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
正統(tǒng)初,翟溥福知南康府。廬山白鹿院廢,溥福倡眾興復。(《本傳》。 )王恕為揚州知府,作資政書院以課士。(《本傳》。 )
長沙通判陳鋼監(jiān)吉王府第。工成。王賜之金帛,不受。請王故殿材岳麓書院。王許之。(《陳鋼傳》。 )
進士劉觀杜門讀書,四方來問道者,從席嘗不給。縣令劉成為筑書院于虎邱山,名曰養(yǎng)中。(《劉觀傳》。 )
成化中,南陽知府段堅創(chuàng)志學書院,聚秀民講說五經(jīng)要義及濂、洛諸儒遺書。(《段堅傳》。 )
長安有齊魯書院,久廢,故址半為民居。秦王誠泳別易地建正學書院。(《秦王傳》。 )
十四年二月,邵寶為江西提學副使,濂溪書院,改建白鹿洞書院。(《昭代典則》。 )
李敏里居時,筑室紫云山麓,聚書數(shù)千卷,與學者講習。及巡撫大同,疏籍之于官。詔賜名紫云書院。(《李敏傳》。 )二十年四月,令貴溪縣重建象山書院。(《大政記》。 )
廣西提學僉事姚鏌立宣成書,延五經(jīng)師,以教士子。(《姚鏌傳》。 )
明初,書院無額設。自武宗朝,王守仁倡良知之學,東南景附,書院頗盛。(《野獲編》。 )
正德六年,御史張士隆巡鹽河東,建正學書院。(《士隆傳》。 )
嘉靖九年正月壬辰朔,頒《敬一》諸箴于湖南岳麓書院,從長沙知府孫存請也。(《大政記》。 )
鄒守益謫廣德州判官,建復初書院,與學者講授其間。(《本傳》。 )歐陽德知六安州,建龍津書院,聚生徒講學。(《本傳》。 )
東昌知府羅汝芳,提學副使鄒善,皆宗守仁學。善為建愿學書院,俾六士師事焉。汝芳亦建見泰書院,時相討論。(《春明夢余錄》。 )
十六年四月壬申,罷各處私創(chuàng)書院。以御史游居敬論劾王守仁、湛若水偽學,乞毀其書院。從之。(《昭代典則》。 )
萬歷七年正月,毀天下書院。時士大夫競講學,張居正亞之,盡改各省書院為公廨。凡先后毀應天等府書院六十四處。(《三編》。 )
二十二年,吏部郎中顧憲成罷歸。里故有東林書院,為宋楊時講道處。憲成與弟允成倡修之,偕同志講學其中。海內聞風景附,由是東林名大著。(《憲成傳》。 )
天啟初,左都御史鄒元標與副都御史馮從吾共建首善書院于京師。御史周宗建董其事,大學士葉向高為之記。朝暇,與同志高龍等講學其中,名望日重。而諸不附東林者咸忌之。明年,給事中朱童蒙疏劾之。元標、從吾并引歸。先是書院方建,御史黃尊素謂元標曰:“都門非講學地,徐文貞已叢議于前矣?!敝^徐階也。元標不能用。至是,尊素言果驗。元標、從吾既歸,群小擊碎其碑,暴于門外。先師木主,委棄路隅。經(jīng)史典籍,悉被焚毀,而院獨存。其后,遂為大西洋歷局云。(《三編》。 )
五年八月壬午,詔毀天下書院。東林、關中、江右、徽州各書院俱行拆毀。從逆黨張訥議也。(同上。 )○書籍丙午五月庚寅,命有司博求古今書籍。(《明正統(tǒng)宗》。 )
洪武元年八月,詔除書籍稅。(《本紀》。 )
是年,定元都。大將軍徐達收圖籍,致之南京。(《藝文志》。 )
六年正月,上御奉天殿,召國子博士趙ㄈ及助教錢宰、貝瓊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經(jīng)書為教,慎勿雜蘇秦、張儀縱橫之言。”于是ㄈ請頒《正定十三經(jīng)》于天下,屏《戰(zhàn)國策》及陰陽讖卜諸書,勿列學宮。(《趙ㄈ傳》。 )
十四年三月辛丑,頒《五經(jīng)四書》于北方學校。(《本記》。 )
十五年十月,命禮部頒劉向《說苑》、《新序》于天下。十一月壬戌,帝以國子監(jiān)所薦書板,歲久殘闕,令諸儒考補,工部督匠治。(《昭代典則》。 )
二十三年十二月,購遺書。福建布政司進《南唐書》、《金史》、《蘇轍古文》。(《明通紀》。 )
二十四年六月戊寅,命禮部頒書籍于北方學校。諭曰:農夫舍耒耜無以為耕,匠氏舍斤斧無以為業(yè),士子舍經(jīng)籍無以為學。朕念北方學校缺少書籍,向嘗頒與《五經(jīng)四書》,其他子史諸書未賜,宜購與之?!?《大訓記》。 )
永樂四年四月己卯,帝御便殿,召儒臣講論。問文淵閣藏書備否?解縉對曰:“經(jīng)史粗備,子集尚多闕。”帝曰:“士庶家稍有余貲,尚欲積書。況朝廷乎?”遂命禮部遣使四出,購求遺書。
十五年四月丁巳,頒《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于兩京六部、國子監(jiān)及天下府、州、縣學。諭禮部曰:“此書,學者之根本。圣賢精蘊,悉具于是。其以朕意曉天下學者,令盡心講明,無徒視為具文也。”于是古注疏遂不復用。(已上《通紀》。 )
十七年三月,上在北京,遣侍講陳敬宗至南京,起取文淵閣所貯古今書籍。自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侍幽饲缠纷愌鐢?shù)赍送,其余封貯本閣。(《南京詹事府志》。 )
十九年四月庚子,三殿災。楊榮麾衛(wèi)士出圖籍,舁東華門外。(《楊榮傳》。 )
宣宗嘗臨視文淵閣,披閱經(jīng)史,與少傅楊士奇等討論,因賜士奇等詩。是時秘閣貯書約二萬余部,近百萬卷;刻本十三,鈔本十七。正統(tǒng)間,士奇等言:“文淵閣所貯書籍,有祖宗御制文集,及古今經(jīng)、史、子、集之書。向貯左順門北廊,今移于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點勘,編成書目。請用寶鈐識,永久藏┑?!敝圃唬骸翱?。”(《藝文志》。 )
宣德八年四月甲申朔,建廣寒、清暑二殿,悉置書籍貯之。(《大政記》。 )
弘治五年五月,求遺書。大學士邱浚言:“高皇帝當至正丙午之歲,始肇帝業(yè),首求遺書。既平元都,得其館閣秘藏,又廣購于民間,一時貯積,不減前代。太宗當多事之時,猶集儒臣,纂《永樂大典》,以備考究。今承平百年,中外無事,烏可使經(jīng)籍廢墜?凡民庶之家,遷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廣有儲藏,即儲藏亦不能久遠。所賴石渠邃閣,積聚之多,收藏之密,扃之固,聚者有掌故之官,闕略者有繕寫之吏,損壞者有修補之工,散佚者有購訪之令,然后不致廢殘闕失。前代藏書之多,有至三十七萬卷者。近內閣書目不能什一。數(shù)十年來,在內未聞考校,在外未聞購求。及今失之,恐遂放佚。自古藏書不一所,漢有東觀、蘭臺、鴻都,唐有秘書監(jiān)、集賢書院,宋有崇文館、秘書省。國朝罷前代臺監(jiān)館省之官,并其任于翰林院。設典籍二員,掌文淵閣書籍。南京國子監(jiān)雖設典籍,僅掌累朝頒降之書,及舊鋟書板而已。今請敕內閣所藏書籍,令學士以下,督典籍官,匯若干冊,冊若干卷,檢其有副本者,分貯一冊于兩京國子監(jiān)。若內閣所無,或不備者,乞敕禮部行天下提學官,榜示購訪,俾所在有司,校錄赍呈。其藏書之所:一在京師,曰內閣,曰國子監(jiān);一在南京,曰國子監(jiān)。使一書而存為數(shù)本,一本而藏三所。每歲三伏時,令翰林院僚屬同赴閣、監(jiān)曝書。畢事,扃。廷臣有因事欲稽考者,奏請詣閱,以為常規(guī)。則于文治有裨焉?!笔枭?,帝嘉納之,尋有是命。(《三編》。 )
十三年正月,給事中許天錫言:“去歲闕里孔廟災,今茲建安又火。古今書板,蕩為灰燼。闕里,道所從出;書林,文章所萃聚也。頃師儒失職,正教不修。上之所尚者浮華,下之所習者枝葉。災變之作,似欲為儒林一掃積垢。宜因此遣官臨視,刊定經(jīng)史有益之書。其于培養(yǎng)人才,實非淺鮮。”所司議從其言。(《天錫傳》。 )
正德十年,大學士梁儲等,請檢內閣并東閣藏書殘闕者,令原管主事李繼先等,次第修補。從之。由是,其書為繼先等所盜,亡失者多矣。(《實錄》。 )
嘉靖十五年,御史徐九皋上議,欲查歷代《藝文志》書目參對。凡經(jīng)籍不全者,行士民之家,借本送官謄寫,原本給還,且加優(yōu)賞。又乞上御便殿,省閱章奏,處分政事,賜見講讀諸臣,辨析經(jīng)旨。下禮部議。(《野獲編》。 )
禮臣覆奏,命翰林院查秘閣所貯經(jīng)籍,有無缺遺不備之處,備開書目,通行兩京及撫按衙門,轉行提學官員,用心A3訪。凡《藝文志》所載歷代遺書,及本朝名臣碩儒所著述文集,凡有補于世教者,一體收采藏貯。(王圻《通考》。 )
經(jīng)類十一,共八千七百四十六卷。史類十一,共二萬八千六十九卷。子類十二,共三萬九千二百一十一卷。集類三,共二萬九千九百六十六卷。(《藝文志》。 )
《日下舊聞》云:“考正統(tǒng)六年編定目錄,凡四萬三千二百余冊,而列朝《實錄》、《寶訓》不下數(shù)千卷,若《永樂》一書多至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皆藏諸皇史,不與焉。縹緗之富,古所未有。其后典守不嚴,歲久被竊。萬歷三十三年,內閣敕房辦事大理寺左丞寺副孫能傳、中書舍人張萱等奉閣諭,校理纂輯書目,則并累朝續(xù)添書籍入焉。大半殘闕,較之正統(tǒng)目錄,十僅存二三爾?!?◎編輯
洪武二年八月,修禮書。詔舉素志高潔、博通古今,練達時宜之士,年四十以上者,禮送至京。曾魯及梁寅、宋訥、徐一夔、劉于、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彝、蔡深、滕公A7并與焉。明年正月,書成。賜名《大明集禮》。其書準《五禮》而益以《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音樂》,凡升降儀節(jié)、制度名數(shù),纖悉畢具。(《通紀》。 )
三年十二月,《大明志書》成。先是命儒士魏俊民、黃篪、劉儼、丁鳳、鄭思先、鄭雄等六人,類編天下州郡地理形勝、降附始末。至是書成,命送秘書監(jiān)刊行。(《藝文志》。 )
六年三月,《昭鑒錄》成。先是命陶凱、張籌等采撫漢、唐以來藩王善惡可勸戒者。會凱出參行省,編輯未成。乃命文原吉、王亻巽等續(xù)修之。至是書成二卷,頒賜諸王。(《三編》。 )
七年五月,命詹同、宋濂等纂修《日歷》。自起兵臨濠至洪武六年,凡一百卷。同等又言:“《日歷》秘天府,人不得見。請仿《唐貞觀政要》,分輯圣政,宣示天下。”帝從之。乃分四十類,為書五卷,名曰:《皇明寶訓》。嗣后,凡有政跡,史官日記錄之,隨類增入焉。(《通紀》。 )
十三年六月,上命儒臣纂輯歷代諸王、大臣、宗戚、宦官之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命曰《臣戒錄》。頒布中外,以昭炯鑒。(《大政記》。 )
又詔儒臣采歷代史所載相臣,賢者:自蕭何至文天祥八十二人,為傳十六卷;不肖者:自田鼢至賈似道二十六人,為傳四卷;命曰《相鑒》。太祖制序。(《藝文志》。 )
十六年二月,大學士吳沈等進《精誠錄》。先是上將享太廟,致齋于武英殿,召沈等謂之曰:“朕聞古圣賢書,其垂訓立教,大要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君能敬天,臣能忠君,子能孝親;則人道立矣。然其言散在經(jīng)傳,未易會其要領。卿等其以類編輯,庶便觀覽?!敝潦菚伞I腺n名《精誠錄》,命沈序之。(王圻《通考》。 )
二十六年二月,《諸司職掌》成,頒布中外。又編輯《稽制錄》,御制序文,頒示功臣。(《明政統(tǒng)宗》。 )
十一月,命儒臣輯歷代諸王宗室為惡及悖逆者,編次成書,命曰《永鑒錄》,頒賜諸王。(《昭代典則》。 )
二十七年九月庚申,修《寰宇通衢》書成。其方隅之目有八:東距遼東部司,東北至三萬衛(wèi),西極四川松潘衛(wèi),西南距云南金齒,南逾廣東崖州,東南至福建漳州府,北暨北平大寧衛(wèi),西北至陜西、甘肅,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縱一萬九百里。(《三編》。 )
是歲,命博士錢宰等,編輯《書傳會選》成,凡六卷。初,帝以蔡沈《書傳》象緯運行,與朱子《詩傳》相悖,其他注與鄒季友所論有未安者。徵天下宿儒訂正之。書成,頒行天下。(《趙ㄈ傳》。 )
二十八年九月庚戌,頒《皇明祖訓》。初,上命陶凱等編輯《祖訓錄》。六年書成,自為之序。命大書揭于右順門之西廡,隨時損益。至是重加裁定,名曰《皇明祖訓》,頒示內外諸司。諭曰:“后世有敢言更制者,以奸臣論,毋赦。”(《三編》。 )
永樂五年十二月,修《永樂大典》,書成。先是,元年秋七月,帝諭侍讀翰林學士解縉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tǒng)之以韻。嘗觀《韻府》、《回溪》二書,事雖有統(tǒng),而紀載大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倍晔辉拢饪N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既而上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篪及縉總之。命翰林院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jīng)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為總裁;翰林院侍讀鄒緝,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覯、曾。編修朱,檢討王洪、蔣驥、潘幾、王、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左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jīng)歷高得,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僉事晏璧為副總裁。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章者,充纂修;簡國子監(jiān)及在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于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至是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賜名《永樂大典》。帝親制序冠之。賜廣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鈔,有差。
十二年十一月,命學士胡廣等《五經(jīng)四書》及宋儒性理諸書,諭曰:“《五經(jīng)四書》傳注之外,諸儒有發(fā)明者,其采附于下。周、程、張、朱所著,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亦類聚成編?!泵e朝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同纂,開館東華門外,廣等總其事。書成,名曰《大全》。(已上《三編》。 )
十四年十二月,黃淮等奉敕編輯《歷代名臣奏議》。書成,上之。凡三百五十卷。(《藝文志》。 )
宣德元年四月,御制《外戚事鑒》、《歷代臣鑒》成,頒賜外戚及群臣。諭曰:“治天下之道,必自親親始。文武諸臣欲同歸于善;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故于暇曰,采輯前代外戚及群臣善惡吉兇之跡,匯為此書,用示法戒。其擇善而從,以保福祿?!辈⑹肿灾菩蝾C之?!锻馄菔妈b》五卷,《歷代臣鑒》三十七卷。(三編。 )
宣宗又采經(jīng)、傳、子、史嘉言善行,為《五倫書》六十二卷。正統(tǒng)中,英宗制序刊行。(《藝文志》。 )
宣德三年,《御制帝訓》、《御制官箴》成,各一卷。(王圻《通考》。 )
景泰七年五月己巳朔,大學士高等修《寰宇通志》成。上之。凡一百十九卷。(《大政記》。 )
天順二年八月,詔修《一統(tǒng)志》,諭李賢、鼓時、呂原曰:“朕欲覽天下輿圖之廣。我太祖、太宗嘗命儒臣纂輯,未竟厥緒。景泰間雖有成書,繁簡失當。卿等尚折衷精要,繼成初志?!庇谑敲t等為總裁官。書成,凡九十卷。
成化十九年十二月庚午,御制《文華大訓》成,以教皇太子也。書凡二十八卷,上親制文弁其首。
二十三年,孝宗即位。禮部侍郎邱浚進《大學衍義補》,凡六十一卷。上覽稱善,進浚尚書,赍金幣,詔刊行其書。既,浚以書中所載,皆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下內閣議行。報可。(已上《三編》。 )
弘治十年三月,命內閣及翰林儒臣纂修《大明會典》。上以累朝典制,散見疊出,宜會于一。乃命徐溥等條次,以本朝官職、制度為綱,事物、名數(shù)、儀文、等級為目,類以降群書,附以歷年事例,使官領其屬,事職于官,以成一代之制。十五年十二月己酉,書成,上之。凡一百八十卷。
嘉靖五年十月庚午,御制《敬一箴》及注浚《心箴》、程頤《視》、《聽》、《言》、《動》四箴,頒賜大士費宏等”(已上《通紀》。 )
七年三月己卯,詔儒臣重?!洞竺鲿洹?,訂正訛謬,增入續(xù)定事例。先是,上閱《會典冠禮》目中,有“成化十四年謁謝奉先、奉慈殿”之文。奉慈殿乃孝宗即位始建。上以謬誤顯然,乃有重校之舉。(《實錄》。 )
六月辛丑朔,《明倫大典》成,上之。帝自制序弁其首。命張璁為后序,刊布天下。(《三編》。 )
顧修《興都志》二十四卷。世宗以其載獻帝事實,于志體例不合,詔徐階等重修,名《承天大志》。凡四十卷。(《藝文志》。 )
萬歷四年,詔復修《大明會典》。是書重修于嘉靖二十八年,進呈,未刊。至是禮臣題請,從之。書成,凡二百二十八卷。(《通紀》。 )
王可大《國憲家猷》五十六卷。萬歷中,御史言:“《內閣絲綸簿》猝無可考,惟是書載之。”遂取以進。(《藝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