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nèi)云“敬卿、景叔西游,似亦不輕。那年二月初二日五星朕珠,日月合璧。某等七月初即有是行。天上這個朕兆不應(yīng)則已,若應(yīng)此事,必落于我輩之手。縱不能成于我手,亦必是我家眷屬敬卿、景叔之手”等語。敬卿是張熙,所謂景叔又是何人?據(jù)你前次供云:“胸中原無確見,但傳聞訛言,妄生疑惑,因而遣徒上書”等語。今據(jù)書中所云,是年七月,即有是行。是你于雍正三年已令張熙等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至六年方于岳鐘琪處上書。你平日自命以為上應(yīng)聯(lián)珠合璧之祥,且云:此事必落于我輩之手,則是久蓄異謀,處心積慮要叛逆。你將三年七月以后差張熙等在何處行走,糾合何人,并所謂眷屬,共有多少?景叔是何姓名,他又行住何處?逐一據(jù)實供來。
曾靜供:西游的話,是雍正三年事,當時并有別意。因彌天重犯所住的地最狹僻,在山谷中,左右方圓十余里,盡是耕戶山農(nóng),并沒有個讀書識字的人相接。彌天重犯的父親在日,曾嘗有個遷居的志,而不能得遂。復(fù)因近來人多田貴,家事單寒,轉(zhuǎn)移不得。后得學徒張熙、廖易在門往來,居宿安頓不得。而張熙、廖易家事亦貧寒,因見這些去四川的傳來,以為四川田賤,乃與張熙、廖易商量,思欲去四川尋采個安靜的所在,以為搬家安耕之計。且與張熙、廖易同往,并可以遂其讀書之志。于是打疊去四川之行。于七月二十五日起身。搭船到長沙上岸,因到長沙城中走一回。蓋彌天重犯從未出門,只因考試到過郴州,余并未曾走動。不意到長沙竟看見有一告示,上d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話。彼時大喜,以為有好世界來,畢竟會復(fù)井田封建,復(fù)井田封建,畢竟要用人,到那會用人時,我輩的行藏就不可得知。且既有井田則到處可以安身,又何必搬家?guī)?,走四川做甚?于是去四川志遂灰了,就要轉(zhuǎn)身來。那時并沒有一點別樣志向,惟有心中打量,要來京城上書獻策,再三不決者,苦為匪類一篇說話在胸中狐疑,乃轉(zhuǎn)身到長沙岳麓山一看。由是往湘潭一路回來,并沒有會著別樣人物,說一句異話,到九月初三日歸家。唯回來有兩年,見得這兩年的收成不好,接年水荒,米貴,谷貴,百姓艱難,逃荒避水的多,乃翻疑此五星聯(lián)珠、
日月合璧的兆,恐另有別應(yīng),加以傳聞日密,皆與前匪類之說相印證,于是狂悖有是話。蓋此話是雍正五年冬說的,乃追憶雍正三年事,一前一后,前面的志向,與后面所見大不相貼。其實并沒有到別處,并未曾會半個人。所謂西游者亦是因去四川西蜀取名。景叔即今在案解到之廖易。所謂眷屬,即指張熙、廖易言。除此之外,并沒有別人??傊?,彌天重犯狂舉的心肝肺腑,一絲一毫,點點滴滴,盡載于《知幾錄》、《知新錄》。此兩本書,雖有兩個名號,確不是立意著作的書、裝點的話?!吨落洝纺耸欠聫垯M渠先生“心有開明,即便札記”之說。隨每日所知所見,不論精粗是非,寫放于此,以便自家翻閱??计渌鶎W之得失議論,固未曾斟酌,文法亦未曾修飾,原是隨便寫出的口語?!吨獛卒洝凡贿^寫出叮嚀張熙的話,明說與他,恐左右人聽聞,且慮他未必記得,因?qū)懹诩埳希綄懙枚嗔?,遂取個名號,此是暗地遞與他的話。今二書俱已搜獲,進呈御覽矣。彌天重犯當年情事何處掩藏?況皇上圣明天縱,明睿所照,絲毫盡露,并不能掩。且彌天重犯一路感戴皇恩如此高厚,自計雖粉骨碎身,亦莫能仰報萬一,到此又何忍隱?
【譯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寫作的叛逆書籍《知新錄》里有“敬卿、景叔去西方行游,似乎也不輕松。那一年二月初二日,天空呈現(xiàn)“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祥瑞。我們七月初就有了這次出行。上天這次吉祥的征兆不靈驗則罷,若能靈驗,這祥兆必定要降臨于我們這類人手中??v然不能成事于我手上,也必然是成事于我家的眷屬敬卿、景叔的手上”等言語。敬卿是張熙。所謂的景叔又是什么人?據(jù)你前些時的供詞說:“心中原來沒有一定的主見,只是聽信了傳聞的謠言,胡亂生出了疑惑之念,因此才派遣徒弟去上書”等言語。如今根據(jù)你書中所說,當年七月,就有這次出行。是你于雍正三年已經(jīng)派張熙等人往各處行走,糾集聚合叛逆賊人,到了雍正六年才往岳鐘琪處上書。你平時自命認為你上應(yīng)聯(lián)珠合璧的祥兆,并且說:“這祥兆必定要降臨于我們這類人手中”,證明你是久有謀反之念,處心積慮要行叛逆之事。你將雍正三年七月以后差遣張熙等人往何處行走,糾集聚合了什么人?并且你所謂的眷屬,共有多少人?景叔的真實姓名是什么,他又行居在什么地方?要逐一按實情招供出來?
曾靜供道:往西方行游的話,說的是雍正三年的事情。當時并沒有別的意圖。因為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所居住的地方非常偏僻,處于山谷之中,左右方圓十多里路,都是山野農(nóng)戶,也沒有個讀書識字的人能交往。我這個彌天重罪犯人的父親尚在的時候,曾經(jīng)有個想遷走的念頭,而不能遂愿。又因為近來人多田貴,我家境單薄貧寒,也轉(zhuǎn)移不得了。后來,收得學徒張熙、廖易在我門下,居住歇宿都安頓不得。
而張熙、廖易二人家境也同樣貧寒,因為看這些去四川的人傳來話,以為四川的田產(chǎn)價低,于是與張熙、廖易商量,尋思去四川找個安靜的地方,以實現(xiàn)搬家前去安居耕種的打算,并且與張熙、廖易二人同住,還可以滿足他們讀書的志愿,于是收拾安排了去四川的出行。我們于七月二十五日起身,乘船來到長沙上岸,由于這事才到長沙城中走了一回。我這個彌天重犯的犯人從未出過遠門,只因為考試到過郴州,我并沒有外出走動過。不想到長沙竟然看見有一告示,上邊說的是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話。我當時心中大喜,認為珠聯(lián)合璧,盛世到來,一定要恢復(fù)井田和封建制度,既恢復(fù)井田封建制,一定要選用人才。到那會任用人才的時候,我們這類人的出路就難以預(yù)測了。而且,既有井田制度,到處都可以安身,又何必搬家?guī)Ь?,往四川去做什么?于是,去四川的想法,便心灰意懶了,就要轉(zhuǎn)身返回。那個時候并沒有一點別的志向,只是心中思量,想來京城中向朝廷上書獻策。之所以再三不能決定,是擔心匪患的傳聞,心中遲疑不決,于是轉(zhuǎn)身到長沙岳麓山一游,由此往湘潭一路回來,并沒有會見到別的什么人物,說一句別的什么話。到了九月初三日歸回家中。已經(jīng)回來有兩年了,見這兩年的收成不好,接連是水患不斷,谷米價貴,百姓們生活艱難,多是外出逃荒避水的。于是倒懷疑這“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祥瑞之兆,恐怕是另有別的應(yīng)驗。如今市面上傳言越來越多,都與以前匪亂的說法相符,于是才有了這些狂妄背理的言語。這些話是雍正五年的冬天時說的,乃是回憶起雍正三年的事,一前一后,前面的志向,與后面的所見所聞大不相同。其實我們并沒有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也不曾會見過半個外人。所謂的西游也是因為準備去四川之行,才有這樣的提法。景叔就是現(xiàn)在本案中押解到的廖易。所謂的眷屬,就是指的張熙、廖易而言,并沒有別的人。總之,我這彌天重罪犯人狂妄舉動的心肝肺腑,一絲一毫,點點滴滴,都記載于《知幾錄》、《知新錄》二書中。 這兩本書,雖然題有兩個書名,卻并不是為明志立意所寫的書,為裝飾點綴所說的話。《知新錄》本是我仿照張橫渠先生“心有啟發(fā)而通達事理時,立即記錄下心得體會”的說法。隨著每日的所聞所見,不論詳細粗略,或是或非,都記載下來,以便于日后自己翻閱。如考證這些通過學習而抒發(fā)的得失議論,本來未曾認真斟酌過,文法上也未曾加以修飾,原就只是隨便記寫下的口語?!吨獛卒洝愤@本書不過寫的是叮囑張熙的話。明著講給他聽,唯恐左右一旁的人聽到,并且也擔心他未必能認真記于心中,因此記寫在紙上。到記載得多了,便取了書名,這只是些私下講給他聽的話。如今以上兩本書都已經(jīng)被搜獲,進呈皇上親自閱看過了。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當年的事情,何處能掩藏呢?況且皇上乃是上天降下的圣明君主,睿智明達,洞察秋毫,圣目光照之處,發(fā)絲毫末盡都顯露無遺,并不能夠遮掩隱藏。而且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一路之上,感戴皇恩如此高厚,自己思忖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上報皇上恩德之萬一。到了此等地步,又怎能忍心隱瞞呢?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著逆書《知新錄》內(nèi)云“敬卿、景叔西游,似亦不輕。那年二月初二日五星朕珠,日月合璧。某等七月初即有是行。天上這個朕兆不應(yīng)則已,若應(yīng)此事,必落于我輩之手。縱不能成于我手,亦必是我家眷屬敬卿、景叔之手”等語。敬卿是張熙,所謂景叔又是何人?據(jù)你前次供云:“胸中原無確見,但傳聞訛言,妄生疑惑,因而遣徒上書”等語。今據(jù)書中所云,是年七月,即有是行。是你于雍正三年已令張熙等各處行走,糾合叛逆之人,至六年方于岳鐘琪處上書。你平日自命以為上應(yīng)聯(lián)珠合璧之祥,且云:此事必落于我輩之手,則是久蓄異謀,處心積慮要叛逆。你將三年七月以后差張熙等在何處行走,糾合何人,并所謂眷屬,共有多少?景叔是何姓名,他又行住何處?逐一據(jù)實供來。
曾靜供:西游的話,是雍正三年事,當時并有別意。因彌天重犯所住的地最狹僻,在山谷中,左右方圓十余里,盡是耕戶山農(nóng),并沒有個讀書識字的人相接。彌天重犯的父親在日,曾嘗有個遷居的志,而不能得遂。復(fù)因近來人多田貴,家事單寒,轉(zhuǎn)移不得。后得學徒張熙、廖易在門往來,居宿安頓不得。而張熙、廖易家事亦貧寒,因見這些去四川的傳來,以為四川田賤,乃與張熙、廖易商量,思欲去四川尋采個安靜的所在,以為搬家安耕之計。且與張熙、廖易同往,并可以遂其讀書之志。于是打疊去四川之行。于七月二十五日起身。搭船到長沙上岸,因到長沙城中走一回。蓋彌天重犯從未出門,只因考試到過郴州,余并未曾走動。不意到長沙竟看見有一告示,上d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話。彼時大喜,以為有好世界來,畢竟會復(fù)井田封建,復(fù)井田封建,畢竟要用人,到那會用人時,我輩的行藏就不可得知。且既有井田則到處可以安身,又何必搬家?guī)?,走四川做甚?于是去四川志遂灰了,就要轉(zhuǎn)身來。那時并沒有一點別樣志向,惟有心中打量,要來京城上書獻策,再三不決者,苦為匪類一篇說話在胸中狐疑,乃轉(zhuǎn)身到長沙岳麓山一看。由是往湘潭一路回來,并沒有會著別樣人物,說一句異話,到九月初三日歸家。唯回來有兩年,見得這兩年的收成不好,接年水荒,米貴,谷貴,百姓艱難,逃荒避水的多,乃翻疑此五星聯(lián)珠、
日月合璧的兆,恐另有別應(yīng),加以傳聞日密,皆與前匪類之說相印證,于是狂悖有是話。蓋此話是雍正五年冬說的,乃追憶雍正三年事,一前一后,前面的志向,與后面所見大不相貼。其實并沒有到別處,并未曾會半個人。所謂西游者亦是因去四川西蜀取名。景叔即今在案解到之廖易。所謂眷屬,即指張熙、廖易言。除此之外,并沒有別人??傊?,彌天重犯狂舉的心肝肺腑,一絲一毫,點點滴滴,盡載于《知幾錄》、《知新錄》。此兩本書,雖有兩個名號,確不是立意著作的書、裝點的話?!吨落洝纺耸欠聫垯M渠先生“心有開明,即便札記”之說。隨每日所知所見,不論精粗是非,寫放于此,以便自家翻閱??计渌鶎W之得失議論,固未曾斟酌,文法亦未曾修飾,原是隨便寫出的口語?!吨獛卒洝凡贿^寫出叮嚀張熙的話,明說與他,恐左右人聽聞,且慮他未必記得,因?qū)懹诩埳希綄懙枚嗔?,遂取個名號,此是暗地遞與他的話。今二書俱已搜獲,進呈御覽矣。彌天重犯當年情事何處掩藏?況皇上圣明天縱,明睿所照,絲毫盡露,并不能掩。且彌天重犯一路感戴皇恩如此高厚,自計雖粉骨碎身,亦莫能仰報萬一,到此又何忍隱?
【譯文】
問曾靜:旨意問你,所寫作的叛逆書籍《知新錄》里有“敬卿、景叔去西方行游,似乎也不輕松。那一年二月初二日,天空呈現(xiàn)“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祥瑞。我們七月初就有了這次出行。上天這次吉祥的征兆不靈驗則罷,若能靈驗,這祥兆必定要降臨于我們這類人手中??v然不能成事于我手上,也必然是成事于我家的眷屬敬卿、景叔的手上”等言語。敬卿是張熙。所謂的景叔又是什么人?據(jù)你前些時的供詞說:“心中原來沒有一定的主見,只是聽信了傳聞的謠言,胡亂生出了疑惑之念,因此才派遣徒弟去上書”等言語。如今根據(jù)你書中所說,當年七月,就有這次出行。是你于雍正三年已經(jīng)派張熙等人往各處行走,糾集聚合叛逆賊人,到了雍正六年才往岳鐘琪處上書。你平時自命認為你上應(yīng)聯(lián)珠合璧的祥兆,并且說:“這祥兆必定要降臨于我們這類人手中”,證明你是久有謀反之念,處心積慮要行叛逆之事。你將雍正三年七月以后差遣張熙等人往何處行走,糾集聚合了什么人?并且你所謂的眷屬,共有多少人?景叔的真實姓名是什么,他又行居在什么地方?要逐一按實情招供出來?
曾靜供道:往西方行游的話,說的是雍正三年的事情。當時并沒有別的意圖。因為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所居住的地方非常偏僻,處于山谷之中,左右方圓十多里路,都是山野農(nóng)戶,也沒有個讀書識字的人能交往。我這個彌天重罪犯人的父親尚在的時候,曾經(jīng)有個想遷走的念頭,而不能遂愿。又因為近來人多田貴,我家境單薄貧寒,也轉(zhuǎn)移不得了。后來,收得學徒張熙、廖易在我門下,居住歇宿都安頓不得。
而張熙、廖易二人家境也同樣貧寒,因為看這些去四川的人傳來話,以為四川的田產(chǎn)價低,于是與張熙、廖易商量,尋思去四川找個安靜的地方,以實現(xiàn)搬家前去安居耕種的打算,并且與張熙、廖易二人同住,還可以滿足他們讀書的志愿,于是收拾安排了去四川的出行。我們于七月二十五日起身,乘船來到長沙上岸,由于這事才到長沙城中走了一回。我這個彌天重犯的犯人從未出過遠門,只因為考試到過郴州,我并沒有外出走動過。不想到長沙竟然看見有一告示,上邊說的是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話。我當時心中大喜,認為珠聯(lián)合璧,盛世到來,一定要恢復(fù)井田和封建制度,既恢復(fù)井田封建制,一定要選用人才。到那會任用人才的時候,我們這類人的出路就難以預(yù)測了。而且,既有井田制度,到處都可以安身,又何必搬家?guī)Ь?,往四川去做什么?于是,去四川的想法,便心灰意懶了,就要轉(zhuǎn)身返回。那個時候并沒有一點別的志向,只是心中思量,想來京城中向朝廷上書獻策。之所以再三不能決定,是擔心匪患的傳聞,心中遲疑不決,于是轉(zhuǎn)身到長沙岳麓山一游,由此往湘潭一路回來,并沒有會見到別的什么人物,說一句別的什么話。到了九月初三日歸回家中。已經(jīng)回來有兩年了,見這兩年的收成不好,接連是水患不斷,谷米價貴,百姓們生活艱難,多是外出逃荒避水的。于是倒懷疑這“五星聯(lián)珠,日月合璧”的祥瑞之兆,恐怕是另有別的應(yīng)驗。如今市面上傳言越來越多,都與以前匪亂的說法相符,于是才有了這些狂妄背理的言語。這些話是雍正五年的冬天時說的,乃是回憶起雍正三年的事,一前一后,前面的志向,與后面的所見所聞大不相同。其實我們并沒有到別的什么地方去,也不曾會見過半個外人。所謂的西游也是因為準備去四川之行,才有這樣的提法。景叔就是現(xiàn)在本案中押解到的廖易。所謂的眷屬,就是指的張熙、廖易而言,并沒有別的人。總之,我這彌天重罪犯人狂妄舉動的心肝肺腑,一絲一毫,點點滴滴,都記載于《知幾錄》、《知新錄》二書中。 這兩本書,雖然題有兩個書名,卻并不是為明志立意所寫的書,為裝飾點綴所說的話。《知新錄》本是我仿照張橫渠先生“心有啟發(fā)而通達事理時,立即記錄下心得體會”的說法。隨著每日的所聞所見,不論詳細粗略,或是或非,都記載下來,以便于日后自己翻閱。如考證這些通過學習而抒發(fā)的得失議論,本來未曾認真斟酌過,文法上也未曾加以修飾,原就只是隨便記寫下的口語?!吨獛卒洝愤@本書不過寫的是叮囑張熙的話。明著講給他聽,唯恐左右一旁的人聽到,并且也擔心他未必能認真記于心中,因此記寫在紙上。到記載得多了,便取了書名,這只是些私下講給他聽的話。如今以上兩本書都已經(jīng)被搜獲,進呈皇上親自閱看過了。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當年的事情,何處能掩藏呢?況且皇上乃是上天降下的圣明君主,睿智明達,洞察秋毫,圣目光照之處,發(fā)絲毫末盡都顯露無遺,并不能夠遮掩隱藏。而且我這個彌天重罪的犯人,一路之上,感戴皇恩如此高厚,自己思忖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上報皇上恩德之萬一。到了此等地步,又怎能忍心隱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