗣,後為徐溫、張顥等所殺。弟隆演嗣,即吳王位,改元。卒,弟溥立,僭即皇帝位,後禪位於徐知誥。
右,淮南傳四世,四十六年(行密以唐景福元年入揚州,至溥以晉天福二年為李氏所篡)。
王建,許州舞陽人。為忠武軍卒,遷隊將,隸軍將鹿宴弘。僖宗在蜀,以兵隨駕扈從有功,遷璧州刺史。以兵取閬、利、梓等州,逐西川節(jié)度使韋昭度而代之。又攻成都,殺陳敬暄、田令孜,乃以建為西川節(jié)度使。復攻東川取之,并有兩川、山南之地,封蜀王。梁篡唐,建乃僭號皇帝。卒,子衍嗣立。唐莊宗既滅梁,乃遣兵伐蜀,取之,衍降見殺。
右,前蜀二世,三十五年(建以唐大順二年為西川節(jié)度使,至衍以後唐同光三年亡)
孟知祥,邢州龍岡人。仕晉為左教練使,遷太原尹。莊宗既滅王衍,乃以知祥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明宗立,知祥陰有據(jù)蜀之志,殺監(jiān)軍李嚴,與東川節(jié)度使董璋俱反。唐師討之不利。知祥遂攻東川,殺董璋,取其地,乃遣使入朝,唐封為蜀王。唐明宗崩,知祥僭號皇帝。後復取山南之地。卒,子昶嗣。時中國多故,雄武軍節(jié)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附於蜀,昶又取鳳州,盡得王衍故地。周世宗時,伐蜀取秦、成、階、鳳。宋乾德三年,遣師伐蜀,取之,昶降,封秦國公,卒。
右,後蜀二世,四十一年(知祥以後唐同光三年為節(jié)度使,至昶以宋乾德三年亡)。
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父謙為廣州牙將,黃巢寇廣廣州,表謙為封州刺史、賀江鎮(zhèn)遏使,以御梧、桂。謙卒,表隱代之。會廣州節(jié)度劉崇龜死,將盧琚等作亂,隱以封州兵討殺琚,迎節(jié)度使嗣薛王知柔。徐彥若代知柔,表隱節(jié)度副使。彥若卒,軍中推隱為留後。天祐時,拜節(jié)度使。梁初,進太師,封南平王。卒,弟龔嗣,以兵取潮、韶及容管、邕管,僭號皇帝。卒,子玢嗣立,後為其弟晟所弒。晟既弒玢,遂自立,值馬氏政亂,乃出兵攻楚,克桂州及連、宜、嚴、梧、蒙五州,又取柳州。卒,子鋹嗣立。宋開寶四年,遣師伐南漢,取之,鋹降,封恩赦侯。
右,南漢五世,六十七年(隱以唐天祐二年為廣州節(jié)度使,至鋹以宋開寶四年亡)。
馬殷,許州鄢陵人。初為孫儒裨將,儒攻宣州敗死,殷與其下推劉建峰為主,轉攻豫章、虔、吉,入湖南,取潭州,建峰自稱留後。僖宗因授之。建峰為其下所殺,軍司馬張佶率眾推殷為主,拜潭州刺史。殷攻連、邵、郴、衡、道、永六州,皆下之,又取桂州,拜武安軍節(jié)度使。梁時,拜中書令,封楚王。又取嶺南昭、賀、梧、蒙、龔、富等州,澧、溆辰州皆附於殷,拜天冊上將軍。唐滅梁,殷入貢,仍封爵。卒,子希聲立,授武安、靜江等軍節(jié)度使。卒,追封衡陽王。弟希范立,卒,弟希廣立,為其兄希萼所攻,兵敗,自縊死。希萼既殺希廣,遂自立,臣於李景。其將徐威等作亂,執(zhí)希萼,立其弟希崇,彭師暠等復奉希萼為衡山王,臣於李景。希崇亦請命於景,景遣邊鎬將兵入楚,盡遷馬氏之族於金陵。
周行逢,武陵人。與王進逵俱為靜江軍卒,事希萼。進逵攻唐將邊鎬,逐之。行逢復破唐兵。進逵奉表京師,周太祖以為武安節(jié)度使,以劉言為武平節(jié)度使。進逵與言有隙,行逢為畫謀,襲殺言。進逵據(jù)武陵,行逢據(jù)潭州。會進逵為潘叔嗣所殺,行逢殺叔嗣,取武陵。卒,子保權立,衡州刺史張文表畔之。保權遣使請命,太祖命慕容延釗討之,保權舉族朝於京師。
右,湖南馬氏五世,五十七年(殷自唐乾寧三年有湖南,至希萼以周廣順元年為南唐所滅)。周氏再世,十年(行逢以周顯德元年拜節(jié)度使,至保權以宋乾德元年納土)。
錢鏐,杭州臨安人。始為石鏡鎮(zhèn)將董昌偏裨,擊黃巢有功,為都將。擊劉漢宏,破越州,昌徙居越。而鏐為杭州刺史,擊取蘇常潤等州,進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昌僭逆鏐討平之,盡有兩浙之地,拜中書令。越王梁時封吳越王、尚父。卒,子元瓘立。卒,子佐立,破李景兵福州。卒,弟俶立。太平興國三年,俶入覲,盡獻其地。
右,兩浙四世,八十四年(鏐以唐乾寧二年為鎮(zhèn)海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有兩浙至俶以宋太平興國三年納土)。
王潮,光州固始人。初為縣史,壽州人王緒攻陷固始,以潮為軍校。緒為秦宗權所攻,率眾南奔,自南康入汀,陷漳浦。緒性忌多殺,潮與其前鋒將執(zhí)緒殺之,推潮為主,授泉州刺史。攻福州,克之,授福建觀察使。卒,弟審知立,授威武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封瑯琊王。梁時,封為閩王。卒,子延翰立,後為其弟延稟、延鈞所殺。延鈞既殺延翰,更名鏻,自立。後唐拜為節(jié)度使,閩王,後僭號皇帝,為其子繼鵬及李仿所弒。繼鵬立,更名昶,遣使朝貢於晉,後為王延羲所殺。延羲,審知少子,嗣立,更名曦,後為其臣連重遇所殺。 延政,審知子,初為建州刺史。曦淫虐,延政數(shù)諫之。曦怒,攻延政,兵敗。延政乃以建州建國,稱殷。明年,曦遇弒,連重遇立朱文進,盡殺王氏子孫,稱晉年號。重遇復殺文進,南唐李景聞閩亂,發(fā)兵攻之,遂取閩,遷延政之族於金陵。
右,福建六世,五十五年(潮以唐景福元年入福州拜觀察使,至延政以晉開運三年為李唐所殺)。
高季興,陜州硤石人。初為汴人李讓家僮。朱溫鎮(zhèn)宣武,事溫。梁開平初,拜荊南節(jié)度。均王時,阻兵自守,均王優(yōu)容之,封為渤海王。梁亡,朝唐莊宗。明帝時,取荊、歸、峽等州臣於吳。卒,子從誨立,復臣唐,封南平王。卒,子保融立,襲封南平王。卒,弟保勖立。卒,兄子繼沖立。建隆四年,太祖詔慕容延釗討湖南張文表,假道荊南,入其郛。繼沖懼,以地內附,舉族入朝。
右,南平五世,凡五十七年(季興以梁開平元年鎮(zhèn)南,至繼沖以宋乾德元年納士)。
按:唐末五代以來八國,其初亦皆世襲節(jié)鎮(zhèn)也,故敘其興滅之歲月、傳授之世次,附於唐方鎮(zhèn)之後?;蛟弧段宕贰分畤兰遥础稌x書》十六國載記之流也,何十六國獨無述乎?曰十六國乃夷狄之據(jù)地而欲自為帝王者也,未嘗受命於晉,難以藩方目之,故除張、李二涼之外不復錄。若此八國,則雖出於卒伍盜賊,然其竊地之初,皆常請命於天子而畀以旌節(jié)矣,後雖僭號,而其源則藩侯也,故敘之。若南唐受禪於楊氏,北漢繼世於河東,則其初即稱帝,是以亦不復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