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皇帝
王欽若等改定郊丘板位
景德二年七月丁巳,詔以十一月十三日有事于南郊。八月丁未[1],上封者言:『郊丘神板,皆有司臨事題署,多不嚴(yán)肅?!辉t鹵簿使王欽若改造。欽若言:『五方帝位板,如靈威仰、赤熛怒,皆是帝名,理當(dāng)恭避。望下禮官檢定?!欢Y官言:『按:《開寶通禮義纂》: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葉光紀(jì)者,五帝之號。《漢書》注「五帝自有名」,即靈符、文祖之類也。既為美稱,不煩回避?!辉t可。欽若又言:『壇圖神位,升降未便。《漢書﹒郊祀志》五帝為天神之佐。今五帝在第一龕,天星大帝在第二龕,與六甲、岳瀆之類同處北極,眾星所拱。今與尚書、大理之類接席。帝坐為天市之尊,與二十八宿、積薪、騰蛇、杵臼之類同在第三龕[2],卑主尊臣,甚未便也。若以北極帝坐本非天帝,蓋是天帝所居,則北極在第二,帝坐在第三,亦高下未等。又太微之次少左、右執(zhí)法,子星之次少孫星,天輻當(dāng)為天福。望令司天監(jiān)眾官參驗聞奏?!辉t欽若與禮儀使、太常禮院、司天監(jiān)同檢討詳定。欽若言:『本因臣所陳請,不可復(fù)同商確?!辉S之。既而禮儀使趙安仁等言:『得崇文院檢討杜鎬、陳彭年狀。按《開寶通禮》: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jù)遠(yuǎn)視之蒼然,則稱蒼天。所尊莫過于帝,托之于天,故稱上帝。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寶也。自是星中之尊?!兑住吩唬骸溉赵蔓惡跆?,百谷草木麗乎地?!褂衷唬骸冈谔斐上?,在地成形?!故敲鞒较蠓翘?,草木非地,則是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又《郊祀錄》,壇之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坐,并差在行位前,余內(nèi)官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漢都四十九坐齊列,俱在十二陛之間。唐建中元年,司天中官正郭獻(xiàn)之奏[3]:天皇、北極、天一、太一,準(zhǔn)天寶中敕,并合升在第一等。從之。貞元二年親郊,令禮官詳定。太常卿漢中郡王瑀與博士柳冕等奏[4]:「開元定禮,垂之不刊,天寶改作,起自權(quán)制,皆方士謬妄之說,非典禮之文。請依禮為定。」詔復(fù)從《開元禮》,仍為定制[5]。《郊祀錄》又云:壇之第三等有中宮天市垣帝坐等十七坐,并在前。《開元禮義羅》云:帝坐有五[6],一在紫微宮,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宮,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大帝也。又得判司天監(jiān)史序狀: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陳中,其神曰耀魄寶,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北極五星,紫微垣內(nèi)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為太子;第二主日,為帝王;第三為庶子;第四為嫡子;第五為天之樞。蓋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帝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執(zhí)法、上將、次將之名,不可備陳,故名太微垣?!缎墙?jīng)》舊載孫星,而壇圖止有子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天輻主鑾輿輦轂,不當(dāng)作福字。天記一星在午階第四龕[7],別有天紀(jì)九星,在寅階第三龕,壇圖并載,不當(dāng)合而為一[8]。竊惟壇圖舊定,悉有明據(jù),天神定位,難以躋升。望依《星經(jīng)》,悉依舊禮為定?!辉t從安仁等議。欽若復(fù)上言:『舊史《天文志》并云: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又鄭玄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極也。后魏孝文禮六宗,亦升天皇列五帝之上,此皆良史鴻儒所述,豈皆方士謬妄耶?古禮舊制未必全是,至九宮貴神,天寶立祀在宗廟之上,文宗初舒元輿輒率鄙見[9],降為中祀。厥后水旱作沴,元輿果以覆族。往者陛下特頒明詔,列為大祀,靈心昭答,景福并臻。今若以方士為妄,即九宮之祀可廢乎?至若天市帝坐,雖前代未有異論,按《晉書﹒天文志》:帝坐光而潤,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則為天子所占,列于下位,未見其可。又安仁所議,以子、孫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高禖之慶,以廣維城之基。茍因前代闕文便為得禮,實恐圣朝茂典,尤未適中,豈可信正元之末學(xué)輕談,略經(jīng)史之群儒讜論?除執(zhí)法、天輻、天紀(jì)三星,安仁已有典據(jù)。今請如舊。其天皇、北極、帝坐、孫星四坐,臣已新制板位,恭俟宸旨。』詔天皇、北極特升在第一龕,又設(shè)孫星位于子星之次,帝坐如故。欽若復(fù)言:『帝坐止三,在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惟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此人情所未安也。又《晉志》,大角及心,中心但云天王坐,實與帝坐不類?!辉t特升在第二龕。
十一月乙巳朔,鹵簿使王欽若奉神位板對于便殿。壇上四位,涂以朱漆金字,自余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黃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貯以漆押,覆以黃練帊。上降階觀之,即付有司,仍戒各謹(jǐn)其事。禮儀使趙安仁上《新定壇圖》,且言:『舊圖五帝、五岳中鎮(zhèn)、河漢并在第三等。檢詳儀注,合在第二等。望刊正?!蛔嗫?。
柴成務(wù)等看詳編敕
咸平元年十一月。先是,詔給事中柴成務(wù)等重詳定新編敕。丙午,成務(wù)等上言曰:『自唐開元至周顯德咸有格敕,并著簡編。國初重定《刑統(tǒng)》,止行編敕四卷。洎方隅平定,文軌大同,太宗臨朝,聲教彌遠(yuǎn),遂增后敕,為《太平編敕》十五卷。淳化中,又增后敕,為《淳化編敕》三十卷。編敕之始,先帝親戒有司,務(wù)在體要。當(dāng)時臣下不能申明圣意,以去繁文。今景運重熙,孝心善繼,自淳化以后,宣敕至多,乞命有司別加詳定,取刑部、大理寺、京百司、諸路轉(zhuǎn)運司所受《淳化編敕》,及續(xù)降宣敕萬八千五百五十五道遍共披閱,凡敕文與《刑統(tǒng)》令式舊條重出者,及一時機宜非永制者,并刪去之。其條貫禁法當(dāng)與三司參酌者,委本部編次之。凡取八百五十六道,為新刪定編敕。其有止為一事前后累敕者,合而為一;本是一敕條理數(shù)事者,各以類分。取其條目相因,不以年代為次。其間文繁意類者,量經(jīng)制事理增損之;情經(jīng)法重者,取約束刑名削去之。凡成二百八十六道,準(zhǔn)分別為一卷,附制儀令,違者如違令法。本條自有刑名者依本條。又以續(xù)降敕書、德音九道別為一卷,附淳化赦書合為一卷。其厘革一州一縣一司一務(wù)者,各還本司。今敕稱依法及行朝典勘斷不定刑名者,并準(zhǔn)《律令格式》,無本條者,準(zhǔn)違制令,故不躬親被受條處分。臣等重加詳定,眾議無殊。伏請鏤板頒下,與《律令格式》、《刑統(tǒng)》同行?!粌?yōu)詔褒答之。
大中祥符六年三月,判大理寺王曾言:『自《咸平編敕》后,續(xù)降宣敕千一百余道,及新行者,又三千六百余道。條件既眾,檢視猶難。望遣官刪定?!荒嗽t王曾與翰林學(xué)士陳彭年同加詳定。
九年八月,翰林學(xué)士陳彭年等言:『先準(zhǔn)詔看詳新、舊編敕,及取已刪去并林特所編三司文卷、續(xù)降宣敕,盡大中祥符七年,總六千二百二道(《會要》云二千七百九十一道。今從本志),千三百七十四條,分為三十卷。其儀制、赦書、德音別為十卷,與《刑統(tǒng)》、《景德農(nóng)田敕》同行。其止是在京及三司本司所行宣敕,別具編錄,若三司例。冊貢舉、國信條例,仍舊遵用。』
李宗諤等修定樂器
景德二年八月丁丑朔[10],以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左諫議大夫張秉同判太常寺,仍命內(nèi)臣監(jiān)修樂器。時殿中侍御史艾仲儒上言:『每監(jiān)祠祭,伏見太常樂器損闕,音律不調(diào)。郊禋在近,望遣使修飾,及擇近臣判寺?!还室悦?。宗諤素曉音律,乃令大樂、鼓吹兩署工較其優(yōu)劣,黜去濫吹者五十余人。宗諤因編錄律呂樂物名數(shù),目曰《樂纂》,又裁定兩署工人試補條式及肄習(xí)程課,皆施行之。
三年八月甲戌,上御崇政殿,張宮懸,閱試?yán)钭谥@等新習(xí)雅樂,召宰相、親王臨觀,宗諤執(zhí)樂譜立侍。先以鐘、磐按律,次令登歌[11],鐘、磬、塤、篪、琴、阮、笙、簫各二色合奏,箏、瑟、筑三色合奏,迭為一曲,復(fù)擊鐘、鑄為六變、九變,又為朝會上壽之樂,文、武二舞,鼓吹、導(dǎo)引、警夜、六周之曲。舊制:巢笙每變宮之際,必?fù)Q義管。然難于遽易,樂工單仲辛改為一定之制,不復(fù)旋易,與諸宮調(diào)頗為精習(xí)。上甚悅,賜宗諤等器幣有差。自是樂府制度頓有倫理矣。上以兩舞樂詞非雅,乃命分兩制別為之。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己酉,詔太常寺別制天書樂章,俟親饗園丘日,以奉禋祀。又詔取天書降及封禪以來祥瑞尤異者,別撰樂曲,以備朝會燕饗。于是太常寺請郊祀獻(xiàn)天書用《瑞安曲》,天書升降用《靈文曲》,又上朝饗用《醴泉》、《神芝》、《慶云》、《靈鶴》、《瑞木》五曲,請兩制撰詞。從之。
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事跡
景德二年九月丁卯,令資政殿學(xué)士王欽若、知制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跡》。欽若請以直秘閣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初令惟演等各撰篇目,送欽若暨億看詳。欽若等又自撰集上進(jìn)。詔用欽若等所撰為定,有未盡者,奉旨增之。又令宮苑使、勝州刺史、勾當(dāng)皇城司劉承珪,內(nèi)侍高品、監(jiān)三館秘閣圖書劉崇超典掌其事。編修官非內(nèi)殿起居當(dāng)赴常參者免之,非帶職不當(dāng)給實俸者特給之。其供帳飲饌,皆異于常等。
三年正月癸酉,賜編修《君臣事跡》官太仆少卿、直秘閣錢惟演等蓯蓉。舊制,方物之賜,止及近臣。至是優(yōu)禮此職故也。
四月丙子,幸崇文院,觀四庫圖籍及所修《君臣事跡》,遍閱門類,詢其次序,王欽若、楊億悉以條對。有倫理未當(dāng)者,立命改之。上謂侍臣曰:『朕此書蓋欲著前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也?!毁n編修官金帛有差。
四年四月丁丑,上謂欽若曰:『近覽《唐實錄》,敬宗即位,坐朝常晚,群臣班于紫宥殿,有頓踣者。拾遺劉棲楚切諫,扣龍墀不已,宰臣宣諭,乃退。恭宗為動容,遣中使慰勞。諫臣舉職,深可獎也。而史臣以逢吉之黨目為鷹犬,甚無謂也。今所修《君臣事跡》,尤宜區(qū)別善惡。自前代褒貶不當(dāng)如此類者,宜析理論之,以資世教?!?br />
八月壬寅,上幸崇文院,觀新編《君臣事跡》。王欽若、楊億等以草本進(jìn)御。上遍覽之,賜修書官器幣有差。乙巳,詔編修《君臣事跡》官秘書丞陳從易、著作佐郎直史館陳越、大理評事秘閣校理劉筠月增給錢五千,以從易等修書服勤,而俸入此【杰按:此,"比"之誤?!客庞缺」室?。
十一月癸酉,上謂欽若曰:『《君臣事跡》崇釋教門有布發(fā)于地令僧踐之,及自剃僧頭以徼福利。此乃失道惑溺之甚者,可并刊之?!?br />
十二月乙未,手札賜王欽若曰:『編修《君臣事跡》官皆出遴選,朕于此書,匪獨聽政之暇資于披覽,亦欲區(qū)別善惡,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有所戒監(jiān)。起今后,自初修官至楊億,各依新式,遞相檢視。內(nèi)有脫誤、門目不類、年代帝號失次者,并署歷,仍書逐人名下,隨卷奏知,異時比較功程等第酬獎,庶分勤惰。委劉承珪專差人置歷(詳見《欽若事跡》)。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庚午,樞密使王欽若等上新編修《君臣事跡》一千卷。上親制序,賜名《冊府元龜》,編修官并加賞賚。左正言、直史館陳越先死,無子,同列為奏其事。上閔之,賜其兄咸同三傳出身。
大中祥符三年五月辛巳,內(nèi)出手札,示編修《君臣事跡》官曰:『張楊為大司馬,下人謀反,輒原不問。乃屬之仁愛門,此甚不可者。且將帥之體與牧宰不同,宣威禁暴,以刑止殺。今兇謀發(fā)覺,對之涕泣,愈非將帥之材?!洞呵铩废⒑罘ム嵈髷。右詾椴徊煊凶铮似鋯蕩?。今張楊無威刑,反者不問,是不察有罪也。可商度改定之?!?br />
王欽若等校《道藏經(jīng)》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己酉,樞密使王欽若上新?!兜啦亟?jīng)》,賜目錄名《寶文統(tǒng)錄》[12]。上制序,賜欽若及??惫倨鲙庞胁?,尋又加欽若食邑、??惫匐A勛,或賜服色。初,東封后,令兩街集有行業(yè)道士修《齋醮科儀》(二年七月壬申),命欽若詳定,成《羅天醮儀》十卷(八年正月丙申),又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jīng)》(二年八月辛卯)。明年,于崇文院集官詳校,欽若總領(lǐng),鑄印給之。舊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嘗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寫本,送大宮觀。欽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陰符經(jīng)》乃老君圣祖所述,自四輔部升于洞真部。欽若自以深達(dá)教法,多所建白。時職方員外郎曹谷亦稱練習(xí),欽若奏?!恫亟?jīng)》。未幾,出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奏還卒業(yè),銓整部類,升降品第,多其為也。仍令著作佐郎張君房就杭州監(jiān)寫本。初,詔取道、釋《藏經(jīng)》互相毀訾者刪去之。欽若言(是年是月):『老子《化胡經(jīng)》乃古圣遺跡,不可削去?!挥盅裕ㄎ逶率眨骸骸毒盘焐裾隆?、《玉京通消災(zāi)救苦》、《五星秘授》、《延壽定觀》內(nèi)保命[13]、六齋、十直凡十二經(jīng),溥濟(jì)于民,請摹印頒行?!粡闹?。
七年五月癸丑,欽若上洞真部六百七十卷。
田錫《御覽》
咸平四年。初,田錫知泰州,幾三年不得代。錫乃上章自陳,即詔歸闕,屢召對言事。嘗奏曰:『陛下治天下以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分門事類。臣愿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幾之暇,日覽一卷。又采經(jīng)、史要切之言,為《御屏風(fēng)》十卷,置宸坐之側(cè),則興亡治亂之事,常在目矣。』上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仍免其集賢校讎之職。如成數(shù)卷,即先進(jìn)內(nèi)。錫言:『臣所撰書,每五日具草一卷,檢討疑互,寫為凈藁,已十八日。大率十年絕筆。臣慮朝廷俾臣蒞事,或委一郡,授一職,不若使臣常以皇王之道致主于堯舜也。陛下春秋鼎盛,好古不倦。若師皇王之道,日新厥德,十年之內(nèi),必致太平。臣雖衰邁,得見其時,私幸足矣?!患聪壬稀队[》三十卷、《御屏風(fēng)》五卷。手詔褒答之。
按:《田錫集》:五月八日召對,請修書。二十六日進(jìn)草稿。降詔獎諭不得其時,今附見六月末。
五年四月癸酉,命錫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仍遣中使諭旨曰:『卿每上章疏,所司不敢滯留,朕皆一一親覽。知雜之任,朝廷甚難其人,故以命卿。仍不妨徐徐撰述,或有所見,即具奏聞?!?br />
六年五月乙未,以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田錫為左諫議大夫。遣中使諭旨曰:『第安心著述,必?zé)o差出。欲升殿者,聽先奏?!粚び置a史館修撰。
十二月,田錫卒,所修二書竟弗克就。
胡旦《兩漢春秋》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初,胡旦編兩漢事為《春秋》,言于太宗,愿給借館吏繕寫。太宗語侍臣曰:『呂不韋《春秋》,皆門下名賢所作,尚懸千金咸陽市,曰:「有能增損一字者與之?!谷缏劦┧?,止用其家書,褒貶出于胸臆,豈得容易流傳耶?俟其工畢,且令史館參校以聞?!坏?,遂止。于是旦通判襄州,書成凡百卷。知州謝佖又為言,乃詔官給筆札,錄本以進(jìn)。天圣二年,始上之。
仁宗天圣二年二月辛酉,襄州上將作監(jiān)致仕胡旦上所撰《兩漢春秋》。上因問旦更歷及著書本末,宰臣王欽若對曰:『旦詞學(xué)精博,舉進(jìn)士第一,再知制誥。然不矜細(xì)行,數(shù)敗官。今已退居。嘗謂三代之后,獨漢得正統(tǒng)。因四百年行事立褒貶,以擬《春秋》。』上稱嘆之。癸亥,命旦為秘書監(jiān),仍錄其子彬為將作監(jiān)主簿。
??庇?br />
[1]八月丁未 原本無此四字,據(jù)《長編》卷六十一補。
[2]第三龕 原本作『第二龕』,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3]中官正 《長編》卷六十一作『冬官正』,按:《宋史﹒職官志》五《司天監(jiān)》有中官正,又有冬官正,不詳郭獻(xiàn)之究為何官。
[4]太常卿 原本作『大帝卿』,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5]定制 原本脫『制』字,據(jù)《長編》卷六十一補。
[6]開元禮義羅云帝坐有五 原本作『開元禮義罷去帝坐有五』,據(jù)《長編》卷六十一、《宋史》卷九十九《禮志》二改。按:『開元禮義羅』為一書之名。
[7]天記 原本作『天紀(jì)』,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8]合而為一 原本作『正而為一』,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9]輒率 原本作『輒索』,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10]二年 原本作『八年』,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11]登歌 原本作『登鼓』,據(jù)《長編》卷六十三改。
[12]賜目錄 原本脫『賜』字,據(jù)《長編》卷八十六補。
[13]延壽定觀 原本脫『定』字,據(jù)《長編》卷八十六補。
王欽若等改定郊丘板位
景德二年七月丁巳,詔以十一月十三日有事于南郊。八月丁未[1],上封者言:『郊丘神板,皆有司臨事題署,多不嚴(yán)肅?!辉t鹵簿使王欽若改造。欽若言:『五方帝位板,如靈威仰、赤熛怒,皆是帝名,理當(dāng)恭避。望下禮官檢定?!欢Y官言:『按:《開寶通禮義纂》:靈威仰、赤熛怒、含樞紐、白招拒、葉光紀(jì)者,五帝之號。《漢書》注「五帝自有名」,即靈符、文祖之類也。既為美稱,不煩回避?!辉t可。欽若又言:『壇圖神位,升降未便。《漢書﹒郊祀志》五帝為天神之佐。今五帝在第一龕,天星大帝在第二龕,與六甲、岳瀆之類同處北極,眾星所拱。今與尚書、大理之類接席。帝坐為天市之尊,與二十八宿、積薪、騰蛇、杵臼之類同在第三龕[2],卑主尊臣,甚未便也。若以北極帝坐本非天帝,蓋是天帝所居,則北極在第二,帝坐在第三,亦高下未等。又太微之次少左、右執(zhí)法,子星之次少孫星,天輻當(dāng)為天福。望令司天監(jiān)眾官參驗聞奏?!辉t欽若與禮儀使、太常禮院、司天監(jiān)同檢討詳定。欽若言:『本因臣所陳請,不可復(fù)同商確?!辉S之。既而禮儀使趙安仁等言:『得崇文院檢討杜鎬、陳彭年狀。按《開寶通禮》: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jù)遠(yuǎn)視之蒼然,則稱蒼天。所尊莫過于帝,托之于天,故稱上帝。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寶也。自是星中之尊?!兑住吩唬骸溉赵蔓惡跆?,百谷草木麗乎地?!褂衷唬骸冈谔斐上?,在地成形?!故敲鞒较蠓翘?,草木非地,則是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又《郊祀錄》,壇之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坐,并差在行位前,余內(nèi)官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漢都四十九坐齊列,俱在十二陛之間。唐建中元年,司天中官正郭獻(xiàn)之奏[3]:天皇、北極、天一、太一,準(zhǔn)天寶中敕,并合升在第一等。從之。貞元二年親郊,令禮官詳定。太常卿漢中郡王瑀與博士柳冕等奏[4]:「開元定禮,垂之不刊,天寶改作,起自權(quán)制,皆方士謬妄之說,非典禮之文。請依禮為定。」詔復(fù)從《開元禮》,仍為定制[5]。《郊祀錄》又云:壇之第三等有中宮天市垣帝坐等十七坐,并在前。《開元禮義羅》云:帝坐有五[6],一在紫微宮,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宮,一在心,一在天市垣。即帝坐者,非直指大帝也。又得判司天監(jiān)史序狀: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勾陳中,其神曰耀魄寶,即天皇。是星五帝,乃天帝也。北極五星,紫微垣內(nèi)居中一星曰北辰,第一主月,為太子;第二主日,為帝王;第三為庶子;第四為嫡子;第五為天之樞。蓋北辰所主非一,又非帝坐之比。太微垣十星,有左右執(zhí)法、上將、次將之名,不可備陳,故名太微垣?!缎墙?jīng)》舊載孫星,而壇圖止有子星,辨其尊卑,不可同位。天輻主鑾輿輦轂,不當(dāng)作福字。天記一星在午階第四龕[7],別有天紀(jì)九星,在寅階第三龕,壇圖并載,不當(dāng)合而為一[8]。竊惟壇圖舊定,悉有明據(jù),天神定位,難以躋升。望依《星經(jīng)》,悉依舊禮為定?!辉t從安仁等議。欽若復(fù)上言:『舊史《天文志》并云:北極,北辰最尊者。又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又鄭玄注《周禮》,謂禮天者,冬至祭天皇于北極也。后魏孝文禮六宗,亦升天皇列五帝之上,此皆良史鴻儒所述,豈皆方士謬妄耶?古禮舊制未必全是,至九宮貴神,天寶立祀在宗廟之上,文宗初舒元輿輒率鄙見[9],降為中祀。厥后水旱作沴,元輿果以覆族。往者陛下特頒明詔,列為大祀,靈心昭答,景福并臻。今若以方士為妄,即九宮之祀可廢乎?至若天市帝坐,雖前代未有異論,按《晉書﹒天文志》:帝坐光而潤,天子吉,威令行。既名帝坐,則為天子所占,列于下位,未見其可。又安仁所議,以子、孫二星不可同位。陛下方洽高禖之慶,以廣維城之基。茍因前代闕文便為得禮,實恐圣朝茂典,尤未適中,豈可信正元之末學(xué)輕談,略經(jīng)史之群儒讜論?除執(zhí)法、天輻、天紀(jì)三星,安仁已有典據(jù)。今請如舊。其天皇、北極、帝坐、孫星四坐,臣已新制板位,恭俟宸旨。』詔天皇、北極特升在第一龕,又設(shè)孫星位于子星之次,帝坐如故。欽若復(fù)言:『帝坐止三,在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惟天市一坐在第三等,此人情所未安也。又《晉志》,大角及心,中心但云天王坐,實與帝坐不類?!辉t特升在第二龕。
十一月乙巳朔,鹵簿使王欽若奉神位板對于便殿。壇上四位,涂以朱漆金字,自余皆黑漆。第一等金字,第二等黃字,第三等以降朱字,悉貯以漆押,覆以黃練帊。上降階觀之,即付有司,仍戒各謹(jǐn)其事。禮儀使趙安仁上《新定壇圖》,且言:『舊圖五帝、五岳中鎮(zhèn)、河漢并在第三等。檢詳儀注,合在第二等。望刊正?!蛔嗫?。
柴成務(wù)等看詳編敕
咸平元年十一月。先是,詔給事中柴成務(wù)等重詳定新編敕。丙午,成務(wù)等上言曰:『自唐開元至周顯德咸有格敕,并著簡編。國初重定《刑統(tǒng)》,止行編敕四卷。洎方隅平定,文軌大同,太宗臨朝,聲教彌遠(yuǎn),遂增后敕,為《太平編敕》十五卷。淳化中,又增后敕,為《淳化編敕》三十卷。編敕之始,先帝親戒有司,務(wù)在體要。當(dāng)時臣下不能申明圣意,以去繁文。今景運重熙,孝心善繼,自淳化以后,宣敕至多,乞命有司別加詳定,取刑部、大理寺、京百司、諸路轉(zhuǎn)運司所受《淳化編敕》,及續(xù)降宣敕萬八千五百五十五道遍共披閱,凡敕文與《刑統(tǒng)》令式舊條重出者,及一時機宜非永制者,并刪去之。其條貫禁法當(dāng)與三司參酌者,委本部編次之。凡取八百五十六道,為新刪定編敕。其有止為一事前后累敕者,合而為一;本是一敕條理數(shù)事者,各以類分。取其條目相因,不以年代為次。其間文繁意類者,量經(jīng)制事理增損之;情經(jīng)法重者,取約束刑名削去之。凡成二百八十六道,準(zhǔn)分別為一卷,附制儀令,違者如違令法。本條自有刑名者依本條。又以續(xù)降敕書、德音九道別為一卷,附淳化赦書合為一卷。其厘革一州一縣一司一務(wù)者,各還本司。今敕稱依法及行朝典勘斷不定刑名者,并準(zhǔn)《律令格式》,無本條者,準(zhǔn)違制令,故不躬親被受條處分。臣等重加詳定,眾議無殊。伏請鏤板頒下,與《律令格式》、《刑統(tǒng)》同行?!粌?yōu)詔褒答之。
大中祥符六年三月,判大理寺王曾言:『自《咸平編敕》后,續(xù)降宣敕千一百余道,及新行者,又三千六百余道。條件既眾,檢視猶難。望遣官刪定?!荒嗽t王曾與翰林學(xué)士陳彭年同加詳定。
九年八月,翰林學(xué)士陳彭年等言:『先準(zhǔn)詔看詳新、舊編敕,及取已刪去并林特所編三司文卷、續(xù)降宣敕,盡大中祥符七年,總六千二百二道(《會要》云二千七百九十一道。今從本志),千三百七十四條,分為三十卷。其儀制、赦書、德音別為十卷,與《刑統(tǒng)》、《景德農(nóng)田敕》同行。其止是在京及三司本司所行宣敕,別具編錄,若三司例。冊貢舉、國信條例,仍舊遵用。』
李宗諤等修定樂器
景德二年八月丁丑朔[10],以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左諫議大夫張秉同判太常寺,仍命內(nèi)臣監(jiān)修樂器。時殿中侍御史艾仲儒上言:『每監(jiān)祠祭,伏見太常樂器損闕,音律不調(diào)。郊禋在近,望遣使修飾,及擇近臣判寺?!还室悦?。宗諤素曉音律,乃令大樂、鼓吹兩署工較其優(yōu)劣,黜去濫吹者五十余人。宗諤因編錄律呂樂物名數(shù),目曰《樂纂》,又裁定兩署工人試補條式及肄習(xí)程課,皆施行之。
三年八月甲戌,上御崇政殿,張宮懸,閱試?yán)钭谥@等新習(xí)雅樂,召宰相、親王臨觀,宗諤執(zhí)樂譜立侍。先以鐘、磐按律,次令登歌[11],鐘、磬、塤、篪、琴、阮、笙、簫各二色合奏,箏、瑟、筑三色合奏,迭為一曲,復(fù)擊鐘、鑄為六變、九變,又為朝會上壽之樂,文、武二舞,鼓吹、導(dǎo)引、警夜、六周之曲。舊制:巢笙每變宮之際,必?fù)Q義管。然難于遽易,樂工單仲辛改為一定之制,不復(fù)旋易,與諸宮調(diào)頗為精習(xí)。上甚悅,賜宗諤等器幣有差。自是樂府制度頓有倫理矣。上以兩舞樂詞非雅,乃命分兩制別為之。
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己酉,詔太常寺別制天書樂章,俟親饗園丘日,以奉禋祀。又詔取天書降及封禪以來祥瑞尤異者,別撰樂曲,以備朝會燕饗。于是太常寺請郊祀獻(xiàn)天書用《瑞安曲》,天書升降用《靈文曲》,又上朝饗用《醴泉》、《神芝》、《慶云》、《靈鶴》、《瑞木》五曲,請兩制撰詞。從之。
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事跡
景德二年九月丁卯,令資政殿學(xué)士王欽若、知制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跡》。欽若請以直秘閣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初令惟演等各撰篇目,送欽若暨億看詳。欽若等又自撰集上進(jìn)。詔用欽若等所撰為定,有未盡者,奉旨增之。又令宮苑使、勝州刺史、勾當(dāng)皇城司劉承珪,內(nèi)侍高品、監(jiān)三館秘閣圖書劉崇超典掌其事。編修官非內(nèi)殿起居當(dāng)赴常參者免之,非帶職不當(dāng)給實俸者特給之。其供帳飲饌,皆異于常等。
三年正月癸酉,賜編修《君臣事跡》官太仆少卿、直秘閣錢惟演等蓯蓉。舊制,方物之賜,止及近臣。至是優(yōu)禮此職故也。
四月丙子,幸崇文院,觀四庫圖籍及所修《君臣事跡》,遍閱門類,詢其次序,王欽若、楊億悉以條對。有倫理未當(dāng)者,立命改之。上謂侍臣曰:『朕此書蓋欲著前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也?!毁n編修官金帛有差。
四年四月丁丑,上謂欽若曰:『近覽《唐實錄》,敬宗即位,坐朝常晚,群臣班于紫宥殿,有頓踣者。拾遺劉棲楚切諫,扣龍墀不已,宰臣宣諭,乃退。恭宗為動容,遣中使慰勞。諫臣舉職,深可獎也。而史臣以逢吉之黨目為鷹犬,甚無謂也。今所修《君臣事跡》,尤宜區(qū)別善惡。自前代褒貶不當(dāng)如此類者,宜析理論之,以資世教?!?br />
八月壬寅,上幸崇文院,觀新編《君臣事跡》。王欽若、楊億等以草本進(jìn)御。上遍覽之,賜修書官器幣有差。乙巳,詔編修《君臣事跡》官秘書丞陳從易、著作佐郎直史館陳越、大理評事秘閣校理劉筠月增給錢五千,以從易等修書服勤,而俸入此【杰按:此,"比"之誤?!客庞缺」室?。
十一月癸酉,上謂欽若曰:『《君臣事跡》崇釋教門有布發(fā)于地令僧踐之,及自剃僧頭以徼福利。此乃失道惑溺之甚者,可并刊之?!?br />
十二月乙未,手札賜王欽若曰:『編修《君臣事跡》官皆出遴選,朕于此書,匪獨聽政之暇資于披覽,亦欲區(qū)別善惡,垂之后世,俾君臣父子有所戒監(jiān)。起今后,自初修官至楊億,各依新式,遞相檢視。內(nèi)有脫誤、門目不類、年代帝號失次者,并署歷,仍書逐人名下,隨卷奏知,異時比較功程等第酬獎,庶分勤惰。委劉承珪專差人置歷(詳見《欽若事跡》)。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庚午,樞密使王欽若等上新編修《君臣事跡》一千卷。上親制序,賜名《冊府元龜》,編修官并加賞賚。左正言、直史館陳越先死,無子,同列為奏其事。上閔之,賜其兄咸同三傳出身。
大中祥符三年五月辛巳,內(nèi)出手札,示編修《君臣事跡》官曰:『張楊為大司馬,下人謀反,輒原不問。乃屬之仁愛門,此甚不可者。且將帥之體與牧宰不同,宣威禁暴,以刑止殺。今兇謀發(fā)覺,對之涕泣,愈非將帥之材?!洞呵铩废⒑罘ム嵈髷。右詾椴徊煊凶铮似鋯蕩?。今張楊無威刑,反者不問,是不察有罪也。可商度改定之?!?br />
王欽若等校《道藏經(jīng)》
大中祥符九年三月己酉,樞密使王欽若上新?!兜啦亟?jīng)》,賜目錄名《寶文統(tǒng)錄》[12]。上制序,賜欽若及??惫倨鲙庞胁?,尋又加欽若食邑、??惫匐A勛,或賜服色。初,東封后,令兩街集有行業(yè)道士修《齋醮科儀》(二年七月壬申),命欽若詳定,成《羅天醮儀》十卷(八年正月丙申),又選道士十人校定《道藏經(jīng)》(二年八月辛卯)。明年,于崇文院集官詳校,欽若總領(lǐng),鑄印給之。舊藏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太宗嘗命散騎常侍徐鉉、知制誥王禹偁、太常少卿孔承恭校正寫本,送大宮觀。欽若增六百二十二卷,又以《道德陰符經(jīng)》乃老君圣祖所述,自四輔部升于洞真部。欽若自以深達(dá)教法,多所建白。時職方員外郎曹谷亦稱練習(xí),欽若奏?!恫亟?jīng)》。未幾,出為淮南轉(zhuǎn)運使,奏還卒業(yè),銓整部類,升降品第,多其為也。仍令著作佐郎張君房就杭州監(jiān)寫本。初,詔取道、釋《藏經(jīng)》互相毀訾者刪去之。欽若言(是年是月):『老子《化胡經(jīng)》乃古圣遺跡,不可削去?!挥盅裕ㄎ逶率眨骸骸毒盘焐裾隆?、《玉京通消災(zāi)救苦》、《五星秘授》、《延壽定觀》內(nèi)保命[13]、六齋、十直凡十二經(jīng),溥濟(jì)于民,請摹印頒行?!粡闹?。
七年五月癸丑,欽若上洞真部六百七十卷。
田錫《御覽》
咸平四年。初,田錫知泰州,幾三年不得代。錫乃上章自陳,即詔歸闕,屢召對言事。嘗奏曰:『陛下治天下以何道?臣愿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分門事類。臣愿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幾之暇,日覽一卷。又采經(jīng)、史要切之言,為《御屏風(fēng)》十卷,置宸坐之側(cè),則興亡治亂之事,常在目矣。』上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仍免其集賢校讎之職。如成數(shù)卷,即先進(jìn)內(nèi)。錫言:『臣所撰書,每五日具草一卷,檢討疑互,寫為凈藁,已十八日。大率十年絕筆。臣慮朝廷俾臣蒞事,或委一郡,授一職,不若使臣常以皇王之道致主于堯舜也。陛下春秋鼎盛,好古不倦。若師皇王之道,日新厥德,十年之內(nèi),必致太平。臣雖衰邁,得見其時,私幸足矣?!患聪壬稀队[》三十卷、《御屏風(fēng)》五卷。手詔褒答之。
按:《田錫集》:五月八日召對,請修書。二十六日進(jìn)草稿。降詔獎諭不得其時,今附見六月末。
五年四月癸酉,命錫以本官兼侍御史知雜事,仍遣中使諭旨曰:『卿每上章疏,所司不敢滯留,朕皆一一親覽。知雜之任,朝廷甚難其人,故以命卿。仍不妨徐徐撰述,或有所見,即具奏聞?!?br />
六年五月乙未,以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田錫為左諫議大夫。遣中使諭旨曰:『第安心著述,必?zé)o差出。欲升殿者,聽先奏?!粚び置a史館修撰。
十二月,田錫卒,所修二書竟弗克就。
胡旦《兩漢春秋》
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初,胡旦編兩漢事為《春秋》,言于太宗,愿給借館吏繕寫。太宗語侍臣曰:『呂不韋《春秋》,皆門下名賢所作,尚懸千金咸陽市,曰:「有能增損一字者與之?!谷缏劦┧?,止用其家書,褒貶出于胸臆,豈得容易流傳耶?俟其工畢,且令史館參校以聞?!坏?,遂止。于是旦通判襄州,書成凡百卷。知州謝佖又為言,乃詔官給筆札,錄本以進(jìn)。天圣二年,始上之。
仁宗天圣二年二月辛酉,襄州上將作監(jiān)致仕胡旦上所撰《兩漢春秋》。上因問旦更歷及著書本末,宰臣王欽若對曰:『旦詞學(xué)精博,舉進(jìn)士第一,再知制誥。然不矜細(xì)行,數(shù)敗官。今已退居。嘗謂三代之后,獨漢得正統(tǒng)。因四百年行事立褒貶,以擬《春秋》。』上稱嘆之。癸亥,命旦為秘書監(jiān),仍錄其子彬為將作監(jiān)主簿。
??庇?br />
[1]八月丁未 原本無此四字,據(jù)《長編》卷六十一補。
[2]第三龕 原本作『第二龕』,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3]中官正 《長編》卷六十一作『冬官正』,按:《宋史﹒職官志》五《司天監(jiān)》有中官正,又有冬官正,不詳郭獻(xiàn)之究為何官。
[4]太常卿 原本作『大帝卿』,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5]定制 原本脫『制』字,據(jù)《長編》卷六十一補。
[6]開元禮義羅云帝坐有五 原本作『開元禮義罷去帝坐有五』,據(jù)《長編》卷六十一、《宋史》卷九十九《禮志》二改。按:『開元禮義羅』為一書之名。
[7]天記 原本作『天紀(jì)』,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8]合而為一 原本作『正而為一』,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9]輒率 原本作『輒索』,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10]二年 原本作『八年』,據(jù)《長編》卷六十一改。
[11]登歌 原本作『登鼓』,據(jù)《長編》卷六十三改。
[12]賜目錄 原本脫『賜』字,據(jù)《長編》卷八十六補。
[13]延壽定觀 原本脫『定』字,據(jù)《長編》卷八十六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