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訪書志卷五

日本訪書志 作者:清·楊守敬


○《國語》二十一卷(明刊本) 此為明嘉靖戊子吳郡金李仿宋刊本。韋敘后有“金李??逃跐蛇h堂記”。中間宋諱并缺筆,故知原于宋本也。按宋元憲公序作《國語補音》,取官私十五六本參校。今以此本?!堆a音》皆合,則知此即公序定本。自明人穆文熙等刻《國語》,以補音注于當(dāng)文之下,時多謬誤,而公序定本并《補音》單行本皆亂。自國朝黃堯圃士禮居刻天圣明道本,而公序本遂微。不知明道本固有勝公序處,而公序之得者十居六、七,即如卷一“昔我先王世后稷”,公序本無“王”字,錢遵王、顧千里、汪小米皆以明道本有此字為奇貨,而許宗彥云:“韋解于下‘先王’不空,始釋王字,則此唯云‘先世’,可知明道本未必是,公序本未必非?!苯衩鞯辣居形洳龝种乜?,而公序本竟如星鳳。世有知言君子,以此本重刊,與明道本并傳,豈非合之兩美? ○《國語補音》一卷 宋元憲作《國語補音》,取官私所藏十五六本參校,得多失少。自明人附刊入《韋注》中,而單行本遂微。自黃堯圃刻明道本,顧千里為《札記》,汪小米為《考異》,宋氏之書遂多疵議。傳世舊本,唯見孔氏《微波榭叢書》中。近日盱眙吳氏又從孔本翻刻于成都,末附錢保塘《札記》,稱以明修舊刻本??妆?,知孔本實從明本出,又以舊刻校正孔本數(shù)處。今以照此本,則與錢君所稱舊本多合。而錢君不言是明嘉靖正學(xué)書院刊本,豈錢君所據(jù)本佚趙仲一序耶?此本澀江道純舊藏,余從森立之得之。 ○《晉書》一百三十卷(明刊本) 每卷后題“西爽堂吳氏校刻”。首有黃汝亨序,簡端以嘉靖本、萬歷本及汲古閣本校其異同,最為精密。每冊首有“留蠹書屋儲藏史編”印記。按留蠹書屋為吉漢宦藏書庫名,吉君有《論語考異》及《近聞寓筆》二書,蓋日本校訂名家。又有“曾根書庫”印,未詳其人。載記末有“歲癸亥長夏二十有五日校完,竹逕居士源元起”硃記。據(jù)此,則此書為源君所校,非出吉君之手也。 ○宋槧《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此書開卷題《五代史記》,便與各本不同。別本皆有“曾三異校定”,宋槧《歐陽居士集》,亦有三異《考異》,此本無之,則為北宋槧無疑。字畫古雅,饒有歐書《化度寺》筆意。間有補刊,亦端正不茍。相其紙質(zhì),雖是明代所印,然不害為宋刻佳本。世傳《五代史》以明汪文盛本為最,以此比擬,不啻婢見夫人矣。 此本今歸江陰繆筱珊編修。 ○《史略》六卷(宋槧本,刻入《古逸叢書》) 高似孫《史略》六卷,宋槧,原本今存博物館。此書世久失傳,此當(dāng)為海外孤本。首有“兼葭堂”印、“木氏永?!庇?。按木世肅大阪人,以藏書名者也。原本亦多誤字,今就其顯然者改之。其稍涉疑似者,仍存其舊。按史家流別,已詳于劉知幾《史通》,高氏此書未能出其范圍。況饾饤雜鈔,詳略失當(dāng)。其最謬者,如《后漢書》既采《宋書》范慰宗本傳,又采《南史》及蔚宗《獄中與諸甥書》,大同小異,一事三出,不恤其繁。又如既據(jù)《新唐書》錄劉陟《齊書》十三卷為齊正史,又據(jù)《隋志》錄劉陟《齊紀(jì)》十三卷為齊別史;既出范質(zhì)《晉朝陷蕃記》四卷,又出范質(zhì)《陷蕃記》四卷;而不知皆為一書。其他書名之誤,人名之誤,與卷數(shù)之誤,不可勝記。據(jù)其自序,成書于二十七日,宜其罅漏如斯之多也。似孫以博奧名,其《子略》、《緯略》兩書,頗為精核,此書則遠不逮之,久而湮滅,良有由然。唯似孫聞見終博,所載史家體例,亦略見于此篇。又時有逸聞,如所采《東觀漢記》為今《四庫》輯本所不載,此則可節(jié)取焉。 ○《帝范》二卷(日本舊刊本) 唐太宗《帝范》,新、舊《唐志》并四卷,賈行注。又《舊唐書?敬宗本紀(jì)》有韋公肅注,是唐時已有二注?!冻缥目偰俊贰ⅰ稌浗忸}》并稱一卷,豈為無注之本與?晁公武《讀書志》僅載六篇,則顯然闕佚其半?!端膸臁分洀摹队罉反蟮洹繁锯n出。據(jù)元吳萊稱,征云南僰時所得,其注文頗繁冗,中有引呂東萊之言,則非賈、韋二注明矣。此本分上下二卷,有康平三年五月江匡房點校記,(江氏為日本文章巨族,有《江家次第》傳世,皆一家之言也。)又有寬治、長寬、承安、建久、承元、元仁等題記??伎灯饺戤?dāng)宋仁宗嘉祐五年,則其根源最古。其注文簡要,不注姓名,亦不詳為賈、為韋。但以正文考之,則此當(dāng)是太宗原本。其序文題“御制”,與《大典》本題《唐太宗文皇帝撰》不同,又書中文皇自稱皆曰“余”,不曰“朕”,“民”字、“治”字皆不避,均以此本為是。其他如《建親篇》“枝葉扶疏”,《大典》本誤“扶”為“不”?!白拥軣o一戶之名”,誤為“封戶之人”?!吧衿鳌闭`為“大器”?!霸O(shè)令懸教”,誤“令”為“分”。“宜其不遠”謂與堯不遠也,誤“不”為“宏”。“察之以明,撫之以德”,脫四字,作“察之以德”。《審官篇》“有劣智者不可賴以大功”,誤作“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其下脫“君擇臣而授官,臣量己而受職”二句?!都{諫篇》“折檻壞疏”,誤“壞”為“懷”,注者遂不知“壞疏”是用《說苑》“師經(jīng)投瑟撞疏”事。《去讒篇》“宣王終身而不知”,誤“宣王”為“宣一”?!墩]盈篇》“民財匱”,誤作“人才遺”?!秳?wù)農(nóng)篇》“衣食乏則忘廉恥”,誤“乏”為“足”,誤“忘”為“志”。“欲澄其流”,誤“證”為“止”?!堕單淦贰巴鼞?zhàn)則民殆”,誤“忘”為“亟”?!叭曛伪?,辨等列也”,以正文混入注中?!冻缥钠贰按顺缥闹g(shù)也”,脫“崇”、“之”二字?!安荒芤荩悠湟住?,誤“逸”為“力”。是皆顯然謬訛。(其他訛文、奪字,尤不勝舉,別詳《札記》。)而《大典》本注者不能訂正,遂望文生義,不顧其安。然則此本非特元、明以來不見,亦《大典》本作注者所不見也。又此書每二篇一總結(jié),《大典》本注者皆以本篇文曲解之,尤為鹵莽?!度プ嬈贰盎杳髦尽?,《大典》本竟改為“國之本”?!都{諫篇》“卻坐”二字,是用袁盎卻慎夫人同坐事,《大典》本竟不知其所出?!度プ嬈贰罢压轿颉保怯盟握压?,《大典》本注誤引魯昭公失國事,又見“方悟”與情事不合,遂改“方”為“不”,而不知上文“臣朝有千臣”,尤無著也。凡此皆《大典》注本之陋,不及此本之精博遠甚。唯此本合《臣軌》刻于寬文八年,其中脫誤甚多。余校以古鈔數(shù)本,又以所引原書照之,始可讀。然《建親篇》引《洛書》一條,各本皆誤字錯出,竟不可校。又此本“六王懷叛逆之志”,注云韓、魏、燕、趙、齊、楚等王,亦與本書意不合,當(dāng)以《大典》本補正之。若能重刻行世,亦快事也。 上卷題云:“康平三年五月五日點之,禮部郎中江匡房”。 下卷題云:康平三年五月六日點之,治部少■〈羊水灬,上中下〉江匡房。 寬治八年七月十六日于楊梅亭點了,尤可秘藏而已。藤永實 長寬二年正月廿八日奉授主上巳訖。式部大輔藤永范 ■〈羊上水下〉安元年七月廿四日御讀畢,此書奉授一代圣主,■〈巳上十下〉家之重寶也。從三位行宮內(nèi)卿兼式部大輔藤永范建久三年六月十五日御讀畢。此書繼家蹤已及圣主三代,誠是家之秘本也。 正四位下行式部大輔藤朝臣光范■〈羊上水下〉元二年四月廿三日書寫畢。 以二品戶部(永范)本移點畢,管原淳高元仁二年三月廿五日侍御讀畢。 翰林學(xué)士管淳高。 ○《臣軌》二卷(寬文八年刊本) 《臣軌》二卷,新、舊《唐志》、《崇文總目》并同。此卷末題“垂拱元年撰”。按《唐會要》云:“長壽二年三月,則天自制《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習(xí)業(yè),停《老子》?!迸c垂拱元年撰不合。阮文達《四庫未收書目》遂疑此五字為日本妄增。余按日本楓山官庫藏本,及向山黃村所藏天正年間鈔本,皆有“垂拱元年撰”五字,筆跡亦相同,絕非此邦人所臆增。竊意此書撰于垂拱,而令貢舉人習(xí)業(yè)則在長壽?!稌返谂e其制令之年耳。又楓山本及向山黃村本均有“鄭州陽武縣臣王德纂注”,而楓山本并記臣德纂述曰:“其《臣軌》所引正經(jīng)及子、史者,其正經(jīng)之義則皆取先儒舊注,不敢更生異見?!独献印分x,則唯取河上公焉。馀皆出自愚心,亦不師祖往說矣?!庇喟醋⒅兴墩撜Z》鄭注本條,《孝經(jīng)》鄭注二條,皆他書所未引者,足見其非宋以下人。官庫本又引江本云:“《臣軌》既是御撰,妙極稽古,垂范千古,作鏡百僚。既為臣之令模,乃事君之要道。宜誦登于口,誠藏于心。束發(fā)盍簪,庶多宏益。長安四年三■〈辶主〉四日江都縣孫祥記?!苯癜矗吮炯盎钭职宀o“王德”、“孫祥”二記,蓋鈔者脫之?;钭直緸榱痔炱偎?,注腳虛字殊少,當(dāng)是天瀑所刪。此本注腳虛字為多,雖訛誤之處此本為甚,而根源則較古矣。此與《帝范》體式皆原于唐人卷子鈔本,絕非從刊本翻雕者。 《帝范》二卷、《臣軌》二卷也者,共成于唐帝。唐帝受隋氏弊,聰明神武,庶幾成康,功德兼?zhèn)洌詽h以來,未之有。自吁咨都嗟之后,而元首股肱,互為洽道,故所以《帝范》、《臣軌》之有作者也。本朝博士讀之,尤尊之至。若鎌倉將軍家皆讀之,有助治道久,何啻中華而已哉!洛人林白水新鏤之梓,以欲行于世,良有故哉。白水需書其后,于是題之。寬文八年秋八月日,柳谷散人埜子苞父書。 ○《唐六典》三十卷(古鈔本) 案此書今著錄家不見有宋、元本,僅傳明正德乙亥蘇州所刻,首有王鏊序,末有宋紹興四年張希亮、詹或??}跋,篇中墨丁空缺觸目皆是,幾不可讀,而流傳亦少。日本享保甲辰當(dāng)雍正二年,其攝政大臣家熙為之考訂。凡原書空缺者擬補于其下。亦有原書本缺,如第四卷“禮部郎中”條下脫文,則據(jù)《冊府元龜》、《舊唐志》所引補之。第七卷“屯田郎中員外郎”下,“凡天下諸軍”云云,則據(jù)《通典》、《舊唐志》補之。凡數(shù)百字,校訂矜慎,見聞亦博。據(jù)其自序,用力二十年始克成書。然亦有缺而不能補者。如第一卷“令史十八人”下,空缺仍不下五十馀字。獨怪家熙當(dāng)時以宰相之尊,著書行世,而所據(jù)者亦只正德、嘉靖兩本。而余于百馀年后乃從其書肆得古鈔本,其本紙質(zhì)堅紉,兩面書寫,末無張希亮等題識,相其筆跡,當(dāng)亦七、八百年前之書,凡明刻所缺皆不缺。今以對校之,家熙所補十同七八。其有不同者,皆以此本為是。蓋家熙意度,終不如原書之確也。惟鈔手筆誤,則當(dāng)以明本、家熙本正之。又有日本天保七年當(dāng)?shù)拦獗昕瘫?,書簽亦稱“官板”,首錄王鏊序,尾有張希亮跋,無墨丁空缺,然不言所據(jù)何本。其中有勝于家熙本者,亦有似臆度者。若謂是據(jù)家熙本補填,而亦多違異,且第一卷“令史”下空缺,家熙本未補,此本則與古鈔本合。若謂是見古鈔本,而第四卷“禮部郎中”下之缺文,第七卷“令史”下之缺文,仍未補。且于“令史,凡天子諸”下,妄添“侯”字,以彌縫其缺,不知其注文不可接。若謂書坊所為,而其補填之字出家熙外者,亦多有典據(jù)。如第二卷“護軍”注“魏武帝以牽招為中護軍將軍”,家熙本云“當(dāng)填‘韓浩’”,此本則作“牽招”。案韓浩以護軍從太祖破柳城,改為中護軍。太祖平張魯,以韓浩還,留牽招為中護軍,是韓浩為護軍在前,牽招繼其位。然原本空缺下是“招”字,則作“牽招”是也。鈔本亦作“牽招”。此豈不學(xué)者所能?或謂其本原于蘇州掃葉山房之本,余架上無之,不能質(zhì)言之也。余謂此書自唐虞而下,本末粲然,真所謂經(jīng)國大典,豈獨有唐一代!百世而下,雖有損益,不能出其范圍。顧傳本絕少,余嘗合諸本,竭一月之力,就天??径ㄆ鋸倪`,安得有心經(jīng)世之略者重刊焉。 ○《唐律疏義》三十卷(日本刊本) 首有雍正乙卯刑部尚書勵廷儀序。以孫氏岱南閣所刊元余志安本較之,有柳贇序,而無貰冶子《釋文》,亦無王元亮《纂例》、諸《表》,而顧千里所舉卷三、卷十七、卷二十六、卷二十八所載《釋文》刪除不盡者,此本亦同,而目錄前多出議刊官職名氏一葉,有“龍興路儒學(xué)某某”,與柳贇序,云“刊于龍興”者合,則是此本即泰定初刊本,故《疏義》與《纂例》、《釋文》別行,而余志安乃合刊之。唯柳序稱“廉訪使師公而議刊”,廉訪使乃是朵州禿。豈師唱于前而朵為后任與?此本雖不能無誤,而足以訂正余本者不下數(shù)百字,孫氏當(dāng)日竟未見此本,亦一缺事也。又余收得日本人校本一通,以孫氏刊本硃識其上,其所出《疏義》多與此本合;而所?!夺屛摹樊愅榷啵瑒t不知竟出何本,豈泰定所刊《釋文》,日本別有傳錄與? 議刊《唐律疏義》官職名氏: 廉訪司官: 中奉大夫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朵州禿,奉政大夫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司事岳出謀。 管勾承發(fā)架閣庫照磨程(志通)。 儒學(xué)提舉司官: 文林郎江西等處儒學(xué)提舉贇,承事郎江西等處儒學(xué)副提舉高(若鳳),龍興路儒學(xué)教授李(鼎孫)、學(xué)正李(時)董正刊成。 又按,余志安元本楓山官庫亦有之。 ○《貞觀政要》十卷(古鈔本) 舊影寫本,狩古望之求古樓所載,前二卷末有“安元三年二月五日奉授主上既訖”云云,有“永久”、“建久”、“建保”、“嘉祿”、“建長”等名記,與森立之《訪古志》所載首一部合。每半葉七行,行十七字。字體精妙,神似唐人寫經(jīng)之筆,原本當(dāng)是卷子,影寫改為摺本,然首無吳兢表文,猶不免有脫漏也。其第三卷以下,每卷后有“文化六年六月等日齋中寫勾勘,宰”。第末卷有“文化十二年十月上澣寄與興田箕山,生之記”。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而森立之顧未言及。此書以戈直注本照之,非唯字句多有不同,即篇第亦有增減移易。戈氏自序云;“嘗會萃眾本,參互考訂。章之不當(dāng)分者,合之;不當(dāng)合者,分之”。知是皆為戈氏所亂久矣。今全錄其題識,以與森氏《訪古志》相證驗。又錄篇第異同于其下,使讀者知其崖略。若夫字句之差互,則屢牘不能盡,別為《札記》焉。 安元三年二月五日奉授主上既訖。正三位行宮內(nèi)卿兼式部大輔播磨權(quán)守藤原朝臣永范。 永久三年仲春二十五日點訖,合證本等又加自點秘本也。良兼。 建久第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詣三品李部大卿書閣讀合畢,有秘說等。匠作員外少尹藤(孝范)。 建保第四年夷則二十五日受嚴(yán)訓(xùn)訖,文章得業(yè)生經(jīng)范。 嘉祿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合二條院御本并八條左相府證本畢。刑部權(quán)少輔經(jīng)范。 建長三年二月十日以家說授茂才明范既訖,三品李部大卿經(jīng)范。 建長六年三月二十日以家說授小男淳范既訖。三品吏部大卿經(jīng)范。 《貞觀政要》古抄本次第: 第一卷 《貞觀政要》序(標(biāo)題作“弘文館”,戈本作“修文館”。) 《君道》第一(戈本題《論君道》一,以下每題多有“論”字。此篇次第同。) 《政體篇》第二(古本十八章,戈本題“十三章”,而有十四章。) 第十一章 戈本無。 貞觀八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我所居殿即是隋文帝所造,已經(jīng)四十馀年,損壞處少。唯承乾殿是煬帝造,工匠多不見新奇,斗拱至小,年月雖近,破壞處多。今為改更,欲別作意見,亦恐似此屋耳”。魏徵對曰:“昔魏文侯時,租賦歲倍,有人致賀,文侯曰:‘今戶口不加,而租稅歲倍,此由課斂多,譬如治皮,令大則薄,令小則厚。理民亦復(fù)如此?!墒俏簢罄?。臣今量之,陛下為理,四夷賓服,天下已安,但須守今日理道,亦歸之于厚,此即是足?!?第十二章(戈本無) 貞觀八年,太宗謂群臣曰:“為理之要,務(wù)全其本。若中國不靜,遠夷雖至,亦何異焉?朕與公等共理天下,令中夏乂安,四方靜肅,并由公等盛盡忠誠,共康庶績之所致耳。朕實喜之。然安不忘危,亦兼以懼朕。煬帝纂業(yè)之初,天下隆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強大,志意既盈,禍亂斯及,喪其大業(yè),為臣于朕。葉護可汗,亦太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通,以致破滅。其子既立,便肆猜忌,眾叛親離,覆基絕嗣。朕不能遠纂堯、舜、禹、湯之德,目睹此輩,何得不誡懼乎!公等輔朕,功績已成,唯當(dāng)慎以守之,自獲長世,并宜勉力。有不是事,則須明言,君臣同心,何得不理?!笔讨形横鐚υ唬骸氨菹潞胫晾硪园蔡煜?,功已成矣。然每睹非常之慶,彌切虛危之心,自古至慎,無以加此。臣聞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明詔獎勵,足使愞夫立節(jié)?!?第十三章(戈本無)。 太宗問拓跋使人曰:“拓跋兵馬,今有幾許?”對曰:“見有四千馀人,舊有四萬馀人?!碧谥^侍臣曰:“朕聞西胡愛珠,若得好珠,劈身藏之?!笔坛枷淘唬骸柏澵敽?,實為可笑?!碧谠唬骸拔鹞ㄐ窆偃素澵?,不顧性命,身死之后,子孫被辱,何異西胡之愛珠耶?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好樂無度,荒廢庶政,長夜忘返,所行如此,豈不滅亡?隋煬帝奢侈自賢,身死匹夫,足為可笑?!蔽赫鲗υ唬骸俺悸勽敯Ч^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孔子曰:‘又有好忘甚于此者,近見桀、紂之君,乃忘其身。’”太宗曰:“朕與公等既知笑人,今共相匡輔,庶免人笑?!?第十四章(戈本無)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為帝王者,必須慎其所與。只如鷹犬、鞍馬、聲色、殊味,朕若欲之,隨須即至,如此等也,恒敗人正。邪佞忠直,亦在時君所好。若任不得賢,何能無滅?”侍中魏征對曰:“臣聞齊威王問淳于髡:‘寡人所好與古帝王同否?’髡曰:‘古者圣王所好有四,今王所好唯有其三。古者好色,王亦好之;古者好馬,王亦好之;古者好味,王亦好之;唯有一事不同者,古者好賢,王獨不好?!R王曰:‘無賢可好也?!赵唬骸胖郎形魇?、毛嬙,奇味即龍肝豹胎,善馬則有飛兔、綠耳,此等今既無之,王之廚膳、后宮、外廄,今亦備具。王以為今之無賢,知前世之賢,得與王相見以否?’”太宗深然之。 第十五章(戈本無)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月令》是早晚有?”侍中魏征對曰:“今《禮記》所載《月令》,起自呂不韋?!碧谠唬骸按贋榛瘜R馈对铝睢罚茞簭?fù)皆如所記不?”魏征又曰:“秦、漢以來,圣王依月令。事多若一依《月令》者,亦未有促。古者設(shè)教勸人為善,所行皆欲順時,善惡亦未必皆然?!碧谟衷唬骸啊对铝睢芳绕鹎貢r,三皇、五帝并是圣主,何因不行《月令》?”征曰:“計《月令》起于上古,是以《尚書》云‘敬授民時’。呂不韋只是修古《月令》,未必起于秦代。”太宗曰:“朕比讀書,所見善事,并即行之,都無所疑。至于用人,則善惡難別,故知人極為不易。朕比使公等數(shù)人,何因理政猶不及文、景?”征又曰:“陛下留心于理,委任臣等逾于古人。直同臣等庸短,不能稱陛下委寄。欲論四夷賓服,天下無事,古來未有似今日者。至于文、景,不足以比圣德?!闭髟唬骸白怨湃司鯙槔硪?,皆欲比隆堯舜,至于天下既安,不能終其善。人臣被任也,亦欲盡心竭力,及居富貴,即欲全官爵。若遂君臣常不懈怠,豈有天下不安之道哉!”太宗曰:“論至理,誠如公此語?!?第十八章(戈本無) 貞觀三年,上謂房玄齡曰:“古人善為國者,必先理其身。理其身必慎其所習(xí)。所習(xí)正,則其身正。身正,則不令而行。所習(xí)不正,則身不正。身不正,則雖令不從。是以舜誡禹曰:‘鄰哉!鄰哉!’周公誡成王曰:‘其明!其明!’此皆言慎其所習(xí)近也。朕比歲臨朝視事,及園苑間游賞,皆召魏征、虞世南侍從,或與謀議政事,講論經(jīng)典,既常聞啟沃,非直于身有益,在于社稷亦可謂久安之道?!?第二卷 《任賢》第三。(凡八章,戈本同)。 《求諫》第四。(凡八章,戈本十一章,移《納諫篇》三章于此篇,作第四、第六、第七章。) 《納諫》第五。(凡十章,戈本亦十章。) 第二章。(戈本移入《求諫篇》為第四章。) 第四章。(戈本移入《求諫篇》為第六章。) 第五章。(戈本移入《求諫篇》為第七章。古本原為二章。戈本云:“舊本此與前章通為一章,今按不同分為二章。”而此古本原是二章。) 按此篇戈本移出三章,而又別采太宗事跡增入三章。(太宗有駿馬一條,貞觀七年幸九成宮一條,貞觀八年謂長孫無忌一條。) 又按此下戈本增入《直諫》一篇,凡十章,皆古本所無。但于《直諫》下標(biāo)一“附”字,而不增題第六,是此書為后人所亂之確據(jù)。 第三卷 《君臣鑒戒》第六。(凡四章,戈本七章。) 按此篇戈本第一章、第二章皆古本所無。其第五章“魏征上疏”云云,是此本《禮樂篇》文。 《論擇官》第七。(凡十章,戈本十一章,無“論”字。) 第四章。(戈本移為第二章。) 第七章。(戈七分“治書侍御史”以下別為一章,而增“貞觀十一年”五字。) 第八章。(戈本于“朕聞”下增“太平后必有大亂,大亂后必有太平。大亂之后,即是太平之運也”二十五字。) 第九章。(戈本于“賞不遺疏遠”上增一百三十二字。) 《論封建》第八。(古本、戈本篇第同。) 第四卷 《論太子諸王定分》第九。(凡四章,戈本亦四章。) 第一章。(戈本分“御史馬周”以下別為一章。) 第二章。(戈本于“或至亂國”下增入三十六字。又于“發(fā)病而死”下增入二十四字。) 第四章。(“貞觀中皇子年少者”云云,戈本移入《教誡篇》末。) 《論尊師傅》第十。(古本、戈本并六章。戈本作“尊敬師傅”。) 第五章(戈本于“是故周儲”上增入七十一字。) 《教誡太子諸王》第十一。(凡六章,戈本七章,“教”上有“論”字。) 第四章。(戈本于“覆亡非一”下,增入三十七字。又于“信非虛說”下,增入三十四字。) 第六章。(戈本移《定分篇》末章于此章下,為第七章。)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凡五章,戈本四章。) 第四章。(戈本合上第三,共為一章。又于“人面獸心之徒”下增入十六字。) 第五卷 《論仁義》第十三 第二章。(“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云云,戈本移入《辨興亡》。) 第五章。(“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云云,戈本移入《辨興亡》。) 第六章。(“乃可存其性命”下,戈本有“王珪頓首曰陛下能知此天下幸甚”十四字。) 《論忠義》第十四。(凡十二章。戈本題十五章,核之只十四章。) 第一章。(“太宗聞而嘉之”下,此本有“曰:于生死之間甚眾義備矣。如此則彼尋行數(shù)里、矯事談議者,徒自以為人何逮于此也”。戈本無此三十四字。) 第四章。(“忠臣烈士何代無之”下戈本增入九十八字。) 第五章。(戈本于此章下,別采“貞觀八年桂林都督”一條為第六章,古本無之。) 第八章。(戈本移入《政體篇》。) 第十二章。(“尋擢弘文館學(xué)士”下,戈本于此截斷,而以《赦令篇》之第七章移于此下,為第十三章.又于“太宗攻遼東”上增“貞觀十九年”五字,別題為第十四章。) 《論孝友》第十五。(凡三章,戈本五章。) 第一章。(“虞世南”以下,戈本別為一章,是也。此本誤連。) 第二章。(“王元軌”以下,戈本別為一章,是也。此本誤連。) 《論公平》第十六。(凡六章,戈本八章。) 第四章。(戈本無。)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昨日皇甫德參上書言,朕修營洛州宮殿,是勞民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高髻,是宮中所化也。觀此人心,必欲使國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宮人皆無發(fā),乃稱其意耳。事既訕謗,當(dāng)須論罪?!蔽赫鬟M曰:“賈誼當(dāng)文帝之時,上書云‘可為痛哭者三,可為長太息者五’。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能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仙謗,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責(zé)也?!碧谠唬骸半蕹跤?zé)此人,但已許進直言,若責(zé)之,則于后誰敢言者?”賜絹二十疋,令歸。 第五章。(戈本為第七章。) 《論悔過》第廿四。(凡五章。戈本四章。) 第二章。(“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諫”下,有“此殿在內(nèi),處所寬間,參奉往來,實為穩(wěn)近。但”十七字,戈本無。) 第三章。(戈本無。)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等曰:“齊文宣何如人君?”魏征對曰:“非常顛狂。然與人共爭道理,自知短屈,即能從之。臣聞齊時魏愷先任青州長史,嘗使梁,還除光州長史,不就。楊遵彥奏之。文宣帝大怒,召而責(zé)之。愷曰:‘先任青州大藩長史,今有使勞,更無罪過,反授小州,所以不就?!祟欀^遵彥曰:‘此漢有理?!蛄钌嶂?。”太宗曰:“往者,盧祖尚不肯受官,朕遂煞之。文宣帝雖復(fù)顛狂,尚能容忍此一事,朕所不如也。祖尚不受處分,雖失人臣之禮,朕即可煞之,大是傷急。一死不可再生,悔無所及,宜復(fù)其故官蔭。” 《論奢縱》第廿五。(凡四章,戈本一章。) 第一章。(戈本移入《辨興亡篇》。) 第二章。(戈本無。) 貞觀七年,太宗授郭孝恪西州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人出銀山道以伐焉耆。夜往掩襲其城,破之,虜其王龍突騎發(fā)。太宗謂侍臣曰:“計八月中旬孝恪發(fā),去二十日應(yīng)到,必以二十二日破焉耆,當(dāng)弛使報朕。計其行程,今日應(yīng)有好消息。”言未訖而騎至,云孝恪已破焉耆。太宗悅。及征龜茲,以孝恪為昆山道副大總管,破其都城,留孝恪守之,馀軍分道別進。域中未賓,孝恪因乃出營于外,有龜茲人來謂孝恪曰:“那利,我之國相,人心素歸,今亡在外,必思為變。城中之人頗有異志,公其備之?!毙〔灰詾橛荨D抢裙时娙f馀,私與城內(nèi)降胡相知,表里為應(yīng)。孝恪失于警候,賊入城鼓噪,孝恪始覺之,為胡矢所中而死。孝恪性奢侈,家之仆妾以及器玩,務(wù)極鮮華,雖在軍中,床榻器皆飾以金玉。仍以金床華帳充具,以遺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尒。社尒一無所受。太宗聞之,乃曰:“二將何優(yōu)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為虜所屠,可謂自招伊咎耳。” 第三章。(戈本移入《辨興亡》。) 第四章。(“明王圣主”下,戈本增入十三字?!暗渷y不作者也”下,此本有“臣愚頃聞京師營迭供奉器物頗多,縻費百姓,或有怨嗟之言”二十四字,戈本無,而別增二百七十一字。下接“陛下少處人間”。又至“不可不誡也”,戈本增二百九十七字。) 《論貪鄙》第廿六。(凡七章,戈本六章。) 第四章。(戈本無。) 貞觀四年,濮州刺史龐相壽貪濁有聞,追還,解任。殿庭自陳幕府舊左右,實不貪濁。太宗矜之,使舍人謂之曰:“爾是我舊左右,我極哀矜爾,爾取他錢物,只應(yīng)為貪。今賜爾絹一百疋,還向任所,更莫作罪過。”魏征進而諫曰:“相壽貪濁,遠近所知。今以故舊私情,赦其貪濁之罪,加以厚賞,還令復(fù)任。相壽性識,未知愧恥。幕府左右其數(shù)甚多,人人皆恃恩私,足使為善者懼?!碧谛廊患{之,使引相壽于前,親謂之曰:“我昔為王,為一府作主。今為天子,為四海作主。既為四海作主,不可偏與一府恩澤。向欲令爾重任,左右以為爾若得重任,必使為善者皆不用心。今既以左右所言者為是,便不得申我私意,且放爾歸?!蹦速n雜物而遣之。相壽默然,流涕而去。 第七卷 《崇儒學(xué)》第廿七。(凡二章,戈本六章。) 第一章。(戈本截“貞觀二年”以下為第二章。又于“征天下儒士”下增作八字。又截“太宗幸國學(xué)”以下為三章。又截“十四年”下增“貞觀”二字為第四章。) 第二章。(戈本截“太宗嘗謂中書”以下為六章。) 《論文史》第廿八 第二章。(戈本無“尚書左仆射”以下十一行。) 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侍中魏征、散騎常侍姚思廉、太子右庶子李伯藥、孔穎達、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舍人許敬宗等,以貞觀十年撰成周、齊、梁、陳、隋等五代史,奏上。太宗勞之曰:“良史善惡必書,足為懲勸。秦始皇奢侈無度,志在隱惡,焚書坑儒,用緘談?wù)咧凇K鍩壑驹陔[惡,雖曰好學(xué),招集天下學(xué)士,全不禮待,竟不能修得歷代一史,數(shù)百年事殆將泯絕。朕今欲見近代人主善惡,以為身誡。故令公等修之,遂能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懷,極可嘉尚。”于是進級班次,各有差降。 《論禮樂》第廿九。(凡十章,戈本十二章。戈本無“論”字。) 第三章。(戈本截“禮部尚書”以下,別為第四章。) 第四章。(戈本截“禮部尚書王珪以下為第六章。) 第八章。(“貞觀十四年”云云。戈本移入《鑒誡篇》。) 第八卷 《務(wù)農(nóng)》第卅。(《禁末作》附。凡五章。戈本四章,無“禁末作附”四字。) 第三章。(戈本無。) 貞觀四年,太宗謂諸州考使曰:“國以人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親所致也。故就別院種三數(shù)畝禾,時自鋤其ㄗ莠,才得半畝,即苦疲乏。以此思之,勞可知矣。農(nóng)夫?qū)嵣跣量啵暵勱P(guān)東及諸處,粟兩錢半價,米四錢價。深慮無識之人,見米賤遂惰農(nóng)自安。倘遇水旱,即受饑餓。卿等至州日,每縣時遣官人就田隴間勸勵,不得令有送迎。若迎送往還,多廢農(nóng)業(yè),若此勸農(nóng),不如不去?!?《論刑法》第卅一(凡九章,戈本八章,無“論”字。) 第一章(戈本無)。 貞觀元年詔:以犯大辟罪者,令斷其右趾。因謂侍臣曰:“前代不行肉刑久矣,今斷人右趾,意不忍為?!敝G議王珪對曰:“古行肉刑,以為輕罪。今陛下矜死之多,故設(shè)斷趾之法,損一足以全其大命,于犯者甚益矣。且見之足為懲誡?!笔讨嘘愂暹_又曰:“古之肉刑,在死刑之外,陛下于死刑之內(nèi),降從斷趾,便是以生易死,足為寬法。” 第四章(自“蘊古始也”下,戈本多三十三字。) 《論赦令》第卅二(凡七章,戈本四章。) 第二章(戈本移入《慎所好篇》。) 第六章(戈本移入《儉約篇》。) 第七章(戈本移入《忠義篇》。) 《論貢獻》第卅三(凡五章,戈本同。“獻”作“賦”。) 按戈本此篇后有《辨興亡》一篇,凡五章。其第一章以此本《仁義》第二章移入。第二章以此本《奢縱篇》第一章移入。第三章以此《仁義篇》第五章移入。第四章古本無。第五章以此本《奢縱篇》第二章移入。 第九卷 《議征伐》第卅四(凡十三章,戈本同。此篇據(jù)原校與南本多有增減,別詳《雜記》。) 《議安邊》第卅五(凡二章,戈本同。) 第十卷 《論行幸》第卅六(凡三章,戈本四章。)此篇后戈本有“貞觀十二年”云云一章,為第四章,古本無。 《論田獵》第卅七(凡四章,戈本五章。) 戈本于第二章下增入“貞觀十二年太宗幸同州”一條,為第三章。 《論祥瑞》第卅八(一本,戈本合下《災(zāi)害》為《災(zāi)祥》一篇。) 第一章(戈本以此條為《災(zāi)祥》第一條。) 《論滅異》第卅九(凡三章,戈本合前條題為“《災(zāi)祥》”,共四章。各抄本皆作“《災(zāi)異》”,惟安元抄本目錄作“《災(zāi)害》”。) 《論慎終》第卌(凡七章,戈本同。) 第一章(戈本為第二章。) 第二章(戈本為第一章,而于“太宗謂侍幸臣也”下多十七字。) 第三章(戈本于“房玄齡曰”下多四十二字。又于“天下大治”下多九字。又于“遠勝古也”下多八字。) 第四章(戈本于“天下無憂,不理也”下多六字。) ○《貞觀政要》十卷(影舊鈔本) 此本影文化六年鈔本。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與狩谷藏本第三卷以下皆同。首有吳兢《上〈貞觀政要〉表》,而無吳兢《貞觀政要序》。其第二卷后有“建?!?、“嘉祿”、“貞應(yīng)”、“安貞”、“嘉禎”、“仁治”、“弘長”、“永仁”、“永祿”等年,管氏歷世題記。每卷后均有文化六年六月等日寫記,有“寴”字押,森立之稱為藤長親卿花押。此本即影寫長親卿手書本者。蓋原本卷軸改為冊子也。立之又云:以《玉?!匪d目錄及元戈直本校之,體式大異,蓋其國博士家所傳唐時真本。其言當(dāng)不誣。末卷有文化十二年興田吉從一跋,言此書甚悉。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卷有“不忍文庫”、“溫故堂文庫”印,皆日本收藏名家也。 《上〈貞觀政要〉表》 臣兢言,臣愚比嘗見朝野士庶有論及國家政教者,咸云:“若以陛下之圣明,克遵太宗之故事,則不暇遠求上古之術(shù),以必致太平之業(yè)?!惫手煜轮n生所望于陛下者,誠亦厚矣?!兑住吩唬骸笆ト烁腥诵模煜潞推??!苯袷サ滤?,可謂深矣。竊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曠古而求,未有如此之盛者也。雖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之文武、漢之文景,皆所不逮也。至于用賢納諫之美,垂代立教之規(guī),可以引闡大猷、增崇至道者,并煥乎國籍,作鑒來葉。微臣以早居史職,莫不成誦在心。其有委質(zhì)策名,立功樹德,正詞鯁議,志在匡君者,亦隨事載錄,用備勸誡。撰一帙十卷,合四十篇,仍以《貞觀政要》為目,謹隨表奉進。望紆天鑒,擇善而行。引而申之,觸類而長?!兑住凡辉坪酰俊笆ト司糜谄涞蓝煜禄伞?。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無倦。則貞觀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倘不修祖業(yè),微臣亦恥之?!对姟吩唬骸澳钇澔首?,陟降廷止?!庇衷疲骸盁o念爾祖,聿修厥德。”此誠欽奉祖先之義也。伏惟陛下念之哉!則萬方幸甚。不勝誠懇之至。謹詣明福門,奉表以聞。謹言。 本云:(以下諸條在第二卷末。) 手自校眾本勘本文,擇善合點了。三品李部員外大卿菅(判)。 建保四年五月十二日,授男著作郎長貞了。大府卿菅為了。 嘉祿元年八月九日,候于條前殿下且讀。(判。) 貞應(yīng)三年閏馀七月廿六日,授男長成了。李部大卿(判)。 安貞二年四月二日,授男高長了。大府卿(判)。 嘉禎四年五月一日,授少子長明孫家長等了,李部大卿判。 仁治三年七月廿八日,侍當(dāng)今皇帝御讀。大藏卿兼式部大輔(判)。 弘長二年三月二日,授愚息清長了。李部大卿(判)。 永仁五年十二月五日,以家說重授正修上人了。從二位菅清長了。 永仁七年三月十日,以說授小童摩尼殊丸了。(生年十三歲,明玄判。) 永祿三年四月,終書功了。李部大卿菅長雅。 文化六年六月十九、二十兩日寫功了。寴。同年七月十日,寓直之暇,一校了。昨日大風(fēng)甚,自辰自酉。 《貞觀政要》十卷,菅原氏所傳,而從三位勘解,由長官菅原長親卿所親寫也。初吉從獲元德年中菅氏文章,得業(yè)生款狀于觀智院住寶僧,都愛藏之。長親卿一見奇之,介藤原以文而求之。吉從深欽卿慕其祖之意,割愛奉呈焉。卿大喜,辱手書,且錫以此書。事詳于其書牘中。蓋《政要》之為書坊間所刻者,系于戈直所注,縉紳學(xué)士家雖間有傳之者,衍錯脫誤,大紊其真。此編乃菅氏奕世所傳,而出于參議為長卿所授也。卷首載吳兢上表,蓋兢表獨載于國字譯本,而其佗則未嘗見存之者。況菅氏之令孫所親寫,而校訂《政要》之真,舍此篇,吾安適從焉?吉從獲之。 ○《貞觀政要》十卷(舊鈔本) 此本系文政元年阿波介藤原以文以其國諸古本及戈本合校者。篇首載其國古墨筆凡十三通,又硃筆二通,一為永本,一為江本。又載漢本奧書題識。奧書,卷子反面書也。其本有《政要表》,而□《政要序》?!侗怼泛笥校骸熬褒埲暾?日,衛(wèi)尉少卿兼修國史館、崇文館學(xué)士臣吳兢等上表”,為各本所無。按吳兢本《傳》,其書實成于神龍中,《書錄解題》引《館閣書目》亦云。然則此“景龍”當(dāng)為“神龍”之誤。而據(jù)其自序,《提要》考在開元八年以后,亦至確,莫詳其乖異之由也。此本每卷有“松田本生”印,又有“向山黃村”印。余從黃村得此本,而日本古本異同皆匯集無遺,擬歸而刻之,久無應(yīng)者,今以阿波介藤合校諸本列左。 古本校合《凡例》 八條左府本二條院御點本菅本 或本南家本異本 古本一本摺本 亻本 扌本家本 自本 永本(菅長雅卿親寫本,有“永錄三年”之奧書,故稱“永本”。今為五條家藏。)江家本(原本卷子本有“匡衡朝臣”奧書,故稱“江本”。) 江家本奧書如左: 本云:以累代秘說本,奉授圣上了,尤可秘藏也。寬弘三年三月五日 吏部大卿江(判)。 朱云:寬弘九年閏七月念一日,藤家本一校了。江匡衡。 此一卷以江家舊卷(卷子本有匡衡奧書。)傳寫本校正訖,稱“江本”者是也。馀卷今逸,惜哉。 以源容所(元寬。)校本再校訖。(此本有“多福文庫”印,元和活版也。) 以清國嘉慶戊午重鐫掃葉山房刻本再訂訖,所稱“清本”是也。 文政元年八月一日阿波介藤原以文。 不啻十朋之龜,乃十襲寶藏,以貽之永世焉。長親卿手書別藏于家,宜并考。卿稱清罔,學(xué)業(yè)富瞻,最能文章。嘗聞卿常侍讀于皇太子,頗有啟沃之功云。實菅廟三十一世之孫也。文化十二年乙亥正月,興田吉從謹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