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存目一
△《關氏易傳》·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北魏關朗撰,唐趙蕤注”。朗字子明,河東人。蕤字大賓,梓州鹽亭人(詳見《子部·雜家類》《長短經》條)。是書《隋志》、《唐志》皆不著錄。晁公武《讀書志》謂李淑《邯鄲圖書志》始有之?!吨信d書目》亦載其名,云“阮逸詮次刊正”。陳師道《后山談叢》、何薳《春渚紀聞》及邵博《聞見后錄》皆云,阮逸嘗以偽撰之稿示蘇洵,則出自逸手,更無疑義。逸與李淑同為神宗時人,故李氏書目始有也。《吳萊集》有此書《后序》,乃據《文中子》之說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方舟易學》·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李石撰。石字知幾,資陽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后感夢兆,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端问贰凡粸榱??!顿Y川志》載其舉進士高第,紹興末以薦任太學博士,黜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后歷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終於成都轉運判官。鄧椿《畫繼》則載其少負才名,既登第,以趙逵薦任太學博士,今倅成都。蓋椿與石同時,故舉其現(xiàn)居之官也。是書專論互體,每卦標兩互卦之名而以爻辭證之??紳h儒說《易》,多主象占,后孟喜、焦贛、京房流為災變,鄭玄又配以爻辰,固不免有所附會。自王弼掃滌舊文,并謂互體、卦變皆無足取,於是棄象不論。夫納甲、五行本非《易》義所重,棄之可也。若互卦及動爻之變,其說見於《系辭》,其法著於《左傳》,歷代諸儒相承有自,概從排斥,未免偏涉玄虛。故石專辟王弼之學。其上卷詳言互體之義。下卷曰《象統(tǒng)》,曰《明閏》。《象統(tǒng)》但存一序,其說未竟。《明閏》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閏之法也。朱彝尊《經義考》曰:“《方舟集》止存二卷,昆山徐秉義家藏有《易互體例》,卷首不著撰人名氏,但題門人劉伯熊編?!贝吮揪硎子小爸駡摗倍中∮。M其書后歸彝尊歟?考《書錄解題》載李石《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而《永樂大典》所載《左氏君子例》、《詩如例》、《詩補遺》及此書皆題曰李石《方舟集》。則是四書皆其集中所載,徐氏惟得其兩卷,故卷端無姓名耳。今《方舟集》已於《永樂大典》中裒輯成帙,此四書亦仍其舊例,并入集中,故不復重錄,而附存其目於此焉。
△《周易系辭精義》·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初,程子作《易傳》,不及《系辭》。此書似集諸家之說,補其所缺,然去取未為精審。陳振孫《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以是書為托祖謙之名,殆必有據也。
△《東萊易說》·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朱彝尊《經義考》亦列其名。今勘驗其文,實呂喬年所編《麗澤論說集錄》之前二卷。書賈鈔出以售偽,非祖謙所自著也。
△《周易輯說明解》·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馮椅撰”。椅有《厚齋易學》,已著錄,此其別行之偽本也。案椅原書,《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此本卷數(shù)懸殊。其不合者一。又朱彝尊《經義考》載《中興藝文志》云:“馮椅為《輯注》、《輯傳》、《外傳》,以程沙隨、朱文公雖本古《易》為注,猶未及盡正孔《傳》名義,乃改‘《彖》曰’‘《象》曰’為‘《贊》曰’,又改《系辭》上、下為《說卦》上、中,以《隋經籍志》有《說卦》三篇也”。此本仍作“《彖》曰”、“象曰”,不作“《贊》曰”,《系辭傳》亦仍分上、下,不作《說卦》上、下。其不合者二。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疏》曰“馮厚齋講《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云,箕字蜀本作其字,此繼統(tǒng)而當明揚之時之象,其指大君當明揚之時而傳之子,則其子亦為明夷矣。又謂文王作爻辭,移置君象於上六,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況明夷之主,六五在下而承之,明夷之主之子之象也。子繼明夷之治,利在於貞,明不可以復夷也。后世以其為箕,遂傅會於文王與紂事,甚至以爻辭為周公作,而非文王。蓋箕子之囚在文王羑里之后,方演《易》時,箕子之明未夷也。李隆山深然其說”云云,此本解《明夷》六五上六二爻,仍用舊說,未嘗改箕字為其字。其不合者三。且《永樂大典》具載椅書,有《輯注》、《輯傳》之目,與《中興藝文志》同其議論,與胡氏之言同。又其以古訓改今文者甚多,如裳之為常,瀆之為黜,寵之為龍,拯之為承,皆本《說文》、《釋文》諸家。《履》、《否》諸卦則以為舊脫卦名宜補,《姤卦》則以為勿“用取”下衍“女”字,《漸卦》則以“漸之進”“之”字為“漸”字之訛。今此書皆無其文。又《輯注》、《外傳》所引諸家如司馬光、王安石凡二三十家,多外間所未有,今并無之。至其各卦講解,多沿襲《本義》,與《永樂大典》所載全殊。其為偽托,更無疑義。今椅之全書業(yè)已重編成帙,此本已可不存。以外間傳寫已久,恐其亂真,故存其目而論之焉。
△《水村易鏡》·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館閣續(xù)錄》載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學召赴闕,充秘書省檢校文字。十二年,教授常州,文字職事如舊。寶祐二年,補迪功郎,添差江西提舉司干辦公事?!堕}書》則謂淮東漕臣黃漢章上所著《易鏡》,由布衣召為史館檢閱,遷校勘,改京秩,自將作出知潮州。開慶元年召為都官郎中,入為司農少卿,兼史館。官階頗有異同。又稱其景定二年賜進士出身,在都官郎中后二年。均未詳孰是也。是書《序》稱丙午,蓋成於理宗淳祐六年。大旨據《系辭》之語,謂諸儒詁《易》,獨遺仰觀俯察之義。因居海上,測驗天文,悟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宮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遂以星配卦。先取《系辭》所列自《離》至《夬》十三卦,推闡其旨,以發(fā)大凡。所列星圖,穿鑿附會,自古說《易》之家未有紕繆至此者。夫庖犠仰觀天文,亦揆其盈虛消息之運耳,何嘗準列宿畫卦哉!后永豐陳圖作《周易起元》,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謂之察於地理。充乎其類,殆不至以鳥獸配卦不止矣。
△《易序叢書》·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宋趙汝楳撰”。汝楳有《周易輯聞》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總謂之《易序叢書》,已著於錄。此本亦分十卷,卷各為目。惟首二卷為《易雅》、《筮宗》。自第三卷至七卷則言兵法,所載營陳隊伍圖法甚備,皆與《易》絕不相涉。又所題《衍義》、《拾遺》等目,核之書中,亦多不甚分晰。其中惟第八卷《六日七分論》及第九卷、十卷《辨方》、《納甲》二篇,尚頗存漢學之舊。然文字亦多脫誤,疑好事者偶得其殘本,不知完帙尚存,雜鈔他書以足十卷之數(shù)也。卷首有董其昌名印,則其來已久,殆明人所雜編歟?
△《周易上下經解殘本》·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丁易東撰。易東有《易象義》,已著錄。此即《易象義》殘本,傳鈔者改其名也?!妒怼肺┐妗跺鑲鳌?、《象傳》,其馀皆佚?!渡辖洝纷浴肚浴分痢短┴浴穬H有一頁,尤為殘缺。惟《下經》、《晉》、《大壯》、《睽》、《蹇》、《中孚》五卦為《永樂大典》所佚者,此本獨完。今已采掇補錄,而別存其目於此,俾世知與《易象義》非兩書焉。
△《大易衍說》(無卷數(shù),安徽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元李簡撰”。簡有《學易記》,已著錄。是編即以《學易記序》冠於卷首,而書則絕不相同。核其文義,與今村塾講章相類。朱彝尊《經義考》亦未載其名,蓋書肆偽托之本也。
△《大易法象通贊》·七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鄭滁孫撰。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進士。嘗知溫州樂清縣,遷宗正丞、禮部郎官。入元,以薦召授集賢直學士。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此書首為諸圖,次以中天述考、述衍等說,終以甲辰、乙巳、丙午三年所作《習坎書院旅語》。其《中天圖》后署曰“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闕儒人臣鄭滁孫”。蓋即其被薦時所進也。其《序》自言“年逾五十,探索《先天圖》,忽得中天玄景”云云。案中天之說,始見於干寶《周禮注》,朱元昇衍之為《三易備遺》。然滁孫所謂中天玄景與干寶之說又異。大旨謂中天即天也,由其運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兩之后,用九之前,故曰中天。其象藏於互體,而義發(fā)見於文王、周公、孔子之辭。其說大抵皆幽渺恍惚,不可究詰。計滁孫登第,自宋景定至元世祖至元中,當已五六十歲,而此書之成在成宗之末,又在進圖后十馀年,逮至嘉興、溫州升席說經,年已耄耋矣。其始終敷析者,皆一中天之義。又刪《周易·系辭傳》以遷就己說,而牽合諸經以證之。支離曼衍,終無歸宿。自來以奇偶推《易》者病於穿鑿,以老莊談《易》者病於虛無。此書更以穿鑿之數(shù)附會於虛無之理,兩家流弊,兼而有之,可謂敝精神於無用者矣。
△《周易訂疑》·十五卷、《序例》·一卷、《易學啟蒙訂疑》·四卷、《周易本義原本》·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董養(yǎng)性撰”。不著時代??荚┯卸B(yǎng)性,字邁公,樂陵人。至正中嘗官昭化令,攝劍州事。入明不仕,終於家。所著有《高閑云集》?;蚣雌淙藲e?是書前有《自序》,謂用力三十馀年乃成。其說皆以朱子為宗,不容一字之出入。蓋亦胡一桂、陳櫟之末派也。
△《學易舉隅》·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鮑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人。登至元乙亥進士。薦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勛賢錄》,稱洪武初嘗應召至京師,授文華殿大學士,輔導東宮?!睹魇贰遣趥鳌穭t稱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同薦。恂年八十,詮年亦七十,并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惟紳授鄠縣教諭,后官至布政使。則恂固未嘗仕明?!对彀顒踪t錄》載陶珽續(xù)《說郛》中,疑為偽托,當以史為據。又陶宗儀《輟耕錄》載,鮑恂以妻父建德知縣俞鎮(zhèn)之力,夤緣中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计浼思闻d,其年乃至正甲申,蓋名姓偶同,非此鮑恂也。是書略舉讀《易》之法,分析門目,指陳綱要,大抵皆約舉舊文。卷首有寧王權《序》,題曰“旃蒙單閼”,蓋宣德十年乙卯也。《序》稱程蕃伯昌重加訂正,而稱蕃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己笾猎獰o十七年,惟順帝至正十七年歲在丁酉,則至元乃至正之誤也。其書本名《學易舉隅》,權為刊板,始更名《大易鉤玄》。然朱彝尊《經義考》載之,仍曰《舉隅》??妓詢H粗陳崖略,不足當“鉤玄”之名,題曰《舉隅》,於義為近,故今亦仍恂原目著錄焉。
△《周易旁注圖說》·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朱升撰。升字允升,休寧人。元至正乙酉舉於鄉(xiāng),授池州路學正,秩滿歸里。丁酉太祖兵至徽州,以升從軍。吳元年拜侍講學士,洪武中官至翰林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原本十卷,冠以《圖說》上、下二篇。上篇凡八圖,下篇則全錄元蕭漢中《讀易考原》之文。萬歷中姚文蔚易其旁注,列於《經》文之下,已非其舊。此本又盡佚其注,獨存此《圖說》二篇。漢中書已別著錄,馀此八圖,僅敷衍陳摶之學,益無可取矣。
△《八卦馀生》·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夢文撰。夢文字志文,安成人。是書前有永樂甲辰《自序》,稱著是書時夢神授以“八卦馀生”之名,覺而不識其所謂。但既有所受之,則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說甚怪。其書卷首列《總論》五條。一曰《偶感》,記《經》文之有會於心者,凡十九處。二曰《記臆》,指程子、蘇軾二家之說大不合於《經》者,七十處。三曰《論應》,斥諸家某爻應某爻之非,而取其不謬於理者,十一處。四曰《論五位》,辨諸家以五爻為君之非,凡九處。五曰《論變》,謂卦不必至三爻而變,凡三處。其大旨主於以身為《易》,不假蓍筮而自然與造化相符。多掊擊前人之說,而攻程《傳》為尤甚。至《系辭》諸傳則并攻《傳》文。如《系辭》“成性存存”二句,則注曰:“其語意頗似《老子》,不類夫子口氣。”“刳木為舟”節(jié),則注曰:“自神農、黃帝、堯舜時始有舟楫,而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不知神農以前天下之民何以涉河?”“服牛乘馬”節(jié),則注曰:“牛馬之用似不待取諸卦象而后然?!薄肮胖嵴摺惫?jié)。則注曰:“《本義》云,送死大事而過於厚。然則圣人制葬埋之禮,蓋亦自為大過矣,則於墨子之薄葬又何譏焉?”“《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節(jié),則注曰:“此節(jié)與《易》道似無甚發(fā)揮,而又皆前經之所已言者。”又曰:“夫子殷人也,紂之事所不忍言,即贊文王不須以紂,以紂贊文王亦非文王之所愿聞也?!薄墩f卦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節(jié),則注曰:“仁知之不足以盡道也久矣,此云爾,似亦不合。”“帝出乎震”節(jié),則注曰:“此節(jié)似弄字法?!薄缎蚍鈧鳌贰帮嬍潮赜性A”二句,則注曰:“訟何必專始於飲食?”“訟必有眾起”六句,則注曰:“物自蒙之時必有所依附而后成立,比似莫切於此時,且不比何以成師,亦似在《師》之前?!薄坝写蠖苤t必豫”二句,則注曰:“必待大有能謙而后樂其為樂也,不亦隘乎?”“豫必有隨”二句,則注曰:“同人而物歸之,已大有矣,於此而始隨乎?”“有事而后可大”句,則注曰:“然則大有者非人乎?”“物大然后可觀”句,則注曰:“然則同人、大有之時,尚不可觀乎?”“賁者飾也”三句,則注曰:“大有、臨、觀,尚未足亨乎?必待飾而后亨耶?”“復則不妄矣”句,則注曰:“然則《剝》以前諸卦皆妄乎?”“物畜然后可養(yǎng)”句,則注曰:“然則需不已早乎?”“故受之以《坎》”三句,則注曰:“既曰陷矣,而可受乎?圣人豈欲陷人者哉?”“遯者退也”四句,則注曰:“有是理否也?”“物不可以終壯”句,則注曰:“既不終壯而又晉,將欲何之?”“傷於外者反其家”句,則注曰:“似非確論?!薄吧灰驯乩А本?,則注曰:“困乎下者奈何?”“震者動也”四句,則注曰:“何待不可終動而后受之以《艮》耶?”“旅而無所容”句,則注曰:“然則不毀方耶?”“巽者入也”四句,則注曰:“是不得入則終不說矣。”“渙者離也”二句,則注曰:“然則是《離》、《渙》一卦也,以《渙》繼《坎》,不亦可乎?”如是之類,不能殫舉。是其所見,殆欲出《十翼》上矣??譄o此事也。
△《石潭易傳撮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髦撰。髦字孟恂,永新人。永樂戊子舉人。是書大旨以程子之全體大用具於《易傳》,朱子嘗欲將其要處別寫為書,而竟未成編。髦因摘錄其文,分類排纂,定為《本性道》、《精公私》、《正身心》、《施政治》四門。又分子目三十有三。前有蕭鎡《序》,云總為四卷,而此刻則僅有一卷。然門目與鎡《序》皆符,知無所佚闕。朱彝尊《經義考》亦作一卷,蓋重刻者所合并也。
△《易經圖釋》·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定之撰。定之字主敬,號呆齋,永新人。正統(tǒng)丙辰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謚文安。事跡具《明史》本傳。其書用古本,以《上、下經》及《十翼》厘為十卷。惟《象傳》則以《大象》為《象傳上》,以《小象》為《象傳下》,又與古本小異。然以為《象》分大小,猶之《雅》分大小,出於孔子所定,則於古無徵,不足信也。卷首列《先天》、《后天》諸圖,率同《本義》,惟不列《卦變圖》。蓋卦變之說從程子,不從朱子。亦不列《河圖》、《洛書》。蓋其說皆由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互推,不甚用奇偶方位。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下注云:“此圖二《經》十《傳》,皆無明文可見?!庇謭D末總注云:“已上諸圖,昔者學《易》之家失其傳,而異端方士秘藏焉。邵子始復取歸於《易》。程子與之同時,而於《易傳》向置之不論,豈未嘗得見此於邵子歟?”則雖堅主陳摶之學,而亦微覺其未安矣?!渡辖洝贰ⅰ断陆洝访控粤掣骺倿橐粓D,各以儷偶之辭括其爻義,左右上下,以次排列,而以墨線分合交貫之,頗類坊本講章之節(jié)旨?!跺鑲鳌穭t《上經》、《下經》各為一總圖,橫行六十四卦,而以卦德、卦象、卦體、卦變直列四格,以經文分隸之,如史家之年表;《大象》則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橫行為綱,以經文相類者分配其下;《小象》則為列一韻圖,以三百八十四爻為經,四聲十九部為緯,如等韻之譜:皆與《經》義渺不相關?!段难浴?、《系辭》則或一節(jié)為一圖,或總括數(shù)節(jié)為一圖,各標其語脈相貫之處?!墩f卦傳》前數(shù)節(jié),仍以先天、后天諸說作圖。其取象諸節(jié),又作一表,經以八卦,緯以天象、地法、人身、物類、草木、鳥獸六格,填列《傳》文,亦毫無取義。《序卦》僅附《反對》一圖,而《雜卦》則不為圖,遂不置一語。蓋大旨在標六爻之義,馀皆蔓衍成書,取盈卷帙而已。
△《玩易意見》·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恕撰。恕字宗貫,三原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端毅。事跡具《明史》本傳。恕於弘治壬戌養(yǎng)疴家居,因構一軒名玩易,於程、朱之說有所未愜於心者,札記以成此書。前有《自序》,作於正德丙寅,時年已九十一矣。其說頗自出新意,然於文義有不可通者,輒疑《經》文有訛,殊不可訓。凡《上經》一卷,《下經》合《系辭》為一卷,而不及其馀。蓋意有所見乃筆之,故不盡解全經云。
△《學易象數(shù)舉隅》·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汪敬撰。敬字思敬,一字益謙,婺源人。宣德癸丑進士。官戶部主事。所著有《易傳通釋》及此書?!睹魇贰に囄闹尽凡恢?。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四卷,而《通釋》則闕其卷數(shù)。《江南通志》載之,則均無卷數(shù)。此本二卷,似尚非完書也。其書專明象數(shù),自天地自然之《易》,至邵子《經世》書,全數(shù)皆列圖於前,而系說於后。大抵皆因襲舊文,糾纏奇偶。中間論大衍之數(shù)一條,證以陳摶龍圖之說。不知龍圖準《易》數(shù)以作,非《易》數(shù)出於龍圖也。其上卷《圖書象數(shù)》,下卷《九卦》及《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四篇,皆標《通釋》之名。豈本與其所謂《易傳通釋》者共為一帙,后來《通釋》殘缺,傳寫者誤并為一書,而標題則未及改歟?是不可詳矣。
△《周易傳義約說》·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方獻夫撰。獻夫初名獻科,字叔賢,南海人。弘治乙丑進士(案朱彝尊《經義考》引《姓譜》以獻夫為正德辛巳進士,誤也)。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謚文襄。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用朱子所定古經本,以《上、下經》、《十翼》各自分篇,兼取程《傳》、《本義》而參以邵子之學,頗以象數(shù)為主,其說務在簡明。然大抵依違舊說,不能別有發(fā)明。末附《易雜說》四則,深辯爻辭非周公作。蓋本元胡炳文之論,亦未能確有所據也。
△《圖書紀愚》·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阮琳撰。琳字廷佩,號晶山,莆田人。嘗官教諭。其人在成化、弘治間。朱彝尊《經義考》列諸嘉靖之末,由未見其書故也(《經義考》載此書不著卷數(shù),注曰“未見”)。其書首載《太極》、《河》、《洛》諸圖,次及六十四卦橫方圖,終之以五行生克。大率因前人舊說,無所發(fā)明。
△《易圖識漏》(無卷數(shù),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芹撰。芹字德馨,號畏庵,龍巖人。蔡清之弟子也。正德九年以歲貢生官海陽縣訓導。是編為發(fā)明先天圖學而作。前有正德丁卯《自序》,稱《易》圖凡二十七面,而今書新舊諸圖凡二十有八。蓋以陳真晟《天地圣人之圖》、《君子法天之圖》總名為《心學圖》也。其謂伏羲《八卦橫圖》、《八卦圓圖》皆為贅設,乃后人因《系辭》、《說卦》之語而誤加之,則未嘗不知后人因《易》以作圖。又謂胡一桂於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分配節(jié)氣,非其本旨;其《伏羲本河圖以作易圖》,《先天八卦合洛書數(shù)圖》,皆穿鑿可疑:於圖書之學亦未嘗不覺其不安。而堅信《先天圖》出自伏羲,推而至於心學,推而至於歷法,曼衍支離,殊不可解。鈔本亦黑白混淆,奇偶參錯,殆不可辨識,此真覆瓿之書也。
△《周易說翼》·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呂柟撰。柟字仲木,號涇野,高陵人。正德戊辰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編乃柟平時講授,其門人馬書林、韋鸞、滿潮等錄其問答之語而成。每卦皆有論數(shù)條,專主義理,不及象數(shù)。前有嘉靖己亥王獻芝《序》,后有李遂《跋》。
△《易經大旨》·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唐龍撰。龍字虞佐,蘭谿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文襄。事跡具《明史》本傳。此書其提學陜西時所作,專為舉業(yè)而設,故皆擇科場擬題釋之,凡九百八十五條。
△《周易議卦》·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崇慶撰。崇慶字德徵,開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南京吏、禮二部尚書。是書泛論卦名卦義,間亦推及爻辭?!蹲孕颉分^以六十四卦大義本諸《彖》,質諸《象》,而又參諸人事。然所得頗淺。本載所著《五經心義》中,曹溶摘入《學海類編》??肌睹魇贰に囄闹尽芬噍d崇慶《周易議卦》二卷,則當時已別行矣。
△《讀易索隱》·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壽昌人。正德庚午舉人。官國子監(jiān)助教。朱彝尊《經義考》載有是書,注曰“未見”。此本紙墨尚新,蓋刻於彝尊后也。其書不載《經》文,但隨意標舉某節(jié)某句而說之。大旨主於良知之學,故於朱子《本義》、蔡清《蒙引》頗有所辨駁云。
△《古易考原》·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梅鷟撰。鷟,旌德人。正德癸酉舉人。官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終鹽課司提舉。是書謂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畫卦在前,《河圖》后出,伏羲但則之以揲蓍;大衍之數(shù),當為九十有九,以五十數(shù)為體,以四十九為用,無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論殊創(chuàng)辟。然於古無所授受,皆臆撰也。
△《周易贊義》·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馬理撰。理字伯循,三原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南京光祿寺卿。事跡具《明史·儒林傳》。其書雖參用鄭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說,然大旨主於義理,多引人事以明之。朱睦《序》稱此書發(fā)凡舉例,闡微摘隱,博求諸儒異同,得十馀萬言。原書十有七卷,其門人涇陽龐俊繕錄藏於家,河南左參政莆田鄭絅為付梓。今本僅存七卷,《系辭上傳》以下皆佚,案朱彝尊《經義考》已注曰“闕”,則其來久矣。
△《易問箋》·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舒芬撰。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丁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以諫南巡廷杖,謫福建鹽課司副提舉。嘉靖初復職,又以爭議大禮廷杖。尋遭母憂歸,卒。萬歷間追謚文節(jié)。事跡具《明史》本傳。芬嘗裒生平著作為《梓溪文鈔》,凡十八卷,分《內、外集》?!锻饧窞殡s文,《內集》則皆所著諸書,是編其首也。大抵以意推衍,泛言義理,而多有牽合之病,如解“潛龍勿用”,謂用則動,動則變而之《姤》,引韓愈詩“賢愚同一初,乃一龍一豬”為證。又如解“《鼎》,利貞”,為重器不可以輕舉,《春秋》書納宋郜鼎為不知利貞之訓。凡若斯類,於《經》義皆無當也。
△《易學四同》·八卷、《別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季本撰。本字明德,山陰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長沙府知府。是編以《四同》為名,蓋以朱子《本義》首列九圖,謂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本極以其說為不然,故以“四同”標目,亦間有闡發(fā)。然其大旨乃主於發(fā)明楊簡之《易》,以標心學之宗,則仍不免墮於虛渺。至於祖歐陽修之說,以《系辭》為講師所傳,非孔子所作,故多割裂《經》文,從吳澄所定之本?!渡蟼鳌返谄哒隆啊兑住菲渲烈雍酢蔽遄?,刪“子曰”二字,屬“易簡之善配至德”以下。第八章“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至賾”至“擬議以成其變化”九十五字,謂前五十六字重出,后三十五字移并於第十二章?!傍Q鶴在陰”七節(jié)及古本十二章“《易》曰,自天祐之”五十一字,與《下傳》古本第五章合。《乾》、《坤》、《文言》另歸一卷,附《系辭》之后。《下傳》“夫乾確然示人易矣”三節(jié),分為二章?!疤斓刂蟮略簧币还?jié),合第十章“將叛者其辭慚”為第三章?!峨s卦》末“《大過》顛也”一節(jié),本亦以卦不反對,從吳澄所采蔡本為定??汲握f多可取,而其謬則在於改經,原為瑕瑜并存。本之理不及澄,而改經則效之,益無取矣。其《別錄》則為《圖文馀辨》二卷,分內、外二篇?!秲绕繁嬷熳泳艌D之誤,其論《后天圖》非文王所作是矣。至謂《先天圓圖》亦尚有可疑,則仍糾繞於圖中,不能確定也?!锻馄冯s論術數(shù)之數(shù),如《皇極經世》、《易林》、京房《易傳》、《火珠林》、《太玄》、《潛虛》、《洪范》、《九九數(shù)》、《參同契》之類皆辨之,至於梅花數(shù)亦與詰難,則泛濫矣。又《蓍法別傳》二卷,《自序》謂發(fā)明蓍法本旨者,定為占辨、占例、占戒、占斷,合《卜筮論》為《內篇》。若象占取應於《易》詞之中,物類增分於《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斷占有驗而非出於《易》理之自然者為《外篇》。朱彝尊《經義考》云,二書各一卷,此本乃各二卷,或刊本誤二字為一字。彝尊又載《古易辨》一卷,此本無之,則當由脫佚矣。
△《圖書質疑》(無卷數(shù),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薛侃撰。侃字尚謙,號中離,揭陽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為侃門人所記。前列《卦位》、《河圖》、《太極》、《洛書》等十三圖,圖各有說。后為《圖書總解》及與諸生答問。其大旨謂即數(shù)為圖,即圖成卦,皆造化自然之理。其答問中所論格致、體用、虛實,及儒釋之辨,皆守姚江良知之說。史稱侃師事王守仁於贛州,歸語兄助教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宗鎧等往學焉,自是王氏學盛行於嶺南。蓋不誣云。
△《易經淺說》·八卷(內府藏本)
明陳琛撰。琛字思獻,晉江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乞終養(yǎng)歸。嘉靖中起授貴州提學僉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學僉事,亦不赴。事跡附見《明史·蔡清傳》。是書一名《易經通典》,原刻作六卷。此本乃其后人擬欲重刻之稿本,分為八卷。中多涂乙,有標某句為后人增改者,有標采入《折中》者。然《文言傳》“知至至之”一條標采入《折中》,而《折中》實未采,則亦有所假借依托,不盡可據矣。琛《易》學出蔡清,故大旨主于義理。然欲兼為科舉之計,故順講析講,全如坊本高頭講章。較清《易經蒙引》,可謂每況愈下矣。
△《易象解》·四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劉濂撰。濂字濬伯,南宮人。正德辛巳進士。由杞縣知縣擢監(jiān)察御史。是書惟解《上、下經》文,而無《十翼》。《自序》謂“《十翼》之辭不盡出於圣門,故其言多無謂,且叛於三圣之教”云云,蓋襲歐陽修之說,而益加甚焉。所解象占亦多悖謬。濂嘗著《樂經元義》八卷,駁《樂記》與《周禮·大司樂》。此書復駁《十翼》,亦可謂勇於自用者矣。
△《補齋口授易說》(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題曰門人永豐周佐編次。蓋補齋乃其師之號,佐錄所講授以成書。朱彝尊《經義考》題曰《周氏佐補齋口授易說》,蓋如胡瑗《口義》題倪天隱之名,非佐所撰也。補齋不知何許人,佐亦不詳其始末?!督浟x考》據《聚樂堂書目》定為正嘉以前人,亦約度之詞耳。所言皆科舉之學,止《乾》、《坤》二卦及《系辭上、下傳》,似乎尚非完本也。
△《周易古經》(無卷數(shù),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雷樂編。樂,建安人。嘉靖間由貢生官廣州訓導。是書《明史·藝文志》不著錄,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載。所據乃宋吳仁杰本,稱為費直之所傳。首列《沿革》一篇,歷載前儒古《易》之式,凡初本、費直本、鄭玄本、王弼本、胡旦胡瑗本、呂大防本、邵子本、晁說之本、程迥本、呂祖謙本、朱子本,共十二家。樂據吳仁杰本為費氏之《易》,原無確證。且朱子本即呂祖謙本,亦未可分為二家。至於十二家外尚有王洙、周燔、馮椅諸本,未及載入,亦殊掛漏。末闕《雜卦》一篇,蓋傳寫佚之。然吳仁杰本具在,正不假此本以傳也。
△《周易不我解》·二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徐體乾撰。體乾字行健,長淮衛(wèi)人。嘉靖癸未進士?!蹲孕颉分^嘗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時。解《乾卦》“六龍”,即指龍星。解“《坤》為?!?,亦指犠牛星。蓋即林光世《水村易鏡》之說而變幻之,殊為附會。書中多引邵子及《左傳》占法,而以青、陳、左、邵并稱。其名“不我解”者,言解不以我也。然陳摶之《易》但有《龍圖》一卷,載於《宋志》,今未見其書,而尚見其《序》,絕無仰觀星象之說?!肚嗌揭住穭t更莫知所自來,其亦在影響有無間矣?!缎颉贩Q為書六卷,朱彝尊《經義考》引黃百家之言曰:“是編流傳者寡,余家止存《乾》、《坤》一卷,后五卷訪之不得?!贝吮尽肚?、《坤》二卦一卷,與百家所言合。又有《古易辨》諸條別為一卷,則百家之所未言。蓋殘闕之馀,所存者互有詳略,故其本不同。百家又云:“其《易》本陳希夷、趙青山。”然體乾《自序》云“青山不知何許人”,未審百家何以知其姓趙。殆因趙文號青山,而以意揣之歟?
△《周易義叢》·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葉良佩撰。良佩字敬之,臺州太平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是編用王弼本,采輯古今《易》說自子夏《傳》迄元龍仁夫,凡一百七十七家?;蜃允慵阂姡瑒t稱“測曰”,以附於后。諸家皆有去取,惟程《傳》全錄;諸家皆以時世為次,惟朱子《本義》則升列眾說之首:其大旨可以概見也。
△《古易世學》·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豐坊撰。坊字存禮,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除禮部主事。免官家居,坐法竄吳中,改名道生。事跡附見《明史·豐熙傳》。坊平生喜作偽書,於諸經皆竄亂篇第,別為訓詁,詭言古本以欺世。此其一也。書中《正音》、《略說》、《傳義》托之於遠祖稷、曾祖慶、父熙而己自為考補。其實皆坊一手所作,當代已灼知其妄。惟《石經大學》、《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三書,以篆籀寫之,一時頗為所惑,久之乃能辨定。詳具各本條下,茲不具論云。
△《易辨》·一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豐坊撰。此書以孔子授《易》於商瞿,《文言》諸傳凡“何謂也”皆以為商瞿問辭,“子曰”以下皆瞿錄夫子之答辭。又以周公爻辭謂之《易系》。其論筮法則以《彖》專為卜,《系》專為筮,大抵無根之談。其論《太極圖說》,謂朱子得之葛長庚,托名周子,尤為誣說??贾熳印短珮O圖傳》及《通書解》成於乾道九年癸巳,見於《年譜》。長庚生於紹熙五年甲寅,見《瓊琯集》長庚事實。是注《太極圖》后二十一年長庚乃生,安得指為長庚所授歟?
△《易脩墨守》·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樞撰。樞字惟鎮(zhèn),歸安人。嘉靖丙戌進士。官刑部主事。以疏爭李福達事,斥為民。隆慶初復官,以年老加秩致仕。事跡具《明史》本傳。其書以《連山》為《文王八卦圖》,以《歸藏》為《伏羲方圖》,於義頗疏。樞文集中已載之,此其初出別行之本也。
△《易象大旨》·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薛甲撰。甲字應登,江陰人。嘉靖己丑進士。授至江西按察司副使。是書《經》文之外,惟《彖傳》全文分列六爻之前,《象傳》則刪《大象》而存《小象》,分綴六爻之下?!段难浴?、《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諸傳則全刪焉。變亂《經》文,殊乖古義。其大旨主於因象以明理。如解《訟卦》“元吉中正”,解《升卦》“亨于岐山”之類,頗出新意。然如解《乾卦》“潛龍勿用”為“泯思慮,忘知識”,解《坤卦》“括囊無咎”為“將迎意必之私,一無所容於中”之類,則闌入老莊之說矣。
△《胡子易演》·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胡經撰。經號前岡,廬陵人。嘉靖己丑進士。《明史·藝文志》載胡經《易演義》十八卷。此本但稱《易演》,疑史衍文也。其書用注疏本,移《乾彖傳》“大明終始”三句於“乃利貞”之下,謂是《周易》原本得之於師者?!睹韶浴妨辰灾骶肌7踩舸祟?,大約喜為新說,務與朱子立異。夫朱子之《易》固不能無所遺議,然經以尋章摘句之學,於古義無所考證,而漫相牴牾,則過矣。
△《周易卦變圖傳》·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呂懷撰。懷字汝愚,號巾石,永豐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事跡附見《明史·洪垣傳》。是書主卦變之學,其例有宮變,有卦變,有爻變。大旨謂六十四卦者,八卦之重也。天四卦,各重八卦?!肚钒素詾樘枺秲丁钒素詾樯訇?,《離》八卦為少陽,《震》八卦為太陰。地四卦,各重八卦?!独ぁ钒素詾樘?,《艮》八卦為少陽,《坎》八卦為少陰,《巽》八卦為太陽。八卦各變天地陰陽太少,變者七,不變者一。天太陽八卦,不變者《乾》。少陰八卦,不變者《中孚》。少陽八卦,不變者《離》。太陰八卦,不變者《頤》。地太陰八卦,不變者《坤》。少陽八卦,不變者《小過》。少陰八卦,不變者《坎》。太陽八卦,不變者《大過》。計六宮,各變七卦,通計五十六卦。而不變之八卦又自陽卦變陰,陰卦變陽,以統(tǒng)五十六卦之變。蓋八卦以卦變,五十六卦以爻變,八卦以體變,五十六卦以用變。其爻變之例,若《乾》上九變?yōu)椤秹飞狭?,《夬》九五變?yōu)椤洞笥小妨澹洞笥小肪潘淖優(yōu)椤缎⌒蟆妨?,《小畜》九三變?yōu)椤堵摹妨?,《履》九二變?yōu)椤锻恕妨?,《同人》初九變?yōu)椤秺ァ烦趿?。大抵支離牽合,若有意義而實非《易》之本旨也。
△《易經中說》·四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盧翰撰。翰字子羽,潁州人。嘉靖甲午舉人。官兗州府推官。其講《易》專主人事,而證以卜筮。每爻皆列變卦之圖,而雜引經語史事之近似者,類附於下,頗為冗雜,亦多附會。又立圖太多,每成蛇足。如“云行雨施”、“六位時成”諸句,亦繪畫縱橫,明其相配之義。覺理本簡易,圖反治絲而棼之。愛奇嗜博,無關《經》義,其亦可已不已矣。
△《看易凡例圖說》·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龍子昂撰。子昂,泰和人。嘉靖庚子舉人。官知縣。是編不標書名,前列《讀易凡例》共三十二條,后列《圖說》,則解《河圖》、《洛書》及朱子《本義》九圖象數(shù)之理。疑為全書之首卷,非完本也。
△《周易私錄》(無卷數(shù),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樵撰。樵字明逸,號方麓,金壇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凡三冊。前二冊編次一依東萊呂氏所定古本,酌取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錄於前,兼采諸家之說錄於后,亦間以己意折衷之。卷端有《題記》數(shù)條,其一曰:“《周易》經傳十二篇,手錄自嘉靖壬戌,至萬歷己丑春,修潤粗定,尚俟有所進,特恐精力不逮耳。成予之志者,其肯堂乎?”其馀多標示繕寫體例,蓋僅脫初稿,猶未全定之本也。后一冊題曰:“方麓先生《周易程傳私錄》原稿?!弊⑵渑栽唬骸啊墩鹭浴芬韵玛I?!比粰z核其稿,乃六十四卦皆全,未喻其故。后又別為一卷,題曰:“方麓先生原稿?!彼袨橹熳泳艌D及說,附項氏《卦變綱領五贊》,陸子《易說正義》、《大象說》,王弼《略例》,胡庭芳《舉要》、《揲蓍》、《占法》、《筮法》、《易學傳授》而總題曰《附錄》。蓋全書之末卷,裝輯者誤置《程傳私錄》稿后也。自此而下又全錄元蕭漢中《讀易考原》一卷、《像象金針》一卷,而終以《河圖》、《洛書》。糾紛無緒,是又鈔錄備用之稿,其后人誤以為所著書矣。
△《九正易因》(無卷數(shù),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贄撰。贄本名載贄,晉江人。嘉靖壬子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坐妖言逮問,自殺。事跡附見《明史·耿定向傳》。是書每卦先列《經》文,次以己意總論卦象,又附錄諸儒之說於每卦之后。書止六十四卦。其《文言》、《系辭》等傳,皆未之及。《經》文移《大象》於《小象》之后,則贄臆改也。朱彝尊《經義考》載其原《序》述馬經綸之言曰:“樂必九奏而后備,丹必九轉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故有是名。贄所著述,大抵皆非圣無法。惟此書尚不敢詆訾孔子,較他書為謹守繩墨云。
△《今文周易演義》·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師曾撰。師曾字伯魯,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師曾初從呂祖謙本,為《古文周易演義》一書。后以明代取士用注疏本,乃復為此書。大旨以闡發(fā)《本義》為主。初刻於杭州,隆慶戊辰又修改而重刻,即此本也。
△《周易傳義補疑》·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姜寶撰。寶字廷善,號鳳阿,丹陽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是編大旨以程子《易傳》主理、朱子《易本義》主占,其初頗有所疑。既而研究十五年,乃定從《傳》、《義》者十之八九,旁及諸家者十之一二。於《傳》、《義》或有所疑者亦以己意斷之,故曰《補疑》。卷端有孫承澤題識印記,卷中亦多涂乙標注之處。蓋承澤說《易》,以是書為稿本云。
△《顧氏易解》(無卷數(shù),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顧曾唯撰。曾唯字一貫,號魯齋,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朱彝尊《經義考》載顧曾唯《周易詳蘊》十三卷,而無《易解》之名。此書用注疏本,止《上、下經》。卷首載元蕭漢中《讀易考原》、明朱升《邵子三十六宮圖說》,而皆不著其姓氏。其《自序》一篇,則即宋楊簡《慈湖易解》之《序》,稍為節(jié)鈔而題以曾唯之名。大抵出於依托,非彝尊著錄之原本。至解《經》亦多支離。如《乾》、《坤》二卦之名妄加《純乾》、《純坤》之目,解“乾元”二字至引道家之“混元”、禪家之“妙明心元”,其虛誕可知矣。
△《淮海易譚》·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孫應鰲撰。應鰲字山甫,貴州清平籍,南直隸如皋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謚文恭。是書謂天地萬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故其說雖以離數(shù)談理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變?yōu)槲春?。而實則借《易》以講學,縱橫曼衍,於《易》義若離若合,務主於自暢其說而止,非若諸儒之傳惟主於釋《經》者也。自《說卦》“乾坤六子”以下即置而不言,蓋以八卦取象之類無可假借發(fā)揮耳。其宗旨可知矣。
△《易經淵旨》·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吳郡歸有光撰”。有光字熙甫。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太仆寺丞。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按《文苑傳》及《明史·藝文志》均不載此書,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著錄。惟《江南通志》載有光《易圖論》上、下篇,《大衍解》二書,而無《淵旨》之目,真?zhèn)紊w莫可知也。其書每卦摘論數(shù)條,大抵剿襲舊說。其中自出新義者,如《說卦傳》“《坤》為布”,因九家尚有“《坤》為帛”而以布為泉貨;“《震》為龍”,因九家已有“乾為龍”而以為當從虞、干本作;蓋虞云蒼色、干云雜色也:“艮為黔喙之屬”,類以黔喙為口有鈐如蟋蟀、螳螂、蝤蛑之類,惟蟲屬有之,因引《爾雅》注“螳螂,有斧蟲”為證。蓋黔與鈐通,較冷氏注謂為鳴喙,似屬有據。然僅數(shù)條耳。
△《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楊時喬撰。時喬字宜遷,號止菴,上饒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謚端潔。事跡具《明史》本傳。此書凡分六部,曰《論例》二卷,《古文》二卷,《今文》九卷,《易學啟蒙》五卷,《傳易考》二卷,附《龜卜考》一卷。每部皆有《自序》。其大意在薈萃古今以辟心學說《易》之謬,所宗惟在程、朱。雖兼稱古今文,而所發(fā)明者古文略而今文詳。中多互見其義,故間有繁復,不害宏旨。然《周易》古文本無可考,郭忠恕《汗簡》所引古《周易》諸字,已不能究所自來。時喬此本更古篆籀文,隨意填綴,往往竄入訛字,殊不免杜撰之訾。又或竄改經文,如“旁行而不流”句下加“正行而不泥”一句,自《經典釋文》以后,未見此文,竟不知其何所本。而其解今文卷中又置之不論,竟似乎經所本有,殊近於誣。至《傳易考》二卷,分《宗傳》、《衍傳》、《正傳》、《輔傳》、《異傳》、《別傳》等名,亦類於門戶之見。王守仁、湛若水兩家弟子各述師承,競分途轍,此書正以辟其非,而轉區(qū)分名目,是以斗解斗矣。朱彝尊《經義考》摘所引諸家姓氏訛舛,猶其小焉者爾。
△《六爻原意》·一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金瑤撰?,幾值聹兀柪觚S,休寧人。嘉靖辛卯選貢生。授會稽縣丞,再補廬陵縣丞。遷桂林中衛(wèi)經歷,以母老不赴。教授鄉(xiāng)里,年九十七乃卒。是書成於萬歷辛巳,乃其晚年所作。其曰《原意》者,原周公爻辭之意也。每卦皆先列六爻於前,而為統(tǒng)論於后。前有《自序》,謂“周公作爻辭,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后因爻而布之。此爻是此意,則以此意屬此爻。彼意合彼爻,則以彼爻系彼意”云云。然《易》本天地自然之數(shù),圣人因其盈虛消息、過與不及而以人事準之,明其吉兇悔吝,以決進退存亡。如瑤所論,是圣人先立一說而牽引《易》象以合之,假借《易》數(shù)以證之。施於此處不可通者,移其說於彼。施於彼處不可通者,又移其說於此。反覆遷就,務申己意而后已。此后世著書之法,非圣人演《易》之本旨也。
△《易疑》·三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陳言撰。言字獻可,號東涯,海鹽人。嘉靖丁酉舉人。其書用《周易》注疏本,題《上經》曰“經之上”,題《下經》曰“經之下”,題《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四傳曰“經之旁”,殊為杜撰。其名《易疑》者,據其《自述》有曰“吾疑乎庖犠之卦非使人卜筮也,吾疑乎卜筮之因卦而作也。吾又疑乎文王、周公卦爻之詞未有占也,卜筮者占之也。吾疑乎卦詞論卦之吉兇,爻辭論爻之得失而已也。吾又疑乎《系辭》之傳不必上下,其章不必皆十有二也。吾又疑乎卦爻之詞間有未安者也。吾又疑乎馬、鄭、王弼、孔穎達輩明其義而疏,希夷、康節(jié)精矣,而一於數(shù)。伊川得《易》之用,紫陽得《易》之深。吾又疑乎羲、文之一理而通之者也”云云。其持論甚高,而其書乃無甚精義。蓋不知古圣人之立教不托空言,必假一事以寓之,遂妄疑《易》非卜筮之書,而生種種似是而非之論耳?!督浟x考》作四卷。此本三卷,江蘇采進之本亦三卷,疑或尚有所佚脫,抑或《經義考》誤三為四歟?
△《易學》·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沈一貫撰。一貫字肩吾,號蛟門,鄞縣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中極殿大學士(案《明史》本傳作建極殿大學士,蓋字之誤。語詳《史部·詔令奏議類·敬事草條》下)。謚文恭。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掃除先天之說,惟偶及象與卦變,亦不甚以為主。大旨斟酌於伊川《易傳》、《東坡易傳》之間,惟以人事為主,較糾紛奇偶者尚為篤實近理。然頗借以寓其私意。如說“亢龍有悔”曰:“夫以龍德而亢極,猶有悔也。時之既極,無論德矣?!贝俗越夤涛徽泄ブ庖病F浣狻对A卦大象》曰:“人每以正氣流為客氣,又每以其客氣流為健訟?!闭f《訟》九二曰:“夫人之訟,未必其身自為之也,亦因群從在旁操持之而不得休。”此解臺諫掊擊之事也。其他借經抒意,往往如此。他如解“日中為市,取諸《噬嗑》”,謂“噬嗑”與“市合”同音之類,亦頗穿鑿?!督浟x考》引陸元輔之言,以此書為進呈講義。案顧起元《序》稱:“予告歸田且十年,研摩編削又不知凡幾,更乃版而行之,而先生遂厭人間世矣?!眲t其晚年所作,非進呈本也。
△《圖卦億言》·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賀沚撰。沚字汝定,廬州人。隆慶庚午舉人。官至蘇州府同知。是書以圖書為《易》原本。首卷《圖書八卦說》,卷二《六十四卦說》、《太極圖說》,皆剿掇朱子緒論,無所發(fā)明。卷三《卦系雜言》,卷四《圖卦續(xù)言》,則皆其所自撰也。如以《河圖》為先天體,《洛書》為后天用,不知八卦之有《先天圖》,本道家抽《坎》填《離》之說,猶有所本。至《圖》、《書》亦分先后天,則前人所未有也。又引《陰符經》所稱“五賊”證五行?!蛾幏洝烦鲎岳铙芊Q傳自北魏寇謙之,本道家之偽本,用以說《易》,相去愈遠矣。
△《大象觀》·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劉元卿撰。元卿字調父,安福人。隆慶庚午舉人。萬歷中官至禮部主事?!睹魇贰と辶謧鳌犯揭姟多嵲a》傳中。史稱所著有《山居草》、《還山續(xù)草》、《諸儒學案》、《賢弈編》、《思閑編》、《禮律類要》、《大學新編》,而不及此書。蓋偶未見。然是書詮釋易象,謹依文訓詁,不足盡示人用《易》之義。至其以《雜卦》為序,尤為顛倒。夫雜者相錯之馀義也。綴《十翼》之末,明非正經也?!督洝肺牟灰詾榇危涓摹督洝芬詮摹秱鳌?,然則《序卦》可不用矣。
△《周易象義》·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唐鶴徵撰。鶴徵號凝菴,武進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斗怖分袑曳Q先君,蓋右都御史順之之子也。事跡附見《明史·順之傳》中。是編用王弼本,故不注《系辭》以下。大旨述順之之說,主於以象明理。卷首所載《讀易法》六。一曰《易須象與理合,彖與爻合》。二曰《上下卦宜分看》。三曰《一卦必有主爻》。四曰《互卦最有關系》。五曰《倒體亦有關系》。六曰《每卦各有大意》。則是書之綱領也。所解如《屯》六二,謂二以五為屯膏之主,非可事者,故守貞不字而字初。以爻辭觀之,則“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指五之坎而言也。“十年乃字”者,謂二不字五,至四互坤得十年之象,乃下應初,故六四亦云“求婚媾”也?!对A》九二,謂二既歸則下復成坤,坤象三爻有三百戶象??捕囗颍兝t不為坎,故無眚。六三在二既歸之后,坎復坤體,全有坤德,故曰“食舊德”,觀“或從王事”亦《坤》三舊文可見矣。雖自出新解,而於經義亦足相發(fā)。至於陽極而亢,陰極而戰(zhàn),《乾》、《坤》二上爻其義相近。而鶴徵解《乾》之上爻以反本還元、歸根復命為說,已涉道家之旨。於《坤》之上爻謂“龍戰(zhàn)”為懼而戰(zhàn)栗,以過時退居,故稱“野”,以貶損自傷,故稱“血”,則穿鑿而不當理矣。
△《易象會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曰“延伯生述”,不著名氏。前有萬歷己酉熊惟學《序》,稱為同年臨川文臺吳君,亦不著其名??嘉W為隆慶辛未進士,是年榜有臨川吳捴謙,或即其人歟?其說取反對之卦,如《乾》《坤》、《屯》《解》、《蒙》《蹇》之類,合兩卦《大象》辭而會釋之,故曰《會旨》?!洞笙蟆方y(tǒng)論一卦,又每卦皆有“以”字示人用《易》之方,初無取於對卦。其對卦乃《易》中之一義,不能標舉以詁全《經》。是書所論,殊非《易》之本旨也。
△《易象管窺》·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正憲撰。正憲字懋容,秀水人。與其兄少詹事洪憲皆喜談《易》。洪憲有《周易集說》三卷,今未見傳本,惟正憲此書存。所用乃王弼之本,所注專主於義理。前有《膚見》七條,即其凡例也。正憲自記,稱是書始於乙未,成於壬寅,凡六易稿。每早起則讀《金剛經》,終朝則讀《周易》。且以西方、北方圣人并言,則其書概可知矣。
△《蠙衣生易解》·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郭子章撰。子章字相奎,號青螺,又自號曰蠙衣生,泰和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成於萬歷丁巳,其歸田以后所作也。卷一為《易論》六篇。卷二至卷九,六十四卦各為《總論》,少者一篇,多者至八篇?!犊傉摗分猓謽伺e文句,發(fā)揮其義。自《師》、《謙》、《噬嗑》、《復》、《頤》、《大過》、《咸》、《恒》、《損》、《萃》、《革》、《鼎》、《旅》、《節(jié)》、《中孚》、《未濟》十六卦無所標舉外,馀卦少者一條,多者至五條。十卷至十四卷,則雜論《系辭》、《說卦》,而《序卦》以下不及焉。其《易論》以《系辭》“生生之謂《易》”一句為本。而以人性當生生之理。其諸卦所論,乃皆不歸此義,往往牽合時事,或闌入雜說。如論《謙卦》云:“漢文、宋仁皆謙德之君也。尉佗自王,元昊自帝,皆非捴謙之臣,故佗、昊后俱削弱。王導、劉裕皆勛勞之臣也。周顗之不顧導,劉毅之不敬裕,皆非捴謙之友,故顗、毅終見誅戮。”其論已不切當日情事。至論《遯卦》謂:“懷、愍不遯,故青衣行酒。徽、欽不遯,故獻俘金朝。當時固執(zhí)死社稷之說,為晉、宋大臣不學之過?!庇燃効姴蛔闩c辨。他如論《震卦》而及於雷之擊人,已非《經》義。又謂雷之所擊皆治其宿生之業(yè),孔氏之門安得是言哉!
△《學易舉隅》·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戴廷槐撰。廷槐長泰人。隆慶中貢生。其說謂《易》自商瞿而后,斯道遂晦,至宋三子而后大明;其漢魏至唐諸儒,則概目為不知《易》:持論頗偏。且其謂日月為易,本《參同契》之文,而《六十四卦圓圖》即《參同契》六十卦周張布為輿之說。既謂之不知《易》矣,何為又陰襲其義乎?
△《易傳闡庸》·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姜震陽撰。震陽字復亨,自稱曰東楚,蓋淮、泗間人也。其書以朱子《本義》為主,附綴諸說於其下,而《經》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蓋惟見坊刻《本義》,未見朱子原書也。其說皆循文衍義,冗沓頗甚,不出坊刻講章之習。卷前標曰“十名家批評”,其陋亦可以想見矣?!督浟x考》作一百二卷,注曰“未見”。此本惟一百卷,殆彝尊偶誤歟?
△《今易詮》·二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鄧伯羔撰。伯羔字儒孝,常州人。朱彝尊《經義考》載其《古易詮》二十九卷,《今易詮》二十四卷,并載伯羔《自序》,謂“詮次成帙,為《上、下經》若干卷,為《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諸傳若干卷,一遵東萊古《易》。其《外詮》則以廣未盡之旨”云云。今觀此二十四卷,前無《自序》而有《自述例》十條云:“前詮從古,此改從今。”則彝尊所引,蓋其《古易詮》之《序》也。然此書雖用注疏本,而其《總論》一卷,《外詮》一卷,則仍與前《序》之言相應?!督浟x考》又載史孟麟《序》云:“先是輯今人言為《今述》若干卷,藏於家。茲乃裒古今人言及己所論著合為一帙,命曰《易詮》?!贝吮镜小督褚自彙?,非完帙矣。
△《羲經十一翼》·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傅文兆撰。文兆,金谿人。其書凡分五篇?!渡瞎乓住返谝?,《觀象篇》第二,《玩詞篇》第三,《觀變篇》第四,《觀占篇》第五。其論爻辭,以為文王所作。大旨專主圖書象數(shù)之學。其稱“十一翼”者,蓋以孔子傳《易》為《十翼》而其又翼孔子,故曰“十一”也。核其名稱,殊為僣妄。《明史·藝文志》載此書五卷,《經義考》亦注曰“存”。此本僅有《上古易》一卷,《觀象篇》一卷,其《玩辭》、《觀變》、《觀占》三卷并闕。其近時始佚歟?
△《關氏易傳》·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北魏關朗撰,唐趙蕤注”。朗字子明,河東人。蕤字大賓,梓州鹽亭人(詳見《子部·雜家類》《長短經》條)。是書《隋志》、《唐志》皆不著錄。晁公武《讀書志》謂李淑《邯鄲圖書志》始有之?!吨信d書目》亦載其名,云“阮逸詮次刊正”。陳師道《后山談叢》、何薳《春渚紀聞》及邵博《聞見后錄》皆云,阮逸嘗以偽撰之稿示蘇洵,則出自逸手,更無疑義。逸與李淑同為神宗時人,故李氏書目始有也。《吳萊集》有此書《后序》,乃據《文中子》之說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方舟易學》·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李石撰。石字知幾,資陽人。陸游《老學庵筆記》載其本名知幾,后感夢兆,改名石,而以知幾為字?!端问贰凡粸榱??!顿Y川志》載其舉進士高第,紹興末以薦任太學博士,黜成都學官。乾道中再入為郎,后歷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論罷。終於成都轉運判官。鄧椿《畫繼》則載其少負才名,既登第,以趙逵薦任太學博士,今倅成都。蓋椿與石同時,故舉其現(xiàn)居之官也。是書專論互體,每卦標兩互卦之名而以爻辭證之??紳h儒說《易》,多主象占,后孟喜、焦贛、京房流為災變,鄭玄又配以爻辰,固不免有所附會。自王弼掃滌舊文,并謂互體、卦變皆無足取,於是棄象不論。夫納甲、五行本非《易》義所重,棄之可也。若互卦及動爻之變,其說見於《系辭》,其法著於《左傳》,歷代諸儒相承有自,概從排斥,未免偏涉玄虛。故石專辟王弼之學。其上卷詳言互體之義。下卷曰《象統(tǒng)》,曰《明閏》。《象統(tǒng)》但存一序,其說未竟。《明閏》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閏之法也。朱彝尊《經義考》曰:“《方舟集》止存二卷,昆山徐秉義家藏有《易互體例》,卷首不著撰人名氏,但題門人劉伯熊編?!贝吮揪硎子小爸駡摗倍中∮。M其書后歸彝尊歟?考《書錄解題》載李石《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而《永樂大典》所載《左氏君子例》、《詩如例》、《詩補遺》及此書皆題曰李石《方舟集》。則是四書皆其集中所載,徐氏惟得其兩卷,故卷端無姓名耳。今《方舟集》已於《永樂大典》中裒輯成帙,此四書亦仍其舊例,并入集中,故不復重錄,而附存其目於此焉。
△《周易系辭精義》·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初,程子作《易傳》,不及《系辭》。此書似集諸家之說,補其所缺,然去取未為精審。陳振孫《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以是書為托祖謙之名,殆必有據也。
△《東萊易說》·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呂祖謙撰”。朱彝尊《經義考》亦列其名。今勘驗其文,實呂喬年所編《麗澤論說集錄》之前二卷。書賈鈔出以售偽,非祖謙所自著也。
△《周易輯說明解》·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馮椅撰”。椅有《厚齋易學》,已著錄,此其別行之偽本也。案椅原書,《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此本卷數(shù)懸殊。其不合者一。又朱彝尊《經義考》載《中興藝文志》云:“馮椅為《輯注》、《輯傳》、《外傳》,以程沙隨、朱文公雖本古《易》為注,猶未及盡正孔《傳》名義,乃改‘《彖》曰’‘《象》曰’為‘《贊》曰’,又改《系辭》上、下為《說卦》上、中,以《隋經籍志》有《說卦》三篇也”。此本仍作“《彖》曰”、“象曰”,不作“《贊》曰”,《系辭傳》亦仍分上、下,不作《說卦》上、下。其不合者二。胡一桂《易本義附錄纂疏》曰“馮厚齋講《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云,箕字蜀本作其字,此繼統(tǒng)而當明揚之時之象,其指大君當明揚之時而傳之子,則其子亦為明夷矣。又謂文王作爻辭,移置君象於上六,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況明夷之主,六五在下而承之,明夷之主之子之象也。子繼明夷之治,利在於貞,明不可以復夷也。后世以其為箕,遂傅會於文王與紂事,甚至以爻辭為周公作,而非文王。蓋箕子之囚在文王羑里之后,方演《易》時,箕子之明未夷也。李隆山深然其說”云云,此本解《明夷》六五上六二爻,仍用舊說,未嘗改箕字為其字。其不合者三。且《永樂大典》具載椅書,有《輯注》、《輯傳》之目,與《中興藝文志》同其議論,與胡氏之言同。又其以古訓改今文者甚多,如裳之為常,瀆之為黜,寵之為龍,拯之為承,皆本《說文》、《釋文》諸家。《履》、《否》諸卦則以為舊脫卦名宜補,《姤卦》則以為勿“用取”下衍“女”字,《漸卦》則以“漸之進”“之”字為“漸”字之訛。今此書皆無其文。又《輯注》、《外傳》所引諸家如司馬光、王安石凡二三十家,多外間所未有,今并無之。至其各卦講解,多沿襲《本義》,與《永樂大典》所載全殊。其為偽托,更無疑義。今椅之全書業(yè)已重編成帙,此本已可不存。以外間傳寫已久,恐其亂真,故存其目而論之焉。
△《水村易鏡》·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館閣續(xù)錄》載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學召赴闕,充秘書省檢校文字。十二年,教授常州,文字職事如舊。寶祐二年,補迪功郎,添差江西提舉司干辦公事?!堕}書》則謂淮東漕臣黃漢章上所著《易鏡》,由布衣召為史館檢閱,遷校勘,改京秩,自將作出知潮州。開慶元年召為都官郎中,入為司農少卿,兼史館。官階頗有異同。又稱其景定二年賜進士出身,在都官郎中后二年。均未詳孰是也。是書《序》稱丙午,蓋成於理宗淳祐六年。大旨據《系辭》之語,謂諸儒詁《易》,獨遺仰觀俯察之義。因居海上,測驗天文,悟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宮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遂以星配卦。先取《系辭》所列自《離》至《夬》十三卦,推闡其旨,以發(fā)大凡。所列星圖,穿鑿附會,自古說《易》之家未有紕繆至此者。夫庖犠仰觀天文,亦揆其盈虛消息之運耳,何嘗準列宿畫卦哉!后永豐陳圖作《周易起元》,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謂之察於地理。充乎其類,殆不至以鳥獸配卦不止矣。
△《易序叢書》·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宋趙汝楳撰”。汝楳有《周易輯聞》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總謂之《易序叢書》,已著於錄。此本亦分十卷,卷各為目。惟首二卷為《易雅》、《筮宗》。自第三卷至七卷則言兵法,所載營陳隊伍圖法甚備,皆與《易》絕不相涉。又所題《衍義》、《拾遺》等目,核之書中,亦多不甚分晰。其中惟第八卷《六日七分論》及第九卷、十卷《辨方》、《納甲》二篇,尚頗存漢學之舊。然文字亦多脫誤,疑好事者偶得其殘本,不知完帙尚存,雜鈔他書以足十卷之數(shù)也。卷首有董其昌名印,則其來已久,殆明人所雜編歟?
△《周易上下經解殘本》·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丁易東撰。易東有《易象義》,已著錄。此即《易象義》殘本,傳鈔者改其名也?!妒怼肺┐妗跺鑲鳌?、《象傳》,其馀皆佚?!渡辖洝纷浴肚浴分痢短┴浴穬H有一頁,尤為殘缺。惟《下經》、《晉》、《大壯》、《睽》、《蹇》、《中孚》五卦為《永樂大典》所佚者,此本獨完。今已采掇補錄,而別存其目於此,俾世知與《易象義》非兩書焉。
△《大易衍說》(無卷數(shù),安徽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元李簡撰”。簡有《學易記》,已著錄。是編即以《學易記序》冠於卷首,而書則絕不相同。核其文義,與今村塾講章相類。朱彝尊《經義考》亦未載其名,蓋書肆偽托之本也。
△《大易法象通贊》·七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鄭滁孫撰。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進士。嘗知溫州樂清縣,遷宗正丞、禮部郎官。入元,以薦召授集賢直學士。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此書首為諸圖,次以中天述考、述衍等說,終以甲辰、乙巳、丙午三年所作《習坎書院旅語》。其《中天圖》后署曰“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闕儒人臣鄭滁孫”。蓋即其被薦時所進也。其《序》自言“年逾五十,探索《先天圖》,忽得中天玄景”云云。案中天之說,始見於干寶《周禮注》,朱元昇衍之為《三易備遺》。然滁孫所謂中天玄景與干寶之說又異。大旨謂中天即天也,由其運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兩之后,用九之前,故曰中天。其象藏於互體,而義發(fā)見於文王、周公、孔子之辭。其說大抵皆幽渺恍惚,不可究詰。計滁孫登第,自宋景定至元世祖至元中,當已五六十歲,而此書之成在成宗之末,又在進圖后十馀年,逮至嘉興、溫州升席說經,年已耄耋矣。其始終敷析者,皆一中天之義。又刪《周易·系辭傳》以遷就己說,而牽合諸經以證之。支離曼衍,終無歸宿。自來以奇偶推《易》者病於穿鑿,以老莊談《易》者病於虛無。此書更以穿鑿之數(shù)附會於虛無之理,兩家流弊,兼而有之,可謂敝精神於無用者矣。
△《周易訂疑》·十五卷、《序例》·一卷、《易學啟蒙訂疑》·四卷、《周易本義原本》·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董養(yǎng)性撰”。不著時代??荚┯卸B(yǎng)性,字邁公,樂陵人。至正中嘗官昭化令,攝劍州事。入明不仕,終於家。所著有《高閑云集》?;蚣雌淙藲e?是書前有《自序》,謂用力三十馀年乃成。其說皆以朱子為宗,不容一字之出入。蓋亦胡一桂、陳櫟之末派也。
△《學易舉隅》·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鮑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人。登至元乙亥進士。薦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勛賢錄》,稱洪武初嘗應召至京師,授文華殿大學士,輔導東宮?!睹魇贰遣趥鳌穭t稱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同薦。恂年八十,詮年亦七十,并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惟紳授鄠縣教諭,后官至布政使。則恂固未嘗仕明?!对彀顒踪t錄》載陶珽續(xù)《說郛》中,疑為偽托,當以史為據。又陶宗儀《輟耕錄》載,鮑恂以妻父建德知縣俞鎮(zhèn)之力,夤緣中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计浼思闻d,其年乃至正甲申,蓋名姓偶同,非此鮑恂也。是書略舉讀《易》之法,分析門目,指陳綱要,大抵皆約舉舊文。卷首有寧王權《序》,題曰“旃蒙單閼”,蓋宣德十年乙卯也。《序》稱程蕃伯昌重加訂正,而稱蕃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己笾猎獰o十七年,惟順帝至正十七年歲在丁酉,則至元乃至正之誤也。其書本名《學易舉隅》,權為刊板,始更名《大易鉤玄》。然朱彝尊《經義考》載之,仍曰《舉隅》??妓詢H粗陳崖略,不足當“鉤玄”之名,題曰《舉隅》,於義為近,故今亦仍恂原目著錄焉。
△《周易旁注圖說》·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朱升撰。升字允升,休寧人。元至正乙酉舉於鄉(xiāng),授池州路學正,秩滿歸里。丁酉太祖兵至徽州,以升從軍。吳元年拜侍講學士,洪武中官至翰林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原本十卷,冠以《圖說》上、下二篇。上篇凡八圖,下篇則全錄元蕭漢中《讀易考原》之文。萬歷中姚文蔚易其旁注,列於《經》文之下,已非其舊。此本又盡佚其注,獨存此《圖說》二篇。漢中書已別著錄,馀此八圖,僅敷衍陳摶之學,益無可取矣。
△《八卦馀生》·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夢文撰。夢文字志文,安成人。是書前有永樂甲辰《自序》,稱著是書時夢神授以“八卦馀生”之名,覺而不識其所謂。但既有所受之,則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說甚怪。其書卷首列《總論》五條。一曰《偶感》,記《經》文之有會於心者,凡十九處。二曰《記臆》,指程子、蘇軾二家之說大不合於《經》者,七十處。三曰《論應》,斥諸家某爻應某爻之非,而取其不謬於理者,十一處。四曰《論五位》,辨諸家以五爻為君之非,凡九處。五曰《論變》,謂卦不必至三爻而變,凡三處。其大旨主於以身為《易》,不假蓍筮而自然與造化相符。多掊擊前人之說,而攻程《傳》為尤甚。至《系辭》諸傳則并攻《傳》文。如《系辭》“成性存存”二句,則注曰:“其語意頗似《老子》,不類夫子口氣。”“刳木為舟”節(jié),則注曰:“自神農、黃帝、堯舜時始有舟楫,而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不知神農以前天下之民何以涉河?”“服牛乘馬”節(jié),則注曰:“牛馬之用似不待取諸卦象而后然?!薄肮胖嵴摺惫?jié)。則注曰:“《本義》云,送死大事而過於厚。然則圣人制葬埋之禮,蓋亦自為大過矣,則於墨子之薄葬又何譏焉?”“《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節(jié),則注曰:“此節(jié)與《易》道似無甚發(fā)揮,而又皆前經之所已言者。”又曰:“夫子殷人也,紂之事所不忍言,即贊文王不須以紂,以紂贊文王亦非文王之所愿聞也?!薄墩f卦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節(jié),則注曰:“仁知之不足以盡道也久矣,此云爾,似亦不合。”“帝出乎震”節(jié),則注曰:“此節(jié)似弄字法?!薄缎蚍鈧鳌贰帮嬍潮赜性A”二句,則注曰:“訟何必專始於飲食?”“訟必有眾起”六句,則注曰:“物自蒙之時必有所依附而后成立,比似莫切於此時,且不比何以成師,亦似在《師》之前?!薄坝写蠖苤t必豫”二句,則注曰:“必待大有能謙而后樂其為樂也,不亦隘乎?”“豫必有隨”二句,則注曰:“同人而物歸之,已大有矣,於此而始隨乎?”“有事而后可大”句,則注曰:“然則大有者非人乎?”“物大然后可觀”句,則注曰:“然則同人、大有之時,尚不可觀乎?”“賁者飾也”三句,則注曰:“大有、臨、觀,尚未足亨乎?必待飾而后亨耶?”“復則不妄矣”句,則注曰:“然則《剝》以前諸卦皆妄乎?”“物畜然后可養(yǎng)”句,則注曰:“然則需不已早乎?”“故受之以《坎》”三句,則注曰:“既曰陷矣,而可受乎?圣人豈欲陷人者哉?”“遯者退也”四句,則注曰:“有是理否也?”“物不可以終壯”句,則注曰:“既不終壯而又晉,將欲何之?”“傷於外者反其家”句,則注曰:“似非確論?!薄吧灰驯乩А本?,則注曰:“困乎下者奈何?”“震者動也”四句,則注曰:“何待不可終動而后受之以《艮》耶?”“旅而無所容”句,則注曰:“然則不毀方耶?”“巽者入也”四句,則注曰:“是不得入則終不說矣。”“渙者離也”二句,則注曰:“然則是《離》、《渙》一卦也,以《渙》繼《坎》,不亦可乎?”如是之類,不能殫舉。是其所見,殆欲出《十翼》上矣??譄o此事也。
△《石潭易傳撮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髦撰。髦字孟恂,永新人。永樂戊子舉人。是書大旨以程子之全體大用具於《易傳》,朱子嘗欲將其要處別寫為書,而竟未成編。髦因摘錄其文,分類排纂,定為《本性道》、《精公私》、《正身心》、《施政治》四門。又分子目三十有三。前有蕭鎡《序》,云總為四卷,而此刻則僅有一卷。然門目與鎡《序》皆符,知無所佚闕。朱彝尊《經義考》亦作一卷,蓋重刻者所合并也。
△《易經圖釋》·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定之撰。定之字主敬,號呆齋,永新人。正統(tǒng)丙辰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謚文安。事跡具《明史》本傳。其書用古本,以《上、下經》及《十翼》厘為十卷。惟《象傳》則以《大象》為《象傳上》,以《小象》為《象傳下》,又與古本小異。然以為《象》分大小,猶之《雅》分大小,出於孔子所定,則於古無徵,不足信也。卷首列《先天》、《后天》諸圖,率同《本義》,惟不列《卦變圖》。蓋卦變之說從程子,不從朱子。亦不列《河圖》、《洛書》。蓋其說皆由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互推,不甚用奇偶方位。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圖》下注云:“此圖二《經》十《傳》,皆無明文可見?!庇謭D末總注云:“已上諸圖,昔者學《易》之家失其傳,而異端方士秘藏焉。邵子始復取歸於《易》。程子與之同時,而於《易傳》向置之不論,豈未嘗得見此於邵子歟?”則雖堅主陳摶之學,而亦微覺其未安矣?!渡辖洝贰ⅰ断陆洝访控粤掣骺倿橐粓D,各以儷偶之辭括其爻義,左右上下,以次排列,而以墨線分合交貫之,頗類坊本講章之節(jié)旨?!跺鑲鳌穭t《上經》、《下經》各為一總圖,橫行六十四卦,而以卦德、卦象、卦體、卦變直列四格,以經文分隸之,如史家之年表;《大象》則以《大學》三綱領八條目橫行為綱,以經文相類者分配其下;《小象》則為列一韻圖,以三百八十四爻為經,四聲十九部為緯,如等韻之譜:皆與《經》義渺不相關?!段难浴?、《系辭》則或一節(jié)為一圖,或總括數(shù)節(jié)為一圖,各標其語脈相貫之處?!墩f卦傳》前數(shù)節(jié),仍以先天、后天諸說作圖。其取象諸節(jié),又作一表,經以八卦,緯以天象、地法、人身、物類、草木、鳥獸六格,填列《傳》文,亦毫無取義。《序卦》僅附《反對》一圖,而《雜卦》則不為圖,遂不置一語。蓋大旨在標六爻之義,馀皆蔓衍成書,取盈卷帙而已。
△《玩易意見》·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恕撰。恕字宗貫,三原人。正統(tǒng)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端毅。事跡具《明史》本傳。恕於弘治壬戌養(yǎng)疴家居,因構一軒名玩易,於程、朱之說有所未愜於心者,札記以成此書。前有《自序》,作於正德丙寅,時年已九十一矣。其說頗自出新意,然於文義有不可通者,輒疑《經》文有訛,殊不可訓。凡《上經》一卷,《下經》合《系辭》為一卷,而不及其馀。蓋意有所見乃筆之,故不盡解全經云。
△《學易象數(shù)舉隅》·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汪敬撰。敬字思敬,一字益謙,婺源人。宣德癸丑進士。官戶部主事。所著有《易傳通釋》及此書?!睹魇贰に囄闹尽凡恢?。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四卷,而《通釋》則闕其卷數(shù)。《江南通志》載之,則均無卷數(shù)。此本二卷,似尚非完書也。其書專明象數(shù),自天地自然之《易》,至邵子《經世》書,全數(shù)皆列圖於前,而系說於后。大抵皆因襲舊文,糾纏奇偶。中間論大衍之數(shù)一條,證以陳摶龍圖之說。不知龍圖準《易》數(shù)以作,非《易》數(shù)出於龍圖也。其上卷《圖書象數(shù)》,下卷《九卦》及《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四篇,皆標《通釋》之名。豈本與其所謂《易傳通釋》者共為一帙,后來《通釋》殘缺,傳寫者誤并為一書,而標題則未及改歟?是不可詳矣。
△《周易傳義約說》·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方獻夫撰。獻夫初名獻科,字叔賢,南海人。弘治乙丑進士(案朱彝尊《經義考》引《姓譜》以獻夫為正德辛巳進士,誤也)。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謚文襄。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用朱子所定古經本,以《上、下經》、《十翼》各自分篇,兼取程《傳》、《本義》而參以邵子之學,頗以象數(shù)為主,其說務在簡明。然大抵依違舊說,不能別有發(fā)明。末附《易雜說》四則,深辯爻辭非周公作。蓋本元胡炳文之論,亦未能確有所據也。
△《圖書紀愚》·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阮琳撰。琳字廷佩,號晶山,莆田人。嘗官教諭。其人在成化、弘治間。朱彝尊《經義考》列諸嘉靖之末,由未見其書故也(《經義考》載此書不著卷數(shù),注曰“未見”)。其書首載《太極》、《河》、《洛》諸圖,次及六十四卦橫方圖,終之以五行生克。大率因前人舊說,無所發(fā)明。
△《易圖識漏》(無卷數(shù),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黃芹撰。芹字德馨,號畏庵,龍巖人。蔡清之弟子也。正德九年以歲貢生官海陽縣訓導。是編為發(fā)明先天圖學而作。前有正德丁卯《自序》,稱《易》圖凡二十七面,而今書新舊諸圖凡二十有八。蓋以陳真晟《天地圣人之圖》、《君子法天之圖》總名為《心學圖》也。其謂伏羲《八卦橫圖》、《八卦圓圖》皆為贅設,乃后人因《系辭》、《說卦》之語而誤加之,則未嘗不知后人因《易》以作圖。又謂胡一桂於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分配節(jié)氣,非其本旨;其《伏羲本河圖以作易圖》,《先天八卦合洛書數(shù)圖》,皆穿鑿可疑:於圖書之學亦未嘗不覺其不安。而堅信《先天圖》出自伏羲,推而至於心學,推而至於歷法,曼衍支離,殊不可解。鈔本亦黑白混淆,奇偶參錯,殆不可辨識,此真覆瓿之書也。
△《周易說翼》·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呂柟撰。柟字仲木,號涇野,高陵人。正德戊辰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編乃柟平時講授,其門人馬書林、韋鸞、滿潮等錄其問答之語而成。每卦皆有論數(shù)條,專主義理,不及象數(shù)。前有嘉靖己亥王獻芝《序》,后有李遂《跋》。
△《易經大旨》·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唐龍撰。龍字虞佐,蘭谿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文襄。事跡具《明史》本傳。此書其提學陜西時所作,專為舉業(yè)而設,故皆擇科場擬題釋之,凡九百八十五條。
△《周易議卦》·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王崇慶撰。崇慶字德徵,開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南京吏、禮二部尚書。是書泛論卦名卦義,間亦推及爻辭?!蹲孕颉分^以六十四卦大義本諸《彖》,質諸《象》,而又參諸人事。然所得頗淺。本載所著《五經心義》中,曹溶摘入《學海類編》??肌睹魇贰に囄闹尽芬噍d崇慶《周易議卦》二卷,則當時已別行矣。
△《讀易索隱》·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壽昌人。正德庚午舉人。官國子監(jiān)助教。朱彝尊《經義考》載有是書,注曰“未見”。此本紙墨尚新,蓋刻於彝尊后也。其書不載《經》文,但隨意標舉某節(jié)某句而說之。大旨主於良知之學,故於朱子《本義》、蔡清《蒙引》頗有所辨駁云。
△《古易考原》·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梅鷟撰。鷟,旌德人。正德癸酉舉人。官南京國子監(jiān)助教,終鹽課司提舉。是書謂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畫卦在前,《河圖》后出,伏羲但則之以揲蓍;大衍之數(shù),當為九十有九,以五十數(shù)為體,以四十九為用,無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論殊創(chuàng)辟。然於古無所授受,皆臆撰也。
△《周易贊義》·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馬理撰。理字伯循,三原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南京光祿寺卿。事跡具《明史·儒林傳》。其書雖參用鄭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說,然大旨主於義理,多引人事以明之。朱睦《序》稱此書發(fā)凡舉例,闡微摘隱,博求諸儒異同,得十馀萬言。原書十有七卷,其門人涇陽龐俊繕錄藏於家,河南左參政莆田鄭絅為付梓。今本僅存七卷,《系辭上傳》以下皆佚,案朱彝尊《經義考》已注曰“闕”,則其來久矣。
△《易問箋》·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舒芬撰。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丁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以諫南巡廷杖,謫福建鹽課司副提舉。嘉靖初復職,又以爭議大禮廷杖。尋遭母憂歸,卒。萬歷間追謚文節(jié)。事跡具《明史》本傳。芬嘗裒生平著作為《梓溪文鈔》,凡十八卷,分《內、外集》?!锻饧窞殡s文,《內集》則皆所著諸書,是編其首也。大抵以意推衍,泛言義理,而多有牽合之病,如解“潛龍勿用”,謂用則動,動則變而之《姤》,引韓愈詩“賢愚同一初,乃一龍一豬”為證。又如解“《鼎》,利貞”,為重器不可以輕舉,《春秋》書納宋郜鼎為不知利貞之訓。凡若斯類,於《經》義皆無當也。
△《易學四同》·八卷、《別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季本撰。本字明德,山陰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長沙府知府。是編以《四同》為名,蓋以朱子《本義》首列九圖,謂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本極以其說為不然,故以“四同”標目,亦間有闡發(fā)。然其大旨乃主於發(fā)明楊簡之《易》,以標心學之宗,則仍不免墮於虛渺。至於祖歐陽修之說,以《系辭》為講師所傳,非孔子所作,故多割裂《經》文,從吳澄所定之本?!渡蟼鳌返谄哒隆啊兑住菲渲烈雍酢蔽遄?,刪“子曰”二字,屬“易簡之善配至德”以下。第八章“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至賾”至“擬議以成其變化”九十五字,謂前五十六字重出,后三十五字移并於第十二章?!傍Q鶴在陰”七節(jié)及古本十二章“《易》曰,自天祐之”五十一字,與《下傳》古本第五章合。《乾》、《坤》、《文言》另歸一卷,附《系辭》之后。《下傳》“夫乾確然示人易矣”三節(jié),分為二章?!疤斓刂蟮略簧币还?jié),合第十章“將叛者其辭慚”為第三章?!峨s卦》末“《大過》顛也”一節(jié),本亦以卦不反對,從吳澄所采蔡本為定??汲握f多可取,而其謬則在於改經,原為瑕瑜并存。本之理不及澄,而改經則效之,益無取矣。其《別錄》則為《圖文馀辨》二卷,分內、外二篇?!秲绕繁嬷熳泳艌D之誤,其論《后天圖》非文王所作是矣。至謂《先天圓圖》亦尚有可疑,則仍糾繞於圖中,不能確定也?!锻馄冯s論術數(shù)之數(shù),如《皇極經世》、《易林》、京房《易傳》、《火珠林》、《太玄》、《潛虛》、《洪范》、《九九數(shù)》、《參同契》之類皆辨之,至於梅花數(shù)亦與詰難,則泛濫矣。又《蓍法別傳》二卷,《自序》謂發(fā)明蓍法本旨者,定為占辨、占例、占戒、占斷,合《卜筮論》為《內篇》。若象占取應於《易》詞之中,物類增分於《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斷占有驗而非出於《易》理之自然者為《外篇》。朱彝尊《經義考》云,二書各一卷,此本乃各二卷,或刊本誤二字為一字。彝尊又載《古易辨》一卷,此本無之,則當由脫佚矣。
△《圖書質疑》(無卷數(shù),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薛侃撰。侃字尚謙,號中離,揭陽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為侃門人所記。前列《卦位》、《河圖》、《太極》、《洛書》等十三圖,圖各有說。后為《圖書總解》及與諸生答問。其大旨謂即數(shù)為圖,即圖成卦,皆造化自然之理。其答問中所論格致、體用、虛實,及儒釋之辨,皆守姚江良知之說。史稱侃師事王守仁於贛州,歸語兄助教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宗鎧等往學焉,自是王氏學盛行於嶺南。蓋不誣云。
△《易經淺說》·八卷(內府藏本)
明陳琛撰。琛字思獻,晉江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乞終養(yǎng)歸。嘉靖中起授貴州提學僉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學僉事,亦不赴。事跡附見《明史·蔡清傳》。是書一名《易經通典》,原刻作六卷。此本乃其后人擬欲重刻之稿本,分為八卷。中多涂乙,有標某句為后人增改者,有標采入《折中》者。然《文言傳》“知至至之”一條標采入《折中》,而《折中》實未采,則亦有所假借依托,不盡可據矣。琛《易》學出蔡清,故大旨主于義理。然欲兼為科舉之計,故順講析講,全如坊本高頭講章。較清《易經蒙引》,可謂每況愈下矣。
△《易象解》·四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劉濂撰。濂字濬伯,南宮人。正德辛巳進士。由杞縣知縣擢監(jiān)察御史。是書惟解《上、下經》文,而無《十翼》。《自序》謂“《十翼》之辭不盡出於圣門,故其言多無謂,且叛於三圣之教”云云,蓋襲歐陽修之說,而益加甚焉。所解象占亦多悖謬。濂嘗著《樂經元義》八卷,駁《樂記》與《周禮·大司樂》。此書復駁《十翼》,亦可謂勇於自用者矣。
△《補齋口授易說》(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題曰門人永豐周佐編次。蓋補齋乃其師之號,佐錄所講授以成書。朱彝尊《經義考》題曰《周氏佐補齋口授易說》,蓋如胡瑗《口義》題倪天隱之名,非佐所撰也。補齋不知何許人,佐亦不詳其始末?!督浟x考》據《聚樂堂書目》定為正嘉以前人,亦約度之詞耳。所言皆科舉之學,止《乾》、《坤》二卦及《系辭上、下傳》,似乎尚非完本也。
△《周易古經》(無卷數(shù),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雷樂編。樂,建安人。嘉靖間由貢生官廣州訓導。是書《明史·藝文志》不著錄,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載。所據乃宋吳仁杰本,稱為費直之所傳。首列《沿革》一篇,歷載前儒古《易》之式,凡初本、費直本、鄭玄本、王弼本、胡旦胡瑗本、呂大防本、邵子本、晁說之本、程迥本、呂祖謙本、朱子本,共十二家。樂據吳仁杰本為費氏之《易》,原無確證。且朱子本即呂祖謙本,亦未可分為二家。至於十二家外尚有王洙、周燔、馮椅諸本,未及載入,亦殊掛漏。末闕《雜卦》一篇,蓋傳寫佚之。然吳仁杰本具在,正不假此本以傳也。
△《周易不我解》·二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徐體乾撰。體乾字行健,長淮衛(wèi)人。嘉靖癸未進士?!蹲孕颉分^嘗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時。解《乾卦》“六龍”,即指龍星。解“《坤》為?!?,亦指犠牛星。蓋即林光世《水村易鏡》之說而變幻之,殊為附會。書中多引邵子及《左傳》占法,而以青、陳、左、邵并稱。其名“不我解”者,言解不以我也。然陳摶之《易》但有《龍圖》一卷,載於《宋志》,今未見其書,而尚見其《序》,絕無仰觀星象之說?!肚嗌揭住穭t更莫知所自來,其亦在影響有無間矣?!缎颉贩Q為書六卷,朱彝尊《經義考》引黃百家之言曰:“是編流傳者寡,余家止存《乾》、《坤》一卷,后五卷訪之不得?!贝吮尽肚?、《坤》二卦一卷,與百家所言合。又有《古易辨》諸條別為一卷,則百家之所未言。蓋殘闕之馀,所存者互有詳略,故其本不同。百家又云:“其《易》本陳希夷、趙青山。”然體乾《自序》云“青山不知何許人”,未審百家何以知其姓趙。殆因趙文號青山,而以意揣之歟?
△《周易義叢》·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葉良佩撰。良佩字敬之,臺州太平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是編用王弼本,采輯古今《易》說自子夏《傳》迄元龍仁夫,凡一百七十七家?;蜃允慵阂姡瑒t稱“測曰”,以附於后。諸家皆有去取,惟程《傳》全錄;諸家皆以時世為次,惟朱子《本義》則升列眾說之首:其大旨可以概見也。
△《古易世學》·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豐坊撰。坊字存禮,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除禮部主事。免官家居,坐法竄吳中,改名道生。事跡附見《明史·豐熙傳》。坊平生喜作偽書,於諸經皆竄亂篇第,別為訓詁,詭言古本以欺世。此其一也。書中《正音》、《略說》、《傳義》托之於遠祖稷、曾祖慶、父熙而己自為考補。其實皆坊一手所作,當代已灼知其妄。惟《石經大學》、《子貢詩傳》、《申培詩說》三書,以篆籀寫之,一時頗為所惑,久之乃能辨定。詳具各本條下,茲不具論云。
△《易辨》·一卷(浙江鄭大節(jié)家藏本)
明豐坊撰。此書以孔子授《易》於商瞿,《文言》諸傳凡“何謂也”皆以為商瞿問辭,“子曰”以下皆瞿錄夫子之答辭。又以周公爻辭謂之《易系》。其論筮法則以《彖》專為卜,《系》專為筮,大抵無根之談。其論《太極圖說》,謂朱子得之葛長庚,托名周子,尤為誣說??贾熳印短珮O圖傳》及《通書解》成於乾道九年癸巳,見於《年譜》。長庚生於紹熙五年甲寅,見《瓊琯集》長庚事實。是注《太極圖》后二十一年長庚乃生,安得指為長庚所授歟?
△《易脩墨守》·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樞撰。樞字惟鎮(zhèn),歸安人。嘉靖丙戌進士。官刑部主事。以疏爭李福達事,斥為民。隆慶初復官,以年老加秩致仕。事跡具《明史》本傳。其書以《連山》為《文王八卦圖》,以《歸藏》為《伏羲方圖》,於義頗疏。樞文集中已載之,此其初出別行之本也。
△《易象大旨》·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薛甲撰。甲字應登,江陰人。嘉靖己丑進士。授至江西按察司副使。是書《經》文之外,惟《彖傳》全文分列六爻之前,《象傳》則刪《大象》而存《小象》,分綴六爻之下?!段难浴?、《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諸傳則全刪焉。變亂《經》文,殊乖古義。其大旨主於因象以明理。如解《訟卦》“元吉中正”,解《升卦》“亨于岐山”之類,頗出新意。然如解《乾卦》“潛龍勿用”為“泯思慮,忘知識”,解《坤卦》“括囊無咎”為“將迎意必之私,一無所容於中”之類,則闌入老莊之說矣。
△《胡子易演》·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胡經撰。經號前岡,廬陵人。嘉靖己丑進士。《明史·藝文志》載胡經《易演義》十八卷。此本但稱《易演》,疑史衍文也。其書用注疏本,移《乾彖傳》“大明終始”三句於“乃利貞”之下,謂是《周易》原本得之於師者?!睹韶浴妨辰灾骶肌7踩舸祟?,大約喜為新說,務與朱子立異。夫朱子之《易》固不能無所遺議,然經以尋章摘句之學,於古義無所考證,而漫相牴牾,則過矣。
△《周易卦變圖傳》·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呂懷撰。懷字汝愚,號巾石,永豐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事跡附見《明史·洪垣傳》。是書主卦變之學,其例有宮變,有卦變,有爻變。大旨謂六十四卦者,八卦之重也。天四卦,各重八卦?!肚钒素詾樘枺秲丁钒素詾樯訇?,《離》八卦為少陽,《震》八卦為太陰。地四卦,各重八卦?!独ぁ钒素詾樘?,《艮》八卦為少陽,《坎》八卦為少陰,《巽》八卦為太陽。八卦各變天地陰陽太少,變者七,不變者一。天太陽八卦,不變者《乾》。少陰八卦,不變者《中孚》。少陽八卦,不變者《離》。太陰八卦,不變者《頤》。地太陰八卦,不變者《坤》。少陽八卦,不變者《小過》。少陰八卦,不變者《坎》。太陽八卦,不變者《大過》。計六宮,各變七卦,通計五十六卦。而不變之八卦又自陽卦變陰,陰卦變陽,以統(tǒng)五十六卦之變。蓋八卦以卦變,五十六卦以爻變,八卦以體變,五十六卦以用變。其爻變之例,若《乾》上九變?yōu)椤秹飞狭?,《夬》九五變?yōu)椤洞笥小妨澹洞笥小肪潘淖優(yōu)椤缎⌒蟆妨?,《小畜》九三變?yōu)椤堵摹妨?,《履》九二變?yōu)椤锻恕妨?,《同人》初九變?yōu)椤秺ァ烦趿?。大抵支離牽合,若有意義而實非《易》之本旨也。
△《易經中說》·四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盧翰撰。翰字子羽,潁州人。嘉靖甲午舉人。官兗州府推官。其講《易》專主人事,而證以卜筮。每爻皆列變卦之圖,而雜引經語史事之近似者,類附於下,頗為冗雜,亦多附會。又立圖太多,每成蛇足。如“云行雨施”、“六位時成”諸句,亦繪畫縱橫,明其相配之義。覺理本簡易,圖反治絲而棼之。愛奇嗜博,無關《經》義,其亦可已不已矣。
△《看易凡例圖說》·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龍子昂撰。子昂,泰和人。嘉靖庚子舉人。官知縣。是編不標書名,前列《讀易凡例》共三十二條,后列《圖說》,則解《河圖》、《洛書》及朱子《本義》九圖象數(shù)之理。疑為全書之首卷,非完本也。
△《周易私錄》(無卷數(shù),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樵撰。樵字明逸,號方麓,金壇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凡三冊。前二冊編次一依東萊呂氏所定古本,酌取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錄於前,兼采諸家之說錄於后,亦間以己意折衷之。卷端有《題記》數(shù)條,其一曰:“《周易》經傳十二篇,手錄自嘉靖壬戌,至萬歷己丑春,修潤粗定,尚俟有所進,特恐精力不逮耳。成予之志者,其肯堂乎?”其馀多標示繕寫體例,蓋僅脫初稿,猶未全定之本也。后一冊題曰:“方麓先生《周易程傳私錄》原稿?!弊⑵渑栽唬骸啊墩鹭浴芬韵玛I?!比粰z核其稿,乃六十四卦皆全,未喻其故。后又別為一卷,題曰:“方麓先生原稿?!彼袨橹熳泳艌D及說,附項氏《卦變綱領五贊》,陸子《易說正義》、《大象說》,王弼《略例》,胡庭芳《舉要》、《揲蓍》、《占法》、《筮法》、《易學傳授》而總題曰《附錄》。蓋全書之末卷,裝輯者誤置《程傳私錄》稿后也。自此而下又全錄元蕭漢中《讀易考原》一卷、《像象金針》一卷,而終以《河圖》、《洛書》。糾紛無緒,是又鈔錄備用之稿,其后人誤以為所著書矣。
△《九正易因》(無卷數(shù),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贄撰。贄本名載贄,晉江人。嘉靖壬子舉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坐妖言逮問,自殺。事跡附見《明史·耿定向傳》。是書每卦先列《經》文,次以己意總論卦象,又附錄諸儒之說於每卦之后。書止六十四卦。其《文言》、《系辭》等傳,皆未之及。《經》文移《大象》於《小象》之后,則贄臆改也。朱彝尊《經義考》載其原《序》述馬經綸之言曰:“樂必九奏而后備,丹必九轉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故有是名。贄所著述,大抵皆非圣無法。惟此書尚不敢詆訾孔子,較他書為謹守繩墨云。
△《今文周易演義》·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師曾撰。師曾字伯魯,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師曾初從呂祖謙本,為《古文周易演義》一書。后以明代取士用注疏本,乃復為此書。大旨以闡發(fā)《本義》為主。初刻於杭州,隆慶戊辰又修改而重刻,即此本也。
△《周易傳義補疑》·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姜寶撰。寶字廷善,號鳳阿,丹陽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是編大旨以程子《易傳》主理、朱子《易本義》主占,其初頗有所疑。既而研究十五年,乃定從《傳》、《義》者十之八九,旁及諸家者十之一二。於《傳》、《義》或有所疑者亦以己意斷之,故曰《補疑》。卷端有孫承澤題識印記,卷中亦多涂乙標注之處。蓋承澤說《易》,以是書為稿本云。
△《顧氏易解》(無卷數(shù),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顧曾唯撰。曾唯字一貫,號魯齋,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朱彝尊《經義考》載顧曾唯《周易詳蘊》十三卷,而無《易解》之名。此書用注疏本,止《上、下經》。卷首載元蕭漢中《讀易考原》、明朱升《邵子三十六宮圖說》,而皆不著其姓氏。其《自序》一篇,則即宋楊簡《慈湖易解》之《序》,稍為節(jié)鈔而題以曾唯之名。大抵出於依托,非彝尊著錄之原本。至解《經》亦多支離。如《乾》、《坤》二卦之名妄加《純乾》、《純坤》之目,解“乾元”二字至引道家之“混元”、禪家之“妙明心元”,其虛誕可知矣。
△《淮海易譚》·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孫應鰲撰。應鰲字山甫,貴州清平籍,南直隸如皋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尚書。謚文恭。是書謂天地萬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故其說雖以離數(shù)談理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變?yōu)槲春?。而實則借《易》以講學,縱橫曼衍,於《易》義若離若合,務主於自暢其說而止,非若諸儒之傳惟主於釋《經》者也。自《說卦》“乾坤六子”以下即置而不言,蓋以八卦取象之類無可假借發(fā)揮耳。其宗旨可知矣。
△《易經淵旨》·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吳郡歸有光撰”。有光字熙甫。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太仆寺丞。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按《文苑傳》及《明史·藝文志》均不載此書,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著錄。惟《江南通志》載有光《易圖論》上、下篇,《大衍解》二書,而無《淵旨》之目,真?zhèn)紊w莫可知也。其書每卦摘論數(shù)條,大抵剿襲舊說。其中自出新義者,如《說卦傳》“《坤》為布”,因九家尚有“《坤》為帛”而以布為泉貨;“《震》為龍”,因九家已有“乾為龍”而以為當從虞、干本作;蓋虞云蒼色、干云雜色也:“艮為黔喙之屬”,類以黔喙為口有鈐如蟋蟀、螳螂、蝤蛑之類,惟蟲屬有之,因引《爾雅》注“螳螂,有斧蟲”為證。蓋黔與鈐通,較冷氏注謂為鳴喙,似屬有據。然僅數(shù)條耳。
△《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楊時喬撰。時喬字宜遷,號止菴,上饒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謚端潔。事跡具《明史》本傳。此書凡分六部,曰《論例》二卷,《古文》二卷,《今文》九卷,《易學啟蒙》五卷,《傳易考》二卷,附《龜卜考》一卷。每部皆有《自序》。其大意在薈萃古今以辟心學說《易》之謬,所宗惟在程、朱。雖兼稱古今文,而所發(fā)明者古文略而今文詳。中多互見其義,故間有繁復,不害宏旨。然《周易》古文本無可考,郭忠恕《汗簡》所引古《周易》諸字,已不能究所自來。時喬此本更古篆籀文,隨意填綴,往往竄入訛字,殊不免杜撰之訾。又或竄改經文,如“旁行而不流”句下加“正行而不泥”一句,自《經典釋文》以后,未見此文,竟不知其何所本。而其解今文卷中又置之不論,竟似乎經所本有,殊近於誣。至《傳易考》二卷,分《宗傳》、《衍傳》、《正傳》、《輔傳》、《異傳》、《別傳》等名,亦類於門戶之見。王守仁、湛若水兩家弟子各述師承,競分途轍,此書正以辟其非,而轉區(qū)分名目,是以斗解斗矣。朱彝尊《經義考》摘所引諸家姓氏訛舛,猶其小焉者爾。
△《六爻原意》·一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金瑤撰?,幾值聹兀柪觚S,休寧人。嘉靖辛卯選貢生。授會稽縣丞,再補廬陵縣丞。遷桂林中衛(wèi)經歷,以母老不赴。教授鄉(xiāng)里,年九十七乃卒。是書成於萬歷辛巳,乃其晚年所作。其曰《原意》者,原周公爻辭之意也。每卦皆先列六爻於前,而為統(tǒng)論於后。前有《自序》,謂“周公作爻辭,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后因爻而布之。此爻是此意,則以此意屬此爻。彼意合彼爻,則以彼爻系彼意”云云。然《易》本天地自然之數(shù),圣人因其盈虛消息、過與不及而以人事準之,明其吉兇悔吝,以決進退存亡。如瑤所論,是圣人先立一說而牽引《易》象以合之,假借《易》數(shù)以證之。施於此處不可通者,移其說於彼。施於彼處不可通者,又移其說於此。反覆遷就,務申己意而后已。此后世著書之法,非圣人演《易》之本旨也。
△《易疑》·三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陳言撰。言字獻可,號東涯,海鹽人。嘉靖丁酉舉人。其書用《周易》注疏本,題《上經》曰“經之上”,題《下經》曰“經之下”,題《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四傳曰“經之旁”,殊為杜撰。其名《易疑》者,據其《自述》有曰“吾疑乎庖犠之卦非使人卜筮也,吾疑乎卜筮之因卦而作也。吾又疑乎文王、周公卦爻之詞未有占也,卜筮者占之也。吾疑乎卦詞論卦之吉兇,爻辭論爻之得失而已也。吾又疑乎《系辭》之傳不必上下,其章不必皆十有二也。吾又疑乎卦爻之詞間有未安者也。吾又疑乎馬、鄭、王弼、孔穎達輩明其義而疏,希夷、康節(jié)精矣,而一於數(shù)。伊川得《易》之用,紫陽得《易》之深。吾又疑乎羲、文之一理而通之者也”云云。其持論甚高,而其書乃無甚精義。蓋不知古圣人之立教不托空言,必假一事以寓之,遂妄疑《易》非卜筮之書,而生種種似是而非之論耳?!督浟x考》作四卷。此本三卷,江蘇采進之本亦三卷,疑或尚有所佚脫,抑或《經義考》誤三為四歟?
△《易學》·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沈一貫撰。一貫字肩吾,號蛟門,鄞縣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中極殿大學士(案《明史》本傳作建極殿大學士,蓋字之誤。語詳《史部·詔令奏議類·敬事草條》下)。謚文恭。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掃除先天之說,惟偶及象與卦變,亦不甚以為主。大旨斟酌於伊川《易傳》、《東坡易傳》之間,惟以人事為主,較糾紛奇偶者尚為篤實近理。然頗借以寓其私意。如說“亢龍有悔”曰:“夫以龍德而亢極,猶有悔也。時之既極,無論德矣?!贝俗越夤涛徽泄ブ庖病F浣狻对A卦大象》曰:“人每以正氣流為客氣,又每以其客氣流為健訟?!闭f《訟》九二曰:“夫人之訟,未必其身自為之也,亦因群從在旁操持之而不得休。”此解臺諫掊擊之事也。其他借經抒意,往往如此。他如解“日中為市,取諸《噬嗑》”,謂“噬嗑”與“市合”同音之類,亦頗穿鑿?!督浟x考》引陸元輔之言,以此書為進呈講義。案顧起元《序》稱:“予告歸田且十年,研摩編削又不知凡幾,更乃版而行之,而先生遂厭人間世矣?!眲t其晚年所作,非進呈本也。
△《圖卦億言》·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賀沚撰。沚字汝定,廬州人。隆慶庚午舉人。官至蘇州府同知。是書以圖書為《易》原本。首卷《圖書八卦說》,卷二《六十四卦說》、《太極圖說》,皆剿掇朱子緒論,無所發(fā)明。卷三《卦系雜言》,卷四《圖卦續(xù)言》,則皆其所自撰也。如以《河圖》為先天體,《洛書》為后天用,不知八卦之有《先天圖》,本道家抽《坎》填《離》之說,猶有所本。至《圖》、《書》亦分先后天,則前人所未有也。又引《陰符經》所稱“五賊”證五行?!蛾幏洝烦鲎岳铙芊Q傳自北魏寇謙之,本道家之偽本,用以說《易》,相去愈遠矣。
△《大象觀》·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劉元卿撰。元卿字調父,安福人。隆慶庚午舉人。萬歷中官至禮部主事?!睹魇贰と辶謧鳌犯揭姟多嵲a》傳中。史稱所著有《山居草》、《還山續(xù)草》、《諸儒學案》、《賢弈編》、《思閑編》、《禮律類要》、《大學新編》,而不及此書。蓋偶未見。然是書詮釋易象,謹依文訓詁,不足盡示人用《易》之義。至其以《雜卦》為序,尤為顛倒。夫雜者相錯之馀義也。綴《十翼》之末,明非正經也?!督洝肺牟灰詾榇危涓摹督洝芬詮摹秱鳌?,然則《序卦》可不用矣。
△《周易象義》·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唐鶴徵撰。鶴徵號凝菴,武進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斗怖分袑曳Q先君,蓋右都御史順之之子也。事跡附見《明史·順之傳》中。是編用王弼本,故不注《系辭》以下。大旨述順之之說,主於以象明理。卷首所載《讀易法》六。一曰《易須象與理合,彖與爻合》。二曰《上下卦宜分看》。三曰《一卦必有主爻》。四曰《互卦最有關系》。五曰《倒體亦有關系》。六曰《每卦各有大意》。則是書之綱領也。所解如《屯》六二,謂二以五為屯膏之主,非可事者,故守貞不字而字初。以爻辭觀之,則“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指五之坎而言也。“十年乃字”者,謂二不字五,至四互坤得十年之象,乃下應初,故六四亦云“求婚媾”也?!对A》九二,謂二既歸則下復成坤,坤象三爻有三百戶象??捕囗颍兝t不為坎,故無眚。六三在二既歸之后,坎復坤體,全有坤德,故曰“食舊德”,觀“或從王事”亦《坤》三舊文可見矣。雖自出新解,而於經義亦足相發(fā)。至於陽極而亢,陰極而戰(zhàn),《乾》、《坤》二上爻其義相近。而鶴徵解《乾》之上爻以反本還元、歸根復命為說,已涉道家之旨。於《坤》之上爻謂“龍戰(zhàn)”為懼而戰(zhàn)栗,以過時退居,故稱“野”,以貶損自傷,故稱“血”,則穿鑿而不當理矣。
△《易象會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曰“延伯生述”,不著名氏。前有萬歷己酉熊惟學《序》,稱為同年臨川文臺吳君,亦不著其名??嘉W為隆慶辛未進士,是年榜有臨川吳捴謙,或即其人歟?其說取反對之卦,如《乾》《坤》、《屯》《解》、《蒙》《蹇》之類,合兩卦《大象》辭而會釋之,故曰《會旨》?!洞笙蟆方y(tǒng)論一卦,又每卦皆有“以”字示人用《易》之方,初無取於對卦。其對卦乃《易》中之一義,不能標舉以詁全《經》。是書所論,殊非《易》之本旨也。
△《易象管窺》·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正憲撰。正憲字懋容,秀水人。與其兄少詹事洪憲皆喜談《易》。洪憲有《周易集說》三卷,今未見傳本,惟正憲此書存。所用乃王弼之本,所注專主於義理。前有《膚見》七條,即其凡例也。正憲自記,稱是書始於乙未,成於壬寅,凡六易稿。每早起則讀《金剛經》,終朝則讀《周易》。且以西方、北方圣人并言,則其書概可知矣。
△《蠙衣生易解》·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郭子章撰。子章字相奎,號青螺,又自號曰蠙衣生,泰和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成於萬歷丁巳,其歸田以后所作也。卷一為《易論》六篇。卷二至卷九,六十四卦各為《總論》,少者一篇,多者至八篇?!犊傉摗分猓謽伺e文句,發(fā)揮其義。自《師》、《謙》、《噬嗑》、《復》、《頤》、《大過》、《咸》、《恒》、《損》、《萃》、《革》、《鼎》、《旅》、《節(jié)》、《中孚》、《未濟》十六卦無所標舉外,馀卦少者一條,多者至五條。十卷至十四卷,則雜論《系辭》、《說卦》,而《序卦》以下不及焉。其《易論》以《系辭》“生生之謂《易》”一句為本。而以人性當生生之理。其諸卦所論,乃皆不歸此義,往往牽合時事,或闌入雜說。如論《謙卦》云:“漢文、宋仁皆謙德之君也。尉佗自王,元昊自帝,皆非捴謙之臣,故佗、昊后俱削弱。王導、劉裕皆勛勞之臣也。周顗之不顧導,劉毅之不敬裕,皆非捴謙之友,故顗、毅終見誅戮。”其論已不切當日情事。至論《遯卦》謂:“懷、愍不遯,故青衣行酒。徽、欽不遯,故獻俘金朝。當時固執(zhí)死社稷之說,為晉、宋大臣不學之過?!庇燃効姴蛔闩c辨。他如論《震卦》而及於雷之擊人,已非《經》義。又謂雷之所擊皆治其宿生之業(yè),孔氏之門安得是言哉!
△《學易舉隅》·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戴廷槐撰。廷槐長泰人。隆慶中貢生。其說謂《易》自商瞿而后,斯道遂晦,至宋三子而后大明;其漢魏至唐諸儒,則概目為不知《易》:持論頗偏。且其謂日月為易,本《參同契》之文,而《六十四卦圓圖》即《參同契》六十卦周張布為輿之說。既謂之不知《易》矣,何為又陰襲其義乎?
△《易傳闡庸》·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姜震陽撰。震陽字復亨,自稱曰東楚,蓋淮、泗間人也。其書以朱子《本義》為主,附綴諸說於其下,而《經》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蓋惟見坊刻《本義》,未見朱子原書也。其說皆循文衍義,冗沓頗甚,不出坊刻講章之習。卷前標曰“十名家批評”,其陋亦可以想見矣?!督浟x考》作一百二卷,注曰“未見”。此本惟一百卷,殆彝尊偶誤歟?
△《今易詮》·二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鄧伯羔撰。伯羔字儒孝,常州人。朱彝尊《經義考》載其《古易詮》二十九卷,《今易詮》二十四卷,并載伯羔《自序》,謂“詮次成帙,為《上、下經》若干卷,為《彖》、《象》、《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諸傳若干卷,一遵東萊古《易》。其《外詮》則以廣未盡之旨”云云。今觀此二十四卷,前無《自序》而有《自述例》十條云:“前詮從古,此改從今。”則彝尊所引,蓋其《古易詮》之《序》也。然此書雖用注疏本,而其《總論》一卷,《外詮》一卷,則仍與前《序》之言相應?!督浟x考》又載史孟麟《序》云:“先是輯今人言為《今述》若干卷,藏於家。茲乃裒古今人言及己所論著合為一帙,命曰《易詮》?!贝吮镜小督褚自彙?,非完帙矣。
△《羲經十一翼》·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傅文兆撰。文兆,金谿人。其書凡分五篇?!渡瞎乓住返谝?,《觀象篇》第二,《玩詞篇》第三,《觀變篇》第四,《觀占篇》第五。其論爻辭,以為文王所作。大旨專主圖書象數(shù)之學。其稱“十一翼”者,蓋以孔子傳《易》為《十翼》而其又翼孔子,故曰“十一”也。核其名稱,殊為僣妄。《明史·藝文志》載此書五卷,《經義考》亦注曰“存”。此本僅有《上古易》一卷,《觀象篇》一卷,其《玩辭》、《觀變》、《觀占》三卷并闕。其近時始佚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