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靜供詞二條 一、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盡心盡孝才安心罷了

大義覺迷錄 作者:清·愛新覺羅胤禛


  【原文】

  曾靜供:經(jīng)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br />
  又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笔枪胖弁踔翁煜拢浯蟊敬蟾?,必在于孝。誠以孝為百行之源,萬化所從出之地,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后望得葉茂,源深而后可得流長,必親親無虧,而后德足以仁民,仁民量滿,而后功足以覆物。是德教加于百姓,樂利普遍環(huán)區(qū)者,皆由一孝所致,即《論語》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也。然理雖一定而不易,其實躬行實踐者少。至于三年之喪,雖曰“自天子達于庶人,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然新主當萬機綜理之下,茍非仁孝誠敬之至,實有難行。此不唯三代以下罕見,即三代以上之圣君哲后,從頭算來,亦未聞歷歷有幾。古稱大孝,首推虞帝,然當上世渾噩,風(fēng)氣未開,禮制未備,三年之喪,未經(jīng)記載,其詳不可得知。繼算武王為達孝,禮制略述于《中庸》。其中喪葬之制,春秋祖廟之修,繼志述事之績,與夫追王之禮,享帝之儀,可謂千古郁郁之盛。然在當時,武王亦不能獨成其美備,大事多資周公之力,定于周公之手。其余只有高宗,書載諒陰三年,所以卒推商朝中興賢圣之首君。然在當時,孔門高弟亦疑其勢有難行,后儒注疏亦多疑諒陰之制為心喪,未必能實居廬被素也。后世以日易月,雖自漢文帝,然戰(zhàn)國時,滕文公欲行三年之喪,訪于孟子,父兄百官,皆不欲,謂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則是短喪之制,自春秋戰(zhàn)國時,已視為泛常矣,豈獨自漢始乎!即在諸侯素稱秉禮之國,亦不能行,況無子乎!自是以來,歷代帝王固無有能行者,即向有一二好禮之君,仁孝之主,則有欲行而勢不能行者,有勉強行之者,而不終者;有徒循其名,而不能盡其實者,求其實能盡禮盡制,出于至情,發(fā)于本心,表里無間,始終如一日者,則絕無焉。

  【譯文】曾靜供:經(jīng)文上講:“先王有至上的道德禮義,以順應(yīng)治理天下?!庇终f:“謹慎地處理先人的臨終之事,百姓的歸順之心就會淳厚。”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其最根本的一條,就在于孝。確實應(yīng)該把孝作為人的根本。所以說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比缒局懈?,水之有源,必根盛而后才可希望枝葉的繁茂,水的源頭深廣而后才可以使流水悠長。必親親無虧,而后才算德足,才能仁愛百姓;仁愛百姓的器識滿盈,然后功足才能包容事物。凡是百姓得到教化,天下得到治理者,都是由孝所致,也就是《論語》講的“孝悌,是仁義的根本”。一點不錯。然而道理雖是這樣,真正身體力行的也真是太少。至于三年之喪的制度,雖說從天子到百姓,在這個事情上不分貴賤,然而新的皇上正當日理萬機的時候,如果不是特別的仁孝,十分的誠敬,實難實行。這不單是三代以來罕見,即使三代以上的圣君哲后,甚至從開天辟地以來,也沒有聽說有幾個。

  古代稱孝順的,第一就算是虞帝,可是那時間沒有文字記載,其詳情人們不知,無可考證。周朝的武王可以說達到了至孝的程度,但《中庸》記述的也不多。不過其中喪葬之制,春秋祖廟的修建,記述功績,追尊帝王的儀式,可以說超過千古的盛況。然而在當時,武王雖然功業(yè)顯赫,但也不能獨享全部譽美之詞,他也是在很多方面得力于周公的幫助和打基礎(chǔ)的結(jié)果。

  另外商朝還有位高宗,也可以稱為中興的圣賢之君,史書記載他守孝三年。然而在當時,孔夫子的重要弟子也懷疑他難以真正實行。后來的儒士在注述古史的時候,也懷疑搭個簡陋的棚子,住里邊守喪的辦法是心情過悲而形容出來的情況,并不真的會那樣做。后世有些變通,例如戰(zhàn)國時,滕文公想實行三年之喪辦法,去問了孟子,并向父兄輩及百官也征求看法,都認為不必要,都說本國宗主國魯先君沒有那樣實行,我國的先君亦不必那樣實行。因此那種短時間守靈的制度,從春秋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看作非常正常了,并不是后來的漢朝才開始的,即使在非常講究禮儀的諸侯之國,也無法實行,何況后來的天子呢?可以說歷代帝王并沒有真正身體力行的人。其中即使有一兩個好禮的君王,仁孝的諸侯,雖亦想實行而不能實行;中間受阻者是一種情況;還有勉強去實行,都沒有堅持到底的情況;另外還有的真正形式上實行了,但徒有虛名。

  真正是盡禮盡制,出于至情,發(fā)于本心,表里如一,始終不移者則絕無僅有。

  【原文】

  我皇上至孝至仁,至誠至敬,超越萬古帝王。自圣祖仁皇帝升遐之后,繼以孝恭仁皇后賓天,共歷三十五個月,悲哀極至,感慕之誠,久而彌篤。撫時生悲,觸緒增傷,見愾聞,追思永慕,無時或釋于懷。每朝夕共奠,朔望殷祭,哀痛迫切。至扶送梓宮,贍拜山陵,慘怛號呼,一時萬眾感泣,不能仰視。即聽政臨朝,總理萬機之下,偶有感觸,輒欷?流涕,哀情所發(fā),忘不自勝。群臣日侍左右,仰瞻天顏,無不吞聲哽咽。因諸王大臣援引古典,再三奏請,于天地宗廟之大祀,恭行典禮。皇上雖勉從所請,仍于養(yǎng)心殿齋居素服,以盡思哀思慕之誠,三年諒陰,恪遵古制。乃圣德謙讓,卻而不居,屢下諭旨,謂情不容以自禁,心不能自覺,遑論其合于古制否乎!細恩旨意,正得制禮之意,適合禮制之至,非精通性命之微者不能到。且當圣祖仁皇帝服闕之時,將近孝恭仁皇后大祥之侯,群臣奏請釋哀即吉,我皇上諭以“臣民固有不同,朕于所生,何有二視!朕非有意遵循古制,但行其心之所安而已?!?br />
  逮后諸王大臣屢疏懇慰,而明旨屢頒,反復(fù)曉諭,不允所請。仍素服齋居,觸物生悲,感念孝恭仁皇后,即復(fù)追思圣祖仁皇帝,怙恃交慕,歷久彌深。

  【譯文】  我皇上可以說至孝至仁,至誠至敬,超越古帝王。自從圣祖仁皇帝升天之后,接著孝仁皇后去逝,共歷三十五個月,在這期間,皇上表現(xiàn)得極其悲哀,極其孝敬,守靈哀悼,扶棺安葬,悲哀痛哭,一時間萬眾感泣,不能仰視。即使聽政臨朝,日理萬機的情況下,有時想起先皇也是失聲流涕,哀不自勝。群臣整天侍立左右,看著皇上那樣傷心,也不免感傷落淚。所以諸王大臣就引經(jīng)據(jù)典,再三奏請,已于宗廟恭行典禮,不必太過傷心?;噬想m勉強聽從意見,但是仍然整天在養(yǎng)心殿齋居素服,以盡哀思追慕之誠,按照守孝三年的古制實行。并且屢下諭旨,向臣下表明守孝的心情。細想皇上的旨意,非常復(fù)合古代的制度,不是精通性命的微妙的人是做不到的。等到圣祖仁皇帝孝服期滿和孝恭仁皇后去世三周年之時,群臣上奏請結(jié)束守孝換上吉服,而我皇上卻說:“皇帝和百姓雖說不同,但人之父母所生,沒有兩樣。朕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過是為了盡心盡孝才能安心罷了。”

  此后,諸王大臣多次奏請皇上節(jié)哀,而皇上卻屢次曉諭,不允所請。仍是素服齋居,看到他們的遺物都感到悲傷,時刻在追思感念圣祖仁皇帝和孝恭仁皇后,歷久不變。  【原文】

  夫喪服本以期斷,三年為加隆,所出古人制禮儀節(jié)以漸而減,誠以歷時既久,人子之孝思,有所易匱故也。至若前喪未除而遭后喪,三年有加,為日益長,非仁孝誠敬之至,安能持久而不懈!況兼服行之母后,歷三年始終如一日者,尤為僅見之事。此無論自古帝王所未有,即史冊所載,士大夫中,秉禮之家,篤行之士,亦未聞有盡哀盡禮,初終不逾如是者也。

  況自古帝王,當喪則多廢政之累,而臨政又不免忘哀之咎。而我皇上于齋居永慕之中,孝思所及,無一事不體圣祖之心以為心。是以敬天法祖,大孝至誠,旰食宵衣,勤求民隱,揚清激濁,整飭官員,蠲數(shù)百萬惟正之輸將,開億萬年無疆之樂利;推繼志述事之孝思,行存亡興廢之盛典;事事默契天心,念念感通圣祖。豈但徽號之議,協(xié)萬世之人心;配天之典,冠百王之隆會。與夫晨昏之瞻拜,朔望之祭享,守陵之致敬,廟寢之告虔,無一時不思哀思敬,無一事不盡禮盡誠而已。此所以至誠至孝,感通天地。當圣祖仁皇帝袷祭之時,合璧聯(lián)珠,即懸象于蒼昊;迨孝恭仁皇后祥之候,一莖九穗,復(fù)呈瑞于郊圻。域中河清四省,孝陵蓍草叢生。非仁孝誠敬之至,與天無間,曷克臻此!此豈三代以下之賢君,所得仿佛其萬一!進而上之,雖極虞帝之大孝,武王之達孝,其精詳亦未聞是過也?! 浱熘胤笍那捌Ь由焦?,以謠言惑亂,何知圣德萬分之一!今伏讀《大禮記注》,不唯信從前之聽聞出于誹謗,如墜深谷,而且信得我皇上之至孝純?nèi)?,亙?nèi)f古之圣帝明天子所不到。是以數(shù)日以來,不覺痛心割肝,刻刻泣流濕襟。一面感圣德之純誠,思得法以宣傳于窮鄉(xiāng)海隅,并及故鄉(xiāng)間里;一面痛老母之衰獨遠離,期遂志復(fù)親音容,得詳告圣天子如是之大恩大德,俾臨年得以歡喜瞑目。夫以彌天重犯冥頑無知之極,今聞見圣主之至仁圣孝,至誠至敬,如此極至弗加,尚有以感動其天良,觸發(fā)其至性,泣流濕襟,不覺欣欣戚戚,有歸厚之思。況天下聞之,焉有不大昭于變之休,咸登比戶可封之域乎!

  【譯文】

  喪服本來以時間來決定,三年就是最隆重了。所以古人制禮儀,具體的禮節(jié)漸漸減少,確實因為時間太長,做人子的雖有孝心,但也容易淡泊了。如果說前面的喪事還沒有結(jié)束,又遭到喪事,就必然要增長守孝時間,不是非常孝敬的人,哪能堅持下去呢?今皇上歷三年如一日,真為僅有之事,像這樣,是自古帝王所沒有的,即使史書上所記載如士大夫中,秉禮之家,篤行之士,也沒有這樣盡哀盡禮,始終不渝的。

  況且自古以來,帝王服喪則不得不廢弛政事,而臨政又有忘記哀孝的問題。而皇上在齋居之中,沒有一事不體現(xiàn)了孝敬之心,真是敬天法祖,大孝至誠,廢寢忘食,勤政愛民。給后世作出了典范。事事與天心相會,念余同圣祖感通?;仗柡投Y制,必然影響萬代。特別是早晚瞻拜,定時享祭,虔誠守陵,沒有一事不思哀思敬,沒有一事不盡禮盡誠。這至誠至孝,感通天地。圣祖仁皇帝三周年大祭時,天空吉星高照,孝恭仁皇后孝滿時,一棵稻子出現(xiàn)九個稻穗的征兆,中土四個省的河水澄清,孝陵上的蓍草繁茂叢生。不是仁孝誠敬之至,與天地沒有分別,哪會這樣。這哪是三代以來的圣君,所能做到萬一的!

  再往上說,雖說虞帝武王都十分仁孝,其細致周到,也沒有聽說有這完備。彌天重犯從前僻居山谷,以謠言惑亂,哪里知道圣德萬分之一。今伏讀《大禮記注》,不但相信以前的傳聞出于誹謗,而且深信我皇上的仁孝程度,自古以來少有。所以幾天以來,不覺痛心裂肝,常常流淚。一面有感于圣德的純真赤誠,能夠有機會向故里鄉(xiāng)親宣傳宣傳,一面痛感家有老母,希望能夠再見到母親,向她老人家詳細告訴皇上的大恩大德,到百年后也能使她歡喜瞑目。像彌天重犯這樣冥頑無知之極,今天看到皇上為至仁至孝,至誠至敬,達到了極點,感動了自己的天良,觸發(fā)了本來的人性,痛悔流淚,又高興悲戚,產(chǎn)生了回家敬母的念頭。而天下百姓聽到皇上大孝之事,怎能不大大影響風(fēng)氣的變化,共同達到戶戶仁孝的境界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