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一 禮六(吉禮 )

明會要 作者:清·龍文彬


◎祀先代帝王 洪武三年五月,遣使訪歷代帝王陵寢,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遣秘書監(jiān)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制祝文遣之。(《禮志》。 ) 四年,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始罷天下府州縣祀三皇。(王圻《通考》。 )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義,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者一、(榮河祀商湯。 )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 )在北平者三、(內(nèi)黃祀商中宗,滑祀顓頊、高辛。 )在湖廣者二、(酃祀神農(nóng),寧遠祀虞舜。 )在浙江者二、(會稽祀夏禹、宋孝宗。 )在陜西者十五。(中部祀黃帝,咸陽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漢高帝、景帝,咸寧祀漢文帝,興平祀漢武帝,長安祀漢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憲宗,涇陽祀唐宣宗。 ) 六年,議定三皇、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chuàng)業(yè)之君,俱于京師立廟,每歲春秋致祭。遂建歷代帝王于欽天山之陽,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室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又增祀隋文帝,未幾復(fù)罷。(王圻《通考》。 ) 七年,令帝王廟塑袞冕坐像。惟伏義、神農(nóng)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鄭曉《今言》。 ) 九年,遣官不處歷代帝王陵寢,禁芻牧,置守陵戶。(《本紀》。 ) 二十一年,令每歲郊祀,祭歷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歲八月中旬,擇日遣官祭于本廟。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歲,則停廟祭。(《禮志》。 ) 是年,詔以歷代名臣,凡三十七人,從祀于東西廡,為壇四。以宋趙普負太祖為不忠,不可從祀。又祀元臣穆呼哩,(舊作“木華黎”。 )而罷其孫安童。(王圻《通考》。 ) 永樂元年八月丁巳,遣官祭歷代帝王。(《大政記》。 )十九年,遷都。帝王廟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禮。(《禮志》。 ) 嘉靖十年二月丁卯,親祀歷代帝王于文華殿。初洪武定制,每歲郊祀,以歷代帝王祭于大祀殿。上更定郊制,罷之。令建歷代帝王廟于都城西,歲以春秋致祭。至是廟尚未成,權(quán)于文華殿行之。十一年廟成,名曰:景德崇圣之殿。八月壬辰,親祭。嗣后歲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寢之歲,則停秋祭。 二十四年,罷元世祖陵廟之祀,及從祀穆呼哩等;復(fù)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已上《通典》。 )○三皇 洪武元年三月,用太牢祀三皇。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風(fēng)后、力牧配。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為瀆。禮臣議:“唐玄宗嘗立三皇五帝廟于京師,至元成宗時,乃立三皇廟于府州縣,春秋通祀,而以醫(yī)藥主之,甚非禮也?!钡墼唬骸叭世^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于醫(yī)師可乎?”命天下郡縣毋得褻祀。(《禮志》。 ) 嘉靖十五年,建圣濟殿于文華殿后,以祀先醫(yī)。(《會典》。 ) 二十一年,建景惠殿于太醫(yī)院北,中奉三皇及四配,而附歷代醫(yī)師于兩廡,凡二十八人。歲仲春、秋上甲日,禮部堂上官行禮,太醫(yī)院堂上官二員分獻,用少牢。復(fù)建圣濟殿于內(nèi),祀先醫(yī),遣太醫(yī)院正官行禮。(《通典》。 ) 隆慶四年,禮部侍郎王希烈議:“三皇既祀于帝王廟,請罷太醫(yī)廟祭,專遣太醫(yī)院官祭先醫(yī)?!辈辉省?《春明夢余錄》。 )○圣師 明初,宋濂建議:“伏義為道統(tǒng)之師,神農(nóng)、典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而列,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皆天子公卿之師,宜秩祀天子之學(xué)?!睍r不能行。至嘉靖九年,始祀先圣、先師于文華殿東室。舊有釋像,命撤去。奉皇師伏義、神農(nóng)、黃帝,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王、武王九圣,南向;左先圣周公,右先師孔子,東西向。每春秋開講前一日,行釋奠禮。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后,行禮如初。其后常遣官代祭。隆慶初,仍于文華殿東室行禮。(王圻《通考》。 ) ◎先師孔子 洪武元年二月丁未,以太牢祀孔子于國學(xué),仍遣使曲阜致祭。(《本紀》。 ) 二年,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刑部尚書錢唐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道,故天下通祀孔子?!笔汤沙绦煲嘁詾檠?,不聽。久之,乃用其言。(《錢唐傳》。 )定制:每歲仲、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xué),以丞相初獻,翰林學(xué)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禮志》。 ) 四年,命禮官儒臣厘正祀典。國子司業(yè)宋濂上《孔子廟堂議》曰:“世之言禮者,皆取法孔子,不以古禮祀孔子,是褻禮也。古者先師位皆東向,漢章帝幸魯,祀孔子,帝西向再拜。唐《開元禮》:先圣東向,先師南向,三獻官西向,猶古意也。今襲開元二十七年之制,遷神南向,失神道尚右之義矣。古者木主棲神,天子諸侯廟皆有主,大夫束帛,士結(jié)茅為,無像設(shè)之事?!堕_元禮》設(shè)先圣神座于堂上兩楹間。今因開元八年之制,摶土而肖像焉,失神而明之之義矣。《禮記》:凡始立學(xué)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所謂先師者,若漢《禮》有高堂生,《樂》有制氏,《詩》有毛公,《書》有伏生之類。古之學(xué)者非其師弗學(xué),非其學(xué)不祭。學(xué)校既廢,天下莫知所師。孔子集群圣之大成,顏、曾、思、孟實傳其道,尊之以先圣、先師,而通祀于天下,固宜。若七十二子,止于國學(xué)祀之,庶弗悖禮意?!堕_元禮》:國學(xué)祀先圣孔子,以顏子等七十二賢配,諸州惟祀顏子。今以荀況之言性惡,揚雄之事王莽,王弼之宗老莊,賈逵之忽細行,杜預(yù)之建短喪,馬融之黨權(quán)勢,亦高廁其中,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子雖齊圣,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宋祖帝乙,鄭祖萬王,猶尚祖也。’今回、參、坐饗堂上,而其父列食于兩廡間,顛倒彝倫,莫此為甚,吾不知其何說也?古者,士見師以菜為贄,故始入學(xué)者,釋菜以禮先師;其學(xué)官時祭皆釋奠。今專用春秋,非矣。釋奠有樂,釋菜無樂,是二釋之重輕,以樂之有無也。今襲用魏、晉律,所制《大成樂》乃先儒所謂亂世之音,可乎哉?古者釋奠、釋菜,其儀注雖不可考。然《開元禮》仿佛《儀禮》,饋食之節(jié),三獻皆有飲福及尸酢主賓之儀。今憚其煩,惟初獻行之,可乎哉?他如廟制之非宜,冕服之無章,器用雜乎流俗,升降昧乎左右:此類甚多,不可枚舉?!蓖瑫r翰林院待制王亦著孔廟從祀議,謂:“荀況之言性惡,揚雄之事新莽,何休注《公羊》而黜周王魯,王弼注《易》而專尚清虛;如此之等,猶在祀列。何以在漢獨遺董仲舒,在唐獨遺孔穎達?至如宋之范仲淹、歐陽修、真德秀、魏了翁,元之吳澄,凡此七人,并宜從祀;用以搜累代之曠典,昭萬世之公議?!庇种^:“顏、曾、思父子配位倒置,不免《春秋》‘逆祀’之譏,亟宜厘正?!逼湔Z多與濂合。厥后上置國子監(jiān),先圣改用木主,卒從濂議。時東閣大學(xué)士吳沈嘗著《辨》,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后布政使夏寅、祭酒邱浚皆沿其說。及嘉靖改稱先師,實自沈發(fā)之云。(《春明夢余錄》。 ) 六年八月丁丑,遣御史大夫兼領(lǐng)國子監(jiān)事陳寧釋奠于先師。丞相胡惟庸,參政馮獎冕等,不陪祀而受胙。上以為非禮。命各停俸一月。寧不舉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預(yù)祭者不頒胙,著為令。(《胡惟庸傳》。 ) 七年,仲春上丁,日食,改用仲丁(《會典》。 ) 十五年太學(xué)落成。帝親詣釋奠,詔禮官劉仲質(zhì)等曰:“孔子道冠百王,功參天地。今天下郡縣并建廟學(xué),而報祀之典止行京師,未遍宇宙,豈非闕典?”乃詔仲質(zhì)等與儒臣共定釋奠儀,頒之天下,令每歲春秋以上丁日通祀文廟。(《大訓(xùn)記》。 ) 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xué)行香。(《禮志》。 ) 二十六年正月,頒《大成樂》器于天下府學(xué),令州縣學(xué)如式制造。(《會典》。 ) 二十八年三月壬申,以行人司副楊砥言,罷漢揚雄從祀,益以董仲舒。(《紀事本末》,《禮志同》?!稌洹废抵拍?。 ) 三十年十月乙未,重建國子監(jiān)先師廟成。(《本紀》。 )初上以國學(xué)孔子廟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上所規(guī)畫。大成殿門各六極、欞星門三楹、東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皆八楹、宰牲所六楹。 永樂初,建廟于太學(xué)之東。(已上《禮志》。 )十五年九月丁卯,修曲阜孔子廟成,上親制文勒石。 十九年,北京國子監(jiān)既定,其南臨春祭,命祭酒行禮。(已上《通典》。 ) 宣德三年,命禮部考正從祀先賢名位,頒示天下。(《禮志》。 )正統(tǒng)二年,以宋儒胡安國、蔡沈、真德秀從祀。(《本紀》。 ) 三年三月,禁天下祀孔子于釋老宮。孔、顏、孟三氏教授裴侃言:“闕里家廟,宜正父子以敘彝倫。顏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無繇、子皙、伯魚,父也,從祀廊廡。非唯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況叔梁紇,元已追封啟圣王,創(chuàng)殿于大成殿西;而顏、孟父俱封公。乞追封子晰、伯魚公爵,偕顏、孟父俱配啟圣王殿?!钡勖Y部行之,仍議加伯魚、子晰封號。(《禮志》。此止行之家廟,未及國學(xué)及府州縣也。 ) 八年四月,以元儒吳澄從祀。(《禮志》系之正統(tǒng)八年。會典、吾學(xué)編、王圻《通考》皆同。《本紀》系之宣德十年,英宗即位之初,蓋沿《大政記》之訛。 ) 成化十二年,祭酒周洪謨言:“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籩數(shù)不稱,請備天子制。古者鳴球琴瑟為堂上之樂,笙鏞為堂下之樂,而干羽則舞于兩階。今舞羽居上,樂器居下,非制,當(dāng)改。”尚書鄒干駁止之。洪謨再疏爭,帝竟俞其議。(《洪謨傳》。 ) 圩三年閏二月丁丑,釋奠。初用八佾、籩豆各十二。(《春明夢余錄》。 ) 弘治八年七月丁亥,封宋儒楊時將樂伯,從祀孔子廟廷。(《本紀》。 )九年二月,增文廟佾舞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 十二年六月甲辰,曲阜先師廟災(zāi),敕有司重建。十七年,廟成,遣大學(xué)士李東陽祭告。 正德十六年,詔有司改建孔氏家廟之在衢州者。官給錢董其役,令博士孔承義奉祀。(已上《闕里志》。 ) 嘉靖九年十一月巳,大學(xué)士張璁請更正孔廟祀典,命禮臣會諸臣議,改題孔子神位“至圣先師”,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其四配稱: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邱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fù)稱“公”“侯”“伯”。遵太祖首定南京國子監(jiān)規(guī)制,制木為神主,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國初舊制,十籩十豆。天下各學(xué),八籩八豆。樂舞止六佾。凡學(xué),別立一廟,祀叔梁紇,題啟圣公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程向、朱松、蔡元定從祀,稱先儒某氏。從祀諸賢:申黨卻申棖、留棖去黨。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圣、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yù)、吳澄罷祀。林放、蘧瑗、盧植、鄭眾、鄭康成、服虔、范寧祀于其鄉(xiāng)。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宜增入。詔悉如議行。又以行人薛侃議,進陸九淵從祀。(《三編》。 ) 隆慶五年九月,以薛從祀。(《昭代典則》。 )萬歷十二年十二月,以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 四十一年十二月,以宋儒羅從彥李侗從祀。(已上《三編》。 )○諸神祠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下郡縣,訪求應(yīng)祀神只,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禮志》。 ) 三年六月,定諸神封號,凡后世溢美稱,皆與革去。天下神祠,無功于民,不應(yīng)祀典者,有司毋得致祭。(同上。 ) 弘治元年四月,給事中張九功請正祀典。章下禮部。尚書周洪謨等條議,以釋迦牟尼文佛,上清太上老君不宜修建齋醮,遣官祭告。古禮:幽榮祭星。今北極紫微大帝,像之為人,稱之為帝,非典。風(fēng)、云、雷、雨南郊合祀山川壇,復(fù)隆秋報。今徇道家言,又有雷聲普化天尊之祀,是瀆也。歲以正月十五日為真君張道陵生辰,遣官祭告,非制。大小青龍神,禱雨無應(yīng),不足祀。梓潼帝君者,傳云,神姓張名亞子,蜀人,仕晉戰(zhàn)沒,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元加號與為帝君。景泰中,因京師舊廟新之,歲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神廟食于蜀,宜也;與文昌六星無涉。其祠在天下學(xué)校者,當(dāng)毀。永樂中,以道士周思得傳王靈官法有驗,乃建天將廟祀靈官。謂宋徽宗時,有西蜀薩堅授法于林靈素者,其師也,因于廟立祖師殿。宣德中,改大德觀,封靈官曰崇恩真君,祖師曰隆恩真君。成化初,改顯靈宮。歲易袍服,其費不貲,當(dāng)革。靈濟宮祀金闕上帝、玉闕上帝,蓋五代時徐溫子知證、知諤也。神世系事績非甚異,其僭號亦當(dāng)革。于是祀典為之一正。時洪謨建議,并謂元武七宿,不當(dāng)信道家武當(dāng)山修煉之說。城隍非人鬼,不當(dāng)有五月十一日誕辰之祭。東岳泰山既專祭封內(nèi),且合祭郊壇,則朝陽門外東岳廟之祭,實為煩瀆。帝以崇祀既久,不盡從也。(《三編》。 ) 明北京有真武廟、洪恩靈濟宮。成化十三年,詔建漢壽寧侯廟。又鳳陽有顯應(yīng)廟、滁州有豐山廟、柏子潭廟、徐州靈源宏濟廟、河平神廟、平陽平水祠、汾水靈澤廟、沁州南山廟、焦龍神廟、龍泉神廟、兗州青山廟、安平鎮(zhèn)顯惠等廟、嚴州烏龍廟、宜春仰山廟、常德陽山廟、沅山顯應(yīng)廟、長沙洞庭廟、馬湖顯應(yīng)廟、福州靈濟宮、廣州天妃廟、南海真武廟、瓊州靈山廟、電白靈湫廟、誠敬夫人祠,皆終明之世,有司歲時致祭不絕。(《通典》。 ) ◎五祀(泰厲附。 ) 洪武二年八月,禮部尚書崔亮請依《周官》門、戶、中溜、灶、井五祀,歲終臘享,通祀于廟門外。(《通典》。 )歲暮享太廟時,五祀并列廟西廡下,東向,太常寺官行禮。(王圻《通考》。 ) 八年七月,禮部奏:“王祀之禮,孟春祀司戶、孟夏祀司灶、季夏祀中溜、孟秋祀司門、孟冬祀司井、四孟月之祭則于有事太廟之日?!敝疲骸翱??!?《昭代典則》。 ) 永樂間,改定四孟祭戶、灶、門、井于四立日,中溜于季夏土王后戊日,皆遣內(nèi)臣祭。歲暮,太常卿合祀于太廟丹墀西,東向。(《通典》。 ) 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太厲,設(shè)壇元武湖中,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皆設(shè)壇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師。里社則祭鄉(xiāng)厲。(《禮志》。 ) 泰厲、國厲、郡邑厲、一年二祭:春以清明日,冬以十月朔日。鄉(xiāng)厲一年三祭:春以清明日,秋以七月十五日,冬以十月三日。(《明集禮》。 ) 《通典注》:“明祭五祀而不及行厲。其京都有泰厲之祭,更有郡邑厲、鄉(xiāng)厲;即仿《祭法》泰厲、國厲、族厲而變通之,亦合于五祀者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