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作者:清·永瑢


○地理類存目六

△《大滌洞天記》·三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舊本題元鄧牧撰。(案,牧以宋人入元,不仕而卒,據(jù)陶潛書晉之例,當仍題宋人,今特據(jù)舊本所題書之。)核其書,即牧所撰《洞霄圖志》內《宮觀》、《山水》、《洞府》、《古跡》、《碑記》五門,而刪其《人物》。每門又頗有刊削,不皆全文。卷首吳全節(jié)、沈多福二序亦同,惟增入洪武三十一年正一嗣教真人張宇初一序。稱今年春,某宮道士某,持宮志請序,將廣於梓。蓋明初道流重刻時,妄以其意刪節(jié)之,而改其名也。

△《西岳神祠事錄》·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孫仁編。仁,貴池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是書乃其官西安府知府時作。以記西岳神祠之事。所錄文章,具載首尾年月,撰人姓名。較張維新《華岳全集》所載,頗為完整有體。其中《延熹華山廟碑》一篇,則剝泐已甚,非復洪氏《隸釋》之舊矣。

△《石湖志略》·一卷、《文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盧襄撰。襄字師陳,吳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石湖在蘇州府城西南。宋范成大為執(zhí)政時,有別墅在湖上,孝宗御書“石湖”二字以賜,其名始顯。盧氏世居於此,襄乃述其山川古跡為《志略》,又集諸人題詠為《文略》。然此書為范氏別業(yè)而作,自應以是一地為主,與州郡輿記為例各殊。襄乃兼及人物,多至二十有一人,匪獨詞涉夸張,抑亦體傷泛濫矣。

△《石鼓書院志》·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周詔撰。案,是時有二周詔,一為延津人。嘉靖庚戌進士,見《太學題名碑》;一即此周詔,號臺山,富順人。嘉靖癸巳官衡州府知府。石鼓書院在衡州府治北石鼓山。宋景祐間,允集賢校理劉沆之請,賜額置田,與睢陽、岳麓、白鹿號為四大書院,講學家喜稱道之。詔官於衡州,因剿取舊志,稍增損以為此編。首《地理》,次《室宇》,次《人物》,次《詞翰》,而附錄《文移》於末。潦草漏略,殊無義例,蓋書帕本也。

△《凈慈寺志》·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釋大壑撰。大壑字元津,杭州凈慈寺僧。案,凈慈寺在杭州城西南屏山。舊無志,大壑始創(chuàng)修之。其書分《形勝》、《建置》、《法嗣》、《檀護》、《著述》、《僧制》、《靈異》七門。自序稱“斷碣磨崖,冥搜必錄,蓋二十載而始成”,其用力亦勤矣。

△《徑山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釋宗凈撰。宗凈始末未詳。徑山在臨安縣天目山東北,唐代宗時,僧法欽始造寺。是書上卷記寺之建置,中卷記禪宗,下卷載藝文。原刻校讎不精,僧方一序,謂其魯魚亥豕疊出,為白璧蠅玷云。

△《白鷺洲書院志》·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甘雨撰。雨有《古今韻分注撮要》,已著錄。初,宋淳祐辛丑,江萬里知吉州,建書院於白鷺洲。洲在二水之中,故借李白詩“二水中分白鷺洲”句以名之,非金陵之白鷺洲也。時宋理宗方重道學,為賜額立山長,嗣后遂相承為古跡。萬歷辛卯,黃梅汪可受為吉安府知府,又重修之。雨因撰是志,分《沿革》、《建置》、《教職》、《祀典》、《儲贍》、《名宦》、《人物》、《公移》、《賢勞》、《義助》、《紀述》、《書籍》、《生祠記》十三門。生祠記者,即可受生祠也,至別立為一門,此其作志之意不在書院矣。

△《歷代山陵考》·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在晉撰。在晉字明初,太倉人。萬歷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事跡附見《明史·王洽傳》。是書僅從《一統(tǒng)志》抄撮而成,無所考證。況既名山陵,而趙宣子、孟嘗君輩遺冢亦列其間,尤非體也。

△《方廣巖志》·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謝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錄。方廣巖在永福縣東。宋給事中黃非熊嘗讀書山中,作《十詠》以紀其勝。肇淛時為工部郎,奉使過家,游於是巖,因輯此志。前為《義例》一條,作《本紀》以志方廣,作《外紀》以志旁近巖壑,作《別紀》以志方外,作《文紀》、《詩紀》以輯前人之作。然《本紀》之名,史家以載帝王事跡,用之山水,殊乖體例。別紀信志,寧之托生三元、德涵之麗刑地獄,佛氏之說,儒者所不道。《詩紀》末有國朝人所作,則雍正中江績重修是書所附入也。

△《石鼓書院志》·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安仁撰。安仁字裕居,遷安人。萬歷中官衡州府知府。是編因周詔舊志重修,分上下部。上部紀《地理》、《室宇》、《人物》、《名宦》,下部載《藝文》。采據(jù)較詔志為詳。

△《關中陵墓志》·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祁光宗撰。光宗后更名伯裕,滑縣人。萬歷戊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乃光宗督學陜西時,於歷代陵墓詳加考證,各為之圖,而系之以說。其距諸州縣城,方隅道里,皆備志之。亦《皇覽·圣賢冢墓記》之流也。

△《金陵梵剎志》·五十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葛寅亮撰。寅亮有《四書湖南講》,已著錄。是書志金陵梵剎,依僧錄分,攝以靈谷、天界、報恩三大寺統(tǒng)。次大寺五,中寺三十有二,小寺百有二十。其馀廢寺,別為一編。卷首冠以《御制》、《欽錄》二集?!队啤氛?,太祖之詩文;《欽錄》者,沿革之案牘也。末附以《南藏目錄》及諸經、租額、公費、僧規(guī)、公產諸條例。其馀皆略如志乘之體,編次頗傷蕪雜。

△《徑山志》·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宋奎光撰??庾峙鄮r,萬歷壬子舉人,官馀杭縣教諭。是編蓋增補宗凈舊志而成,分《開山諸祖》及《制敕》、《詩文》、《名勝》、《古跡》、《土產》諸門,殊多猥瑣。蓋一山一寺,地本偏隅,宗凈志已具梗概??獗貜亩謴堉淙唔骋艘?。

△《延壽寺紀略》·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釋圓復撰。圓復字休遠,鄞縣人。與屠隆同時。延壽寺在鄞縣南三里,舊號保恩院。宋祥符間,改為延壽寺。是書詳述知禮禪師本末,及宋相曾公亮置買莊田舊事,他無所載。蓋自備古剎之典故而已。

△《禹門寺志》·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戴英撰。英字上慎,宜興人。崇禎甲戌進士。禹門寺在宜興之龍池山。是編前志山寺僧侶,后紀碑銘序記詩文,多未雅馴。

△《鄧尉圣恩寺志》·十八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周永年撰。永年字安期,吳江人。鄧尉故有《沈津志》,茲編乃踵而增之。凡梵宇、名釋、序記、語錄,無不備載。大約於寺之建置本末,尤為詳悉。故以《圣恩寺志》為名。書成於崇禎十五年,而中有康熙中碑刻,及宋犖、徐秉義詩文。蓋后人所續(xù)入也。

△《天童寺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明撰。明不知何許人。天童寺在鄞縣東六十里。晉永康間,義興禪師居此山,有童子來供薪水,久之辭去,自稱太白星。因是山名太白,寺名天童。茲編敘述形勝,綴以藝文。前序無姓名,疑即明所自作。中稱撰為七卷,今止兩卷,似尚非完帙也。

△《南溪書院志》·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葉廷祥、郭以隆、紀延譽、陳翹卿同撰。廷祥官尤溪縣知縣。以隆稱署縣事,疑為丞簿之類。延譽、翹卿則尤溪教諭、訓導也,其里貫均未詳。南溪者,朱子之父松作尉尤溪,實生朱子於其地。理宗嘉熙初,尤溪令李修,以時方崇尚道學,人爭攀附,遂於其地建二朱先生祠,即書院所自昉也。志中載書院額為帝顯德祐元年所賜,而李韶所作記在嘉熙改元之歲,已稱南溪書院。則初建時已有此名,但賜額在后耳。其書僅紀書院之跡,所附詩文,多不雅馴。延譽之序,以朱松、朱子及宋理宗皆跳行別書,使君臣相并,則欲尊朱子而不知所以尊,悖謬甚矣。

△《破山興福寺志》·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嘉燧撰。嘉燧字孟陽,休寧人。崇禎末布衣?!睹魇贰の脑穫鳌犯捷d《唐時升傳》末。常熟縣西北十里有破山,其麓有寺曰“興?!保她R梁間所建。是書一卷、二卷記山中古跡,而詩文附焉。三卷志建置。四卷志禪宗。序次雅潔,為山志中差善之本。

△《靈隱寺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孫治撰,徐增重編。治字宇臺,仁和人。增字子能,吳縣人。其書因明萬歷中昌黎白珩之志,稍增損之。體例與他志略同。惟以宦游寄寓之人概收之《人物》一門,則事涉創(chuàng)造,於義未安。

△《滄浪小志》·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宋犖撰。犖字牧仲,號漫堂,商邱人。由蔭生官至吏部尚書。是編乃犖為江蘇巡撫時得宋蘇舜欽滄浪亭舊址,重為修葺。因蒐輯前人傳記詩文而附以所作記一篇,詩一首,及尤侗、范承勛詩各一首,共為一集。當時頗稱其好事。然其所采,多為舜欽而作,與亭無涉。又南禪寺雖附近亭旁,而實非當日之故址。一概泛載,亦未免稍失斷限矣。

△《杏花村志》·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郎遂撰。遂字趙客,號西樵子,池州人。按,杜牧之為池陽守,清明日出游,詩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泛言風景之詞。猶之楊柳岸、蘆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滯相矣。然流俗相沿,多喜附會古跡,以夸飾土風。故遂居是村,即以古今名勝、建置及人物、藝文集為是編。蓋亦志乘之結習也。至於郎氏族系亦附錄其中,則并非志乘體矣。

△《二樓小志》·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程元愈撰,汪越、沈廷璐又補葺之。與佟賦偉《二樓紀略》一書相為表里,皆記寧國府南北樓事。北樓即謝朓之高齋,南樓即文昌臺。明嘉靖中知府朱大器所建也。賦偉書旁涉他事,殊為龐雜。此輯錄歷代題詠,并記南樓建造之始末,差為有緒。越有《讀史記十表》,已著錄。元愈字偕柳,廷璐字元佩,皆寧國人。

△《青原志略》·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僧大然撰,施閏章補輯。大然始末未詳。閏章字尚白,號愚山,宣城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議。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讀。青原為吉州名勝,自唐行思禪師開山說法以后,遂為巨剎。至明王守仁、羅洪先、歐陽德諸人於此講學,故第三卷特立《書院》一門,略記當時問對之語。而其所采錄皆理之近於禪宗者,則緇流援儒入墨,借以自張其教也。

△《崇恩志略》·七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僧智藏撰。智藏字竺堂,安福人。崇恩寺在廬陵,創(chuàng)自吳赤烏中,屢經廢興??滴醣?,智藏重修之,因輯是書。一卷《山水道場》及歷代住持上堂《語錄》,二卷《記疏》,三卷《詩對聯(lián)》,四卷《序》,五卷《啟書》,六卷《雜著法語》,七卷《法產》。大旨在張皇佛教,以外護為至榮。體例蕪雜之甚。

△《江心志》·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元奇撰。江心寺在溫州府北永嘉江中,即謝靈運詩所謂“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者也。宋高宗嘗幸其地,稱為名勝。明釋成斌、郡人王旸谷始創(chuàng)為之志。元奇因舊本重加編輯。凡《紀跡》一卷,《敕書》一卷,《藝文》八卷,《世系》、《雜記》二卷。

△《白鹿書院志》·十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廖文英撰。文英有《正字通》,已著錄。初,唐李渤與其兄涉讀書廬山,蓄一白鹿甚馴,因名白鹿洞。宋初置書院於五老峰下。朱子守南康軍,援岳麓書院例,疏請敕額,遂為四大書院之一??滴踔?,文英為南康知府,因即舊志修輯,以成是書。意求繁富,頗失翦裁。

△《靈谷寺志》·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吳云撰。云號舫翁,安福人。靈谷寺在江寧鍾山之左,明太祖遷梁寶志塔於此,改賜今名,而號其山曰“紫金”。舊有景泰間僧潔菴、嘉靖間黃河二志??滴醺?,云重輯為是編。前有云自序,及寺僧寂曙所紀修輯緣起。凡分二十四類,其門目皆因明志之舊,僅略為刪補耳。

△《白鹿書院志》·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德琦撰。德琦有《廬山志》,已著錄??滴跫孜?,德琦為星子縣知縣,因取廖文英原志重加訂正。分類凡十,曰《形勝》,曰《興復》,曰《沿革》,曰《先獻》,曰《主洞》,曰《學規(guī)》,曰《書籍》,曰《藝文》,曰《祀典》,曰《田賦》。《形勝》等七門,皆因舊志,《興復》、《主洞》、《書籍》三門,則德琦所增也。

△《通元觀志》·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陳琰撰。陳琰有《春秋三傳同異考》,已著錄。通元觀在錢塘縣。宋紹興中,劉鹿泉請於高宗,建為修真之所。嘉靖中,姜南始志之。陳琰以姜志未備,更為此書。

△《孔宅志》·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諸紹禹撰。紹禹,松江人。青浦縣治之北,地名孔宅。舊有孔子廟,相傳隋末孔子三十四代裔孫蘇州刺史禎僑寓於吳,乃立家廟,并葬先圣衣冠於此。后漸湮廢,明陸應陽重修之,始述為《孔廟記》,陳功又作《續(xù)記》??滴踔?,紹禹增刪舊本,以成是編。案:禎生於隋代,不應尚存先圣衣冠。即有之,亦不應攜至吳中。且隋時郡縣,并無蘇州之名。其說殊未可盡信也。

△《丹霞洞天志》·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蕭韻撰。韻字明彝,南城人。康熙中舉人。明萬歷中,建昌府知府鄔齊云,嘗屬郡人左宗郢為《麻姑山志》,久而版毀??滴踔校|道羅森,復令韻增補成之。首系以圖,次列考、表、志、記諸目,而於題詠詞賦為尤詳。

△《武林志馀》·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旸撰。旸字東榑,號滌岑,錢塘人。是書搜輯武林諸名勝,於道觀、祠廟、名賢、古跡,紀載尤詳。其末一卷,附錄方物,亦頗有考訂。名《志馀》者,欲以補前志所未備也。然采摭頗富,而體例未精,往往失之冗雜。所錄近人題詠,亦殊少別裁。

△《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高嵀,高嶐、高廷珍、高陛、許獻同撰。嵀等四人皆高攀龍之裔,獻亦攀龍同縣人也。其書分《建置》、《院規(guī)》、《會語》、《祀典》、《列傳》、《公移》、《文翰》、《典守》、《著述》、《軼事》十門。意在博搜廣采,而體例冗雜頗甚。所附諸人,又多牽附。不特孫承澤濫廁其間,即宋犖平生,亦僅刻意于文章,未嘗聞其講學也。

△《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厲鶚撰。鶚有《遼史拾遺》,已著錄。是編成於乾隆甲子,以靈隱舊志脫漏尚多,且圣祖仁皇帝省方南幸,駐蹕山中,賜名云林寺,不宜仍用舊名。故因前志而增輯之。首紀《宸恩》,次《山水》,次《禪祖》,次《法語》,次《檀越人物》,次《藝文詩詠》,而以《遺事雜記》終焉。

△《宋東京考》·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城撰。城號石匏,嘉興人。是書前有雍正辛亥王珻序,稱城“客大梁三載,隨境討蒐,以成此書”。其凡例有云:“建隆以前,東京非宋;靖康而后,宋不東京?!鄙w專紀汴都一百七十年之遺跡而作也。每條皆援引舊書,列其原文。蓋仿朱彝尊《日下舊聞》之體。然多引類書,其博贍殊不及彝尊。又多載雜事,務盈卷帙。如所引《宋稗類抄》“二近侍爭辨貴賤由天”一事,因首有仁宗御便殿一語,遂列之《宮殿類》中。然則一代帝王,何事不在宮殿內,豈勝載乎?他如造字臺、吹臺、繁臺,卷中所引各書,皆謂一臺而數(shù)名。乃於繁臺則并入吹臺,又別立造字臺名之類。多彼此牴牾,無所考證。其精核亦不及彝尊也。

△《鵝湖講學會編》·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之僑撰。之僑,字東里,潮陽人。乾隆丁巳進士,官至寶慶府知府。鵝湖為朱、陸講學之所,今其地屬鉛山。之僑官鉛山知縣時,因作是編。首卷為之僑所作圖傳、贊考。二卷至八卷皆四賢問答諸書,及學規(guī)條約講義。九卷為之僑及雷鋐所立條約。十卷、十一卷皆自宋迄今詩文之有關於鵝湖者,而之僑所作亦并錄焉。十二卷則之僑所作《鵝湖書田志》也。書中大旨,多調停朱、陸之異同。其意蓋欲附於講學,然實則惟以書院為主。故題詠名勝諸作,亦皆收錄,今仍附之地理類焉。

──右“地理類”古跡之屬,三十七部,三百七十卷,皆附《存目》。

△《豫章今古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考《隋書·經籍志》,有雷次宗《豫章記》一卷。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又云:次宗作《豫章古今志》。是編首引次宗語,末云次宗於元嘉六年撰《豫章記》,則必非雷書。觀所紀至唐而止,有皇唐、大唐之語,似為唐人之作矣。書分《郡記》、《寶端記》、《寺觀記》、《鬼神記》、《變化記》、《神祠記》、《山石記》、《冢墓記》、《翹俊記》等九部,記載寥寥,絕無體例。疑依托者雜鈔成之也。

△《西湖繁勝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西湖老人撰,不著名氏。考書中所言,蓋南宋人作也。宋自和議既成之后,不復留意於中原。士大夫但知流連歌舞,笑傲湖山。故是書所述,大抵嬉游之事,以繁華靡麗相夸。蓋亦耐得翁《都城紀勝》之類,而瑣屑又甚焉。

△《廬陽客記》·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楊循吉撰。循吉有《蘇州府纂修識略》,已著錄。正德元年,循吉同年進士西充馬金為廬州守,請循吉修郡志,以議不合歸。后二年,因采其風土大概,述為此編。凡十一目,簡潔古峭,頗有結構。蓋借此以馳騁其筆力。然漏略太甚,不足以備考證也。

△《蜀都雜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此乃深為四川左布政使時所錄蜀中山川古跡。其論峨眉山當作蛾眉,又力辨禹生石紐為《元和志》之誤,頗為有識。其他亦多隨筆札記之文。

△《閩部疏》·(無卷數(shù),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卻金傳》,已著錄。是書記閩中諸郡風土、歲時及山川、鳥獸、草木之屬,亦地志之支流。蓋世懋曾官福建提學副使,記其身所閱歷者也。

△《淞故述》·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樞撰。樞字運之,自稱細林山人,華亭人。嘉靖戊子舉人,官至江西臨江府同知。是書乃所述松江一郡遺聞軼事,以補志乘之闕略者。松江本以吳淞江得名,明初因地多水災,故去水旁以禳之。此書標目,則猶仍其本名也。書中於地理、人物、行誼、藝能、文字、題詠以及詼諧、瑣屑之事,無不備載。其藝文籍用宋孝王《關東風俗傳》例,載陸績《渾天圖》以下凡百馀種,悉其鄉(xiāng)人著作,可為徵文考獻之資。至於元楊維禎之名,或從木或從示,諸書參差不一。樞以歲月求之,謂字本從木。入明后以諸王有諱楨者,始改從示。其言殊臆測無據(jù)。又李至剛在永樂時,以善於附會深蒙傾險之識,而樞信《明一統(tǒng)志》之虛詞,反目以德量寬宏,惜《松江舊志》略而不載。亦未免涉回護鄉(xiāng)曲之私也。

△《秦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思孝撰。思孝字繼山,嘉興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兵部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多載陜西諸郡形勝風土,間引經史諸書為證。其論復河套事,極以曾銑之議為非,未免有所回護云。

△《晉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思孝撰。所載多邊障形勝及防守扼要之處,其《田賦》、《鹽課》諸條,與《明會典》亦略有同異。至敘黃河所經州縣及太原晉祠,則大抵習見之文,無足以資孝證。

△《長溪瑣語》·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謝肇淛撰。肇淛有《史觿》,已著錄。長溪,今之福寧府。是書雜載山川名勝及人物故事,間及神怪,蓋亦志乘之支流也。

△《滇南雜記》·二卷(山東巡無采進本)

明許伯衡撰。伯衡號聽菴,昆山人。萬歷庚子舉人,官晉寧州知州,兼攝昆陽州事。伯衡嘗輯《晉寧志》,復雜采滇事為此書。體例與輿記略同,惟不列仕宦人物姓名坊巷公署之類及雜事,各自標目,為小異耳。大抵略於古跡而詳於時事,故下卷自《丁產》以下所載公牘為最詳。自序謂“於滇事無損益,而要不為游談”。其大旨可見矣。

△《西事珥》·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魏濬撰。濬有《易義古象通》,已著錄。是書蓋其官粵西時所作,一卷多言山川地理,二卷多言風土,三卷多言時政,四卷、五卷多言故事及人物,六卷多言物產,七卷多言仙釋神怪,八卷多言制馭苗蠻之始末。雖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編次,固地志之類,但不列門目耳。其考訂頗不茍,敘述亦為雅潔,無說部沓雜之習。然如載舒宏志轉生之類,稍涉荒唐。明惠帝、程濟諸事,亦相沿訛謬也。

△《泉南雜志》·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懋仁撰。懋仁字無功,嘉興人。官泉州府經歷?!墩憬ㄖ尽贩Q其不以簿書廢鉛槧,記泉南事多故牒所未備,即是書也。其所載山川、古跡、禽魚、花木以及郡縣事實,頗為詳具。中如“淳化帖”、“尼無著”等一兩條,亦稍有考證。其“官山”一條,破閩俗葬地之說,持論亦正。下卷則多記其在泉所施設之事,皆得諸身歷者。然如泉人之官嘉興,及嘉興人之官泉者,俱縷列姓名,即簿尉亦并載之,此非天下之通例。懋仁以嘉興人而宦泉州,故兩地互記耳。使修地志者人人皆援此例,則罄南山之竹不足供其私載矣。凡著一書,先存一厚其鄉(xiāng)人之心,皆至薄之見也。

△《閩中考》·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陳鳴鶴撰。鳴鶴有《東越文苑》,已著錄。是書所考,皆福州府境山川古跡。稱得唐人《閩中記》於長樂農家,得宋人《三山志》於徐。參以聞見,訂志乘之舛訛。其考證舊事,如東冶非東治,泉山非泉州清源山,而越山、冶山皆泉之支麓,冶縣非東甌,爐峰石在南嶼不在旗山,舊志本明,新志誤刪其文,因誤移其地,亦頗精核。惟后幅多采小說怪事及僧家語錄,未免傷於蕪雜。

△《兩河觀風便覽》·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中有稱萬歷二十年者,而所列《宗藩》一門尚無福府,則神宗中年之書也。分十門,一曰《圖考》,二曰《封域》,三曰《官秩》,四曰《宗藩》,五曰《賦役雜差》,六曰《戶口》,七曰《河防》,八曰《驛傳》,九曰《儲積》,十曰《兵防》。大抵抄撮案牘為之,而於河南掌故一一具詳。較地志諸書羅列山川、侈陳人物、濫載藝文者,較為近實。特其大者多見於史,而小者亦備載於《通志》,不免為已陳之故牘耳。

△《增補武林舊事》·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廷煥撰。廷煥字中白,單縣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工部主事。初,宋末周密嘗錄南渡后百二十年典故及風俗游宴之盛,為《武林舊事》。廷煥於崇禎間司榷杭州,復采《西湖志》、《鶴林玉露》、《容齋隨筆》、《輟耕錄》及密所著《癸辛雜志》諸書,補綴其闕,以成是編。密書十卷,此增補反為八卷者,密書別有一六卷之本,廷煥據(jù)以推廣也。自序謂增補數(shù)十則,今案所增凡《睿藻》、《恩澤》、《開壚》、《故都宮殿》、《湖產》、《災異》六門,共補一百五十四則,與序不符。殆序文字誤耶?其中《湖產》一門,既非宋代所獨有,與斷限之例殊乖。其《災異》一門,亦非土俗、民風、朝章、國典,泛濫尤甚。均非密著書之本意,殊屬駢枝。明人點竄古書,多不解前人義例,動輒破壞其體裁,往往似此也。

△《帝京景物略》·八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劉侗、于奕正同撰。侗字同人,麻城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吳縣知縣。奕正字司直,宛平人。崇禎中諸生。是編詳載北京景物。奕正摭求事跡,而侗排纂成文。以京師東西南北各分城內、城外,而西山及畿輔并載焉。所列目凡一百二十有九,每篇之末,各系以詩,采摭頗疏。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譏其不考《薩都拉集》,失載安祿山、史思明所造雙塔事,考據(jù)亦多不精確。其為朱彝尊《日下舊聞》所駁正者,尤不一而足。其割裂“藝”、“元”二字為塑工姓名一條,殆足資笑噱。又侗本楚人,多染竟陵之習,其文皆幺弦側調,惟以纖詭相矜。至如“太學石鼓”一條,舍石鼓而頌太學,殊傷冗濫。又首善書院近在同時,泛敘講學,何關景物。於體例亦頗有乖。所附諸詩,尤為猥雜。方今奉命重輯《日下舊聞》,考古證今,務求傳信。朱彝尊之所撰且為大輅之椎輪,侗等吊詭之詞,益可為覆瓿用矣。

△《山左筆談》·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黃淳耀撰。淳耀字蘊生,號陶菴,嘉定人。崇禎癸未進士。南都破后,殉節(jié)死。事跡具《明史·儒林傳》。是編所紀,皆山東風土、形勢、山川、古跡,及海運備倭諸事宜。徵引拉雜,殊鮮倫理。案:淳耀生平未嘗游山東,所著《陶菴集》內亦無此書名,此本見曹溶《學海類編》中,疑亦出偽托也。

△《楚書》·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陶晉楧撰。晉楧字若楧,秀水人。崇禎間嘗侍親官楚,因雜記湖南山水物產,間及古跡。然考證殊多疏漏,如辨《岣嶁碑》信楊慎所錄者為真本,則其他可知矣。

△《山東考古錄》·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舊本題國朝顧炎武撰,載吳震方《說鈴》中。然《說鈴》載炎武書四種,其三皆雜剽《日知錄》,而此書之文獨《日知錄》所不載。末題“辛丑臘望日庚申,是日立春”字,蓋作於順治十八年。考王士禎《居易錄》,記炎武嘗預修《山東通志》?;蚴菚r所遺稿本,亦未可知也。

△《京東考古錄》·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舊本題國朝顧炎武撰,載吳震方《說鈴》中。其文皆見炎武所撰《日知錄》及《昌平山水記》。殆震方剿取別行,偽立此名也。

△《譎觚》·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顧炎武撰。時有樂安李煥章,偽稱與炎武書,駁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書以辨之。其論孟嘗君之封於薛,及臨淄之非營邱諸條,皆於地理之學有所補正。

△《天府廣記》·四十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是書以京畿事實分類編輯,凡《建置》、《府治》、《學宮》、《城池》、《宮殿》各一卷;《壇廟》四卷,《官署》二十三卷,其中倉場漕務附戶部,選舉貢院附禮部之類,又各以所屬系錄;《人物》二卷;《名勝》、《川渠》、《名跡》、《寺廟》、《石刻》、《陵園》各一卷;《賦》一卷;《詩》三卷。全用志乘之體。承澤所作《春明夢馀錄》,多記明事。是編則上該歷代,下迄於明,為例稍殊。其中如因工部而及修筑,遂并淮、黃形勢而詳述之,則是南河而非北都;因禮部而及儀注,因并貴賤章服而縷載之,則是會典而非地志。且既以天府為名,自應以地為限,乃明建都在永樂時,而內閣題名上溯洪武之初。移石鼓入大都在元時,而《石鼓歌》兼收韓愈、韋應物、蘇軾鳳翔所作。如斯之類,皆務博貪多,未免失之泛濫。至於“六科”條目自載其奏疏,《名跡類》中自載其別業(yè),如斯之類,亦未免明人自炫之習。他如《人物門·成德傳》末,附載德殉難時與馬世奇書,有“在都縉紳盡如光含萬、孫北海,天下事尚可為”之語。含萬即光時亨字,以給事中從賊,后為福王所誅者也。以德之剛直明決,與時亨、承澤,決非氣類,未必肯作是語。如斯之類,或不免有所依托。李國禎降賊拷死,具載諸書,而以為棄城遁去,賊追殺之。如斯之類,或不免傳聞失實。前卷以翰林院為元光祿寺,后卷又以翰林院為元鴻臚寺。如斯之類,或不免小有牴牾。核其全書,大抵瑕多而瑜少也。

△《四州文獻摘抄》·四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畢振姬撰,其邑人司昌齡所摘抄也。振姬字亮四,高平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廣西按察使。《山西通志》稱其所著有《四州文獻》藏於家。此本有司昌齡跋曰:“《四州文獻》,蓋潞、澤、遼、沁之通考也。其間有懸揣附會之說。前無總序,條類紛雜。蓋草創(chuàng)未就而其徒所抄次,凡二十五冊。余以前人舊文各有原書。又繁不能盡錄,乃節(jié)其論著之要者,與其所纂物產釐為四卷,題曰《四州文獻摘鈔》?!睋?jù)其所云,則所存不及十之一,尚龐雜如是,則全書可以想見矣。

△《甌江逸志》·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勞大輿撰。大輿字宜齋,石門人。順治辛卯舉人,官永嘉縣教諭。是編前記溫州舊事,后記其山川物產,大意欲補郡乘之闕,故名曰《逸志》。然捃拾未富,且皆不著所出,未為精核。至謂“錢玉蓮為倡女”,更齊東之語矣。

△《粵述》·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閔敘撰。敘號鶴瞿,歙縣人。《太學題名碑》作江都人,疑其寄籍也。順治乙未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是編乃其督學廣西時所作,敘述山川物產,頗為雅潔。其辨“狄青取昆侖關”一事,核以地理,足訂《宋史》之誤。惟好穿鑿字義,如謂“猺”字當作“僥”,即《說文》之僬僥,已為無理。又謂“猺人住屋作兩層,人居其上,豬圈牛欄皆在臥榻之下?!墩f文》家字宀下從豕,可會此義”云云,尤為附會。儒生喜談小學,動稱六書,為萬事之根本,其弊往往至此也。

△《星馀筆記》·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鉞撰。鉞有《粵游日記》,已著錄。此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三種也。皆其官西寧知縣時記其風土物產,如蚺蛇、狒狒諸條,於舊說間有駁正。所記“”字“乪”字、“?”字、“牮”字、“平”字、“冇”字之類,亦足補《桂海虞衡志》所遺,然大抵地志所已載也。以方為邑令,故取巫馬期戴星之義,名曰《星馀》云。

△《中州雜俎》·三十五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價撰。價字介人,號三儂外史,自稱吳人,其里居則未詳也。順治己亥,賈漢復為河南巡撫,修《通志》,價與其役。逾年書成,復采諸書所載軼聞瑣事關於中州者,薈萃以成是編,分天、地、人、物四函。天函子目五,曰《分野》、《圖譜》、《馀論》、《雜識》、《時令》,地函子目十六,曰《建都》、《封國》、《紀邑》、《紀鄉(xiāng)》、《紀山》、《紀水》、《紀室》、《紀園》、《紀寺》、《紀塔》、《紀觀》、《紀廟》、《紀墓》、《紀碑》、《紀橋》、《紀俗》。人函子目二十一,曰《帝跡》、《圣跡》、《賢跡》、《官跡》、《文跡》、《武跡》、《忠跡》、《孝跡》、《義跡》、《節(jié)跡》、《隱流》、《羽流》、《緇流》、《術流》、《技流》、《女史》、《老史》、《兒史》、《兇史》、《異史》、《人雜》。物函子目十四,曰《禽志》、《獸志》、《鱗志》、《蟲志》、《草譜》、《木譜》、《花譜》、《穀品》、《果品》、《菜品》、《飲案》、《食案》、《器考》、《物考》。采摭繁富,用力頗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純?yōu)樾≌f之體。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時代。編次繁復,漫無體例,可謂勞而鮮功者矣。

△《湖壖雜記》·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陸次云撰。次云字云士,錢塘人。康熙初由拔貢生官江陰縣知縣。是書蓋續(xù)田藝蘅《西湖志馀》而作,如慶忌塔、夾城之類,亦頗有考辨。而近於小說者十之七八。蓋藝蘅之書,體例亦如是也。

△《姑孰備考》·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夏之符撰。之符字玹伯,當涂人。順治中修《太平府志》未成,乃刪其八志、二表而為此書。首《郡紀》三卷,以擬本紀;次《人物傳贊》二卷,以擬列傳;次《鄉(xiāng)音集》三卷,皆之符自作之詩。非志非集,殊乖體例。又《人物傳》中列韋弦佩於先賢,而弦佩方序其書。則其人未死,亦豈蓋棺論定之義乎?弦佩原序稱是書十二卷,張總序又作九卷,互相矛盾。惟陶元鼎序作八卷,與此本相合云。

△《臺灣記略》·一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李麟光撰。麟光號蓉洲,武進人。是編雜記臺灣山川,附以《暹羅別記》一篇。篇帙寥寥,疑為刪削不完之本也。

△《海表奇觀》·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凡標二十三門,曰《溯源》,曰《疆境》,曰《形勢》,曰《分野》,曰《氣候》,曰《潮汐》,曰《節(jié)序》,曰《風俗》,曰《黎俗》,曰《占歷》,曰《災祥》,曰《名山》,曰《水泉》,曰《名宦》,曰《人物》,曰《列傳》,曰《祠廟》,曰《古跡》,曰《墳墓》,曰《物產》,曰《奇人》,曰《奇事》,曰《題詠》。蓋即抄撮《瓊州府志》,而每條附以論贊詩句。據(jù)其自序,稱“戊申官於瓊州”,又言“家於齊魯”??肌董傊莞尽?,“康熙七年戊申,知府牛天宿,山東人?!碑敿创巳艘病?br />
△《江南星野辨》·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葉燮撰。燮字星期,吳江人??滴醺邕M士,官寶應縣知縣。其書歷引《周禮》、《爾雅》及星經、史志所載揚州吳越分野,獨推劉基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為得郡邑分度之詳。案,星土之說,雖本《周禮·保章氏》,亦見於《左傳》諸占,然先儒已不得其傳,解多附會。術家用以推驗,偶應者十不得一,不應者十恒逾九。況疆域既已非古,而猶執(zhí)二十八宿尺尺寸寸而拓之,其乖迕殆不待辨。輿圖所列,大抵具文。博引繁稱,徒為枝贅而已。

△《嶺南雜記》·二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國朝吳震方撰。震方有《讀書正音》,已著錄。是編記其客游廣東時所見。上卷多記山川風土,兼及時事,所載番禺唐化鵬《夫務條議》、《花田立縣議》,廣西巡撫彭鵬《禁官販私鹽示》諸條,亦頗留心於利弊。下卷則記物產而已。書中稱平南王尚可喜為逆藩。伏讀五朝國史列傳,可喜之子尚之孝,反覆悖亂,終於伏誅。謂之逆藩可也??上矂t終守臣節(jié),未可目之以逆。是亦傳聞之未審矣。

△《臺灣隨筆》·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徐懷祖撰。懷祖字燕公,松江人。自序稱乙亥之春,再至閩漳,復有臺灣之行。蓋康熙三十四年所作。其記臺灣風土及自閩赴海水程,俱不甚詳備,但就其所身歷者言之耳。

△《燕臺筆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題國朝項惟貞撰。惟貞字端伯,秀水人。朱彝尊之門人也。然檢核其文,實即朱彝尊《日下舊聞》內《風俗》一門。疑彝尊嘗屬之裒輯偶存殘稿,作偽者遂別標此名也。且彝尊撰《日下舊聞》時,溶歿已久,又安得而錄之?《學海類編》多書賈所竄入,非溶原本,此亦一證矣。

△《神州古史考》·一卷、《方輿通俗文》·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倪璠撰。璠字魯玉,錢塘人??滴跻矣吓e人,官內閣中書舍人。是書自序云:“按今之版圖,取自漢迄唐諸史地志,列於郡縣之首。上搜舊聞,旁摭遺逸。凡兩京十四省,共一百五十馀卷,謂之《神州古史考》。又取唐以后者別為一編,名曰《方輿通俗文》。”然所梓者惟杭州一府九縣而已,蓋未成之書也。

(案:此書據(jù)其原序,宜入《總志》;然所刻者惟一府,入之《總志》為不倫,而又不可列於《郡縣》之中。故附存其目於《雜記》,此無類可歸之變例也。)

△《西粵對問》·(無卷數(shù),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江德中撰。德中字漢若,徽州人。官至廣西布政司參議。是書記西粵山川風土物產,頗資異聞。然其徵據(jù)疏謬,亦復不少。如引《左傳》“有仍氏生女黰”事,不檢杜注“美發(fā)為黰”之語,而誤以為肌膚之黑。又云雉黑色者為鷗雉,按《爾雅》“秩秩海雉”注,“如雉而黑,在海中,不云名鷗也”。殆緣海字而誤歟?殊失考。

△《潯陽蹠醢》·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文行遠撰。行遠字樵菴,江西德化人??滴踔胸暽?。是書專志九江一郡故實。首有凡例,自謂“讀書時遇郡事隨見隨錄,自經史子集及稗官野乘小說之類,靡所不采”。首卷分《象緯》、《地輿》、《書院》、《祠廟》、《宮室》、《邱墓》、《服食》、《器用》、《玩好》、《草木》、《鳥獸》、《蟲魚》十二目;次卷分《仕宦》、《吏治》、《典禮》、《經費》、《兵防》、《盜賊》六目;三卷分《交游》、《器局》、《方技》、《孝義》、《閨閫》、《忠節(jié)》、《流寓》、《人物》、《棲逸》九目;四卷分《真仙》、《僧寶》二目;五卷分《詩文》、《書畫》、《典籍》、《名勝》四目;六卷分《像教》、《禪喜》、《靈異》、《感應》、《果報》、《鬼神》六目。其摭拾頗為繁富,而分別門類,殊多失當。如既有《僧寶》,又有《禪喜》;既有《鬼神》,又有《果報》、《感應》、《靈異》之類。中所采取,亦未見決擇。蓋有意求多,未免失之龐雜也。

△《蜀都碎事》·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陳祥裔撰。祥裔本姓喬氏,號藕漁,順天人??滴踔泄俪啥几讲锻ㄅ小2墒裰泄蕦崬椤端槭隆匪木?。雜引諸書,或注或否,間附以考證案語,及前代題詠詩文。復以所采未盡,別為藝文二卷,謂之《補遺》。祥裔所自作詩,亦并列於唐、宋名作之間。

△《續(xù)閩小紀》·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黎定國撰。定國字于一,江都人。嘗客游福建學使幕中,因據(jù)所聞見,輯為此書。以舊書先有《閩小紀》,故以“續(xù)”為名。凡七十六條。所載閩地風俗土產及瑣碎故實,大約《通志》所已具,別無創(chuàng)聞也。

△《嶺海見聞》·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錢以塏撰。以塏游宦廣東,前后八載,所作《羅浮外史》,已著錄。此編又其雜錄見聞之書也。大致欲仿《水經注》、《洛陽伽藍記》,而才不逮古人。又采錄冗雜,無所限斷。記陸賈使粵,乃泛及作《新語》事;記南漢事甚略,乃闌載劉鋹入宋后事。皆與嶺海無關。其他雜采小說,不核真?zhèn)?。如《述異記》、《開元天寶遺事》之類,與聞見亦無涉。至於“荔枝”、“銅鼓”,前后各出二條,尤無體例矣。

△《南漳子》·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之騄撰。之騄所輯《尚書大傳》,已著錄。之騄居於河渚,近南漳湖,因以自號。是書所紀,皆其一鄉(xiāng)之故實,乃自稱為子。核其體例,實亦於古無徵。

──右“地理類”雜記之屬,四十二部、一百七十六卷,內二部無卷數(shù),皆附《存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